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推荐17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86504

困难群体调研揭示经济、教育、医疗等多方面问题,亟需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注,以改善生活质量和促进公平发展。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困难群体调研报告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

生态城镇建设在当今世界方兴未艾,是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小城镇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运行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在大连西岗区建设局挂职锻炼了三个月,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大连是一个沿海发达城市,不仅市区环境优美,而且生态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显着成果。城镇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绿色经济发达。城市与乡村旅游景点比比皆是,无污染工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较多,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发展迅猛,处处显示出十足的发展后劲。二是城乡生态保护得力。城市与小乡镇园林绿化水平较高,处处可见公园、文化广场、树木、花园和草坪,仿佛一个被绿色植物和花园包围的城市;市容环境清洁有序,垃圾回收系统安装了grs卫星定位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到位及时;夜景霓虹闪烁,五彩斑斓,景色优美;农村环境也比较整洁,家庭式的旅馆较多。三是社会文明程度高。城乡居民素质较高,教育文化事业发达,社区、乡村图书馆、体育健身设施齐备,各级政府组织民间文化活动较多,城乡居民素质较高,不但自觉维护优美的环境,而且很多群众自觉加入市容市貌志愿者服务队。四是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小城镇建设,从招商引资把关、政策引导、行政法规等多个方面努力维护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果,公安、城管、消防、工商等各部门下形成合力加强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

生态小城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生态北杜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镇域划归开发区统辖,为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生态北杜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创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有利于提高北杜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生态田园示范镇,提高城镇品位;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壮大镇域经济实力。本文对照大连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经验,调查研究分析北杜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建设生态北杜的有利条件。

北杜镇下辖13个行政村,人口近2万,毗邻旅游文化古城咸阳,发展环境优越,陆空交通便利,208省道、312国道环绕镇域,机场高速穿镇而过,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在建设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经济发展为建设生态城镇创造了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生态文明,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建设生态城镇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gdp高达#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优质樱桃示范基地、南鸭北养示范基地、土鸡养殖基地、欧亚种猪基地等大批重点农业项目相继建成,南华集团、石羊集团等农业企业蓬勃发展,农业走上了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轨道。###、#等重点工业项目落户镇域,第二产业产值逐年增加;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全面发展,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进步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社会文明进步是生态城镇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北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建成了软硬件设施齐全的镇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7个,绿色家园示范村5个,高标准的村级卫生室##个;镇域内公路、饮水工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位,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的新农村已具雏形。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达97%,创业培训持续不断进行,深入开展了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谐部门创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勤俭持家、团结诚信、和谐相处的良好风尚,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平安北杜初步形成。

3省市政策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西咸新区的全面开发,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机遇。新区规划强调依托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遗存带,形成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三条文化带;强调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城市绿色廊道和都市绿心,建设大面积湿地公园和水景公园,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和水脉渗透、绿水相融的城市灵动空间;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田园小镇和社区;强调保护生态,建设西咸新区百里渭河生态景观带,把渭河打造成在国内有重大影响,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态河,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林地、大遗址为基本要素的一廊、两带、多水系的区域生态体系。

总体来看,北杜以农业为主,无污染型工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初步具备了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北杜符合西咸新区发展定位,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区的一大亮点。

二建设生态北杜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思路与定位。

几年来,北杜镇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为宏伟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重工、强农、兴商”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生态北杜”这一理念符合科学观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宏观目标要求。也就是说,建设“生态北杜”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应有之义。但是建设“生态北杜”的发展理念还未被突出强调出来,还未有明晰的发展规划思路,还未将“生态北杜”单列出来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一大重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北杜的社会实践需要思想与思路先行、政策先行。

2城乡文明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北杜在城镇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过去5-相比,城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大连的生态小城镇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镇域主干道、主要商业街的环卫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还不够规范,占道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社区、农户家庭环境需要优化;花园、公园、绿地还不够多;多数地域,夜晚还是一片漆黑。

3城乡居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镇域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法制意识和诚实经营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长期存在欺商、扰商、拒商等现象,破坏投资发展环境,影响了外商以及外来旅游人员的投资消费的热情,是不和谐的音符,不符合生态城镇发展要求。

4经济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仅为##%,第三产业占有比重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农业经济结构上,需进一步强调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无污染农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上,还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在第三产业结构上,大力商业、物流业、仓储业等,尤其注重发展旅游业,尽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四建议。

1强化政府引导功能。

结合西咸新区创建生态田园小镇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即将打造生态田园北杜作为城镇发展目标方向,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环境、加强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入手,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确保北杜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突出政策引导。政府在出台的工农业政策、教育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行业各业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使各项政策服务于生态的和谐发展,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为建设生态城镇营造浓厚的氛围。比如政府扶持的企业是否是环保型、生态型产业,政府倡导的农业是否是无污染的绿色有机农业,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业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诸多的因素都需要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另外,加强法规引导。生态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镇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否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总结。传统的工业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现了高污染、高发展的状态,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能否永续发展的危机。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改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固定形式加以维护。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设与探索中不断完善法规。大连注重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范社会个体、企业以及农户的行为。比如,对于乱排污水、乱倒工业垃圾的企业如何处置,对于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如何惩罚,公民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结合国家法律有一套细致系统的规定。也就是说,要结合建设生态北杜的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地方行政法规。

二强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近几年来,北杜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今后亦应在大力发展现代农畜产业基础上,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所谓旅游观光农业是指将农业产品生产、旅游观光融为一体的产业结构,不但要获取产品自身的价值,还要获取旅游价值,并带动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同步发展。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拥挤的人口、翻倍增加的汽车、噪杂的城市噪音无形中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压力,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体验原生态的农业生活成为市民的一大潮流,旅游观光农业在北京、大连、沈阳、石家庄等地区非常流行。随着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市民体验田园生活必然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北杜亦应抓住机遇,前瞻性规划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比如,建立若干蔬菜基地,提供工具等设施,让旅游者亲自动手采摘,亲自动手制作食品,品尝绿色有机农业产品;建立观光果园,除了可以让旅游者自己动手采摘外,还可提供设备便于其自己加工果汁等饮品,更要完善园中打球、读书、垂钓、露天歌舞厅等娱乐设施,同时配置以石头出售、特色小吃等服务活动,开发新的休闲项目,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业是世界性的绿色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北杜要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古迹、民间歌舞、民间手工艺术项目等地方特色文化,设立旅游景点;要创建一批生态田园、生态农户,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要鼓励农户发展自然风味农家菜馆、野菜馆等,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3大力发展环保型工商业。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政府指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达标、科技领先、特色明显”的建设思路,坚决废除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意向工业项目,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比如电子、服装、食品、玩具等外贸加工企业,引进农副产品与畜牧饲料加工企业等。同时,北杜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还需利用航空、公路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物流业,仓储业,餐饮业,宾馆业、汽车等交通工具维修保养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创建文明示范企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名优新特产品的集散基地与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特色明星乡镇。

4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持续不断地开展创建平安北杜活动,抓好社会治安与安全生产;经常性地开展欺商、扰商、拒商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对生活生产垃圾、乱贴乱画、违规占道经营、集贸市场、镇域主干道、公共场所、自然村村貌村容的整治力度,将环境整治活动延伸到每个农业基地、家庭与农户,评选一批卫生明星单位与家庭,引导全体居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重视对建筑工地的治理,深入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坚决避免粉尘、噪音、夜间施工扰民现象出现,杜绝建筑材料乱摆乱放;继续深化家园创建活动,积极推进自然村的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使镇域整体面貌改观,文明整洁形象进一步提升。

5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绿化工作。

在建设商贸经济一条街、村村通道路、蓄水饮水工程的同时,还应注意细节性的内容:一、借鉴大连的做法,可以实施“光明工程”,镇、村、社区、商业区、消费区主要干道的灯光设施要齐备,商贸大楼、办公大楼等公家单位主要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广告牌与灯光要经过统一的设计,适当的位置安装霓虹灯、led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屏以及大型露天电视屏幕,既可播出企业广告,亦可宣传政策法规;同时也能带动夜间消费,发展“夜间经济”;更要达到五光十色、绚丽斑斓的可视效果,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每个社区、每个花园要增添体育文化设备和休闲娱乐设施,()方便居民生活,营造和谐环境。同时,还应做好沿街、沿公路、沿河的绿化工作,做好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办公场所的绿化工作,建筑屋内设立盆景、盆栽花卉,结合城镇规划,因地制宜地多建小片花园、小片绿地,创建处处可见绿色、时时可见花草树木的绿色城镇。

6创新宣传教育,提高镇村居民文明素质。

充分发挥镇域基层干部党员的主动性,着力开展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诚实经营意识教育,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学校医院志愿者教育服务队、企业志愿者教育服务队、社区志愿者教育服务队等,引导队员深入农户与企业宣传法规政策和建设生态北杜的意义与要求,形成全民参与的格局;确定宣教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小品、相声、歌舞、秧歌,既邀请镇域专业人士参加,也发挥居民主导作用,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等,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建设生态北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可行思路,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促进全民主动参与;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镇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创新方法,大出着眼,小处入手,关注细节,持续不断地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2

在生活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会帮扶困难职工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会帮扶工作管理水平,掌握辖区内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区总工会组织调研组,对建档在册的困难职工进行了调查摸底和入户走访。在深入调查、认真审核、精准评估、建档立卡的基础上,走访了街道办事处和部分企业,并进行了座谈,经过反复研究,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本次调查,以36户在档困难职工为调查对象,制定了识别标准,对调查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逐户调查、登记、审核、建档立卡,摸清了困难职工生活现状和致贫原因。经过认真走访核实,区总工会根据调查了解掌握的情况,分析致困原因和帮扶需求,按照“一户一档案、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和“动态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全区建档立卡的36户困难职工大多为家庭收入低,健康状况堪忧,文化程度较低,单亲家庭较多,部分困难职工就业状况不稳定,维持基本生活较为困难。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我区困难职工家庭困难程度不一,困难原因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困难职工收入与家庭支出不匹配

困难职工平均工资为1617元/月,停产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为元/月。我区低保标准为664元/月,现享受低保职工7户,收入低于最低工资共5户。从本次调查结果反映,困难职工工资月收入低于我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最低工资的分别占%、%;因丧失劳动能力,依靠享受低保、民政部门临时救助和工会救助的占%。

(二)子女教育费用大

尽管现在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但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费用支出较高,造成困难职工家庭负担过重。本次走访的36户职工家庭中,有26户职工家庭有子女上学,其中: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困难职工子女分别为4名和22名,尤其是上大学受高等教育阶段的家庭困难情况更为突出。

(三)大病致贫易、脱困难

当前,因病致贫不仅是困难职工、也是所有家庭的噩梦。在建档立卡的36户困难职工家庭中,患大病的9户,其中本人大病4名、本人残疾1名、患大病直系亲属4名,这些家庭倾其所有进行治疗,虽然有医保报销,但治疗前期费用大,还需定期复查和后期治疗,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花光了家庭积蓄,负债较重,短期内难以脱困。

(四)居住条件差、购房难

近年来,广大职工的住房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困难职工的住房条件仍很恶劣。在建档立卡的`36户困难职工家庭中,22户有自己的住房(含廉租房),5户租房住,9户在父母、岳父母家的房子住,且住房条件差,面积小。

