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2024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样例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19000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样例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第一篇】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2013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6,000万元,占年初预算的%,比上年增长%,增收27,482万元。其中: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增收24,712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增收21,012万元;上划中央及省五税收入(上划中央四税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上划省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3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增收3,710万元,基金收入完成3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增收2,770万元。

2013年财政全口径支出完成398,000万元,同比增长%,增支50,083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31,000万元,同比增长11%,增支32,524万元;基金支出完成67,000万元。

201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厉行节约,狠抓增收节支,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入预算任务。

一、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2013年财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亿元,为年初预算的%,同比增长%,增收27,482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大关。

2013年政策性减收持续,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起征点提高,对我市财政收入增收影响持续。再就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组织财政收入困难很大,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地税及财政部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深入研究财税形势,及时落实征管措施,充分挖掘潜在财源,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二、优化支出结构,服务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

2013年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9条规定”和哈尔滨市“10项规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一心一意惠民生,尽心竭力谋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加大财源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求,财力进一步向民生、弱势群体和三农领域倾斜。一是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投入65,000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0%;通过“一卡通”直接下达拨付各项强农惠农补贴28,2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投入53,800万元;再就业资金投入2,798万元;城乡低保投入13,991万元;医疗保险投入7,050万元;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15,760万元,参合率达到100%。落实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有关政策,拨付了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6,404万元,新建亚臣中学及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5,900万元,使广大群众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是加大城乡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使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改观。完成了市区内政法路、新生路、北环路等主干道路扩建改造,城区供水工程、新建水厂及供、排水管网改造;完成了金山公园二期、城乡天网工程、路灯安装、铺装步道板、既有楼体改造和城市绿化工作。这些项目的建成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五常城市环境和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了铁通路沿线村屯的铁栅栏的补课升级;改造农村泥草房4,083户、危房2,389户、发放廉租房补贴3,650户;建设五常、拉林、山河四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三是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勤俭节约。我们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实现了公用行政经费压缩控制目标。

三、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

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筹集资金的职能作用,以服务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千方百计筹措落实资金,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园区不动摇,进一步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把园区作为产业项目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支撑的原则,推进牛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壮大税源基础。继续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纳税大户实行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注重密切联系渠道,争项目争资金取得新突破。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下,财政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增长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积极与上级财政部门联系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建设及转移支付资金,2013向上争取各项结算补助及专项补助资金280,000万元(其中专项补助185,000万元,结算补助95,000万元),比上年增45,000万元。一方面减少了我市财政面临的收支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保稳定、保增长、保运转,更好地创造了社会和谐。

五、注重体制保障,财政各项改革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编制,使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科学化、完整化。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高效。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提高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采购资金效益。四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大监督理念,提升监督科学化水平,推进财政绩效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注重加强正确引导,干部队伍呈现新面貌。

年初以来,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以造就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己任,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财政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执行力、操作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有效展现了财政部门和干部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各位代表,2013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突破历史。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财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仍需大量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政府历史债务较重,偿债压力较大,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预算(草案)安排。

201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14年我市预算编制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坚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政管理,推进财源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14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18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增收24,00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0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增收13,500万元。

按照可用财力,财政公共支出预算安排180,000万元(不含专项和基金支出)。

完成2014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投入机制,放大政策效应,支持推进牛家园区建设,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全力扶持企业发展,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及时兑现帮扶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三是抓好政府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注入资本金和优质资产等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促进规范化管理,引导社会投资稳步增长,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二、强化税收征管理,促进财政增收。

紧紧围绕全年预算收入目标,按照应收尽收、从实从快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充分挖掘征收潜力,加强各类收入征管,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各征收部门目标责任,及时分解任务,加强协调联动,努力保证目标增幅;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税源监控,加快主体税种征收进度,努力保证收入均衡入库;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税机制,切实做到“抓大、管小、堵漏、拓新”,坚持扩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努力保证财政收入质量。

三、坚持厉行节约,促进收支平衡。

一要严格预算约束,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二要大力控减一般性支出,严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公车运行费、接待费、会议费、出国(境)费要继续实行零增长。三是优先保障重点支出。调一般、保重点,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各项支出,确保工资正常发放、机关正常运转,确保大部分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2014年我市地方津贴每人月增312元,地方津补贴每人年均18,000元,达到省要求津补贴发放标准最上限,人员工资标准在哈尔滨市所属县居首位。

四、深化财政改革,促进规范管理。

按照依法理财的要求,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为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资金监管,切实提高预算绩效。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规划、调控和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以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效益为中心,采取收支并举、查管并重的方法,突出专项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切实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五、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为国聚财、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服务周到、廉洁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方针,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争创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效能型集体、廉洁型班子。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主动服务市域经济的能力,积极谋划全局,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确保财政资金、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拼搏,求真务实,全面完成2014年财政工作任务。

2023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第二篇】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切实增强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组织收入,重点保障工资、正常运转和民生支出,有序推进财税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2016年,预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935万元,同比上年完成108373万元,增收7562万元,增长7%。其中:

财政系统预计完成27474万元,比上年完成37493万元减收10019万元,下降%。

全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8694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30613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19700万元(含置换债券)、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上年结转35383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550763万元。

2016年,预计全市财政总支出51449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1046万元(比上年382659万元增长%),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99750万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3627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076万元,比上年增加2652万元,增长%。

2、国防支出465万元,比上年增加41万元,增长%。

3、公共安全支出14896万元,比上年增加1499万元,增长%。

4、教育支出62817万元,比上年增加4430万元,增长%。

5、科学技术支出1973万元,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343万元,比上年增加2827万元,增长%。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628万元,比上年增加4676万元,增长6%。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9358万元,比上年增加1233万元,增长%。

9、节能环保支出9219万元,比上年增加1904万元,增长%。

10、城乡社区支出20529万元,比上年增加4708万元,增长%。

11、农林水支出64827万元,比上年增加30万元,增长%。

12、交通运输支出11304万元,比上年增加1739万元,增长%。

1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1112万元,比上年增加350万元,增长%。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794万元,比上年增加37万元,增长%。

15、商业服务业支出2492万元,比上年增加61万元,增长%。

16、住房保障支出34300万元,比上年增加737万元,增长%。

17、其他支出155万元,比上年减少14万元,下降%。

18、国土海洋气象支出3688万元,比上年增加558万元,增长%。

19、金融支出24万元,与上年持平。

20、债务付息支出1043万元,比上年增加418万元,增长%。

2016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1530万元,上级对本级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9068万元,上年结余11415万元,收入合计4万元,比上年完成63178万元,减少21165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有:城市公用事业附加36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6万元、其他收入374万元。

2016年,政府性基金支出31900万元,比上年支出49777万元,减少17877万元。主要支出项目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25617万元、农林水支出88万元、资源勘探信息支出21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7万元、其他支出2477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52132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65252万元,利息收入494万元,财政补贴收入86373万元,转移收入13万元。按险种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816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345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9220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561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7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588万元、生育保险基金340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73174万元。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58607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741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23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122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488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82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228万元、生育保险基金98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85800万元。

2016年末滚存结余62652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50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674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046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616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331万元、失业保险基金3002万元、生育保险基金2402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3465万元。

(五)围绕预算执行所做的主要工作。

1、着力加强财源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大会战”。投入资金亿元,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园区新建道路4千米,建成标准厂房万平米。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新引进湖南闽商服饰集团等74个服装产业项目进驻园区,项目总投资38亿元。园区新建成项目19个,创利税20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投入22亿元,加强船舶产业园建设,船舶产业全年创税3000万元。争取芦笋品牌开发项目资金130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500万元,加强沅江芦笋品牌推介,发展芦笋加工企业24家(其中规模企业3家)。争取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900万元。三是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改造提升麻纺、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申报企业技术创新改造项目23个,争取上级财政资金万元。认真清理涉企收费目录清单,严格执行收费清单之外无收费。组建“助保贷”,实施“三帮”(帮大、帮特、帮群),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投入1637万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公路桥维修改造步伐。投资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资金亿元,在草尾、阳罗洲等5个镇19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争取旱改水建设项目指标万亩,引入社会投资亿元。争取洞庭湖区沟渠疏浚补助4300万元、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500万元,争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园等项目资金900多万元。

