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后感汇聚(汇总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浪潮之巅读后感汇聚(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浪潮之巅读后感【第一篇】
时势造英雄,这是巅扑不破的真理,每个人都是这样。人个总是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时,才能有所大作为;个人对时代可产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最终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因此大势是每一个需要掌握的,只有你理解了浪潮之起源与发展,你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立于时代潮头与风口,成为那只立于风口的猪。
《浪潮之巅》是吴军对现代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公司的全面梳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乔布斯和盖茨的双雄会。二者都对电脑信息时代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乔布斯是苹果的创始人,盖茨是微软的创始人。
这是一个狭路相逢的故事,有既生渝何生亮之感叹。
1981年硅谷,是乔布斯和盖茨的第一次见面,主要是谈软件合作。盖茨刚拿下ibmpc操作系统合同,而乔布斯则手里揣着macintosh麦金塔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工业,要找盖茨给他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其基础是,乔布斯和盖茨都认识到个人电脑及相关产业是一个大方向,并且竭力向前走。
这场见面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方向。乔布斯其实是犯二个大错,其一,他没有意识到操作系统对个人电脑产业的重要性;其二他低估了盖茨,他给谁看都可以,就是不该给盖茨看。乔布斯则差点丢掉苹果公司;而盖茨抓住这个机会,从dos系统升级至视窗系统,最后一统天下,开成霸业。
盖茨通过乔布斯第一次看到mac机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他立即认识到这是人个电脑操作系统的最好发展方向,而自己前期从ibm拿到订单的dos则是肯定要被淘汰的,自己吓了一身冷汗。这时乔布斯已经在这个图形系统上开发多年,初具成果,他想要的是全面取代ibm,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垄断,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无疑更难,力量明显是会被分散的;而盖茨则不同,他很早就意识到只要垄断了操作系统,就会垄断整个电脑产业,他一直在寻找这种具有垄断力的操作系统,现在他看到了乔布斯的前期成果,虽不完备,但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盖茨,这时展现的是一个卓越领导者的能力。很明显,自己也在这个新操作系统方面已经失去先机,如何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呢?如何逆转劣势,扭转局面?他采用的是亡羊补牢策略;明修栈道,暗渡陈沧。首先同意帮乔帮主开发图形操作系统上的三个应用软件,消化吸收;同时将以前的basic和dos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捆绑上ibm,以延长自己的使用周期;却暗地里请高手助阵全力开发自己的视窗系统,这就是9年之后出现的window图形操作系统。
本来乔布斯在这种紧逼之下也不一定会失败,但他走软硬件的封闭式发展道路,而同时ibm因为反垄断的限制,这样给个人pc市场留下太多的空隙。早期的世界硬件市场上的苹果与ibm对峙,一下子变成了苹果与ibm加上所有的兼容机厂商,由于兼容机的开放与市场占有率提高,dos系统这时就占据了先机。如果说苹果是占了天时的话,那么微软是借开放、兼容、廉价夺回了地利。虽然macintosh早有了图形界面,也并不比视窗差,但因为它固步自封,没有形成大气候;反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它一举建立了pc新的帝国---微软。到目前为止,微软还是市值最高的几家公司之一。后来乔布斯出走苹果,重新以ipod、iphone重建苹果帝国是好多年后的事。
乔布斯和盖茨,其实是两类人。在技术嗅觉和产品设计上,乔布斯要好于盖茨;而在商业眼光和经营上,盖茨要强于乔布斯。
这只是对两个人的比较,其实二人对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是有清醒认识的,正因为这一点他们都站在时代之巅、浪潮之巅。我们可以从两个的故事中看到一些观点的延伸。
个人电脑相比大型电脑而言明显方便得多,而且成为工作学习的一个中枢纽带,这就是二大巨人当时对时代发展的清晰判断并全力以赴;目前已经转向手机时代,我相信便携、方便、多功能的手机必将是一个趋势,或者是其它个人随身携带的载体。其实,云端、云计算将进一步剥离手机的功能,我们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个显示器及交互设备,可以在皮肤上、眼前的眼镜上,或者是大脑里,通过手动控制或思维控制完成某项功能。
除了信息与硬件外,而5g时代也是当前重要特征之一,万物互联已经不是一句空话,人们已经发展出多种可以接入互联网的交互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类似gps的探测设备,这里需要更多的感知设备。如何利用5g更好地服务好人类,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想像的工作。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将是这项技术的重要载体。
浪潮之巅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主要介绍at&t、ibm、苹果、因特尔等著名it公司发展历史的书籍,有些公司已经倒闭关门了,有些仍在运行,并且如日中天,但书中提出:没有人能活到两百岁,也没有公司能辉煌两百年,这是规律,很难超越。