(五)单亲家庭负担重

近年来,单亲家庭及其贫困问题呈现上升趋势,在建档立卡的36户困难职工家庭中,15户为单亲家庭,3户为单身家庭,占总数比例分别为%、%,造成单亲家庭生活困难主要原因是家庭负担重,既要抚养孩子上学又要赡养老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扶贫攻坚已进入决胜决战的攻坚时期,全区困难职工不能成为盲区,解困脱困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有丝毫松懈。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困难职工劳动技能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依托职工培训机构,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发挥工会培训阵地作用,加大职工培训投入,精编培训项目,为职工搭建成才平台。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企业订单+工会培训+就业岗位”的靶向培训,激发困难职工学技术、提技能的内生动力。加强与政府人社部门的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通职工培训、技能鉴定、证书发放、就业创业通道。

(二)鼓励创业,增强困难职工“造血”功能。

支持困难职工依靠技能、自主择业,鼓励困难职工瞄准市场、敢于创业,引导困难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从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条件的困难职工,区总工会牵头,会同金融机构,为困难职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推动困难职工充分享受政府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做好开发“公益性岗位”的配合工作,推动“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专业机构的联系协作,通过发布企业用工信息、举办招聘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形式,为困难职工就业创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三)发挥社会保险的保障作用,解决困职工后顾之忧。

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职工主动缴纳社会保险意识,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依法收缴、按标发放工作。对于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困难职工,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将其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对社会保险中断的困难职工,督促所在企业和困难职工补交。对因无法正常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工伤认定困难、工伤保险待遇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家庭困难的职工,工会力所能及开展救助,推动落实相关待遇。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帮助其按政策规定实现“应保尽保”。

(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实施困难职工医疗救助。

针对因病致困的职工,除城市职工享有的医保政策外,区总工会应在积极开展大病救助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推动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工作。探索与医疗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借助爱心医院、爱心药店等普惠制工作的开展,为大病职工提供优惠服务。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重特大病报销比例,减轻困难职工自负医疗费。协调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给予特殊病种医疗救助。

(五)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开展社会救助。

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重视支持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救助托底制度。协助政府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在协助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的同时,把工会“送温暖”与日常救助活动相结合,加大救助力度,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依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发挥爱心超市便民功能,为困难职工家庭发放粮油、衣被等生活必需品。推动建档立卡困难职工优先享有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帮助解决住房困难。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3

(二)科学规划,促进有序性建设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指导、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基本依据,应结合我县十二五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和修定好全县小城镇建设规划。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个性发展、节约资源的原则,结合各镇当地历史、现状、人口、区位、地理、人文、民俗等实际,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和设施配置,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紧凑型宜居、宜商、宜发展城镇。规划应与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总体规划应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对产业布局、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根据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规划应坚持确保重点、有序发展的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规划一旦确定,要及时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规划的知晓程度,促进民众、企业和私营老板积极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去。当前,应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加快重点集镇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建设和管理水平较高、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作用。

(三)建管并重,完善政策性保障机制。一是要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资金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二是要加强指导,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统筹资金,统一征用土地,严格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要打好历史文化牌,羌文化、栈道文化是我县的主要亮点,山水相依、林城相伴是我们的优势,要充分挖掘和展示。百公里生态长廊、古羌文化园区和各镇的建设要凸显特色,县城和各镇要注重临街建筑立面的整治,精心策划和设计,做到画龙点睛,要根据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进行亮化美化,实行一山一乐园、一路一树种,一街一景观,一镇一特色。月亮湾堡子山凤凰山生态公园,要继续按照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也可根据旅游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修编生态公园种植树种,使经济林木和观赏林木相结合,形成春观花、夏采果生产生活一体的田园式休闲娱乐山体公园,(如;堡子山是否可改种樱桃、柿子等适生树种)实现游、娱、乐、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要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市场、对外交通要优先发展,园林绿化要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要统筹规划,同步配套建设。要按照规划,加强对县城新区的开发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对县城及各镇农贸市场的建设速度。四是积极推进和落实户籍改革政策。按照县政府《凤县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办法》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六个方案,快速打通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五是要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努力使小城镇建设走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潜心研究落实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发挥科技人才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经费和人员,最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小城镇建设队伍,为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是要按照规划,严格执法。县综合执法局及各镇要尽快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向经营转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同时,条件成熟的镇可组建开发公司,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并对小城镇收取的相关费用,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为了响应镇政府“彰显道口独特区位优势,再谋新常态下道口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号召,提高我镇规划建设品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镇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城建办工作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镇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我镇基本情况。

李口镇位于xx县东南10公里,东与xx市隔河相望,西靠卢集镇,南与新袁镇接壤,大运河、古黄河流经境内,盐徐高速穿境而过,留有李口道口和成子湖服务区,众裴路、农李路纵贯南北,运河三号桥接线工程环绕镇中,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万,辖13个行政村和三个居委会。

(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我镇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村庄布点规划。

(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近年来,我办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抓紧实施了一批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对南京路的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该项目起于众裴一线,终于庄卢线45k处,道路总长约米,有效提升了镇区的通行能力,缓解镇区交通压力,提升镇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府前路和南京路的管道建设,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改善镇区水环境,同时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三是协助做好重点工程建设。连同相关单位做好农李小区、欧亚花园、丽舍名都和锦绣新城等项目的前期征迁和施工管理等工作,现已完成部分工程,其中农李小区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90亩,需搬迁农户78户。目前,已经搬迁69户。丽舍名都居住小区建筑面积141919平方米,目前8200平方米已交付。

(四)商业开发着眼于高眼光。

商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增长,发挥道口经济产业带的独特优势,提高商品流通速度,我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商业开发。一是泗阳物流产业园,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道口和众裴路交汇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项目总规划面积607亩,总投资5亿元,着力打造一座集仓储、运输、配送、装运搬卸、分拣加工、信息交换、物流设计、商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大力推进我县物流业发展腾飞,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也将有力提升泗阳现代城市功能。二是羊肉美食城,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出入口,北临众裴路。规划总面积约140亩,商住地块面积为38958平方米,住宅地块用地面积为54400平方米。羊肉美食城的建成,将一方面促进我镇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将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总投资亿,占地140亩,由开源山羊养殖储备交易中心和农产品蔬菜加工物流交易中心两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我镇农业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深加工高品质方向进一步发展。

(五)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虎公园,位于我镇中心区,南京路两侧,占地面积约65亩。其中水面占45%,以传统园林营造手法进行水系地形的处理和对公园的功能分区,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既为镇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又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水源、调节气候。

(六)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

二、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人民路作为我镇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比较富裕,先后都建起了楼房,因此我镇镇区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人民路商铺也较多,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我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镇区主干道路人民路尚存在照明设施不全的情况,给人们晚间出行带来一定不便。我镇下辖村农李、卢塘、南运河等村庄仍无污水处理设施,吴集村尚无集中供水,谭坝、渡口、葛庄等村仍无公共厕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还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我镇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我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市功能发挥的。我镇当前基础设施处于供给不足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当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低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3%的比率建议,凸显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其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仍然存在的“所有的基础设施都由政府来投资建设”的传统理念大大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管理滞后,城镇建设后续维护不足。

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城建办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无法面面俱到;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时有发生,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镇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二)完善政策,健全体系,加强专管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因此,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法律法规为园林管理工作的依据,结合我镇实际,全面制定完善和健全符合我镇村镇建设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村镇建设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成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维护管理队伍,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包括园林绿化维护技术知识和政策性文件,提高管护能力。

(三)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努力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村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按照社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同时要坚持科学引导设计,对新建道路的道路绿化带,要充分考虑行人方便和行车方便,留下行人和行车道路。对原有绿化带行人经常踩踏的地方进行改造,既保护绿化带,又方便行人。

(四)创新机制,盘活经济,发展新型建设融资模式。

(五)稳步向前,分类管理,扎实推进户籍改革。

发展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城镇,列入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费用,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4

全体员工:

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持同员工的血肉联系,共筑和谐氛围。

一年多来,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总店经营状况开始利好,在职员工和离退休员工待遇都有所提高。

但因种种原因,总店仍存在生活困难的职工。

他们的困难牵动着我们的心,也是构建和谐总店必须特别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总经理室在经费仍困难的情况下,决定建立新华书店总店困难职工帮扶基金,并制定了《新华书店总店困难职工帮扶基金管理办法》。

目前,新华书店总店困难职工帮扶基金总额50万元(总店老职工舒文懿同志捐款31000元,工会经费190000元,总店行政拨款279000元)。

《新华书店总店困难职工帮扶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总店每年将利润增长部分的5%纳入这个基金,总店工会每年从会费中向该基金拨款3万元。

总经理室成员已向本基金捐款。

总店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员工具有扶危济困的美德。

我们倡议全体员工力所能及的为新华书店总店困难职工帮扶基金捐款献爱心,让生活困难的职工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全店员工生活在一个健康文明、幸福和谐的大家庭里,共创美好明天!

联系部门:党群工作部联系电话:8836xxxx。

新华书店总店。

困难职工帮扶基金管理委员会。

党群工作部。

20xx年7月16日。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城镇建设,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xx年至今,县城面积扩张54%,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先后荣获了“赣州市第一届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文明、美丽、和谐的新,我们近日对县城镇建设进行调研,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概况。

国土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镇9乡,131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

二、县城镇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县全力实施“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把城镇建设摆在统筹全县发展的重要位置,城市规模和速度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城区面积扩大平方公里,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主城区“后花园”正在迅速崛起。城市人口万人,城区面积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和%,城市化率%,比上年增长%;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比上年增加平方米,城区绿地率%,比上年增加%,城市人均城建项目投资额万元,比上年增长63%。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9%,城市燃气普及率87%,一座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县城初步呈现在人们眼前。

三、取得成绩的主要措施和结验。

1、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一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对我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环南河湖生态经济区专项规划等进行规划,做到高起点规划,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确保城市重大发展项目规划科学合理,力争做到五十年、一百年不落后。在规划建设上力求新颖,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出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欧式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特点。

二是着力拉大城市框架。围绕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东接、南扩、西连、北延”工程:东接厦蓉高速,沿线拓展黄埠工业园,新建豪角大桥,将黄埠镇建成县城的.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横贯县城东西的迎宾大道,拉开稍口、寨下、黄塘地段开发,推动县城向南扩张;向西延伸水南大道,与新建的茶亭大桥相接,将南河湖至陡水湖沿岸连接为城市高档休闲度假区;向北延伸东山大道,与上油线相通,拉动县城向北拓展。从而形成四大出入口畅通的城市内外循环交通圈,为“融入主城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是全力推进城建项目。近年来,县坚持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按照有利于拉开城市框架、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整体实力的思路,每年坚持实施20—30个城建类重点工程建设,着重推进“五纵六横”的城市交通路网建设,着重推进老年活动中心、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社会福利中心等民生工程建设,启动“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采取置换、整合、财政注资、引进外资、向上争资、激活民资、信托融资等措施,创新项目投资融资体制,有效破解城市建设资金难题,仅20xx年一年,城市建设投入就达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市政设施投资亿元,同比增长%。

2、提升城镇建设品位,着力打造赣州后花园。

一是创新开发模式。结合山形地貌,按照“依山不搬山、依水不占水”的和谐理念,推行立体式开发、阶梯式开发、棋盘式开发、组团式开发,造就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水城市景观,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美景。

二是建设精品建筑。在布局上讲求科学、合理、巧妙;空间上以中低层、中小体量建筑为主,错落点缀小高层;建筑风格上以欧式风格和现代风格为主,点缀传统风格、客家徽派建筑,使整个城市建筑符合山水园林城市的诗意,成为品位较高、融现代气息与山水环境于一体的艺术精品。

三是建好城市文脉。在江一江两岸、赣丰线主干道旁和周边山场天际线、景观带、标志性建筑、重要小区、公园广场等处的建设上体现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成为城市的文脉文眼,使整体城市因山而起、因水而美。