2、切实强化财税征管。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将全年财税收入目标任务“划块分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二是着力开展税收协控联管。切实强化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加强财税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税收、税负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全年通过税收协控联管入库税收23452万元,占税收收入的%。三是大力实施税收清查。对全市各大中小微企业进行全面的税源调查,重点调度10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税收,掌控了全市税源动态和税源实际情况。同时组织清查小组对房地产、芦笋、砂石、船舶等十几个行业开展税收清查行动,清理税收6000万元。四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着力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以票控收”、“以票促收”的源头控管作用。全年完成非税收入5亿元,其中纳入一般预算收入管理亿元。

3、重点保障民生支出。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把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全市全年与民生相关的支出达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惠民补贴35项117批次25232万元。切实加大教育发展投入力度,按标准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700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443万元、民办学校学杂费补助400万元、普高和中职学校助学金万元、中职学校在校生免学费资金万元、学前教育贫困学生资助资金万元,拨付资金5000万元,实施校舍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以及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学校各类工程建设。着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53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7个。拨付彩票公益金1211万元,支持农村幸福院、敬老院、乡村少年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争取上级转移支付亿元,改造棚户区26万平米、建设公租房195套5400平米、发放租赁补贴1360户。拨付移民后扶资金万元,确保全市万移民享受后扶政策。投入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328万元,建设项目135个。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

4、深入推进财税改革。一是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面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消费税和资源税等税制改革。二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围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目标,首先,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三部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做到各有侧重、有机衔接;其次,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全面晒政府、部门预算家底和“三公”经费明细;再次,稳步推进了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公开工作。三是着力盘活财政存量。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同时对上年结转资金进行清理,调整用途使用2418万元(其中市本级1668万元,2年以上的上级结转项目资金750万元),弥补2016年预算资金缺口。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规模控制、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同时积极争取置换债券,稳步推进债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争取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0700万元,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争取置换债券亿元,用于偿还经省核定清理甄别结果内的政府存量债务。五是积极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公开征集ppp咨询服务机构,搭建ppp服务平台,选定28个可向社会推介ppp模式建设项目,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ppp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达万元。六是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将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自行评价范围,财政部门选取部分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先后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专项资金等十余项财政专项资金等进行了重点的绩效评价。七是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切实落实农业“三项补贴”,实现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平稳过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资金12300万元,惠及农户132068户。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发放贷款900多万元。八是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逐步把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今年市国土局“旱改水”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采购金额达亿。九是大力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今年在琼湖和胭脂湖两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试点,明年在所有镇全面推进。十是扎实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现已完成全市公务用车摸底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将于年底前完成公务用车改革。

总的来说,201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效果良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济下行压力大,税收增长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运行风险较高等等,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面对,着力解决。

2017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社会民生四大建设;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释放改革红利;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促进沅江“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2017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21732万元,比2016年完成115935万元增加5797万元,增长5%。

2017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82616万元(地方部分),加上级补助收入87075万元,减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4270万元,市本级预算可用财力161726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61726万元,同比2016年143009万元增长%。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征收部门分解安排如下:

(1)国税系统收入预算48000万元,比上年预算42900万元增长%。

(2)地税系统收入预算46258万元,比上年预算50000万元下降%。

(3)财政系统收入预算27474万元,比上年预算23035万元增长%。

2、市本级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018万元;。

(2)国防支出342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11290万元;。

(4)教育支出44972万元;。

(5)科学技术支出452万元;。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09万元;。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085万元;。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674万元;。

(9)节能环保支出3199万元;。

(10)城乡社区支出15425万元;。

(11)农林水支出16507万元;。

(12)交通运输支出2656万元;。

(13)资源勘探信息支出1236万元;。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283万元;。

(15)商业服务业支出1335万元;。

(16)住房保障支出4063万元;。

(17)国土海洋气象支出1926万元;。

(18)地方一般债务付息454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2017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130万元。其中:城市公用事业附加27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0万元,散装水泥及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0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其他收入70万元。

基金预算支出21130万元,主要是城市公用事业附加27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1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等740万元,上解上级20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为116419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46744万元,利息收入595万元,财政补贴收入69065万元,转移收入15万元。按险种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994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453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9221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0236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3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593万元、生育保险基金340万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由省财政统一编制,并统一下达每年各县市区本级财政安排数和征缴任务数,各县市区不另行编制预算,所以本次预算数不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数据。)。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为109502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994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80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316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8162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92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256万元、生育保险基金98万元。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本年结余691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460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30472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953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823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96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3339万元、生育保险基金2645万元。

说明:由于我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较小,为进一步统筹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我市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编制管理。

三、2017年财政工作重点。

为顺利实施2017年财政预算,我们将突出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财源建设。

一是支持园区发展壮大。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园区承载项目、吸纳投资、增加税收的作用。二是着力开展招商引资。立足工业园区“三个百亿”产业园建设,努力在引进优质企业、高效企业入园工作上做文章。三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市级领导分到各重点企业蹲点,及时帮助破解企业发展瓶颈。进一步落实好各项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涵养税源。继续加强“政银担”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二)突出抓好财税征管。

一是做实收入。根据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变化,科学研判经济税收形势,科学制定组织收入预案,提高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创新征税方式,提高征税效率,坚持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二是切实加大税收协控联管工作力度。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充分调动各涉税部门协同治税的积极性,促进协税护税工作,确保了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是严格依法治税。对内,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办事,规范税收执法,防范执法风险;对外,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规范税收秩序。实时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权。扎实开展税收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个体大户的专项检查,清查补税。

(三)突出抓好支出保障。

突出“两保一促”的原则,保运转、保政策性民生支出、促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实事的投入力度,科学统筹财力支持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出,优先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美丽村庄”建设进度,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和面貌。

(四)突出抓好财政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改革面覆盖到全市所有镇,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乡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努力打造“高效、规范、公开、透明”的乡镇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新模式。二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落实《预算法》,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办法,完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进一步推进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该公开的全部公开,不留余地,不留死角。三是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覆盖面,努力挖掘深度,提升内涵,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四是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切实加强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重点抓好财政存量资金收回使用工作,全面清理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存量,整合资金用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发展领域。

(五)突出抓好财政监管。

一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重点对主要经济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拨付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改,堵塞漏洞,确保干部和财政资金双安全。二是强化专项资金全程监管。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将监督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实现“以监督促管理、以监督促服务”。三是强化乡镇财政监督。对乡镇进行财政监督大检查,确保检查范围和内容全覆盖,重点检查涉农惠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四是强化非税收入和基金监管。突出“以票管收、以票控收”,提升非税收缴业务水平,规范非税收入执收执罚行为。严格基金账户、基金票据和基金余额管理,严格各类基金的预、决算管理,确保基金安全。五是强化政府债务监管。完善动态监管分析机制,着力摸清存量债务和新增置换债券家底,同时严格规范融资平台举债行为,将债务规模压缩在可控范围内,严防政府债务风险。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奋发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有力的举措,全面完成年度预算任务,为我市转型升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第三篇】

各位代表:

2005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全市财政收入亿元,其中完善出口退税机制调增收入亿元,完成预算%,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扣除上交中央财政亿元,地方财政留用亿元。加上上年支出预算结余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亿元。全市财政支出亿元,完成预算%,比上年增长%。支出预算结余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亿元,预算纯结余亿元,待市和区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亿元,完成预算%,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扣除上交中央财政亿元、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亿元,市级财政留用亿元。加上上年支出预算结余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亿元。市级财政支出亿元,完成预算%,比上年增长%。支出预算结余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亿元,预算纯结余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亿元。其中,上交中央收入增加亿元;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养路费等专项资金增加亿元,按规定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以及支农方面的支出;市级可支配财力增加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保障补助亿元,环境综合整治亿元,补发住房公积金亿元,文明生态村建设亿元,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亿元等。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亿元,完成预算%,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财政支出亿元,完成预算%,比上年增长%。支出预算结余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亿元,预算纯结余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过去的一年,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税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和改进财税管理,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加快实施,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多点支撑的格局逐步形成,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手段,努力确保应收尽收。全市财政收入在上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4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比上年提升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332亿元,增长%。

(二)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亿元,增长%。全面实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港口和机场扩建工程,完成地铁一号线和103国道改造任务,城市快速路二期和市区路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加快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上游堤岸14.5公里,实施河道清淤20公里,完成了五马路、大沽桥等一批道路和桥梁工程,有效地提升了海河上游区域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带动了两岸商贸和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蓝天、碧水、生态等六大环保工程,加快锅炉改燃和水气管网改造,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1%,新建和改造地下管网723公里。对成片旧楼区进行综合整修,三年累计整修改造1813万平方米。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9.1亿元,增长7.1%。充分利用财政投资、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土地收购和以税还贷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施工业战略东移,积极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支持纺织工业园和冶金基地建设,累计帮助210户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服务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

支农支出12.9亿元,增长17.6%。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实施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九项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和管网入户工程,支持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新增和改扩建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养殖小区200个,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完成植树造林820万株,改造农村户厕32万座。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教育支出74亿元,增长22.8%。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累计建成48所示范高中校、15所模范小学和350所村办小学,为473所农村中小学装备13万台教学仪器。全面完成49个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医科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师范大学、理工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建成38个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科技支出亿元,增长%。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功能基因组学等9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扩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规模,累计组建创业投资机构56家。注册资本金达到亿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重点支持了180个基础研究项目和203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成现代中药产业园一期、锂离子电池和头孢抗生素等一批产业化基地。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文体广播支出亿元,增长%。中华剧院、少儿艺术中心和图书馆工程进展顺利,数字广播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启动,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和第十五届全国书市取得圆满成功。完善体育场馆和社区居民健身设施,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

医疗卫生支出19亿元,增长%。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防病中心、传染病医院和120急救中心等工程基本完成。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工程,一批新的医疗卫生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受益农民达到117.6万人。及时拨付高致病性合流感防控资金,健全防控应急体系,保证疫苗购置和疫情监测等经费需要。

公检法司支出亿元,增长%。加强公安交管和狱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消防安全和应急处置装备,完善政法机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组建公安特警队伍,改善基层单位办公条件,增强安全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46亿元,增长%。全面落实再就业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万人。增加财政补助资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帮助困难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解决参保问题。完善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上年的万人减少到万人。落实优抚对象抚恤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增发优抚对象和低保人员节日补贴。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一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经济租赁房,妥善解决困难家庭拆迁安置问题。调整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补助标准,落实“新职工”补充住房公积金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企业计税工资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职工和居民收入。妥善分流安置159户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帮助企业平稳退出市场。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提前实现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全市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45亿元增加到725亿元,年均递增%,五年财政收入累计达到236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倍,是历史上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时期。全市财政支出由207亿元增加到520亿元,年均递增%,五年财政支出累计达到186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

“十五”期间,我市财政收支总量不断扩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优势,努力扩大投融资规模,五年财政累计投入662亿元,重点支持了海河开发、交通管网。环境整治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五年累计筹集资金195亿元,通过实施财务宽让、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土地收购等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工业战略东移和新一轮“嫁改调”。三是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加快发展。通过财政体制、税收返还、以港养港、专项补助等多种形式,五年累计投入亿元,大力推进新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四是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五年累计投入382亿元,着力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文化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增加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五年累计投入171亿元,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保障了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六是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和制度创新。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税收属地化征管,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财政增收机制,区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八个区县和三区财政收入由126亿元增加到391亿元,年均递增%。

认真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和财税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现行财政体制和目前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市上交中央收入比重较大,地方可支配财力难以满足各方面不断增长的支出需要,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由于区域位置和资源配置不同等原因,区县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均财力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区县财政比较困难。财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税收征管存在漏洞,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预算草案。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到“十一五”末全市财政收支总量要实现翻一番,年均递增16%。财政收入由725亿元增加到15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332亿元增加到700亿元;财政支出由520亿元增加到1090亿元。我们要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6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改革发展全局,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积极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坚持依法治税,加强收入征管,努力扩大财政收入总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三农”投入,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努力促进“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6年预算安排主要考虑以下政策要点:

一是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积极涵养税源财源,大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手段,建立稳固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不断增强财政实力,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积极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研究制定促进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现代交通网络,为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

三是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积极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发展模式。

四是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事业投入,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重点支出需要,加快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实行粮食直补等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而免一补”政策,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六是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完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搞好做实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财政补助规模,逐步解决基金收支缺口问题。增加再就业、城镇低保和优抚救济补助资金,逐步解决关闭破产和“空壳”企业职工分流安置问题。

七是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优抚对象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积极落实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策,调增企业计税工资标准,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收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政策要点以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850亿元,比上年增长%,在预算执行中力争再多超收一些,努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市财政收入扣除上交中央财政亿元,财政支出预算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27%。在预算执行中,还要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约36亿元、上年支出预算结余亿元,全市财政支出总预算为亿元。按支出项目划分,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亿元,增长%;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亿元,增长20%;教育支出亿元,增长18%;科技支出亿元,增长18%;支农支出亿元,增长%;医疗卫生支出亿元,增长17%;文体广播支出亿元,增长%;公检法司支出亿元,增长17%。

市级财政收入预算亿元,比上年增长16%。扣除上交中央财政和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在预算执行中,还要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约36亿元、上年支出预算结余亿元,市级财政支出总预算亿元。按支出项目划分,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60.5%;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亿元,增长%;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亿元,增长20%;教育支出22.3亿元,增长18%;科技支出亿元,增长18%;支农支出亿元,增长18%;医疗卫生支出亿元,增长%;文体广播支出亿元,增长%;公检法司支出亿元,增长17%。

市级财政支出预算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增加亿元,按规定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以及支农支出;市级可支配财力增加亿元,主要是增加正常经费4亿元,教育科技支农亿元,社会保障亿元,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2亿元,新增地铁二、三号线资本金2亿元,医疗卫生亿元,乡村公路改造亿元,消防装备、数字化电视网络改造等专项支出亿元。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预算亿元,比上年增长20%。财政支出预算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

总的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预算综合考虑了国民经济加快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等经济性和管理性增收因素,以及将要出台的政策性减收因素,收入安排增长%,是历史上最高水平。财政支出预算综合考虑了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的支出需要,体现了积极稳妥的原则。在预算执行中,我们要大力组织财政收入,集中资金保证重点支出,确保实现全年预算平衡。

三、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各级财税部门要按照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城市路网等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海河堤岸改造、永定新河综合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公用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旧楼区综合改造,不断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制定实施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启动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专利申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完善财税政策,支持海河上游经济商贸区和大型商贸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性开发,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制定实施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滨海新区发展基金,充分利用政府投资、财政补助、贷款担保、土地质押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区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制造和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全面提升滨海新区服务和辐射功能。

