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评价 阿凡达评价(4篇)
【导言】此例“阿凡达评价 阿凡达评价(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阿凡达评价1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西方主义;第一世界;文化殖民;3D电影
一、《阿凡达》是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后殖民电影
《阿凡达》是一部体现拍摄技术和导演哲学思想完美结合的绝世佳作,是一部较为典型的后殖民电影。该部影片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在技术上都深深地折服我们,其中3D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梦幻般的奇观,正是我们对不平凡生活欲望而追寻的对象。众所周知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唯有电影是与奇观息息相关的,它们就如同是一对孪生兄弟的关系一样甚为密切,可以这样说电影诞生的那一天也就是其反映大千世界各种奇观的开始。毋庸置疑,对奇观的追求也一直都是电影艺术家们的梦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涌现,实现电影奇观的变现逐渐成为可能,电影奇观的表现对技术的推崇和依赖已被更多的电影艺术采用。其中《阿凡达》就表现得非常震撼,目前它打破了电影史上的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它渗透着新技术的活力,笔者在纳美人的背影中看到自己,感到一种面对危险而无能为力的伤感,影片所表现的故事背景虽然是发生在地球与“潘多拉”星球之间,但表现的却是地球上各个人种之间、各种部落之间的事情,甚或是地球上东西方的文化冲突。
导演卡梅隆把新型3D电影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了这部影片中,处处显示了电影技术的熟练运用,因此赋予了该部影片的技术主义色彩的桂冠,世界上有些影评家是这样评论质疑《阿凡达》中技术奇观的应用:影片中使用的3D技术到底是电影的发展方向还是终结电影的墓志铭?当然我们从后现代语境来看,电影3D技术的发展恰恰成就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由传统的技术手段所构建起来的对社会、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特征必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产生巨大的变化,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期待。电影技术的反思大致有海德格尔进行反现代的“叙事”以及利奥塔“元叙事”,但这两种元叙事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带来自由、民主与幸福,却把某些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在缺陷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了。所以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柯给电影技术下的定义是:电影技术是用来表达人类的“知识、权力、道德”的微观实施手段和工具,是人类为了实现自己某种便利的便捷途径,而且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对社会和历史的一种统治策略,便于把人们的好奇表现出来。
从另一方面来说3D技术影片本身可以和好莱坞影片匹敌,当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还在摸索电影发展新的技术手段时,3D电影技术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电影本身就是艺术发展过程中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埃德温·鲍特是美国电影的先驱,他在1915年就利用立体技术制作了一部短片,这部短片被公认为3D电影的雏形,在这部经典好莱坞影片中3D电影技术常常出现,之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认知的缘故等多种原因3D电影没有成为电影发展的主流。而《阿凡达》在所掀起的3D技术电影浪潮中以一种领潮人的姿态迅速占领了传统电影市场,它符合了电影技术发展的潮流,是3D电影时代的开始,得到影评家和广大观众的共识。
《阿凡达》表现的是两种文化冲突,分别是地球上的人和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地球人强调欲望、利益至上和自我为中心,他们贪婪、自大,甚至有些目空一切,展示的是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第一世界的价值观念,代表人物是军方的迈尔上校,影片中导演把这一角色塑造成傲慢冷血、不可一世,他是西方文化傲慢的代表符号。所以他认为先进的武器设备无所不能,把另外星球的纳美人击败易如反掌,想要什么就可以从纳美人那里得到。殊不知我们和纳美人一样在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和纳美人一样都是活在大自然中的生灵。因地球上人类的不断膨胀,促使我们需要借助武力向外扩展自己的地球生存空间外力的支撑来达到目的,而潘多拉星球上庞大的生物资源就成为掠夺的对象。为了战胜纳美人,地球人对纳美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一直在默默研究,而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桃源般的日子,对马上到来的危险却全然不知。这个时候以军方的迈尔上校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攫取纳美人的资源,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创造出和纳美人一样外形的变形地球人,从此发生了一系列的地球人和纳美人之间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加上3D技术的运用,如同就在眼前。
这部影片制造的轰动效应开启了3D电影时代的到来。卡梅隆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一种更好地为弱势种族自我救赎的方式以及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殖民弱势种族的有效策略,宣扬的是西方后殖民主义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因此这部影片也获得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后殖民电影称号。
二、《阿凡达》中的后殖民元素
