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实用精编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实用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一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音乐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更是离不开音乐,幼儿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幼儿园音乐活动都是一个难点,如何上好一节音乐活动呢?在8月29日我们非常难得有机会去听音乐教学法。这套儿童之家教材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又结合了国外三大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依、德国的奥尔夫,进行编排的一套教材,戴老师让我们感受了这套教材的欢快及培训幼儿这种能力。下面是我的感受。
一、以趣引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在选择教材时,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还可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新带新。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差生面,使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按照韩立福教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要在组内合作学习,学生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要与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研究,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比较亢奋的、非常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提高了,差生自然就减少了。反观过去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对于学困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使这些学困生处在被忽略的边缘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由于另外,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学科长,相当于过去的科代表,一般来说,科代表要比其他同学学的好一点,设置学科长,表面看是多几个科代表,实际上是激发学生内在的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加了,对教师而言不会增加多少工作量,对学生来说影响深远。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短期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学生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来看,其长期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无法估量的。
从这个角度说,学习推广韩立福教授的有效教学模式是一件为里则一中学生造福的大好事。
另外,这种教学法与我们五六年级部研究的管道管理有机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二篇】
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是一堂课中的大环节,而自学成功与否又是上好这堂课的基础。要加强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自学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船下篙,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例如: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教师可提出这样几道思考题:1课文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先后写了哪几个地点发生的事情?2这些事情又是按什么线索(明线、暗线)串连起来的?3作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位学者?4作者为何要弃医从文?这几道题目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又能让学生初步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边读边批划、注记、写提要等,但也不排除有少数学生可能不认真,我们当教师的'不能放过一个学生,不然10分钟时间就要白白浪费掉。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拼命学习,方式主要是巡视,即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有重点地辅导差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尽量不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学生通过这样的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三篇】
我们如何让学生学有乐趣呢?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需要教师搞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和《登鹳雀楼》时,为了达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编排几个有利于表达诗句意思的动作。学生立刻有了乐趣,争先恐后地要求朗诵。学生很快掌握了诗句的主要意思,把古诗文读得很有韵味。
再如学习《寓言二则》一课,课后要求背诵全文,这项作业难度大。教师讲解课文后,把学生安排好小组,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排练中。最后教师把每个小组安排在一起进行演出,评出最好的一个组到全班演出。这项作业在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象、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把课件、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葡萄沟》等课文,教师让学生边听录音“我们新疆好地方”的乐曲,边听老师的讲解。乐声一起,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做起新疆特有的舞蹈动作,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文章的角色。在讲读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为更好地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语,适时放录象,当播放到葡萄沟的葡萄到处都是,伸手可及;有白的、绿的、灰的、紫的……什么颜色都有时,学生嘴里发出啧啧声,不禁脱口而出:“我都馋了”,“我都想到新疆去了”.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作者邮箱:ljyzq666@。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四篇】
