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明朝那些事读后感专业【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明朝那些事读后感专业【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第一篇】
一直以来都对小说与历史颇感兴趣,《明朝那些事》正好是历史与小说的结合,我更是爱不释手。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明朝历史的好奇,更让我读到了善恶、美丑与深不可测。
这是一部九十六万字的雄伟巨著,讲述了1344―1644共三百多年间的明朝故事。说是故事而非历史,主要是因为其中很多故事情节的真伪,我无从得知。书中共讲述了明朝16位帝王的风雨王朝故事,其中涉及无数大大小小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
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伟大的政治家,优秀的改革家,也终究逃不过死后被抄家的命运。而他的老师――徐阶,老谋深算却又兢兢业业,蛰伏数十载,只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举击垮权倾朝野的奸臣严嵩。他一生谨言慎行,却在与高拱的斗争中,败给了一个小小的江湖术士......
一代猛将袁崇焕,战功赫赫却为人狂妄,口无遮拦,私自杀害皮岛总兵毛文龙,又在崇祯皇帝面前妄下狂言,最终惨死于自己那张“管不住的嘴”。
帝王的态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王朝的气数。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大明王朝,他废除丞相制,独揽大权,夜以继日为国事操劳。他的子孙后代又是怎样守护这份硕果的呢?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自己侄儿的江山,从此建文帝失踪成谜。朱祁钰、朱祁镇兄弟相残,只为大权在握,荣登帝位。
历史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争斗,是人性的千万面。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你总会遇到像于谦一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廉之士,也会遇到像严嵩一样时常抱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心态的狭隘之徒。所以,生活形形色色、色色形形,我们要做的.是要睁大双眼,擦亮心灵,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第二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就甚是喜欢,而今重新翻开依然是爱不释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独特的写史风格引人入胜,更打动我的还是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评,也许这些品评未必都是“正确的”和“客观的”,但是透过这些观点,你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感悟,并由此窥见并体悟到生命的普世价值与永恒意义。在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写下,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他们像话剧演员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以点带面地连缀起大明王朝历史长廊里承前启后的历史事件。对于他们,作者有褒扬、有贬斥,不过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理解。
无论何时读这套书,心里总有一种独特的直观乐趣,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不再是1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它也开始变得通俗化,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学者书橱,变身成为了普罗大众的精神食粮,也许正如前人所云,历史本不在帝王将相的家谱中,而在坊间巷里乃至荒冢野地。每每读起,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个中人物仿佛呼之欲出,自己与他们的距离感也渐渐消弭。有时仿佛会觉得自己是长着第三只眼睛的二郎神,用第三只眼去窥视着里面这些人物的命运沉浮,让自己的喜怒哀乐伴随着他们的命运而波动,于是一时笑,一时流泪,一时激动地像个愤青,一时你又沉静下来思考。
然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都是关于勇气、气节、理想和信念以及人的真情实感,因为它们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不同的人身上,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演绎方式。“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信念;“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这是于谦挺身而出的信念;“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这是杨继盛视死如归的信念;“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这是杨涟舍生取义的信念。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明代两位姓杨的人物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最让我震撼!杨涟终生致力于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凭着自己对正义的坚守,勇敢地和阉党魏忠贤作斗争,杨继盛位低官卑,却勇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弹劾奸臣严嵩,两人都在狱中受到了严刑摧残,最终杨涟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露了魏忠贤的真面目,而杨继盛则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拷打、折磨、毫无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们的身体,却没有制服他们的意志和理想,他们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在惨无人道的时代里义无反顾地维护着正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信念,他们到死依然在坚持,一个到死都不放弃的人,该是用怎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也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在历史的洪流里闪闪发光。
拨乱反正的一代名臣徐阶也是我敬仰万分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却善于隐忍如司马懿,目标实现却又懂得功成身退如张良,为官则鞠躬尽瘁,兢兢业业,为师则海纳百川,独具慧眼。当年,在严嵩父子的奸计之下,夏言倒下了,沈炼、杨继盛也都相继倒下了,然而徐阶挺住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只为了一个目的:铲除奸臣严嵩!在严嵩父子不断的挤压中,徐阶终于找到了严世藩的致命弱点并给于致命一击,使得明朝最大的奸臣严嵩父子踏上黄泉路。而徐阶的爱才之心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尊敬,正是他如欧阳修的慧眼识英才,才有了张居正的成长,才使得大明王朝的最后辉煌——万历新政的出现!纵观徐阶一生,年轻时的他正直张扬、一腔热血,随着阅历的加深,他变得老练深沉,但是唯一没有变过的是——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是的,变的只是处事方式,不变的是他为国为民的理想和抱负。这也是支持他一生的信念!徐阶,我心中的英雄。
