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至暗时刻观后感范例实用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800字]至暗时刻观后感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至暗时刻观后感800字1
《至暗时刻》是以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主要人物的历史传记电影,从其在二战早期临危受命开始,到英国坚定参战再到二战中抗击德国为止,主要叙述了这位伟大的英国首相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并将这种宏大的历史命题与其个人的经历、生活结合在了一起。
对于一个传记电影来言,虽然本身就有着极强烈的人物视点,使得我们可以轻易地去设身处地地代入丘吉尔的身份。但是本片中依然使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去加强了这个印象。
故事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模式,在第一幕即丘吉尔担任首相之前的部分中,影片使用了大量他人的视角,丘吉尔的形象则只是处在他人的视野之中。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刚刚担任丘吉尔秘书的女孩眼中的丘吉尔,是国王眼中的丘吉尔,是丘吉尔夫人眼中的丘吉尔,是张伯伦眼中的丘吉尔,唯独缺少了丘吉尔本人的视角。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暴躁、酗酒的人。
第二幕中则主要描写丘吉尔在和谈和抵抗之间的矛盾心理,也是最大的冲突点。其中有一段是哈利法克斯勋爵和丘吉尔的对话,摄影指导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在第一场戏里让哈利法克斯暗一点,当剧情进一步发展时,我们摄影推近更多表现一点。我将哈利法克斯的光线照度增强,当两个人有同样的亮度时,其间的冲突就显得更明显。”我们发现:在明暗的对比中,丘吉尔一直处在更亮的光度,这也意味着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同,当哈利法克斯所拥有的光度更高的时候,他和丘吉尔的观点就有了更相似的认同度,于是在价值判断不甚明显的正反观点下,两者的矛盾得以变得突出。
第三幕则是描写丘吉尔即将接受张伯伦的建议时,国王来到他的身边支持他,丘吉尔同众议院的演讲和民众的支持使得他得以坚持抵抗,全剧也在他的演讲中走向了高潮和尾声。
当再次回到人物传记片的拍摄工作上时,能够着实感受到一部秉持群众史观的政治领袖传记片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影《至暗时刻》因其是一部走群众路线的电影而获得成功。
不同于以往一些近代历史人物传记片的导演,乔·怀特一开始就没打算将西欧战场上的胜利归功于丘吉尔个人。因此,他也没有必要塑造一个“高、大、全”的政治精英形象。编剧和导演不能歪曲大的历史轨迹,但为了全面刻画人物形象而虚构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剧情却也无可厚非。有理由相信《至暗时刻》所呈现的众多丘吉尔私事中有一定的虚构成分,这更能体现编剧和导演独特的观念倾向。
历史人物不会在重大历史节点的重要场合上轻易将其性格缺陷、能力短板和生活坏习惯公之于众,这些生涯的负面部分连同最真实、全面的历史人物形象被隐藏于生活的私事、琐事之中。使得观众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继续观看电影、分析剧情以解开迷雾的冲动。
至暗时刻观后感800字2
《至暗时刻》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历史传记电影,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温斯顿丘()吉尔为了抵抗来自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法西斯战争,带领英国人民分期反抗并且最终赢得胜利的故事。网友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去年的一部大片《敦刻尔克》史诗般的悲壮场景犹在眼前,描写敦刻尔克大撤退前,丘吉尔临危受命的影片《至暗时刻》,则为我们还原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
1940年,希特勒横扫波兰、丹麦和挪威后,又攻陷荷兰、比利时,英国盟军法国也即将沦陷,英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时任首相张伯伦因讨好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张伯伦的主张受到议院反对,被逼下台,在英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65岁的丘吉尔登上历史舞台。
他凭借对战事真相的敏锐判断,坚决主张与德国战斗到底,然而在抵抗侵略问题上,他却没有得到战时内阁全体成员的支持,尤其是张伯伦和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企图阴谋将丘吉尔推下台,英国面临内忧外患,丘吉尔能否顶住压力,获得民众和议院的支持,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此时,处于敦刻尔克的英法比利时盟军被德军包围,敌我力量悬殊,唯有撤离方能保全盟军部分战斗力。40万盟军如何从海上避开德军的狂轰猛炸,成功撤离,成为一大难题,孤独无助的丘吉尔躲在卫生间给最后一棵救命稻草--美国总统打电话,却遭拒绝。
影片没有夸大和神化丘吉尔,用他妻子的话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抵抗不住压力,出现摇摆不定的时候,也有脆弱得独自落泪的时候,也有嗜酒、抽雪茄、脾气暴躁的缺点,但他真正的魅力在于他具有看清真相的睿智,有对信仰的坚持和出众的演讲才能。