上语文早自习,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背诵,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经典语段,一定不遗余力地背诵,特别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在朗读和背诵中学习,千万不要把背诵的任务都留在高三,高三你想背的时候,就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背了,这是往届同学的教训。除了背诵课本内容之外,背诵还要与阅读相结合,阅读课上积累的好的语段、好的素材、好的观点,每天坚持抽出10分钟背一背,我们计算一下,如果每天我们坚持背诵100字的内容,三年下来就是十万多字,巴金以背诵近22万字《古文观止》作底,成就一代文学大使,难道我们不能以其二分之一的量成就1篇高考作文吗?况且,我们背诵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高考,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漫漫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它会化为血肉,化为灵魂。读书多的人,具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和风范,希望同学们都成为有良好气质修养的人。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五篇】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句话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写照。在90年代,我读小学语文教师中许多名家教师都以此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重方法,学词、学句、阅读的方法,我对此颇有同感。在教学中,我常把方法教给学生,能让学生学会自学,这也许就是老师要达到的目的。只要掌握了方法,任何难词或段落都可以举一反三,做到自读学懂。
在芳草地小学,听的沙漠里的船一节课,就深有感触。对于填表格,在我们看来易如反掌,对学生来说,就很难。那位老师,教学生填表格,先做范例,教学生如何抓住句子中关键词,精炼语言再填进去,然后让学生提填。特级教师樊老师说:“如果让一个学生试填第二行,比较中使学生明白该怎样抓关键词不更好吗?如果第二部分还用表格来填,学生不就更会填表格了吗?”她的话使我明白,上课老师的引导就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所以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上跳水一课之前,在网上看了靳家彦老师教学实录。我不得不佩服名师的教学魅力。其中教学生理解词语,提问、读书、读句子,总结段意的方法处处得到体现。比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再自读中发现每个人物在做什么,并让学生抓住准确的词去表述。例如,猴子“气”孩子,还是猴子“逗”孩子,学生抓住一系列猴子的动作的词就明白是在“逗,”从而让学生明白今后要用词准确。给我留下深刻的是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取乐”是结合生活实际,“放肆”是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因而”是通过换词,“显然”“更加”是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些法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而且最后老师还进行归纳的总结。如果我们的课堂上把这些方法时常渗透其中,学生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数学重视方法,美术、音乐也重视方法,宇文内容虽然不系统,但更重视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方法,就等于他们每个人拥有了一件法宝。这件法宝能带学生越过千山万水,渡过千难万险。教师就是把自己手中的这件法宝传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使他们的学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六篇】
高考语文的考查越来越从知识性考查转向能力性考查,仅仅靠记住几个字音词语是不能应对高考的。语文学习的大量实践都充分证明,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极好途径。一位四川的语文高考状元介绍自己的语文成功经验时说:“要广泛涉猎,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点东西是不够的,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在阅读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而成的。”提高语文能力,只读课本和只做选择题目绝非是正确的渠道,只有多读,方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基础很重要,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去掌握;拓展阅读,同样不可忽视。它们就像车的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在语文的海洋上驾轻就熟,随心所欲。来到高中,同学们的生活被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这非常不利于语文的学习,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来弥补我们生活的不丰富,拓宽我们的生活领域,阅读让我们见多识广,企业改革,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升学就业……这些活生生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视野。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阅读既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有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但要注意,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多同学喜欢上阅读课,往往是因为阅读课轻松自由,他们或是为了诱人的故事情节而读,或是为了消遣猎奇而读,惟独不是为了学习借鉴而读,读得轻松自在,一节课下来,还意犹未尽。我们反对功利性的阅读,但在高中三年的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我们必须讲究阅读的功利,没有明确目的的毫无功利的阅读,对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来说是太过奢侈了。因此,我们要为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而读,要为积累写作材料而读,要为学习优美的语言而读,要为借鉴篇章结构而读。以高考作文为例,阅卷者喜欢的是杨贵妃而不是赵飞燕,他们欣赏那些旁征博引、材料丰富、技法多变、语言厚重、流淌着文化的作文,这都是阅读所能给我们的。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七篇】
1.培养兴趣,移情历史。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且生动有趣的学科,同学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对历史学科的情趣,比如多看一些历史演义小说,名人传记,多去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关注各大考古发现,还可以做一些古钱币方面的收藏,等等。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2.敢于质疑,勤学多思。
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所以我们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但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历史课堂上,老师会设计很多合作探究的问题,鼓励同学们质疑、思考,带着同学们领略历史的内涵。
3.整理线索,串联知识。
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既应按时间顺序(古代、近代、现代),比如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也应按空间顺序(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进行横纵的知识联系,形成历史网络,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历史全貌。
4.阅读教材,归纳概括。
正确对待和利用教材的大字、小字、图片(图表)、小注及其他信息材料。精读教材之后,结合老师学案将重要知识点以提示词,序号、关键词的形式划在书上,便于以后的复习和巩固。
5.认真听讲,当堂消化。
