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2644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第一篇】

为了全面了解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农村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把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为稳步扎实地推进建设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寨、村貌建设规划提供参考。近期,我镇安排专人对XX村六组(XX自然村)的村寨、村貌及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对我们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貌规划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自然村寨的历史背景及基本情况

XX自然村寨是建国五十年代土改时期,由XX、XX、XX来XX种田的移民居住而成,虽然人文历史短,但具有同样的侗族生活习惯且沿袭至今。XX村的第一任村支部书记XX就是XX自然村寨人,对XX村具有较深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XX自然村寨距XX公里,自然村寨中心停车场距XX公路约300米,交通较为便利,地势较为平坦。自然村寨的整体朝向为坐西北朝东南,是一个典型的依山傍水的XX族村寨风貌。全村共29户,总人口147人,整个自然村的稻田面积168亩,人平亩,旱地(包括菜园和果园)50余亩,山林面积618亩,人均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业(稻谷、柑桔、牲猪)和劳务输出。整个自然村寨共外出务工44人,户平均人5人,举家外出务工的3户,有国家工作单位的1人。20xx年底,人平均收入为1350元。

二、XX自然村寨规划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并能沿袭继承和发扬,移民至XX人也一样,有着深厚的侗民族传统文化。一幢幢吊脚楼式的房屋依旧是依托山坡而建,茅厕依旧是依路而立,猪栏、牛圈搭起的简易棚或在楼脚而建,人畜混居的民族传统依然存在,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XX特大洪水灾害爆发时,依山而住的山坡出现整体滑坡的险情,虽然未构成灾害,但依山而住的转水人开始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在村组的号召下,通过全体村民的民主协商,一致通过决定对整个XX自然村寨自发地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的村民无条件服从规划布局。初步构建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规划规定:每户预留100—150平方米的宅基用地,并以“井”字型的街道空间进行村寨布局,对进村的村道进行扩建规划,路面宽为3米,中心村主街宽为2米,进户的通道为1米。经过两年来的规划建设,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已经按照规划建起了新房,房屋结构为清一色的三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吊脚楼阁,到目前为止,共新建房12幢,已初步形成一个既现代又古朴的侗民族特色建筑群落。新建的新房都砌起了室内卫生间;自来水工程已正在筹备;牲畜栏舍都已整体搬迁,并正在申报厕改;街道硬化正在紧张筹划;沼气池建设也正在酝酿筹备;村民风尚淳朴,人民勤劳,呈现出团结安定、和谐共处的新气象,村容村貌已经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体现出地方的侗民族特色。

三、XX自然村寨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XX自然村寨规划建设虽然是村民自发组织启动的,并能与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但尚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如村寨的中心街道路面宽只有2米,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农户具备了购买私家车的能力时,就呈现出街道过于狭窄而拥挤不堪的局面;同时,整个自然村寨的规划虽然以村规民约的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但缺乏整体的编制规划。如自来水的消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农电网的配置及电话、电视光缆等服务设置的完善没有明确的方案。再就是村寨存在规划建设中没有明确村寨建设的时间,时间拖得过长失去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还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放不足,严重影响村寨规划建设的步伐。

为让村寨规划建设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落,由政府指导对原来规划预定的村寨中心街道进行扩宽,为未来村落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政府可会同建设部门从实际出发,编制村寨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书,重点解决饮水、用电、燃料(沼气池)、消防安全、通讯、广播等配套设施;尤其是基础建设资金要专项解决,并切实解决住宅与畜舍混杂的问题;加大村寨污水、垃圾治理的力度,改善村寨的环境卫生,本着节约适用的建设原则,扎实地推进贫困山区村寨的建设与治理,构建和谐的XX民族村寨部落群。

XX镇人民政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第二篇】

地点: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西于戈村

时间:XX年8月

调查人: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0401班李玲

摘要:本调查旨在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探讨新农村的变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于暑假期间在山东省某村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与村委会、党支部成员的座谈和农民的访谈,得出结论: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务工机会的增加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发展中的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

