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X市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好学生发表时间 3140445

X市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X市人社部门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对稳就业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抓手,以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为目标,在优化就业环境、稳定市场主体、扶持创新创业、培训强技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强化就业服务等方面综合发力,全市就业形势稳中有增,为X市谱写X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注入人社力量。为了进一步全面掌握近三年来全市就业工作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新变化,X市就业服务处成立了以主任X为组长的调研组,通过赴县(市、区)、乡镇、村,以及深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等,开展实地走访、问卷调研、分析研判,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就业系统从业人员、劳动者对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全市就业现状进行梳理,探讨研究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

一、调研目的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化“三个年”活动,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进程中,拉动了就业扩容提质、就业服务供给升级,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最突出问题,我市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建设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或关中、陕南地区,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在调研过程中,县(市、区)的就业系统从业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结合工作开展实际和切身感受,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次调研目的是结合我市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探讨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为我市坚持问题导向,践行为民宗旨,进一步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一定参考。

二、全市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9月,全市共有户籍人口233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约130万人;非劳动年龄人口103万人。

(1)劳动年龄130万人中:进入就业市场劳动力110.4万人;非劳动力19.6万人(其中高中、大中专院校、高校在校生17.2万人,无劳动能力残疾人2万人,其他0.4万人)。

(2)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110.4万人中:城镇劳动力42.2万人(实现就业40.5万人);农村劳动力68.2万人(实现就业65.5万人)。

(3)城镇就业人员40.5万人中:①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0.4万人;②企业从业人员28.9万人;③灵活就业、自主创业1.2万人。

(4)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65.5万人中:①从事农业生产45.2万人(其中全职务农38.6万人,兼职务农季节性外出务工6.6万人);②向外转移就业20.3万人。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3万人中:县内转移14.7万人;县外省内转移4.63万人(市内2.65万人,省内市外1.98万人);省外转移0.97万人(其中华北地区0.38万人,西北地区0.23万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0.19万人,东北、西南等地区0.17万人);境外转移不足100人。

三、近年来就业工作成效

(一)精准施策稳定市场主体就业

X市人社部门统筹推进阶段性政策延续、组合式政策供给,落实“免减返缓”切实为企业纾困。采取多种形式对免减缓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开展“降费减负千企行”等活动,组织人员上门、手把手帮助企业算清“减负账”,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叠加效应。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实行“免审即享”,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用工。近年来,我市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共计6364户企业45.41万人81462.68万元,其中养老保险2734户企业12.4万人72998.14万元,工伤保险2332户企业19.17万人5605.07万元,失业保险1298户企业13.84万人次2859.47万元。

(二)技能培训匹配市场需求就业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期间(2019年—2021年),X市结合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制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中长期培训规划,提取1300万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专项支持特色小吃培训,累计开展技能培训、以工代训、学徒制培训8.2万人。2022年,X市人社部门在总结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经验成效的基础上,持续出台支持政策,调整补贴标准,坚持市场导向,以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类技能培训为“切口”,推动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质增效,当年度全市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21179人次,其中重点群体19591人次。2023年,经过不断的探索,依托X职业技能提升信息管理系统,职业培训实现了全程网办,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培训机构目录清单日趋完善,培训层次更加丰富、培训种类覆盖更广、培训针对性和就业率进一步提升,当年度截至10月底,全市共开展技能培训18783人次,其中培训重点群体17639人次。2023年9月6日—9月12日,X市举办了X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各县(市、区)角逐推选187名参赛选手围绕汽车维修、母婴护理、电工等9个赛项同台竞技,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的方式,交流先进经验、扩大宣传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三)农民就业嵌入乡村振兴布局

