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热选精彩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43376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热选精彩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一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真地去品味它,的确是如此。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学生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们建立融恰的师生关系,学生就容易和你接近,并且是从心理上愿意,也自然而然地愿意上你所教的学科,课上就能积极配合你的教学,积极思考,勇跃发言。我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在平时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挖苦讽刺、批评学生。避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还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难题,生活中的情况,家中的经济状况等,课下也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做些手工制作,下下棋等等。把爱心带到学生中去,对待每一名学生就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都加以精心爱护。学生们知道老师的呵护,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温暖,也就产生对我的亲合。他们也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活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小学生有了成绩,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并伴有愉快的心情,也就产生进一步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失败了,就有一种失落感,会出现不愉快心情,对学习丧失兴趣。有的对上学成为一种心理负担。我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使每位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就感。拿班级的学困生来说,就更为重要,就应不时时机地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遇,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宏亮,主动发言了都可以加以鼓励,考试有成绩提高,作业没有了错误,都可以对他加以肯定,让他体验到成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事。只要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比过去强了,就是成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并非所有的科学课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那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愉快的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时,教师的作用就相当的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恰当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引起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水浒传上。这样,学生才能爱学,乐学,并且增长知识和认识。在科学教学中,设计的情境,应入情入理,情境与科学问题之间相互融合。学生学习起来,也才会心情舒畅。兴致浓厚。我在教《洗衣服的学问》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穿了一件旧的衣服,拿一个半瓶的墨水,走到教室门口,把墨水弄到了衣服上,这时问学生,这怎么办呢?让学生们帮助想个办法,学生就积极想起办法来,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正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二篇】

本学期,我担任五(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认真学习领会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地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完成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教学方面。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找出重难点及突破方法。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认真组织填写教研活动,并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积极实施教研专题并作好教研专题的月安排总结。积极参与二期课堂质量工程。将民主化的学习从小贯穿在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猜、想、说、讲、讨的气氛中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注重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能动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命脉,更是学生创新的灵魂,只有敢于猜想,才能促使寻找方法,尝试验证、解决问题。为此在本学期,我设法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单纯的数学知识比较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对此在新课程中,我总是把数学材料变得真实些。联系实际创造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起来,把他们引入到所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来,让他们猜一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了,猜想能力也强了,还真有不少的创新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本学期我总是每天早上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请他们到黑板上练习,发现错误的地方单独指导,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上每一节课,我总是精心精意地准备,从熟悉教材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备学生、备教法、备重点、备难点到寻找突破的方法。认真准备教学用具,上每一节数学课我总是习惯提前到教室内,该画的提前画好,该写的提前写好。保证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六、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数学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力争取得较好成绩。回顾这一学期,心中如秋水般清澈平和,精诚合作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沟通信任是我们处事的方式,我们用真诚的努力去实践着我们共同的誓言: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甘做人梯,甘为儒子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三篇】

我校是一所小学校,一年来,我校在上级的领导下,以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课题为重点,把创新的教育观念有机地溶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通过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知识,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做如下工作回顾:

1、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让全体教师都能积极地从事“创新教学设计”的研究工作,学校采用传帮带形式,使青年教师努力缩短“适应期”,尽快突破“高原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尽早实现由新手向能手的转化。

2、为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四种素质,即良好的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每个教师做到“六个一”,即研读一本专著,上好一节好课,研究一个专题,撰写1篇论文,学习一门外语,掌握一项技能。同时,学校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通过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科研能力。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校后,我们立刻进行二度培训。我们还定期通过观看优课好课给全校教师“充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在课改大潮中,所有的教师主动地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潮,正确地发掘其内涵,整合地理解其要义,变通地实践其要求,在课题研究的试验田里撒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累累的硕果。

4、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开展学术交流、集体备课活动,集中智慧,资源共享等形式,扩充知识背景,显示才能;通过撰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形成风格,崭露头角。

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一所小学的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一个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齐进修,共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我校为教师订阅了多种教学杂志,购买了关于创新教学设计的光盘,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学习材料。对这些学习资料,我们采取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个人写心得体会的方法,就“小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中的热点、特点、模式和操作等程序作全面的研究和掌握。全体教师作信息摘抄,写学习心得。

(2)搭平台,促成长。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组织了理论测试、

教案设计、说课、课堂教学等多项竞赛活动。另外,采用教学反思、协作解决、结对帮扶、专题讲座、教学咨询、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对话等活动形式,促使教师去学习、钻研业务,实践培训。