上课认真听讲是关键。历史学习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老师讲课时会重点知识重点讲解,抓住老师反复强调、重点的部分,就成功了一半。
总之,历史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多看书,多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法宝。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八篇】
哥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识记材料是否感兴趣,识记时有无强烈的动机,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让其能对识记有兴趣、有动机、有能力主动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意义。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经常鼓励学生在心中默念:“我一定会记住这组生字”。还经常结合所教生字,教给他们演唱会记的方法,,给学生讲一讲关于这个生字的故事、笑话,有自编的,也有社会流传很广的。也结合字谜记忆。学生在捧腹大笑中,认识了字的写法,字与字的区别。在教学中,还让学生自己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准地记住这个生字。
二、有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多种器官共同参与,适当过度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教生字进行有意义记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做法。但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机械记忆能力稍强于有意义记忆,因而机械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重视其作用、对于一个生字,我经常要求学生要动手、动眼、动口、动耳、动脑、书空,边读边写边想边记,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学习。心理学表明,适当过度练习有利于记忆,在抄写的遍数上,在已能识记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如学生抄一个生字5遍就能记忆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再多写3遍,这样既阻止了遗忘,又没有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无意义的重复。
三、教给学生识字经验,利用造字法识记生字。
汉字是表形表意的文字,其字的来历是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教给学生造字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简略教给学生形声、会意、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教起来事半功倍,学生识记轻松。如教“腿”字就指出与身体或身体的一部份有关的大都带有“月”字,以后学生见到“胳”、“脯”、“脏”、“肠”等字也就一会百会了,学生在写字时一想这个字是人们身体上的,也就大概知道带什么部首了又如区分“补”与“社”字,就用偏旁表示的意思来区别。教“囚”字就告诉大家,是一个人关在牢房里,字形和字义一下子就记住了。
四、合理安排复习、听写的次数和时间,加强反馈与巩固。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最后平衡。通常是教完生字后马上进行巩固一次,第二天听写一次,第三天巩固一次,第六天又巩固一次,半个月再巩固一次。一个月后再巩固一次,这样,学生经常复习,弥补了记忆消失的痕迹。
五、字不离词。
这是生字教学的一条原则,也是生字识记的一条基本经验。字是词中的字,不是单个的,词是句子的`词,也不是孤立的。字词被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这就是语文的整体观。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连成段,段组成篇,这是语文的系统观和联系观。在教学中,我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做为生字教学的思想、方针、原则,必定将其置身于词语中,置身于句子中,以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字所承载的信息。
六、一字带多字,加强字与字的迁移。
七、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
1歌诀记忆法。
2故事记忆法。
3字谜记忆法。
4用造字法记忆。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九篇】
一、备课与磨课――精神的磨砺。
本学期,在《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课题研究临近结束之际,我在学校语文组内上了一节四年级习作课――《学写熟悉事物》。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得益于一本语文杂志上的“以大拇指为例,教学生写熟悉的事物”这样一个案例。基于对习作教学研究的敏感,我马上感觉这是一个提炼写法与创设情境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于是,认真学习一番之后,借鉴案例的内容,准备自己的教学思路了。
课备好后,我请了两位省级教学能手和一位课题组教师进行了第一轮听课,听课中发现,教学第一个环节――观察位置就是一个概念不清的问题。说这个大拇指长在食指的右边吧,右手又在左边;说在左边吧,左手又在右边。分别来说吧,有点多余和嗦。说它在食指的上边吧,平放下来是并行的,说在下边吧,又离食指有段距离。怎么说都不清楚,最后决定,去掉位置的内容。因为每个人对大拇指长在哪里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事情,没有必要再作介绍。那么,开课怎么开?用什么作引?省级教学能手、教科处主任惠延霞老师说,六年级有1篇课文就是写手指的,其中第一段介绍的就是拇指。何不用它作例文,直接找出需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事物,不是更有目的性吗?大家一致同意这样的修订。
中午半个小时的修改后,换了个班级,又上了一次。这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时间太久,上了80分钟。于是,大家又帮我精炼教学环节。课题组高延玲老师和刘海琴老师对于量一量的方法指导书写大拇指样子的活动创设,一致认为取缔的好。理由是四年级孩子已经学过估算和目测,让孩子自己看一看,目测一测,一定可以说得出来,没有必要耽误时间再去测量。况且后边还有三次活动体验的设计,一节课中,活动过多,也是比较干扰学生思维的。于是,我又一次修改了教案,并将第三环节在认识作用中计划让学生先说后写的设计改成了直接让学生书写,因为孩子正处于急于表达的时刻,安排写作,是抓住了孩子不吐不快的心理。并且用上前两次指导的方法,也可以体现由扶到放、由教到练的过程。
第三次上课,清楚了许多,也轻松了许多。一切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顺利地进行了下来。高延玲老师又为我修改了部分问题设置的问法,并强调每一步的片段评讲都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刘海琴老师至始至终掌控着上课时间,要求我将每个环节的语言再精炼。
晚上,躺在床上,想的是教案;走路,低头凝思,想的还是教案。我的课安排在周三第三节。从周一的第一次上课到周二的第三次磨课,我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直到周三早上,一睁开眼睛,突然想起:老师和学生进教师时,我的ppt上该不能直接就打出内容来吧。写什么好呢?思索中,觉得自己的习作课堂是以方法为主进行指导的,就以名言的形式呈现吧,总结的时候还能够作为总结语呢。于是,与大家提前见面的就是这样一句名言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虽然磨课的时间很紧,从备课到上课只有两天半的时间,但是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对自己促进很大。上课者,身在其中,根本看不来当时的细枝末节,只能大概感受上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所以,请有经验的老师来听一听,提一提建议,对双方都是一个提高,也为更好的呈现一节优秀的课做好了准备。
如此磨课,是我精神领域的一种磨砺与提升,我将乐此不疲!
