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亚洲第一大综合区的就业情况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54455

【导言】此例“亚洲第一大综合区的就业情况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精选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第一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所占比重上升,但增长幅度逐渐趋缓;

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适应。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因素,当前的产业结构仍然面临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首先,从收入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加;从各产业收入增长的速度看,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

自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新一轮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1.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纠偏”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中国现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第二产业收入比重要高出这些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从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过低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乃至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

2.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

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结构虽有所优化,种植业比重有所降低,品种优化,但科技的运用有限,农业劳动生产率仍较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0%;总量扩张明显,但结构升级较慢;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强,水平较低,增长质量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技术改造进展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及带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内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发展水平滞后;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文化、科研开发、教育、旅游、房地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总的比重不足;就业弹性下降,吸纳就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3.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各省市产业结构综合分析,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占GDP比重逐年增加。而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虽然也较快,但在全国的份额有限,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上还较高。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区位劣势等因素,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表明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4.“二元结构”、“三元特征”比较明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另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特征呈现出传统工业化特征与工业化高级阶段才出现的特征相叠加的“三元特征”。

5.地区间产业同构化突出,行业集中度过低—35—各地为了增加财政税收,盲目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导致我国产业和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分散、规模小等问题。从全国看,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行业集中度普遍过低,像钢铁、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均属于规模经济的产业,行业集中度要求较高,而我国这类产业的经济规模却不容乐观。

6.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重化工业和制造业规模将继续扩大,即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强度可以降低,但消耗和排放的总量仍会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上升。而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环境透支。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展望

1.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大势所趋

从我国产业结构中长期变化的基本趋势看,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比较突出的方面,这一特点基本延续了过去较长时期以来形成的变动趋势,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随着科技对农业运用的力度加大,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就业的比重都将大大下降;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都将大大上升,从第一产业中退出的劳动力将主要进入第三产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要求我国尽快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如金融、信息、咨询、会计、法律等正是重中之重的“接口”行业,而且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具有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是解决我国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2.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所占比重相对稳定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和收入比重将出现小幅下降,且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比收入比重略快一些,说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将有一定程度提高;工业仍然是GDP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相对稳定;工业增长主导将由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向住宅、汽车和信息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为主导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尽管还有一定空间,但也要同技术密集相结合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可能;资源约束型产业将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但要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加工工业在重化工业中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并成为主导。因为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由一般的“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这将给汽车工业及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进而对建材工业、装备工业产生巨大的中间需求。

3.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

高技术产业是各国竞争的焦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先导产业。随着我国新的经济增长观念的树立和指导,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及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加大,步伐加快。未来20年,将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继续高速增长时期。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环境技术等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将在重大装备制造业、钢铁业、汽车等产业广泛展开,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将有所上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大大加强,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

4.资源环境问题仍是“约束条件”

资源短缺和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是贯穿今后中国经济“重化工业”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其中尤以能源问题最为突出。将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用高科技武装的、无污染的第三产业,从而有力地拉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促进和谐社会与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

5.国际产业转移将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扩大,层次提高,方式更加灵活,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这些都给中国带来新的贸易与投资机会,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也将由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向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物流、研发、金融、地区总部等领域延伸。基于资本、生产技术和基本的研发能力,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提高,并促使新的加工工业品的出口快速增长。

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来说,调整产业结构绝非一日之功。只有遵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根本上摆脱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产业结构体系建立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资源配置机制之上,注重产业结构的内部协调,才能从目前低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环境脆弱的小康,走向生活更加宽裕、环境更加良好、可持续的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2007(7).

[2]卞志村,陈义林.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6).

[3]周婧.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动因及其趋势[J].新西部,2008(24).

[4]苏明,杨舜娥,赵福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2(6).

[5]宋群.“十一五”时期统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5(52).

[6]冯飞,杨建龙.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6).

[7]沈怡君.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8).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第二篇】

关键词:发展前沿 前沿技术 战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295-01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同志对当前国际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曾做过这样的估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一日千里,在这一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采取积极的和有效的措施发展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据统计,美国每10年科技人员约增加一倍,西欧每15年翻一翻。预计未来100年中全世界科技人员将增加一倍还要多。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作用也是越来越大。

一、当代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由于高技术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等特征,因此,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其中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被看作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1.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先导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前导,它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被称作“神奇的芯片”的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产品。现在的集成电路已能够把整套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存储到一块芯片上。目前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可支持更高集成度的新的半导体材料,实现光电集成和光集成、研制生物芯片和功耗低的绿色芯片。

计算机技术

最近10多年来,混合计算机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计算机技术正在酝酿一系列新的革命,各种新概念计算层出不穷。未来的讨一算机不只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且还将有分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智能化的计算机出现。归纳起来,计算机技术主要朝高性能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发展。

