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 >

实用萧红作品读后感实用【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1574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萧红作品读后感实用【精选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一篇】

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现在讲起来,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

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他竟说:“给你三姑写信,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

那次离家是很痛苦的。学校来了开学通知信,祖父又一天一天地变样起来。

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象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我联想到母亲死的时候。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

“到院子去玩玩吧!”祖父说了这话之后,在我的头上撞了一下,“喂!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黄金色的桔子落到我的手中。

夜间不敢到茅厕去,我说:“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

“我不去!”

“那我害怕呀!”

“怕什么?”

“怕什么?怕鬼怕神?”父亲也说话了,把眼睛从眼镜上面看着我。

冬天,祖父已经睡下,赤着脚,开着纽扣跟我到外面茅厕去。

学校开学,我迟到了四天。三月里,我又回家一次,正在外面叫门,里面小弟弟嚷着:“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大门开时,我就远远注意着祖父住着的那间房子。果然祖父的面孔和胡子闪现在玻璃窗里。我跳着笑着跑进屋去。但不是高兴,只是心酸,祖父的脸色更惨淡更白了。等屋子里一个人没有时,他流着泪,他慌慌忙忙的一边用袖口擦着眼泪,一边抖动着嘴唇说:“爷爷不行了,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

“怎么跌的?”

“就是在后屋,我想去解手,招呼人,也听不见,按电铃也没有人来,就得爬啦。还没到后门口,腿颤,心跳,眼前发花了一阵就倒下去。没跌断了腰……人老了,有什么用处!爷爷是八十一岁呢。”

“爷爷是八十一岁。”

“没用了,活了八十一岁还是在地上爬呢!我想你看不着爷爷了,谁知没有跌死,我又慢慢爬到炕上。”

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

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出了大门,就被门扇遮断。

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幡杆挑得比房头更高,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杆了,吹鼓手们的喇叭怆凉的在悲号。马车停在喇叭声中,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呜呜的哀号。

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的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可是怎样看呢!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

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

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

“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

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

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在这期间我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

母亲也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也不是孩子,怎么也怕起父亲来呢?我到邻家去看看,邻家的女人也是怕男人。我到舅家去,舅母也是怕舅父。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但我在玫瑰树下颤怵了,人群中没有我的祖父。

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

(署名悄吟,刊于1935年7月28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二篇】

热爱文学的人总会熟知萧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文学造诣的高深和爱情惨淡的痛心,仅仅31年的生命旅程让萧红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女传奇。她从开始写作到去世,创作生命一共只有,绝大部分时间都过着居无定所、贫病交加的生活,然而,她竟然留下了百万多字的作品,包括《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传世之作。如此看来,她不但天才,而且有着超人的勤奋。最近的《黄金时代》,《萧红传》等电影把她的形象搬上了荧屏,让更多的了人熟知了她,短暂时光中经历的坎坷与磨练。

很多人写过萧红的人生,这次李琦老师的作品也极为精彩,萧红的成就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贡献,爱情和向往自由的历程为传奇人生留下为人称道却十分悲情的一笔。本书的这篇序章极为的精彩,语言的运用,情节的提炼,完全是整本书的一个提炼和纲领。“她美丽纯洁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绚烂的烟花,只在天空绽放出一片冷艳,转瞬便归于冷寂,她把凄婉苦难的命运活成了一串动人的歌谣”。8个章节,描述了一生的跌宕起伏和感情的纠葛。

我觉得萧红的“苦命”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封建家庭、殖民社会的重压,旧中国一个女人生而俱来的悲惨命运,似乎难以避免;可是更深刻的伤害恰恰是她爱着的人所带来的。这就让人感到特别悲哀。年少时候,觉得萧红怎么那么笨,如花的生命,总是带着悲剧的色彩。如今,随着时间和阅历的累积,越来越能明白她的执着,欣赏她那种越爱越勇的心态。现在深深觉得,在爱情里,傻瓜总是更可爱一些。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三篇】

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快乐的生活。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四篇】

《呼兰河传》也曾经是被我忽略的伟大作品。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让我受到了一种虚伪的教育。再者中国现代文学在语言上很夹生的表达方式,让人产生一种阅读障碍,所以,我当初在阅读的时候,对现代的很多作家都“敬而远之”了。

