走近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集聚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走近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集聚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走近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1
看完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伟大的形象又变得那么可亲可爱。
毛泽东也是人,普通人,一位可爱喜欢跟老百姓混在一起谈笑风生的老人。只是时势造英雄,民族的屈辱,民族的衰亡,需要一位领袖,一位统帅一位舵手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毛泽东要“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作一个奇男子”;他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和自信;他勇于挑战,有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的雄心和壮志;他有阅万卷书,读百家言,融会贯通的智慧和远见;他又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乐观和豁达;正是有这样的豪情万丈和激志自信,是毛泽东适应了时势的要求,让他用笔杆子赶走了小日本,击败了反动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毛泽东自己也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神和永远的向导。
纪录片开题一段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寥寥几十字,道出了毛泽东的辉煌功绩和做人的谦逊。其实褪去毛泽东的光坏,他就是一位仁义、智慧、慈爱、风趣,喜读书爱写作的平常老人。这就是现在又看毛泽东我的看法,对他本人又有了深一层本质上的了解。
毛泽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带兵打仗,他的志向是做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用笔写尽天下文章,做一位诗人文学家,从来不想与人打仗,更何况是枪林弹雨的战争呢?一次记者问答的媒体采访会上,一位刁钻的记者问毛泽东为什么会想到去打仗夺权,毛泽东的回答仅有四个字:逼上梁山。是的,不是因为老蒋欺压太甚,不是因为无可选择,谁会愿意去打仗呢!这也是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可见毛泽东是一位有仁义爱的人,不得已时才会选择极端手段。
步入晚年后,毛泽东越发地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志向,越发地表现出自己平和幽默的一面。毛泽东喜爱青年,面对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他表现出了激励育人的一面:“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点钟的太阳”。战争结束了,毛泽东也想回归自然,率真直爽让他的眼角里总是充满了慈爱、宽容与平和。毛泽东喜欢宴请朋友客人,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席间递烟夹菜,谈笑风生,充满了祥和的气氛。会见美国的基辛格夫妇是,毛泽东风趣的一语双关的说起了英文“paper tiger(纸老虎)”,请几次到访的斯诺夫妇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北京城,在会间造访的非洲妇女时,笑容可掬的学非洲屈膝礼以还礼。就是在这些严肃的外交场合,毛泽东也是一展率真幽默的自我,这是他的本性。
毛泽东是世界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国家领导人。因为他出身农民家庭,育之长之农民气息的土地上,他深信“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全中国”。最后毛泽东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胜利了,人民胜利了。晚年的毛泽东更想靠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声音,因为他本身的博爱之心,因为他深知“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他喜欢走访调查全国各地,喜欢拉着老乡的手席坐田间地头,与之聊天。闻着农民的气息,毛泽东就神清气爽。后来,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中央决定,毛泽东外出时必须戴上口罩,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就认不出他了,他因此也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如是说。毛泽东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在外调查各地,但是口罩然他远离了群众,毛泽东心里很不舒服,休息是,他独自瞭望远方,神情无奈黯淡。
毛泽东怀着仁爱之心,始终心系群众。他曾风趣的说:“我毛泽东喜欢吃鱼,活着吃了不少的鱼,等毛泽东死了,把他的骨灰洒在江水里,让鱼儿来吃,吃的肥肥壮壮,再更好的服务人民!”毛泽东就是这般的系天下系百姓,“为人民服务”是他叫道政府官员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
“人总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也会死的。我死了,大家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讲话,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毛泽东如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伟大而又谦逊,可敬可爱可亲,正因如此,顺应时代的毛泽东才会被人民所膜拜至万世吧!
最后,谨以此片的结尾来表达我对毛泽东本人的崇敬吧!