强者理论决定着话语权,正如美国的后殖民理论家弗·杰姆逊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讲到,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的主导优势,可以通过文化优势向第三世界强制输出自身的意识形态,而第三世界却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够被动地成为跨国资本主义的后殖民地,第三世界的传统文化面临弱化、消失的巨大威胁。在《阿凡达》中纳美人的家园中的生存之树被坚船利炮连根拔起,家园之树是纳美人文明、母语、意识形态的象征,有了它的存在才能证明纳美人种族的存在,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一个种族当他们掌握认同一种文化语言时才有可能认同这种文化所建构的身份,否则精神世界将无处安放。
“阿凡达”在印度语中是“神的化身”的意思,而在西方英语中却是“变形”的含义,是贬义的代名词。
在电影中,“阿凡达”是地球人为了通晓纳美人的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而创造的一个变形人,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变形人,里面包藏着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对世界的野心与自负的内涵。这部作品所造成的轰动效应正式打开了3D电影市场,迎来了2D电影时代向3D电影时代的过渡。
《阿凡达》影片中的情节叙事结构以及人物的造型的打造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司空见惯,因此该片的故事结构也算是西方好莱坞西部影片的变形而已,没有多少新意而言。我们知道好莱坞西部影片主要是为了宣扬美国精神的一种影视类型,这一类影片大多通过美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对立和对抗,最后美国人获得胜利的故事情节向全球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为自己赢得自我身份与地位的认同。所以在这部影片中也是老套路,正如影片中美军官不断提到的所谓“野蛮人”,他们无视“野蛮人”的生存资源存在,以暴力手段来驱逐和屠杀“野蛮人”来达到自己开疆扩域的罪恶目的。只是在《阿凡达》中把事件发生地点虚拟为某一个星球——“潘多拉”星球,野蛮的印第安人换成了“纳美人”,但所要表达和宣传的还是一种白人至上的后殖民主义逻辑。
《阿凡达》是一部脱离了传统电影运动轨迹的作品,这就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电影的范畴。后期制作中利用电脑技术对演员的表演动作、表演幅度、形体表情进行超常规的夸张改造,同时加入一些特效元素,这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超现实景观的改造从而动摇了原有电影的定义。安德烈·巴赞(1918—1958)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他对电影是这样描述的:电影是以现实为渐近线的艺术逐步趋向于以幻觉为渐近线的艺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凡达的制作彻底改变了电影的本质。当今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3D电影只是一场电脑游戏,只是这种游戏玩家无法操纵罢了,它和电脑游戏的本质是一样的,里面的场景、景观以及扑面而来的人物和物体都是电子合成的,这实际上也是对电影和观众的冒犯。
“纳美人”是第三世界的代名词,其实当我们对“纳美人”做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都可以在白人杰克的“阿凡达”和“纳美人”妮特丽的身上提炼出所谓的“纳美人”基因。而在这部影片中给中国观众流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条长长的辫子,令我们不由想起中国的清朝的长辫子。长辫子是古人的标志,多是遗老遗少的称谓,而在英文中长辫子被称为“猪尾巴”,在西方侵华的历史上pigtail(猪尾巴)是对华人的一种侮辱性称呼,直至当今它仍然是西方用来丑化国人的元素之一。在《阿凡达》中“纳美人”的长辫子起着与神灵和动物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是对“纳美人”的蔑视,所以卡梅隆赋予“纳美人”这条历史悠久如同清朝式的长长辫子绝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更不是抬举我们,更多的是把高贵的“西方人种”和“东方人种”区分开来,表达的是后殖民主义的思潮。“潘多拉”星球正如东方的清末时期,中国的自然环境优越,地大物博,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因此西方列强对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产生了占有的贪欲,神秘感驱使西方人不断地试图窥视和破坏东方文明。
三、结 语
电影《阿凡达》中表现的是强烈的后殖民主义色彩和西方文化的无比优越感。我们知道相对于潘多拉文化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所谓的优或者劣之分,有的只是对本民族的促进和发展。影视作品可以是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角度以叙事语言的形式找到架起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成为一种模板或者文本。一个因素是每个民族民俗自身的奇特性能够引起西方观众对东方文化以及边缘的第三世界的窥视欲望,以一种优越的自豪感去彰显西方的自大的精神家园;另一个因素西方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尽可能去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和习惯,将第一世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用一种案例来灌输给东方社会或者第三世界,这是帝国主义的霸权政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其实这也是第一世界巧妙利用电影发展的趋势和技术的策略来灌输自己后殖民主义思想。而作为第一世界的导演和观众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其实已经把第三世界的窥视欲加入了自己的创作中了,但我们所要关注的其实是文化殖民的内蕴以及它的历史走向。
[参考文献]
[1]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奕颢。3D 电影美学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
[4] 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2003:211.
