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春秋读后感(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关于家春秋读后感(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家春秋读后感【第一篇】
、、这是巴金的代表作,我看了以后,心底不禁为他人感叹!
这三本书都是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从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事实上这个大家庭里处处充满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真是个虚伪的大家庭! 因为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怯弱而背贞压力的觉新;充满正义感的进步青年觉民、觉慧与张蕴华;敢于抗击命运的淑英、鸣凤;花天酒地的克明、冯乐山、克定,还有高老太爷……这些性格与行为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勇于进取、勇于抗争的觉民、觉慧、蕴华……他们都会有完美的.未来。就像蕴华所说的,这是一条路,一条充满了危险与挑战的路,这路上到处横着青年们的尸体。如果不搏一搏,坚持着,怎样会拥有自由、完美的青春呢?这条路,淑英、觉慧自由走过了,走到了上海……
觉民与蕴华携手走着,要到幸福的明天。而大哥觉新泽经过了这条路,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远远的绕开了这条路,但他却在心中留下了痛苦,也在这条路留下了自我的“尸体”——他在长辈的一手包办下,他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他失魂落魄,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他已失去了生活的斗志,这就是一种死亡……
该走的走了,该留下的留下了,残存下来的高家哀嚎着,有的为旧时代的终结的害怕;也有为新时代的到来的惶恐。最终高公馆散了,可那个时代人再继续,挣扎着他们的命运,失去的已经是永远的消逝,活着的仍在挣扎。
家春秋读后感【第二篇】
终于看完了!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我原以为《春》和《秋》是另外两种不同主题的书,没想到就是《家》的续集。
这三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土豪大家庭从兴盛到没落的过程,时代背景是民国时期,那时候清朝刚灭亡,所以还有很多的封建制度等都还没改进。特别是对于长辈的尊敬,是无条件服从的那种,而巴金描述他们的兴衰过程,主要从死人来体现,他们死去的原因都是因为被封建制度逼死的。
比如第一个死去的鸣凤,她是个丫鬟,是高家的一个小女佣,那时候她差不多十六七岁。而高家却要把她嫁给一个老头子,这个老头子有60多岁了,想想啊,一个16、7的少女要嫁给一个都可以当爷爷的人了,可以想想是多么的痛苦。
而她却完全没有办法,因为她是高家的一个女佣,高家在她小时候就买下了她,她根本就没有什么人身自由可言,一切都得听从高家的。
最后出于无奈,她就跳湖自杀了。当初看到鸣凤自杀的时候,我是非常的惋惜,真的,一个非常可爱的姑娘就这么死去了,巴金把这个姑娘描述的很可爱,很有灵气。
特别是鸣凤对于高家的三少爷觉慧的爱,就像懵懂的初恋,觉慧也是喜欢鸣凤的,有时候觉慧还会逗鸣凤,就像那种青春期的少年故意去讨好少女的那种。但是鸣凤知道在那个时代,少爷跟丫头的爱情,是多么的天方夜谭。
后来梅表姐也死了,她是高家嫁出去的一位女儿,嫁出去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其实梅表姐跟高家的大少年从小就是青梅竹马。
本来他们可以终成眷属的,但是因为梅表姐的母亲因为一件小事跟大少年的母亲吵架了,于是一生气就把梅表姐嫁给了别人。
想想啊,这可是婚姻啊,把婚姻就这样轻易的看待,关键还是她自己的女儿,可以想想那时候的制度,什么礼教,三从四德等等,是多么的可笑。
然后接下去瑞玉嫂子的死去、惠表姐的死去,枚少年的死去,都是因为婚姻,因为制度,把婚姻随便嫁给了不幸福的人,因为痛苦而死去。
还有生病的时候,只去请中医看病,本来西医马上就可以解决的小病,那些老人长辈就说了一些礼教什么的,然后坚决不请,就这样把活生生的人给耗死了。
总之因为这些封建制度,因为这些愚昧的思想,把好几个人害死了。当然也有人反抗,以觉慧和觉名两个比较年轻的少爷,他们就是不听这些老长辈的话,不想随便的结婚,逃离了大家庭,从而赢得了胜利。最后大家庭也土崩瓦解,高家的爷爷死后,几位堂兄弟把房子变卖了,从此高家没落。个人觉得还是第一部《家》比较好看,特别是看到鸣凤要嫁给那个老头子之前,她想找同样喜欢她的觉慧救她,看的我那个激动,焦急啊,但是出于一些原因,没救成,鸣凤就这样死去。
可能是因为看到第一个死去的人,看着会比较有感悟,后面死去的人,就看着有点乏味了。
特别是看到《秋》的时候,最后两个人死的有点仓促啊,而且也都是出于同样的婚姻制度的原因,从结构上看好像就是巴金为了充字数的感觉。
所以我就想,如果以后写小说,不要为了去充字数,而去重复写一些相关的内容,这样看上去真的还挺乏味冗余的。
