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专业【推荐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专业【推荐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第一篇】
20xx年11月10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食堂。
在校学生。
随机调查。
张佐张宝丰赵炜楠张宇航王昊。
前言。
在这个炎热的漫长暑假中,我在学校的倡议下,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我相信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一直所谓的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一些准备和铺垫,有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现在做的这些事很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后总会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帮助和成长。
主体。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
2、立春。
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3、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4、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
5、寒食。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6、清明。
热闹非凡,不光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7、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8、端午。
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但是人们却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热情了。
9、七夕。
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10、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11、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12、重阳。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腊八粥”流传了下来,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
13、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结尾。
通过这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许多许多,还知道了一些平时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节日,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渐丰富的文化的熏陶中,我们更不能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个大学生,更因为我们是个中国人,我们就有义务和责任将之继承和传递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第二篇】
一.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或社会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二.调查的对象和区域介绍。
对象:部分在校学生。
区域:小区周围部分中学。
三.调查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收集文字资料,进行网络调查.
第三阶段: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明确人们对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
第三阶段:对收回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将资料进行最后的汇总,结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汇总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四.调查的资料。
1.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那些?
2.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可做简要回答。)。
3.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习俗的来源?(可做简要回答。)。
5.你一般怎么度过这个传统节日?
6.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你更喜欢哪一个?
7.针对外国节日特别是情人节、圣诞节火热的现在,你想说些什么?主动了解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要过好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将自己国家源远流长的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介绍给更多的人们,互相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合作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五.调查的结果、结论。
过中西节日的利与弊。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但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近年来许多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本来还能惹人兴奋的烟花爆竹作为“陋习”离我们远去,这使得春节丧失了传统的“爆竹一声旧岁除”的喜庆色彩,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节晚会、正月正晚会、文化部晚会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行为,无形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节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独特性。在美国更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在美国,一年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他们是在节日中度过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就“雅”多了,文化底蕴深多了,更少了“疯狂”。这就是许多青年人不注重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原因吧!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经济比较强势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我将国内外过圣诞节的情况作了对比:
圣诞节来自宗教,中国人大多不信耶稣,自然不知其真正含义。个人认为至少95%以上的中国人是“瞎”过。过圣诞节只是年轻情侣借机浪漫一把,年轻人疯狂的好机会。真正过圣诞节的意义不同,中国的圣诞节已经成了狂欢节。
看看国外的平安夜:
挪威华尔约翰大街,这条奥斯陆最繁华的商业街,冷清的让人无法接受。
街上没有一个人,但是商铺的灯和显示器一直明亮。
这是国外平安夜的地铁站,空无一人。
再看看国内的情况:。
拥挤的人群,毫无秩序的交通。
六.合理的建议或对策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我认为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在生活中只专注于平时的课堂上的学习,忘记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所致。
1.谨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现在的传统节日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商家的刻意炒作和人们猎奇的心理作崇下,在传统节日出现了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象,传统节日完全失去了传统的内涵,失去了节日的特色,而成了商家的利用平台。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目的不是为商家提供平台,而是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在传统节日中,不能再随便给这几个节日穿插太多与商业内容相关的节目,或者是与节日无关的主题。而是要通过举行活动,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进而从内心喜欢上这些节日。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现在的关键是在这个平台上如何去“唱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谨防再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否则就违背了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初衷。
春节时小商铺喜气洋洋。
我国中秋节的市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一个又一个舶来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而真正属于我们的历史传统节日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这样就给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机会。虽然传统节日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只要我们在挖掘节日内涵和具体载体上多下功夫,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相信传统节日的文化观念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在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等载体的作用,举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青年愿意参与、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回味悠久历史,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当过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时,那么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不远了。