阿凡达评价2
《阿凡达》火到什么程度就不必赘述了,凤凰网上的一个提法儿很好:看个电影搞得像过年一样。我一贯排斥科幻题材,也不喜欢戴着眼镜看电影,属于难以争取的客户,但也被裹挟着加入到排队大军中了。虽然是晚上10点半看上的,看完就半夜一点多了,没办法,前面的票没有了,看吧。这让我不禁感叹,面对真正强大的营销体系,个人的抵制是多么的孱弱。
看完三个小时的电影,我对口碑营销这件事产生了以下的反思。
我们要营造的是长期口碑
《阿凡达》对于我,最有说服力的口碑来自几个我喜欢的导演,比如彭浩翔、陆川,还有以严格著称的评论人和媒体;我身边的朋友们看完后不止一个对我说,这是他看过最好的电影。请注意观察,这些口碑是分层次的,意见领袖、媒体和身边人,所以我会动心并行动。
口碑营销现在是一个时髦的东西,各大公司在营销预算普遍削减的情况下,依然在持续增加着口碑营销的预算。目前的口碑营销常常被理解为发掘出口碑点,找到意见领袖,产品试用和体验,然后传播意见领袖的观点,依靠互联网尤其是的传播,让大家更加信任产品或服务。这是在广告大量贬值和网络社区化之后的必然趋势。
《阿凡达》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人,花那么贵的钱进电影院(很多人出来还说划算),主要是使用了口碑营销,但格局明显不同平常。著名的评论人何东说,很多影迷在挑选国产电影的时候会左思右量,一副生怕被骗的样子。但当面对的是《2012》或者《阿凡达》这样的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基本上是毫不犹豫的掏钱选座位。
这是口碑营销的第一个反思点:我们要营造的是长期口碑而不是短期口碑。
我们现在常常接到的营销咨询案,都是针对某一款产品或某个阶段,客户都要求快!就像国内很多导演为了每一部电影的营销费尽心思,构建豪华的明星阵容,选择漂亮的外景地,高价购买剧本,给大家设计了大量所谓不得不看的要素。然后通过话题辩论急赤白脸地吸引观众注意力,勾引好奇心,最终只要你花钱进电影院就OK。每次放映期结束都会出来说,票房说明一切。
当然,这个混蛋逻辑明显不成立——电视购物也没少忽悠人,但没有人会认为那些都是好产品。而且消费者是可以被教育的,没有人会一次又一次地电视购物,同样没有人会一遍又一遍地被忽悠进电影院。
口碑营销之所以受到追捧,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比广告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购买行动。但这种实用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更快的购买行动带来更快的消费体验,会形成进一步的体验口碑和品牌记忆。如果在做口碑营销的时候只考虑短期的销售而忽略了长期口碑的累积,对长期品牌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当然,你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品牌,今天卖增高鞋明天卖丰胸霜,那我们没办法讨论品牌问题,只能够讨论成本和法律问题了。
口碑点都是可验证的凭据
什么叫可验证的凭据?就是消费者通过自己的体验能够验证的东西。里根总统在竞选的时候所用的广告语是“看看你是否比四年前更富裕?”大家只要自己算算账就知道,该换个总统了。
《阿凡达》里面有很多可验证的凭据。比如:所有的“阿凡达”和“纳美人”(电影中的动画人物)都看不出动画痕迹,完全和真人一模一样;3D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电影被划分为《阿》之前的电影和《阿》之后的电影;可以让你体会到真切的飞的感觉;不仅仅是技术的炫耀,它会让你动感情……
可以说,从电影的第一分钟开始,观众就开始体验之前听到过的种种口碑。这种可验证的凭据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让消费者自动成为下一个口碑传播的意见领袖。
我们在营销中提倡口碑管理而不是口碑营造,就是希望通过产品的试用和口碑的启动,能够带动自动自发产生的各种口碑,而不是雇用大量的所谓“五毛党”“两毛党”去制造垃圾口碑。我看到很多论坛上也会有一些对《阿凡达》的批评,但紧随其后的一定是其他影迷更加强硬的捍卫和驳斥。这不是通过控制和管理能够做到的,只有通过可验证的凭据所营造的口碑,才能够真正实现口碑的病毒式传播。
口碑营销也可以产生战略效果
我们平时所理解和见到的口碑营销,常常是实用性、销售性的,像Google和苹果这样的公司也有过战略层面的口碑营销布局。但是《阿凡达》才是真正把口碑营销运用到战略层面的成功案例。