通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电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是实现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大容量、低损耗的光纤网将发挥它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许多国家的信息网正朝着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智能和个人化信息网发展。我国“863”通信主题“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BIP-ISDN)”反映了未来电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2.新能源――高新技术的支柱

发展重点是开发高效的节能技术和未来的新能源,特别是氢能、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能技术和未来的热核聚变能等,为解决未来能源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在发展新能源和采用能源利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有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而“节能”则被国际能源界称为“第五能源”。

3.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的基础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纳米技术将取得革命性突破。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征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征的高新科技。纳米技术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分子以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使生产方式发生飞跃。

4.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的核心

生物技术是应用于有生命物质的技术。它涵盖了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在内的许多方面的内容。生物技术又叫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是21世纪高科技的核心。

二、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

1.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把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后发达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但如不能抓住机遇,也可能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行为,是指导方针和总的精神。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提出自主创新,就是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以后的再创新,综合起来形成国家的总体创新能力。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是当前的重点。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说明科学和技术要和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相结合。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说明基础研究要适度超前。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发展重点

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21世纪,开发利用清洁、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从长远来看,从兼顾能源和环保来看,随着制氢技术、燃料电池和储氢技术的进步,以氢为燃料的电动车可能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成为未来的绿色交通工具。

要掌握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竞争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制造科技有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绿色制造。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趋势二,高新技术制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纳米、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制造科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制造业是高技术的重要载体,高技术又为制造业前瞻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趋势三,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技术水平。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有机结合,即将进一步给设计与制造技术带来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创新产品。信息产业是我们提高竞争力的途径。在通讯技术方面,我们已经是生产技术大国,我国现有有线电话、无线电话的容量以及因特网用户总量都已经是世界第一,华为、中信,还有一些其他企业,形成了一批有自主核心产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设备企业。

趋势四,极端制造。就是特别大或特别小,大的比如,三峡70万千瓦的水轮机的装置,光轮重就有430吨,在整体制造过程中如果没有计算机那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就是计算机数字制造的好处;小的比如微型的计算机,可以在手上放置。还有纳米齿轮,小得让人肉眼都看不到。

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技术产业的重点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第三篇】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认识到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存在的危机,开始着力在扩大外贸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贸易结构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资源进口依赖度依然很大,出口产品优势主要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等,实际上贸易结构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以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存在的结构问题,并提出加快其升级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比重的发展态势

从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状态,可以反映我国贸易摩擦的整体情况。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比例将长期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扬,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具体如图1。从198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贸易进出口比例呈现五次波浪型变动。第一次是1981年至1983年,进出口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第二次是1983年至1990年,进出口比例呈现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8年,进出口比例也是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但是升势和下降幅度相对第二次开始缓和。第四次和第五次的波浪型波动幅度更为缓慢,进出口比例的变动幅度都小于。这说明我国贸易结构逐渐趋于稳定。从整体趋势看,我国经历相对长期的贸易逆差(将近10年)后开始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趋势。顺差比例的变动(进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区间变动,这种缓和变动从1997年开始,已经维持了17年,因此,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保持了相对长期的稳定态势。

(二)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

初级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其进出口结构问题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状况。整体来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如图1。从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至今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两个基本趋势——稳步阶段和快速变化阶段。稳步阶段是1980年至1999年,进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区间,变化幅度不大。快速变化阶段,即2000年至今,进出口比例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变化幅度非常大。1999年的进出口比例为,截止2013年已经达到。初级产品进口比例与出口比例的悬殊,说明我国资源性产品对外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并且保持着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非常缓慢,1980年至2013年增加了倍,年均增长率为%。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1980年货物出口主要是为矿物燃料及相关原料(%)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而2013年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发展非常迅速,1980至2013年初级产品进口增加了倍,年均增长率为%,而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结构发生的改变更大。1980年时初级产品进口主要为非食用原料(%)和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到2013年主要为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和非食用原料(%)。

(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变化

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可以反映区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工业品制品的进出口比例与我国货物的整体进出口结构和趋势相对一致,但波动性相对缓和。整体分析,呈现出两种下降趋势:一是1980年至1998年,工业制品进出口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和快速下降趋势,维持了18年,时间较长;二是1999年至2013年,进出口比例相对稳定,变化幅度相对缓和,已经维持了15年,时间也较长。

具本来说,工业制品出口结构差异较大。1980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主要为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而2013年出口产品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幅最大,上升了41个百分点,而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从进口看,1980年工业制品进口主要为为机械及运输设(%)以及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而2013年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进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比较工业制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我国机械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度都非常大,而纺织类主要以出口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平稳发展趋势,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加强。2004至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快速的下降趋势,这说明这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发展迅速,其增速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速。自2009年之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开始缓慢回升,并且已经持续了四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渗入我国各种地区。近年来出口增速放缓,对此我国政府应该予以重视,这凸显了我国货物出口的技术性不足,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提高。

