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实用【范例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实用【范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第一篇】
2020年春节本该是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是千家万户团圆的日子,然而在2019年12月国家卫健委公布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下,全国人民掀起了一股抗击疫情的热潮。针对新冠疫情__省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应急响应。
1月23日,__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全院率先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培训,打响了防疫阻击战“第一枪”。会上,__主任根据年前武汉疫情蔓延和春节期间湖北人员返乡的情况评估,他凭借流行病学知识敏锐地意识到“疫情返乡”的可能,在科内做出重要布署:提醒医务人员加强防护,并要求主管医生严格落实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确认工作,并在科内号召大家积极请战支援抗击疫情一线。
我院作为__定点首诊医疗机构,战斗已经打响,疫情就是命令。科室__医师在除夕前夕主动请缨,逆行而上,自愿申请在我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发热门诊值班。__医师在危急时刻,义无反顾的奔向疫情最前线,他说,“患者需要我们,我们不去,谁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勇挑大梁”的崇高奉献精神。
大年三十晚上,一位患者突发动脉瘤破裂,生命垂危。在这命悬一线之际,__主任亲自带领全体医护人员通宵奋力抢救,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终于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等手术成功,患者转危为安,已经是大年初一早上八点。患者家属说,“在大年三十凌晨,医护人员依然值守在医院,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你们默默地付出,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值得我们尊敬。”
初一早上,刚脱下防护服的__医生和刚换下手术衣的__主任在医院门诊大厅不期而遇,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相互一句“新年快乐,辛苦了。”竟成了此刻最温暖的话语。
一夜未休的__主任得知大年三十晚上我院已经留置有疫区返乡发热患者时,他意识到目前疫情的严峻形势,再三叮嘱神经外科所有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防护,严格排查患者流行病学史。
大年初二,新冠疫情在全国持续蔓延,医院通知取消春节假期,号召全员参与抗击疫情。魏主任在全科号召,“如果疫情在__出现,共产党员先上。”,并确定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感染”的保底目标,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发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专业特长,只要疫情需要,随时做好支援兄弟科室的准备,抽调的同志,一个都不能少,全部必须平安回来。
大年初三,__出现第一例疑似病例后,神经外科主任和护士长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及时采取各项应急措施,降低全科医护人员和患者及陪护感染风险,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一是加强住院患者家属的宣传工作,发放新冠防护宣传单;二是升级诊疗操作防护,所有临床操作必须带手套,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操作必须带防护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率先做到疏散家属并落实“一床一陪”制;四是严格要求进入病房的家属佩戴口罩;五是严格新冠流行病学问诊制。通过上述严控措施,实现整个春节期间至今神经外科医务人员及患者零感染的目标。
危难面前,最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担当,最能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我是共产党员,我志愿到抗击疫情一线去,我马上回来随时等候医院召唤。”这是医院安排后备疫情一线排班人员时外一科__主治医师打给科主任的电话,__医生刚值完夜班返回南充老家团年,当得知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第一时间打电话向主任申请上一线。初四,__第一例新冠病例确诊,外一科__主治医师和袁云仙护师第一时间参加一线新冠确诊病例诊疗工作。
面对春节期间不断增长的疑似和确诊病例,神经外科积极组织大家从病毒学、细胞学、流行病学多个方面,从临床、科研多个角度通过微信科学学习和认知新冠肺炎这个疾病,不仅消除医护人员的恐慌心理,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讲,让更多的人科学认知疾病。面对疾病,不消极,不悲观,乐观向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神经外科的全体医护将坚定信心,科学诊治,精准施策,必将打赢新冠疫情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文档为doc格式。
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第二篇】
我站在国旗下,看着胸前的红领巾,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胜利;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和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他们就是革命英雄!
