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 >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本优推5篇

荣誉发表时间 3382209

【前瞻】此例由阿拉题库网友“荣誉”精心整理编辑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本优推5篇”优秀文档,以便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第一篇】

随着一场秋雨带来的凉意,两个月的暑期生活结束了,这个假期中,由于疫情突然变得严重,所以我选择了在家里通过多种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每一个不起眼的平凡日子里,是阅读,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假期中,学校开展了线上读书交流会,同事们的阅读分享,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读书对于我们的助益真的太多太多,通过文字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扩大视野。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市面上书籍的种类繁多,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经久流传、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反复去读、去体会,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罗振宇说过:“书籍,是我们快速了解世界的索引。”每一个读书人,都是一个取经人。读书让我们明事理知荣辱,而后内敛自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这个假期看的第一本书,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看完以后,自己感觉平静了很多。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快乐多的人生,而是痛苦少的人生。叔本华认为,“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这样做也不行。”

很多书籍,其实可以帮助我们零成本地去了解这个世界,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帮助我们以科学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人性,并以科学方式进行应对。如果在步入社会之前,可以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读心理、读社会,帮助我们学会了解自己、保护自己。读传记、读历史,帮助我们“经历”一次人生。模拟的次数多了,自己上路的时候,虽然很多东西也无法避免,但至少,可以排除一下极度糟糕的选择。

另外,读书也需要方法,读书不是把书中的内容复制到自己的大脑里,而是获取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有的时候一句话可能需要反复的,细嚼慢咽才能出滋味儿。这就需要我们细读、精读。

经过这一个假期,我深刻意识到,应该把阅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坚持阅读,勤于思考,才能不断进步,突破自我!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第二篇】

对叔本华的哲学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评论。

这本书告诉你怎样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们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乐,金钱财富地位荣耀。

这些外在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取得了人们才得到满足。

但是,这满足不会长久,内心的意欲又会叫嚣着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们就深陷在这样奔波忙碌中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欲望得不到实现就痛苦,没有欲望实现时就迷茫无聊。

叔本华告诉你,要摆脱这种在痛苦和无聊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的过程,就要去寻求自己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就会悲观看待,有的则是乐观面对。

这是出于每个人个性的不同,而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得到内心的幸福。

一个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丰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乐,沉迷于感官上的满足只会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满足简单举个例就是现在的碎片化阅读,获取短时的快乐,最终却只剩空虚与无聊。

叔本华总结了三类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值得参考与学习。

一是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例如运动、舞蹈等体育活动。三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阅读、创作、演奏音乐等。

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发展第二第三类乐趣会给人们带了更大的幸福。

叔本华在书中还阐释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学习,我的叙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

有人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觉得他认为人们不是在痛苦就是在无聊中转换是悲观认识,这本书却是在教人们在认清自己后在这样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乐趣。

和叔本华一样不喜社交,选择独处思考自己人生哲学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着思想乐趣的人会在他这里找到共鸣。

叔本华说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在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第三篇】

最近读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感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很精炼的书,用简洁的语言、恰当的例子和清晰的逻辑分别从人的自身、人所拥有、人向外界展现出来的三方面进行论述,揭示出了人生的底层逻辑。

叔本华认为,构成人的命运的所有东西大致可以分为三项:

一、人的自身。总的来说是人的本性,其中包括健康与精力、外貌与才能、道德品质、智慧与学历,等等。

二、人所拥有的。也就是人所拥有的财产和可占有的东西。

三、人向外界展现出来的样子。也就是在别人的眼中你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大家对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首先,决定我们生活幸福与否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的自身,即上述提到的第一项。个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求,外界环境只有在促使他产生想法、感受和欲求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取决于我们如何来看待它。

一个人内在拥有的,在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陪伴其左右,任何人给不了也抢不走的东西,显然比这个人所拥有的和他向外界展现出来的样子更加重要。一个内在富足的人在远离尘嚣的时候,完全可以在自己多彩的精神世界中流连忘返。

其次,人所拥有的,即财富或物质。财富就像是海水,越喝就越感到口渴。到底多少财富才能满足人的需要是相对而言的,只要他所求和所得之间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人所拥有的财富和物质并不能使其感到真正的幸福,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最后,人向外界展示的样子,即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太看重别人的评价,却忽略了自己的意识,我们本末颠倒,错把别人的评价看成现实,而对自己的意识含含糊糊。如果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们就容易成为他人意志的奴隶。我们的幸福无法在别人的头脑里驻留,所有寄托于他人的幸福都是虚幻的。