端午节的市场。
我希望我们中学生首先从自己做起,平时在学习之余能主动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希望学校、社区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调查总结。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并自诞生始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独具的喜闻乐见、全民参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信仰,已经与这些节日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尤喜以诗、词等艺术形式来抒发和寄托某种特殊的感情,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和节日有关的诗作。这里,节日只是一个载体,而诗中的蕴意、感怀、思念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通过诗、词等各种表达形式,节日的内容才更加丰富、圆满、富有情趣。二者浑然一体,不但阐释了节日的意义,也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当代中学生也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八.调查感悟。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报告,是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魅力和祖先们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历史文明,使我深深爱上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西方的外来节日,让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
以后,不仅要与国际接轨,了解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学生应该担任宣传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第三篇】
xx年x月x日。
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期望大家能够经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郝慕伦。
上网搜索。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头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十分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间。
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第四篇】
在这个炎热的漫长暑假中,我在学校的倡议下,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我相信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一直所谓的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一些准备和铺垫,有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现在做的这些事很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后总会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帮助和成长。
主体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
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热闹非凡,不光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但是人们却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热情了。
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腊八粥”流传了下来,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通过这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许多许多,还知道了一些平时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节日,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渐丰富的文化的熏陶中,我们更不能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个大学生,更因为我们是个中国人,我们就有义务和责任将之继承和传递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第五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对象:部分在校学生
区域:小区周围部分中学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收集文字资料,进行网络调查。
第三阶段: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明确人们对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
第三阶段:对收回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将资料进行最后的汇总,结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汇总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1、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那些?
2、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可做简要回答。)
3、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习俗的来源?(可做简要回答。)
转载自
4、你最喜欢过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
5、你一般怎么度过这个传统节日?
6、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你更喜欢哪一个?
7、针对外国节日特别是情人节、圣诞节火热的现在,你想说些什么?主动了解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要过好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将自己国家源远流长的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介绍给更多的人们,互相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合作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过中西节日的利与弊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但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近年来许多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本来还能惹人兴奋的烟花爆竹作为“陋习”离我们远去,这使得春节丧失了传统的“爆竹一声旧岁除”的喜庆色彩,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节晚会、正月正晚会、文化部晚会??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行为,无形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节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独特性。在美国更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在美国,一年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他们是在节日中度过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就“雅”多了,文化底蕴深多了,更少了“疯狂”。这就是许多青年人不注重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原因吧!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经济比较强势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我将国内外过圣诞节的情况作了对比:
圣诞节来自宗教,中国人大多不信耶稣,自然不知其真正含义。个人认为至少95%以上的中国人是“瞎”过。过圣诞节只是年轻情侣借机浪漫一把,年轻人疯狂的好机会。真正过圣诞节的意义不同,中国的圣诞节已经成了狂欢节。
看看国外的平安夜:
挪威华尔约翰大街,这条奥斯陆最繁华的商业街,冷清的让人无法接受。
街上没有一个人,但是商铺的灯和显示器一直明亮。
这是国外平安夜的地铁站,空无一人。
再看看国内的情况:
拥挤的人群,毫无秩序的交通。
六、合理的建议或对策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我认为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在生活中只专注于平时的课堂上的学习,忘记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所致。