四是调好城市色彩。实施了森林进城工程,逐年在周边山场种植枫香等阔叶林,在一江两岸种植柳树和桃花,在主干道旁和城市内种植桂花,形成了四季鲜明的林相色彩和桃红柳绿、满城飘香的怡人景观;同时,把灰色系作为建筑立面主色调,并点缀红色坡顶,使城市人工色彩与自然色彩协调搭配。

3、围绕城市发展方向,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一是完善生活居住功能,相继开发建设了塞纳左岸、犹江花园、东城国际、塞纳河畔、御景山庄等十大精品住宅小区,规划了稍口新区、仙人湖新区、南河湖新区高档别墅群建设,每年满足5000人以上进城居住,逐步形成在新赣州上班、到后花园居住的品牌。

二是完善文体娱乐功能,投资8000万元启动了大型艺术剧院和体育中心工程,其中大型艺术剧院融商务会议、大型演出、电影于一体,能容纳1500名观众;体育中心集全民健身中心、综合训练楼、体育馆等功能为一体,仅体育馆就设置了3800—4200座。

三是完善休闲度假功能,建设了东山、白塔、黑塔、飞凤山四大城市公园,形成“10分钟公园健身休闲圈”;建设了集防洪、排水、观景、休闲四位一体的“一江两岸”景观带,凸现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

四是完善商务会务功能,建成了四星级希桥酒店和五星级京明度假村,吸引了省、市一些重要会议来犹召开。

五是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建设了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网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基础性工程,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四、下一步城市建设应把握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1、抓好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城镇建设,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镇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抓好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县近年来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2、科学运作破解城镇建设资金瓶颈。

在科学运作破解城镇建设资金瓶颈中,要转变观念,用活脑筋,树立“大投入源于活经营”的理念,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作,大力实施城镇新区成片开发战略,走“以地生财,以房带路,以路促建”的城镇建设之路。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要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充分盘活、收储和运作县属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和闲置资产。

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巩固和扩大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要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要求,广纳国内外客商,参与我县城镇建设。

3、彰显个性精心打造特色城市。

山水园林城市是县城镇建设的特色与个性,在今后县的城镇建设中,要始终彰显这个特色与个性,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围绕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搞好县城镇建设。要做到规划围着山水园林城市制订,建设围着山水园林城市搞,经济围着山水园林城市发展,只有这样,县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赣州后花园的目标才能实现,也才会把地方自然风光、特色文化、历史底蕴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城镇景观,提高城镇品位,塑造城镇特色,使真正“宜居、宜业、宜游”,成为赣南一颗名副其实的璀璨明珠。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6

形成了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为城乡居民和外来旅游者及商务活动提供休闲、就餐、娱乐为一体的服务环境。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餐饮业的现状。

(一)基本现状。

(二)餐饮业快速发展显现的特点。

1、经营主体显现多元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餐饮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私营、股份制、连锁店、个体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同时国营企业因多种因素逐步退出,国有餐饮业至此已不复存在。总体上讲,私营企业、个体经营的餐饮业整体规模和档次逐步得到扩大和提高,多元化的经营主体趋势更加明显。

2、餐饮业经营品种不断齐全。在城区既有高档的传统宾馆、饭店、酒店,还有连锁店,既有传统的面馆,还有引进来的兰州牛肉拉面馆、饺子馆、羊肉馆等,街头巷尾的小炒店、小饮食摊点更是星罗棋布,使消费者在种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餐饮业文化也得到了新发展。

3、消费对象群众化。无论是高档宾馆酒店,还是个体经营企业,把消费对象都集中在了大众群体,以大众口味,消费理念和消费水平,适当搭配特色的饮食,以实惠的价格、优良的环境,为大众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来取得支持。

4、假日消费快速增长。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餐饮业消费增温不止,特别是假日餐饮业消费快速增长,不仅活跃了市场,而且形成了消费的一个新特点。

二、餐饮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xx县餐饮业总体规模和数量在逐渐扩大,销售总额逐年增加,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7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密切党同职工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履行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市总工会成立了由市总领导带队的5个调研组,于4月23日至5月10日采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我市145家困难企业和400名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1、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共有145家,其中国有66家,集体38家,外商3家,私营29家,其它9家。

职工总数55003人,其中:下岗职工(待业)总数15942人。困难职工总数8921人(男3569人,女5352人),其中30岁以下982人,31--40岁3033人,41--50岁3122人,50岁以上1784人。其中小学文化1338人,中学中专7047人,大专836人。

因下岗致贫4014人,因家庭成员患大病致贫892人,因子女上学致贫446人,因收入低致贫1784人,因天灾人祸致贫446人,其它1339人。

困难职工享受生活救助人数6798人,享受低保6100人,享受医疗救助4728人,享受助学救助1338人,享受住房救助44人,享受再就业优惠1159人,其它374人。

困难职工在国有企业的4143人,集体企业的1368人,私营企业的227人,外资企业的50人,其它3133人。

困难职工在机械冶金行业的2676人,在建筑行业的375人,在纺织行业1248人,在煤炭行业35人,在军工行业107人,在交通运输行业的847人,在其它行业的3633人。

2、被调查职工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职工400名,其中男227人,女173人,18-30岁的有65人,31--40岁的有167人,41--50岁的123人,51--60岁的45人。

被调查职工中文盲4人,小学23人,初中、高中(中专)320人,大专以上53人。

被调查职工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国有204人,集体113人,外商41人,私营31人,其它11人。

被调查职工工作单位所属行业:机械冶金8人,建筑27人,纺织41人,煤炭15人,电力、煤气23人,商业饮食服务129人,科教文卫体4人,农林牧渔16人,机关团体10人,其它127人。

被调查职工所从事的具体职业:工人有272人,经营管理人员68人,专业技术人员33人,其他27人。

被调查职工目前工作状况:在岗203人,下岗待业164人,打零工33人。

被调查职工中有218名所在单位拖欠工资,企业欠发工资3个月以下42人,4--12个月89人,13--18个月48人,18--24个月39人。企业欠发工资额:元以下106人,--5000元67人,5001--8000元45人。

被调查职工本人(1--4月)月平均货币实际收入:无收入106人,1--500元241人,501人--1000元53人。

被调查职工近3年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有26名,有所提高的有66名,没有变化的217名,有所下降的有76名,下降幅度较大的15名。

被调查职工中有135名职工家庭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65名职工家庭不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保家庭每月每人平均享受31--60元低保费的有67名,享受61--90元有41名职工。

从被调查职工中的135名困难职工从致困原因上看:有45人因企业效益不好收入低致困,87人因下岗失业致困,110人因就业人口少致困,13人因家人有大病致困,92人因拖欠工资致困,6人因供子女上学致困,21人因其它原因致困。

208月以来有135名职工享受医疗救助,75名职工享受助学救助,57名职工享受就业或再就业救助,135名职工享受生活救助,15名职工享受其它救助。

被调查职工目前需要就业帮助的116人,需要医疗帮助的132人,需要上学帮助176人,需要小额借(贷)款帮助的107人,需要住房帮助的33人,收入太低需要帮助的156人。

被调查职工再就业需要技能培训的55人,需要职业介绍95人,需要资金帮助107人,需要企业安排73人,需要落实就业政策的56人,等机会再说的19人。

被调查职工医疗需要参加医保的112人,需要报销拖欠的医疗费79人,需要优惠就诊的83人,需要出台困难职工医疗政策97人,需要帮助解决大病医疗105人。

被调查职工住房目前需要资助买现住房的6人,需要资助建房的12人,需要租赁经济型住房的23人。

被调查职工对年8月以来开展的困难职工帮扶活动的总体评价:认为很好的有85人,认为较好的有205人,认为无所谓的有22人,认为走形式的有88人。

被调查职工对我市目前政策帮扶措施满意的有66人,对小额借(贷)款帮扶措施满意的有27人,对技术帮扶满意的有5人,对党员结对帮扶满意的有67人,对单位对口帮扶满意的有45人,对发救济款、物满意的有175人,对工会送温暖帮扶措施满意的有138人,对困难职工帮扶活动满意的有95人。

被调查职工认为当职工生活发生困难和变故时,职工希望找行政单位帮助的53人,希望找党组织帮助的76人,希望找工会帮助的98人,希望找亲戚、朋友帮助的103人,靠自己的45人。

被调查职工当家庭生活遇到重大困难时,单位组织给过帮助的有133人,亲戚给过帮助的有232人,邻居给过帮助的有9人,同事给过帮助的20人。

职工对家庭今后一段时间生活状况前景看法:生活水平会逐步提高的有53人,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的有275人,生活水平将会继续下降的有72人。

二、困难企业状况:

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本次调查的145家企业,处于困难状况的占89,如市经贸委系统共有60家企业,其中有30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有26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有16家企业的待岗职工不能拿到生活费;有44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离退休人员、在册职工及大病、重病人员医疗费不能按时报销问题;有38家企业欠交养老保险金,有35家企业欠交失业保险金;有12家企业向职工借款,有18家企业不能退还职工集资款,有22家企业收取职工风险金,有6家企业收取职工股金;有5家企业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死亡职工家属抚恤金。

##市第一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属国有中型企业,现有在册职工688人(在岗20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36人(离休3人)。截止今年3月底,企业共欠交养老保险金万元,其中本金万元,滞纳金和利息万元;企业一直未参加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因企业连年亏损,全面停产。企业职工全部下岗而且享受不到下岗、失业、保险。职工没有生活来源,生活问题亟待解决。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8

近年来,xx工会工作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支持和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在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进民主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各项工作稳步扎实地开展和推进。

1、组织和工作体系基本健全。xx工会组织较为健全,设立了三会(工会委员会、经审会、女职工委员会),办事处在办公条件、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工会以大力支持,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办公软硬环境条件也比较好。干部、职工100%加入了工会组织。由党工委委员任工会主席,另外还配备有1名专职工会副主席,工作开展良好。

2、党政重视支持工会工作。长期以来,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和支持工会工作,把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坚持每年至少1-2次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工会在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较好地独立自主开展工会工作。我街道工会从不同的方面对特困职工进行帮扶,建立贫困职工档案。8月份,举办了“献爱心,金秋助学”活动,共募集资金30000余元,资助了辖区高中应届毕业生11人,初中应届毕业生3人。

3、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作用发挥良好。xx工会能够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抓住制度建设、工会干部素质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工会自身建设基本达到规范化、制度化。

4、注重处理与地方工会的关系。xx工会领导高度重视与辖区企业工会的联络与沟通,把开展活动与处理矛盾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体关系上下通畅,内外良好。xx工会坚持每年组织开展1-2次大型活动,提升工会的影响力,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与辖区企业工会的友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活力不足。当前,xx工会还缺乏应有的活力,难以为职工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职工的需求。一是工作内容滞后。xx工会工作的内容大多按照上级工会部署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时候多,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的内容少。导致工会工作忙于应付,工作成效不明显;二是工作手段缺乏。面对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维权、帮扶、救助等问题,由于工会受到维权政策不配套、物质基础保障弱等因素制约,当遇到相当数量的困难职工群体需要救助、一些职工权益受损需要维护时,作为工会此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

2、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xx虽然职代会制度建立起来了,但在规范运作、落实职权,真正体现广大职工主人翁地位和发挥作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职工迫切需要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难以落实。

3、干部队伍建设步伐缓慢。工会干部队伍人员少,且还是兼职,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有差距。

