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推荐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推荐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一篇】
首先,我非常感谢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它让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这对我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次,我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和处理,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压力,如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等。
第三,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情绪。情绪是我们人类最自然的反应,但是有时候情绪会控制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很多有关情绪管理的方法,如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等。这些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处理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最后,我学会了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人际关系问题,如沟通不畅、互相不理解等等。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很多有关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的方法,如倾听、表达、尊重等等。这些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总之,这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我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不仅学习了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技巧将会对我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篇】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幼儿园恐惧症”。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三篇】
谁在影响孩子的人生?是多替孩子做事还是多让孩子做事?昨晚,作为第三届“心理卫生周”的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王鉴副主任在市科学馆用生动的例子、幽默的语言为年轻的父母们解答了上述问题。
晶报记者对王鉴进行了专访。
父母对孩子影响大。
用您的演讲的题目来提问吧:谁在影响孩子的人生?
王鉴:有句话说:“儿时,父亲是山;成长中,师友是山;工作中;伙伴是山。”父母应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市教育局做了一项有5500名中小学生参加的德育状况调查,其中有两个选项:你最崇敬的人是谁?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是,在有效的中学生问卷和小学生问卷中,我们没有找到一例填写父母的。
现代亲子关系需要反思。
这提醒我们反思,我们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应当宽容鼓励孩子还是严格要求孩子?
王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多替孩子做事还是多让孩子做事?是实施超前教育还是顺其天性发展?
王鉴:孩子多做事有利于多方面能力发展。人生设计在童年,千万别扼杀孩子的快乐,发现孩子比设计孩子更重要。
总结起来,有哪些不当的亲子教育方式?
王鉴:一种叫做“树大自然直”,孩子不用管教自己长大就是了;一种叫做“有钱走遍天下”,父母赚钱让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到了责任;还有一种叫做“棍棒之下出才子”,孩子只管严历管教。这就形成了几种不当的亲子教育方式:溺爱式教养、放任式教养、严厉式教养。如果用关系尺度来衡量,就是第一种过于粘着,第二种过于疏离,第三种过于僵硬。
孩子成长需要更多温情。
那么,亲子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又是什么?
王鉴:先讲有两个小故事。在一次某小学组织的亲子活动中,一位小学生说出隐藏心中已久的愿望:希望父亲下班回家后多与自己说一些话,不要冷冷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第二个故事是,几年前,我的一位旅美多年的朋友来深专访,他见我与爱人点头相别,诧异地问道:“你们就这样再见?不拥抱一下?”我解释说,都这样,习惯了。现在回头一看,真的,这个习惯是个问题。
孩子的情感教育应该成为亲子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家庭人际关系缺少情感互动。
有什么具体方法改变呢?
王鉴:有的父母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有意识进行情感语言交流。妈妈与宝宝有了这样的交流:“妈妈爱宝宝。说,宝宝爱妈妈。”宝宝就说了:“宝宝爱妈妈”。这种表达爱的亲子互动也应该成为习惯。爱孩子就让孩子感受到,而且也让孩子表达爱意。
给予比接受更利于成长。
日常生活里,我们发现一些家长遇到儿童受到心理伤害的情况就百般呵护。您如何看待?
王鉴:有一件发生在澳大利亚一个度假村的小事。儿童们上完网球课后,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将一个小女孩忘在了网球场。后来工作人员发现人数不对,赶紧去网球场把小女孩找了回来。小女孩因为一个人留在了偏远的网球场,感到很委屈,一时哭得很伤心。
这时,孩子的妈妈怎么做呢?是安慰孩子,还是责怪工作人员?
王鉴:都没有。那个妈妈蹲下来温和却又理性地拉着孩子的小手说:“已经没事了,这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
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去亲亲那个姐姐,安慰她一下。”4岁的小女孩很快止住哭泣,亲了亲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说:“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工作人员一时间喜极而泣。
这喻示着什么道理?