1、谨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现在的传统节日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商家的刻意炒作和人们猎奇的心理作崇下,在传统节日出现了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象,传统节日完全失去了传统的内涵,失去了节日的特色,而成了商家的利用平台。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目的不是为商家提供平台,而是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在传统节日中,不能再随便给这几个节日穿插太多与商业内容相关的节目,或者是与节日无关的主题。而是要通过举行活动,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进而从内心喜欢上这些节日。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现在的关键是在这个平台上如何去“唱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谨防再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否则就违背了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初衷。
春节时小商铺喜气洋洋。
我国中秋节的市场。
2、让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一个又一个舶来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而真正属于我们的历史传统节日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这样就给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机会。虽然传统节日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只要我们在挖掘节日内涵和具体载体上多下功夫,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相信传统节日的文化观念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在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等载体的作用,举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青年愿意参与、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回味悠久历史,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当过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时,那么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不远了。
端午节的市场。
3、过好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
我希望我们中学生首先从自己做起,平时在学习之余能主动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希望学校、社区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并自诞生始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独具的喜闻乐见、全民参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信仰,已经与这些节日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尤喜以诗、词等艺术形式来抒发和寄托某种特殊的感情,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和节日有关的诗作。这里,节日只是一个载体,而诗中的蕴意、感怀、思念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通过诗、词等各种表达形式,节日的内容才更加丰富、圆满、富有情趣。二者浑然一体,不但阐释了节日的意义,也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当代中学生也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报告,是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魅力和祖先们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历史文明,使我深深爱上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西方的外来节日,让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
以后,不仅要与国际接轨,了解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学生应该担任宣传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第六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情势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进,现在仿佛愈来愈多人开始忽视乃至是遗无私们的传统节日。与传统节日为难情形相对的是人们愈来愈喜欢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式各样来自于西方社会的节日,特别是对新文化接受度较高的年轻人,仿佛对洋节更加推重。那究竟现代的人们对传统节日还记很多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持着一个甚么样的态度呢本次调查就传统节日题目,看看大家的态度如何。
截止到4月28日为止,总计有550位大家说网调地带会员参与此次调查,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比53%,而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比例到达%,但基本也处于一个较均匀人的人群比例中。
三分之二受访者的故乡重视传统节日。
大家说网调地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故乡比较重视的中国传统节日,而有%的人选择了一般,只有%的受访者以为他们很少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可见,事实上尽大多数的地方还是会重视传统节日。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7个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各选项中比例最高,知道3-5个和6-7个的关注比例分别有%和%,只有%的人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少于3个。
在被问及喜欢传统节日的缘由时,有%的观众以为传统节日的风俗有趣,节日有着意味意义(此选项比例最高),有%的人以为传统节日自古便有魅力,有着独特的内涵。另外有%的人觉得由于有假期而喜欢传统节日。可见,大多数人喜欢传统节日还是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但最近几年来国家制定的传统节日假期对人们重视、喜欢传统节日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在坚持传统节日风俗方面,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坚持其中的大部份,有%的人表面能全部坚持,视情况而定已不坚持的比例只有%。在被问及缘何中国传统节日不受欢迎时,%的人表示跟年轻一代寻求新鲜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受访者以为西方节日的冲击是重要的缘由。
在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偏爱题目中,有%的选择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以压倒性的上风克服了西方节日的比例%。也就是说固然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正承受着来自西方节日的冲击,人们仿佛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不高,但单从喜好度来看,人们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更加喜欢。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对来讲会更关注一些重要的比较重大的节日,有%的人说自己会在一些节日保存原来的风俗,只有%的人会记住传统节日并期待他的到来。
在本次调查中,有%和%的受访者以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比较乐观和乐观,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持积极态度,而以为比较悲观的受访者比例也到达了%,可见固然大多数人还是比较乐观,但悲观情绪还是有着一定的比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还是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另外,有%的人以为人们喜欢西方节日是由于媒体、商家的宣传,有%的受访者表示是出于对时尚、潮流的寻求;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应当在对传统节日加强重视度的同时,依然要对其布满信心。
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第七篇】
调查人:
调查时间:2014年月至月。
调查对象:普通民众。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调查背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便捷,中国和西方交流越来。
越频繁,传统文化却逐渐出现衰退甚至消失的迹象,就此迹象,我对民众做。
付样卷:
2014年1月。
尊敬的朋友,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分钟时间来填写这个调查表。对于每个问题请认真思考,在您认为的答案上打一个对号,多选题会注明,谢谢您的参与!祝您新年快乐!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a很少b了解一点c很多d模模糊糊。
3.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
a有很大的促进作用b一般般c可有可无d有消极作用e其他。
4.你认为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a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b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c说不清d其他。
5.中国四大名著你都读过吗?
a只读过一部b读过两部c读过三部d都读过e都没读过。
6.你觉得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国学?
