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 >

[100字]少代会感言 少代会感言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54426

【导言】此例“[100字]少代会感言 少代会感言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少代会感言1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 面临衰退濒危 强化使用保护

伴随着以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大量流失,其中作为弱势族群的语言是受到冲击最早、流失最快的一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使我国现存的少数民族语言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和更好的传承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文化命题。

1.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大多面临衰退或濒危状态

由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非主体语言文化正在迅速衰退乃至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出警告,目前世界上约6000种语言中有近半数在本世纪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许多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已经趋于濒危是公认的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大严峻课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使用以及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濒危语言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同样问题。中国除了汉语之外的81种少数民族语言均处于衰退之中,其中多半面临濒危状态。如赫哲语,目前能用赫哲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听懂,约50位老人还能说。再以内蒙古现存的4种少数民族语言为例:“三少民族”的语言基本处于濒危状态。总人口8200多人的鄂伦春族能够熟练使用母语交际的大约只占总人口的20%,而且主要是中老年人。有3万多人口的鄂温克族使用母语交际的也主要是老年人。至于达斡尔族母语的使用情况更加堪忧。母语的衰落同样出现在总人口有近600万的蒙古族中。一是蒙古语的使用人数呈锐减趋势。除了生活在偏远牧区或接受过蒙古语授课教育的人之外,目前30岁以下的蒙古族青少年基本不会熟练地使用母语。据内蒙古教育厅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60万人,到2009年则下降为141791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印制的小学一年级蒙古语文课本第一册1992年为68599册,而2009年则下降为20847册。二是蒙古语的实际使用范围和使用价值日趋降低。当前在内蒙古除了专门从事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宗教体育、蒙医药以及蒙古语新闻宣传、翻译出版等民族工作的特殊行业外,蒙古语在其它工作场合几无用武之地。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蒙古人不情愿或被迫放弃学习和传承母语的主要原因。三是蒙古语的纯正度受到严重影响。在蒙古语的使用过程中掺杂外来语言词汇语法的现象愈演愈烈。

总而言之,伴随着信息化、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衰退甚至消亡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危机与挑战需要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遏制少数民族语言衰退甚至濒危的趋势

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从长远来看,在全球化时代逐渐走向濒危甚至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语言一旦消失,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可能恢复和再生。而且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濒危和消亡,其中积淀和蕴藏的人类文明和文化现象也将随之消失,人类大家庭将失去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遗产,我们国家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局面也将难以实现。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寄托着深厚复杂的民族情感。虽然我国各民族群众多年来自觉地选择现代文明,紧跟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但是从情感上,从民族归属感上各少数民族又特别希望走一条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道路。所以怎样在现代化的突飞猛进中尽可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今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敏感时期,协调好民族地区不同民族间经济利益的平衡固然重要,但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同民族的利益更多地会表现在政治上,特别是文化上。当前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与保护,对于维护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保障祖国边疆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从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以及社会历史意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动员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濒危语言的使用与保护。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责任,促进祖国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使用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法规以及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要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目标要求,强化考核监督,保障执行力度,健全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抓出成效。

第二、全面调研、统筹规划、区别对待、科学保护。应当组织专业工作者对我国现有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研筛查,科学确定各少数民族语言的衰退与濒危等级,据此分门别类地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第三、切实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快民族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更要下力量狠抓民族学校的软件建设,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接受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生的生活补助和学习激励措施。

第四、尽可能创造条件,努力扩大各少数民族语言的交流范围和使用需求。要为学习使用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就业、创业以及个人发展拓展空间并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切实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母语的基本权利。

第五、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国家可以在每个少数民族中选取一、两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特色与文化氛围浓郁、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较为广泛、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保留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一定范围内划定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保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与发展。并将保护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民族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实验基地。这里也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窗口和样板。

参考文献:

少代会感言2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代表少代会代表在此发言!