王鉴:事实上,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就给予太多的呵护,不要认为孩子未成年就不需要负太多的责任。让孩子去帮助别人,让孩子去给予,给予会给孩子更多的力量,给予比接受更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四篇】
《幼儿心理学》是由国家教委颁布,作为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课,足见国家教委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及其重要性。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期的心理状态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其一生。
作为一名有多年幼教经验的教师,更能体会到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幼儿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幼儿将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得素质。幼儿素质的提高首先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显得由为重要。同时幼儿心理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下面我就结合我的经验谈谈幼儿园、家庭、社会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重要性以及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园舍环境、语言环境、心理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环境。
幼儿的天性活泼好动,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宽阔的活动空间、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玩具设施,满足了幼儿爱操作、爱探索、求知、好奇的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园舍环境也正是为幼儿提供了生活、学习和操做的平台。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物理环境因素。人员密度过高的幼儿活动室,有可能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不主动参与活动的比率提高。如果幼儿园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地扩大招生,使25人左右的一个班扩编到30-40人一个班,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也是影响幼儿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噪音不仅能损害儿童的主观听觉,还会使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全身性机能失调,如肠胃功能紊乱、心跳加快、血压波动,产生慢性疲劳和情绪烦躁等等。此外,幼儿园室内的采光过差,光照不足,幼儿整日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情绪会感到十分压抑,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幼儿园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因此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句关爱的话语、鼓励的话语、表扬的话语可以影响幼儿的一生。幼儿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平凡、有的家庭环境优越、有的存在生理的缺陷或习惯上的坏毛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要尊重和理解,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教师要做好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文尔雅,有礼貌。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要是用爱的语言,使幼儿之间形成健康的语言环境。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有两所设备和食品质量都完全相同的幼儿园。但是,当调查人员对这两所幼儿园的幼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时却发现,甲园的幼儿身心都很健康,情绪也很愉快,而乙园的幼儿却身心健康状况较差。迥异的结果使调查人员十分困惑,他们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之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甲园管理幼儿吃饭的保育员态度和蔼,富有爱心,在幼儿吃饭时总是以微笑、鼓励对待和帮助幼儿,而乙园的保育员则对幼儿缺乏耐心与爱心,每逢进食就训斥幼儿,致使幼儿一到进食时就害怕、流泪,甚至小便失禁,进餐时情绪低落,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食欲及消化吸收,最终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又如我的班上有一位小朋友,由于小时候感冒流鼻涕常用舌头舔,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坏习惯,如果我们说:“你真脏、真恶心”这样就会给他的心理造成伤害,也让其他幼儿从小形成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从中染上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活动主要是角色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音乐游戏等等。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游戏中,就能起到良好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像成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会生活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对幼儿的心理教育无疑极为重要的。
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从社会方面看,一些不雅的东西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年纪小,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幼儿园还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
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因此儿童入幼儿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等得以纠正,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愿每位幼教工作者、包括家长、全社会,都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愿每个幼儿的心理都能健康地成长。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五篇】
我们一般说的生病指的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内容,身体的健康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而且生病的话会有很明显的症状,对于心理方面的疾病,一般不容易发现,而且危害也比较大,所以心理健康成了很重要的事情,大家都需要重视,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这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内容了,我们不仅需要重视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需要关注心理方面的健康,有很多人因为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导致出现了抑郁的症状,所以平时有这方面困扰的可以和家人倾诉。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六篇】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在常规教育活动中融入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班级活动,还可在课堂教学中(如语文、体育等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是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是有较好生活行为心理,人格个性心理,最后才是学习心理。具体而言:
(1)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阶段,学生应设定正确的长远人生规划,清晰的短期目标,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对生活有信心;对既定目标能有积极行动的表现。
(2)生活行为心理。中学生应当是乐于交友,即使与异性也得得体自然交往;应当爱幻想却不沉迷其中;敬老,敬母,敬师,爱幼,有同情心;行为、作风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
(3)人格个性心理。中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能够自我肯定,但也有自知之明;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有社会责任心,在陌生环境有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4)努力学习心理。在学习心理上,对考试成绩重视而不依赖,重结果更过程,能针对考试结果制定以后的学习计划;课堂学习能正面、轻松接受,基本掌握所学知识;课外兴趣广泛,且认真对待。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一般的教学活动一样,给学生上心理课。生硬的心理课程往往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给学生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应当把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样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自觉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时,目标要明确,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的感受,而非教育本身。
(1)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课。班级集体活动或小团体活动作为健康教育的形式,实践证明有较明显的作用。班级活动主题可以围绕生理卫生、健康心理两大展开。生理卫生类的可以组织学生认识青春期生理卫生保健、禽流感的预防、爱眼、爱牙、禁毒、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活动。健康心理类的活动可以开展我和青春有个约会,我与青春对话、成长中的我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还可以开展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抵抗诱惑、培养良好的心理、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交往、如何面对考试等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
(2)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利用有意义的课文实现心理教育。语文课程中有不少的课文本身很有教育意义,这些语文课程如果能够深化利用,将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今年寻找最美的山村教师的评选中,一位手臂残疾的山村老师没有手指,他长年用没有手指的手臂给学生在黑板上写字,在给学生讲到《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这篇文章时,老师会说:植物没有手,没有脚,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答案有很多种,虽然种子没有手没有脚,但是植物有植物的办法。老师每次还会拿自己做例子,说:我没有手,但是,我是怎么给学生传播知识的呢?我通过不断的努力,用我的手臂给大家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退缩,我们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他的每一届学生在听到这一课的时候,都会流下眼泪。这一课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力。这是一个典型的把课文中内容和老师自我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的例子,当然,只要老师细心发现,不断挖掘,还有很多课文是可以用于心理教育的。
(3)把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性比赛。比如:拔河比赛。这一活动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集体意识。我所在的学校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为准备一次拔河比赛,优先挑选的肯定是有力气、个子高、结实的女生,其中一个体型较胖的女生在其他学生动员她参加的时候,一直拒绝参加。其实这个女生一直因为自己的体型问题,比较自卑。最后经过老师的劝说,这个女生最后参加了比赛。经过学生们的努力,也很幸运的是,这个女生所在的队伍赢得了这次比赛。比赛结束这个女生高兴地笑着,特别开心。后来这个女生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比过去开朗,而且学习也更加积极了,开始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后来老师找她谈话,问及她的改变,她自己坦然回答说,在那次拔河比赛中,她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一员,可以发挥自己作用,也找回了自信。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一些集体性的游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主义,增加责任感;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起到优化教学气氛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开朗、向上的性格,为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础。而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更是可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控能力。