4、与地方工会关系不够顺畅。xx工会对所属管辖地企业工会无论是工作指导、评先创优还是对职工的帮扶救助等,投入都略显不足。这是当前影响****工会与所属管辖地企业工会建立良好关系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对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工会要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为着力点,不断推进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工会要在本级党组织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工会工作的指示要求,以维护职工权益为工作原则,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热忱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把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1、强化领导,夯实基础。应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尊重和支持工会依法开展各项活动,帮助经工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机构设臵、人员配备、经费落实、办公设备等方面,为工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

2、加强对工会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指导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乡镇工会干部的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同时把工会干部培养成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专业人才。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9

市场格局。

我国饮食行业的竞争,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竞争,发展到产品、服务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由在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发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有的是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西部向东部延伸。此外,随着大量外资餐饮企业和洋品牌的食品进入我国,国内餐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有各类餐饮企业数万家,部分企业已相当规模,经营状况良好,但在资本市场上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已上市的餐饮企业仅有全聚德、湘鄂情、味千拉面、小肥羊、西安饮食、乡村基等6家,其中3家在深圳a股,2家在香港市场,1家在美国纽约。pe和vc的参与将会促进我国餐饮企业的转型发展,传统餐饮企业将加快向现代餐饮转化,连锁经营有望快速发展,特色经营将更加突出,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的力度持续加强,管理与人才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前景预测。

面临挑战。

过去二十年,餐饮行业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速保持着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是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但是20**年以来我国餐饮业利润严重下滑,行业增速降至九年来最低,形势严峻。餐饮行业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致使很多外行投资者盲目进入。餐饮业多、小、散、低现象较为突出,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在现有经营模式下,面对不断高启的房租价格、人工费用、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餐饮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实属正常。经过二十多年粗放发展的餐饮业已经走到阵痛转型十字路口,餐饮业转型升级主要是从粗放式、经验式向集约化、精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产业发展以往偏重于追求数量,将来要偏重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于是,运用低碳科技大力节能减排、利用信息化加强流程管理不仅是未来餐饮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还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餐饮企业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广低碳科技对小企业来说有助于良性发展,对中型企业而言有助于品牌建设,对大企业而言方便投融资,是今后餐饮业的救市良方。

餐饮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小门类,虽然不同的餐饮公司有各自特色的一面,这也是品牌公司必须具备的,但是在设计时也不能忽视周围环境、文化对它的影响,在设计时应当根据周围环境与文化来改变品牌公司的设计方案,而不能“一同论”。如果搞“一同论”,那就是过于个性,也就是过于年轻,没有遥远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更谈不上品牌了。设计师搞市场调查不仅要对公司本身的文化、历史、环境等做周密的调查,而且还要对该国的、地区的文化、历史、环境等进行详尽的调查,在有些方面还要细到研究当地人一举一动的地步。关于安全、卫生、优美等满足物质、精神需要方面的设计应进一步了解,以及艺术表达手段、经济等领域。

如果把在不同地区的调查放在一起做比较,就可以发现有很大的共性与个性。对福建厦门“sm”一家台湾餐饮公司进行了调查,显示出了它的特色。就它的标志设计紧系沿海特色,就是在海洋边特有的一棵树旁升起朝阳,表达的很抽象,但它深刻的表达了一个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餐饮公司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它的色调是中间调,给人的感觉是凉爽、休闲、安静。购物广场人流大,那里虽然是文明发达的城市,但机械运转与人的走动也会发出比较大的声音,设计师把餐厅四周就设计的比较密封,只剩中间一道大门来传递外面的环境声。由于现代购物广场都是“桶”字结构,光线并不是很理想,而且房间不高,餐厅顶部刷黑色漆,在顶部吊些植物,再用射灯点缀餐桌,就像在凉爽的植物架下,满足了亚热带沿海地区追求凉爽浪漫、勤劳纯朴的欲望。

在南昌八一广场“好缘来”餐饮公司,它是以革命圣地为特色,以较落后的地区经济为背景,主要体现严肃、经济实用、热情为主。它的设计比较标准,凡是实用的一应俱全,中间地板凸起,高出一层,四周围着栏杆,就是典型的纪念碑式。面对街的墙面采用流行的橱窗式,不仅可以体现豪华,又可以做广告,招来更多的客人。灯光是引用白昼灯,满足了照明的需要。在餐厅中间平台四角不远处立着四根大方柱,有效的隔了空间,使整个餐馆显的大了好几倍,又能体现出餐厅的豪华。使用这柱子使用的非常精彩,它还使天花板分割容易了很多,那样分割也好看了很多。它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在一个狭小、阴暗的走道瞒无目的的开了一个橱窗,显的脏、乱!

在北京王府井的餐饮公司,它的装饰带有很浓厚的宫廷风格,连最有“洋味”的麦丹劳似乎也被宫廷化了。

设计一套好的作品,开展市场调查是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第一手材料,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敏感度。如果再结合课文知识展开创作,就很容易成功。通过市场的调查可见在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风格,应按照它的风格展开设计,即使是同一品牌的空间设计也如此。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资源,近几年来已经成为热门旅游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民族特色餐饮的出现。在众多的餐厅中,蒙古族特色餐厅是呼伦贝尔地区独特的组成部分,从餐厅的定位上有彰显民族餐饮文化的大型豪华的蒙古族餐厅,有面向大众的中档餐厅,也有快餐式的家庭餐厅。家庭餐厅虽然面积很小,室内装饰不一定多么豪华,但口味正宗、价格低廉,是别具特色的餐饮体验。从蒙古族餐饮空间的定位来看,高、中、低档各具特色,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空间设计上。

1、综合豪华型。

精装修贵族式的餐饮空间氛围是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市场细分下的一个必然趋势更是要求某些餐饮空间开始走高端路线,如呼伦贝尔海德卓凡温泉酒店,这种集合了餐饮、娱乐、住宿的消费空间便是如此。这种餐饮空间氛围的特点是动用高档豪华的装饰材料,装修精致、奢华、配饰华丽、美观,同时配备了尊贵、贴心的服务,从而使消费者有贵族般的享受体验。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呼伦贝尔市的星级酒店中的餐厅也是较多采用精装修贵族式的空间氛围,以配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呼伦贝尔宾馆为例,为彰显民族特色文化,经营者将其打造为呼伦贝尔首家草原文化主题酒店,旗下有海都休闲商务会馆、东山会所、金碧辉煌俱乐部、天骄旅行社公司及致高酒店管理公司五家所属公司。呼伦贝尔宾馆共有大、中、小各具特色的餐厅37个,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就餐;有充满草原文化气息的迎宾一楼自助餐厅,三楼多功能金色大厅是大型宴会、会议的首选;独具南美风情的拉丁餐厅热情如火,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味道独特的巴西烤肉等几十道烤品。

在宾馆院内的蒙古大营食府共有大小15顶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烤全羊、手扒肉、烤羊腿等正宗的蒙古族饮食,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敬酒、献哈达的美好祝福。这大小不一的15顶装修考究的蒙古大帐是以成吉思汗鼎盛时期的杰出人物命名的,尽显蒙古大帐吉祥之气:也速该帐、诃额仑帐、孛儿帖帐、忽必烈帐、成吉思汗金帐、得薛禅帐、哈萨尔帐、也遂帐、也速干帐、失吉·忽秃忽帐、窝阔台帐、孛斡尔出帐、木华黎帐、哲别帐、耶律楚材帐。蒙古大营食府以经营蒙餐为主,是在传统的蒙餐基础上借鉴其他菜系先进科学的烹饪手法和工具,利用呼伦贝尔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奶、肉、蔬菜及粮食等原料,继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格调,融食、饮、乐、礼、歌、境、情、器于一身的民族特色浓郁、文化氛围浓厚的全新餐饮文化。室内空间以复原蒙古包形制为主,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以现代的高档装饰材料模拟传统蒙古包的内部环境,又增加了洗手间等辅助空间。

另外,酒店内还设有主题鲜明的豪华包间,如苍狼白鹿厅,以苍狼白鹿为主题,让人深深地领略到现代的气息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不禁联想到曾有多少人在这片茫茫草原上谱写下他们的历史,留下了动人的赞歌。室内以现代的表现手法将森林展现出来,并结合着文字浮雕的装饰将苍狼白鹿这一主题呈现出来。

另外,在呼伦贝尔市的东山上又开发了东山会所,并于2008年11月投资扩建,是海拉尔区第一家集滑雪、登山、远足、人工湖垂钓、露营、户外生存拓展训练的休闲度假、四季养生为一体的高端旅游景区。城市景观阳台,休闲第一高地;登高望远,紫气东来,是呼伦贝尔市首家会员制高端名人会所;是一座绿色生态、服务周到、风情别致、空气清新的休闲庄园;具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尔王府坐落其中,是一个青山绿林环绕,集天地之灵气的蒙古族部落。蒙古包均为蒙古国宫廷御用包,不经改造,完全是由木质框架搭建外附毛毡。

2、依托旅游景区的度假村。

这类蒙古族餐饮空间是以综合性的度假休闲旅游项目为主,如白音哈达草原景区,景区规划建筑总面积17平方公里。景区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可汗宫项目位于景区东南部,占地8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供水设施、供电线路、数字化光纤、草场改良,金宫、银宫、玉宫(原石头蒙古包改造)、行宫(18顶传统手工蒙古包)、游客中心、马术中心,广场苏鲁锭、那达慕场地、巴尔虎阿吉奈敖包、篝火晚会广场,景区木栈道、移动看台车、大门等,分为接待区、观景区、民俗体验区、文化展示区、后勤保障区、职工生活区六大功能区;二期白蘑宫(暂定名)项目在景区西南5公里处,规划建设面积9平方公里,建成后可以在里面举行万人冰雪那达慕。

观景区位于景区东南侧小山峰上,该地区是整个景区的制高点,是观景的最佳之地,景区的草原风光、海拉尔河、河岸及其湿地、呼和诺尔湖景色尽收眼底。

民俗体验区景区民俗体验贯穿在景区各处,主要建有那达慕场地、篝火场、旅游敖包、木制民族风格可移动百人双面观礼台,主要民俗体验活动包括草原那达慕、雪原那达慕、可汗登基大典、马文化表演、摔跤、射箭、骑马、民族生活体验、滑草滑雪场、垂钓、漂流、高尔夫球场、远距离观景野餐等40多个旅游项目等。

文化展示区景区文化展示与内部装饰充分体现草原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景区不设专门的文化展示场所,而是采取分散、就地原则,以油画、模型等方式将文化展示体现在每个主体建筑物内部。银宫长廊内建有文化展示长廊,以草原民族特色文化符号勒勒车、马鞍、蒙古包等典型生产生活实物用品的制作工艺、流程,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的形式,向游客展示草原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

3、淳朴的自然主义风格。

面对民族风情特色餐饮空间众多的现象,很多餐饮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其他方式营造就餐环境。当前室内设计的流行趋势是轻装修、重装饰,意即减少对建筑空间的地面、墙面、顶面等界面的装修动工量,如墙面留白或简单地刷上一层墙漆的装修手法,相对于在墙面上作出一定的体量起伏的效果的装修手法而言就是一种轻装修。轻装修的餐饮空间氛围给消费者一种经济的感觉,从而使轻装修的餐饮空间具有一定的平民化的特点。如草原琪琪格火锅、台北火锅城、蓝莓小镇等几家餐饮空间均在同一个企业旗下,所以采用类似的装饰风格,大量采用原木、花草、石材作为装饰元素,不仅仅局限于民族特色的体现,更是呈现自然清新的环境氛围,与呼伦贝尔地区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让清新的草原气息延伸至餐饮空间,也是时下大家所能接受的风格。

