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 >

2024年龙应台目送读后感(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25951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2024年龙应台目送读后感(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第一篇】

无意间在室友的桌上看到这一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目送”,那一刹那让我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带着一种好奇心,我开始翻阅起这本书来。老实说,平时看书时,我很难有耐心读完一本书,但很奇怪,我竟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般地看完了这本《目送》。

遇见一本好书是一种幸运和缘分。我很庆幸我看了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深邃,忧伤,美丽。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写兄弟情,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都写在了里面。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看到这段话,我的心颤动了一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的不舍得、不放心,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家都很激动,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总感觉每个回家的假期都过得飞快,快临近开学,背起书包,拖着行李箱离家那一刻或是父母送我到火车站那一刻,总是很不舍很难过,父母目送着我,心里满满的牵挂,回头看看他们,他们依然站在那里望着我,我回头了,我害怕爸妈看到我眼睛里打转的泪水,这样会更不舍。总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每每离别就感觉自己还是小孩一样,舍不得离开父母的怀抱。有父母家人的留恋、牵挂、等待,心里总是很温暖。

轮转那一年,国庆放假回家待了几天,感觉有被奶奶捧在手心一样的疼爱,年迈听力变差的她听着我大声讲着我在外面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走的那一天,奶奶坐在路边石凳上,我提着东西说了声,“奶奶,我走了,记得吃药。”奶奶应了声,有点哽咽,我只敢转身看了一眼,就走了。谁知道,那竟是我看到奶奶的最后一眼,那也是奶奶最后一次目送我的背影,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去看奶奶苍老慈祥的背影。其实,想念奶奶好久了……无论是爸妈还是奶奶,尽管是背对着离开,但我总是能感受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双双热切的眼神。

我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仔细想想,没有给爸妈做太多,我是否真的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我有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这些,都需要我去反思,不要让我们的家人也因我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回应的失落,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现在的我,可能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会经历,只是我希望我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那颗感动的心,感恩的笔。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这些句子忧伤带着优美,我喜欢读书的时候把他们摘抄下来,之后,回来翻翻,又可以细细地品味一番。

时间消失的如此之快,我们的父母终究会挂上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人。时光荏苒,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头发会发白,牙会掉,脸上会呈现皱纹,趁着父母还在陪伴我们,好好爱他们,好好回报他们,好好珍惜他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后,不要那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爱,好好回报,好好珍惜。

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长大,您未老;我有力回报,您仍然健康。愿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遗失这样的美好!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第二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初次阅读龙应台的目送,是在初中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还不能对这篇文章有很深刻的了解,但我依稀的感觉,这篇文章里有一种温暖的情愫,让人沉醉。后来有幸拜读《目送》整本书,这时的年纪虽然也并不有足够的经历,但似乎已有了新的感触。这时的我已经经历高考,经历大学,经历过找工作,些许的体会过了20多年的人生,我忽然是有些懂得了书中龙应台所要诉说的一种情怀,那是对父母,对孩子,对兄弟,对人生,对生死的豁达以及怀念的浓浓情感。

《目送》中龙应台由儿子的背影想到自己目送父亲的场景。多年以前父亲骑着三轮车远去的样子和面对生死离别,只能目送父亲去世,所有的情感都化成三个字“不必追”。那远去的背影不必追,那逝去的时光不必追,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情感不必追。所有的感慨只能随时光流去,留在过去的光阴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珍惜现在,或许是与父亲一起喝杯茶的间隙,或许是难得的和母亲抵足而眠的夜晚,那些未说出口的爱意,可以像牡丹花开那样表达出来,那么张扬,那么美丽,又那么浓烈。

诚然,我还没有体会过像龙应台对于儿子的情感,但是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深深的表现出了作者的母爱,她不舍儿子的离开,她希望孩子能够像小时候那样依恋她的母亲。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孩子的路就得让孩子自己走,就像书中所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同时,她也是一个豁达的开明的母亲,她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目送孩子的背影,那其中充满一个母亲的深情。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又是怎样的面对我的成长的呢?那其中一定充满期待,但是也有很多担忧和牵挂。我想起前几年离家读书,我庆幸于逃离母亲长久的唠叨,不耐烦地敷衍“知道了,知道了”,坐上去往学校的大巴,我总是松了一口气。但是,现在想来,母亲那时是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送别我离开家,离开她的身边。我拼命想想起那时母亲的神情,但是记忆中只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原来,我并没有好好地看看我的母亲,甚至没有回头多看她一眼,当时目送我的母亲,一定也充满对孩子的担忧和牵挂,也许她也曾叹息孩子的离别,也曾怀念幼时那个抱着她撒娇的小姑娘。当看着母亲眼角不知何时布满皱纹,鼻间的酸涩让我一瞬间明白母亲老了。岁月匆匆,我挡不住流逝的时间,就像抓不住指间的流沙,越用力,它跑的而越快。就像书中所说“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我能做的唯有珍惜,珍惜眼前的每一次相处、交谈的机会,甚至是每一段默默无言,即使略显尴尬,但是温情的时光。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第三篇】