a应该b不应该c没必要d不清楚。
7.下列那个节日不是中国传统节日?
a.端午节b.重阳节c.万圣节d.元宵节。
8.您一般从哪里了解传统文化的?(可多选)。
a.长辈讲述的b.朋友说的c.网络上d.电视上e.报纸f书籍g.其他。
a.不用特别注意,随它去b.应该摒弃,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文化。
c.应该大力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d.不知道。
10.对于近来外来文化侵袭,如日韩文化,你的态度是什么?
a.无所谓b.很痛心,反感崇洋媚外c.支持外来文化,很喜欢d.应该理智。
11.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和它本身的文化繁荣和影响力有没有关系?
a.有b.没有c.不清楚。
12.最后,请你选出你认为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感谢您的参与,祝您一天愉快!
现在就调查结果作出分析:一当代人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多数人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而且对于积极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提倡的,但是,很多人只是知道有这个传统,却已经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大部分人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过学习经历,可见,民族文化在民众中传播和延续是举步维艰的。有些学生竟然连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记不住,可见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二当代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
从结果来看,现在的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打到很高的地步,并且,很多学生更喜欢西方的文化,更愿意参加西方节日,从这点可以看得出现代人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但也从侧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
三部分人年轻人钟爱西方文化的原因。
首先,西方文化比较开放,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瘦时代欢迎,再加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和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使得年轻人更喜欢西方文化,而我们传统文化因为历史悠久,再加上比较保守便不容易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导致现在的情况。
三个问题解析:
2化。
首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既悠远又有沉厚的底蕴的文化。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当然应当学习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其次,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时代,我们面临的是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文化一涌而进,所以我们更要继承传统文化,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相信大家对韩流并不陌生,想它韩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文化却在中国产生一股不可挡的波动,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没有好好的保护。再次,我们只有在继承之后,才能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的发展,使我们五千年的古文明继续流传。继承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成为文化大国的一种途径,我们古有孔孟对世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不能抱着以前的荣耀来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以我们就要回顾过去面向将来,这样才能防止其他国家有目的性的文化渗透,才能遏制我们年青一代崇洋媚外的势头,保证我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渊源流传!
我国传统文化,常被视为儒家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一直被继承延用下去的东西。中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被世代相传、继承延用下来的主要是儒家文化。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儒家文化基本上是没有错的。儒家文化,有值得弘扬的东西,但糟粕太多了,特别是被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严重阉割装饰过以后,几乎只是一种维护独裁专制统治的忠君文化、奴婢文化了。正因为这样,人们一提到我国传统文化就反感,就有气,就要彻底否定它,就有人想用全盘西化来取代它。其实,中国的古代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非常优秀,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可悲的是,因为多数文化都不利于独裁专制,而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独裁政治制度以后,独裁政治就一直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只有强化,没有弱化。所以,一切不利于独裁统治的古代优秀都被打压了,都不能被后人很好地实际继承延用下来,更无从发扬光大了,因而被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了。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我不赞成笼统地说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弘扬忠君文化,就是弘扬独裁文化,就是弘扬奴婢文化!要振兴中华,要使中华民族平等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应该重新认识、弘扬、发展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如何弘扬和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故事都表现出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如果违背了真理,那么这种文化继续传承必将对社会造成影响,也算不上优秀的文化了。坚持真理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为人民所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继续传承并且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否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不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是中国优秀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必须重新认识、弘扬和发展的古代优秀文化之一!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否应该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
总结。
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调查结论与建议。
1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好好继承下去,当代学生应该多去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自己地区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多去接触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优良传统。
2注重历史,地理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开展类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掀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小学生的教科书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
3培养爱国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养成良好个人习惯,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抑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对于外来文化要有选择的学习,不能盲从跟风,免得误入歧途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4国家应该加强对外来不良文化的打击力度,同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的保护措施,从法制上规定每个公民有自觉维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5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改进和美化,让其更具有时代气息,更符合时代要求,这样也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也更具有吸引力。
结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贯穿着我们的历史,连接着一个一个朝代,成为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抛弃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有与其一样强大的文化。一个国家仅仅经济军事上的强大,文化精神上混乱与空缺,必然会走向衰落,走向完结。所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活在当下的新时代中国人,必然要继承起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传播开来,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和谐团结的美丽国度!