出发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扛着鲜艳的队旗来到的烈士陵园。
进入革命烈士纪念堂,我看着他们的遗像,觉得革命英雄的形象十分高大,一句“为了新中国,前进!——”似乎始终萦绕在耳边……一股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气愤也随之而生,残酷的敌人侵略了中国,不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肆意践踏中国的国土,富了国庆的内涵,有利于全体国民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增强国家意识、激发奋斗动力。
沿着先贤英烈用生命和鲜血开拓的道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但历史的足音也警醒我们: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立足“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迈向“两个百年”目标,前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气呵成,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秉承先烈遗志,发扬先烈精神,用先烈的精神品质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将先烈参与开创、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近年来,我国的烈士纪念工作日益得到重视,烈士公祭活动不断走向常态化和正规化。每年上亿人次的祭奠,让我们体会到群众缅怀的深切之情,感受到民族血脉中升腾而起的复兴动力。方此之时,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开展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的重要性,把烈士纪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倡导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缅怀纪念烈士、学习烈士英雄事迹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纪念烈士,就是要用烈士精神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就是要用烈士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在国庆6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无数先贤英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缅怀他们的历史功勋,挺起我们的时代脊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改革发展的大潮,共同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伟业。
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第三篇】
1942年秋天,高苑县(今山东省高青县)北部的一个日军营地中,谁也没有发现,一个12岁的少年,在给日本人添水烧火之后,偷偷的拿了日本军的100发子弹,回到八路军队伍里。
这名少年,就是如今高青县芦湖街道办事处司官村的一名抗战老兵——冯殿功。84岁的冯殿功老人,自1942年起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小几十场战役,直至1956年才解甲归田,回到家乡。
“我从12岁开始跟着王京仁去当兵,一直到56年才复原回家,这些都是我当兵期间获得的军章和证书。”冯殿功老人将他的军章都小心翼翼的别在衣服的右侧,笔直的坐着,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冯殿功出生于司官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然而命运并没有赐予他一帆风顺。冯殿功六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了,父亲续弦,后母带着一个儿子来到冯殿功家,冯殿功就成了没有娘的孩子。
1942年,邻居王京仁成为抗日协会自卫队第十中队队长,看到在家无人看管的冯殿功,就对他说:“你在家又没人管,跟着我去打鬼子吧。”12岁的冯殿功就这样去了军营,当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由于年龄小,不受日本人怀疑,部队给冯殿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假装普通百姓为日本人“上夫”(音译),也就是给日本人烧水,“那时候,日本人常常让一些百姓去他们营地里干活、劈柴、烧水。”冯殿功以村民孩子的身份成功潜入敌营中。
“当时我记得,是南北两间屋,北边是维持会(汉奸营),南边是鬼子军,枪都在屋上头驾着,两个屋中间有个仓库,全是枪支弹药。我就从窗户里爬了进去,拿了100发子弹就往外跑。”冯殿功回忆道,“我往外跑着,后头的汉奸就大喊问我干啥去?我说找乡长去。那时候我个子小,衣服又大,把子弹藏在衣服里面,他们谁都没发现,就带着子弹回部队里了。”
1943年3月,由于队长王京仁在战斗中牺牲,冯殿功被分到了独立十二团,由于年龄小,冯殿功加入十二团后,并没有让他去上前线,而是让他在后勤处打打下手。后来,由于冯殿功熟悉马性,会骑马,就当了一名骑兵通讯员。
1945春天,部队接到命令,要前往高城打击汉奸老朱所在的一个营,汉奸老朱是当时高青和博兴让人闻风丧胆的伪军头领,仰仗着日本人撑腰,经常残害百姓。
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一个团的人跟着商团长,夜晚9点出发,从高苑县县城一直到高城,整整25里地,他们走了四个多小时的。“四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累,一想到要去消灭鬼子,走多远的路,我们都觉得充满干劲。”
凌晨1点,到达高城镇鬼子炮楼驻扎地,八四团的战士采用包围作战战术,把炮楼悄悄的包围起来。2点钟,派先锋部队将炸药安放在炮楼北侧,引燃炸药,炸开城门。问起这仗是怎么打的,冯殿功老人说:“还能怎么打?我们拿着枪,看见敌人,我们就开枪。”
这场高城战役,整整打了五个小时。炮楼中所有敌军均被冯殿功所在部队消灭,活捉日本兵数十名。
“1945年8月15日,就是这一天,日本鬼子宣布投降了。”冯殿功老人说,“8月17日,我们前往周村八里河,去炮楼上上俘虏。”