(4)把健康教育融入生活。健康教育还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比如老师想改善两个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情况允许时,可以让两个人结伴回家,给学生安排一个在回家的路上讨论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一起提交一个讨论的结果。虽然起初是老师硬性安排的,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但是学生经过接触,深入讨论之后,很可能会发现对方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关系不良的同学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同学也许有很多优点。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客观的看待别人,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改善同学关系。
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教师自己要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并且采取多种形式,融健康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健康教育。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七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探讨了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各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素质是小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各项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的小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对于学习和智力发展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相互影响。
目前,各个小学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问题随之增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在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33%,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8%,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抑郁、智力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与自我否定等。为此,在小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练的过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表情和身体的动作等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并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在教学中,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各自的艰辛与欢乐,促使师生感情进一步融合,产生默契。在学生休息或课后小结时,教师可以讲一些中外体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笑声中领悟一些道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带操、做示范、当体育小组长或当裁判,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锻炼胆量、培养能力的目的。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运动技术掌握不错,在考试中却发挥失常的情况,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如在背越式跳高课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紧张、恐惧、担心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体育比赛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60米往返接力赛中,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成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队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移植到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先前成功的经历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体育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从圆心向圆周由低向高拉4条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选择练习高度,跳过某高度后可继续跳另一高度。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体验,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自信。
(四)适度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有意设置某些障碍,增加完成的难度,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练习时,应及时给予适当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对在练习中明显偷懒或有违纪行为者,不妨采取适度惩罚,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心理承受力。
三、结语。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对于促进小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显性化,也是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学校应当正视当前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3).
[2]叶一舵.学生心理健康机理及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5)。
[3]叶诚,樊天虎.论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少年体育训练,2004,(3).
[4]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
[5]刘杰.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6]杨小红.如何把健康教育寓于体育教学[j].第24卷.山东体育科技,.6,(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八篇】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明显,自闭、焦虑、恐惧、紧张,有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出现心理疾病。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习、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弑父杀母,杀害教师学生的事件比比皆是,且年龄之小、手段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每每看到这些血淋淋的事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无欠缺,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成长?这是摆在我们农村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曾对我校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16.2%。笔者认为这是近几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心灵扭曲甚至变态,我们一线教师虽不能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否则有朝一日,心理扭曲学生的砍刀也会架在我们的脖子上,这就不仅仅是误人子弟的问题了,于学生、于家长、于社会,我们都无颜以对,更有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人性生命的绽放,思想灵魂的碰撞,情感精神的愉悦。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热情、真情、豪情、激情去荡涤学生纯真的心灵,激起其情感的涟漪,使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要以教材为蓝本,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化解他们心里的矛盾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联系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开展专业性心理健康辅导。
现在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进城务工,即使是能和父母见上面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只能问一下学习,对思想、心理问题从不过问,也意识不到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多数都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轻者说说而已,重者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而不是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因此这项任务全落在了教师身上,农村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有些学生基于自尊心,不愿意把心里话吐露给教师,总有一种畏惧心理,怕教师把他的隐私公布于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借助心理咨询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三、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阳光向上的心态熏陶学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农村中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毕竟农村学生的阅历较浅,接触的知识较少,网络上的明星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结果却模仿得四不像,那些酷毙了、帅呆了的“范儿”被他们模仿得面目全非。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明星,同时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影响他们。而我们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真正症结,自己本身心理不健康,整天怨天尤人、斤斤计较、牢骚满腹、自私狭隘,甚至心理阴暗,与同事、领导钩心斗角,试想这样的教师能带出健全向上的学生吗?“教师就是学生的模板。”这话一点不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句话,要想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班主任更要表现出更多的真诚、平等、宽容、诚信和耐心,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一片苦心,教师是在和他共同面对难题和困境,给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学生内心一定会多一些向上向善,少一些仇恨抱怨,营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围,从而找到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资源整合,营造积极健康、至真至善的育人氛围。
中学生逆反心理强,一味地说教甚至打骂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在大家的关爱和呵护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温暖,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他们的审美眼光会向至真至善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探究活动,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要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与科任教师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家长毕竟文化水平很低,有些连手机都不会用。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和科任教师及家长共同探讨,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多方配合共同教育,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自己的爱心和真心共同努力,定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