世间已无张居正。数百年来,每每忆起张居正,后人总为他的离世带给大明王朝的遗憾而唏嘘不已。在我眼里,他更是一个将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和信念诠释到极致的人物。他从一介布衣奋斗至首辅帝师,卓然是个奇迹,然而当他登上权力顶峰后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国家”这个概念和与其并无很大关系的百姓而向整个官僚体系发起挑战,改革弊制,严惩腐败。为了改革,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他呕心沥血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以至于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时他的下场将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惨。可是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他依然保存着他的理想。因为他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这就是他的理想,几十年来,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一天也不曾放弃!就这样,他几乎以一人之力使得已经病入膏肓的帝国再次焕发了青春,朱明王朝才能再延续70年。可是他尸骨未寒,他的子孙后代就惨遭抄家之祸,他自己也差点被鞭尸,每每念及此,都不得不为万历皇帝的翻脸而心寒,同时更为张居正的善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感动不已!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面对着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杨继盛和杨涟是用一种知识分子的方式,徐阶和张居正则是用一种政治家的方式。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理念人,为信念而生活,讲究“不可为而为之”;政治家作为一个务实者,运筹帷幄顺应时势,仰望星空而更关注现实,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然而不管怎么做,本质都是一样的,同样的都是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他们,都是有良心的人。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今天,这些却好像在失传。当人们在谈及方孝孺、史可法时,语调里有时却充满着嘲弄和不屑,甚至以“迂腐”二字扣当时民族的主流文化。可以说,当人们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和计算行为的有效性时,必然会渐渐忽视对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的实践,导致精神追求遭遇物化的冲击,理想信念不免会被扭曲,这个民族的将来会是多么的可悲!做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要以之作为一种信念支持着自己不断奋斗下去,不管所有的嘲笑和冷落。其实理想并非都是那些国家大义、民族气节这样令人敬畏的字眼,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温润的品格,它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时刻牢记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对于我们从事检察工作的人来说,就是不管在何时,都要牢牢谨记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感谢当年明月的这套书,它用史实和智慧指引着世人,唤醒国人之灵魂,重现中华之文明!还记得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是的,人生真是如此,成功只有一个,就是秉持着做人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第三篇】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一共7部,96万多字,从九月份开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个多月。从一个朝代的兴盛到一个朝代的衰败,从一开始的兴奋、有趣、激动,到后来的悲伤、无奈、难受,最后就剩下了没意思。对,没意思。
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各种斗争。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可能还有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描述,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朝堂上谩骂、答辩的场景,以及战场上打斗、厮杀的画面,烦躁、吵闹,好像耳朵边有两个放着摇滚乐的音响,一刻不得安宁。
终究,自朱重八开始,奋战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壮的音乐中落幕了。那些我难得还记得的名字:王守仁、张居正、严嵩、徐阶、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杨涟、顾宪成、李成梁……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怜人,在那个朝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更好了;同时,他们也都是成功的,起码,他们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无悔。
不知是看历史的原因,还是先前被人影响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很悲观,盲目乐观的我不知道何时被悲观侵蚀了,或许是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吧。小孩子总是很乐观的,因为未知不仅产生恐惧,也带来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们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结果自然也预知的更多,悲观自然产生。
之前不太懂历史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了。历史看多了,就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论是明朝、清朝、民国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内核没有变,依然是为了权利,为了欲望,为了生存在斗争,而所有内核还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变来变去的只是外壳。读后感·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样,英雄在变,技术在变,武器在变,但是战争双方群战的时候,看那阵势和武器本质,跟几千年前打仗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祯那里就亡啦?答:气数已尽。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三体》里的场景,现在看来,那也是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气数已尽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揭开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残忍,很没意思,很悲观。不过反过来一想,结局也就那样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鉴于我最近脾气有点大,这话算是直戳内心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第四篇】