综上所述,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族特色餐饮企业呈现了多样的装饰风格,从民族、自然、文化等多方面展现呼伦贝尔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族特色餐饮企业将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经过本次调研活动,学生从真实的市场中获取了第一手材料,真正地走入了市场、深入了现场,实现了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市场调研、案例分析是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下一步的案例设计做的前期资料准备。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0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饮食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乃人类的天性,生则为食,活亦为食,食乃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敦化长德物流开发有限公司领导的安排下,我小组工作人员对敦化市餐饮业展开市场调研工作,对此次调研结果作出以下汇报:

一.敦化市餐饮业发展现状:

当地饮食文化以吉菜、朝族菜、地方特色小吃为主,川菜比较。

迎合当地人口味,其他菜系与西餐类比较少见,餐饮业目前就餐环境与服务方式差别较大。真正满足大众需求的干净优雅、实惠、服务规范的大众便民餐饮较少,而高档餐饮服务大多规范化,装修豪华,但由于价格偏高,普通民众消费有限,而低档餐饮中脏、乱、差的个体小吃店较多,服务不规范,服务意识较差,难以满足费者基本的就餐要求。

由于历史原因,敦化市餐饮单位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存。

在小、散、乱等特点,一般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内,或在住宅楼下经营,油烟、噪声等污染直接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规划设计相对滞后,环境基础设施部到位,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缺乏对餐饮服务性配套设施的指导性规划,在建设中没有规划处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餐饮服务型配套设施的场所,从而造成餐饮业的选址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出现了餐饮业选址不当的为题。开发商在设计和建设商住楼时未充分考虑底层商业房与上层居住房间隔的问题,更没有预留专用的餐饮排烟通道,没有预留治理污水、噪声等设施的位置,业主只好将水、气、声等污染物直接对外排放,直接影响了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敦化市餐饮美食分布。

当地餐饮商户分布不太集中,比较分散,已经形成的美食市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地段。比如由当地政府打造的“美食一条街”地处学府街,位于市中心西面。全程500-600米之间经营餐饮的店铺120家左右。周边小区住家户较多,有9家中小型生活小区如新源花园、旭达城市花园等。

“小吃一条街”地处商贸街北街,主要以流动商贩、小吃摊聚集形成,旺季出摊经营户数量达200家左右,淡季出摊经营户为30-50户之间,主要消费群体为周边办公人员及各卖场工作人员。

三.项目地周边情况调查总结:

本次工作重点主要围绕项目地周边开展主要调查人口居住密度、商业交易繁华程度、项目地周边餐饮经营户基本情况及群众的消费水平。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1

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更多内容,请看下文。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会仪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会仪、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12648人。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公顷。,镇内生产总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会仪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户、养鸡3户,养鸭2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14060亩,核桃4000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20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12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12463贫困人口在如期脱贫,到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会仪镇有贫困户2468户12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会仪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14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125户;灾害造成贫困12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120户;缺水17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会仪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公里,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会仪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会仪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会仪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抽样调查了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抽样贫困户的17%,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000-20000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四)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五)缺钱缺项目缺劳力缺土地。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产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这类家庭要给予重点关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迁人口到本地结婚组建家庭,由于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又没有土地,无法增收创收。在此次抽样摸底调查中,缺土地户数所占比例在%。

(六)现有项目实施难度大。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加之有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部分资金,在农村实施项目过程中就出现劳力紧缺和自有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后期项目管护人员和资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条件。比如,三渡村20户相对集中的农户饮水问题,上级项目资金配套到位,当地群众无法自筹剩余资金,导致有项目也实施不了。

(七)特殊群体贫困。镇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

四、精准扶贫计划。

围绕到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标,认真落实精准扶贫要求,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项目的实施以及劳动力的培训等措施,带动实现大面脱贫,努力做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初步测算,需要投入资金万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资金14360万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万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万元,通户间路4500万元);解决安全住房上级补助资金964万元,特殊贫困户60平方米,安全住房资金500万元;学校改扩建1020万元;卫生室建设60万元(上级补助30万元,整合资金30万元);解决卫生自来水需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高稳产农田建设需要326万元;劳动技能培训需要资金150万元;文化活动建设需要资金405万元;广播电视通讯资金万元(上级补助资金万元,县级配套5万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级补助资金6万元。

(一)解决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问题全镇3个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个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贫困户硬化户间道情况不容乐观。

按照贫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的总体要求,2019年,全面完成3个贫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260万元;完成29个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设,共需投入资金8600万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户间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资金4500万元。解决道路交通共需资金14360万元。

(二)解决贫困户有安全住房问题全镇29个特困自然村中,有804户群众需要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其中有779户居住在d级危房中,有24户居住在c级危房中。按照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的总体要求,到2019年,全镇计划改造d级危房779户、c级危房24户,共需补助资金964万元。同时,全镇约有100户特殊贫困户需整合各类建房补助3至5万元,合计500万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议采取灾后重建帮扶模式,县镇村组联合,“一户一策”解决住房问题。

(三)解决行政村学校建设和贫困户的上学问题全镇现有学校8所,校舍面积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到2019年,在校学生1800人,校舍面积应达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扩建大河小学、莲花小学、大田小学、新桥小学等4所学校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020万元,可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解决贫困户有病能医治问题。

黄坪村、和平村无村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2019年建设行政村卫生室3个。每个卫生室建设资金不少于10万元,面积在120―16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整合投入资金30万元。同时,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卫生自来水问题全镇4个行政村所在地有2所学校未实现集中式供水,集中居住农户20户以上的地方集中式供水未全覆盖,11个自然村已通卫生自来水,18个自然村未通卫生自来水,但部分群众建有水窖。到2019年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得到全部解决。新增蓄水20000立方米,安装管道800千米。其中行政村新增蓄水1500立方米,安装管道150千米;特困自然村新增蓄水18500立方米,安装管道650千米。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六)解决特困自然村产业建设问题。

特困自然村中,有5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有6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至5000元,有8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至4000元,有10个村人均纯收入还处于3000元以下,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到2019年,建成以特色畜牧业(猪、牛、羊、鸡、兔等)为特色的养殖示范村6个,建成以特色种植业(核桃、李子等)为特色的种植示范村8个。最终保障贫困行政村,村村有特点,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饭吃。

(七)解决特困自然村高稳产农田建设问题。

全镇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中低产田地面积19515亩。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户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的要求,还需要建设高稳产农田1631亩,需投入资金326万元。

(八)解决特困自然村农户致富技能培训问题。

2014年底,全镇特困自然村29个共计5015户197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4人。共有农村劳动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5057人、初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务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务工37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确40%;年务工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年务工收入万元。总体上看,特困自然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缺乏,务工比例不高,务工工资偏低。

到2019年在会仪镇4个行政村29个特困自然村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3000人,投资按500元/人计算,合计150万元,力争特困自然村实现户均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不断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九)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场所问题。

文化活动场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目前黄坪村和会仪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特困自然村有5个文化场所。到2019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2个,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24个,共需投入资金405万元。

(十)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已有4515户安装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和接收设备。目前,29个特困自然村500户未通广播电视。到2019年,采购、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设备500套,总投资万元。拟向上级争取资金250元/户,县级财政补助100元/户。

(十一)解决行政村有小超市问题。

已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小超市(农家店)的行政村有1个,其余3个行政村没有小超市。

按照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实惠小超市或小卖部,能基本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总体要求。到2019年,需建设行政村小超市3个,共需补助资金6万元。

(十二)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讯的问题到2019年,到行政村通讯覆盖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个,到特困自然村通讯覆盖需建基站18个,实现全镇移动网络全覆盖。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密切党同职工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履行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市总工会成立了由市总领导带队的5个调研组,于4月23日至5月10日采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我市145家困难企业和400名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1、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共有145家,其中国有66家,集体38家,外商3家,私营29家,其它9家。

职工总数55003人,其中:下岗职工(待业)总数15942人。困难职工总数8921人(男3569人,女5352人),其中30岁以下982人,31--40岁3033人,41--50岁3122人,50岁以上1784人。其中小学文化1338人,中学中专7047人,大专836人。

因下岗致贫4014人,因家庭成员患大病致贫892人,因子女上学致贫446人,因收入低致贫1784人,因天灾人祸致贫446人,其它1339人。

困难职工享受生活救助人数6798人,享受低保6100人,享受医疗救助4728人,享受助学救助1338人,享受住房救助44人,享受再就业优惠1159人,其它374人。

困难职工在国有企业的4143人,集体企业的1368人,私营企业的227人,外资企业的50人,其它3133人。

困难职工在机械冶金行业的2676人,在建筑行业的375人,在纺织行业1248人,在煤炭行业35人,在军工行业107人,在交通运输行业的847人,在其它行业的3633人。

2、被调查职工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职工400名,其中男227人,女173人,18-30岁的有65人,31--40岁的有167人,41--50岁的123人,51--60岁的45人。

被调查职工中文盲4人,小学23人,初中、高中(中专)320人,大专以上53人。

被调查职工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国有204人,集体113人,外商41人,私营31人,其它11人。

被调查职工工作单位所属行业:机械冶金8人,建筑27人,纺织41人,煤炭15人,电力、煤气23人,商业饮食服务129人,科教文卫体4人,农林牧渔16人,机关团体10人,其它127人。

被调查职工所从事的具体职业:工人有272人,经营管理人员68人,专业技术人员33人,其他27人。

被调查职工目前工作状况:在岗203人,下岗待业164人,打零工33人。

被调查职工中有218名所在单位拖欠工资,企业欠发工资3个月以下42人,4--12个月89人,13--18个月48人,18--24个月39人。企业欠发工资额:元以下106人,--5000元67人,5001--8000元45人。

被调查职工本人(1--4月)月平均货币实际收入:无收入106人,1--500元241人,501人--1000元53人。

被调查职工近3年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有26名,有所提高的有66名,没有变化的217名,有所下降的有76名,下降幅度较大的15名。

被调查职工中有135名职工家庭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65名职工家庭不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保家庭每月每人平均享受31--60元低保费的有67名,享受61--90元有41名职工。

从被调查职工中的135名困难职工从致困原因上看:有45人因企业效益不好收入低致困,87人因下岗失业致困,110人因就业人口少致困,13人因家人有大病致困,92人因拖欠工资致困,6人因供子女上学致困,21人因其它原因致困。

8月以来有135名职工享受医疗救助,75名职工享受助学救助,57名职工享受就业或再就业救助,135名职工享受生活救助,15名职工享受其它救助。

被调查职工目前需要就业帮助的116人,需要医疗帮助的132人,需要上学帮助176人,需要小额借(贷)款帮助的107人,需要住房帮助的33人,收入太低需要帮助的156人。

被调查职工再就业需要技能培训的55人,需要职业介绍95人,需要资金帮助107人,需要企业安排73人,需要落实就业政策的'56人,等机会再说的19人。

被调查职工医疗需要参加医保的112人,需要报销拖欠的医疗费79人,需要优惠就诊的83人,需要出台困难职工医疗政策97人,需要帮助解决大病医疗105人。

被调查职工住房目前需要资助买现住房的6人,需要资助建房的12人,需要租赁经济型住房的23人。

被调查职工对208月以来开展的困难职工帮扶活动的总体评价:认为很好的有85人,认为较好的有205人,认为无所谓的有22人,认为走形式的有88人。

被调查职工对我市目前政策帮扶措施满意的有66人,对小额借(贷)款帮扶措施满意的有27人,对技术帮扶满意的有5人,对党员结对帮扶满意的有67人,对单位对口帮扶满意的有45人,对发救济款、物满意的有175人,对工会送温暖帮扶措施满意的有138人,对困难职工帮扶活动满意的有95人。