一是引导农民输出就业。X市将就业服务向基层不断延伸,引导农村劳动力由北部县区转移至南部苹果产业季节性输出就业;由乡镇、村组流动至市区服务业实现市场化就业;由本市输出至西安、无锡等地市务工增收。202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3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5.73万人。二是承接数字项目落地。2023年,X市人社部门专程赴榆林市清涧县调研阿里巴巴“AI豆计划”数字就业项目,结合实际提出本市数字项目落地调研报告,并向X人才港创业孵化基地拨付创业孵化补贴42.25万元,支持X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成长壮大。数字项目落地后就业困难群体可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省去住宿、伙食、交通支出,并兼顾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打造本地劳务品牌。鼓励县(市、区)围绕“一县一品”工作思路,整理本地有一定就业规模、群众认可度高、吸纳就业效果较好、需要规范发展的劳务项目,积极引导创建为劳务品牌。2023年,经过考察,将非遗项目中“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吴起羊肉剁荞面”认定为市级劳务品牌(其中“安塞腰鼓”“吴起羊肉剁荞面”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劳务品牌),认定2家市级劳务品牌创建引领单位,鼓励县(市、区)发挥品牌集聚效应,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品牌壮大和吸纳就业的正向循环。四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提升乡村就业质量,促进农民工、脱贫劳动力提高技能水平,从而获得更优的工作机会或产出更多价值,推动乡村就业“稳得住”“能增收”。

(四)公共服务支持重点群体就业

一是公共就业服务更加便民。近年来惠企利民的政策不断出台、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就业信息、政策优惠、办事流程更加公开透明和方便易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66项社保、就业业务功能通过线上即可完成办理,群众可以高效便捷的享受就业服务,群众求职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在调研中,求职者普遍表示对中长期职业发展更加具有信心。二是实名制就业台账更加精准。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进行实名制就业信息数据监测,深入各县(市、区)对重点群体、专项工作进行摸底调研,掌握基层就业工作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加强城镇新增就业等数据核查,严禁数据造假,为科学研判全市就业工作奠定数据支撑。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登记失业人员11489人,其中长期登记失业人员8352人,占比72.7%。三是岗位发布频次更加密集。每月梳理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大型园区缺工信息,每季度对接无锡、连云港、宿迁等沿海城市岗位信息,实时收集辖区内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零工市场用工需求,每年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招聘季、民营企业招聘月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21年推送岗位信息数量7万个,2022年推送10.9万个,截至2023年10月已推送9万个。四是就业援助服务更加完善。对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落实“1131”服务,即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截至2023年10月,我市登记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6085人,目前联系率已达到100%(除预留电话空号、错号),就业帮扶率77.07%。

(五)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创新创业

一是加大贷款资金支持力度。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愿望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农民等,可以申请最高额度为20万元的个人贷款,或最高额度为100万元合伙创业贷款。还款积极、带动就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可连续申请不超过3次创业担保贷款扶持。X市支持农民工、脱贫劳动力在农业产业、红色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返乡回乡创业,2021年—2023年,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亿元,助力乡村振兴和创新创业同步推进。二是培育孵化初创实体。X市支持市、县升级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服务水平,通过创业培训、创业补贴、专家指导、贷款申请等方式,减轻入驻基地(园区)创业实体的创业压力,并积极发挥创业载体的孵化功能,对初创企业进行跟踪服务,护航企业成长壮大,提高企业孵化成功率。全市现有创业孵化基地20家,返乡创业园区1家,入孵企业1403家,已出孵企业594家。三是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初创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较为薄弱、创业者经验不足等问题,X市人社部门于2022年、2023年邀请省级创业专家开展基层行活动,深入当地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问诊把脉”,与创业人员面对面交流,为创业人员提供化解发展瓶颈、经营问题等方面的参考意见。