(3)同备课,勤交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主要采取跟踪“备、教、听、析”的形式,即集体备课、指名试教、跟班听课、参加课析研讨,一条龙活动,有效地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使大家的科研成果得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交流和展示,使大家的科研成果得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其中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4)用科研指导教学,树立课堂教学示范,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符合时代理念、高质量的教学。我们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组织教师集体观摩优质课、进行讨论、书面评析、探讨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视导课、评优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部分教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极大地调动了教师钻研业务、自修提高、切磋教艺的积极性。

(1)针对性,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尽力开发农村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我们就地取材,数学课上创造性的进行了社会大调查等教学活动,将统计知识的学习融于生活实践当中,通过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丰富了我校的课程资源,使新课程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也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形式的灵活多样性。通过课题研究、专业人员的科研报告、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听互评、经验交流会等各种形式进行培训。

(3)定时间、定研究专题、定内容,有活动计划,有活动内容,有活动记录,及时进行整理,及时总结,整理出文字材料。

1、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新教师汇报课评比展示活动。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掌握课堂教学常规和学科教学技能,练好教学基本功,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学校为三年内的新教师每学期举行一次汇报课评比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舞台。

2、定期开展“基本功”比武、校级优秀课评比等教学研究和交流,极大地促进和激励了全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老、中、青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充分发挥或锻炼,基本形成“互帮互学”、“传、帮、带”等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3、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以赛养人,如理论测试、教案设计评比,说课竞赛、课堂教学评优课形式等,保证使教师去学习、钻研业务。校本培训,增加了教师磨练、反思、提升的机会,使教师在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合作能力,及参与计划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深化了课题研究。

我校正逐步加大课题研究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及水平。我们相信创新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各界领导及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四篇】

教学反思是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水平的根本保证;教学反思是一线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分别从教材反思与教法反思等角度,结合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理念,阐释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与旧式教学课堂的冲突与矛盾,针对现有的教学需求提出了自己教学的新观点,并对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教法进行了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线教师盘点教学活动成败得失的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水平的根本保证。有反思,才有进步,所以在从事教学活动一定时期后,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必要的。下面我就陈述一下进入高三两个多月以来的教学反思。

一、教材反思。

由于自己并没有经历新课程改革后高一、高二的教学过程,而是半路接神,直接从事高三教学复习,所以难免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认识不够,对新课程的要求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仅通过上次暑期的讲座培训及对相关资料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粗浅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要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发展的平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同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今天的教材(课改后)已完全改变过去对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扩大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预留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向,明确在达标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反思。

1.进步的数学教学观与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对数学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模仿与理解记忆”,并进行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

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我对教学所持的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现代教育应是开放性教育,师生互动的教育,探索发现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

我所教的两个文科班级,每个班级都是60多名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平时我在授课时基本一视同仁,也不过分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致使学习困难的同学“吃不了”,越落越远。根据这种情况,我的教学内容应瞄准大部分学生,教法设计要关注全体学生,课堂问题的设计不能只关注部分优生,要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发言的机会,容忍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教学,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不要怕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因为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这样才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教法设计,淡化了学法指导。

思维能力、应用意识较弱,解题时碰到能力型试题就不会迁移,难于完成。针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最好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鼓励他们多动手进行探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上课自主性较强,思维较活跃,解题运算不细,好马虎,推理不严谨,形成一看就会,一动手就失分的学生,课堂上可为他们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进行巩固性训练,提高运算能力,减少失误丢分。

4.师生情感交流欠缺,学生潜能难以激发。

有句话说“爱,要先了解”,是啊,有了解才能有爱。由于任教时间短,我并不十分了解我的学生,现在还有部分同学的名字叫不上来,师生之间难于进行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于是总是居高临下的看问题,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我们之间有距离感,导致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潜能得不到激发。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蹲下来看学生”,放下架子,主动到学生中间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多用鼓励的眼神去看待学生,多用启发的语言去开导学生,对学生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句富有创建性的语言或一个不很成熟的想法)都要予以肯定,并及时表扬。坚持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要尽可能多的创设师生互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才能逐渐自然消失,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知心人,这样才能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总之,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教学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教师的成功要靠学生的成功来实现,只有关心和爱护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才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潜能,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从教高三文数两个多月以来的反思,我想,教学无止境,总要教教想想,多反思、多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教学是门艺术,永不可能最好,只有更好!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五篇】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高考是三位一体的,标准是目标与预设,教材代表实践的过程,而高考则是对过程的检验,但实际情况则是教材与高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首先,从内容设置看,教材多按话题来组合,极大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弱化了工具性特征,各套教材普遍缺乏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特别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这导致两种弥补与应对方式:一是在必修和选修教学中零星穿插相关知识,做一定训练,此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是高三总复习时集中学习,此则为时已晚,学习仓促,学生不能充分内化,劳而少功。目前高中语文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与载体,课时的安排是与教材相结合并定量的,考试内容又必须补充,这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2.课堂教学或是传统式或是形式主义的伪新课堂。