一、引言

随着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普及和发展,更是将新农村的建设推向了中国发展的前台。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农村的建设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本调查重点分析了农村的建设情况、乡镇企业的作用。同时探究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思索解决之道。

1)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考察,入户访谈。座谈以及典籍研究等调查方法。

2)程序:

8月上旬实地考察村容村貌,了解村中的教育、医疗的硬件设施及村务公开栏等。

8月中旬惊醒了入户调查,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其对村务管理的态度建议等。与村委会、党支部成员进行座谈,了机村庄整体情况、村务管理以及村庄建设规划等。

在调查的同时,我收集了国家关于农村建设方面的知道思想和政策。8月下旬,填写调查表,撰写调查报告。

二、结果

某村位于镇东北向,离镇公里,距离县城20公里。村内有两条主要公路,宽约16米。现有耕地面积2160亩,人均亩,全部为旱田。村总人口为1526人,其中校训文化50人,初中文化800人,高中60人,大专以上6人,零文盲率。老人、儿童以及迁出户口的学生不在统计之列。

村年总收入为850万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就村民的生活条件而言,村中现有富裕户230户,小康户196户,无贫困户。

定期的农村集市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便利了农产品的买卖活动。

据统计,村中现有楼房4幢,其他住房均为砖混结构的瓦房,约为1260间。截止调查日至,有新房户数200户,旧房户数226户,全村破房、危房零户。

通讯方面,村内共有固定电话约320部,手机320部,小灵通50余部。由于电话村的建设,村民之间实现了免费通话。家用电器方面,现有洗衣机180余台,组合音响约70件,彩电360余台,电冰箱200余台,有线广播电视的入户率达到80%。交通工具方面,自行车人均一辆,摩托车500余辆,另有电动车100余辆,载重汽车6辆,农用三轮车200余辆。

教育方面,村内现有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一处,诊室三间,医护人员六人,村民参合率为100%。

以上是村庄的整体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卫生事业也有了和大程度的发展。

三、讨论

1)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如果农民单纯依靠农业,是和难达到目前的收入的。那么他们的增收之道又是什么呢?

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第三篇】

一、调查的内容概况:

(一)水污染

我的家乡在这个平凡的村落,村外有一条小河,自我记事以来,这条小河一直都在,河水很清澈,可以洗衣服,用来灌溉,夏天的时候偶尔还有小孩子在河里洗澡。这条小河有一条支流经过隔壁村,以前这条支流与主干道的水一样清澈见底,但时光荏苒,这条支流也不复原来的模样。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主要废弃物有:煤渣,家禽、家畜的粪便、白色垃圾,破旧衣物等。由于所处的地方是农村,附近没有垃圾处理厂,人们也没有处理垃圾的措施,所以大家都将生活垃圾,废弃物,生活污水排放到这条支流里,或者倾倒在岸边。

据调查统计,涧李行政村共有160余户居民,其中110余户居民还在使用煤炭作为燃料,70余户居民家中饲养禽畜,40余户选择将禽畜粪便用作肥料,余下选择将粪便倾倒在河边。对于白色垃圾,废旧衣物等废弃物,60余户选择将其扔到离家较远的空地,例如河边;其余选择就近燃烧处理。

时间长了,由于煤渣、白色垃圾中含有有毒物质,河岸的有些地方已不再生长植被。支流的水如今变得乌黑,隐隐发散出臭味来,而且河面生长着大量的富有藻类,漂浮着各种生活垃圾,景象看起来十分不美观,尤其是下游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如今已经没有人在这条河里洗衣服了。

(二)河流现状

涧李行政村的那条河流主干道的水体所受污染情况并不是很严重,但是近年来河流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河道变宽和河床降低,而这些现象都来源于人类活动。