四、当前就业工作特点

本次调研显示,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促进就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生产供给加快,工业、服务业较上年均呈现增长态势,就业形势保持稳中有进,就业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1.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不动摇。一是高位推动树立鲜明导向。8月4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市人社局主要负责人赴省人社厅,协调对接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和零工市场建设、争取就业补助资金和就业工作经费等4项工作;8月8日,省委常委、X市委书记X主持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听取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市政府每年接连印发稳就业指导性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出席就业工作部署会议及大型就业专项活动,将就业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先考虑。二是各部门通力合作成效明显。人社部门持续与发改、住建、工信、国资、民政、财政等部门加强合作,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2023年三年间,人社部门配合发改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帮扶21439人;每年与民政、工会、妇联、退役军人等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专场招聘活动100场以上;通过对接工信、国资部门及联系辖区内企业,累计发布X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用工信息12.8万条;协同民政部门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和兜底安置,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困难人员7051人次,其中残疾人611人次。争取省人社厅、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支持,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4.33亿元。三是各级人社部门担当履职倾力而为。省人社厅指导有力,就业政策体系逐渐完善,X市人社部门围绕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向省人社厅、市委、市政府定期汇报就业工作进展,争取中、省、市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关注重视以及政策、资金的倾斜支持,为就业工作提供坚强政策保障、人才保障、服务保障。

2.农业产业升级为就业增收添动力。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一产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南部县区“小苹果”发展成重要的富民产业,X70%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苹果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农忙季节用工缺口近一百万,除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外,还吸纳了X、X、X等地的农民输入就业。北部县区以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为主,其中设施农业形成了反季节蔬菜、时令瓜果、食用菌、高山冷凉菜等四大板块布局,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助力农民就业增收的第二大产业。同时,围绕农业生产的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产销链条不断延长。例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链条涵盖了科技种植、分级分选、冷链仓储、数字融合等方面,以鲜果种植为代表的一产,以果网、果框、纸箱加工为代表的二产,以农资配送和仓储物流为代表的三产之间加速融合,催生了更多涉农岗位,一些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回乡返乡的意愿有所增强,为农业产业注入了新动能。在调研中,农村劳动力表现出对从事农业生产就业前景和增收致富的乐观期望。

3.补链强链促进岗位呈现多元化。随着重点产业链建设深入推进,补链强链效应显现,重点项目、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使就业空间容量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供给的种类和层次更加多元,既新增了较多信息技术、媒体运营、企业管理等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也出现了较多建筑、物流等劳动密集型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城镇待业人员、进城务工劳动力、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提供了与求职者匹配度较高的就业选择,就业率的转化程度有所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开工的57个重点项目共吸纳用工18995人。近年来,我市能源化工产业持续释放优质产能稳住了就业基本盘,以石油产业为例,油田企业目前在岗人数约4.9万人,其中正式职工约3.2万人,派遣职工约1.7万人。

4.新产业新业态为就业注入新动能。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活力显著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增长态势明显,“夜间经济”“直播经济”“节会经济”蓬勃兴起,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供给较为充足。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信息技术进步,新业态新模式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人社部先后发布了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等新型职业,我市家政育婴、健康养老、网约司机、骑手配送等从业人数攀升,以快递行业为例,全市现有快递从业人员3011人,月收入约5000元/月。线上就业、兼职就业等新型用工模式的应聘、培训、入职流程简易,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待业时间,灵活就业“缓冲器”的作用逐步凸显。

5.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保稳定。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1届回延报到高校毕业生9775人,2022届11802人,2023届截至10月7740人,就业供给不断增加,给就业市场带来一定压力,社会对重点群体就业预期、就业公平和就业权益维护等方面持续处于高度关注。人社部门连续发布了稳就业19条、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6条、人社政策“口袋书”等政策措施,阶段性提高资金补贴标准,分类梳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维权等政策向社会公布,坚持普惠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政策对重点群体就业指导更加精准、流程更加明晰,对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化解失业风险、提高就业质量都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2021年—2023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14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368人,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外出务工5.73万人,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7639人次,累计培育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248家,吸纳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就业9511人。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仍将长期存在。近年来我市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培训、人岗适配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但结构性矛盾仍将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重点群体“求职难”与部分行业企业“招工难”,人才教育培养、职业技能培训与经济发展之间,质量与数量、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

二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市本级、宝塔区目前没有固定场所开展人力资源供求服务,零工市场建设工作推进较慢,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公共就业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是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门槛较高。返乡创业农民很难得到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为其进行贷款担保,创业担保贷款审核资料、审核流程较商业银行贷款较为繁琐,对急需资金补充的创业人员等待时间较长,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更为优惠,但以上因素还是影响创业人员申贷的积极性。