虽然新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考试所迫,因为考试更多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用灌输法可以增大信息量,做题训练可快速提高应试能力,而合作、探究、自主体验既费时间又可能影响成绩,不如用传统方法更省事见效。二可能与学生的水平、素质有关。欠发达地区、非重点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培养这些能力又较慢,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速成办法。

如果说日常教学用传统方式,上公开课时则又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就抓着合作不放,动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讨论,形式热热闹闹,实则收效不大。新课标强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整堂课全由学生解说,教师可有可无,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实则是个别学生在特意准备下的表演。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闹,让无效活动冲击课堂。

3.功利主义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阻碍了新课改的运行。

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已普及并深入人心,但其贯彻实施却遭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追求教育的最大最迫切的价值和功用不是培养健全的人,而是要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现状,走上更好的平台。要走上这一平台,必须拿到“通行证”,就要高考成绩说了算。成绩好,一切皆好。这就导致日常教学中产生两种现象:一是重结果不重过程;二是重知识积累与应试能力培养,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一带而过。如此,新课改理念的旗帜表面被高举,实则被解构;新课改的实施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实则遭阻遏。

二、路在前方,路如何走。

1.修订教材,改革高考。

新教材如果能添加系统的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会掌握规则、理论,养成思维习惯,迁移运用更具理性,从而避免由大量感性材料的感知进而归纳规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精力耗费,更能修正教材重人文轻工具的偏颇,较全面地覆盖高考考点,与高考接轨。

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唯有变革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才可能健康运行。减轻成绩权重,加入过程性评价,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比如,可以截取教师一段时期的常规教学视频,分析其是否按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学,以此作出评价,这也可使投机行为与形式主义作风无处遁形。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要实行,还需相关的技术、人力等条件,在此只是提出一种设想与愿望。

3.新课改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与深度参与。

新课改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政府、学校顶住压力,排除阻力,迎刃解决,而不是在社会压力与学生的功利追求下妥协让步。

新课改不仅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还需要两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层的深度参与。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新课改的成功,离不开校长陈顺华的深度参与:“课改之初,不少教师不知从哪里开始迈步,陈顺华就带着骨干教师先研磨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还多次组织教学沙龙让大家畅所欲言,真诚交流,直到摸透了,认准了,才在学校旗帜鲜明地倡导和推进。一开始,他并没有给教师们过多的压力,只是让他们看,让他们悟,最终在认同中一起走向课改既定目标。”陈顺华校长的做法或许可以为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一种思路。广大教师深切呼唤学校带领教师并与教师一起探索、实践,而不是仅靠指示、评价来实施新课改。

改革是一个过程,成绩令人欣慰,不足引发反思。新课改,仍在路上,我们一路反思,一路探索,一路追寻。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六篇】

加强教学研究,推进课程改革,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参与意识,提高教师教改实验能力,针对我校生源特点和课堂教学现状,结合太谷模式,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初步探索,构建出“学导练检,德养合动”的课堂模式,形成了“31117”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如何能把知识和技能落实在当节课堂上,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为了变讲堂为学堂,我们致力于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先学后导,练检达标”的课堂模式,其结构分五个板块:

一是复习导入部分,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复习旧知,链接新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用时3分钟以内。

二是学生自学部分,即“学”,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任务,并集体反馈,用时10分钟。

三是讲解或提示部分,即“导”,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困惑进行有效点拨引导,用时10分钟。

四是学生当堂落实部分,即“练”,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知识落实,能力提升,用时10分钟。

五是当堂效果的检测反馈补救部分,即“检”,全班进行课堂小测验活动,教师明确地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用时7分钟。

中高年级提倡用先学后导、以练促学、以检补练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养成规范良好的习惯,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不论是哪个类型的课堂,是上新课,还是复习课,老师要给学生出示本节课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

2、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减少教师对课堂时间的控制量,把发现、探究、练习、演示、表达的空间还给学生。