但我不得不说,大作家就是不一样,人物之间的对话、场景等都描述的非常细致深刻,我在想,什么时候才有这种境界啊,以后我写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他这样,凭空捏造一个场景出来,需要多少字我都可以,就是无聊了点。
家春秋读后感【第三篇】
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是我第一次看完的长篇小说,也让我第一次了解了民国时期地主家庭。故事是围绕着高家兄弟姐妹的命运斗争展开的。
家庭绝对的权利关系,深受 “作揖主义”毒害。不过在我看来现在社会作揖主义是不是就是虚伪?在一些事情无可奈何的时候,伪善的表达可能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长房三兄弟,弟弟觉慧太激进,哥哥觉新太懦弱,旗帜鲜明的两个极端。
我不喜欢激进派,准确的说是那些不在乎他人感受的,自认为先进的群体,或许他们是对的,但是让我看到的画面却是一个泥潭外的人,指着深陷泥潭中的人说你为什么不爬出来。他没看到他的手上拖着两个,肩上踩着,还有人扒拉着他,太难了。
对于觉新其实也没太多好讲的,他担起了所有的责任,但是似乎在有他人插手的时候他轻易的就把责任给推出去了,回到手里后的一摊烂泥,只能悔恨。他恨自己的懦弱却无能为力。明明有力量,却停止反抗,我并不认为这是时代的问题。而是觉新的性格决定的,作揖主义只是他的一个幌子,是一个当下最轻松,最简单的选择。我非常同情他,也非常喜欢他的性格。但是我不想成为他。
觉民在我看来明哲保身,是个最机智的选择,不当出头鸟,不当受气包。有自己的事业理想,也能兼顾家庭。上面有哥哥顶着长辈压力,下面有弟弟出头的革命派,不管怎么做都不会显得太出众。
我觉得最可惜的是五房的四妹淑贞,同辈中唯一一个被裹脚的女娃。鸟儿的翅膀已经被折断,展翅高飞已经是没有可能的事情,甚至都没有活着长大,在看到二房的二妹淑英和长房的三妹淑华在反抗和斗争,更觉得淑贞没有一点点点希望。死对于她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
淑英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被生活推着走,起初对前途一片迷茫,但是多亏好兄弟姐妹的指引,走上了反抗家庭的道路。梅、慧、瑞珏用生命给淑英指出了错误的路,她是幸运的。我认为长辈的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大家庭有点像是试验田,大哥多多少少像是第一个作为长辈传承老旧观念的试验品。少有同辈的人给他做指引,作为承接上一辈的长兄,不得像弟弟妹妹一样,有太多的参考,走老一辈的道路似乎才是一个可预见的最稳妥的选择。
我很羡慕淑华,没心没肺的活着,有啥直说的洒脱,也许是爹妈早死无人管教的结果。还好有几个爱她的哥哥姐姐。让她少些沾染旧家庭的封建观念。少个筋,但是善良。相比于弟弟们,有爹,但是还是无人“管教”,扔给先生眼不见心不烦,没有正确的带领,也能料想到后续也许也走得不长久。
整个封建大家庭,仆人是没有自己的自由的,和牲畜的差别不大,放到现在是不是有点可以类比老板和员工。只不过在人权的条条框框下,只能做相对有限的剥削。本质差别不大,好的合作关系,主仆相互成就,坏的合作关系就是剥削,消耗被剥削者的生命,满足剥削者的欲望。不过放在现在,大家都在两个角色之间转换,一个平衡的关系,对大家都很重要。大家都可能成为被剥削的那一方。
家春秋这本书我感觉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人与人的关系,剧情也是很精彩。在少爷和小姐一次次聚会中拌嘴中,把故事推进,也把一个一个人推向命运的选择点中,有些选择是自己做的,而有些却是替他人,或者说是鼓舞他人做的决定。我们谁也不能替他人的命运负责,但是却能或多或少的改变他人的生活轨迹,或是拉近或是推开而已。不必纠结过去,珍惜眼前人,过去的意义在于参考,我们要记得他人的具有常考价值的轨迹,在我们下次面对选择的时候可以更从容的应对。
家春秋读后感【第四篇】
《家》《春》《秋》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讲述了时代激流中一个大家族走向衰落的一幅生活图景。
书中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人物有:实事求是、无所畏惧的高觉民;性格刚烈的丫鬟鸣凤;胆小怕事的高淑贞;嬉皮笑脸的高觉英;热爱读书、奋发向上的高淑英;软弱、顾家又无奈的高觉新和离家出走的高觉慧。他们因为追求自由,离开家跑到上海求学。觉慧的出走是因为鸣凤自尽,淑英则是因为父亲太严厉。巴金将这些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真实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最喜欢《春》后记里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不错,春天确实是我们年轻人的!
《秋》写的是高家走的走,死的死,只有寥寥几人留了下来,这就是高家的悲惨结局,真是应了一句古话:“富不过三代。”啊。
这部书很好看,再过几年我还要看,也许会有更深的认识,我建议同学们也看看,或多或少能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现状,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