企业真的不能常青?初看这个概念,颇为质疑,中国就有同仁堂、全聚德、茅台酒等很多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但书中对这种质疑也作了简单解释。现实生活中,确实还存在很多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名字,但是这种企业并不是活了两百年,比如现在的同仁堂和百年前的同仁堂除了名字相同以外,无论从企业文化、主营业务,还是权利归属、经营方式,都和百年前的同仁堂没有关系了。就相当于1995年出生的小伙子叫做秦始皇,但他的身份、大脑、行为都与2000年前的秦始皇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认定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企业死亡方式丰富多样,但本质相同。书中讲述了很多种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还写了很多已经倒闭企业的原因。其中at&t因为企业缺乏真正的控制人,分散的股东追逐短利,导致企业被拆分;ibm因机构臃肿,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创新缺乏,企业每次面临危机都要精简;摩托罗拉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不断错失机会,最后被迫遭谷歌收购,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这些企业看似有各种各样的失败因素,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身处企业内部,每个人都做了当时认为最正确的决定,这些决定都是为了尊重投资,为了发展企业,虽然最后关门了。就好像曾国藩帮助清朝剿灭了太平天国,却也毁坏了清王朝运行了几百年的规则,加速了王朝的覆灭,但当时清朝皇帝需不需要吃下曾国藩这颗救国毒药呢?需要的,因为不吃的话,也会死得更快。这就是规律,死是必然的,虽然没有人想死,但死的时间临近了,你又有什么能力逃脱呢?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既然必死,又何必在乎常青。在美国人看来,企业关闭属于自然状态,他们拿投资人的钱开办了企业,努力运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内心深处对企业是否常青,并没有中国人那么执着。硅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诞生,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企业死亡,总量维持着平衡,很多企业开办之初,就是为了卖给更大的企业获利。中国人对这方面的追求更加执着,杨致远创办的雅虎市值一度超过微软,后来一落千丈,即使企业在破产边缘,杨致远仍然非常坚守,最后迫于华尔街投资人压力才辞去全部职务,如果换成美国人,可能早都脱身室外了。著名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因为年纪太大,主动清算经营的企业,关门后过上了退休生活。
企业的向死而生提醒我们,很多东西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现在雅虎公司仍在经营,但已经处在了it行业的边缘,但是这家企业开创的免费互联网商业模式被全世界运用,在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非常的重大意义,书中将杨致远、戴维.费罗评价为:一百年后雅虎公司不复存在,但是人们会把他和爱迪生、贝尔和福特相提并论。就连我们崇拜的乔布斯,在书中都远远不如杨致远和戴维.费罗的评价高。
我之前也写过1篇关于人向死而生的短文,其实人的寿命目前没有突破150岁,既然必死,就应该和企业一样,顺应时代,享受过程,结果并不重要,因为秦始皇死后的骨灰和大街上的乞丐没有任何差别。
浪潮之巅读后感【第三篇】
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一般的公众来讲并不陌生,但倘若认真的去思考我们对这个产业的认识,阐述这个产业的发展规律。似乎又会们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即使朦朦胧胧的可以说上几句,肯定自己都无法认同。这就如同我们隔壁房间的同事,认识,很难说了解。
让你了解这个产业,但不是精通,这是看《浪潮之巅》时最初的感受。从at&t到ibm、从摩托罗拉到英特尔、从苹果到微软、从雅虎到谷歌,书中介绍了这些公司的发迹、成长、成熟、又或是衰落。对于我这样一个离高新技术产业很远的人来说,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流畅的文字是帮助我坚持读下去的最大动力。一直认为好的工科生在文字表达时会有极强的逻辑性,而所谓文字的逻辑,其实无非就是写字的时候知道自己写过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听起来不难,做起来不易。但我认为这是作者文字最大的魅力。
其实这些公司的介绍,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篇幅不计其数。但作者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亲身在这个产业中,甚至在他所写到的公司就职过。文章中很多他所提到的名字,不仅仅是他的同事,有些甚至是他的朋友。你可以想象一个身处其中,且认真思考过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与依靠文献和数据记载攒出来的文章之间的差别。甚至当我看到作者说“这其中的的原因,现在还不方便透露”时,会会心的一笑。我的理解也许背离了作者的本意,但这种有些“卖乖”的表现却还算让人信服。
当然,如果这本书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公司的发展史,便不是很值得推荐。毕竟短短半个多世纪的事情,上谷歌百度就可以知晓,甚至记载的细节更为准确。但作者在书中还透露这另一个目的,也是我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到的,通过不同公司的发展兴衰,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周边领域,包括金融、风投、科技发展以及种种影响该行业发展得到因素的介绍,作者更大的野心在于宏观的介绍、分析这个产业产生、发展中的一些规律,并对未来进行一番窥探。他从wintel体系的建立,到苹果开创谷歌光大的移动终端领域的发展,再到整个产业网络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一一进行了阐述。实际上帮助读者认识到了我们所看到一件件软硬件产品在产业中的相互关系,他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此外,作为这个产业发展的产物,商业模式的变革在该产业中,甚至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也进行了探讨。