在他犹豫的时刻,有妻子的支持,有国王乔治六世的认可,有民众和外阁成员的一致拥护,得不到外援,他只能选择孤注一掷,舍弃四千余人的兵力,诱敌转移火力,掩护盟军撤离,没有借到军舰和航母,他只得下命征用民用船只。
在影片《敦刻尔克》中,关于民众踊跃参与救援和空军誓死抵抗的场面,非常的感人和震憾,虽然本片没有出现这些画面,但从侧面也作了交待:征用860余条民用船只,盟军撤离人数万人,远远超出了当初几万人的预想,可以说丘吉尔的这个决定,从表面上看,英国战败了,但实际上却取得了胜利。
在上任的一个月之内,丘吉尔抗住了巨大的压力,以正直家的魄力,作出正确的判断,把即将遭受侵略的英国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回来,他本人和英国同时走出至暗时刻,难怪他被人称作英国牛头犬,的确是霸气的铁腕人物。
查阅丘吉尔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丘吉尔之所以能成为临危受命的不二人选,在于他早已在才能上做好了准备。他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和作家,甚至在1953年因《不需要的战争》一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本片中他受命成为战时首相时的就职演说《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以及在法国沦陷,英国处于孤立无援时给民众信心和力量的《荣光时刻》足以看出他的演讲才能。
2002年,温斯顿?丘吉尔被BBC评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他是英国人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化身。
在影片的结尾,丘吉尔说:成功不是结局,失败也不是灾难,持续的勇气才是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至暗时刻,你是否也有不畏前路,砥砺前行的勇气?
至暗时刻观后感800字3
近期,在公司党委和支部的组织带领下,我学习了沙海老兵的感人事迹,深刻感悟沙海老兵为党和人民付出的一切,深刻感悟沙海老兵的兵团精神及革命情怀。
通过学习,我仿佛看到在那物资贫乏的年代,沙海老兵仅凭着自己满腔热血以及对党和人员深沉的爱,在接到一道紧急命令后,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他们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里木盆地,克服了狂风暴沙、饥饿干渴等困难,昼夜兼程15天、行程近755公里,胜利解放和田,开创了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奇迹。他们一举粉碎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阴谋,挽救和田人民于水火。完成使命后,千余人集体整编为生产营,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平叛剿匪,帮助地方建立政权,一边垦荒造田、发展生产,与风沙斗争。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人家结亲,扎根新疆,坚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来诠释兵的使命、兵的职责以及兵的情谊。
通过学习和践行沙海老兵精神,使我的内心有很大的触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如果说,穿越“死亡之海”依靠的是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那么,在屯垦初期的艰难困苦中,每个人身上都体现出不为名利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也源自于战士们对于祖国和这片土地的爱。面对长满芨芨草、梭梭、红柳的戈壁大漠,缺少生产工具、缺少种植技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共和国“不穿军装,不授军衔、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哨兵”。
军装脱了,但军魂未丢,老兵走了,但军魂还在。今天我们学习沙海老兵精神,继续传承老兵精神,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新疆。理解沙海老兵精神,就要理解沙海老兵“热爱新疆”的精神内涵,新疆作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其稳定与发展,是每一个公民和士兵的责任,需要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和甘愿奉献的爱。热爱新疆是沙海老兵扎根新疆的先决条件,是沙海老兵精神的灵魂和旗帜。
铸剑为犁,屯垦戍边,手中的枪杆子变成坎土曼,这对战士来说,是一次人生抉择、是角色的置换,当初选择留下来的战士心中该有着怎样的波澜,变战斗英雄为生产模范,一句简单的口号,却让战士们为之付出了太多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对此又怎能忘记,今天的新疆兵团,同样需要我们去建设、去保卫、去守护;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老兵精神,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
作为年轻一代在兵团工作的我,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沙海老兵精神,以信念为方向,化知识为动力,铸理想为钢犁,努力学习、奋斗拼搏,用生命与忠诚、用热血和青春,代替老兵们去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