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孙子兵法读后感大学生【汇编5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孙子兵法读后感大学生【汇编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孙子兵法读后感大学生【第一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著,被誉为“兵学经典”。唐王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发达。”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孙子兵法》无论是在军事方面、商业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孙子兵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在这之中,我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主导思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和核心。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出此刻《谋攻篇》中,意为不动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本事,从而使己方到达完胜的目的。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作战中最好的策略。常言道:“伤敌三千,自损八百”,战争本身就是损人伤己的事,诉诸武力,损耗极大,破坏也极大,不动武而用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历史上许多的战役、战斗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本事,从而使己方到达完胜的目的,这只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价,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最好的结果,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才是这句话的本意。
就拿上课来说吧,假如我上课的时候认真听教师讲课,即使下课和放学再怎样玩,我还是能从容应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因为我已经在课堂上把教师所讲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时间,却得到了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课时不听讲,就算下课和放学再怎样翻书,再怎样补课,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课认真听讲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违背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这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种体现。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不仅仅在军事上十分有用,商业、经济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处。就像英国皇家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所说的,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好像是昨日刚写出来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期望我们都能铭记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结果。
孙子兵法读后感大学生【第二篇】
当你读到一本书,有了余生要与书偕老的感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现了好书。
第一本被笔者列入人生必读、常读、精读的书籍,著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过战国的烽火,经历秦汉的纷争,穿越唐宋元明清;从竹简,到帛书,到宣纸;从卷轴,到线装,到平装。
一.爱其苗条。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以书比人。厚可当枕之书,是丰腴之人,却不免有肥头大耳之憨;薄如蝉翼之书,是瘦削之人,却难有风姿绰约之态。
而《孙子兵法》,堪称绰约多姿,有多一分则赘,少一分便瘦的妙处。
好书不在于字数多少。
《孙子兵法》13篇、五千言。可是大部头小说的一个章节,甚至比1篇论文的字数还少。可是,就是这么五千言的著作,自成书之日起,便历久不衰。堪称倾国倾城倾天下,让无数人尽折腰。
如三国时的枭雄曹孟德,为之作注,成为《孙子兵法》注家第一人。这位“观兵书战策多矣”的枭雄称《孙子兵法》“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如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提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为习武而不晓文也。”
如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提到《孙子兵法》:“但用孙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
诸如此类的盛赞,不胜枚举。
孙子兵法读后感大学生【第三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fen)輼(we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i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就是:
用兵的上策是以谋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胜敌,下策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非常较早愤怒,指挥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工程,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这就是攻城的危害。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使敌人屈服而不靠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须旷日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战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以计谋胜敌的法则。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制胜的四种手段: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并对这四种手段进行了比较,认为伐谋最佳,伐交差之,伐兵又差之,而攻城是不得已的。他认为应首先争取以“伐谋”“伐交”取胜,以达到全胜的目的。
所谓“伐谋”是指兵不血刃,用谋略制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伐交”指通过外交谋略制胜于敌,分化敌国同盟,扩大自己盟国,迫使敌人孤立无援而最终屈服。
还记得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吗?
公元前630年,郑国遭到秦晋两国军队围攻,危在旦夕。经过商榷,郑文公最终决定让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来到秦军营中。
“晋秦已经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我们的灭亡对秦有好处,那郑国倒也死心了”,面对霸气十足的秦穆公,烛之武开门见山地分析道:
“可是秦与郑并不接壤,越过晋国去占领郑国那是很为难的,最终只会增加晋国土地。晋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秦的削弱。如果留着郑国,照应秦国往来的使者,对秦有利无害。而晋是一个贪婪的国家,灭掉郑之后,他必然西向扩张,会损害秦国的利益。”
烛之武这一番分析,最终打动了秦穆公,他答应郑国的请求,立即撤兵,并和郑签订盟约,还留下杞子等将军,带领20xx秦军,帮助郑国守城。
秦军悄悄撤退,使晋文公非常气恼,无奈孤掌难鸣,只好偃旗息鼓,撤军回国。
“伐谋”“伐交”谋略使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化险为夷。“伐谋”“伐交”,兵不血刃,不进战场如此,商场竞争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商战中为了取得优势,高明的企业家往往以计谋和结交盟友的方式,使竞争对手陷入困境,从而确保自己的市场和企业利益。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面临着国内外电脑电子行业的巨大挑战,为了摆脱困境,公司总裁用买下股权的方式与几家具有竞争力的电子设备公司接下联盟。1982年以2。5亿美元买下美国英特尔公司12%的股权;1993年又以20xx亿美元收购另一家著名的电讯设备企业罗姆公司15%的股权。