爱的最深处?那就是目送。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平淡的语言。不同于《野火集》中她的强硬态度,而是显现了她的柔情的一面。如青草,带着清新,扑面而来;似灯塔,散发光芒,照进心房。读起来如桃柳抽新,春水煮茗,有种周遭一切安好,草木葳莛的暖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仿佛看见龙应台的笔尖有一个轻盈的舞者,舞动着春暖花开。目送----爱的最深处。

这是一本看似很平常的散文集,书本的封面不似其它书那般花里胡哨,不过是浅绿,青绿,墨绿……由浅到深的纵横交错罢了。翻来覆去不过一种颜色,却给人以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道不尽人世间的温暖,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很喜欢。

作者用淡婉地语调将人世间的亲情,生老病死的无奈展现地淋漓尽致。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身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母亲,一去不复返的身影,龙应台娓娓道来。都是些细枝末节,琐碎小事,却暖了人心,浓了思念。处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都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带给我们启迪与教育,爱的最深处莫不过如此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今生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地颤动一下?父母亲,曾经的我总以为我的人生路之漫漫,所以几度任性的挥霍,时常惹你们烦心,偶尔让你们气愤不已,有时令你们担心,又有时使你们万愁莫展。当不懂事的我将你们的爱心与关爱拒之门外时,你们却在原地等候不曾真正离开。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遇见了你们还能成为你们的女儿,我又得回眸多少次呢?你们从我出生那刻就将我爱到了最深处,那我也得将这分爱永远铭记,隽刻在心头。

时光那么浅,岁月那么深。我已从伢伢学语的幼儿成长为花季少女,每每回味儿时那纯粹的快乐,总会思及父母充满关心的目光。烟雨深处,一窗牵挂幽长寂寥,伴着半卷西风,悠悠撒过我的心扉。从此往后,我的身边都会有一份鼓励,一份关心----亲情。而那被花开覆盖的岁月,深深浅浅,亦给人无限回味。正如冰心所说:“母亲是莲叶,而我是荷花,心中的雨点来了,还有谁能为我遮蔽风雨。”

是啊,读《目送》才明白,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是生命的进程。我们只能往前,用此刻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红日高悬,浓了思念,回首自纤纤;

雨意微歇,残梦留暖,悠悠情几件;

天空明澈,阳光淡软,丝丝动心弦。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第四篇】

继《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又创作了这本《目送》,之前也有品读过龙应台的文字,她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又仿佛像妈妈的手,轻轻的抚摸着你的脸。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1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她父亲的时候,也就是说她和他今生缘分也就终止了。

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且行且珍惜!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第五篇】

虽然龙应台用她那枝最犀利的笔描写人生,但在生死大问面前还是难以尽言。她的文章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逝去的人和事物的怀念,以及对生和死的考量。在1篇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儿子长大的失落,女儿对父亲去世的悲伤,母女亲情的息息牵挂。读完她的书,我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人们在成长中总是会伴随着各种痛苦和悲伤的情绪,细心体味你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譬如《目送》这1篇写了儿子华安在6岁和16岁,分别因为上小学和作交换生而离开时的情景,还有父亲开车送作者去大学报到,倒车出巷口离去,和父亲去世火化时棺木飘入长廊的回忆。最后用一句话,深刻地写出了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作者怅然无奈的情感流露笔端,通常人们仅仅伤感于离别的情绪,作者却能看得更加透彻明白,果然是那支最犀利的笔,写下了深情默默的人生感悟。

又譬如《山路》这1篇讲到在耀眼的舞台灯光下和五万人的欢呼中,蔡琴深情地演唱着歌曲。人们都熟识她的歌曲,却并不了解她无奈的人生。而在别人尽情欢笑的同时,某位有名望的人也只能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加护病房里,独自承受寂寞和病痛。人生有欢乐也有落寞,有高兴也有悲伤,正如作者描写:“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读到这里,我似乎明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为自己人生负责的道理。正如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在《目送》的每1篇文章中,作者总能用一两件事把深刻的道理讲述出来,而我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深意。即使这样,每次读后体会都会更加深刻,似乎又明白了许多道理,好像又多了些许的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1 292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