一本500多页的书,起初会当做一本公司介绍来看,越读越发现,这其实是一本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脉络的书。如果你过去经常关注谷歌黑板报,或许会对作者的名字有所印象,曾经就职谷歌,目前发展于腾讯(最开始我觉得作者的职业生涯似乎在倒退,但是读了他在书中的阐述,才发现,无论对错,这是他有目的的一部选择)的吴军。听起来这个名字像是买手机的,但实际上他卖的远远超过了一件商品。
浪潮之巅读后感【第四篇】
展开正文前首先感谢团支部组织的图书活动,有这样一个契机读一本好书,做一些思考,也为2013年留下些记录思想的文字。
浪潮之巅,ontopoftides.凭此书名,便联想到许多。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浪潮更替之间,便是兴亡转折之时。只见浪潮捧出新一批弄潮儿,镁光灯下舞台中央接受大众膜拜,不见旧人黯然转身,随旧时代远去留下落寞背影。
对此类公司商业案例一向有执著的个人偏好,关注郎咸平、时寒冰,也曾读过吴晓波的《大败局》而深省。如果说《大败局》提到的公司因年代偏早而有距离感,那么这本《浪潮之巅》所讲述的公司,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极为熟悉的。从小接触dos系统,经历486、586年代,旁观过互联网的兴起与泡沫破裂,身边不少同学去了谷歌、苹果、百度、ibm、思科、华为,手边用着的ibm电脑,苹果手机,hp打印机,微软操作系统,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上雅虎淘宝,写博客微博,聊着qq/msn.我们都是信息革命浪潮的亲历者,是与这些公司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那些实体或虚拟的产物或多或少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和记忆。当msnspace消失,当雅虎邮箱关闭,当诺基亚手机被收购……熟悉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我们的情感也愈发快餐化。
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你必须接受大势变化。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最幸运莫过于发现和顺应潮流,站上浪潮之巅。当科技和信息以大爆炸般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伴随一大批公司兴起和没落,也颠覆了传统产业链、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商业模式属于电视广告。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多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费90亿美元且分文未赚。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上任伊始就面临巨大财政压力,但是谁也没想到,奥林匹克和电视的结合能够开创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将数千万公司联结在一起,成为短短20天时间内聚集上千亿美元和数十亿人目光的大生意。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电视广告收益屡创天价时,信息产业科技浪潮已暗流涌动。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加速推进历史进程,这一次尤为汹涌。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幅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程急速提升,"摩尔定律"带来行业颠覆,累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经典模式在短短十年间就可能难以为继。
新技术、卫星转播和电视普及曾经开创了一个时代,然而就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电视媒体正受到极大冲击。受众获取奥运会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通过电视频道,而是pc、平板和智能手机这类新的传播终端。正如"人们开着电视但更愿意在微博上看各种关于春晚节目的吐槽"所描绘的场景,媒体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电视作为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所能发挥的营销空间已经有限,而新的传播渠道,尤其是社交媒体,更能加深品牌与受众的沟通。
创新造就新的奥运商业模式,创新也同样会摧毁它,pc和互联网携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是随着这波浪潮成长的一代人,是信息科技加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创新带来民主化和全球化的亲历者。
但凡重大产业革命,必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托于重大技术革命,第二阶段注重新技术快速发展并在主要领域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拓展期,在技术基础上发掘潜力和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浪潮始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商业化,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模式,无疑在横向产业链上牢牢占据了制高点。在进入互联网技术普及阶段,雅虎一跃成为最大互联网门户网站,google开创搜索广告商业模式,这一阶段制定了互联网行业开放、免费和盈利的规则,并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商业模式。到了时代,门户网站的衰落与搜索网站、社区平台的兴起交迭,昭示着用户自主选择、开发和交互的需求。facebook,twitter在极短时间就主导了一方领域以及一大群用户。而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催生了ipad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彻底颠覆了整个信息行业以wintel为主导的生态链。正如爱立信ceohansvestberg所预言的,手机就是当年的电灯泡,未来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就是几乎所有设备都会接入网络。