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走近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2
真的我有一点久久地不能从《走近毛泽东》的影像风格和影片情感中摆脱出来,这是影片整体情绪的感染作用,也是影片主题对我们的震撼。
新影厂一直是中国纪录片电影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许多纪录片电影曾经影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参与者,在解放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给人们的影响是长久的。特别是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新影厂的纪录片成为一种标志和丰碑,纪录片电影对人们更多的是思想上、历史上、哲学上、审美上的教育与认识。
看了新影厂最近拍摄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很激动,很振奋,给人以很多回味的东西。这是新影厂近几年纪录片创作上的又一精品力作,真正体会了这部影片的确是半个世纪珍贵的镜头纪录,是开国领袖独特的至性真情。使我们再一次体会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电影艺术的形象魅力竟然是那么的大,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任何艺术作品不在于你表现什么,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并如何去表现,这是其它艺术和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关键。
我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纪录片的主题与定位的确切
主题:影片是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和伟人性格,表现领袖的丰富性格侧面,展现其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的影像,给后人以重点、全新地介绍其电影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作品定位:影片在总体上表达了影片创作者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观念与视点:在一种历史的观点全面表现毛泽东的性格和经历,摆脱我们过去的仰视心理,以一种相对平凡的视角去给下一代人讲述一个伟人的历史。
崇敬与回顾:在所有的视听元素中,都力图表现对领袖人物的崇敬,有重点的回顾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儿子、共产党人的丰富性格。
历史与事件:选取了中国革命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把人物置身于其中进行对比。
介绍与描述:介绍毛泽东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介绍毛泽东的一些生活中趣事,在描述的过程中强调深刻的思想与意义。
二、影片叙事结构的独特与精心
传统的纪录片有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的,也有塑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过程的,但是,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则是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归纳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选题,下面列出各个的选题,浓缩了伟人毛泽东五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就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哲人、诗人、平民、**进行全面地阐释和全方位表现。
首尾——大结构的直接进入和有精致的设计方法,在影片中让现代人的带出影片的开始,在结尾中有历史的结束叙事。
叙事——用一种比较平淡的叙事表现一个伟大的主题和伟大的人物。在表现主题、表现人物的规定框架下,知道如何有机地利用历史纪录片资料和现代拍摄的影像进行恰当的结构。在浩瀚的资料选取中,显现得比较独特、比较仔细、比较有想法,在叙事上不跳跃,既与现在的时间、空间相吻合,又不让人感觉凌乱。
视点——视点其实是纪录片叙事的一种风格和宏观上的表现形式。在纪录片电影的美学上,导演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用一个平淡的视点去表现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这种的方法很有作用和意义,艺术上需要这种反处理 。
性格——在以往的中国传统纪录片中,谁敢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谁敢给我们展现一个平凡的人物?影片的导演恰恰敢于用大胆的结构和细致的画面,抓住毛泽东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独特性格,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与奉献,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忠心耿耿。
细节——细节的表现是现代纪录片成功的根本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注意了全片的动作细节、说话细节、生活细节、表情细节,细节的成功使得我们在其中有很多的回味,有许多导演视听语言的感染。
真实——电影的真实不等于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也不能代替银幕上的真实。电影中的真实是建立在真实情感、细节上的艺术真实。
情感——重点表现了毛泽东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能够以一个革命家的胆略和诗人的胸怀进行直接的表达和处理。
纵古论今——从一个话题进行无限地展开,从时间和空间上的需要进行散点的论述,达到主题的回归。
三、在历史的回顾与展示中思考今天
历史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今天也永远是前进的一面镜子,这两者是相互照映而产生一种借鉴和启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事件、行为、动作、对话、细节上感受第一中国革命的领导人的点滴作为,也可以想象我们在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影片给我们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且,导演没有用说教,没有用概念,而是用现代电影的语汇,用电影的手法和叙事形式,用纪录片电影的解说词、人物形象、典型动作、镜头语言、镜头长度、画面景别、镜头角度、构图形式、镜头数量、时空转换等技术、艺术的方法。
四、建议和想法
1 、新影厂有建国以来最为丰富的电影(胶片)纪录片影像资料,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影像拥有者,希望新影厂能够就这些资料进行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全方位策划,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一些整体的纪录片创作,可以丰富今天我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表现,以昭后人,以示后人。
2 、启用一些年轻的导演,进行一些纪录片的探索与创作,为纪录片的创作形态进行探索,并在影片制作的风格上进行大胆的突破。
3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影厂可以建立一个纪录片影院,专门进行纪录片放映,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让说纪录片将永远消失的说法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事实。
4 、将影片纳入中小学历史教育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之中,请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进行组织放映。
走近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3
当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天安门上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这是谁的声音,这么庄严,这么铿锵有力,这样激情四射,他就是毛泽东,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军事家,在他的诗中,往往透露出,他对革命的雄心壮志,对未来的大展宏图,也透露出革命的艰难。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过千军万马,他曾在地图和沙盘上指挥着全中国的中国解放军和工农红军。
毛泽东从一位拥有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到一位决定着中华命运的传奇人物,他经历了多少常人所不能经历的事。他从一位刚刚毕业的知识分子到一位饱读红色书籍的共产主义领导人,他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当国民素质低下时,毛泽东曾幻想当一位老师,让下一代保卫自己的国家,然而现实却打破了他的美好的梦想,后来,在毛泽东的采访录里,他说,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是啊,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多少人因为无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然而正是这位曾经“被逼上梁山”的青年,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高不可攀的里程碑。
“我要用文房四宝打倒反动派。”大家听到这句话,可能感觉很奇怪,怎么用笔去打反动派?然而这就是当年毛泽东满怀激情的豪言壮语,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把笔视作枪杆子,纸张就是战场,毛泽东用特殊的方式在与反动派做着斗争,取得了胜利。如果**没有博览群书的知识,怎能夸下这样的海口,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毛泽东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自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信心。然而如果我们面对当时的情况,我们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吗?我们能有这样的信念吗?答案是唯一的:不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毛泽东的那么多的知识吗?这是其次的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他的才华。
从**的身上,我们不光能学到这些,我们还应该学到**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的拐杖简单到我们不能想象,就是一根树枝在外面缠上了一层橡胶,就是这根拐杖伴随了毛**以后的几十年。然而我们现在还具有毛**那种不奢侈的习惯吗?有的人会说时代不同了,难道时代不同了,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就应该消失吗?