《明朝那些事》是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写的一部历史小说。有些人可能会纠结这本书的题材一一小说,再一看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写手,可能就给这本书带上了有色眼镜。似乎历史只能用语言严谨的史书和教材来表达,小说是无法写好的。但是我想说,历史绝不仅仅是充满学究气的艰涩难懂的文章,历史也是很精彩的,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当然,这也是当年明月想说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是《明朝那些事》第一部的主题。围绕着它来展开了大明王朝与这本书的开端。开篇由一份档案开始,姓名、别号、学历、职业,主要经历等等,别开生面,寥寥数语,就将洪武大帝的生平交代的清清楚楚,耳目一新的同时,我们也记住了洪武大帝的基本资料。类似于这样新奇有趣的语句并不在少,我就不一一列举,这些句子给整本书都奠定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令读者爱不释手。
《明朝那些事.洪武大帝》,就是讲的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因元末腐败统治阶级的压迫,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黄袍加身的故事。其实历史上人民受到压迫,反抗斗争的故事并不少见,不过史书上都写的大同小异。而当年明月却写的如此清新脱俗,除了语言的加分,归根结底是他写出了人的人性。比如,你可以看到一开始的朱重八只想有一口饭吃,却始终没有实现,最后在丧命和造反之间选择了后者。读书笔记m比如,真龙天子起义路上也不是一路顺遂,他也有过迷茫,有过绝望。比如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虽是敌人,可也有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比如登基后的他还是没有敌过这世上最大的敌人一一猜疑,成为了众多孤家寡人中的一个。
朱元璋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明太祖,才是洪武大帝,当年明月强调了这一点,所以才会看到这里的朱元璋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纸片人,而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有喜乐哀乐的,有优缺点的人,所以读者才会吸引到其中来,仿佛与他同生共死,与他一同经历着不平凡的一生。
能让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是一本优秀的书应该做到的。当年明月做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讲述的历史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第五篇】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许多电视剧都演的他如何智斗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归......然而,这些情节都不是他真正的生活。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看到了真正的唐伯虎,那个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为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又成为心灰意冷,彻底堕落的老人。一个才子成为一个社会的败类,真是当时封建时期的悲剧。
唐伯虎1470年生于商贾之家,他十分聪明,悟性很高,众人夸耀他,使他整日饮酒作乐。朋友祝枝山劝告他不要这样。唐伯虎听从了劝告,开始苦读。在乡试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称为应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财子,叫徐经,答应唐伯虎可以在他那里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经买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状元。并且他还在发榜前说自己一定会是今科会元。结果被告了黑状,关进了大牢。出狱后,唐伯虎回到了家乡,可乡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连妻子儿女都敌视他,甚至连家门口的狗,见到他都汪汪大叫。这使他更加绝望,更加堕落。宁王朱宸濠要造**,把唐伯虎请了过来,他不愿干,装疯裸奔,最终逃了出来。后来他可谓是彻底堕落,他堕落的同时并催垮了他的身体,1523年,他郁郁而终。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说不冤,也有些冤,说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问题。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祸从口出。唐伯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说了错误话。从此,他的人生从巅峰步入低谷,并且仕途尽毁,他正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过骄傲,枉打诳语,才落得这个下场。
当然,当时的社会也十分黑暗,考生们经常告黑状,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话,那他绝对能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惩治奸臣,报效国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吗?什么话对什么人该说,对什么人不该说,如果弄不清楚,是对我们的前途有一定的影响的。总之,唐伯虎的一生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管住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说自己不该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悲惨的唐伯虎,只有那首《桃花庵歌》能诉说他的心愿: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第六篇】
对明朝的印象来自于小时候看的《穿越时空的爱恋》,最好奇的是朱允文的去向,看这段历史时最停不下来,可惜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全书前一半靠君王撑起来,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从一穷二白打天下,到发动靖难夺取帝位,最后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其后,各类奇葩皇帝上场,但主角成了内阁、宦官、文臣、后宫多方轮流登场,虽有王守仁、张居正多个能人把控局面,终抵不住乱臣贼子一步步扰乱朝纲,断送大明江山。
明朝的言官,虽在中后期已形成不问对错,只求一参的尿性,多位忠臣良将惨遭毒害。但一开始的出场,我是大为欣赏。不畏强权,只求无愧于心,在是非对错面前,立得住脚。这样一个本该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体,最后演变成了为利益驱动,为个人发展所需的无耻之辈,归根结底来自于人内心的私欲。想到最近看猎场时,郑秋冬对金钱观的回答。
郑秋冬:“其实我的金钱观很简单,我认为金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创立的货币理论开创了人类对货币认识的新阶段。”
考官:“金钱带来的弊端比比皆是,你怎么说它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呢?”
