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感言 >

觉醒年代读后感大全汇总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73570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觉醒年代读后感大全汇总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觉醒年代读后感【第一篇】

本书主人公陶姮在美国定居多年,于美国某大学任教授,在她童年之时因无心而犯下的一个过错,为了弥补这个过错,她与美国丈夫沃克一起回到了中国,希望能向当事人陶老师当面忏悔,得到陶老师的原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救赎。在中国,王福至通过他的关系网,在其中周旋游走,让陶姮见到了陶老师的家人,以及在精神病院里的陶老师。故事的最后,她得到了陶老师的宽慰,笼罩心中多年的阴霾一扫而空,觉醒之光开始迸发。

陶姮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后来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为了这件往事再次回到了中国。故事让我们跟着一个海外归人的视觉,从中看到了中国的种种,美国价值与中国传统的碰撞,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戏剧的冲突。

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这用来形容王福至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他擅于周旋在官场与村民之间,并透过自己的精明和关系网帮人办事,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继而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是一个很讨喜的一个角色,也是书中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我们也透过在王福至家酒桌上发生的事,看到了在这交际场上的种种潜规则,还有在这其中复杂的人性。

陶姮与沃克这一对夫妻关系如果用“恩爱”来形容未免显得过于片面,用“灵魂伴侣”来形容应该更加贴切。这是一对美国男人与中国女人的结合,这样的组合能让我们看到在一些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产生冲突的,但他们并不藏着掖着,任何问题都是摊开来讲,从他们你来我往的言语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与美国价值的碰撞。他们能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共同成长,从而更加信任对方,了解对方。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相处的一种方式。这样相处方式应该是让很多人心生羡慕。

劝慰陶姮要放宽心,这也终于让笼罩在陶姮心中多年的阴霾得到了救赎。这件事的最后是每个人想要的结果,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再去探究陶老师究竟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不愿去想起。

梁晓声老师曾说过:我是可以写出很多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那么做。透过《觉醒》这部作品,我们同样能看到梁晓声老师的坚持。从这部作品里我们能读到浓浓的人情味,还有对人性的深入刻画,我相信这才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作品。也许它不畅销,但它能打动读者,我觉得这就够了。就如《觉醒》封面上的那句话: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觉醒年代读后感【第二篇】

“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梁晓声老师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第十届矛盾文学奖得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觉醒》写的是两个美国公民眼中的中国社会。整体氛围适宜用魔幻来形容,但是也现实到让人无可分辨。梁晓声老师用了一种幽默又戏谑的口吻调侃现实,写出了中国社会很多独特到可以说是奇特的现象。下面笔者通过分析三个主要方面来简要说明《觉醒》这本小说的精彩之处。

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本身是错误的,那么当时被批斗的家庭分子为了自保而犯下的错误可以被当成错误来清算吗?梁晓声老师在书中写到:“三十年前的旧账你今天从头倒扯它干吗?要论罪过不罪过,那首先是文革的罪过!文革是该忘记的事!”

陶姮不会忘记自己做过的错事,因为她毁掉了自己陶老师的前程和家庭,所以她就算知道那是印刻在那段历史中的一道伤痕,就算知道自己并不是故意的,也要回来和老师道一声对不起。但是陶老师却告诉陶姮这是她自己臆想出来的错误,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在现实中,谁又能真正忘记那段痛彻心扉的历史呢?先不论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就连笔者这个90年出生的和文革丝毫没有瓜葛的人似乎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影响。我的爸妈天天在我耳边不自觉地说着毛主席语录和文革当年的口号,就连给我的女儿唱儿歌,唱的都是当年的红歌。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给予这代人的影响力是深入骨髓的,就算刻意回避,也会在无意识中流露出当年经历过这一切的记忆。

历史无法被回避,历史也不应该被回避。先不论是非黑白,正视文革当年的真实情况才是当今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王福至是《觉醒》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比较聪明会来事的中国普通农民。在《觉醒》中,王福至办事的方式就是请领导吃饭喝酒。这样的办事方法在中国社会中可以说是常见的不能再常见了,虽然在外国人眼中这种方式很奇特,但是对于一个讲究排场、关系和面子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吃饭喝酒不能解决的。

为了不让人看轻,王福至在帮陶姮夫妇第二件事的时候特意弄了一辆“奔驰”来开,还给奔驰装了一个假的车标。这让我想起中国特别是中国小镇上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寨品:有对大城市中家喻户晓店铺的山寨,有对各种大牌奢侈品的仿制山寨,还有对外国著名文化符号的奇特山寨……这样的“山寨文化”可以算是中国社会中奇特的一景了。