浪潮之巅的弄潮儿固然一时风头无两,但真正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执牛耳者不过寥寥。当雅虎、摩托罗拉、诺基亚没落之际,我们也真真实实地看到那些大败局的缔造者,曾经都是鲜亮辉煌的大赢家。即便现在风光无限的公司也都曾遭遇过危机。ibm固守硬件优势、忽略市场变化导致巨亏,通过改变战略、实现创新去创造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苹果在微机发展初期处于行业领先,经历十余年蛰伏期,推出ipod、iphone,重新定义、整合产业链,才重回顶尖行列。在这样一个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十八个月硬件性能翻番,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创新还是不创新,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无论是主动求变,还是穷则变通,我们必须重点思考:创新应当有其法,什么才是适合以及有价值的创新。
首先是冒险与保守的平衡。保守并不意味着落后和错误,创新也并非保守的对立面,要有智慧分辨和取舍。at&t以信息起家,家大业大,固守语音交换领域,空有顶尖的贝尔实验室,却接连错过互联网和无线通信两次绝佳发展机遇,最终落得曲终人散。反观ibm以保守著称,推出ibm-pc兼容机,但没有成为pc行业的领导者,保守令其失去了微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会,但是却也使其从中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面向企业级用户市场。经营保守、技术创新,是一条适合ibm发展的道路。
第二是时机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大势或环境。技术创新并没有错,但一方面需认准技术路线,另一方面要找准市场定位和推出市场的时机。产品理念太超前或应用环境不成熟就不具备植根土壤,而产品设计和性能落后者又被市场所抛弃,过犹不及,其结果可能都是失败。90年代初期移动互联网和wifi尚未发展,苹果推出掌上电脑pda,最终因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其定位、需求量低而停产。而在2010年初,苹果发布ipad,很快颠覆了以wintel为主导的整个pc工业生态链。一台不能联网的平板电脑究竟有多大的用处?ipad的成功,无疑得益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在手机普及之后对移动设备需求的增长。
第三是固有思维禁锢。当大公司于某一行业取得巨大成功后,在开拓新领域或面临环境变化时,往往倾向于复制其以往的成功模式,利用自身垄断资源而非技术进步获得更多市场和利润。但是市场环境会变,用户需求会变,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没有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可以依赖于一种模式持续繁荣。即便如巨无霸微软亦是如此,专注于开发操作系统一举成为业界老大,利用其操作系统绑定软件的.优势形成垄断,击败网景浏览器、realplayer等公司。微软坚持操作系统和桌面软件的发展道路固然令其成功避开互联网泡沫危机,但复制成功模式的强大基因也将其思路局限于卖软件赚钱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落后于雅虎和google.成功者往往受制于固有思维,其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未必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第四,创新不应流于形式。2012年12月,新闻周刊在80周年创刊日之前,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本。传统平面媒体和新闻出版业在这一波信息技术浪潮中的光景只能用黯淡形容。默多克花重金创办thedaily数字版杂志是一个传统媒体转向新兴媒体的失败创新案例。适用于手机和平板阅读的数字版固然为传统杂志注入了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载体,但是当其内容不过是将纸上的图片文字转为电子版本,thedaily还是改变不了这仍然是一个旧产品的事实。应时而变,变在抓住大势和需求,而纸媒的落后绝不仅仅是其图片和文字的呈现形式。
第五,创新持续性。创新未必能在当下即刻体现价值,短视行为不可取,但若一味追求创新而导致创新研发与实际产品脱节,也是一种浪费资源。创新更不是某个项目、某个时间段的特定行为,事实上它应当成为每个领域、每家公司持续的日常化行为。3m公司允许每位技术人员自由支配15%工作时间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研究,同时,3m也十分注重技术向实际产品的控制,拥有一整套成熟运作的npi产品商业化流程,公司每年35%的收入都来自于近5年内开发的新产品。谈到复利时,人们总会感慨时间的巨大魔力,对于创新亦是如此,创新的持久化和制度化无疑是基业长青的基础。
第六,revolution和evolution.并非颠覆式的创新才叫创新,有些极其成功的创新反而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技术,这就是firsttodoit和firsttodoitright之间的区别。触摸屏技术、滑动解锁以及siri都非苹果首创,甚至有些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苹果把它们装进了iphone这样一个可以被揣在口袋里的东西中。而粘性无法长久持续的"失败"胶水华丽转身,成为身价10亿美元的黄色便利贴,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