规范和完善滨海新区财税政策,积极整合各类财政资金,调整优化区域资源布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支持自主研发、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在新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加快构建滨海新区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滨海新区发展后劲和带动功能。积极实施聚拢人才的财税扶持政策,广泛吸揽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滨海新区投资创业,为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抗旱水源和防洪防涝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和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道路、照明、供排水、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农民关心的问题。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全面完成示范高中校建设任务,启动“历史名校”建设工程,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快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公共卫生建设,完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调整卫生资源布局,建设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药品检验中心和安定医院等一批卫生医疗机构,健全社区卫生医疗设施,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就医难问题。健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积极发展图书、档案、文物等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加快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工程,建成奥林匹克体育场和中华剧院,启动艺术职业学院、少儿图书馆、中国大戏院和文庙等重点改扩建工程,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整改投入,完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切实保障政法部门执法办案经费需要,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坚持再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现“4050”人员托底安置。积极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制定实施关闭破产企业相关财税政策,妥善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切实解决职工分流安置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预测、预警机制,增强医疗保险基金自我平衡能力。实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

积极实施增加群众收入的财税政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逐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项目和标准,加大企业工资增长推动和调控力度,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不断扩大财政收入总量,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积极制定和完善财税政策,不断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进一步涵养和壮大财源,不断优化财源结构,努力增强财政实力。以建立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为依托,全面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行税控装置,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和纳税评估制度,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协作配合,充分利用工商注册、车辆年检、房地产登记以及资格认证等手段,健全税收源泉控制和代扣代缴制度,加强政府土地收益管理,努力防止收入流失。全面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加强企业税收与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确保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的原则,妥善安排、合理使用各类各项财政资金,规范财政投资的决策程序,避免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支出过程控制,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区县经济加快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资金瓶颈问题,逐步缩小区县之间财力差距,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化资金运作机制,实现贷款还款良性循环,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各位代表!2006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一年。财税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财税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税管理,圆满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为促进天津更快更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23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第四篇】

各位代表:

2003年全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依法监督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克服各种减收增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条战线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

2003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4,244万元,为年预算的%,增长%。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完成3,323万元,为年预算的114%,增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41万元,为年预算的%,增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80万元,为年预算的322%,增长222%。全县财政总支出完成26,453万元,其中本级支出完成22,504万元,为年预算的%,增长%。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结果为: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减省、市各项结算补助及上解支出,当年预算超收超支、收支平衡。

纵观过去的一年,全县财政工作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方面减收因素不断出现。一是“非典”时期,国家出台了减免部分税费政策,使工商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受到影响;二是受自然灾害和政策性减税的影响,农业税减收1,400万元;三是落实再就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减少财政收入280万元。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大幅度增长。一是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全部兑现了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93年至95年18个月套改工资,恢复了工资福利部分,落实正常的晋级工资,增加支出3,000万元。二是年度内退伍兵安置和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加大了财政负担;三是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增加对乡镇转移支付补助216万元;四是防治“非典”增加支出200万元。为克服各种困难,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财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消化了各种减收因素给财政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县主要领导带领财政部门积极跑省进市,千方百计地争取省市财政在资金上的支持,全年累计比去年多争取资金3,000多万元,有力地缓解了财政资金紧张的状况;财政支出体现了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发放职工工资以及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点支出。

2003年,全县财政在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和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预算执行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这是县委加强对财税工作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财税部门认真落实财税政策、改进和加强财税管理、千方百计挖潜增收、竭尽全力确保平衡的结果。

(一)强化财税征管,确保应收尽收。

不断加强与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力度落实税收任务,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大收入征管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财税征管手段,保证税收征管有序进行,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的收支管理,强化预算外资金的统筹工作力度,有效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状况。在全县各条战线及财税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财政总收入完成14,244万元,比同期增加3,387万元,增长%,超额完成当年预算任务。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四个确保目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一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工资政策,提高工资水平。年初以来,我们坚持集中财力保工资的原则,及时足额发放了职工工资,没有出现拖欠工资现象。全面兑现工资政策,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工资从2002年年末的780元,增长到2003年年末的990元,平均增长210元,增长了27%。并首次兑现了年末一次性奖金,职工工资水平在全市位居第二位。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扭转多年来工资发放不及时的局面。同时对上划到县的乡镇教师工资、卫生院及防疫人员工资、乡镇公安干警工资做到了和县直单位同步发放;二是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03年全县养老保险费收入2,847万元,收缴率达到100%,养老金支出2,32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三是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保证财政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四是确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低保费支出394万元。

(三)优化支出结构,努力确保重点支出。

继续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压缩行政经费,削减弹性支出。净化财政供养范围,清理出不应由财政继续供养的人员530人,每年为财政节约资金341万元。在确保工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前提下,对民政抚恤、教育、市政、环卫、交通、支农、政法部门等项资金优先解决。其中市政建设安排资金2,000多万元,优化了投资环境;安排政法部门经费1,490万元,保障了社会安定;安排通乡公路匹配资金640万元,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实行零基预算,减少不合理经费支出。在保证各部门正常经费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统一的定额,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对各部门经费指标重新进行核定;二是加强财政收支监管,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纳入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已达到148户。通过实际运行,各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不合理开支明显减少;三是切实抓好部门预算试点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部门预算试点单位,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规范预算编制;四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加大《政府采购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努力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增强乡镇财政实力。理顺了县乡分配关系,规范了县乡财政收支范围,有效缓解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六是积极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努力实现“三个确保”。继续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宣传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对乡镇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五)加强财源建设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省政府加快县级财源建设发展的有利契机,把财源建设作为全年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经济战略调整的重点,结合县乡地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确立以工业财源为骨干,农业财源为基础,第三产业等新兴财源体系为重点,用好用足省市关于财源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财源建设步伐,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

一是强化财政监督职能,规范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规范执收执罚行为,促进预算内外资金的有机结合,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加强会计管理,规范财务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会计法》执法专项检查,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重点检查了25户,对违纪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三是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加大监督处罚力度,规范资金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益。

各位代表,2003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从总体看是好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全县财政收入虽然增长较大,但与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收支矛盾依然相当突出。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地方财政可用财力所占比重偏低。三是虽然行政单位机构改革成效明显,但财政供养人员有增无减,财政负担难以减轻。四是县乡两级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偿债压力不断加重,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五是财政收入缺乏持续增长的后劲,难以保证长期增长的势头。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预算(草案)。

200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国家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对全县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我们要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为财政形势根本好转继续努力。

2004年全县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发挥优势、用足外力、打造精品、全民创业、追赶富县、立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县政府的工作布署,严格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支持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狠抓财源建设;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保证工资性支出和重点支出的需要;深化财政改革,整顿财经秩序,不断推进依法理财。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2004年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全县财政总收入安排1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减省市对我县各项结算补助及专项上解,当年可用财力22,086万元。根据以收定支的原则,全县财政支出安排22,086万元。收支相抵当年预算安排是收支平衡的。

三、积极开拓,艰苦奋斗,确保圆满完成2004年财政预算任务。

为确保全县财政预算任务的完成,按着县委的要求和本次会议提出的工作任务,2004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努力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一方面加强收入征管,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密切与税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落实人代会确定的收入任务。认真研究国家税收政策和我县经济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强对收入执行情况的动态分析与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分析和预测,全面掌握重点税源的动态,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坚持依法治税。严禁越权减免、违规减免、先征后返、异地交税等方式偷逃税款,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四是加强农业税和非税收入的征管,规范征管手段,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坚持量力而行,大力压缩弹性支出。继续坚持“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的原则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情的优良传统,切实贯彻“两个务必”要求,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强化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减少弹性支出。使财政支出控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确保当年预算的收支平衡。

(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经济发展。

2004年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和省政府加快县乡财源建设的有利契机,用好用足各项财政政策,建立有前途、有活力的后续财源体系,促进财政收入总量增加,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扶持方式,对确实可行的企业或项目,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担保、政府委托出资人参股注资或政府无偿投入以及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等多种方式予以扶持;二是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通过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为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四是加大对通乡公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五是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文化等项事业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一是继续做好工资保障工作,确保县乡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保证“两个确保”和“低保”所需资金。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覆盖面,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所有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对就业市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的支持,全面落实支持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四是坚持“两个务必”,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五是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农业、教育、卫生、政法等项重点支出的适度增长,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创新财政管理机制。