2005年迪斯尼3D电影《四眼天鸡》推出后,全美也只有200余块数字电影银幕。那一年卡梅隆出席了美国影院院线年度会议,半忽悠半严肃,又近乎威胁地宣布:“一个新的影院时代正在来临,谁赶不上这趟快车,谁就将后悔!”之后短短的四年间美国的数字银幕疯狂攀升,“未来4到5年,欧洲将拥有15000块数字银幕”;日本和韩国则把开发重点延展到3D电视平台;北京在《阿凡达》的冲击下,仅有的几块IMAX银幕热到沸腾,电影院周边交通长期拥堵。
这里令人感受到口碑力量的,不仅仅是老板们对卡梅隆传达的信息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观众都不知道IMAX是什么意思,就不顾一切地非要挤进去看看不可。这种战略层面的开拓,收益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大导演或者电影公司,而是整个电影产业、文化产业,甚至世界经济。从战略的层面来看,整个《阿凡达》也只不过是一个口碑点而已。这一整套的设计环环相扣,不站在全球市场宏观的角度还真是难以构思。
口碑营销的核心是客户价值
其实口碑营销的招式很简单,所谓大而化之谓之圣,就是简单的观影会行成评论和评论的传播。唯一不同的是《阿凡达》的每一个环节都重视客户价值,没有忽悠和夸张的炒作,没有绯闻和吵架,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告诉你这是一部重要的电影,能够给你带来的愉悦绝对超过100块钱。
只有这样简单的逻辑才能永远战无不胜。赵本山宣传《三枪》时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珍贵的?只要你笑了就值得了。”他把消费者理解得太简单了,除了笑之外,人类还有很多高级的追求。
阿凡达评价3
一个山西老板坐飞机来看《阿凡达》,看完后问工作人员:“你们这套影院多少钱?我也买一个,在我们山西开一家。”
放映《阿凡达》的那段时间,很多员工都辞职了,他们说:“一个月才1000多块,工作量却这么大,受不了。”相比之下,附近村民的月收入却因为《阿凡达》的到来达到了万元以上,并迅速划分出黄牛组织结构,颇具规模。
从每天闭馆时起,就有人在电影博物馆外排队,馆长于心不忍,亲自搬来凳子给大家坐。电影博物馆的最晚场为凌晨2点,可即便如此,观众仍然不满意,希望通宵放映。
电影博物馆借《阿凡达》的东风彻底火了,趁势出击,出了一本电影博物馆与《阿凡达》的书,仅是各种资料的罗列,居然标价50多元。
《阿凡达》催热3D
看过《阿凡达》的观众,98%以上被该片深深震撼。据影评人分析:该片导演卡梅隆的强大功力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3D技术带来的视听新体验。
3D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在《阿凡达》的带领下,不论是电影人还是观影人都两眼放光地领略到了3D的魅力。4月1日,北京电影博物馆的IMAX版《阿凡达》正式下线,通过此片,沉寂多时的电影博物馆彻底翻身。3月26日,又一部3D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接班《阿凡达》。接下来,还将有《怪物史莱克4》、《玩具总动员3》、《哈里波特与死神(上)》等接踵而至。冯小刚导演的我国首部IMAX大片《唐山大地震》也将在今夏上映。
“爱丽丝”不敌3D
接棒《阿凡达》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迟于北美20天后登陆中国,依旧带来了2D、3D和IMAX3种形式。“爱丽丝”在北美上映以来,蝉联北美票房冠军,总票房直逼《阿凡达》。
电影版“爱丽丝”年龄的改变让电影与原著彻底撇清了关系,观众看到的是一个20岁的独立女性落入幻境的故事。外媒对该片毁誉参半,认为惹眼的视觉效果却搭配了淡薄的故事和熟悉的套路,但大家也不否认《爱丽丝梦游仙境》拥有“惹人的题材”、“吸引人的3D技术”。在北京影讯网的观众打分区,70%的观众认为该片“非常好看,值得推荐”,但也有不少观众看后觉得“小孩看不懂,成人看太幼稚”、“东西方差异使得剧情难以理解”、“画面不如《阿凡达》,没必要拍成3D”……
观众对《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不满,更多来源于与《阿凡达》的比对。不少观众认为既然是3D片,大价钱就应该场面宏大、剧情激烈。许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并不是冲着片子和剧情,而是奔3D而去。
面对3D,请擦亮眼睛
在今年的两会上,冯小刚等影视界委员代表就曾提议应该增加国内电影屏幕的数量。与此同时,由于3D电影的票价高出普通影片近50%,《阿凡达》的火爆让一些没有放映条件的影院迅速增加设备和屏幕。曾有影评人断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有大量打着3D旗号的影片混迹市场,许多电影人、投资人都在考虑尝试3D。