第七,管理创新培育技术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创新的意义在于面向用户服务、创造持续价值,不仅指提升服务质量,还意味着更广泛的服务、新层次的消费群体或者广阔的新市场。仅当创新具备这一深层含义,才是有价值的创新。在公司战略上应当捕捉市场趋势、明确发展方向,在内部做好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准备,通过管理,或举多部门众人之力集中力量完成大项目,或将小事做得更精致、更具效率,最终在消费者和用户层面呈现更优质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公司都在鼓励创新和试验,但是有创新意愿并不等同于创新的真正实施,大公司管理应当寻求理念和细节两方面创新,以宽松人性化管理培育创意土壤,重视技术人才以激励其创新。好的管理甚至能让人忘却被管理,正如满意的用户往往都是沉默的。管理创新的精髓不在于管理出彩,而在于其真正服务于最终取得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支撑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组织生产方式。
至于下一个大未来,"智慧地球(smartplanet)"——ibm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smarterideasforsmartercities,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与之对应的物联网、云计算必将是未来发展大趋势,"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也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无论哪个行业,无论是否认同,大势就在那里,世界正在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能,任何垄断模式都不会持久,唯有植根于开放、合作共生,提前布局、应势创新,才能占据主动、有所作为。
下一波浪潮已经在涌动,areyouin?
浪潮之巅读后感【第五篇】
虽然信息技术大发展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是也许很多人都已经不记得,摩托罗拉曾经在技术上有过的卓越成就。二战时为美军提供最卓越的通信设备,196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彩电显像管,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
1979年成功地推出68000通用微处理器,地址总线为24位,可以管理16mb的内存。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16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64k的内存。这在当时会导致运行速度的巨大差异。
八十年代,与德州仪器(ti)、at&t同步推出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八十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
牵头铱星计划,传统的同步通信卫星系统不同,同步卫星需要基地站,新的设计是由77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当然还要互相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
摩托罗拉在技术上的领先,却没有能让它在任何一个领域主导市场。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而在很快到来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中,欧洲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占据了市场。
摩托罗拉之前的成功很难让其在手机市场上从零开始和诺基亚三星竞争。在模拟通信设备市场上,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数字设备却差异不大。诺基亚,三星凭借外观,营销占了更多的市场。手机数字化比摩托罗拉高管们想象的时间表来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顿失。
在芯片市场上,由于英特尔与微软的同盟在市场上的垄断,也由于业务线太多没有集中发展,败给了专注微机芯片的英特尔。
铱星计划的技术难度极高,在研发中,有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应该说整个铱星计划从确立、运筹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市场上却是巨大的失败。这个项目投资高达五六十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又是几亿美元。铱星公司只能将手机的价钱订在五千美元一付,每分钟的通话费定在每分钟三美元。这样,铱星公司的用户群就大大减小。投入商业运行不到一年,就向纽约联邦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
技术固然重要,然而只专注技术,忽略市场变化,财务状况还有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也很难长久的成功,经营公司还需全方位的考虑。
浪潮之巅读后感【第六篇】
展开正文前首先感谢团支部组织的图书活动,有这样一个契机读一本好书,做一些思考,也为2013年留下些记录思想的文字。
浪潮之巅,ontopoftides.凭此书名,便联想到许多。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浪潮更替之间,便是兴亡转折之时。只见浪潮捧出新一批弄潮儿,镁光灯下舞台中央接受大众膜拜,不见旧人黯然转身,随旧时代远去留下落寞背影。
对此类公司商业案例一向有执著的个人偏好,关注郎咸平、时寒冰,也曾读过吴晓波的《大败局》而深省。如果说《大败局》提到的公司因年代偏早而有距离感,那么这本《浪潮之巅》所讲述的公司,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极为熟悉的。从小接触dos系统,经历486、586年代,旁观过互联网的兴起与泡沫破裂,身边不少同学去了谷歌、苹果、百度、ibm、思科、华为,手边用着的ibm电脑,苹果手机,hp打印机,微软操作系统,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上雅虎淘宝,写博客微博,聊着qq/msn.我们都是信息革命浪潮的亲历者,是与这些公司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那些实体或虚拟的产物或多或少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和记忆。当msnspace消失,当雅虎邮箱关闭,当诺基亚手机被收购……熟悉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我们的情感也愈发快餐化。
