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简历欣赏【实用4篇】
【导言】此例“精编简历欣赏【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优秀简历欣赏【第一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 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所谓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思想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把“礼”放在首位。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观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美术欣赏正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作品的艺术美。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美术课堂教学特别是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面对未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的体会谈谈美术欣赏课中德育渗透的问题。
一、欣赏课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高职的美术教材欣赏部分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这些美术作品,能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高职学生大部分年龄介于十七八岁,正是求知若渴、建立理想、树立信念的关键时段。例如,在课堂上讲《富春山居图》,先谈到作品的来历、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此作品的珍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是中国书画珍品。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象,布局疏密有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再谈作品如何经火烧断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大陆,一部分在解放前流落到台湾。这样学生听后大呼可惜,遗憾之情犹然生起,表现出希望这一优秀作品能够早日合一为一、完好如初的渴望之情。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正肩负着使祖国早日统一、山河一体的重任这样讲课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本来理论较多、容易枯燥的欣赏课,不但使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同时也成为他们畅谈理想、抱负的快乐时光,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日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欣赏课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要从小抓起。这个“小”既是小事情也是小时侯。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年期,是更新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大,犹如一张白绢“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改掉他们这些不良习惯单以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老师的苦口婆心就显得苍白无力。我发现利用美术欣赏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等。有人说“一部好书能改变一个人”。同样,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也能改变一个人。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培养自身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能够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守纪律,这是一条促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上漫画欣赏课时就证明了这一点。漫画《难以忍受》的作者通过夸张、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出到处乱写乱画者的丑态。学生看后捧腹大笑,之后体会到作者的立意,从而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做,有的学生下课以后就用砂纸把画在墙上的字擦掉了。这不能说此人今后就能改掉所有的坏习惯,但最起码这样的课对他们触动很大,也就达到了我们在教学中灌输德育教育的目的。
优秀简历欣赏【第二篇】
摘要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通过这些作品,将会对我们进行很好的美育教育。
关键词 绘画作品 欣赏 品德的教育 审美能力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尽管美术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所选篇的优秀作品十分有限,但我们可以从这有限的几十幅作品中领略到美术的精髓,领略到时代的变迁。它不同于抽象的理论教育,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通过这些作品,将会对我们进行很好的美育教育。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
1.了解历史,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邓小平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必须了解历史,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语)。通过史实,来树立我们民族自豪感,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从战国时期的楚墓帛画,到明清、到近代、到现代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明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繁荣的社会生活景象,还有明朝沈周的《庐山高图》、五代董源的《龙宿郊民图》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使我们深深感到古代文化的灿烂和社会的繁荣以及历史的悠久,从而增强我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到了近代现代,这些优秀的绘画又使我们领略到中国的苦难与先辈们为中国的独立与强大所付出的艰辛与代价。《狼牙山五壮士》这幅绘画,描绘了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舍身跳崖的英雄事迹。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就对我国进行侵略,从此,中国人民为赶走侵略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这幅绘画给我们讲述这样的史实:抗战胜利后,统治集团不顾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要求,发动了全面内战。同志指出,真正强大的力量,不属于反对派,而是属于人民。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统治中心南京,战士在总统府楼顶升起了五星红旗,宣告了反动派的覆灭。随着反对派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时机也成熟。《开国大典》是再现这一神圣时刻的见证,看到这幅歌颂新中国前程似锦和无限生机的绘画作品,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奋斗牺牲的结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好好地珍惜现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认真学习,我们要记得邓小平所讲的话:“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会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一句话。美育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完善道德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优秀简历欣赏【第三篇】
一、多视角欣赏,领略美术之美
1.依靠感官直接欣赏。小学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美的判断往往直接取决于他们对具体作品的第一感觉。例如,在《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可以通过视觉了解到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自然风光,画了哪些景物,主要的色调是什么等,直接依靠感官欣赏到山水画的基本风貌。比如,展子虔的《游春图》中,以山川树木为主,人物细小以作点缀,运用勾勒填色画出山石。画面大量使用石青、石绿,为我们描绘了在明媚的春天,人们踏青郊游的情景。透过这静态的一山、一石、一树,却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觉到了作品的立体美感,给人以最真实的感受,使人有亲切的感觉。
2.从作品的风格欣赏。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它与作家的气质、个性、人格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从作品的风格去欣赏,能够体会到不同艺术家在形、光、色、线、点、面、材质、肌理、体、量与空间等艺术语言方面的不同,在均衡、对称、调和、对比等艺术手段上的差异。例如,在《画家介绍》的欣赏课上,我向学生展示了齐白石的《秋色有香》,运笔简练、笔墨沉实、色彩润泽,治印善用直刀,挺劲奇肆,自成一派。而李铁夫暮年所画的《双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使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瞬间,也能彰显出自然、真 山草香…实的美感。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欣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3.从作品相关背景去欣赏。王朝闻曾说过:“对艺术的欣赏和对艺术的创作一样,都是以欣赏者和创作者的生活检验为基础的”。我们必须要联系艺术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艺术家的个人成长过程、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才能完整地去欣赏作品。例如,在《人的五官》一课,让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可以先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正是因为有和插队生活的经历,才能刻画出这么一个皮肤黝黑、牙齿脱落、满脸皱纹、手掌粗糙的农民形象的父亲。
二、多感官调动。感受作品的人文内涵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美术作品往往也流露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为了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个性特征,我们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审美实效。例如,在《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中,我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这些优秀的书画作品展示在屏幕上,再根据不同画面内容配上不同的音乐,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营造出立体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更好地融入到对美的感受之中。
2.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山、一水、一树、一草皆是人类生活最真实的反应。要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作品所反映的内涵,教师可以利用与作品有联系的事物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中的技巧和美术美感,以提高欣赏品味。例如,在欣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可结合五绝诗《江雪》相对比,看看诗与画有什么异同。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诗与画的对比和赏析,更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升学生审美鉴美能力
1.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绘画反映的是精神世界,是自然物艺术化、抽象化的表现。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才能真正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达到情感的陶冶、态度的激励。例如,在《寒江独钓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画家匠心独运地在画面上留下的大量空白进行想象:这空白也许是代表水,也许是代表山,也许只是为了突出“寒”和“独”,也许……让学生在想象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鉴赏美、品味美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感情。
优秀简历欣赏【第四篇】
一、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开始
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他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我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
三、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1.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耳熟能详的都是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四、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既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