在采访中,一名电影爱好者告诉记者除了关注近期热映的电影,她同时也会回顾一些过往的老片子。对于目前国内上映的3D电影,她认为绝大多数观众首要关注的是3D技术,如果剧情内容不够激烈、震撼,就会失望。其实,不是所有的3D都要像《阿凡达》一样。用《阿凡达》比较《爱丽丝梦游仙境》或者日后的其他3D片,似乎有失公允。
据电影院工作人员介绍,在3D影片放映现场,还有不少“晕3D”的观众,他们会出现呕吐、留泪等症状。由于3D片相对较长,很多人强忍着看完,非常痛苦。有专家指出:一味地追求技术会忽略对内容的关注,同时也体会不到观影的乐趣。
本报记者 孟绮
链 接
何为3D电影?
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
阿凡达评价4
虽然还没有到为影片《阿凡达》算总账的时候,但其成为另一个票房里程碑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巨大成功的背后充满了偶然,更存在着必然。它再次体现出好莱坞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围绕着影片,精明的企业也顺风顺水地达成了各自传播与营销的目的。可以说奉献了一个如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其灵魂就是事件营销。在这里不仅再次验证了很多重要原则,同时也为将来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事件营销已成为主流
事件营销已成为企业从事整合传播、整合营销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当今信息泛滥,又高度看重注意力的时代。事件营销可以形成瞬间聚焦,最大限度地引发公众关注,投入产出比相对理想。如与传统的广告方式有效结合,亦静亦动,相信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事件营销的主要方式在于造势与借势,在《阿凡达》的案例中表现得非常清晰。
独特造势
《阿凡达》不仅是一部电影,而且还是一个社会话题,这与当年的《英雄》如出一辙。大导演张艺谋第一部武侠巨制,多位国际影星联手,欲比肩《卧虎藏龙》,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相比而言,同样是大导演卡梅隆,同样前有票房奇迹《泰坦尼克》,除此之外,可以依赖的因素很有限。相反,却存在很多天生的不足:并非续集电影,原创题材缺少知名度,缺乏粉丝基础,没有知名演员,外星人形象很难在两分钟的预告片里令人产生亲近感……因此早在一年前,卡梅隆就不断给发行公司福克斯施加压力,逼迫其加大宣传投入,营造事件电影的氛围。
卡梅隆给出的主打事件是,革命性的3D和IMAX技术,全新的电影体验。他放下世界头号卖座导演的架子,从后期制作中抽出时间,在圣迭戈动漫展上现身说法,介绍《阿凡达》,还在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上出人意料地放映20分钟的超长预告片,成功地建立起影片最初的口碑。然后再出新招,设立“阿凡达日”,在影院里播放上述超长预告片。除此之外,他还不断推出不同版本的预告片,推动影院加速安装3D放映设备,甚至植入到大热犯罪剧集《识骨寻踪》中……这一切都令《阿凡达》逐渐升温,变成影迷2009最不能错过的影片。
待影片上映后,竞相口传的3D和IMAX效果、精彩的场面、逆市飞扬的票价、排队购票的火热场景、接连不断的话题(全球各地的票房数字、卡梅隆能否超越自己的影史票房冠军《泰坦尼克》的疑问等等)都印证了造势的成功。
灵活借势
在影迷眼中突然红火的《阿凡达》对很多欲搭乘顺风车的企业而言早已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剩下的就是自己如何将它的价值最大化了。一款阿凡达变脸游戏“化身阿凡达(Avatarize Yourself)”突然红遍网络,似乎每个人都想上传一张照片,然后把自己变成一个蓝皮肤黄眼睛的纳威人(Navi)。而游戏就挂在麦当劳网站上。
可这个游戏并不是这场计划的重点――在美国市场,巨无霸套餐随机附送八种麦当劳阿凡达激情卡(McDonald’s Thrill Cards)之一,麦当劳为它专门制作了全球不同版本的电视广告。在这个和巨无霸套餐结合、被称为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的设想中,通过麦当劳网站下载软件进入“麦当劳幻境”游戏,将套餐中收到的卡片对准摄像头,人们就能用一个3D形象在《阿凡达》的潘朵拉星球探险。
除此以外,麦当劳还推出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在线游戏――潘朵拉任务,其中包含中文版。玩家可以进入丛林搜集目标物品:RDA研究小组的背包、水壶,乃至印有巨大醒目金色拱门Logo的麦当劳薯条、巨无霸……达成目标任务即可成为RDA小组成员。