3、练习设计要紧紧围绕当堂教学目标展开,练习量要适中。设计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是每个学生都要当堂掌握的;第二层次是“提高练习”,80%以上的学生都应该完成的;第三层次是“拓展练习”,6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的。

采用“学导练检,德养合动”的课堂模式,课堂上教学内容势必增多,密度加大,就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课堂形式,学生必须形成学习小组,发挥小组便于相互交流,相互检查,相互纠错,相互促进的作用。这种学习小组的体现是学生座位的安排,我们借鉴太谷经验,将学生按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安排座位,并对学生的合作提出具体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因此,更新教师的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而落实这一前提的基础是认真学习,在教师头脑中树立课改理念。本学期,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专题资料《如何创建高效课堂》,加深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并派了两位年轻教师参加省里组织的新课标教法培训会。

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做好铺垫;二是切实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师间加强合作,发挥各自长处,共同探究,互相交流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大家集体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轮流执教研究课,及时展开讨论交流。

学校制订出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后,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广泛宣传,使大家统一思想,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要求中高年级各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新的模式。语、数、英教师协商后,对学生座位进行了精心编排,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

为了促进课改的深入开展,学校组织了一轮交流课,让大家在实践中互相借鉴。从这次交流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学行为也有了明显改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堂堂有课件,人人有展示,将学习目标亮出来,将学习流程引出来,将学生作品晒出来,将学生效果展出来,加大了课堂容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教师改变了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汇报、练习、检测等活动,只在恰当的时机引领、点拔、追问、总结。教师由“台前”走向“幕后”,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成为“主角”。

3、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上课时师生倒序问好,下课时互致谢意,课堂上教师运用赏识理念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使学生放开胆量,放开声音,放开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尝试课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合作探究时费时费事;教师对结构操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能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小组合作不够深入,成员间的分工与配合不明确不成形等。而且一些教师受习惯力量支配,课改意识不强,课改步伐缓慢,在教学中仍沿用自己一惯做法。这些实际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我们会不断努力,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七篇】

数学作为中学的主要基础课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教学,全面的教育要求教学既要传授学科知识和技术,更应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戴安邦先生的这段话也正体现了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探究中来,并根据所给的实际问题,联系所学知识,求证问题的学习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探究过程意味着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惑,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甚至要面对失败,这是一个人创新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历练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够在成功中提升能力,也能够在失败中探寻原因。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老师和同学该怎样地师生互动、有效地完成数学教与学的任务呢?作为青年教师,我在实践着新课改的同时,为了让自己少走弯路,与时俱进,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开拓进取的新型教师,对于新课改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研讨新课标、更新教法。

过去为了应试,我们教师逐渐变得急功近利了,总是希望自己讲过的东西学生全记住,要记不住就象对不起自己似的,不能原谅学生所犯下的这一“滔天大罪”,务必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真的错了,以后就会对老师所讲死记硬背,以免再次遭遇不测。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在他们应该开动脑筋,自我发掘,形成个性化答案的时候,我们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他们这一做法,使他们只能沿着老师给他们提前铺设好的道路走下去,这样的教,学生怎能不机械化啊?我们应该明白回避绝对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养成正视困难与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困难与问题的习惯。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进步,要主动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自己的工作的进一步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有重大改变,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真正理解新课标,然后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把握好课程内容的深广度,才可能切实落实《新课标》。但有很多教师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数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其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为学生质疑、探究、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探险的过程,一个充满智慧的生命展示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新课标在三维目标中,更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三、充分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认知和探究。

积极开展实际问题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问题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好处,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有几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最省钱?”,以此类题目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在探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数学知识进行类比、迁移归纳、探究规律,并提出有关的假设、并证明其成立等。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强化数学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改教师讲授为生生互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密切联系实际。

新课改在内容的编排上,引入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将其深入浅出地融入教材的内容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的联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列一元一次议程解决实际问题“中,商品利润率问题是赚钱了还是亏本了?使用哪种通讯方式更省钱?八年级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发现利用轴对称知识可以剪出很多漂亮的图案,以及找最短路径问题;九年级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计算最大值、最小值等。以及各章安排的资料卡片、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内容均联系实际知识,都说明新课标注重联系实际。另外,新课标在环境、卫生、健康等与现在社会有关的热点问题也作了介绍,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新课改注重反映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标重视贴近人类生活和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这些都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总之,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改革方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力争成功的信心与勇气。要认真贯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断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八篇】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整合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我坚信: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作者邮箱:ccl1125@。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九篇】