还应该学习毛泽东的领袖风采:1.睿智2.包容力3.亲和力。睿智是指毛泽东有智慧,有能力,这是毛泽东之所以优秀的基础。包容心,毛泽东有很大的胸怀,也很能包容别人的过失,“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这句话用来形容毛泽东很合适,因为他充分利用他人的长处,并对别人的短处适当的包容。亲和力,毛**除了对敌人,对任何人都是笑眯眯的,对待下属,甚至对待那些村民都是很和蔼的,让人感觉平易近人。这就是毛泽东独特的领袖风采,只有掌握了这些领袖风采,你的人缘就会迅速上升。
“太阳最红,毛**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是啊,走进毛泽东,学习毛**。毛**是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屹立在我的心上,激励着我永远向前进……
走近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4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继1983年毛泽东诞辰90周年摄制的《毛泽东》、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摄制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后,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多种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又一部纪念毛泽东的影片。 尽管多年来,在我国的影视屏幕和舞台上已有很多反映毛泽东题材的作品,而这部《走近毛泽东》则以其珍贵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独特巧妙的叙事角度的成功结合成为吸引观众视线的焦点。 自1938年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者们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65年,拍摄和珍藏了一大批宝贵的文献资料。为了能充分地挖掘历史资料画面,撰稿人、导演在调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之后再进行创作。影片选用的许许多多从未公诸于世的画面,将带给我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审评《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时,专家们使用最多的词语是:“新颖”、“精彩”、“好看”、“很感人”、“独具匠心”、“构思巧妙”、“使人感悟”、“冲击力强”、“很成功”、“导向好”、“时代感强”等等。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特色不仅表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而且表现在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该影片减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突出一个“情”字。这个“情”字即是领袖对人民的情,也是人民对领袖的情。影片中运用的细节都非常具有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毛**使用了多年的竹杖、毛**的文房四宝、毛**和亚非拉朋友们的关系、毛**和人民的关系、毛**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等等。观众看了该影片后,会用更加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解读毛泽东的伟大、解读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对该片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悟。 本片的导演艾辛说,《走近毛泽东》既发挥了中央新影厂珍贵的历史资料的优势,又充分地发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优势。该影片和过去的文献片相比,更加注重电影蒙太奇的手段、讲故事的手法,并充分地运用音乐、效果,从而再现伟人风采、表现伟人性格,使画面、音效、解说有机地成为一体。通过这样一部崭新视角的影片,让人们用新世纪的眼光去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促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去思考。 艾辛还介绍说,《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也不是资料汇编。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毛泽东,不是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概念化的毛泽东,也不是神化了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毛泽东。影片的风格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种解读和再现。这种解读和再现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重点着眼于毛泽东的个性风采、个性的魅力和毛泽东的人民性。 该影片节奏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比如开头就是他的少年、他的青年、他的壮年,直到他的晚年;又从晚年开始引出斯诺采访毛泽东,又引出毛泽东少年在家乡怎样成长;又比如从毛泽东不做大元帅引出他游泳的爱好;又如从毛泽东的竹杖引出井冈山,又由井冈山引出毛泽东的笔杆子的故事等等等等。影片用非常凝练的手法把毛泽东精彩的一生,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充分地感受到毛泽东既伟大又具有亲和力,产生普遍的认同感。 影片还运用开放式的叙事的方式、独具匠心的故事结构手段、以电影蒙太奇的语言,在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与个性风采之间找寻出一个平衡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性喜挑战的一生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喜欢游泳的毛泽东,常常在搏击风浪中寻找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迎接挑战的自信。
——不循常规的性格毛泽东一生追求真我的人生境界和本色自然的生活方式。“有虎气也有猴气”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前者表现为权威、豪放、严厉、庄重,后者表现为即兴随意、浪漫洒脱、不拘成规、灵活多变。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在重大关头才有了惊世骇俗之举,如四渡赤水、转战陕北、锦州战役……
——文采纵横的军事统帅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毛泽东是从头到尾读过的,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和批注。即使已经病魔缠身,写字手都颤抖了,他还在许多册上亲手写下了“1975年8月再阅”,“1975年9月再阅” …… 身为全军统帅,他一生不曾发过一枪,做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他拒绝了大元帅的军衔。
——旷达生死的精神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闲暇时他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他还嘱咐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为人民服务人民,在毛泽东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 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始终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 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饮食习惯也不大讲究,听到农民受苦就掉眼泪。 ……… 从1976年至今,毛泽东逝世已经27年了。在这27年间,足足有一整代和毛泽东同时代的人离开了人世,同时也有一整代新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长了起来。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更加富裕、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的新的世纪里,我们回望毛泽东,走近毛泽东,感悟毛泽东,仿佛能看到他穿越时代之门,从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