看完《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我先前多么的幼稚。看完《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小说存在一种叫做“小说场”的东西。

“小说场”是我临时借用的一个词。所谓场,类似于磁场,气场。小说的场如同包裹在小说之内外的独特气质。不是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会有这种场的存在。恰恰《呼兰河传》有,萧红有,这也是萧红在现在文学之林中显得独特的地方。

小说的场最基本的体现形式是在语言上。《呼兰河传》的语言节奏缓慢,不温不火,津津有味。很少出现那种冗长的句子,这让人阅读的时候,感觉特别的舒服。同时,萧红的语言还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幽默。

“关于豆腐这美妙的一盘菜的爱好,竟还有甚于此的,竟有相要倾家荡产的。传说上,有这样的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他说,‘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这‘不过了’的三个字,用旧的语言来翻译,就是毁家纾难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破产了!’”

这是一段描写晚饭时候,卖豆腐经过小县城的街道的时候,人们想到了餐桌上要是能有一块豆腐,小葱拌豆腐,那该多好啊!为此有的小孩子长大最大的志向就是开豆腐房,天天吃豆腐。更有甚者,实在忍不住了,馋虫出来了,就一狠心,买一块豆腐,买豆腐的时候还要说上一句:“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

要知道,呼兰河小城生活的大多都是一些平日里买不起豆腐吃的平头老百姓啊!

这便是萧红语言上的独特气质。它在“能指”和“所指”的功能上,都发挥到了极致。

《呼兰河传》的“场”还在于小说要表达的思想上。实际上,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候一定是想家了。作者在“尾声”中有这样一段话:“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怀,就记在这里了”。这段话萧红写于1940年的香港。某种意义上说,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是对思乡情绪的一种寄托。

将近十年的漂泊生活,家的概念一直在萧红的潜意识中流动。促使她写作一部关于家乡的小说。如果不写出来,将难以释怀。

但记忆中的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荒寒的底色就像开篇中被冻裂的大地。在这片大地上不仅仅有短暂的童年,有长满植物蝴蝶乱飞的后花园;还存在着麻木不仁,搬神弄鬼,愚昧落后;还有那些面目朴实,为生活计,为生存计,心地善良生命力顽强的人们。

严格意义上讲,《呼兰河传》不大像小说,更像散文。尤其是前两个章节,没有一个主要人物,如同徐徐展开的一幅画,人物隐藏在吵吵闹闹的生活后面,但它不仅交待了呼兰河这个小城的格局,同时对底层人的关注的视角也在此奠定了叙事的基调。也正是在这部分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小说场”,如同风暴中的漩涡,一下子扎下去,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也正是这种“小说场”的存在,才让《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阅读的时候不觉得零散,从第三章开始,除第四章外,每一章节写一个重要人物,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第四章的描写便形成了现在“萧红故居”的格局,在萧红故居重新修建的时候,有关部门提到了,故居是完全按照《呼兰河传》中的描写修复。

荒凉是人们内心的荒凉。

这也是《呼兰河传》的一种独特气质所在,作者用荒凉构建了她自己的“小说场”。

我要回家。

萧红没有亲口说出来,但这种想法一定在她内心之中涌动过。即使“家”是荒凉的。是缺少父爱、缺少温暖的。是愚昧和落后的。

无论它什么样子都要回家。这是一道横在心中的坎。

我想起了诗人光的诗句,他在《岁月的遗照》中写道:

“我们已与父亲和解,或成了父亲。

或坠入生活更深的陷阱。而那一切真的存在。

我们向往着永远逝去的美好时光”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五篇】

这本萧红的名家读本格外好看,尤其是她的写作风格,使我像是在和一个充满童真的小孩子一起玩耍一样。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写了在萧红幼年时最难忘的两方面内容——祖父、园子。

萧红小时候家里有个园子,成了她和祖父的天地。院子里有各色的昆虫,一棵神奇的大榆树和各种各样的蔬菜。在园子里,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那里的她和祖父也都轻松自在。