传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第八篇】
调查对象:军岗村的全部青年。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你知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很愕然,结果只有%是全部知道的,71%是只是知道部分的传统节日,也就是说一般重大的传统节日都记得,而有5%的人知道几个怎么会只有那么少的人知道全部的传统节日呢?当然,每年都有在节日里面举行什么活动的节日当然知道的人就多,而被冷落的节日呢?特别是只有某些地区才有的节日,那就更少了。但这也不足为奇,毕竟地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但这也是我们中华的文化啊,我们还是的多知道点。
二、对于传统节日你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过的?其中有%的人会积极地去过自己喜欢的节日,更有%的人是随大流的,因为那是传统节日,祖师爷怎么过,大家现在怎么过,我就怎么过。也有12%的人是不太理会的,特别是外出打工的青年人,怎么过节对他们来说好像意义不大,还是求财要紧。而有8%的人的意见有一点古怪,这里就不多罗列了。从这组数据来看,青少年们对过传统节日的积极性还是不够,有的人还说是别人强迫他过节的,听到这样的言语,可这叫人心疼啊。再究其原因,大部分的人都说没有钱过节,或者是说没有时间过节,有的也说节日都没有气氛,那怎么过啊,更有的人说不知道今天是节日,等到知道的时候节日不过也过了。
三、过传统节日的时候,你会按照传统的方式去过吗?有%的人是会按足传统节日的方式去过的,他们说这是节日要求他们这样做的。而有%的人认为怎样过都可以,只要是自己高兴就可以了,过节的时候这样的人常常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想一想这节应该怎样过。有%的人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也是过日子而已。年少无忌,习俗也成不了他们的枷锁,看来态度决定了方式。
四、对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你了解吗?说了解的人有46%,而一知半解的人占了53%,全然不解的人有1%。既然问到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了,那当然也得问一下意义是什么?这样一问,有75%的人认为在过传统节日时可以家人团聚,团结亲朋戚友。有的人认为可以品味一下传统文化,体验以下祖国的博大精深,追根索源。有%的人说有东西吃,有假放,可以挣大钱,这就是意义。不过听起来的确很实际。五、你更喜欢过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这是一个热点的问题,这些年来,西方文化不断地向我们滲透过来,势犹猛洪,我们的生活有一种被迫融入西方节日的洪流当中,特别是这几年来,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据调查,仅有33%的人是喜欢过传统节日的,就有55%的人更趋于过西方节日,剩余的人就觉得无所谓了,反正一样开心。当问到西方节日受欢迎的原因时,有40%的人认为过西方节日时的娱乐性比较强,这是我们平时无法体会得到的。而有32%的人就觉得过西方节日很新鲜,我们很好奇。剩下28%的人是跟随大流的,周围的人都在过节,你不过节就是比别人out了。而与西方节日相比,75%的人认为传统节日里面多数只有吃的份,玩的很少,没有什么激情,也就是说娱乐性不强吧。25%的人就认为传统节日过于严肃,不合口味。如此看来,传统节日受到青少年的冷落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a、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很少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是以至人到青年都不知道有某个传统节日,想不清过节的那一天到底有什么的特殊意义,也不知道关于这个节日的故事。我也不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们的教育上来的,但是事实也似乎如此。即便它不负全责,也是罪责难逃了。要得改变青少年的态度,搞好教育应是当务之急了。小学生不是很喜欢听故事吗?我们就讲给他听,如屈原的故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嫦娥的故事等。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价值,什么叫意义了。于是我们就在他们这样的时期在课程上加入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重在揭示传统节日的意义,当然节日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代也应有新的内涵,让他们这节日不是为过节而过节。以上说的是针对学生的,那对于社会上的青年也不容忽视了。社会上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要在节日里面多作宣传。如在电视上可以放一些宣传片,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可以出一些黑板报,报纸也是一个不多的渠道等。这样可以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效果。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渲染场所,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首先应当要以身作则,再教育孩子。当学校-社会-家,这三个形成统一战线时,何愁传统不继承,何苦传统不发展。