据老人回忆,日本宣布投降以后,其所在的八十四团于八里河缴获日军机枪四挺,重机枪2挺,步枪不计其数。“那时候的日本人已经不抵抗了,也不和我们打了,但是就是不交抢,我们周旋了好久,才缴获武器。”
日本人投降以后,均被送往济南,冯殿功老人的部队负责护送。“我们心里也恨,但是我们是军人,得服从命令,我们也是汉子,投降了,我们就不打了。”冯殿功老人说这话的时候,咬牙切齿。
抗战结束后,冯殿功老人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多次战役,1956年3月6日,冯殿功老人回到家乡,成了退役老兵,也成了一名普通的司官村村民,同年,便于家中与同乡女子接了婚,成了家。“我爸很少跟我提他们打仗的岁月,我都是听村里其他老人说,才知道我爸是老战士。”冯殿功的儿子向营说道。
这名云淡风轻的老人,在70年前,用他的智慧和身躯,帮助我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有时,历史会是巧合;有时,历史会是一种必然。
巧合的是,同样是率部奋勇抗日以身殉国的着名将领,赵登禹和佟麟阁的牺牲日是同一天——1937年7月28日;而必然的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过,那就是“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沿着历史的足迹,再次走近卢沟桥。宛平古城墙上的弹孔经历岁月的洗礼已斑驳不堪,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年的战火硝烟;桥上的两排石狮子静静伫立,仿佛在回忆那段抗日英烈前赴后继、浴血疆场的铁血故事。
在宛平城东面不远处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抗日名将赵登禹便长眠于此,和不远处卢沟桥南路的热闹不同,这里显得很安静。“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只有简单的11个字,却概括了他英勇壮烈的一生。
赵登禹自幼因家中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就拜师习武刻苦练功,武艺超群。1920xx年,年仅16岁的他投身冯玉祥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落入日寇魔掌。国家灾难、民族耻辱,震撼着广大爱国官兵。当时,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简陋,枪械严重不足,于是他们自制了一批大刀发给战士们。时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的赵登禹还身先士卒给大家做示范,演练大刀劈杀要领。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喜峰口是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的安全至关重要。经第29军军部研究决定,任命赵登禹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
喜峰口易守难攻、险要天成。赵登禹率部与铃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喜峰口几度易手。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腿伤未愈的赵登禹组织三个团的敢死队分路夜袭喜峰口日军营地,临出发前他的一番战前动员慷慨激昂:“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
此次夜袭砍杀日军千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日本鬼子夜半身首异处,孰能不胆破?“之后俘虏日本兵时,总会发现脖子上多了一层铁围脖,据说是用来防备第29军将士的大刀片,那大刀砍下去时直冒火星子。”赵登禹将军的女儿赵学芬回忆,这场大捷让父亲率领的大刀队一战成名,后来作曲家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加速向华北派兵。7月27日夜,日军从北平、天津等地向第29军阵地发起全线进攻。第29军各部队顽强抵抗,战争大规模升级。7月28日上午,军长宋哲元任命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地区部队总指挥,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长开会,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第29军将士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双方陷入肉搏战。赵登禹临危不惧,指挥第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
不久,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凶残狡诈的日军窥出了他们的意图,抢先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机枪封锁道路。
赵登禹乘坐的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时被炸毁,他身受重伤,警卫劝其撤退到安全地方,但他坚决不肯,继续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
突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赵登禹醒来后含泪对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北平城中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了。”赵登禹说罢壮烈殉国,终年39岁。
为表彰赵登禹抗日杀敌、为国捐躯的功勋,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后,原第29军将领何基沣专程赶到北平,将赵登禹和部分第29军阵亡将士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的西道口。1952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赵登禹家属签发了第80号烈属证书。