中国市场此次也推出了6款阿凡达系列玩具,以迎合这场全球推广计划。在澳大利亚,人们可以在麦当劳的饮料杯和托盘上找到隐藏的代码后参加抽奖;拉丁美洲的麦当劳餐厅里提供了可以供顾客拍摄的阿凡达背景。
而在2009年9月,可口可乐零度为《阿凡达》启动的一个名为“阿凡达计划(AVTR)”的病毒网站(省略)悄然上线。该网站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描绘了在电影《阿凡达》中地球与潘多拉星两个迥异的世界。只要获得一个带有“AVTR”字样的“零度”饮料罐,就可以像广告中那样,拥有一架虚拟飞机。据说,该《阿凡达》特别包装的空易拉罐已经被人放到了ebay上,正以3美元1个的价格拍卖,加上运费则要美元。
而来自国内的收获,张家界算是一个。2008年12月,好莱坞摄影师汉森在中国湖南的张家界拍摄外景,其中很多照片就成为《阿凡达》当中潘多拉星球景观的原景。位于张家界袁家界的“南天一柱”就是悬浮的“哈利路亚山”的原景。2010年1月25日“南天一柱”正式更名为《阿凡达》哈利路亚山,各大网站、各大报纸,都“无私”地给予了张家界最重要的版面,甚至央视也做了专题点评。在春节即将到来之前,在一个新的旅游小高峰之前,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说,张家界的借势之举无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样的免费广告,不知道会有多少景区艳羡。
造势虽说有些“无中生有”,但关键在于要将营销需求与公众的潜在需求有效契合,引起目标群体的共鸣,必须要“烈火对干柴”;而借势更不能是生硬的“拉郎配”,不仅要符合企业本身的认知,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全球娱乐市场总监Chip York说:“阿凡达有着与零度可乐一样充满创意、另类、独特的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受众心中对某些事件间的逻辑联系,如有可能应该形成惯性。
事件营销要建立系统思维
应该说,做事件营销并不难,但总有成功失败之分,境界高下之异。总结经验教训,首先要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很多时候往往沉浸于对单个项目点子的策划,即便效果惊人也会落入“常有佳句,鲜有佳篇”的尴尬。正如赞助行为不能轻易为之一样,事件营销的策划与实施也必须在企业战略的框架之内,于系统下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要禁得起诱惑),进而寻求形成持续的品牌联想。其实,在我们羡慕或是惊叹知名企业的运作效果时,更应该关注其背后非常扎实、科学、稳健的投入、设计与实施。
早在2009年5月13日,麦当劳就和福克斯签订了一个涵盖五部电影的三年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博物馆惊魂夜》、《冰河世纪3》,以及当时还被翻译作《化身》的《阿凡达》。五部电影中有三部是动画片,另两部多次运用特效。麦当劳从“麦咖啡”起,到其更早的电影事件营销,都是其长期战略的结果。而耐克、阿迪达斯能够始终网罗最优秀运动员作为自己签约代言人的套路也是一致的。
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商,LG与松下的成功介入也源于他们专注于一切与自身产品存在天然联系的机会。LG全新巧克力手机中预存了《阿凡达》预告片,以此充分展现其最大卖点――4英寸21:9超宽高清显示屏的播放效果。而松下则在众多巨头都相信“下一代电视是3D立体电视的天下”的认知中先行一步,与《阿凡达》绑定推广自家3D系统。这种合作是排他的,只有用松下立体电视机才能看出真3D效果。
几乎就在同时,《孔子》的上映也把借此运作事件营销的雷士照明推向前台,但结果却差强人意。首先关联逻辑十分牵强。“雷士照明有句广告语是‘有雷士就有光芒’;而后世评说孔子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因而,雷士照明与《孔子》真正是强强联手,十分般配!”胡玫导演如是形容。十分雷人!
其次高开低走,缺乏长远思考。雷士照明表示:做世界一流品牌是雷士一贯追求的目标,参与这次战略合作,是希望更好地传承和传递孔子的思想精髓,将播撒光明的事业推向全球,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企业优秀代表。发此弘愿,雷士到底在《孔子》的舞台上做了什么?围绕独家赞助雷士有如下营销动作:一是雷士总裁参加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首映礼,并在首映礼上进行雷士产品成为北京奥运工程和广州2010年亚运会灯光照明产品供应商的图文展示;二是作为独家赞助商的贴片宣传广告跟随影片《孔子》在全国数千家电影院线播放。充满中国古韵的雷士照明30秒钟贴片广告,内容结合孔子 “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容,展现了雷士诚信服务、创新进取的企业形象,传达了具有深厚人文意味的品牌理念;三是从2009年1月下旬至虎年春节期间,雷士推出“购雷士,赏《孔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促销活动,在此期间,到雷士全国3000多家品牌专卖店购买雷士产品,均有机会获赠由雷士照明倾情提供的《孔子》电影票。