首先,感谢团县委,教育局少工委在百忙之中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有幸被推荐为少代会代表,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重要机会,也是我们历练成才、茁壮成长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代表全县少先队员参加丽水市第三届少代会,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好职责:

首先,我们要当好“主人翁”,履行好代表职责。除了做好会议有关的各项纪律、要求外,我们要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在积极建言献策方面,要把一些在基层的、学校的一些共性问题,经过我们的思考,在大会发言、小组交流或写成提案,通过建言献策的方式,为开好这次的会议不断增添内容。

其次,我们要当好“宣传员”,充分展示松阳风采。我们既要利用这个机会虚心好学,与来自全市各地的代表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同时也要把我们松阳近年来经济发展,少先队建设、少儿工作的亮点工作,向全县的小朋友和少儿工作者进行宣传。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美丽的家乡向各地的小朋友作一些介绍,很好地展示我们松阳的新形象,展现少先队员和少先队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少代会感言3

美育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上的人格教育,是在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上的素质教育,是在提高生命质量、人生价值的人的终极关怀上的生命教育。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灵日趋高尚纯洁;去私忘我,使人的心灵日趋和谐平等;发展个性,使人提高创造精神;美化人生,忘却忧患,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使人增添勇敢活泼的进取精神。”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人们就无法产生共鸣,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的美术语言能力多么低下,他对本国国旗形象的敏感和激情都会大大区别于他对其他形象的感觉,就是因为国旗形象对本国的公民来说总是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此,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每一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一般认为,科学语言交流的是知识,美术语言交流的是感受。由于人们生理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感受结果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得看懂,并能够感受它们。可以这么说,看懂了美术语言,就或多或少地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而不能看懂美术语言,想要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就和我们的文学语言一样,总是先看懂才会讲,才能拿它来交流。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虽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美术类课程,画了不少画,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所在。

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是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 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超绘画性目的”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学校美术教育的具体任务和目标都应从此观念出发,并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从根本上树立起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1不管是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者,还是实用美术领域中的从业者,都需要相应的美术理论基础。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美术理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及重要意义。有一句名言:在艺术领域之中,人的思想意识与理论知识的高度决定着他眼界的高度,也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美术语言是我们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获得幸福感的美妙途径。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与数学语言、科学语言一样,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而把美术看做是人类语言的一大部分来认识,就显得很不够了。美术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只不过是一种技法技巧和调节生活的雕虫小技、小三门、副科而已,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的地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形式。美术教育的价值远远不是一种技法技巧或装饰,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境界。从当下的功利价值说,美术语言不能帮我们算数学,不能帮我们进行理化实验,不能进行生物解剖,可是从长远的功利价值看,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化的角度来看,与其他熟悉的语言相比,美术语言更能反映人的本性和心智。那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感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对美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看懂美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看懂美术语言更重要,也更现实。所谓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就如同语文教育并不以培养小说家为目标一样,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美术家为目标,但无论如何,基础教育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不过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还有不同,语文教育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术教育对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关键就在于把看懂美术语言与运用美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因此,要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就必须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人们常说,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而美术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更不是客观描述,而是感受的叙说,情感的抒发,主观的表现。美术的核心是情,美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了。要使学生动情,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与学生的生活太隔膜,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美术老师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关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每个富有成就的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对于美术语言的运用都常常达到一往情深、达到痴迷的程度。每个大画家都有着动人的创作故事。这里不必重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故事,艺术创造离不开创造主体,美术教育离不开主体故事。在引导学生欣赏《雅典学院》作品时,我曾提出过希望注意对科学家发现科学奥秘的动人故事和心路历程的教育,那可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艺术与感情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如果我们同意美术教育中看懂美术语言的欣赏教育比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话,那么,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尽可能多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作品,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色彩,领略美术语言绰约多姿,就是很自然的要求。如果说在印刷文化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比较苛刻的话,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学来说,已经是比较现实的了。

少代会感言4

青少年语言实际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青少年语言主体由网络语言、流行语、火星文及外来语等语言形式构成。我们拟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语用五个方面来探讨青少年语言使用的特征。

(一)语音方面

青少年热衷于使用谐音词,如数字谐音、方言谐音、汉字谐音等。数字谐音是指用阿拉伯数字的读音代替汉字快捷表达意义,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方言谐音是指用方言代替普通话的读音,如“偶”(我)来自港台方言,“银”(人)来自东北方言;汉字谐音是指利用汉语中原有的谐音造新词,如“美眉”(妹妹)等。其次,除了热衷使用谐音词,青少年还偏爱用单字叠音,如“东东”(东西)、“漂漂”(漂亮)等等,这一点在女生身上尤为明显。

(二)文字方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交际工具。青少年为了能够拥有自己与群体的隐秘空间,会选择使用有别于常规用法的文字形式。例如他们在网络上经常使用“火星文”,这种文字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包括繁体字、生僻字、阿拉伯数字、拆字以及以英文字母为代表的各国文字,如果不仔细分辨及联想,是很难看懂的。比如典型的“弓虽”(强),乍一看以为是两个字,仔细一看原来是把“强”这个字拆成了两部分,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比如“涐噯伱①甡①丗“(我爱你一生一世),这个句子里夹杂了异体字、符号等,第一眼会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但经仔细分辨还是能猜得出其大概意思。