萧红童年的天堂在园子里、在自然中、在无拘无束的天地间。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幸福的乐园!以前奶奶在别处的一个小房子,那也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奶奶的房子在一楼,有个小院子,背面有座大山,我隔三差五就忍不住去奶奶那儿。

奶奶那儿是我美食的天堂。我一去奶奶那儿,奶奶就给我做好吃的,最好吃的是炸虾片和烤土豆片了,那香喷喷的味道直在饭厅里打转,使我总是赖在那儿不走,也不知为什么奶奶做的总是那么好吃,一定是奶奶抓了只馋虫放在我肚子里,按时向她报告我今天又想吃什么了。

奶奶那儿也是我游乐的圣地。别看那儿是奶奶家,可也有专属我的乐土,窗台就是其中一部分。我从厨房拿几棵大蒜种在窗前,不几天,被水泡着的大蒜就发芽了!一丛丛一簇簇的蒜芽把整个望向后院的窗装扮得绿油油的,又像是一个创意十足的画框,把后院这幅美丽的油画收在其中。

后院是我的大本营,那里种着许多瓜,南瓜、倭瓜、丝瓜,样样不少,它们弯曲盘绕的蔓挂在铁丝围栏上,真是有几分懒惰,不自己立住,偏要别人支着。还有一棵樱桃树,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只有七月份能结出几个红红的小果子,水灵灵的,甚是可爱。最令我难忘的是我的小狼狗“花花”,我把它抱回来的时候,才一只鞋那么大。白天我一上院子里,它就又摇头又摆尾的,使劲讨好我。过了几天,我才发现它的乖巧是装出来的。晚上是它最调皮的时候,一到晚上,就上这家转转,那家望望,好像把整个后山下的空地都当成了自己的家。

合上萧红的书,我发现太阳在童年的园子里是特别大的,我童年的太阳在生命的园子里也是特别大的、特别暖的、特别美的!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六篇】

读书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天不读书,心里不舒服。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安静地读起书来。我读的是大作家萧红的《散文集》。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祖父的园子》文章的语句生动活泼,很接近孩子的生活,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选择读过她的《呼兰河传》。

1篇文章《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这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一口气把这篇散文读了两遍。文章中把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许先生的平时生活详尽的描述,在我们的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刚正不阿的老人,一个善良的老人,和我们读过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很多的记叙是一样的,鲁迅先生的关爱穷人,先生的认真,每次写完文章,都要把笔纸摆放整齐,不可以随意堆放,读书经常要读到很晚,很是勤奋。

记得鲁迅先生的格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今天的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情,生活中,要我们珍惜去努力的事情太多,平时在学校的学习中,自己总是凭着头脑聪明,学习偷工减料,所以导致每次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今后,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还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我们爱读书。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七篇】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萧红作品读后感实用【精选8篇】”,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次翻开萧红作家的书,我是带着崇敬的,崇敬里还夹杂着一丝喜悦。当看到第一行字时,我便被这高妙的文笔深深吸引。我看的《呼兰河传》是分两大事件的。《生死场》便把我引进了我从未经受过的地方。

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人物。丑陋却朴素的面婆,粗使却善良的二里半,美丽却可怜的月英……太多的人物了,有些人的性格特点并不突出,但却无疑是最真实人的写照。最使我感慨的还是月英。她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她是如此温和,生就是一双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目光,好比落在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可是上天却赐给了她最悲惨的命运,她患上了瘫病,并且一个月比一个月重。起初丈夫还为她烧香拜佛,悉心照料。但渐渐的却不在管她,她就像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瘦弱柴,甚至臀下都腐了,小蛆虫在那里活跃,她的身体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读到这时,我曾潸然泪下,这些乡村的女人哪个不是命苦,可怎么会仅仅只有这些呢!日本鬼子的来临使她们雪上加霜,最后,这村里的人们战死的战死,惨死的惨死,只剩下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渐渐走远……这些看似虚幻的故事有哪个不是旧社会真实的写真?萧红,你以细腻的文笔像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长河,怎能不令人敬佩!现在的我们翻阅岁月的史书是何等惭愧!