最后是意向散乱,缺乏系统思维。除成为北京奥运工程和广州2010年亚运会灯光照明产品供应商贴近自身行业外,雷士照明还赞助了第十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北赛区决赛。
由此三点,雷士千万赞助恐怕是有些可惜了。
关注事件营销之“体”
任何事件营销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运作的。这里的媒体应该是广义的。因为在新的时代中我们必须要深刻领会“媒”的本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认识“体”。在高科技背景下,体是无处不在的,这正应了“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那句老话。
包括麦当劳、可口可乐和全球最大的玩具厂商美泰(Mattel,芭比娃娃的厂商)在内,它们都应用了AR新技术。AR是Augmented Reality的简称,译为“增强现实”。就是事先把芯片或代码藏到物体中,然后再把加入代码的物体放到摄像头下,通过对应软件解码后,就能看到隐藏的视频或图像。AR将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AR只是《阿凡达》项目的客观需求,但它的出现也强烈地预示着高科技可以推动“体”的发展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能更好地激发公众参与某种事件营销的兴趣。
而在现实意义上,作为事件营销应该认真研究、关注社会化媒体。所谓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和话语权的新型网络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无缝对接等特征,博客、微博客、维基、播客、论坛、IM、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等是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式。或者简单来说,内容由用户生产、分享和互动传播的开放式平台都可以称之为社会化媒体。基于社会化媒体开展的事件营销活动与传统媒体开展的单向式营销传播有本质上的区别,即营销主题和方向基本上由网友主导,是典型的营销。
《阿凡达》上映后,“avatar”迅速成了Twitter上被“推”得最多的一个词。这种微博时代的“口口相传”,对影片创造高票房可以说是居功至伟。麦当劳在Twitter上早就有个账号。在电影全球首映前10天,麦当劳每天在Twitter一则密码,前10位顺利译码并将答案公布出来的跟随者,能获得与制片人乔恩・兰道一起享用巨无霸午餐、观赏电影的机会。
而能用社会化媒体的视角去运作事件营销则更具价值。作为《阿凡达》官方指定推广机构的中国专业电影推广网站时光网特别制作了《阿凡达》宣传网页,设定为当点击率超过1000万时,网页会自动开启,于是众多影迷为了早日看到网页而在朋友之间竞相传播并一起疯狂点击。事实证明,卡梅隆的号召力和电影的吸引力大大超过了时光网的想象,原本预计需两周时间才能点开的网页,在中国影迷的热情之下仅用了8天就开启了。类似点击打开网页的方式,网站还设定了网友集体拼画,当足够多的网友参与拼成一幅指定的卡梅隆电影图片后,即会出现《阿凡达》海报,这种互动式营销又一次增加了对人们的传播营销。
阿凡达评价5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 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箱子、球体、题卡、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阿凡提的故事。课件演示: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眼看就快要过年了,帮财主做了一年长工的阿凡提想向财主要回他十个金币的工钱,可贪心又小气的财主却不想给他,心想:要怎样做才能使阿凡提得不到金币又无话可说呢?财主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办法。于是他对阿凡提说:“不要说十个,我这里有一箱子的金币,你把里面的金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这些金币你就可以全拿走了。”“那好啊,你先把金币给我。”阿凡提回答说,于是他把箱子里的金币全都倒出来,玩弄了一会儿……