被调查职工认为当职工生活发生困难和变故时,职工希望找行政单位帮助的53人,希望找党组织帮助的76人,希望找工会帮助的98人,希望找亲戚、朋友帮助的103人,靠自己的45人。

被调查职工当家庭生活遇到重大困难时,单位组织给过帮助的有133人,亲戚给过帮助的有232人,邻居给过帮助的有9人,同事给过帮助的20人。

职工对家庭今后一段时间生活状况前景看法:生活水平会逐步提高的有53人,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的有275人,生活水平将会继续下降的有72人。

二、困难企业状况:

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本次调查的145家企业,处于困难状况的占89,如市经贸委系统共有60家企业,其中有30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有26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有16家企业的待岗职工不能拿到生活费;有44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离退休人员、在册职工及大病、重病人员医疗费不能按时报销问题;有38家企业欠交养老保险金,有35家企业欠交失业保险金;有12家企业向职工借款,有18家企业不能退还职工集资款,有22家企业收取职工风险金,有6家企业收取职工股金;有5家企业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死亡职工家属抚恤金。

##市第一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属国有中型企业,现有在册职工688人(在岗20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36人(离休3人)。截止今年3月底,企业共欠交养老保险金万元,其中本金万元,滞纳金和利息万元;企业一直未参加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因企业连年亏损,全面停产。企业职工全部下岗而且享受不到下岗、失业、保险。职工没有生活来源,生活问题亟待解决。

市清真肉联厂建于50年代,是回族肉类生产加工企业,全民所有制性质。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该厂1991年处于停产状态。该厂现有在册职工245人;离退休人员73人(离休2人);企业停产以来,职工基本生活无保障,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等问题无法解决,该厂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以来连续到市政府集体上访。经市政府协商,该厂234名职工于年5月享受到失业救济。截止底,该厂负债万元(其中贷款2058万元,不含银行利息2400万元)。经初步认定,市清真肉联厂已资不抵债2100多万元,企业的土地、厂房及设备等资产均抵押给了银行。截止目前,企业共欠交养老保险金万元(不含216万元滞纳金);欠交失业保险金万元(不含万元滞纳金),企业共拖欠停产前职工工资12万元;欠职工集资款及风险抵押金68万元;欠职工退休时替企业垫交养老保险金10万元;拖欠职工生育费、丧葬费、抚恤金等5万元。

市鞋业集团为市属集体企业,现有在册职工1300人,离退休462人(离休2人)。待岗职工1050人,留守30人,工资已有4个月没有发放。水、电无力支付。462名离退休人员医疗费难以解决。企业共欠交养老金、失业金万元(不含万元滞纳金等)。欠职工股金、集资款515万元。

市第二针织厂现有在册职工780人,已全部下岗。离退休人员349人(离休4人)。企业总负债万元(有3532万元债务已转移给吉雄(##)药业公司)。现有土地和厂房被抵押在工商银行。该企业目前已无资产、无设备、无产品、无市场,企业已经完全丧失组织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由于该企业无力参加医疗保险,退休职工的医疗费报销问题无法解决。职工生活非常困难。

困难职工群体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本次调查的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上成为落伍者。困难职工群体大多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由于年龄偏大,技术落后,文化较低等原因,普遍存在再就业难的问题。困难职工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实现再就业。有些找到工作或零活的下岗失业人员,没有稳定工作环境和收入,很容易二次下岗或失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跟在时代发展的后面,被甩在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一部分人跟不上社会步伐,将成为社会救助的永久对象。

2、职工身份的特征比较明显。“困难职工群体”是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名词。他们的职工身份比较明显。他们集中在城镇,集中在国有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中,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有相同的经历,相互之间历史联系也多,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支持的者大都是工人,因此这个困难群体基本上都是职工的身份。

3、失落感比较强。在计划经济时期,广大职工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一样,大家吃平均主义大锅饭,都是国家主人翁,政治经济地位大体都一样。现在职工中的一部分人沦为困难职工,他们的失落感较强,而现在的城镇生活费用高,钢性强,弹性小。生活中又增加了原来属于社会保障而现在需自己负担的消费项目,如住房、子女上学教育费用,部分医疗和养老费用等。困难职工大多属于中年人,他们的家庭负担也重,一旦收入没有来源,全家都会陷入困境。

4、“遗传”特征比较明显。“龙生龙,凤生凤”的贬意讽刺遗传的打油诗用在这里不为过。困难职工群体往往是上辈穷、下辈亦穷。困难职工因其自身素质较低,其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子女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困难职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费用实际上是缺乏保障的。教育阶段辍学的基本上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根本不含子女上学的教育费用,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导致出现上辈穷,下辈也穷的“遗传”现象。

5、个人综合素质偏低。技术单一,思想观念陈旧,个人综合素质偏低是困难职工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太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现在企业和劳动力都走向了市场,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在相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不得不处于困难地位。

从本次调查的困难职工群体来看,其形成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下岗失业。失业与贫困是伴生物。本次调查有64以上困难职工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下岗。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市就业问题也是如此。一方面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企业减员增效,就业单位相对减少;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经营困难,停产半停产增多,下岗职工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素质人才少,技术工人短缺,形成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生活境况非常困难。

2、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是困难职工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而贫富差距又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在资本与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劳动者在分配中的弱势地位非常明显。有不少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压低、克扣、拖欠职工工资和减少劳动保护投资的办法来增加资本的利润收益。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中,体力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一般都有保障,而且不断长工资,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技术入股并可以拿到高薪,而一般工人的收入普遍较低且缺乏保障。在行业分配方面,电业、银行、通讯等企业职工工资较高,而产业工人工资报酬较低,而且还有良性与恶性循环之说。如:工资的高低决定着交纳养老保险金的比例和数量,退休后仍不是一个水平线。

3、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完善是我国困难职工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社会化水平低。有许多企业都是单位缴纳养老统筹金后,政府才给所在单位的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否则不予发放。这种单位特色的社会保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它不但混淆了政府、社区、单位之间的职能界限,而且苦乐不均,减弱了社会保障分散风险的能力,无法保障最需要保障的困难企业的职工生活。在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政策还不配套,社会保障实际上成为了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五、解决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群体问题的建议。

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解困。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好困难职工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解决好困难职工问题,关系到党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去深刻理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他们的关爱,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2、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是解困的根本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已经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已经制定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政府要帮助困难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就要切实落实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和金融信贷方面优惠政策。要加大督查落实政策的力度。利用优惠政策鼓励非正轨就业,通过多种就业渠道,保证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3、调整分配结构。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位次摆正,先是按劳分配,然后才是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初次分配要按照工资、成本、税收、利润的顺序进行,把保障劳动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凡拖欠职工工资、保险金和集资款的应当限期清偿。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保险政策的重点要由生活保障向就业保障转移。一方面要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应对困难职工群体辅之以必要保险政策和特殊照顾。另一方面要对帮助就业的保障进行探索。要多渠道筹集就业基金,要动员社会捐助,地方财政要保证支出一定比例的就业基金。

5、深化企业改革。要端正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明确职工群众在改革中需要什么。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带动整个改革的健康发展。只有把企业搞活了,才能发挥其以积极的作用,才能实现彻底的“解困”。

6、完善帮扶制度。帮扶困难职工,解决困难企业的问题党政要负主要责任,帮助困难职工活动应该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工会不能大包大揽,工会也不能代替党委政府做帮扶工作,工会充其量做些辅助的解困工作。特别是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主要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这是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关键。完善和落实好各项社会政策,是解困的根本所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胡锦涛“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从“三个代表”的高度,率先垂范,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帮助困难职工群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7、以社区为载体实现解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将成为困难职工解困的主要阵地。各级政府要切实转换职能,加强对社区的服务指导,要发挥社区的作用,就要加强社区建设,要多渠道筹集解困基金,拓宽救助渠道,在“低保”的基础上完善社区综合保障制度,社区要尽快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集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社会保障于一体,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

8、党和政府要支持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的一个窗口,工会的职责可以通过“中心”来实现,“中心”是帮扶困难职的一个载题、平台,是工会长效帮扶困难职工的一个机制,上可以为党委和政府分忧,下可为困难职工解愁,因此,党委和政府要在“中心”的编制、人员、资金上予以支持,以达到帮扶困难职工,让困难职工和社会受益的目的。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3

“xxx”期间,国家和省、市、县用于全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套的投资就达6800多万元。那么投资这么多钱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究竟建设、运行的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分组深入全市部分县(市、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大部分城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组织新建或者改扩建,也有部分建成的已经投入运行,但是,在调研中也确实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严重制约着城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着国家战略意图的真正实现。

一、全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

一是县、城两级有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家投资加强基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高科技技能培训;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农村的各类文化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各种文化遗产、指导群众开展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是,到了县、城这两级,大部分领导只考虑经济指标的增幅和安全系数,导致不少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综合文化站至今还没有建成,严重影响了国家战略意图的`如期实现。

二是严重缺乏专职或者兼职的指导管理人员。

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的城镇综合文化站90%的没有专职的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有极少部分有的也大多老龄化,或者是城镇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指定的不懂文艺业务的城镇干部,根本无法指导管理城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由于严重缺乏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致使国家和各级投资建设、配送的城镇综合文化站、优质文艺活动器材也大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有流失的危险。

三是开展文艺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按照国家“xxx规划”的要求,到去年年底xx市65%以上的城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建成,但是,由于建设之初各级既没有考虑指导管理人员的及时配备,更没有考虑落实运行经费,致使建起的城镇综合文化站大部分由于缺乏运行经费因而不能投入运行,基本形同摆设。

四是投资规模不科学,运行管理不规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市大部分城镇综合文化站投资规划不科学。有的城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场所有余,有的城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等情况。还有就是部分城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有不少县(市、区)的城镇和当地的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争实施主体、争产权管理。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在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完全由国家和省、市投资建设的,建设实施主体和产权管理归当地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由国家和省、市、县、城(镇)共同投资建设的,建设实施主体和产权管理,按照投资数额的大小由投资大的一方负责。xx市的大部分城镇领导没有掌握国家的有关政策,导致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征不了地、选不了址,管理互相扯皮,致使该建的至今还没有完全建起,建起的标识不清楚、管理不规范、活动不开展。缺乏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

二、全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情况:根据有关统计,目前xx市共有162个城镇(街道办,其中有148个城镇,14个街道办。国家“xxx”规划纲要提出,到“xxx”末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万个左右城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国城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xx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县确实加大了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央、省先后给xx市共下达144个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国家和省、市、县先后投资6800多万元,用于全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城镇综合文化站90个,有47个在建,还有7个正在选址。另外,还有4个城镇综合文化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列入国家、省的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争取。