二、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然占主导地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从产品类型看,一些化学品等能源型产品出口率较低,主要出口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电子电器等机械类产品,占据了总出口额的%。这些产品的生产特点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实际上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发挥的是组装功能,对于一些具体零部件的生产主要依靠国外企业。纺织类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优势,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17%左右。目前电子机械行业和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我国长期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主要应该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优势显著,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而可以不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我国经济基础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技术发展速度难以和经济发展速度平行;三是我国许多企业保持代加工地位,国外的技术只是提供成熟产品零件,而我国提供劳动力,这样导致我国企业的技术难以上升。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第四篇】

关键词 采矿工程;井下采矿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9-0072-02

井下采矿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祸首。而井下采矿技术是否合理与井下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采矿企业必须根据矿区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采矿技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采矿效率,还能消除大部分不安全因素,从而确保采矿的安全。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巨大的国家,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国,这就导致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同时也促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难免就会出现过分开采的情况,从而造成资源短缺,且在开采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环保、节能理念的提倡,矿物开采事业中也融入了这一理念,国家为了保护矿产资源,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出台了相应的矿产资源开发政策,以便为矿物开采事业实现环保、节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井下采矿技术特点

井下开采技术是一个统称,其包括多种不同的开采技术,分别适用于不同环境的井下采矿作业。长壁开采技术是众多井下开采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开采。在煤矿井下应用长臂开采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采矿质量好、安全性能高的优点。若是在金属矿层开采中应用长臂开采技术,获取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煤矿矿层厚度、矿源存储量、分布深度等都与金属矿层不相同。所以,长臂开采技术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开采,不适用于金属矿开采。井下采矿具有施工复杂、安全性能缺乏保障的特点。井下采矿施工受影响因素较多,容易产生安全事故,所以为了确保井下采矿人员的人身安全,采矿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井下采矿的成本费用。进入井下进行采矿作业时,采矿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整齐佩戴好各种安全防护装备,并确定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无任何疾病,只有这样才能下井作业。此外,在正式进行井下开采作业前,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对井下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以此确保开采的顺利、安全,避免火灾、塌陷等开采事故的出现。鉴于井下采矿作业的特殊性,采矿企业若想在井下采矿工程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快速革新井下采矿技术,做到与时俱进,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3 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井下充填技术的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技术众多包括干式填充技术、尾砂胶结技术、碎石水泥浆胶结技术等。随着矿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上这些井下采矿技术已经无法在满足矿产行业发展需求,所以,更先进的采矿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井下采矿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井下充填技术也逐渐向高浓、高尾砂方面发展,不仅降低了胶结材料的用量,节省了生产成本,还有效的改善了井下采矿环境,对于机械化、大型化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井下深部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导致矿产资源需求量在不断加大,使得矿产资源存储量在迅速减少,同时这也就对井下开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的应用,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上述情况的要求,还有效提高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是促进我国井下采矿事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深部开采技术起步较晚,当前在应用和研究方面仍处在初级阶段,加上井下深部开采技术所具有的特性,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产生各种问题,例如出现矿震灾害和爆破事故等问题。所以,作为新形势下的采矿企业重视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井下支护技术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作业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所以,井下支护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井下采矿时,应是有计划、按顺次进行开采,以此确保井下采矿安全。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使得井下支护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当前锚杆桁架就是全新的井下支护技术。锚杆桁架主要由高强度钢杆和两个涨壳式锚杆结合形成,该支护技术在井下采矿作业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俗的绩效。新型的井下支护技术不仅能有效避免井下采矿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进一步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深海开采技术是深海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包括深海矿产的采集、海底软管输送系统、海底矿物制备装载和输配电、从深海将矿物输送到洋面的提升、海面支持以及采矿船动力定位和采矿及输送过程的监测控制。其核心技术是适应海底作业环境回采率高的智能化采集设备,回采过程形态复杂多变的软管输送技术,高效、安全可靠的多相流提升技术和设备,深海开采水下设备吊放回收技术及悬吊采矿系统的起伏摇摆补偿装置,开采过程采矿船、提升管道、采集设备随动定位及作业过程的监测控制,水下大功率高压输配电技术。以上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才能建立完整的深海金属矿产的工业开采系统,使我国成为拥有这一高新技术的国家。

4 结论

总之,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而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地表矿产资源的枯竭,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目标放在地表之下的矿产资源中,所以,井下采矿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本文从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以及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勇。谈井下采矿技术及井下采矿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14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3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