二、活动与情境――素材的积累。
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的目标自然集中在两个关键词上。一是活动情境,二是习作兴趣。本课题基于在活动中激发兴趣,积累素材。课堂上所设计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学写熟悉的事物》习作题材应该定位在常识性说明文的范畴之内,所用到的一些介绍方法也应该是说明文的方法。而说明文的特点是叙述性强,细节描写少,语句也不要求生动传神,还可以忽略情感的表达内容。对于介绍物品这样的题材选取,如何架起物品、学生、活动与情感之间的桥梁,如何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得法,说得有趣,就是一个难题。对于我选择的大拇指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东西,每一个人都熟悉的不得了。介绍大拇指,孩子们还真是熟悉至极却又不知由何说起,创设活动,便成了有话可说的桥梁。
人们对于熟悉的东西一般不会去研究,去注意。开课伊始,我从大拇指的样子入手,让学生用目测和比较的方法看看大拇指的粗细长短,设计这种直观体验,是为了让学生对熟悉的事物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并能够将观察结果运用到习作之中,为习作积累语言。当学生说到“大拇指大约有四五厘米长,与中指相比,它的长度只有中指的一半,与小拇指比粗,它是小拇指的两倍”时,对于司空见惯的大拇指,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当学生书写时,我的补充语言“我的大拇指其貌不扬,又粗又短……”将学生对大拇指的局部感知引导到整体印象上,并提示学生可以借鉴例文语言作为开头,让学生学会先整体描述再具体介绍的行文思路,将学到的列数字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得以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第二次活动创设是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做拇指操,从而感受大拇指灵活的特点。学生在我的要求下,让大拇指按照口令时而直,时而弯。设计此活动的目的,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大拇指的灵活。并将直立的姿态与弯曲的样子进行想象,丰富学生的词汇,训练学生想象与表达能力。果然,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举一反三,将直挺的大拇指想象成威武的将军,高耸的云峰,笔挺的雪松,骄傲的学生……将弯曲的大拇指想象成低头认错的孩子,弯腰驼背的老爷爷,点头哈腰的仆人,蜷缩壳里的蜗牛……想象力丰富了,语言也就丰富了;语言丰富了,表达也就生动传神了。在学生交流之后,写出来的片段令人称奇,也使人赞叹。
第三次活动创设是让学生感受大拇指有力这个特点。我让同学们在课桌上使劲按,从而体会大拇指的有力。接着用了猜想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大拇指和小拇指同时在稿纸上按,会是怎样的情况?学生想象思维再一次被打开,轻而易举地用比较的方法表达出大拇指有力的特点。
第四次活动创设是在体验大拇指的作用上。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大拇指的重要性,我让学生将大拇指弯在手心,用其他四指拿笔写字。学生在亲身感受之后,发现大拇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没有它,我们将一事无成。在学生体验之后,急着要表达的时刻,我让学生以写代说,将大拇指的作用写下来。学生个个是奋笔疾书,乐于表达和有话可说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例文与框架――方法的桥梁。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拟框架和句子是学习习作最便捷的方法了。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在习作训练中一样适用。如果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模式或例子写文章,并将这种模式或例子运用的得心应手之后,一定能够举一反三,跳出这个例子或模式而形成自己的习作特点。这就是授之以渔的初始阶段。我对此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深信不疑,并久试久灵。
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方法【第十篇】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深切的认识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体会及反思。
一、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方法早已过时。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总希望多讲一点,把自己知道的内容,认为是考点的内容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以求让学生全部都记牢。学生呢,也是进行机械式的,重复性的背诵、书写、做题,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方式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试卷做的很好,成绩也可以。但是,这样做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只能是占用活动时间及休息时间,让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得非常沉重。而这,并不是当下教学所要求的,谁都希望学生能够快乐轻松的学习,从而爱上学习。因此,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工作更有效。
二、做有效教学的实践者。
我们总希望学生既要学好,又要学得轻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做有效教学的实践者。周主任提到,“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也就是让我们的课堂既有效果,又有效率,还要有价值。要做到这三个方面的有效,就要求我们教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积极学习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并在实际教学中去应用,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总结和改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方法。总之,要大胆尝试,努力实践,勇于创新!
对学生而言,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而我们老师更多的是教给他们方法,并将他们培养成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学生。周主任讲到,“有效学习”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在多方面取得进步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效益和发展进步的程度,标志是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具有丰富的情感。也就是说,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并能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在具体实践中,我将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把他们自己用的一些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出来,并加以改进完善,然后在全班推广。同时,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作业质量,努力让学生的作业为巩固知识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四、做个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而这些品质都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发现自己在上课及管理学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上课过程中激情不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让课堂变得沉闷;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总是告诉他们这件事不应该做,而没有换成是老师希望你们做到怎样,期待你们最好的表现;在活动过程中,不能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总是害怕他们做不好,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做。这些做法都与做有效教师相悖,也使得自己很累。今后,我将不断反思并总结自己的做法,努力让学生喜欢并信任,让他们变得更大胆,更自信,更团结。
五、从各个环节抓起,努力实现教学的有效进。
为取得教学的有效性,我将不断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2、有效指导。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3、灵活运用教法。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4、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教后反思。多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学习,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今后,我将不断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让自己教的轻松,让学生学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