左权1920xx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0xx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和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5月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亲自为他写下了荡气回肠,彪炳史册的悼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为纪念左权将军,1942年9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根据辽县人民的强烈愿望,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左权将军戎马一生,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后人继承和学习。
1940年前后,日本侵略军对我解放区实行“三光”政策,在这个节骨眼上,太行山区又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左权将军一面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带领干部、战士开荒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一面带头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当八路军总部来到辽县麻田村时,左权将军听说民房不宽裕,就主动住在村中的一座小庙院里。从老乡家借来一张旧方桌,靠山墙用门板支了一个床铺,上面放着他仅有的一床薄薄的被褥,后墙上挂了一张画满红箭头的军用地图,窗台上摆了一大摞书,就布置好了他的寝室兼办公室。
左权同志自我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工作可以比别人多做,生活却不能比别人特殊。”炊事人员看着左权将军因工作忙累,身体一天天消瘦了,就把部队喂养的鸡杀了一只炖好,给左权将军端去。可是,他却悄悄的送给了伤病员吃。当伤病员又给他送回来时,他就生气的说:“你们在抢林弹雨中爬来爬去,挂了花,流了血,多吃点肉,养好身体,多杀敌人,不等于爱护我军吗?”左权将军就是这样,别人送给他的食品,他却不轻易吃一口,总是送给别人。
有一次,左权将军的袜子破得实在不能穿了,脚后跟补了三四层,再也不好补了,勤务员带着请示的口气对他说:“参谋长,用这个月的津贴费买两双袜子吧!”原来这位有着赫赫战功的名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每个月才有5块钱的津贴,买了袜子就不能吸烟了。当时,战事频繁,除了战斗,每天都要熬夜工作。因此,烟似乎比袜子更需要些。他便决定:再想想办法,对付到下个月再说。
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第四篇】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爸爸老赵是民兵连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个“小羊倌”,也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一天,平川炮楼的敌人出来抢粮,村里的人看到海娃拉倒了“新闻树”,都纷纷退到山上去。海娃正赶着羊向山里走,溘然遇到他爸爸,海娃的爸爸老赵获得了炮楼里自己人递出来的新闻--炮楼里只剩下“猫眼司令官”和几个看家的日军、伪军。
老赵拿出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和一封信,要海娃送到三王村交给八路军张连长,叫张连长赶忙带队伍去攻打炮楼。海娃看到信上插著三根鸡毛,知道是十分紧要的事,就已放羊做掩护,携信立刻上路。没想到在山沟里就遇到了敌人的队伍。海娃情急智生,把鸡毛信牢牢绑在头羊的尾巴上。敌人看中了海娃的羊群,还强迫海娃给他们带路。为了老羊头尾巴下的鸡毛信,一起上海娃忍受着日军伪军的打骂。太阳下山了,敌人的队伍开进了平西庄,四处开枪,翻缸倒罐搜粮食。晚上,伪军怕海娃逃走,把他推到屋子最里边一个墙角睡。过了午夜,海娃跨过睡的象死猪的敌人,逃出门来,取出鸡毛信,溜出了村子。可是在路上却觉察鸡毛信不见了,于是海娃又转头去找。在村口海娃找到了鸡毛信,但却被伪军给抓到了。伪军强迫海娃带路到龙门村去。海娃把敌人带到一条山路上,敌人的骡马不能爬陡峭山坡,海娃越走越快,来到了山腰。敌人觉察走错了路,开枪打伤了海娃。海娃忍痛跑到山顶,倒在地上。危急时刻,张连长泛起了,一场猛烈的战斗,日军和伪军所有被祛除,海娃也得救了。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张连长立刻率领队伍攻下了炮楼,生擒了“猫眼司令”。海娃回到了龙门村,他比以前更勇敢更小心的站在山头巡查。
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第五篇】
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但找不到炸药支架,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他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第六篇】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实用【范例8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说到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作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人也是英雄.而我心目中的英雄却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在近23年的戎马生涯立下赫赫战功.
岳飞出生在汤阳县(今河南省汤阳县).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意思是希望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
岳飞真就没辜负父母的苦心,从小便熟读兵书,通晓战策.他20岁那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搅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岳飞见此情景,不禁热血沸腾,想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知子莫如母,一天,岳飞的母亲摆设香案,鼓励岳飞奋勇杀敌,报效祖国,并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她对儿子说:"娘虽然年纪大了,但决不会拖累你,今天我在你身上刺下这四个大字,就是要你杀敌报国,你千万别辜负娘的心意."不久,岳飞告别家人,打马扬鞭奔赴抗金战场.