一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继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加快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步伐。四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规模,规范采购行为,节约财政支出。五是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财政监督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内部监督与对外监督相结合,检查处理与追踪问效相结合,贯穿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工作机制。二是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升财政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和能力,切实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落到实处。三是强化财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加强执法检查和会计管理力度。继续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各位代表,完成2004年预算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锐意改革,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2023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第五篇】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安徽省审计监督条例》规定,县政府安排县审计局对度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主要审计了2014年县级财政预算执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对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卫生局、县扶贫办等5个部门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2014年,全县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安排,坚持依法生财理财,努力增收节支,全力保障“5+1”项目及各项重点工作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算收支任务。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县公共预算收入77755万元,较上年增加17727万元,增长%,占调整预算77000万元的%。继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预算内全年上级补助收入及国债转贷收入333226万元,较上年增加35256万元,增长%。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2014年,实施民生工程36项,在省级33项基础上增加3项,民生工程投入97680万元,较上年增加1093万元。进一步加大民生支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广大群众。

推动发展更加有力。2014年,预算内拨付县城投公司、汇金公司和现代产业园区资金215579万元,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兑现落户园区企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2014年通过县城投公司融资平台获批13个融资项目,当年提款177500万元。进一步充实担保机构资本金,2014年新增利达担保公司资本金4000万元,带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3600万元。

依法理财深入推进。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重点税源管控,严格执行非税收入收缴分离制度,收入目标超额完成。严格预算执行,严控预算追加,对部门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追加。加大存量资金清理整合,清理历年项目结余资金1480万元用于民生工程,清理整合农业项目资金1600万元扶持现代农业发展。

财政改革不断深化。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部门预算编制更加规范,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初预算编制到位率和财政预决算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劳务委派、服务外包等方式,将公共服务事项、社会事务服务事项和技术服务事项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规范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债务的管理权限、审批程序、适用范围、偿还责任及管理机制,对全县政府债务进行了清理甄别,锁定存量债务规模,有效防控财政运行风险。支持农村综合改革,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公益设施建管机制、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1、县本级财政收入情况。

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2014年县本级财政收入预算48270万元,2014年县本级实现财政收入58454万元(中央收入16823万元,地方收入41631万元),较上年增加16792万元,增长%,完成预算的%。收入具体情况是:税收收入51093万元,其中:增值税4596万元,消费税11万元,营业税13362万元,企业所得税13637万元,个人所得税1168万元,资源税50万元,城市建设维护税1171万元,房产税440万元,印花税333万元,土地使用税1421万元,土地增值税1330万元,车船税234万元,车辆购置税3749万元,耕地占用税1834万元,契税7757万元;非税收入7361万元,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3160万元,罚没收入1882万元,专项收入1396万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87万元,其他收入111万元,中央级非税收入25万元。

2014年,省财政补助我县公共财政预算资金279470万元,具体构成是:税收返还3084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159770万元,其中:体制补助35325万元,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42120万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6454万元,结算补助6997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补助1836万元,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补助2893万元,义务教育等转移支付补助10221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和低保等转移支付补助12873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补助19234万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补助4634万元,产粮(油)大县奖励497万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7585万元,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9101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16616万元。

2014年,县本级财政公共预算支出320922万元,较2013年增加40329万元,增长%,完成年初预算175756万元的%。按支出功能分类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912万元,国防支出100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0230万元,教育支出6875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2576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73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11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40319万元,节能和环保支出4115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402万元,农林水支出61058万元,交通运输支出9811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1521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226万元,金融支出4719万元,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1732万元,住房保障支出52851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837万元,国债还本付息支出349万元,其他支出3551万元。

2014年县本级财政总收入339039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45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79470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1100万元,上年结余31万元,调入资金1695万元,减补助乡镇支出11711万元。县本级财政总支出339019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20922万元,上解中央支出16823万元,上解省级支出17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10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0万元。

2014年,县本级政府性基金总收入306129万元,其中:县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55800万元(国有土地权使用出让收入239309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8324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909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2500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635万元,育林基金1265万元,森林植被恢复费2119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314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317万元,公共住房租金收入108万元),上年政府性基金结余7693万元,基金补助收入42636万元。

2014年,县本级政府性基金总支出298631万元,其中:县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89835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954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329万元,农林水支出2726万元,教育支出2783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350万元,其他支出1099万元),上解支出-20万元,基金补助支出8815万元。

收支相抵,2014年县本级政府性基金滚存结余7498万元。

2014年,社会保障基金总收入21120万元,其中:县本级社会保障基金收入20483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0393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34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50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435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58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49万元),上年社会保障基金结余637万元。

2014年,县本级社会保障基金支出20881万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0393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34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750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435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支出258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947万元。

收支相抵,2014年县本级社会保障基金滚存结余239万元。

2014年,县财政下达本级预算支出指标630781万元,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1、公共预算支出指标322441万元。其中:年初批复部门预算75412万元,年初代编重点专项预算和项目配套支出指标(非部门预算)33025万元,目标考核、招商引资等奖励支出指标1572万元,工资、义教经费等结算支出指标6239万元,非税收入结算支出指标2625万元,分解上级专款支出指标180829万元,税收征管业务费支出指标900万元,县长办公会议批准追加支出指标4782万元,列收列支指标17415万元,减财政监督追减指标358万元。

2、基金预算支出指标30834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支出指标243249万元,分解上级基金补助支出指标42656万元,育林基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安排支出指标1952万元,社保基金支出指标20483万元。

1、虚列支出万元。2014年12月,总预算将上级财政年底拨入的专款以及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目标考评、双拥、效能建设奖励等资金万元列支转入暂存款。

2、非税收入退库万元。2014年12月,总预算将原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征缴入库的征地管理费收入万元,以“误将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收入缴入国库”名义退库。

3、预算专户存款利息收入未缴国库万元。2014年,预算内专户存款利息收入万元,加上年结转利息收入万元,合计万元未缴入国库作为预算收入。

4、个别超拨资金。2014年超预算支出指标,调度张冲乡政府资金850万元。

5、自我保障不足问题依然突出。2014年,县级财政公共预算收入58454万元,仅占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20922万元的%,占当年财政公共预算总支出339019万元的%,严重依赖转移支付,自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二、非税收入审计情况。

(一)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

2014年度,县非税局征收管理的非税收入万元,加上年度滚存结余万元,非税收入合计万元;2014年度,县非税局划缴非税收入万元(其中:缴入国库万元,缴入专户万元)。收支相抵,2014年末结存非税收入万元(其中:应缴未缴国库收入万元,应缴未缴财政专户收入万元)。

1、2014年度,县非税局“应上缴非税收入”万元,加上年度结余万元,合计万元;2014年度,县非税局缴入国库“应上缴非税收入”万元。2014年,县非税局“应缴国库财政收入”结存万元(其中:行政性收费万元,政府性基金万元,专项收入万元,罚没收入万元,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万元)。

2、2014年度,县非税局“应缴专户财政收入”万元,加上年度结余万元,合计万元;2014年度,县非税局缴入国库“应缴专户财政收入”万元。收支相抵,2014年,县非税局“应缴专户财政收入”结存万元(其中:教育收费结存万元、卫生收费结存万元)。

2014年度,县财政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各单位预算外收入万元,加上年度滚存结余万元,收入总计万元。2014年度,县财政局财政预算外专户存款支出万元。收支相抵,2014年末,县财政局财政预算外专户存款结存万元。