四是就业补助资金政策效应发挥不充分。市、县(市、区)使用管理就业补助资金参照《X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管理办法》对各项资金补贴标准、使用范围等都有严格的政策规定,为确保严守政策红线,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以符合审计规定为前提,不利于县(市、区)灵活开展工作。

六、调研启示与建议

(一)加速释放就业优先政策红利。打通政策落实中的堵点、难点,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反馈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建议改变就业补助资金“重监管、轻实效”的问题,以就业实际效果为考量,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效应,最大程度激发就业补助资金对就业创业工作的引导、促进和激励作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充分发挥稳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提升各级、各部门施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兼顾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围绕“扩、促、兜”综合施策。将稳就业与扩大内需、释放市场潜力等结合起来,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提供用工、培训、资金支持,不断扩大就业岗位容量。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住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岗位吸纳规模,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扩大见习规模。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岗位推荐、公岗兜底等就业援助政策,对失业人员兑现失业保险待遇,对生活出现重大困难的,对接民政部门进行社会救助。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就业结构。一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我市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尽快设立市级、宝塔区、延长县零工市场,争取上级部门在资金、政策、人员配备、场地设施等方面统筹支持,加强基层公共能力建设。二是与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加强配合,设立“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综合点,充分发挥“秦云就业”平台功能,不断提高群众获取就业信息、享受就业服务的便捷度。三是培树示范引领点,培育充分就业社区、创业孵化基地示范点,完善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选配精兵强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就业创业工作。四是健全就业实名制数据库,在已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缩短数据更新周期,提高数据监测质量,坚持“失业登记-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跟踪回访”闭环服务,建立定期抽查回访和数据核查制度,倒逼就业数据完整准确。强化长期失业人员数据跟踪,加强就业援助引导市场化就业,对难以就业的困难人员进行兜底帮扶。

(三)解决重点群体就业“急难愁盼”。一是适当放宽公益性岗位资金支出比例限制。按照兜牢就业底线工作需要,一方面要求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困难群体利用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另一方面在就业资金中设定公益性岗位支出比例不得超过30%,对基层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和困扰。应当适当放宽公益性岗位在就业资金中的支出比例,帮助更多难以市场化就业的困难人员得到兜底安置。二是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任务指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随着脱贫人口逐年退出劳动力认定范围,脱贫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但乡村振兴考核体系要求外出务工、公益性岗位安置、技能培训人数不得低于上一年度,一些县(市、区)无法完成任务指标,建议根据脱贫劳动力人数逐年减少趋势,合理设置考核指标。三是探索放宽创业担保贷款门槛。结合“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对企业园区、创业人员的创业诉求进行摸底,进一步简化贷款申报条件、流程,各县(市、区)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更加灵活的担保方式,向创业人员解读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协助梳理申贷资料,帮助初创期企业、个人顺利获取贷款支持和政策指导。

(四)拓宽就业空间促进人岗匹配。一是集合各方资源建立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信息发布平台。支持“秦云就业”小程序结合市、县两级后台管理人员及办事群众用户反馈,进行本地化、便民化升级,进一步满足群众线上办事需求。不断丰富就业服务方式,加快岗位信息收集更新频率,扩大发布规模,分类精准推送,在人岗匹配、职介成功率上下功夫,缩短失业待岗时间。二是积极挖掘各行业尤其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就业新潜力。聚焦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在知识结构、技术手段推动就业梯次更新迭代的基础上,加大智能化、年轻化岗位供给数量。三是主动服务新就业形态,坚持激励政策与保障措施并行,配套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壮大。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加大兑现支持力度,确保政策精准直达,促进就业岗位扩容升级。四是将技能培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协调好培训、市场和就业的关系,通过培训助力企业增加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转型;通过培训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丰富生活服务业供给,提升就业发展质量。通过将人社工作浸润至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重点群体切身感受就业工作的发展进步,共享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14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