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9月,我们太平区被确立为省级实验区,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作为教研员,深知自己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挑战,一方面着手学习新理念用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在新课程实验中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我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们区的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我们在严峻的挑战中,在苦苦的探索又取得到了可喜的收获。为了实验的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仔细分析当前学生的情况,采取五大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更新观念,教学“以人为本”,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以前的教学,主要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教师围绕教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忽略了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放手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

――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古人韩愈给为人师者的解释为“传道解惑”,几千年的师生关系定义在“师道尊严”里,这样,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对老师讲的问题与结论从不怀疑,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就不爱动脑,思维迟钝僵化,这样就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的学生,我们提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加顾问的关系。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和身心都能得以舒展。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

20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向参加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孩子们赠送了一幅题词:“数学好玩。”这一充满童真语气的题词其实包含了这位数学家的良苦用心:要用孩子们最能接受的方式,将他们引领进数学的大门。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根本,是内因。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位数乘小数)时,教师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我们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即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也就是说小数点在哪儿安家。”随后,多媒体画面展示“挥手致意”的漫画小数点:“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数点,我的家在哪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自然凸显出来。

再如,小学一年级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我们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七巧板进行拼图,学生非常喜欢。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拼法,学生拼了一种,总想再换一种,有了一种就想多拼几种的需求。接着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拼的图形像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善于与他人协作,而且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满足了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理念。

四、让学生走出数学围城,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如何让学生走出围城,教师怎样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走进生活,体验数学。

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如书报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都有可能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信息。教师努力利用、开发好这些信息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创造。

如,要学习“认识钟表”一课了,课前我们通过调查和平时的发现,大多数学生其实已经认识钟表了,会读出钟表上所显示的时刻了,或者至少是会读整时数了,因此课前组织学生自己了解有关钟表的知识,收集你看到的钟表上的时刻,课上学生自己分类,自己试读,让会读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让不会的同学也随之进入氛围,同时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继而围绕难点重点突破,结论也由学生自己来归纳。由于本课中的学习材料从例子到练习都来源于学生课前分享的“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热选精彩10篇”,有钟面的认识,有时刻的读法,有时、分、秒的关系……学生对于这些觉得十分亲切,一堂课不仅认识了钟表,也收获了知识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心得外的许多东西。

2、结合生活,学习数学。

数学和生活的结合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结合,重要的是两者内在的、深层次的结合。因此教师在创设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情境时,不仅应考虑这一情境是否暗示着某种现象或数学规律,还应让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真正联系。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虽然增加了许多彩图,但有些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还是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1米2厘米-6厘米”这道题时,习惯上,人们总是把它当作一道简单的名数、复名数的互化与计算来对待,而我们却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小明的爸爸原来的腰围是1米2厘米,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腰围减少了6厘米,你知道爸爸现在的腰围是多少吗?”这时学生的活动已不再是单纯地为计算而计算了,而是融入生活,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

1.深入生活,运用数学。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作为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每一数学问题的学习价值,从价值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后延伸性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运用数学。

例如,学习了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玻璃,问:如果这块玻璃破了,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元”、“角”、“分”后。

我们就设计了“计划购物”的活动。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有相同数量的钱组内同学自己分工自己计划购物自己负责记帐。当同学们参加了活动亲自去买一买东西算一算价钱后他们发现:“爸爸妈妈赚钱真不容易”;“做事情要齐心协力”;“处处有数学买物品也要用到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计算”……这是以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正视错误,解读学生,资源共享,把学生的问题当成一种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时时发生错误,其出现的原因、形式、性质、层次是不一样的,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分析的那样:总体来看,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不希望学生出错。因为出错表示学生未掌握知识或存在能力、技术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教学的效果。另外,若出现错误多了,一直去纠正,原定的教案就完不成了。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完成教案,尤其在“公开”、“示范”课上,比学生是否真的学到要重要的多。于是,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老师把问题提得很小,很碎,让学生在教师用碎石似的“问题”组成的跑道上小步走,以求步步不出轨,尽量不出错;当全班大部分同学出错时,老师用示范的方式给出正确答案或再讲一遍,很少去分析研究学生为何错,如何错。

在教学中,我们逐步意识到回避、防范学生犯错,本身是教师教学中的“错误”。我们要正视这个错误。另外,教师因为有了预设的答案,有了规定的思维行进路线,还可能把学生的不同意见、乃至一些创见当作错误而抛弃,其消极的后果更无须多言了。有了对“错误”的认识,我们就开始努力培养教师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学习障碍。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

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先出示13*3=,请个别同学板演并说出计算过程(这是个位不进位的乘法,已经学过)。接下来,教师把13改成18,问:18*3=这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在练习本上。学生计算,教师巡视,之后请三名学生把计算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18*3=3418*3=5418*3=324。

181818。

*3*3*3。

――――――。

34&nb。

sp;54324。

全班交流:

生1:18*3=34是错的,他没有进位。

生2:18*3=54是对的。

生3:18*3=324是错的,18*3连100都不到,怎么会300多?