(三)非税收入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应缴未缴预算收入万元。2014年度,县非税局将县直和乡镇非税收入万元转入县预算外专户存储,未缴入金库纳入当年度预算收支;2014年末,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账户暂存各单位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利息收入万元未缴入国库;2014年,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将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万元全额缴入县财政专户,未缴入金库纳入当年度预算收支。

2、应作未作预算收入万元。2014年12月,县非税局将非税收入万元(其中:行政性事业性收费收入万元,罚没收入万元,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万元),通过调入资金方式缴入国库平衡当年预算,未纳入当年度预算收支进行核算,导致当年度预算收入不实。

上述应缴未缴、应作未作预算收入共计万元。其中作为调入资金方式缴入国库的万元和缴入财政专户的万元,已于2014年年底全部结算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国库支付中心利息收入万元,年终仍在国库支付中心“应缴预算款”科目结存。

三、专项资金收支审计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14年,县财政局各股室共管理36项财政专项资金,当年账务核算收入(含调整收入)及拨入万元,支出(含调整支出)及拨出万元,结余万元。

因各股室单独核算,2014年度资金收支数为账务核算收支汇总数字,资金收入、支出和划拨有交叉重复情况。财政周转金、企业周转金和财政扶贫自有资金规模未纳入本报告反映。

(二)财政专项资金收支情况。

1、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014年度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当年拨入万元,当年拨出万元,结余万元。

2、农业专项资金。201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村级发展、森林生态及退耕还林、农业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等5项专项资金当年共计拨入万元,拨出万元,结余万元。

3、社会保障资金。2014年度社会保障资金共15项,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下岗职工再就业资金、城镇职工低保资金、农村低保资金、城镇合作医疗基金、新农合医疗基金、卫生专款、县级安排社保资金、残疾人保障资金、工伤保险基金、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其他社保专项资金。上述资金当年拨入万元,当年拨出万元,结余万元。

4、企业专项资金。2014年度企业专项资金2项,即粮食专项资金、其他企业专项资金,当年拨入万元,拨出万元,结余万元。

5、文教专项资金。2014年度文教专项资金共3项,即危房改造资金、校安工程资金和其他行政专项资金,当年拨入万元,拨出万元,结余万元。

6、其他专项资金。2014年度其他专项资金共10项,即基本建设资金、农村局专项资金、国库建设资金、民生工程资金、清理归并资金、土地出让资金、水库移民扶持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资金、彩票公益金和综合股其他专项资金。当年拨入万元,拨出万元,结余万元。

(三)专项资金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经抽查,县财政于2014年11月3日从县财政局农业股管理的扶贫资金中垫付县扶贫办光伏项目工作经费10万元。

2、惠民资金年末未清零。审计发现,惠民“一卡通”资金账户2014年末结存万元。按照要求,拨入惠民资金账户的资金应全额打卡发放到受益对象,不应留有余额。

3、专项资金结余较大。经抽查,2014年度农业发展资金当年拨入万元,当年拨出万元,当年结存万元;2014年度财政扶贫资金当年拨入万元,当年拨出万元,当年结存万元;另外,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结存万元,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结存万元。专项资金结余较大,说明资金拨付不及时,表明相关项目实施进度有待加快。

2023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第六篇】

各位代表: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1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全区财政系统围绕“把握‘新常态’、收官‘十二五’”主题,以新《预算法》为导向,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履行财政职能,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全力发挥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的作用,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继续实现收支平衡。

2015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1348万元,为预算的%,比上年增长%,税比为%。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06973万元(国税完成314236万元,地税完成792737万元),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9%;非税收入完成104375万元,为预算的%,比上年增长%。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70916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其中:民生支出为714241万元,比上年增长%,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

2015年区本级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974万元,为预算的98%,比上年增长%。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2015年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34510万元,剔除转移支付加上动用上年结转及上级追加调整后的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418577万元。执行结果,区本级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8896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从支出科目分: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772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工商质监等部门管理体制调整,2015年起经费纳入区级预算,支出7847万元,另新增地税局置换办公用房相关资金3804万元。

国防支出85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下降%。主要由于2015年拨付人防建设经费较上年减少26892万元。

公共安全支出1377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

教育支出3969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下降%。主要由于对东山实验小学和甪直高中的基建补助2014年在区本级列支,2015年改为指标下达至乡镇。

科学技术支出6503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2015年区级加快了对科技和人才经费的拨付进度。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07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48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2015年区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金调整支出渠道,由土地基金调整为预算内安排,增加支出14625万元。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899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

节能环保支出3601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2015年拨付太湖水污染治理经费20463万元,较上年增加10881万元,另拨付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4409万元。

城乡社区支出1027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下降%。主要由于2014年拨付园博园变更注册资金20000万元,2015年无此项支出。

农林水支出2925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2015年防洪保安资金6174万元由专户转入预算内拨付。

交通运输支出2213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2015年在预算内支付省道以上交通工程款及bt回购款16000万元。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61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781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2014年全国土地审计整改时,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支付渠道进行了调整。

金融支出41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下降%。主要由于2014年拨付区金控公司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2015年无此项支出。

援助其他地区支出462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8%。

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450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

住房保障支出1004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2015年区级单位调增了公积金缴费基数。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3143万元,为年度预算的%,比上年增长%。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82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主要由于2015年拨付地方政府债券利息增加824万元。

其他支出15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

2.区本级财力平衡情况。

根据现行财政体制结算,2015年区本级可支配财力为456233万元(含上级转移支付未下达分配至乡镇金额),当年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58896万元,归还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本金10000万元,增设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000万元,结余为65337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59681万元,净结余5656万元。

度假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981万元,为预算的%,比上年增长%,可支配财力为24827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82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收支平衡。

开发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353万元,为预算的%,比上年增长13%,可支配财力为311443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1443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收支平衡。

城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7830万元,为预算的92%,比上年下降%,可支配财力为47400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40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收支平衡。

2023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第七篇】

各位代表:

2007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的各项部署,求真务实,扎实苦干,积极推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

全市财政收入亿元,完成预算%,比上年增长%。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92亿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亿元,上年结余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亿元。全市财政支出亿元,完成预算%,比上年增长%,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165亿元,增长%;一般支出亿元,增长%。支出预算结余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90亿元,主要是建设类项目资金和中央专项补助等资金;预算纯结余亿元,待市和区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亿元,完成预算%,比上年增长%。其中:上划中央收入亿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亿元,上年结余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亿元。市级财政支出亿元,完成预算%,增长%,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亿元,增长%;一般支出亿元,增长%。支出预算结余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亿元,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专项资金;预算纯结余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地方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亿元,包括土地出让金、养路费等专项资金超收亿元,按规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市级一般性财力比年初预算增加10亿元,其中用于20项民心工程亿元,新农村建设亿元,社会保障1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亿元,文化专项亿元。

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亿元,完成预算%,比上年增长%。财政支出118亿元,完成预算%,比上年增长%。支出预算结余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亿元,预算纯结余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级财税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深化财税改革,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源税源结构逐步改善。

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强有力带动下,全市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不断健全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全年财政收入突破1200亿元,增幅达到%,是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带动区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有9个区超过30亿元,其中3个区突破50亿元。财源税源结构改善,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税收比重迅速提高,反映企业效益水平的所得税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增收不断涌现新的亮点。

(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综合效能,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制定实施支持滨海国际机场引进航空公司基地和增加航班、支持天津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支持滨海新区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等财税政策,推进空港、海港和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增强新区载体和辐射功能。制定实施支持总部经济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引进总部机构和专业人才,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工行金融租赁公司、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摩托罗拉财务公司、渣打银行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新区,努力提升新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

设立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整合土地等资源,积极吸引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区建设。支持新区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以及滨海新区金融服务设施。实施财税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天碱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新区整体竞争优势。