(三)词汇方面

词汇是一个群体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通过观察一个群体所使用的词汇,可以大概了解到这个群体的思想态度、文化特征等。青少年使用的词汇很丰富,不仅包含了传统词汇,更是加入了外来词、网络语言、流行语等。例如,近些年日韩影视席卷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大批哈韩族、哈日族等,于是普及了“欧巴”(哥哥)、“卡哇伊”(可爱)等外来词汇。由此可见,青少年群体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其语言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使用的词汇通常简洁生动,“顶、赞、碉堡、雷”等屡见不鲜。由此也可以看出,青少年语言在词汇使用上凸显了经济原则。同时,青少年使用的词汇也偏向于粗俗化,比如喜欢用“尼玛”、“”等粗鄙词语宣泄坏心情,用“巨、超、暴、狂”等副词来夸张地表示心情。除此之外,青少年喜欢打破约定俗成的语义,对传统词汇进行“旧瓶装新酒”,如“可爱”变成了“可怜没人爱”,“特困生”变成了“特别困的学生”等。总之,青少年所使用的词汇极大地展现了简洁生动、粗俗直接、幽默活泼且具有创造力等特征。

(四)语法方面

青少年语言在语法上呈现出任意性这一特征,即漠视语法规则,说出来的句子可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通常不注重是否遵守语法规则,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语义表达上,比如“......的说”、“你V先”等特殊句式的使用;把英语词缀加在汉语后面,如“羡慕ing”等。这些语言表达都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重视语法的严格性,更多的是呈现出口语化的状态。一方面,这体现了青少年群体反规则反传统的语言倾向;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青少年非凡的语言创造力。

(五)语用方面

青少年群体有时候会不守语用规则,比如,“我身上穷的只剩下钱了”违反了语用原则中的“质的原则”,即虽表面是说自己穷,但实际上很有钱;但是他们对各种修辞手法却运用自如,如“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穷”是对修辞手法中仿词手法的运用;流行于马年的“马上体”,如“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等,则是语义双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青少年群体语言还呈现出一定的腔调上的特征,比如近些年由于港台剧的盛行,很嗲的“港台腔”也逐渐被青少年所习得,如女生经常会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嘛”或者“喔”等语气词,表现出撒娇的口气。此外,青少年经常使用一些带贬义的词跟关系亲密的人交流,比如“猪头”,本意是指像猪一样笨,但是青少年在使用的时候,只是一种善意的调侃,用来活跃气氛。总之,在与青少年交流的时候,必须要深刻体会他们话里的真正意义,如果只关注表层意义,可能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二、青少年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镜子,即语言可以见证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社会文化对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群体的语言综合反映了社会的时代特征及青少年群体的风貌。换言之,我们可以透过青少年使用的语言来透析他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群体,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标新立异心理

首先,青少年的语言反映了他们标新立异的心理。比如,在青少年眼中,“火星文”不同于传统文字,对“火星语”的使用让他们觉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其次,传统的词汇、用法已不能满足青少年那种强烈地要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评价用形象、贴切并极富表现力的词汇表达出来的心理需要,所以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语言,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使用与众不同的语言会让他们特别有存在感,因为标新立异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吸引别人的眼球,博得关注的目光。青少年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表面张扬自信,放荡不羁,其实内心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青少年通过标新立异,用与众不同的语言标榜自己,得到关注的目光,从而得到理解、支持、尊重与关心,进而满足成长过程中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消除个体内心的不安与矛盾。

(二)从众心理

青少年对语言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从众心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美国学者沃纳•赛佛林曾指出,受众“会依据以往的经验、文化素养、需要、心境与态度等进行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和选择性记忆”。由此可见,受众会为了保持与周围环境的一致,得到认可和采纳,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譬如,虽然在青少年中间流行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是真正地、单纯地出于个人的需要。青少年为了与群体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不至于落单,通常情况下就会选择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同的语言习惯与行为模式,从而获得朋辈认同,交到更多的朋友。

(三)自我表现心理

青少年群体在形成从众心理的同时还潜藏着自我表现的欲望。青少年群体生长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接受的教育也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他们乐于表现,敢于在公众场合秀出自己,展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所认为的: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人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我表现来给别人留下印象。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青少年自我提高内驱力的重要表现。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带有自己年龄特征的语言时其实也是显示了自己较强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发表言论,不仅仅是为了抒感,也是带有自我表现的成分。