运行情况: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的90个城镇综合文化站,投入正常运行的只有31个,占到建成数的三分之一,投入运行的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当地城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且当地群众非常喜爱文艺活动,加之城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又有比较稳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二种情况是开展活动断断续续,没有固定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一般,当地城村和广大群众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且大部分群众不十分喜爱文艺活动,加之这些城镇领导也不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安排固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三种情况是城镇综合文化站只有空架子,既没有基本的开展活动条件,也没有具体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城村和当地群众经济条件也非常不好,由于这些地方的中青年群众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员,加之当地领导也不够重视此项工作,没有专门或者业余的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纳入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并且明确强调要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以经济、政治建设促进文化和社会建设,以文化建设推动经济、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努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配备人员,强化管理,扎扎实实抓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去年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城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xx】14号),按照文件要求,结合xx实际,市委宣传部初步拿出了贯彻落实中央六部委文件的实施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中央六部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关意见精神,尽快配备县、城、村三级的宣传文化人员,特别是要尽快统一配备城镇综合文化站的宣传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同时,要组织开展培训,加强队伍管理,理顺管理渠道,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要加大投入,核定经费,确保城镇综合文化站活动经常化。各级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做到每一个城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国家投入不少于5万元,省级投入不少于3万元,县级财政不少于1万元,城、村级投入不少于1万元,要把这些投资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加以落实。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村通过进行市场化运作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以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城镇综合文化站发挥最大功效,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4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今天常委会对区人民政府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听取并审议。刚才,区农业农村局马春秀同志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就我区三年来在低收入农户帮扶方面所做的工作向常委会作了报告,报告是实事求是的,同意这个报告。会前,区人大常委会农村办公室在主管主任的带领下组织农村委员会委员、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采取深入到户、座谈到村、分片听取汇报的方式,对平原、山区、两沟的6镇乡8村4户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14个镇乡主管领导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汇报。全面了解了我区三年来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现状、重点及成效,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结合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蔡奇书记来怀柔调研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意见》要求,从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出发,结合我区实际认真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实施意见》《怀柔区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意见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成立了区级领导小组,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责任落实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截至底,我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领导,站位高远。

区人民政府能够深刻认识到做好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将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完成。强化各级党组织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各级书记抓帮扶的责任体系。专门抽调区直2名正处级领导干部和6名工作人员,成立专项工作督导组,对全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进行督导。

(二)目标明确,成绩突出。

区人民政府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五年任务四年完,最后一年巩固提升的任务目标。截至20底,全区共有低收入农户9971户、20238人越线达标,越线率达到97%。同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93元,同比增长%,超出其他生态涵养区平均水平。

(三)认真落实“六个一批”帮扶措施。

按照“六个一批”帮扶措施的要求,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帮扶措施认真执行。三年来,共计投入市级资金亿元,发展提升产业项目109个;累计就业帮扶2146人,基本实现了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全部就业;对12个低收入村512户进行了生态建设帮扶;年全区对8776个山区生态林管护员发放补贴资金万元,其中涉及低收入农户2533人;全区累计享受低保、五保、低收入家庭3360户,4846人;与此同时区人民政府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东城区政府、市属国企、高校开展低收入结对帮扶工作。目前,32个市级低收入村已全部完成帮扶协议的签订工作,实现我区市级低收入村结对帮扶全覆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年来,在区人民政府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

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在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部分“特殊群体”脱低困难与返贫现象共存。

目前,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按要求计划于实现全部“脱低”。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隐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安排公益岗位年龄偏高的低收入农户,一旦超龄失去公益岗位,收入马上下降,可能再次返贫。二是部分未列入低收入的“边缘户”,一旦遇到因病、因学、因生育等因素立即造成人均收入降低,很有可能进入低收入行列。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已经达到脱低条件,但是为了享受低收入政策,在收入上进行谎报、瞒报,致使达到退出条件的没能够及时退出,导致确实有困难低收入农户没有更多的岗位进行安置。

(二)产业扶贫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一是就目前政策而言,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相对较少,而且普遍存在对项目的限制多、申报难、审批慢、效益低的问题;二是部分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起到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部分镇乡发展的产业项目也仅在起步阶段,带动增收效果不明显,所以不少镇乡对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镇乡因为上述原因产业资金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三)部分低收入农户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吃“政策饭”思想严重。

一是在客观上,大多低收入农户家庭都是年老体弱,因病因残缺少劳动力,缺乏生产技能;有些不能享受低保及残疾政策的农户需要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不能就业,造成收入过低。二是在主观上,部分低收入农户不愿积极参与就业,谋求发展,一心享受国家救济,“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有一部分低收入农户因为自身懒惰,不愿外出打工,导致收入过低,从而享受低收入政策,使得一些不享受低收入政策积极参与就业的家庭意见很大,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四)驻村帮扶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驻村帮扶工作参差不齐,帮扶项目少,措施单一,效果不明显,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低收入农户的物质帮扶上;有的单位把帮扶按照民政救济来做,形式简单,在立足于村情和低收入农户实际开展帮扶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支持,没有起到帮扶应有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长效机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虽然到20要实现建档时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脱低,但是低收入农户是动态的,每年都有增减,建议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一是要提前做好谋划,探索稳定的脱低长效机制,从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二是对已脱低的低收入人口适时的开展“回头看”,看每个脱低家庭是否真正进行脱低,还存在哪些返贫风险,巩固脱低基础。三是对脱低困难的特殊农户要加强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户一策”精准施策,力争早日脱低。另外还要防止瞒报、谎报现象,确保政策能够用的准确,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精准帮扶。

(二)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产业扶贫作用。

一是要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理念,充分认识到产业扶贫的重要性,认真利用好产业扶贫资金,立足本地优势扶持一批适宜的产业扶持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低收入村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而增加本地就业岗位,确保低收入农户能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就业机会。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低收入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帮助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增加租金收入和劳务收入,使低收入农户增收,实现长效脱贫。三是进一步研究产业资金的使用途径,破解资金使用难、使用慢的问题。对于低收入帮扶企业,在帮扶项目上的行政审批、税收、资金等政策予以适当倾斜,从而形成低收入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模式。

(三)整合项目资源,实施精准帮扶。

一是整合资源。区教委、人保、园林、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在低收入农户帮扶方面都出台了相应具体的政策,建议区人民政府把相关政策进行统一汇编进行下发,从而能够更好的集成政策,用好、用足帮扶政策,切实把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做深、做实、做出实效,形成合力,解决帮扶工作中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真正做到精准帮扶。二是加强驻村帮扶单位和干部的责任,细化帮扶任务,创新帮扶形式,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为村选对路子、上好项目、教会技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四)加强宣传引导,激发主体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讲话指出,“要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格局,贯彻精准脱贫方略,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工作中要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教育引导低收入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依赖心理,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促使其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进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个人努力的帮扶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战略部署,释放出坚决打赢帮扶攻坚战的强烈信号。

(五)强化考核问效,确保如期脱贫。

今年,是脱低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也是提升脱低攻坚的水平和质量的一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到2018年底部分镇乡已经全部脱低,建议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目标考核机制,及时掌握进度,定期对全区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同时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帮扶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要坚持“零容忍”态度,保证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推进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是全面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是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以及蔡奇书记来怀重要讲话精神。今天,常委会听取并审议此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区人大代表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区人民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以务实的作风和有力的举措坚决打赢低收入帮扶攻坚战,确保到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5

20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推进“三个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向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为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水平,促进太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期,太原市文明办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和谐社会两个主题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是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旋律。各县(市、区)、各工(党)委根据市文明委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认真部署,积极行动,普遍建立了理论宣讲、行为教育、氛围营造、主题实践的教育模式,注重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注重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监督积极性,抓住载体活动,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以教育实践为基础,营造良好氛围。市文明委和有关部门相继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通知》、《关于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施方案》、《关于贯彻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的决定》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召开了“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组织了“第二届全国荣辱观论坛”,全市连续开展了“十大系列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两届)、“十大诚信建设人物”、“十大孝老爱亲模范”评选活动,选树了一批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我市有12人入选中国文明网“身边的好人”,1人获全国第一届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入选全国第二届道德模范候选人。各县(市、区)、各工(党)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和谐社会两个主题作为各级中心组和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单位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市民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开展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活动,组织召开了“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摄影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广场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七一演讲比赛活动”、“‘八荣八耻’歌曲传唱活动”、“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五周年公民道德知识竞赛活动”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行为承诺为重点,制定行为规范。针对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旅游出行、城乡环境、执法部门、窗口单位等重点环节和领域,市文明委召开了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研讨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各行各业修订完善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在各行各业开展了道德行为规范大讨论,形成了公务员、执法人员、教师、从医人员、经商人员、企业职工、文明交通等7个行为规范,初步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构建新体系过程中,全市各企业、事业、机关从最基层岗位做起,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重新修订、完善了本岗位、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可以说,全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体系的网络已初步形成。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倡导社会新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志愿服务纳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中。中央也将志愿服务工作交由中央文明办牵头,并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中央文明委要求,我市建立了由文明办牵头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机构,成立了志愿服务处。围绕我市工作大局,相继开展了“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出行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单位慈善助学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各县(市、区)、各工(党)委在文明单位中开展了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掀起了我市社会志愿服务的新高潮。

2、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文明委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探索力度,继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强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我市荣获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在市、县两级建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街办(乡镇)建立了指导委员会,在社区(行政村)建立了工作委员会,自上而下建立起了四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体系。健全了责任机制,将《实施意见》中14个方面61项工作分解到36个部门和单位,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在落实责任分工上实行了条块结合,牵头部门既负责纵向指导,又负责横向协调,保证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建立了考评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纳入创建文明县(市、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同时,实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标管理一票否决制。太原市未成年人联席会议制度和一票否决制的措施,在全省率先,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中央文明办专门作过推荐。

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市把动员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成长、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社会文化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今年全国、全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以来,我市把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太原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协调组”,建立了“太原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协调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中的职责,相继开展了整治网吧、优化网络环境、净化荧屏声频、整治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督查组的充分肯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夯实。我市制定了《关于学校、社区、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职责》,明确了学校、社区、家庭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了三方联动的综合作用。在发挥学校龙头作用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了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考核细则》。进一步引深了德育创建工作,省、市德育示范学校分别达到36所和84所。我市作为全国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工作体系,受到了中纪委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方面,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由社区各有关人员组成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委员会。万柏林区各社区聘任了由优秀大学生担任的挂职副主任,专司社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在发挥家庭基础作用方面,我市启动了“家庭教育工程”,成立了“太原市家庭教育学校”总校和1077所基层分校,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近200场次,培训家长4万余人次。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巡回演讲500多场,有20余万家长受到了教育。创办了“为了下一代学校”、“婚姻家庭学校”,为维护家庭稳定和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太原市家庭教育工作受到中国妇联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市妇联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集体。

3、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支持农村,农民群众享受到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

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开始,市文明委组织开展了“百强帮百村”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被农村干部称为“最务实最有效的帮扶”。

健全机制,促进了共建活动的整体推进。市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百强帮百村”、“强村带弱村”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市文明办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每年制定本年度工作方案,每半年下发一次具体的工作任务安排,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督察共建任务完成情况。参与共建的文明单位,也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结对共建新农村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共建活动领导机构,开展了调查走访工作,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共建规划方案。各共建单位主动把共建村的“两委”负责人和部分村民代表请到单位,通过座谈讨论的形式,进一步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立足长远、强基固本、双向互动、实现双赢”的共建原则,共同商定共建活动的规划方案。

强化“造血”,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共建活动中,各文明单位把共建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培养、扶植共建村的自身造血功能上。围绕“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的目标,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建科技示范田、大棚蔬菜、畜牧养殖基地、林果木种植园等项目,使共建村的产业结构有了新调整,农业持续发展有了较大后劲。市国税局捐资5万元,帮助共建村贫困户发展獭兔养殖,市地税局投资3万余元种植药材苗木40亩,市煤运公司捐资10万元为村民修建养殖场,市农行捐资2万元为村民建苗圃,市规划局捐资为共建村建起了3个蔬菜大棚和2个圈养羊基地,市商行捐资6万元,帮助共建村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市纪委监委、市工商局、市文物局等单位捐资为共建村打深水井,铁十七局投资3万多元帮助共建村解决生产、生活用水,为村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交煤运公司为共建村建起了绿色小杂粮加工基地,实现了该村农产品的就地转化。