(三)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企业技术改造支出亿元,增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对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钢管、现代医药等105个工业技改项目给予财政贴息,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进品牌带动战略,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企业给予资助。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30条意见,制定实施74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20个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意见,制定优秀民营企业财政激励政策,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努力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科技支出亿元,增长%。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和条件平台建设,建成2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广泛吸引创投资本和金融资金,开展科技保险试点,重点支持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电动汽车等44个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壮大新兴科技产业,软件、电子信息、现代中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增加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电机组、电动汽车公交示范运营等节能示范工程,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努力构筑科技人才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支出亿元,增长%。全面实施20项民心工程,重点支持天津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入市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城市路网建设,新建改建金阜桥、光华桥等5座桥梁,拓宽改造一批沿河道路,新建新型公交场站30座,更新改造公交车2440辆,抓紧实施地铁二、三、九号线建设,市区快速路累计通车190公里。新建咸阳路等3座再生水厂和青光垃圾焚烧厂,改造东郊污水处理厂,更新地下管网1300公里,累计综合整修旧楼区2620万平方米,完成老住宅供热补建175万平方米,新建绿地2056万平方米,启动京津塘、津滨等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亿元,增长25%。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完善政府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措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调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标准,帮助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就业33万人。帮助213户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妥善安置职工万人。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启动实施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出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补助办法,健全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标准,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试点,对经济困难的精神疾病患者实行日常免费服药、门诊住院保障和医疗救助。进一步提高城镇低保、优抚救济和特困人员补助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制定实施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财政补助办法,及时对城市低保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给予肉价上涨专项补贴,对城市公交、出租车司机等行业和群体给予成品油调价补贴。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社会保障住房建设,累计为7万户困难家庭实施住房保障,逐步扩大廉租房受益范围。新建扩建国办养老机构,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适当提高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性补助。

(五)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支出亿元,增长%。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实行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累计建成56所示范性高中校、16所模范小学和422所村级中心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实现全面升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扶持职业大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启动职业教育33所示范校和38个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基本完成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和工业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健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向全市21万名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

文体传媒支出16亿元,增长%。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投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西花厅复原工程竣工,天津图书馆和体育馆改造、滨湖剧院改扩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展顺利,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建设和文庙大修工程正式启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分中心全部建成,5家市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成功承办女足世界杯。支持优秀作品创作,增加文艺演出场次,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支出33亿元,增长39%。加快卫生资源调整,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加强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建成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中心,安定医院、海河医院二期、职业病防治院、中医药研究院改造工程等进展顺利,114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六)加大“三农”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农支出亿元,增长%。全面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的20条意见,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基本建成5个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新增设施化农业8万亩,新建709项农业水源工程。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实施能繁母猪饲养及保险财政补助。完成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民110万人次,扶持1万户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供水管网入户工程,完成1000公里乡村公路改造、1352个无路灯村亮化、144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等任务。

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里,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财政工作呈现新的面貌。一是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递增%,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提高到24%;财政支出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递增%,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二是财政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成效显著。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健全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财政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制定实施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推动优势产业、金融服务业、高科技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四是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调整完善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税收属地化征管,新增财力逐步向区县倾斜,初步形成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五是财政管理不断规范。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政府债务、公共资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财税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认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和财税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规模不够大,留用财力相对较少,收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财政体制和增收节支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区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非税收入所占比例较高,对单一行业依赖性较大,财政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税收征管存在薄弱环节,税收执法不够规范,纳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分散,市场化筹资融资能力不足,铺张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8年预算草案。

2007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天津考察工作,明确要求天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滨海新区要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200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要求的关键一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和市委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培育财源税源,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保证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和节能环保等公共领域支出,着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预算安排的政策要点是:

——大力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完善新区财税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支持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区开发,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辐射功能,努力形成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财税政策的调控和杠杆作用,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建立财政“三农”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城乡联动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增收节支机制和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体系。

调整完善财政政策,积极培植财源税源,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建立稳固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健全以效益为导向的财政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安排预算,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市场化筹资融资能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规范运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政策要点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在预算执行中力争再多超收一些。全市财政收入扣除上划中央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其中一般收入亿元,基金收入亿元。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27亿元,上年结余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亿元,增长%;一般支出预算亿元,增长%。

全市支出预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划分:教育亿元,增长%;科学技术亿元,增长24%;文化体育与传媒亿元,增长%;医疗卫生亿元,增长%;农林水利亿元,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亿元,增长%;环境保护亿元,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亿元,增长%;支持工商金融企业发展亿元,增长35%;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亿元,增长%。

市级财政收入预算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扣除上划中央收入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其中一般收入亿元,基金收入亿元。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亿元,上年结余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亿元,增长%;一般支出预算亿元,增长%。

市级支出预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划分:教育亿元,增长%;科学技术亿元,增长%;文化体育与传媒12亿元,增长%;医疗卫生15亿元,增长29%;农林水利亿元,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亿元,增长%;环境保护亿元,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亿元,增长%;支持工商金融企业发展亿元,增长%;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亿元,增长%。

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预算亿元,财政支出预算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

总的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预算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调整税收政策等因素,预算收入增幅较高。财政支出预算综合考虑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计民生等方面的支出需要,体现了积极稳妥的原则。在预算执行中,要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保证重点支出,确保实现全年预算平衡。

三、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积极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各级财税部门要按照市委九届三次全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用创新的精神培植新优势,积极深化财税改革,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财税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实施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认真贯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积极执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74项财税优惠政策,将金融保险等行业税收由市级固定收入调整为市与区县共享收入,进一步调动区县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和直接融资,帮助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实施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降低八个行业中小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个体工商户税收起征点。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类收费罚款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市与区县事权范围,合理划分收入归属,不断增强区县财政实力。完善财政增收激励机制,加大对困难区县补助力度,促进区县协调发展。建立健全财政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形成各区县、各部门共同促进财政增收的机制。全面实施税收属地化征管,实行国税、地税联合办理纳税登记制度,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完善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征管体系,努力实现应收尽收。深化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强化财政投资科学决策和程序管理,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消耗性支出,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以推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新区在金融、土地等领域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新区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区域内各项建设性资金,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建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东疆保税港区、临港工业区、滨海高新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努力改善新区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不断增强新区服务辐射功能。

紧密围绕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营造与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同等的政策环境,推进新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财税政策,加快推进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推进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加快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

(三)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搭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扶持,落实企业科技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和设备加速折旧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科技投融资机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性资金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产品,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应用。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支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两个20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整合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30条意见,积极推进海河两岸等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大型商贸旅游文化设施,支持金融总部机构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积极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意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善融资条件,扩大贷款担保规模,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型、服务型、协作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积极整合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公共资源,健全市场运营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城市建设资金总体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加快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推进以“两港两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和天津站综合交通枢纽改扩建工程,支持环保公交车辆和出租车更新,搞好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设施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和永定新河治理,以协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乡载体功能。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落实再次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政策,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救济标准,保障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

实施扩大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区域开发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和长期失业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财税政策,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鼓励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五)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历史名校建设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支持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大学软件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政府补偿机制,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和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控救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文庙大修、天津图书馆改造、滨湖剧院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支持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加快城乡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奥运争光计划,支持办好奥运会足球赛事。加大公共安全支出,增加行政执法部门经费补助,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全面推进平安天津建设。

(六)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切实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

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的20条意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园区农业。开办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保险,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和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饮水安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新能源入户工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各位代表,天津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财税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根据市委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23年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第八篇】

各位代表:

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加快财源建设,努力增收节支,较好地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全市预算执行情况: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0134万元,占预算%,同比增长%。其中:上划收入完成34003万元,占预算%,同比增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131万元,占预算%,同比增长%。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6930万元,占调整预算%,同比增长%。