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你必须接受大势变化。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最幸运莫过于发现和顺应潮流,站上浪潮之巅。当科技和信息以大爆炸般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伴随一大批公司兴起和没落,也颠覆了传统产业链、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商业模式属于电视广告。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多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费90亿美元且分文未赚。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上任伊始就面临巨大财政压力,但是谁也没想到,奥林匹克和电视的结合能够开创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将数千万公司联结在一起,成为短短20天时间内聚集上千亿美元和数十亿人目光的大生意。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电视广告收益屡创天价时,信息产业科技浪潮已暗流涌动。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加速推进历史进程,这一次尤为汹涌。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幅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程急速提升,"摩尔定律"带来行业颠覆,累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经典模式在短短十年间就可能难以为继。
新技术、卫星转播和电视普及曾经开创了一个时代,然而就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电视媒体正受到极大冲击。受众获取奥运会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通过电视频道,而是pc、平板和智能手机这类新的传播终端。正如"人们开着电视但更愿意在微博上看各种关于春晚节目的吐槽"所描绘的场景,媒体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电视作为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所能发挥的营销空间已经有限,而新的传播渠道,尤其是社交媒体,更能加深品牌与受众的沟通。
创新造就新的奥运商业模式,创新也同样会摧毁它,pc和互联网携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是随着这波浪潮成长的一代人,是信息科技加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创新带来民主化和全球化的亲历者。
但凡重大产业革命,必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托于重大技术革命,第二阶段注重新技术快速发展并在主要领域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拓展期,在技术基础上发掘潜力和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浪潮始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商业化,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模式,无疑在横向产业链上牢牢占据了制高点。在进入互联网技术普及阶段,雅虎一跃成为最大互联网门户网站,google开创搜索广告商业模式,这一阶段制定了互联网行业开放、免费和盈利的规则,并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商业模式。到了时代,门户网站的衰落与搜索网站、社区平台的兴起交迭,昭示着用户自主选择、开发和交互的需求。facebook,twitter在极短时间就主导了一方领域以及一大群用户。而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催生了ipad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彻底颠覆了整个信息行业以wintel为主导的生态链。正如爱立信ceohansvestberg所预言的,手机就是当年的电灯泡,未来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就是几乎所有设备都会接入网络。
浪潮之巅的弄潮儿固然一时风头无两,但真正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执牛耳者不过寥寥。当雅虎、摩托罗拉、诺基亚没落之际,我们也真真实实地看到那些大败局的缔造者,曾经都是鲜亮辉煌的大赢家。即便现在风光无限的公司也都曾遭遇过危机。ibm固守硬件优势、忽略市场变化导致巨亏,通过改变战略、实现创新去创造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苹果在微机发展初期处于行业领先,经历十余年蛰伏期,推出ipod、iphone,重新定义、整合产业链,才重回顶尖行列。在这样一个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十八个月硬件性能翻番,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创新还是不创新,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无论是主动求变,还是穷则变通,我们必须重点思考:创新应当有其法,什么才是适合以及有价值的创新。