建立阵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共建活动中,各文明单位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文明和谐单位把为共建村建设农民书屋、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等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市房地产交易所在最初的物质捐赠的基础上投资5万多元,为共建村建立了100余平米的文化活动室,并配套了应有的设施设备。市物价局、市安装公司、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政工程管理局、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积极为共建村捐赠图书、电脑、电视机、vcd机、文艺活动器材等,市工商局等单位对共建村原有的文化活动室进行了装修,并捐赠了电视机、dvd等器材。市商务局捐资万元,为共建村翻修了戏台,使共建村的文化活动阵地进一步巩固完善。在建立阵地的基础上,各文明单位开展了广泛的文化活动,市规划局、万柏林区环保分局、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永安殡仪馆、太原动物园、阳曲供电分公司等单位,出资为村民演戏、放映电影,组织单位的文艺宣传队伍到村里开展文艺联欢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放映电影1000余场,文艺戏曲演出300余场。

整治环境,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极大改观。针对许多农村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各共建单位与村委会一道,按照新农村建设“四化四改”、“五个一”的要求,普遍开展了硬化道路、美化村庄、路灯照明、改水改厕、卫生防疫等整治活动,使村庄的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市自来水公司投资40多万元为共建村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市规划局捐资万元,为共建村新修了三条街巷,并进行了美化、亮化,在村主要街道上摆放了垃圾箱,使该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地改善。市农业局、市煤运公司等单位不仅为共建村修建改建村中道路,还修建了沼气池,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铁十七局投资近10万元为共建村硬化村中道路。市公路分局在投资数万元硬化村主要街道的基础上,还投资帮扶该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为保持环境的长效整洁,文明单位协助村委制定了保持村容村貌的管理办法。同时,通过发放vcd碟片、画册,编发板报等形式,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了他们建设优美环境的自觉性。

捐资助学,农村未成年人倍受关爱。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各文明和谐单位在结对共建活动中,始终不忘为农村未成年人办好事实事。市国资委组织所属6大公司,捐资7万余元,为共建村建起了一所160余平米的小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还为45名小学生赠送了书包等学习用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市总工会等均捐资为共建村维修学校,购置教学用品。市国税局捐资10万元,为共建村学校修建了电教室,配备电脑45台。山西昆明烟草有限公司为阳曲县北小店乡一所新建中学一次性捐赠5万余元的课桌等教学用品。太原18中除在图书、教学资料和教学器材方面给予支持外,还选派优秀教师到共建村学校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和指导。市自来水公司在解决共建村人畜吃水问题的基础上,实施“结对助学”活动,与共建村困难学生建立起了“一帮一、多帮一”的结对帮扶关系,公司现有200多名干部职工踊跃加入到帮扶活动中。

4、不断丰富创建内容,规范创建标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引深。

我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主线,广泛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确保了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荣誉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市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委确定了“力争用2-3年的时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对我市的创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市委的要求,市文明委对测评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分解,制定下发了《太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太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体系分解》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以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工作系列组。各系列组分别组织协调各城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创建工作,各牵头单位和各责任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针对创建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市领导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深入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协调解决。各城区普遍成立了以区党政领导为组长,以各部门、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领导组,实行区党政领导包片负责制,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创建合力。各基层单位都把创建工作作为其中心工作,依照单位实际把创建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实现目标化管理,确保创建工作一环扣一环,事事有人抓,项项有落实,从而使全市创建工作形成党政齐抓、部门配合、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群众踊跃参与的新局面。

文明行业(单位)、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内容不断深化,管理日益规范。市文明办修订完善了《太原市文明和谐单位创建管理办法》、《太原市文明和谐村镇创建管理办法》,强化了文明和谐单位创建的“三种责任”(肩负起政治责任、履行好社会责任、落实好主体责任),明确了文明单位创建的“三个结合”(文明单位创建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文明和谐单位内部创建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争当文明职工与争当文明市民相结合的),制定出台了客观、科学、公平、公正,便于操作的《太原市文明和谐单位(标兵)测评细则》,进一步规范文明和谐单位创建工作。各县(市、区)、各工(党)委按照市文明委《关于在各行各业修订完善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了道德行为规范大讨论,广泛普及礼仪知识,大力推行优质服务,制定了符合行业特点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各县(市、区)注重加强了文明单位的动态管理,普遍讨论修改了文明单位(村镇)管理办法、完善了文明单位(村镇)测评标准,增强了创建工作的可操作性,加强了文明单位创建的过程化管理。尖草坪区紧密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修订了文明和谐单位、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村镇的创建标准,广泛开展了文明和谐系列创建活动;民营区同区内1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常春超市与租赁单位全部签订了《精神文明共建协议书》,明确了共建的责任和奖惩措施,拓展了共建的范围,带动了整体创建工作的提高。中央电视台10频道采访了我市创建文明和谐行业有关工作。市公交总公司马云凤师傅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讲述》栏目《文明中国》节目中播出,对于展示我市文明和谐创建成果,提升太原文明和谐城市新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6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大盂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大盂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大盂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xx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xx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即构建大运经济带,发展林牧、果蔬、生态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显着增强经济实力,富裕农民群众,建设太原北部经济强镇。大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抓紧抓好太原工业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民营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壮大大运经济带,抓紧抓好省市规划建设大运经济带的机遇,依傍大运路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好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建设生态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新大盂。

(二)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和内部企业的努力,对供料系统、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融资、原料、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改善和开拓,生产效益有效提升,仅百城钢铁一家纳税就达1600多万元,仅次于龙辉、三兴、东铝,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四纳税大户,为全县财政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把发展后劲放在研发项目即喜跃发彩色沥青的开发上,新建生产车间,购置稀浆封层和沥青洒布车辆,该公司承建了县城新阳大街改造工程,出资为阳曲公园修建了聚仙阁第一景观,为大盂增光添彩。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争取到并配合好,顺利完成和推进了一批重点基础项目,争取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近xx0亩,顺利完成了建于移动新村投资达640万元的富士康敬老院,建于大盂中学投资达400余万元的文物古迹慈仁寺。顺利推进了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大盂中学扩建工程,二期投资200多万元的移动新村建设工程,全镇重点工程项目显着推进。

(三)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从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水、路、田入手,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积极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年内新修三条乡村路,分别是卷子头――三畛――大盂,大运路――大泉沟――张家沟――李家沟――大盂,大运路――南高庄――大盂——辛庄。至此,大盂镇将形成环形路网结构,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此为契机,硬化卷子头、大盂、南高庄、张家沟等村主街道,新建铁猫公园、绿化大盂村主街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大盂村农田1400亩,新打深井1眼,修整田间路5公里,栽植田间林6000余株,铺设灌溉管道6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困难群体调研报告 篇17

小城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后盾。为了全面了解和促进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6月份,县政协提案委组织部分政协和委员,对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和陕西省实施的关中百镇的历史机遇,以生态文明规划城镇,以园林宜居建设城镇,以整洁有序管理城镇,以文明先进经营城镇,以特色风格塑造城镇,全县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品位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旅游文化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美小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和陕西省十强县等三十多项殊荣。

(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小城镇规划编制定位准确,科学前瞻。

我县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在凤县城乡规划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为引导,按照一体两翼四中心五十个新型社区的总体布局和区域互联、产业联动、功能互补的总体要求。一是先后完成了凤州镇总体规划、留凤关镇发展战略规划、河口镇发展战略规划及全县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的制定,总规划编制率达到100%。二是随着县城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县城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一城两心、一体两翼、东扩西移北上的战略目标,适时委托中联西北工程设计院编制了县城发展建设概念规划,即丰禾山新区、北环路沿线城市设计。三是在凤县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以县城为中心、凤州镇为副中心、集镇中心村为节点的三级城镇网络也基本形成,目前,全县城镇密度为个/千平方公里。

(二)狠抓基础,完善功能,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紧紧围绕旅游兴县战略方针和把全县当作景区来建设、县城当作星级酒店来管理的指导思想,县城建设按照彰显个性、突出特色、融入内涵、提升品位的新理念和园林化城市的建设标准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积极推进的办法,始终把人本思想、和谐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县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中之重,完成了垃圾填埋场迁址重建工程,县城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95%;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85%;完成县城集中供气、集中供暖工程,大多数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天然气和冬季采暖的方便和舒适。对县城新建路、新民街、交通巷、宝鸡路、汉中路、天水路、滨江路、陵江路等主要街道及嘉陵江两岸建筑物实施了美化亮化,新建了东岭2号大桥、火车站0号大桥、小浴河大桥及凤凰湖1号廊桥,西庄大桥和2号廊桥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先后新修及改造了凤中路、新民街、新建路、陵江路等十余条城区主干道;开通了县城至凤州、十里店、杨家店、陈家湾四条公交线路,县城基础设施得到了高速发展。

----旧城改造成果明显。近年来,县政府加大投入,实施开放搞活、多渠道融资等政策,先后投资近十亿元,加大力度改造了新民街步行街、交通巷饮食街,新建了杨家坪小区、惠民家园、惠民新村、碧水嘉园、月亮湾美景天城、幸福园、留凤家苑、滨江家园等保障性住房小区和凤喜豪庭等多处商品房小区,柏家坪、西庄、桥头庄、安沟门等城中村改造更是各具特色,充分融入了旅游文化元素的内涵,实现了住房保障和经济收益双赢。

----生态环境得到美化。围绕创建国家文明县城和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县政府实施了积极的环境与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先后完成了县城凤凰湖一江两岸四a级景区建设、月亮湾凤凰山堡子山生态公园建设,实施了东岭周边生态移民搬迁、310国道拓宽改造、古羌文化园区建设、西庄交通组团建设,堡子山、丰岩、梨树坪、安沟等灾后重建安置和陈家湾三告别等项目,完成了城区道路改造、环县城绿色屏障、百公里生态长廊、城区三个休闲广场、文化体育馆(场)等重大建设工程。为了加强管理和服务,专设了县园林环卫局、综合执法局,建立了一个110余人的环卫保洁、绿化亮化管理服务队伍和24人的专业城管执法工作队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县城人均绿地达到平方米。一个山清水秀地干净,三月同城星光灿烂,山水相依,城、林、水相伴的中国最美小城、呈现在大秦岭的会客厅----中国凤县。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小城镇建设框架基本形成。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少数干部和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工作力度不大。有的镇由于信心不足对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有的镇存在敷衍应付和急功近利的行为,缺乏长远眼光,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二)规划修编滞后,建设档次不高。全县9个镇,虽然全部完成总体规划,但是,这9个镇的规划大都是原来12个乡镇的早期规划,撤乡并镇后均未得到及时修编,总体布局已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且小城镇建设规模普遍偏小,大多集镇建设仍停留在乡村小街道的层次上,基本上是一条柏油(水泥)路,一排砖混房,一溜小餐馆,几家杂货店,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机制不健全,建管矛盾突出。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时势发展的需求,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随意性较为明显,重建轻管的现象突出。小城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比较突出,特别是县城规划区内城中村无序修建的趋势明显。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县住建局及各建制镇缺少必要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小城镇建设工作缺位现象较为严重,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提高。

(四)融资渠道不畅,小城镇建设缺乏后劲。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县各镇由于历史负债大、包袱重,大都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企业和个体开发、能人投入的积极性,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民间资金挖掘不够,没有真正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格局,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树立大战略发展理念。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政治、经济、教育、商业、文化、信息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是推进我县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县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中央明确指出,推进中国城市化,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县委全委会作出了建设幸福凤县,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建设幸福凤县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理念,增强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把小城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68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