商用公司这样做,是为了利用英特尔和罗姆的优势,帮助他维持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上的霸主地位,用收购的'方式使竞争对手成为盟友,使其在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意思是说:百战百胜,还不算高命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得上是高命中最高明的,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产品品质、品类、价格、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外,还要注意伐交。
要不失时机地采用外交手段,展开外交攻势,才能在竞争中领先。企业的外交活动,离不开谈判。
谈判是经营者最重要的技巧,也是最常被忽视的技巧。
谈判是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谈判是以某种商品(或技术与设备)买卖及其交易条件洽谈协商,以致达成交易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竞争的技巧与艺术,通过谈判达到对立统一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谈判者,应该心智机敏,而且具有无限的耐性;能巧言掩饰,但不欺诈行骗;能取信于民,而不轻信他人;能谦恭节制,但又刚毅果断。
使用娴熟的技巧,创造彼此需求的满足,是企业谈判技巧的最高境界。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方式很多,看你如何去选择简单的那条。
读完这篇文章又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很多感慨。
这个世界已不是原来的世界,这个社会也不是一个纯情的社会,什么都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利益,敌人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朋友,为了利益,朋友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敌人,世事难料!语言是一门艺术啊,交流是一门学问,一个好的外交官足以抵挡几个军队,这就是语言的威力。
至于谋略,外交这些手段,我认为是优先准备的,优先考虑的,优先选择的。
孙子兵法读后感大学生【第四篇】
《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在深刻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孙子在开篇即提出了作战取胜的五个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倾向你这边。道是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强调作战的天时、地利条件。“将”说的是领导者的策略、领导能力。“法”强调法规纪律。“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在古代,将领只要熟知上面五点作战的时候就可以取得胜利。
怒而挠之10、卑而骄之11、佚而劳之12、亲而离之。诡道“前四条”是以相反的形象迷惑对方,使对方不辨真假。“后八条”是因势利导造成不利于对方而利于我方的假象。孙子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孙子》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战争情况。它提出一些正确认识战争情况的原则和方法。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在敌对双方激烈对抗的战争中要取得胜利,作战指导必须建立在对彼己双方情况的全面了解之上。
2、“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即善于根据战场敌情的变化,去运用适宜的战法。为此,作战必须要预有准备,“先为不可胜”,但决不能墨守成规,一切都要以敌情的变化为转移。
3、“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认为:“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两军相争,双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险的一面。聪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把利弊俩方面都考虑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4、要善于观察敌人并了解敌人行为的本质内容。《孙子》认识到既要了解战争中的现象也要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但是要了解本质通常要费一番功夫。“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它强调认识战争情况必须把一切不易注意到的细微现象都收集到,全面了解敌情,并且要对收集到的情报“微妙”一番,即经过认真的思索,以抓住本质,抓住敌人的真实意图。
《孙子兵法》开篇就强调战争是国之大事,必须慎重对待。其后,它又不断强调难关,“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诫君主和将帅,对待战争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兵凶战危,“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它强调不需要战争,就使敌人俯首称臣,这是战争的一种不战而胜的思想。这样就不用伤害百姓人民、下属甚至自己。其实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得到很大的启发。
千古流传的《孙子兵法》凝结孙吴必胜的智慧和心血,全书共13篇,贯穿他全部的谋略智慧,留下了重要的战略思想。“兵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保而全胜”等经典的战争论述,是我们这新一代的人们对孙武不禁肃然敬。《孙子兵法》没有最高境界,只能靠心去领悟,书中有很多思想不仅可以在战场上用,而且在商场上同样适用。
孙子兵法读后感大学生【第五篇】
说起来生为一个中国人真是非常幸运,可以直接接触到两三千年前的先贤的著作。不管是成书2600年的《孙子兵法》,还是记录了从3100年前到2500年前的周朝诗歌的《诗经》,我们都依然有幸可以直接进行阅读,汲取他们的智慧。想到今后在美国学习时,要是遇到老美问我你在读什么,我回答说是在读2400年前的鬼谷子,感觉一定是非常的高贵冷艳。
首先,读完《孙子兵法》的第一感受,就是孙武先生对于计划与情报的异常的重视。体现在“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以及“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之中。在开战前要充分的了解信息,作出完善的计划,那么胜利自然是可以预测的了。这方面很好的例子就是“互联网大帝”孙正义了。他熟读孙子兵法,在大学毕业后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对34个行业进行深入而透彻的了解与预测,每份材料都有几十公分高,所以最后他的softbank突飞猛进,无与伦比。
商科的报告则是“简洁明了”,重点在“台风,口才,沟通”上,一页ppt文字最多都不超过七行(让他人感兴趣,明白你做了什么东西,有什么用,或者更重要的是推销出去你这个人,而不是具体这事是怎么做的)。这段话当真是醍醐灌顶。我的听众大部分可能对这方面不见得有深厚的基础,我花太多时间在具体内容上又有什么用处?方法的具体应用是我报告的二十分钟内能讲明白的么?显然不可能!所以我删去了大量的文字,每块内容之前都列出目录提纲,强化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关键词句上加粗或者标红以示强调······总而言之,孙子说过“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我就是出于知己而不知彼的状态,胜利当然是不能期待的。
第二则是在昨晚感受特别深刻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之前在人人上微信上有一句话转的很火热“当你感觉生活的很累,不要气馁,走上坡路总是如此”。窃以为切中要害。这几日每天早上起来一直到晚上就是不停的查论文,对照吸收,翻译,加入ppt和演讲稿中,从上周日上午明确安排的小会开始,一天半内就要完成;而后昨日早上预演,今天中午已经完成全面修改再次交给导师确认。其间,我看到有同学出去吃饭,有同学今早打了一上午篮球,有同学大声的聊天说笑——我则是在九点多完成文稿,才训练两遍就已熄灯,思及今日阅读任务没完成,又要借着电脑的灯光读上十几页《孙子兵法》,最后在睡前完成40分钟的打坐。
很累,但是很有收获。
昨日晚上打坐完,揉着酸疼的腿,正当记录每日的过错时,突然打开自己的“诗联杂记”写下一个句子:
百尺竿头得突破,纵横死地始新生。
如同小学时练长跑,没有在突破耐力的那个“节点”时,你不会感到轻松;如同每日静坐盘腿,没有在脚腕的疼痛中坚持,在酸胀中不换脚,也不会有境界的提升。上学期我一周健身三次,从不落下,却只是保持原来的`体型,没有更大的突破,就是因为我没有进一步的挑战自己。只有在精疲力竭中继续做一组训练,只有第二日感受到肌肉的酸疼难耐,才会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你的自我“训练”,变成了习惯,不再像原来这么难耐,这是好消息:你又有所精进;这是坏消息:你不进一步提高要求,那就不会再有进步。
究竟怎样才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仅仅是设定一件事然后一直坚持,而且是当你适应后又树立更高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