岳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十几年,成了一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统帅,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也人人威风,个个英勇,能征善战.岳飞率军两次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
正当他准备乘胜追击,直捣金兵老窝黄龙府时,宋高宗赵构接连下了12道金牌,要他火速班师回朝,就这样,千辛万苦收复的失地又一次丧失了.他悲愤地写下了留传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在首都临安被宋高宗和奸相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死时年仅39岁,然而他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岳飞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国王君主……他们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给后世子孙留下不可磨灭的回忆,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他们。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是被世人称之为“卧龙”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身披白袍,手拿一柄朱雀羽扇,颇有一股神仙气概。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辅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的远见常识和治世之策很高明,令人敬仰。
如果问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那我会肯定的说是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忠、勤廉、爱兵爱民让我敬佩。
历史上的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发明,可说是人与神的结合,他的博学多才、聪明智慧让天下人折服。
在电影《赤壁》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三天造好十万只箭,但他胸有成竹,显得十分轻松,还有心情喝酒、弹琴。真是搞不懂他要干什么。但是他早已知道三天后有大雾,巧妙设计,不费一兵一卒方可“借”到十万之箭,让周瑜无话可说。这是他智慧的体现,让蜀、吴两国军民震惊。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扶持刘禅坐天子。以他的能力和影响,完全可以废掉刘禅自己当皇帝,但是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不忘刘备的知遇之恩,一心投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集忠义于一身令后人叹服。
诸葛亮还是一位“爱岗敬业”的人,虽然说他高居丞相之位,但朝中大小事必躬亲,事事都要操心。因为工作繁忙,累坏了身体,只活了五十多岁。其次是他爱兵爱民。他生前办案公平公正,体察民情,约束贵族官吏扰民害民,他经常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兵民爱戴。还有就是他的廉洁,他虽然掌握大权几十年,但他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死后留下家产甚少,令官员们为之动容。去世后蜀国人如丧父母,彻夜同哭。
孙膑是春秋时期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干,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设计陷害他。孙膑忍受被剜去膝盖骨的酷刑之苦,用才智感动了齐使,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到齐国。孙膑隐居在田忌幕下时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后于“田忌赛马”后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成为齐国的军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在这场战役中,孙膑运用非凡的才智屡出妙计,最终使得魏军大败,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赵救魏”的光辉战例。后来孙膑又在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之时与庞涓斗智,使庞涓死于万箭中。孙膑因战出名,世世代代也相传他的兵法。
“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当人们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悲壮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想起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是南宋时期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宋朝衰微、北方金国强盛的时期。当时的金兵经常南下,所到之处烧杀抢夺,民不聊生。岳飞耳闻目睹,再加上母亲的谆谆教诲,他从小就将精忠报国的志向铭刻在心间。为此,他勤奋好学,到处拜师学艺,苦练各种本领。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大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黄河两岸、两淮之间,军民奋起,抗击金军。学有所成的岳飞满怀着爱国的热忱,奔赴抗击金军的战斗前线。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宋钦宗、宋徽宗父子,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耻”。同年,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继位,称宋高宗,南宋建立。半壁河山沦落,千万百姓流离,“还我河山”成为当时最强烈的呼声。
岳飞投军后,先是投奔到宗泽的部下。因为他作战有勇有谋,受到宗泽的重用。之后,岳飞又屡建战功,威风大振。特别是他领导的“岳家军”,其严明的军纪、强大的作战力,使金兵闻风丧胆。而岳飞也成长为一代大将,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一起,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1139年,岳飞听说宋金议和即将达成,立即上书高宗,认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慷慨激昂地表示:“臣愿一鼓作气,收复两河沿岸的失地,报效国家。”可是,软弱的高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与金国议和。
恰如岳飞所说,金国是不可信的,他们于1140年撕毁和约,派金兀术等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南宋首都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宋军没有防备,城池相继失陷。眼看金兵要逼近临安了,宋高宗急命岳飞等挥师北上。于是,积淀在岳家军身上的激愤爆发了,他们一路攻无不克,所向无敌,剑指中原。
1140年7月,岳家军和金兀术的一万五千精锐骑兵在河南郾城(今漯河市)进行了旷世对决。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岳飞坐在马上,背后的帅旗猎猎作响,他面色冷峻,看着旁边的岳云说道:“此去只许胜,不许败,否则休要回来见我!”岳云望着父亲,坚定地点了点头。
一声令下,岳云纵马飞奔出去,身后跟着八千背嵬骑兵,杀声震天地冲入敌军阵营。一时间万马奔腾,沙尘滚滚。岳家军士气如虹,一路冲杀。很快,金军败下阵来。再看金兀术,脸色铁青,亲自披甲上阵,杀了过来。岳飞见状,也催马上前,加入了战斗。岳飞不仅槍术了得,箭术更是冠绝三军。只见他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箭到之处,金兵应声倒下。岳家军一看主帅如此神勇,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大败金军。