这条小河的地步主要是石头和沙,几乎不含泥土。沙是人们在建造房子是所用的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于是人们为了节省造房经费,就自己到河里去挖沙,导致河底的沙石越来越蓬松。到了夏天,暴雨过后便是洪水,洪水轻易就将蓬松的沙石冲走,河水越来越深,洪水的冲击力增加,两岸的沙石也被洪水冲走,如今的河道已变为原来的两倍宽,河道弯弯曲曲,不似原来的比直美观。

河上一直有一座桥连接着河的两岸,这座桥到如今一共重建过五次,如今的桥是一座矮桥,桥下有洞,不发洪水的时候,水从桥下流过,发洪水时,水还漫过桥面流过,减少对桥的冲击,这是我记事以来建的最好的一座桥。

二、实地调查后的发现:

我们调查后发现,家乡环境污染来源于主要是居民将生活垃圾随意排放。而且村民对于村庄周围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还不够,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的态度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日积月累,对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村民们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性差,没有严格控制自己行为,依法办事,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教育引导措施,同时地方政府不重视对环境保护,只重视当前利益,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只重视经济发展利益,而忽视环境利益,没有严格遵守法定的规章制度。

三、调查后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针对上述环境污染现象,我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并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在生活里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袋,减少白色污染,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

总的来说人们、企业工厂、政府部门都应该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自觉性,经济与环境都要兼顾,既要重视当前利益,也要重视未来发展。个人与企业工厂要严格遵守法定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通过这次对家乡环境污染的调查,我深入了解了家乡环境的状况,看到了经济蓬勃发展为家乡带来不好的一面,也针对这些问题,根据我所学所看,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今后,家乡的人们能够一起来改善家乡的环境,为创造更美好的家乡而努力!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第四篇】

今年寒假,我与几位同学一道,走访了本村—广西博白县三滩镇xx村的大部分地方,与本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了本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情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本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紧紧围绕这“二十字方针”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科学编制规划,统筹安排,加快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

在生产发展上,本村始终把壮大“村级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抓住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先后推广种植淮山XX亩,果蔗1800亩,法国豆XX多亩。在新种植技术的指导下,农作物增产增收,农民尝到了新甜头。眼下,正是淮山与甘蔗收成的季节。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不时地可以看到有农民在田间挖淮山或甘蔗,收获劳动成果。一位村民满怀欣喜地告诉我们,近几年,由于政府向农民们推广了新的种植淮山的技术,淮山长势喜人,卖得了好价钱,为他们增加了不少收入。除了种植甘蔗、淮山这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外,本村还大力发展猪养殖业,规模养猪户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创新高。另外,还大力发展桂圆加工业等,增加了农民收入。政府还积极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鼓励部分青年外出打工,转移本村剩余劳动力,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村的村容村貌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已大大提高。政府也帮助低保的村民们建造房屋,给予他们经济上的补贴。而政府对村民们建设沼气池的支持与帮助也为本村的清洁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他是养猪专业户,一直苦于过多的猪粪无处排放。现在在政府帮助下建设造沼气池,给予1000元的补贴。这样,不仅很好地清洁了环境,还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一举两得。

加强村政基础设施建设是本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村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完善各项公共服务保障设施。

医疗问题是民生之重。去年,本村投入了八万多元建成村卫生所,政府还积极鼓励村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就大大减轻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走进本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硬化路在脚下延伸。一位村干部告诉我们,在村民们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村投入了30多万元硬化了四级路至大沙埌公里村屯路,投入80多万硬化了村委至河坝社公里村屯路。这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的出行问题,更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外销。

水利建设也十分重要。水利是农业的脉搏,我们向本村政府了解到,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政府组织人力、物 力、财力兴修水利,保证可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

此外,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本村在体育文化局的支持下,修建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使村民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积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是本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点。

在去年,本村政府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深入了解了党的十七六中全会精神,并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政府积极向农民宣传农业知识、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在近几年,本村政府组织了一些村民免费到县城进行电脑知识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明素质。为了增强村民的身体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政府还组织村民定期进行球类比赛。去年,本村以队为单位,成功举办了几场篮球赛,排球赛等,这不仅提高了村民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丰富了村民的生活,还促进了各队的村民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02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