(四)避繁求简心理

特定时代赋予的快节奏使得青少年在语言上趋于从简从易,用词趋向于简约和直白,很多词汇都采用缩写词和语法省略的结构形式,遵循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从而达到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效果,并且便于记忆和使用。比如“GG”(哥哥)、“MM”(美眉)的使用。再比如,在网络上聊天时,他们喜欢用数字、字母、符号来表达,如“886”是“拜拜喽”的意思,“V587”是“威武霸气”的意思。这些语言使用现象都体现了青少年避繁求简的心理特点。

(五)寻求宣泄心理

青少年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虽然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于是,为了缓解压力与焦虑,他们会选择各种方式去宣泄,其中就包括语言的使用。对于一些粗鄙化的语言,他们会选择用隐晦的方式说出来,如“、我去年买了个包、尼玛、TMD”,这样既避免了直接“国骂”的浅薄和粗俗,又宣泄了自己的情绪。青少年通过幽默的调侃、夸张的表述宣泄与释放生存带来的焦虑,体会到了藐视、突破和颠覆既有语言权威带来的。这种语言表象背后体现的是他们寻求心灵突围、渴望社会关心和关注的心理状态。

(六)保护隐私心理

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一般不希望别人窥探他们的秘密,他们偏爱那些与传统相违背、与权威相背离的语言形式。不管是夹杂了各种符号、数字、繁体字等的“火星文”,还是略显幽默讽刺的网络流行语,青少年使用的语言无不反映了对传统的反抗。他们厌倦了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试图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并且这种语言还是排外的,一定程度上阻绝了外界对青少年秘密的探测。例如“洗胃”一词,一般人都认为是去医院洗胃,但在特定的青少年的语言环境下,他们表达的可能是“喝饮料”的意思。通过诸如此类的语言,青少年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隐私。

(七)追求时尚心理

少代会感言5

小学生阅读古诗的流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形成意象、体会情感三个阶段。阅读古诗,首先要接受诗的信息,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词句意思;二是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开展想象,领会意境;三是要探究诗的言外之意,体会诗里的思想感情。三个阶段,体现理解古诗的三个层次。实践告诉我们要教好古诗必需把握好这三个层次。

一、感知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对新的信息的吸收。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其同化和顺应都有困难。

小学生感知古诗语言,遇到的问题有:其一,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或者不见。如有齿的屐、踏歌,学生理解有困难。其 二,古诗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现代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初步形成了理解现代语汇的心理图式。只有弄清古诗词汇和现代语的对应关系,才能实现同化。具体做法有:表示古代事物而现代生活中不见或极少见的词,古今词义迥异的词,如“屐齿”、“踏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等,由教师直接解释。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词义,这对他们要求太高,不容易理解准确,反而起消极作用。古今词义相近的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如《暮江吟》,让学生边阅读边查字典,试验结果,学生理解词义基本正确;有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找出和单音节词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如“王师并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定”“无”,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

在句法意义方面,古诗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装句和紧缩句,语脉似断实连,跳跃性大。要使学生用理解现代语句法意义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图式去同化古诗,教师必须把倒装句顺装,把省略句中的省略补上;把紧缩句还原为常式;有的还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如“独钓寒江雪”,要把句子的结构调整为“雪-寒江-独钓”,并进一步具体化:“大雪纷飞,在这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垂钓。”有的诗意思跳跃较大,如《寻隐者不遇》,第一句写“我”问,以下三句写童子答,“我”问什么,诗中没有说,需从童子回答推测。这首诗,需补上两个主语——“我”和童子,补上“我”的问语,这样全诗的字面意思就明白如话了。

二、 领会诗的意境

在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作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如果头脑中表象积累不够,形成意象则会发生困难。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读的书少,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更少,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因此领会古诗意境常发生心理障碍。如《春望》,学生头脑中缺少唐代人发式的表象,难以形成“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象。帮助学生克服形成意象的困难,办法有:(1)提供直观。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提供古式挂图;又如“草色远看近却无”可带学生到野外观察。(2)提供有关知识,或启发儿童从有关书籍、电影电视联想,形成间接表象。如《题临安邸》,可启发学生联想影视中反面人物醉生梦死,恣意享受的片断,想象诗作描写的情景。(3)语言描述,引起想象。描述比直译具体。通过描述,使儿童在头脑出现相应图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有感情地细致描述,那么诗人久伫江边,目送征帆,对挚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

三、 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1 235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