在《觉醒》这本书中,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人物好坏的道德标准。领导们可以对下属颐气指使,也可以对蛮横的农民循循善诱。丽丽可以在酒桌上逢场作戏当一个色诱女,也可以在现实中做一个负责任的警花。王福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陶姮夫妇威逼利诱,也可以在听到陶姮得了晚期胃癌之后转而变成一个极度善良的好人。

整个座谈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发言是:这些老外认为在国外价值观是确定的,不容人们有争辩的余地,但是生活在中国,他们发现人的价值观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这让他们大开眼界,仿佛看到了一个和自己原本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

在中国,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种种价值观都是不确定的,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演变。人们可以前一秒化身成为魔鬼,后一秒又化身成为天使。这大概就是如今魔幻现实的真相了。如果要突破这种现实,我们所必须的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牢靠,人人信服的价值观体系,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社会继续变成一个魔幻现实的舞台。

读完《觉醒》之后,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奇特的旅程,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又觉得和自己熟知的现实出入不大。梁晓声老师的这部作品反应了时代的特点,既深刻,又含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读一读这部作品,然后思考我们的社会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我们自身的信仰又应该何去何从。

觉醒年代读后感【第三篇】

梁晓声老师的新书《觉醒》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了。果然,这本书没让我失望。

梁晓声,中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曾经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知青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素材和灵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父亲》等等作品,都是颇负盛名的佳作。

故事起源于文革时期。按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知青小说。1975年,十三岁的陶姮与被打入“另册”的父母回到母亲的家乡劳改。她的外祖父是末代举人,曾是村里首富,为了给村里建学校,将大部分家产捐了出来。时代使然,这样的善人成了批斗中的“假善人”。陶姮一家三口不但被批斗,连外祖父的坟也被挖了,骨头被敲碎,扔进粪堆。批斗中,向他们发问的陶老师说,以前不动这坟,因为早料到了他们会被遣送回来,就是为了当众掘给他们看的。这样恶毒的话,让陶姮记住了仇人脸上的紫痣。

后来,长期处于巨大压力中的陶姮记错了交学费的事,误以为已经交过自己和同学们的学费,又有同学为她作证,导致陶老师被扣上了“贪污犯”的罪名。这件事成了她心里的一个结。即使后来她去了美国,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也没有忘记这件事。直到三十五年后,她得知自己得了胃癌,想到的,是一定要回老家,对陶老师一家人忏悔。

陶姮和洋丈夫回到她的家乡,经历了一系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件。从洋丈夫遭遇仙人跳,到路上遇到拿不到工钱、只能砍树卖钱抵工资的汉子们,再到耍官威和汉子们打起来、猎枪打中汉子的副县长……这些都是生活中并不罕见的事情,但是每一件都反映着我国的现实,带有我国的文化特色。

虽然陶姮以前曾在国内生活多年,但是世事变迁,同时,她的思维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对于变化后的家乡的一切,她都有些格格不入。她的洋丈夫更像是一个来看热闹的局外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的简单与这里的世故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受托人王福至的带领下,陶姮和洋丈夫一起去陶老师女儿陶娟家道歉。不料,陶娟叫来所有沾亲带故的人,甚至包括陶娟的二舅爷(村里的党支委),把他们围堵在家里,又是撒泼又是打架,要讹他们五十八万七千美元。这个举动着实大胆,但是很现实。若不是受托人王福至在进门前得知陶姮身患绝症,他很可能在这场闹剧中,成为一个两头吃的人物。但是,好在他还有良心,在混乱中给派出所通风报信。要不是派出所的一帮人马及时赶到,这场闹剧真是不知该怎么收场。

在派出所所长的口中,陶姮夫妇这趟了结私人恩怨的行程,惊动了县里、市里乃至省里的各级领导,这件事变成了一件任务。副所长的一番指责,看似是指责陶姮夫妇好心办坏事、考虑欠妥,又何尝不是在指责国人缺乏忏悔心呢?本来陶姮一家在文革中没少受到这些老一辈村民的折磨,但是这些村民可以把罪责推给文革,没有一丝忏悔的意思,还理直气壮地搞讹诈。即使他们被王福至说破这一点,也只是灰溜溜地离开,对陶姮没有表达任何歉意。陶姮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农民是最善良的,也想当面对她表达歉意,到头来,也只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副所长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这一点。而副所长提到能让这些农民忏悔的是钱,忏悔要用钱来换。因为他们穷了几辈子,穷得没了多少志气。这真是一针见血!作者对我国的现实,尤其是农村的现实,实在是看得透彻!