b、现在国家和人民都很重视传统节日,于是现在传统节日都有法定假期了,而目的在于在节日里面举国同庆,认祖归宗。但目前很多的人看到节日到了,他们看到的不是节日,而是看到了放假。放假去哪啦?去玩呗。这样不是过节吗,玩也一样是过节啊,于是报了一间旅行社,节就这样过去了。过节时,他们谈论的不是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而是青山绿水,里里外外。传统节日就变成了旅游节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过节方式,没有错,这是连政府机关都无法管的。但是你可知道这是在过节啊就像是话题作文一样,你可不能够离题。当你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至少你应该想到今天是某某节,想一下这个节日的由来,有关节日的故事,想一下这节日里面我们要铭记什么?等等。我认为一些大的公司、政府机关等的,总之就是一些大的团体,放假时也要集体搞一下活动,激发一下人们心目中的节日激情,还大家一个节日的气氛,好让忘了变为记得,也让被动化为积极。对于农村的人来说,每个节日都有一种庆祝的方式,有的还保留着古人的过节方式,但对于身在城市的人来说,很多都不会注重形式了,建议还是多回老家走走,因为那里有你的根。有的人就会问:“为什么就的按古人的方式过节,难道古人这样过觉得开心,我们现代人也一样吗?我想未必,如果人人都千遍一律的,那传统节日还要不要发展?”传统节日是要发展的,这也是肯定的,我也不是说不让它发展,正好相反,我还得鼓励它呢。但你可知道,没有继承是无从谈发展的,换句话来说,你连传统的东西一点也不知道,发展又从何谈起?在继承中谋发展。现代的社会什么都讲效率,什么都要求创新,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我们的传统节日也一样。为此我们就得取传统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结合现代的生活理念,开创一种现代人的过节方式,我们不是在打传统的口号过自己的节,而是给传统节日注入新鲜的血液,发展我们的传统。
c、近年来,西方节日大受青睐,很多人都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你可能也不会忘记在母亲节的那一天说的一句话:“妈,您辛苦了!”你可能更喜欢在平安夜和自己喜欢的人在星空下相互依偎,这一切都表示你的心中已经默默地接受了西方节日。有的人说过西方节日就是崇洋媚外。对于西方节日,我们固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这是应该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外,历史上也说了,固步自封,最终也只能是导致落后。现代的人有这样的想法,那是蛮横得自甘腐化的幼稚想法。鲁迅先生说得好,“拿来主义”,面对着它,我们就要大胆地拿来,理性地拿来。其实现实当中我们都看到,我们过西方节日是怎么过的,我们不可能按足西方人的方式过一个西方的节日,那是环境的不允许,也是我们的文化不允许,现在的我们是在按我们的方式去过别人的节日,我们看中的是能从西方节日中找更多的快乐,一扫传统的保守和压抑,按邓爷爷的思维方式来说,我们要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节日,西方人肯定没有想到。现在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了徒有其表的摆设的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的标签。可以说对中国传统节日没有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了月饼商人炫技买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专营的通道。听起来,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日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地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调查总结:。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可遗弃。经过这次调查,我真的是感受良多,面对这一话题,我想我们应努力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呼唤更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也随着全球化了,既有洋节的入侵,也有中国节的传出。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不是中国人的人也在过我们的节日,这就算是文化的渗透吧。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我们不会用我们传统的文化去侵略别人,我们只是将我们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也都有义务重视我们的节日并将它发扬光大。
本次调查可能调查范围小,不够有代表性,但希望仅此报告对读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