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汇聚(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7601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名人故事传承家风汇聚(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第一篇】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第二篇】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从小立大志。

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

上小学前,母亲在自己家中教钱学森读书、识字。母亲还常常教育他学习要勤力,不能懒惰。这让钱学森养成了一个每天早起的好习惯,他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古诗文。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母亲还常常教给钱学森传统的中国文化。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都聚精汇神,心里对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风亮节在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说母亲给钱学森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那么父亲钱均夫对钱学森思想品格的养成则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钱学森自己就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一天,5岁的钱学森问父亲:“《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星下凡的。那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变的呀?”父亲认真想了一下,回答:“《水浒传》是人们编写的故事。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爱学习,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钱学森听后大受鼓舞:“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在父亲的教育下,钱学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自己向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善于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把它做到极致。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决定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母亲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

告别在即,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让钱学森铭记一生。

在美国留学后,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努力学习,好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你不会看吗?”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在有了儿子钱永刚后,也像父亲对待自己那样严格要求儿子。虽然钱家家境优渥,但儿子小的时候,还常常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儿子七八岁时,钱学森还要求儿子每天每天早晚扫两遍楼前过道。这个习惯,钱永刚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给自己上过政治课,也从来不会跟他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孩子。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长大一些的时候,钱刚曾经问过母亲:“你和爸爸好像从来都没有管过我们兄妹。”妈妈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钱永刚一直铭记着此话,也是看着父亲母亲如何去做,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

1957年,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写《工程控制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奖项后来有了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钱学森为此拿到了1万元奖金。在当时,1万元不是个小数目。钱学森没有拿这些钱来改善条件,而是购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5年后,他连本带息拿到约11000元。彼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创办,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把钱捐给学校,希望用于购买教学用品。钱财身外之物,把它运用到有用的地方,这是钱刚对自己父亲最直观的记忆。

钱学森在家时,有空就看书。受家庭影响,钱永刚自幼也很爱读书。小学二年级时,识得几百个汉字的他,天天抱着字典读小说。家长会上,老师夸钱永刚好读书。蒋英听了很高兴,回头给儿子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很痛快,有时甚至还多给一些。“她知道我不会乱花,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了。”上初中时,适逢暑假,钱学森把钱永刚叫到身边说,书架上不是有套《十万个为什么》,咱们定个计划,玩半天,看半天,每天读40页,遇着问题做个记号,空了我给你说说。

钱永刚捧起这套科普书,才发现不像读小说轻松,一天读一、二十个问题,常有不懂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读。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

时间一久,钱永刚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这让钱永刚也养成了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颂至今。其中一条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钱氏家训》摘选: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第三篇】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我为老人洗洗筷子刷刷碗......”。我的妈妈最爱哼唱这首《常回家看看》,不管歌词对不对,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反正只听她反复哼唱。

从我记事起,我的生活全由妈妈安排,上小学时早上梳头洗脸、接送事宜全由她包,我觉得用一首诗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她事无巨细的体贴、关心我,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我身上。记得从小,妈妈总是给我做好吃的。妈妈经常说:“妈妈就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想吃什么,妈妈准知道。”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我穿的衣服,妈妈不用带我去商场试,我穿上都非常合身。在我的学习上,妈妈更是费尽了心思。从小妈妈就教我识字,读拼音,陪着我去上兴趣班。我每天的作业,妈妈总是细心的帮我检查,发现问题就耐心地给我讲解。在我遇到困难时,妈妈总是鼓励我,考试成绩不好时,她就安慰我,总想办法让我在愉快的心境下学到知识。我渐渐长大,她的事也越来越多,在照顾家庭成员生活的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现在想来,她不停地哼唱“常回家看看..”,肯定是在提醒自己在倾身照顾子女的同时,也要照顾把自己养大的老人。我的父亲做什么事都非常严肃、认真。父亲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每次我做作业时,他总是在旁边反复叮嘱:“要写好字”、“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

我爱你,父亲,我爱你。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第四篇】

最近一段日子,央视总在问群众一个问题:“你们的家风家教是什么?”

我们是现代家庭,没有文字标明什么是家风什么是家教。但我一直对孩子的要求是“诚实\善良\勇敢\坚持。”

大女儿头脑简单,一直在身边,这四点基本上是做到了。所以今天的星儿成长为阳光、自信、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小女儿从中学开始就住校,随后一人考上外地大学,她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主。我也及少对她谆谆教导,总怕女儿说我嗦。但是,通过观察,几件小事证明她是诚实善良的。

夏日里,电梯坏了,修电梯的工人一身油一身汗地忙碌。我发现小女儿不声不响地把家里的电风扇搬过去让他们吹凉,还拿去了几瓶矿泉水。

2014年春节开车去娘家,预计晚上九点左右到贵阳,可是因为堵车,晚上十点了,还没有到贵阳,我怕在成都的爷爷奶奶着急,就让小女儿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说我们到贵阳了,让他们放心地休息。可是小女儿说:“说谎不好吧。”这让我很欣慰,这么简单善意的谎言她都不肯说,说明她是一位多么诚实的孩子。真正是我们家的好孩子!决对不说谎话。

这让我想起我从小所受的家教。我小的时候,家教是诚实,不说谎话,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拿。再就是艰苦朴素勤捡节约。

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班里的一位小男生送给我一把小剪刀,我十分喜爱,回家后就用小剪刀剪纸花玩。父亲看到了问:“是谁的小剪刀?”“是同学的。”“怎么拿同学的东西?”“是同学送给我的。”“明天还给同学。”那把小剪刀我实在是喜欢,以至于还给同学后还一直想念,直到今天还记得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喜欢也不能要。