郾城一战,岳家军完胜。紧接着,岳家军又一口气收复了十余座州郡,中原失地重新回到宋军手中。主力尽失的金兀术捶胸顿足,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
然而,就在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痛心疾首,不忍心离去,无奈,军令如山。岳飞为了掩护河南百姓南迁到襄汉一带,故意放出风去,说准备第二天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北逃,大批百姓得以平安南迁。
岳飞退兵后,金兀术大喜,立即杀回开封,不费吹灰之力,重新占领了中原地区。
1141年,宋金议和之后,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只可怜一代枭雄,落得了如此下场。但是在老百姓的心中,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却将永远长存。这种精神将化为一种伟大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舍生忘死、奋勇拼搏。
南宋大诗人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从小就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报仇雪耻、收复中原失地的宏大志愿。绍兴年间,才华横溢的陆游步入仕途,后又投身军旅生活。为了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他一次次地向朝廷提呈抗金复国的建议和谋略。但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只图苟且偷生,不存壮烈之想,置国家山河残破、民族危亡于不顾,根本不理睬陆游的爱国建议,不给他施展抱负的`任何机会,相反,由于陆游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招来了投降派集团的忌恨,一直受到投降派集团的压制。
但是,陆游满腔的爱国热忱,从来没有减退。不论境况多么艰难,他始终不忘雪洗国耻,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他挥舞手中的如椽大笔,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感情浓烈的爱国诗篇,用以勉励、激昂士气。不少佳作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121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陆游染病不起。他自知就要谢世而去了,但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未能实现,相反国家灭亡的危机却更为严重了,这是将使他抱恨九泉的事情。想到这些,他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一首遗嘱诗《示儿》。诗曰: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虽然明知人一死,万事空,仍是渴望祖国统一的夙愿能在日后成为现实,等到"王师"收复中原之日,儿辈在祭祖时一定要报告这个消息,做父亲的就会释憾于九泉。这一充沛着爱国主义激情诗篇,后人读来无不荡气回肠,深深为之感染。
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第七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从小到大,书就像我形影不离的伙伴,伴我成长。
在我小时候,妈妈常给我读我最喜欢的《古诗三百首》、《幼儿画报》、《睡前故事》等,每天晚上我都会进入书的梦乡中。现在,我长大了,认得字多了。我也学会了自己读书。我前后读了《昆虫记》、《会飞的教室》、《熊猫舞蹈家》等等。我的书有满满一书柜。家里的桌子上、椅子上、床上到处都是我的书。我很喜欢书只要我一有空,我就会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时候还会书店里读书、买书。
书使我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比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人要学会坚强,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哪怕有身体上的缺陷也不能放弃,因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我也很佩服海伦凯勒,一场大病让他看不见五彩的世界,听不到美妙的声音,然而她却靠顽强的毅力,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他人。
一本本经典让我了解了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吸收了这些营养,我们才会变得聪明。《会飞的教室》是一本十分感人的书,是孩子们在圣诞晚会上自编自演的一场戏.书名为《会飞的教室》,其实教室并不会飞,它只是出自同学们的想象。他们排演的这出戏也给了书中老师们很多启发;让他们知道可以通过更新颖有趣的方式来向同学们传授知识,让同学们能更好地吸收和掌握。当然,也给了我们读者很多启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们都来读读这本书吧吧。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书使我快乐,读书让我进步,读书伴我成长。
小英雄雨来的成长故事【第八篇】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北洋淀有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张嘎,看上去手无腹肌之力,其实,他是一位非常有远大抱负的小英雄。
抗日小英雄——张嘎。
张嘎只有一位唯一的亲人——奶奶,他很爱奶奶,因为奶奶最爱他,疼他。他也很崇敬奶奶,因为奶奶都已经年过花甲了,还竭尽全力维护八路军叔叔。他和奶奶的生活过得很艰苦,但觉得很快乐,也很幸福,然而亲爱的奶奶却被凶残的敌人给杀害了,小嘎子最敬爱的老钟叔叔也被抓走了……这些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沉痛的打击,一瞬间,他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
但是,小嘎子是个刚强勇敢的孩子,失去亲人的伤痛并没有使他消沉,敌人锋利的刀子更不能让他屈服;相反,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反倒燃起了炽烈的复仇之火,要帮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而且在小嘎子内心深处还有着一个远大的目标——像老钟叔叔和罗金叔叔那样,做一名机智勇敢而又为国报仇的侦查员,狠狠回击敌人。
小嘎子是个机灵可爱的孩子,他勇敢顽强,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
当老满父子为了掩护嘎子而遭到伪君毒打时,他敢于大义凛然地挺身而出,并镇定地告诉敌人:“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八路军,和他们没有关系。”当他被敌人关起来后进行拷问时,他咬紧牙,被敌人打得满身伤痕,也永不向敌人低头……他的稚气逗人爱,他的刚强使人鼓舞。在温馨的革命对伍中,区队长和罗金保叔叔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嘎子,同时也在严肃地教育着嘎子。这样使嘎子更加坚定了坚强而乐观的革命斗争意志。
张嘎所痛恨的日本队长龟田终于被消灭了,替奶奶报了大仇。区队长宣布了他已经是一名侦查员了,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但是,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打垮,所以以后更须要努力,早日消灭日本人,为中**亲报仇雪恨。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幼名兰贵,1929年生,河北完县人。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1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