首先是冒险与保守的平衡。保守并不意味着落后和错误,创新也并非保守的对立面,要有智慧分辨和取舍。at&t以信息起家,家大业大,固守语音交换领域,空有顶尖的贝尔实验室,却接连错过互联网和无线通信两次绝佳发展机遇,最终落得曲终人散。反观ibm以保守著称,推出ibm-pc兼容机,但没有成为pc行业的领导者,保守令其失去了微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会,但是却也使其从中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面向企业级用户市场。经营保守、技术创新,是一条适合ibm发展的道路。
第二是时机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大势或环境。技术创新并没有错,但一方面需认准技术路线,另一方面要找准市场定位和推出市场的时机。产品理念太超前或应用环境不成熟就不具备植根土壤,而产品设计和性能落后者又被市场所抛弃,过犹不及,其结果可能都是失败。90年代初期移动互联网和wifi尚未发展,苹果推出掌上电脑pda,最终因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其定位、需求量低而停产。而在2010年初,苹果发布ipad,很快颠覆了以wintel为主导的整个pc工业生态链。一台不能联网的平板电脑究竟有多大的用处?ipad的成功,无疑得益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在手机普及之后对移动设备需求的增长。
第三是固有思维禁锢。当大公司于某一行业取得巨大成功后,在开拓新领域或面临环境变化时,往往倾向于复制其以往的成功模式,利用自身垄断资源而非技术进步获得更多市场和利润。但是市场环境会变,用户需求会变,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没有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可以依赖于一种模式持续繁荣。即便如巨无霸微软亦是如此,专注于开发操作系统一举成为业界老大,利用其操作系统绑定软件的优势形成垄断,击败网景浏览器、realplayer等公司。微软坚持操作系统和桌面软件的发展道路固然令其成功避开互联网泡沫危机,但复制成功模式的强大基因也将其思路局限于卖软件赚钱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落后于雅虎和google.成功者往往受制于固有思维,其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未必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第四,创新不应流于形式。2012年12月,新闻周刊在80周年创刊日之前,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本。传统平面媒体和新闻出版业在这一波信息技术浪潮中的光景只能用黯淡形容。默多克花重金创办thedaily数字版杂志是一个传统媒体转向新兴媒体的失败创新案例。适用于手机和平板阅读的数字版固然为传统杂志注入了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载体,但是当其内容不过是将纸上的图片文字转为电子版本,thedaily还是改变不了这仍然是一个旧产品的事实。应时而变,变在抓住大势和需求,而纸媒的落后绝不仅仅是其图片和文字的呈现形式。
第五,创新持续性。创新未必能在当下即刻体现价值,短视行为不可取,但若一味追求创新而导致创新研发与实际产品脱节,也是一种浪费资源。创新更不是某个项目、某个时间段的特定行为,事实上它应当成为每个领域、每家公司持续的日常化行为。3m公司允许每位技术人员自由支配15%工作时间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研究,同时,3m也十分注重技术向实际产品的控制,拥有一整套成熟运作的npi产品商业化流程,公司每年35%的收入都来自于近5年内开发的新产品。谈到复利时,人们总会感慨时间的巨大魔力,对于创新亦是如此,创新的持久化和制度化无疑是基业长青的基础。
第六,revolution和evolution.并非颠覆式的创新才叫创新,有些极其成功的创新反而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技术,这就是firsttodoit和firsttodoitright之间的区别。触摸屏技术、滑动解锁以及siri都非苹果首创,甚至有些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苹果把它们装进了iphone这样一个可以被揣在口袋里的东西中。而粘性无法长久持续的"失败"胶水华丽转身,成为身价10亿美元的黄色便利贴,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
第七,管理创新培育技术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创新的意义在于面向用户服务、创造持续价值,不仅指提升服务质量,还意味着更广泛的服务、新层次的消费群体或者广阔的新市场。仅当创新具备这一深层含义,才是有价值的创新。在公司战略上应当捕捉市场趋势、明确发展方向,在内部做好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准备,通过管理,或举多部门众人之力集中力量完成大项目,或将小事做得更精致、更具效率,最终在消费者和用户层面呈现更优质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公司都在鼓励创新和试验,但是有创新意愿并不等同于创新的真正实施,大公司管理应当寻求理念和细节两方面创新,以宽松人性化管理培育创意土壤,重视技术人才以激励其创新。好的管理甚至能让人忘却被管理,正如满意的用户往往都是沉默的。管理创新的精髓不在于管理出彩,而在于其真正服务于最终取得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支撑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组织生产方式。
至于下一个大未来,"智慧地球(smartplanet)"——ibm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smarterideasforsmartercities,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与之对应的物联网、云计算必将是未来发展大趋势,"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也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无论哪个行业,无论是否认同,大势就在那里,世界正在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能,任何垄断模式都不会持久,唯有植根于开放、合作共生,提前布局、应势创新,才能占据主动、有所作为。
