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 >

实用电影《九零后》观后感范例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34146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1

《九零后》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群平均年龄90岁以上的老人们有关西南联大的回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无数学子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学习,为求报国。

影片中,这些伟人们叙述着在西南联大的点点滴滴,恍惚间,我觉得他们也像普通的大学生一样,鲜活有力,打破了我对伟人们的刻板的印象,拉近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在一位位作家哽咽的回想起过去时,我也不禁泪目。我们看到的都是伟人们的荣誉,但是我们忽略了伟人们的付出。看到西南联大艰苦的环境,简陋的羊腿桌,昏暗的教室,爬满臭虫的宿舍,再与我们现在的环境相比,我们不止应庆不幸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更应努力学习,更应感谢伟人们的付出。

在看到出国留学的伟人们纷纷回国时,我更感到了自豪。几年内,两千多位伟人相继回国,更激发了我的爱国之情。在看到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我也不禁激动起来,内心流露着对他们的钦佩。但在许渊冲,王希真等伟人对邓稼先的回忆中,讲述他是个爱笑爱听故事的人,又不禁拉近了与他的距离。在看到有的作家数学不及格、法文很差时,我内心的复杂更难以表述,他们与我想象中大相径庭,我们总把它摆在一个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位置上,忽略了其实科学家们也是人,或许我们只要努力,也能成为他们。在看到那些伟人们时,内心偶尔也不再是崇敬而遥远,流露出亲切。

这部影片真实的主旨,或许不仅是要我们对伟人们心存感激,而是要我们看不到伟人们最真实的一面,让我们更加对那个时代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伟人们不止是课本上的照片,更是有血有肉的人。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2

听到电影名称时,我不禁疑惑:九零后?而当我看了电影后,也终于明白“九零后”的含义了,他们确确实实都是“九零后”:一位位九十多岁的大师们。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下的西南联大。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长沙,但长沙连日遭受到日军轰炸,又被迫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电影由一个个采访与回忆构成,不乏真实与生动,包括一系列对名人,如杨苡、杨振宁、马识途等人的采访。他们的回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的课十分吸引人,能把一些十分枯燥的中国古代神话讲得惟妙惟肖,尽展才华,逻辑与思想的美,但它不仅在神话上才华出众,同样在唐诗上也是,汪曾祺曾经为其同学代写1篇文章,而闻一多看后说,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引出一阵哄堂大笑。

至于汪曾祺,我的印象也是十分的深,他的《昆明的雨》写出了他对昆明的向往和热爱;而《跑警报》则表明了他的那种从容不迫、置生死于外的大无畏……与他同是校友的同学评价他散文造诣很高。

邓稼先与杨振宁之间的友谊也令人记忆犹新。他们初识在图书馆,他们相识便为好友,他们志趣相投。虽然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个年级,且名声也更大,但他们还是在树下一起背诵古诗,这种友谊一直持续着,不曾间断。邓稼先为祖国的事业而贡献生命后,杨振宁为其写文悼念。

当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仅是感慨西南联大的伟大,为祖国培养如此多的人才,更是对那些伟人们充满着敬佩。珍惜时光,不负韶华,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以伟人为榜样,向前进发。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3

“九零后”,这个名字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可是看过影片才发现这指的基本都是上了90岁的老人,他们并不年轻。

他们的故事须从“西南联大”说起。

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的学生刚一毕业,第二天就卢沟桥事变,南开大学没了。

那时,他们还年轻。

接着,西南联大建立起了。不少青年,进了联大校门。这里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学生一边就寝时与臭虫做斗争,一边埋头苦读。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老人们仍有独属于自己的青涩的少年时光。百岁老人许渊冲还有着一种珍贵的孩子气,提起同学巫宁坤,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9分,他才七十几分……”多么熟悉的口吻……

那时,他们还年轻。

少年的心中,总是燃着一簇烈火。缪弘便是这样的少年,他与哥哥缪中先是隐瞒父亲的名字(其父缪斌为汉奸)考上西南联大,随后二人主动提出从军抗日,不幸缪弘被敌弹击中,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悲壮而又悄然的陨落在荒野中,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祭奠了抗日的战火……

那时,他们还年轻。

我终于明白,“九零后”处于战乱年代中,却仍坚守赤子之心的爱国情怀。我终于明白,西南联大对于我们来说的尘封的历史,却是九零后们鲜活的青春回忆,他们不再青春,可青春还是青春,所以他们的回忆都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如今,西南联大的学子变为了期颐之年的老人,此时的我们,就是“九零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1 28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