我不禁想起巴金先生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并且写了无数文章来忏悔。读了这本书,我更觉得巴金先生的想法是考虑到了国人的根性,很有意义。

我认为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陶姮和丈夫去精神病院看望陶老师。陶老师的变化非常大,看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人,脸上的紫痣几乎看不见了,连陶姮都怀疑眼前的人是不是陶老师。这片紫痣,像是一个关于旧我的象征。陶老师内心的变化,也显现在紫痣的消失上。

他的“伪记忆”理论和“那不是真的”,在陶姮看起来,很像是否认事实的精神病人。同时,陶老师的话听起来很高深,又往往很有逻辑,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高人,但是他的超脱,又不像是正常人,让陶姮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

陶老师虽然否认了陶姮诬陷他一事,却记挂着当年他对她的一家人造成的伤害,对她诚恳道歉。陶老师出于好心,想减轻她的内疚,才否认五十块钱的事,却让陶姮以为是他精神不正常。这是何等荒谬可笑啊!

整个故事像是一本素描,每一页都是我国现实生活的缩影。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很不一样,但是,这种不同中也有相似。作者对农村的青年一代做了一个简略的描写和评述。和我们印象中吃苦耐劳的农民形象不同,农村的青年也主要是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方面,和城市青年如出一辙。而这样的农村青年会给农村带来怎样的变化,作者通过陶老师的话,也给出了解答:他们对土地没有感情,向往城市,会将家和土地卖掉,在城市的边角生活。直到他们手里的钱花光,也成不了城里人,他们的后代也很难成为城里人。在大力推行城镇化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并不乐观却很客观的判断。

整个故事里,只有一个常年生活在美国的女人陶姮,和身在精神病院的陶老师,是觉醒的忏悔者。其他人的麻木,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问题。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的旧思想早就不适用了,但是摸索了近百年,新的思想文化规范还是没有立起来,这就导致本书中的故事一再上演。但愿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国人的精神文明也能有所长进。

觉醒年代读后感【第四篇】

人生就是一条救赎与自我救赎的荆棘之路,就像前世种因今世结果一样,一个人所犯下的错只有自己才能改过,心灵上的罪恶感也只有自我救赎才能重归平和。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长篇巨制《觉醒》是梁晓声的最新著作,它讲述的是一段掩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往事,一个少女无心犯下的过错。尘封多年的悔愧,使她走上了漫漫救赎之路,并以海外归人的身份,见证了中国故事。在对人性的窥探和历史的深思中,体味生命幽微处辽远的情义与感动。

儿时的无心之举造成了两个人生画卷的瑕疵,人性的丑陋与良心的谴责让陶姮几十年活得胆战心惊,“天谴”是否如影随行般的围绕在她的身边,她不知道,但她心里就是这样认为的。她所犯下的错连老天爷都不会原谅,“天谴”是她能想到的对她所犯下的过错最严重的惩罚。

在那个视名誉如生命的年代,贪污是可以压倒一个人的大山,陶姮的一个举措让陶老师成为当时最不耻的贪污犯,仅仅是因为50多元钱而已。如果结合陶姮当时的生长环境以及家庭影响,这个隐瞒性的举动是对陶老师的惩罚,同样也是她心理变化的一种展现,人性在各方面诱因下会爆发其丑陋的一面,就像陶姮鬼使神差的选择为保护自己的品行而做的欺瞒行为。

那些看热闹的乡民让陶姮真正的体验了一把过街老鼠的心情,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思想让她在别人的笑声中无处躲藏,心情坏到了极点,自我救赎刻不容缓。

伤害有多大,救赎之路就有多坎坷,回国后的一波三折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而最后与陶老师相见完成救赎与自我救赎也是让人倍感心酸。陶老师的精神不正常是否由这个过错引起?陶老师记忆中的错乱是否来自对事件的逃避?还有那最后的拥抱,迟来的对不起将两人多年的心结打开,曾经的一切都随着忏悔与宽恕慢慢消去,人性的温暖成为救赎之路的终点。

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觉醒年代读后感【第五篇】

读完《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的感觉出现在我面前,书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场便让我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主角。书中的革命人物有故事,有启蒙,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他们的爱国情怀深深的触动了我:我个人觉得《觉醒年代》这本书的革命人物——蔡元培,堪称一代国土的灵魂人物,北大之校长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那些先哲的革命老师们的存在:如文学巨匠——鲁迅,扛起”科学民主“的大旗;一呼百应的《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还有敢为人民发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一直到后来聚集了胡适、刘半农、辜鸿铭、刘师培、徐悲鸿等这些学术权威性人才。

通过《觉醒年代》的阅读,让我认知了历史,懂得了革命者们在那种危机重重、坎坷不平的的历史环境中,还依然拼接着自己的革命信仰、爱国热情、学问和思想,为了新中国一路冲锋,不怕牺牲。如今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里,没有了流血、没有了压迫、我们要时刻劳记这些先辈们给我们换来的好生活,更加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1 337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