生4:我知道最右边的同学怎么会错的,个位上3*8=24就写下来,十位上1*3=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4的前面去了,所以错了。

生5:我是用估算来判断的,把18看做20,3个20是60,所以18*3的得数应比60小一些,这里18*3=54是正确的。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要学会通过错误解读学生,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位教师在及时捕捉到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并分析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后,能够利用好这一些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帮助相类似的学生扫清认识上的障碍,从而掌握知识。

回顾三年课改的历程,探索是艰苦的,又是充满乐趣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伴我们走了一条数学教研发展的道路,这一路走来经历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美好的憧憬和严峻的挑战,使我们信心倍增。新课程改革理论使我们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我们将在继续实践、深入探索、努力创新的过程中,去感受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第十篇】

义务教育的普及,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可现行下的义务教育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成绩面前,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比比皆是。调查发现,偏僻落后学校的学生接受得慢,师资力量薄弱每班总有十来个啥也不学的。学校“差生”流失严重,包保老师亲自去学生家里动员,补课也收效甚微,控辍工作难做到了极点。我们了解到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缺少成就感。于是,在几度学习洋思、杜郎口以及昌乐的成功课改经验后,提出了“物理课堂教学六步法”,后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又逐步完善,于20xx年初提出了现在的“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三环”即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练习”。“六步”即六个步骤:“自学、互学、示学、助学、用学、验学”。该模式着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组织、点拨、评价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最大的兴趣,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新的课堂里学生六个人一组,组内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男女互补,从学习到日常生活都处在互相合作、互相监管的关系。从课前抄题到课上展示点评,从课堂自习的纪律到班级卫生的打扫,从写作业到收作业,从桌椅的摆放到小组内桌面物品的摆放都有明确的分工。上课再没有睡觉或空桌板的,学生流失现象几乎没了。这些转变使我们这所农村学校的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反思。

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感受着新课堂中学生的变化,也不断反思新课堂对老师的新要求。

1.新课堂中不能缺少教师恰当的点拨。

我先要说的是这里的点拨绝不同于以往课上的讲解,从内容上说,点拨不像讲解那样详尽、冗长,而要精当简洁;从形式上说,点拨不像讲解那样集中,而是分散进行,穿插在整节课中;从目的上看,点拨不像讲解那样重在解释,而是重在指点。那什么时候需要老师的点拨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1)在知识需要拓展时点拨,面对教材上没有而在学习中又要用到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补充。

(2)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点拨,在学生思路山穷水尽时,教师的三两句话使情况变得柳暗花明。但这时教师绝不能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要教师“先接球再把球踢给学生”。

(3)解决问题后的点拨也就是分析解题方法时的总结。这时的点拨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养成及时总结方法的习惯,强化能力。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点拨,能够使课堂充满理性,利于学生对认知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新课堂中要注意演学稿的设计和使用。

设计时学稿上的题要有典型性、有层次性。使用时,学生展示完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在黑板上写上两三个变形题,让学生再展示、评析,既是训练又是验收,又可以在一系列的变形中总结方法,加深印象。把学稿上的内容尽量拓宽,拓深,拓精,但也不能走极端,只为了深和宽忽视了基础。

3.新课堂因学生的讲与评而更加具有实效。

学生讲与老师确实不同,学生讲虽然有时难免讲得不透彻,但印象深刻,也容易激发参与热情,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为实效提供了保障。在听学生讲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耐得住性子,不要在学生讲得不理想时,马上自己重讲一遍,而要调动其他学生补充讲,或教师提示一下讲题关键后,学生再讲。这样利于保护学生讲的有自信心,也能加深印象。

三、困惑。

每一把钥匙都不是万能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整体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总感觉课堂上有点尖子生吃不饱的遗憾。新课堂我们的着眼点是中等生和中下等生,优生在课堂上的收获除了寥寥的几个错题,就是一些他们自己已经悟出来了的解题方法,他们考试中能达到优秀,但与满分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困惑,我们将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力争有所突破,使现行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24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