说实话,我们的幸福应该基于我们全部的本性,体格的健壮是首要因素,其次是一种获得独立自由和保持心灵平和的能力。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能起的作用,遵循心之所向,努力寻求本性能够接纳的完满,避开本性排斥的事物。如此,我们就会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第四篇】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封神之作,堪称鸡汤里的核弹。经过岁月的蹉跎和生活的磨砺,很多时候我是拒绝鸡汤的,鸡汤总给一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底层平凡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但当我的生活面临窘境时,父母养老的难题,子女教育的问题等等,我确实急需一些大师的鸡汤来为我排忧解难。虽然这本书有些观点基于时代、科技、社会发展等原因,有很大局限性,总是从悲观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不相信改变的力量。但有关于幸福的一些观点给了我不少启示。

人生只需“量力而行”。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我一直比较头痛的,特别是自己每天陪伴、监督,却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时常让我苦恼甚至愤怒,从幼儿园温柔的妈妈逐渐过渡到了暴躁的妈妈。读到本书中的人生只需“量力而行”,我也有些释然,不能对孩子期望太高,接受他的平庸与平凡,给他一些时间,让他慢慢成长,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由他自己承担,我只能尽我所能,量力而行,毕竟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读此书时还让我联想到鲁迅的阿q精神,与叔本华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处。生活中的困境一时无法改变,也许可以用精神胜利法苦中作乐,这样才能不囿于痛苦的藩篱,不受世俗眼光的羁绊,不沉湎于无法改变的过去。

幸福的首要因素,甚至,一个人此生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由他的内在机制决定的,这是既定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足的直接根源;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感情、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外在环境只起到间接调节作用。个性决定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获得什么样的幸福。

同时我更愿意相信____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无论是工作中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迷雾,战胜困难,才能收获喜悦,收获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第五篇】

《人生的智慧》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创作于晚年。叔本华被归类为“悲观主义哲学家”,读完此书后大致能理解这一标签,但并不苟同。在我看来,那更像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傲,或者说是一种参透人世间规律的高度自信。这世上确有人或碌碌无为或稀里糊涂过完一生,一位极其智慧的哲学家对此嘲讽、批判,非常合理。

本文将涉及书中的几处精彩论述,加以本人粗浅的解读,探究哲学经典。

关于自身主体,叔本华说:“让我们幸福或者不幸福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的确,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决定了他的情绪状态。万事万物皆处于叠加态。正如薛定谔的猫,又如波粒二象性,以二维的认知去解读必然是云里雾里,但跳出这个圈子、去往更高维度则是豁然开朗。个体的理解和把握,若选择以积极的方式行进,则犹如平行世界中“更好地宇宙”被诱发出现。可见,调整好自身的状态极其重要。就像叔本华说的,“一个愉快的人随时都会有他愉快的原因,原因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

关于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叔本华说:“当我们终于充分了解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是些肤浅、表皮的思想,思想狭窄、情操低下,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那我们对他人的评论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要是太过于看中别人的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能够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本质上是一种内生的强大自信。只有充分认可自己,坚信自己的判断,才会对来自外界、与个人立场相悖的声音毫不在意。这里说的并非是要全面屏蔽外部的喧扰;事实上,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显然不可能活在真空状态中。然而,通常人们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的,而这往往会造成负担。认可自己,泰然处之,这是叔本华(和我)对待外界声音的态度。

关于衰老,叔本华说:“每个人都必须成为和做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越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在自己的身上越能够找到乐趣的源泉,他也就越幸福。……人到老年,几乎所有外在源泉都必然地干枯,因为谈情说爱、戏谑玩笑、旅行的乐趣、对马匹的喜好,以及应付社交的精力都舍我们而去了,甚至我们的朋友和亲人也被死亡从我们的身边一一带走了。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为我们的自身拥有能够保持得至为长久。”根据熵增定律,倘若不加以外力,一切是由有序走向无序,如同房间不收拾会越来越乱,年老的确意味着各种衰退;但人类某种程度上拥有自由意志,通过发掘自身的兴趣、培养某项专长,在时间的累积下,会愈发有价值,间接“抵御”熵增。由此看来,衰老并不可怕,时间或许只是一个衡量单位,关键要有丰富的内在价值并“成为自己”。

关于快乐与痛苦,叔本华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这样的论述看似荒诞,但不无道理。叔本华对此的举例论证是: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即便只有一小处作痛,我们的整体健康不会进入到意识,注意力只集中在痛处;假如各种事情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有违意愿,哪怕微不足道,这件不如意的事就会进入到头脑中,而不会想到其他的重要的、已如愿发生的事。他总结道,“缺少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标准”。因此,在生活中,一方面要有大局观,不可被眼前的些许不顺所困扰,保持好心态;另一方面要多角度地看待人生经历,能够做到减轻痛苦、攻克难关,便值得庆幸。

以上内容是我初次读完《人生的智慧》后的感悟,这本书还会再次阅读,如叔本华所说,“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要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1 338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