郑秋冬:“所有的弊端都不是钱造成的,而是追逐它的人制造的。”
旁听:“用卑鄙的手段得来的钱也能带来解放和自由,不是吗?”
郑秋冬:“那是人在玷污着钱的名声,而不是钱的罪过。”
错误的不是言官群体本身,而是追逐名利的人玷污了言官的名声。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权的确立,首先在于听话的大臣;内阁权利的确立,首先在于思想趋于一致的大臣群体。关于这点,因最近生活中遇到,所以书中每看到权利的变更便深有感触。
辫子戏看多了,对明朝反而知之甚少,以这本书来了解明朝,对人物的看法不偏不倚,正合我意。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第七篇】
《明朝那些事儿》很长,花了比较久的时间读完了,其实这本书完全能够看做是很多枯燥道理的历史演绎版本。比如“要争做第一,第二名和最终一名没有区别”、“做傻的聪明人(低姿态,瞒住你的聪明)”等等。
文中最佩服的是王守仁,这个“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家,用自我的行动告诉我们有高尚的梦想并不足够,还要有本事才能实现,好人要想实现高尚的目标,要比坏人更会玩诡计、更加聪明。
比如王守仁送5两银子给锦衣卫,被嫌少仍了,他夸赞锦衣卫清廉无比,并说要写文章表扬,让锦衣卫不敢找他麻烦。
宁王叛乱时,由于缺少时间募集足够的兵,他用各种花样造成进攻南京是个大圈套的假象,让宁王白白等了十几天。虽然他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并不高尚,甚至有很多阴谋诡计,但确到达了高尚的目标。
同时,要有强大的内心,为人处世要淡然,不要计较一时得失,不要浮躁,而要从更长远的看待问题。如果忍耐能够避免无必要的冲突和风险,那么忍耐就是值得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看看明朝那段不怎样光明的岁月,看看那段历史,也许更能够理解当今社会,抓住时代大潮,顺势而为。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第八篇】
明朝公司的历位朱老板们,除了开创人老朱(朱元璋)有着过人的精力,凡事亲历亲为,埋头苦干外。其余的朱老总们好像都没这个觉悟,但鉴于老朱同志太不给力,定了一条不许"罢相不设",没了丞相这二把手帮忙,可苦了朱棣了:他可没有老朱同志那么高的觉悟,又不能设相。怎么办?于是乎,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内阁初期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经过先后几代猛人的不断奋斗,权力逐渐上升,直至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估计老朱同志要是知道了他后代搞出来这么一群"类丞相",非得气得活过来。
《明朝那些事》告诉我,皇帝是不可怕滴,内阁里的那群人才是可怕滴!
内阁分首辅、次辅、大学士。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代表有:"三杨"、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是相对来说比较正的代表了。那么恶的呢:万安、张璁、严嵩等。内阁的斗争法则就是你死我活。成首辅,败…玩完!一旦你失败,你会被从权力中心甩出,经过一系列的自由落体运动后重重摔在地上。然后言官那些跳梁小丑们开始登台表演,发扬痛打落水狗精神,帮你贴心的挖下一个又一个抗。让你跌得不知七荤八素,如果你跟现任首辅有仇,您的后半辈子怎一个惨字了得?并且容易被人送往地府旅游观光。
不过从内阁斗争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比如忍、和。
忍如徐阶。徐阶进入内阁时,恰巧是嘉靖朝追黑暗的时候,把持朝政的首辅是严嵩。而徐阶的老师夏言,已经被严嵩热情的送往地府了。杀师之仇,加上对权力的渴望。徐阶应该同严嵩拼命才对。但他忍了,并最终再合适的时机,一举将严嵩击败。忍,包括对敌之忍,对己之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和,在这个世界上,敌人总是少数的。朋友还是很多的。和有两个意思:待人随和和"和稀泥"。对朋友不能恶声恶气,应以随和知、之心待之。和稀泥,似乎不是什么好词,但在《那些事》里,这种方法在处理某些矛盾上,还是很好的。首先提一下此法的鼻祖--申时行!申时行凭借他的和稀泥功夫,明哲保身,也是许多矛盾得以缓和,并最终解决。所以,做人,不能太死板,在特殊场合(如果某位仁兄想去建筑工地,就当我没说。),和和稀泥还是可以的。
在《那些事》中,就像我说的,除了皇帝、内阁成员之外,言官、武将、后宫、道士、宦官、甚至混混等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也教给了我许多…读罢此书,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