浪潮之巅读后感【第七篇】
现代的科技飞速发展,作为it届的各个领头羊,不得不说他们在演绎着一个个的企业传奇。
at&t,其实对这个企业一直都不了解,一直没有去过美国,当然也就没有用过美国的`通信了。直到去年,看ted的时候发现是at&t公司赞助的,此时我才明白,一家企业真正的能过存活100年以上,是因为他的策略时刻在变,是因为他总是能创造出好的东西。
贝尔实验室,任何搞学术的人都会听过这个名字,他们是出诺贝尔的地方。我一直好奇为什么一个科研的实验室可以接连不断的出诺贝尔奖获得主,也一直为此欣赏美国的教育制度。在反垄断法的限制性,这家公司仍然可以不断的成长,在几次被拆分后,仍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这就是传奇。
ibm,这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接近。至少在中国可以了解到它。从一个机械公司,到计算机公司,再经过百年后的洗礼,现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转变。
apple,这就不用说了,到今天为止,它还是引领的潮流。而且在读过《乔布斯自传》后,更加的了解苹果公司。它的技术,它的创新,让它走在了今天的舞台上。
微软,和苹果一样,在it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尔的传奇,更是让很多人敬仰。
还有google,英特尔,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罗拉,诺基亚,facebook等等,这些公司都曾经辉煌过或者现在正走在了浪潮之巅,有的这在走向了衰败,而有的在未来也可能衰亡。这就是竞争,这就是生存。
有时候会羡慕他们,总是在世人的关注之中。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是在改变的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给予我们人生的指导。
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创新力,是走在浪潮之巅的元素,也是我们成功的要素。
时间在变,世界也在变,今天的巅峰不代表明日的朝阳。
不断的让自己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的让自己在变化中成长,这才是生存之道。
浪潮之巅读后感【第八篇】
《浪潮之巅》是一本关于IT产业的经典著作,作者吴军博士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从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IT产业的发展历程。通过深入剖析不同企业及其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商业策略等方面,吴军透彻地揭示了IT产业的规律和成功之道。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震撼,对于成功与失败背后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也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首先,通过《浪潮之巅》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智慧和勇气。书中的企业家们,如IBM的托马斯·沃森、英特尔的戈登·摩尔、微软的比尔·盖茨等,他们之所以能够引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他们对于技术的推崇、对于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于自身业务的高度责任感。正是这些特质和胆识,使得他们能够抓住不同时期的机遇,迅速调整战略布局,进而取得成功。
其次,我从这本书中深刻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书中讲到的微软公司,当时的操作系统市场早已被IBM垄断,然而比尔·盖茨凭借着“操作系统必须开放”的理念,大胆推出了MS-DOS,并以此奠定了微软的霸主地位。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苹果公司的创新,通过将音乐产业和手机产业相结合,推出了即将引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iPhone。这些充分说明了创新对于企业成功的重要性。
另外,读完这本书,我对于个人职业规划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书中的企业家们,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他们虽然如今已成为IT行业的巨头,但他们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们从不放弃,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这使我明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通过《浪潮之巅》,我也认识到在一个行业的发展中,顶级人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书中提到的微软公司、谷歌公司等优秀企业,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关键在于他们能够吸引和留住各领域的顶级人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人才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浪潮之巅》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通过对不同企业及其领导者的深入剖析,我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律和成功之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我会更注重个人的技术和业务能力的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且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