师:这个故事的结果到底如何呢?阿凡提可能赢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揭开谜底。
评析:课导入时就播放学生喜爱的“阿凡提”故事,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探索
活动一:通过教师的猜颜色游戏,体验“一定”。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纸盒,里面装着一些小球,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生摸球,老师猜。师小结:事先,老师的确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全都是些蓝色的球(边说边把盒子里的蓝色球拿出来),所以,如果继续让老师摸下去的话,摸出来的也一定是蓝色的球。(板书:一定)师:谁再来说说为什么从这个盒子里摸出来的球一定是蓝色?
活动二:创设摸奖情境,体验“不可能”。
老师在箱子里放进白色,黄色,紫色的球,请学生摸出绿色的球,就能中奖。
点名上台摸。
师:那么多的同学都摸过了,为什么没有一个能中奖呢?难道你们今天的运气都这么差吗?
学生推想。师:同学们的推想能力真是太厉害了!大家请看,(打开盒子,)里面装的全都是些红色、黄色、白色的球,有绿色的球吗?
师:如果继续让你们摸下去的话,可能摸出绿球吗?生:不可能。(板书:不可能)师:为什么从这个箱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活动三:继续摸奖游戏,体验“可能”。
师:既然从这个箱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那么这些漂亮的笔记本你们也就得不到了,觉得这样的摸奖有意思吗?
师:那应该怎么办呢?生:可以把绿色的球放进去。师:好,老师就听你们的。下面老师把这3个绿色的球也放进去,请问,现在这个箱子里有几个绿球?还有几个其他的颜色?生:有3个是绿色的,还有3个是其他的颜色的。
师(摇动纸箱)问:这回谁想上来摸?请一个学生上来,在摸出来之前问:“他从里面摸出一个球来就一定能中奖吗?”
生:不一定,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师:为什么?生:因为箱子里面的球不只是绿色,还有其他的颜色。师:那你们觉得他会摸出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呢?
师:也就是说这四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被他摸到。因此,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我们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这件事情,同意吧?
生:同意。(板书:可能)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运气了。学生上台摸。
评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特殊之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三、判断生活中的事件,内化提高
1. 判断生活中的事件。
1,3天后下雨;②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③地球每天都在转动;④人用左手拿筷子;⑤太阳从西边升起;⑥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答题要求:
a、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
b、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评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 内化提高(图略)
请你仔细看清题卡上的要求,自己来涂一涂,比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
评析:涂色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