很难以置信的是第2篇《呼兰河传》,你却以另一幅新面孔展现在我们眼前。童年的你任何人都不疼爱,却偏偏祖父对你疼爱有加。你在世外桃源里是玩得如此愉悦,令我看着也深深被感染。最吸引我的是你摘玫瑰和祖父开玩笑的故事。童年想必是任何人都爱的吧,你真大胆,摘了几十朵玫瑰花悄无声息的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于是便不断笑。祖父也是童心未泯啊,竟还傻傻地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的,祖父去了,快乐也去了,那些难忘的往事只能成为回忆,离别总是痛苦的,正如她所写:“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仿佛上天真的是不尽人意的,萧红还这么年轻却已去了,也许人们都在惋惜,但我认为,她是快乐的,她此时定然在和祖父玩耍,她是毫无忧愁的。

人生会有那么多往事莫过于那些难忘的人。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

散文。

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那个年代动荡不已,在萧红悠缓的调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追逐,在追逐与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八篇】

披着晨雾,浴沐着黑土地的熏风,终于走进了呼兰河畔。

我来到萧红故居,想谒拜这个文学家的摇篮,我想凭吊这个命途多舛,不幸早夭的孤寂的灵魂。院里,一栋五间中国式古建筑横卧东西。这是五间檀五鸠,青专青瓦,软山明砣,前后出檐的具有北方特色的清代建筑。据记载,原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共有房舍30间,分东西两大院。5间正房后是近2000平方米的后花园。萧红在这空旷大平原上的五间房里,度过了她孤独寂寞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进入正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挂着的萧红遗像,她深情的双目仍然执拗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注视着呼兰河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东套间是萧红的住房,靠东窗是一铺3米多长的东北古老的火坑;里面陈设列着八仙桌,书柜,黑板,琴桌,梳妆台等;还展出了萧红的作品,生活照及纪念萧红的文使资料400余件;西套间玻璃柜里陈列着一些字画及萧红生前留下的《跋涉》,《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其中,萧军题词的《萧红故居》和端木蕻良题词的《黑龙江之光》镜匾最为醒目。故居的庭院中央,矗立着洁白栩栩如生萧红的塑像,梳着齐耳的短发,聪慧而略带忧郁的双眼,在构思着,仿佛萧红就在故居里。

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她在孤寂中咀嚼生活的滋味。当我走进这寂寞空旷的五间房,就仿佛走进了萧红的小说的氛围里呼兰河畔,走进了她儿时的后花园,去看那火烧云,天狗吃月亮……萧红从呼兰河畔走出来,承着五四新文化的雨露,她走进滚滚的时代潮里。她的心灵早就不堪封建的樊笼,不堪闭塞的禁锢,她早就可渴望着去看外面的广阔世界。待慈爱的祖父一死,她开始逃婚,当年萧红带着一只手提箱坐在马车上,一直向前,她没往后看一眼,仿佛回头就被留下。她走了,象一块流动的云霓,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奔波。萧红走的时候,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但希望屡屡破灭,她陷于失望和孤寂。

十年后,她流落到香港,怀念起摇远的北方,那个高梁大豆的故乡,丝丝缕缕飘逸的思绪在她的梦里萦绕着,象流淌的涌泉,从她的笔端流泻出,这就是她的最后一部杰作,也是她的绝唱。

《呼兰河传》如风俗语画一样美。无论是色彩浓郁的放河灯,还是感情饱满的唱野台子戏;无论是声形毕肖的.跳大神,还是黑土地上原始的风俗,都是那个代的生活壮况的真实呈现,这种浓烈的地域特色,那百万字的作品是流淌是心灵的释放,使《呼兰河传》散发出经久的魅力和醇厚的芳香。早在三十年代就被鲁迅,矛盾等名作家称其为“中国最有前途的高产多才女作家”。然而,这位有着叛逆性格,才华初绽的才女历经人世间太多坎坷和不幸后,于1942年的1月22日寂寞的离开人世。葬于香港的浅水湾,年仅31岁。她写《呼兰河传》时,心中一定充盈着伤感的甜蜜和幸福的忧伤。从泥泞的岁月里走过,她把自己的足迹深深地留了下来。那些深深的脚窝里,盈盈盛满着的,该是她永不谢幕的青春中最寂寞的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1 301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