父母亲的艰苦朴素勤捡节约是一贯的。“光盘行动”在我们家是长期实行的:“来来,一人分一点就吃完了。”父母亲常这样对我们说。到后来,我说:“不想吃就不吃吧,多吃一口再减肥,还不如现在浪费一点好。”父母亲说不过我,不要求我吃多余的饭菜,但他们是绝对不会倒掉剩饭剩菜的,以至于我们家有了“宝菜”之说。就是那种做得不好吃,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桌子上的菜,被我们戏称为“宝菜”。

妈妈常说要节约,我常常劝她说要花钱,“钱是纸,用纸去换回你喜欢的东西多好啊”。母亲说:“不节约哪里有啊?”我说:“不挣才没有啊,你再节约,能有多少?”母亲说不过我,但她一如继往地节约,没有用的纸盒、塑料袋、旧布都会被她整齐地收藏……买东西依然是买最便宜的。这是她要传给我的家风,但我并不想好好传承下去。我教给女儿的是要学会生存,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的生活,要会挣钱,也要会花钱,但不要虚荣地攀比,要买物有所值的好东西。不必节约,但绝对不能浪费!

家风家教更重要的是父母亲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树立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给孩子留下的家风家教,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传统观念他们也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虽然像我,对父母亲传承给我的“艰苦朴素勤捡节约”做了一些修改,难道不是更好吗?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但变一定要变得更好,不能忘了根本。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第五篇】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上。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

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佛罗基阿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教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既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

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绘画的选题和表现手法都受到封建教会的限制,但达·芬奇的思想不受其约束,崇尚解放、自由。

1476年,佛罗基阿承担制作《基督受洗》这幅画,达·芬奇担当老师的助手。但是,老师所画的宗教人物墨守陈规,毫无生气。达·芬奇仅在画面一角画了一个侧面天使,然而却充满了人间灵性,显得活泼可爱,生动自然。两相比较,顿使老师所绘的人物相形见绌。倔强的老师一方面为学生的才华惊叹,一方面又自愧弗如,从此放下画笔,专心从事雕刻了。

达·芬奇一生在绘画上孜孜追求,为我们留下许多名垂千古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精彩地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上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12个门徒瞬间的表情。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们每人的性格和复杂心态。画面布局突出耶稣,门徒左右呼应。坐在中央的耶稣庄严肃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户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犹大处于画面最阴暗处,神色惊慌,喻示他心地龌龊丑恶,与耶稣形成鲜明对照。在这幅画里,达·芬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讴歌了真理与正义,鞭挞了叛徒的行为与邪恶势力。为创作这幅画,达·芬奇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画出他满意的形象。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蒙娜丽萨》这幅肖像画的原型是达·芬奇朋友的妻子。为作这幅画,达·芬奇先研究了她的心理,为保持她欢愉的心情还特别请来竖琴师和歌手为她表演。达·芬奇极其准确地捕捉到了蒙那丽莎一瞬那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画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动。现在你看这幅画时,依然会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蕴含的摄人心魄的力量。

达·芬奇不仅是位成绩裴然的艺术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观察研究动物、植物、地质乃至人体本身。他还模彷鸟的翅膀,设计了一个类似飞机的飞行机械。他还设计了许多先进的纺车、高效率的机床、冲床,最早提出了地质学的概念,第一次正确、全面地描述了人体骨骼、肌肉和人体比例。他的科学实践为以后的科学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由于达·芬奇的激进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使他受到封建宗教势力的长期迫害。1517年已是65岁高龄的他,拖着病躯仍然被迫离开了祖国,侨居法国。两年后,这位艺术巨擎溘然长逝。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第六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1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第七篇】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网友收集名人的家风家训的故事,欢迎阅读。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名人故事传承家风【第八篇】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我家的家训,这句话从爷爷那一代开始传到现在。

爷爷那时的生活很贫困,地瓜汤常常是一家人的主食。为了让一家人能够吃得饱饭,他每天都起早贪黑地耕田种地、开荒砍柴,忙碌不停。在爷爷的辛勤劳动下,家里开始脱离贫困,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如今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仍常常下地干活。每当看到我和妹妹,他常常会教育教育我们:“孙女啊,想当年……你要记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

爸爸也是在爷爷的谆谆教诲下成长起来的。爸爸小时候不仅要上学,还要去放鹅,因为鹅是一家人仅有的收入。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了,家里盖起了楼房,电器应有尽有,但爸爸仍很努力的工作。他不论严寒酷暑都在家与工厂之间奔波着,一刻也闲不下来。

我从小在这句话的陶熏下长大。也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小时候我常常顶着烈日跟爷爷去田里劳动,帮忙浇水,除草,晒得黑黝黝的,但我却乐在其中。有一次,我在田里,一不小心摔倒了,真疼啊!我向爷爷求救,爷爷却不来扶我,只是在那儿笑:“从哪儿摔下,就从哪儿爬起来!”在爷爷的教导下,我学会了坚强。

上了小学,我喜欢上了写文章,有时为了参赛,我写完之后老师帮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我就一遍又一遍地抄正。下课时,看见同学们在我周围玩耍,欢笑声阵阵,我多么想放下手中的笔去和他们一起玩耍啊!每当这时,我耳边就会响起了爷爷的教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我又静下心认真地写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满分作文不仅发表在教育网上,还发表在晚报上拿到了稿费,望着同学羡慕的目光,我心中甜滋滋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家训成了我的座右铭,我会牢牢地把它记在心上,让它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前进,伴随着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17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