从财政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36131万元,加省结算补助271326万元(其中:省补助收入275367万元,具体项目包括:税收返还收入1560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3601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1233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2379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5831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000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5123万元,专项补助收入112011万元,结算补助收入29580万元;上解省支出4041万元,包括:固定上解3165万元,所得税未达基数上解124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261万元,其他上解491万元),加上年决算批复补助收入6232万元,财力合计313689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306930万元、调出资金10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6359万元后,当年净结余297万元。

此外,2006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10064万元,占预算%,同比增长%;基金支出完成12951万元,同比下降%。从基金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全市基金收入10064万元,加:专项补助收入1125万元,调入资金103万元,上年结转3843万元,财力合计15135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12951万元后,基金结余2184万元。

市直预算执行情况:2006年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388万元,占预算%,同比增长%。其中:上划收入完成12163万元,占预算%,同比增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25万元,占预算%,同比增长%。2006年市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0408万元,占调整预算100%,同比增长%。

从财政收支平衡情况看,市直一般预算收入10225万元,加省结算补助49242万元(其中:省补助收入50884万元,具体项目包括:税收返还收入4943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753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105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收入7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6790万元,专项补助收入24895万元,结算补助收入9391万元;上解省支出1642万元,包括:固定上解1363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234万元,其他上解45万元),加上年决算批复补助收入1091万元,财力合计60558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60408万元、调出资金9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27万元后,当年净结余30万元。

此外,2006年市直基金收入完成4472万元,占预算%,同比增长%;基金支出完成5194万元,同比下降%。从基金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市直基金收入4472万元,加:专项补助收入235万元,调入资金93万元,上年结转1032万元,财力合计5832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5194万元后,基金结余638万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工作部署,坚持依法理财,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财政收入实现突破。

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增收亿元,突破7亿元。其中,市直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在时间上,全市、市直分别提前两个月、三个月完成了一般预算收入任务。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既有经济发展、政策、市场等方面原因,也是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的结果。在过去的一年里,财税部门开展税源清查,建立税源档案管理系统,加强科技信息化平台建设,定期分析重点税源变化情况,强化了税源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其他征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征管程序和方法,严格票据管理,完善“三单合一”缴款方式,提高了征管水平,增加了可用财力。

(二)重点支出得到保证。

进一步完善财政统发工资管理,保证了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其中市直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财政匹配比例提高到5%,职工住宅供热费补贴标准平均提高了倍。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就业补助资金均实现100%发放;对城镇低保人员发放了取暖费补贴,体现了国家对城镇困难人群的关怀。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资金亿元,良种补贴资金1280万元,筹集资金6160万元新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44个。投入资金15370万元,支持了城市绿化、海南路、双拥大街、步行街、中央街立面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争取省专项资金12857万元,保障了教育、科技、政法、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支出,保障了扑火、救灾等应急支出。

(三)财源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了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归集整理相关资料,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项目档案。牢固树立“围绕项目抓财源、围绕财源抓经济”理念,筛选上报项目,建立起各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积极组织项目实施。通过提高机关经费保障水平、净化执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等工作措施,改善了投资软环境。通过加大工业园区、贸易加工区和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口岸和城市功能,改善了投资硬环境。重点推进了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二期、对俄进出口加工区、多宝山矿业经济区、关鸟河水泥厂、40万吨“矿泉城”、1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大黑河岛自由贸易广场项目破土动工。

(四)向上争取效果良好。

各有关部门积极寻求上级政策和我市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全市共争取到位各类资金亿元,为历年之最。争取省财力补助资金86193万元,确保了全市职工工资足额发放,提高了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争取社会保障资金36355万元,保证了最低生活补贴、就业补助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争取农业、教育、公共卫生、政法等专项资金6944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争取大项目前期费、进出口加工区、城市经营、开行城市信用贷款资金15500万元,有力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争取企业破产费用和破产补助专项资金25877万元,推动了企业改制。

(五)财政改革继续深化。

一是启动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成了预算数据转换、软件系统调整等相关工作;细化了部门预算编制,加强了项目预算管理。二是制定了《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会计核算办法》,安装调试了新的预算执行系统,为全面推行零余额账户清算模式做好了充分准备。三是扩大了工程项目采购范围,规范了工作流程,开展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净化了采购市场。全市实现政府集中采购额14665万元,节约率%。四是推进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合人事部门进行了公务员实名登记、工资标准测算等工作,落实了财政补助资金。五是积极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和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六)财政监管全面加强。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内部层级监督制度,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提高了财政干部遵纪守法、严格执法的自觉性;加大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规范了会计行为;采取多种手段规范资产交易管理,加强对改制、破产企业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收益流失;组织开展了支农、社保、教育等专项检查,对违纪问题做出了纠正和处理,维护了财经秩序。

虽然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税收贡献率不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二是由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远远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致使地方财力缺口逐年增大,对上依赖程度逐年提高。三是由于重点建设项目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债务风险相应增加。四是市县区之间工作推进不平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财政工作的努力空间和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二、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07年是俄罗斯“中国年”,全市财政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国家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我省整合财政管理、财源建设、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两国一城”发展战略,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取得重大进展,都为我市财政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预算执行看,仍然存在一些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如国家对“三北地区”的供热企业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及我市偿还国债转贷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债务,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这些减收增支因素,需要通过增收节支和向上争取解决。

基于对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2007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市四次党代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入抓好财源建设,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小康黑河、和谐黑河提供财政支撑。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7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73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65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05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11%。此外,全市基金收入安排745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基金支出安排745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以上全市财政收支安排为指导性计划,最终预算以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汇总为准。

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202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市直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88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12%。此外,市直基金收入安排245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基金支出安排245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主要项目是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还本付息支出。

根据《预算法》要求,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7年全市和市直一般预算收支以及基金预算安排都是平衡的。同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使用新的政府收支科目编制了2007年预算收支报表,一并向市人大报告。

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650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157265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1514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3601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1233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60716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000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5123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12379万元,结算补助收入9064万元);上解省支出3165万元,调出资金100万元,财力合计190500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190500万元后,当年财政结余为零。

2007年市直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00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22853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4697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753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105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8941万元,结算补助收入4357万元);上解省支出2963万元,调出资金90万元,财力合计28800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28800万元后,当年财政结余为零。

三、确保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推进财源建设,增强区域财政经济实力。

按照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市县财源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省对县及开发区的税收返还、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招商引资奖励、弱县大项目投资奖励等多项优惠政策,培植壮大县级财源,增强县域财政经济实力。二是围绕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和打造“两国一城”战略决策,依托优势产业,本着“高起点储备,滚动式管理,分梯次推进”的原则,抓好项目管理和储备工作,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库。三是牢固树立“三个意识”(科学理财意识,投入产出意识,财政绩效意识),转变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在巩固现有财源基础上,大力培植新兴财源、后续财源,特别是支柱财源。重点支持矿产能源、外贸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我市地缘和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财政优势。

(二)努力向上争取,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着眼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财政经济政策,紧密结合市情,以抓项目的思路,积极寻求争取上级支持的有效途径和切入点,实现向上争取新突破,努力提高财政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资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争取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争取外贸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口岸设施改造和黑河港扩建,改善通道功能;争取大项目前期费,推进油气换装管道、对俄木材加工基地、对俄输变电、煤矸石电厂、多宝山矿区等项目建设;利用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治理沙金过采区等扶持政策,争取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资金,重点发展水电、风电、坑口电站和俄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资金,加快黑河中学建设及职业教育发展。此外,还要积极争取社会保障、粮食、旅游、防火、城区改造等专项资金。

(三)坚持机制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加强税收计划管理,完善税源监控体系,严厉打击偷逃骗税和随意减免税行为,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依托“金税工程”等先进科技平台,实行以票治税,对主体税种和骨干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小税小户进行逐户摸底,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范围。通过机制、手段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三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四)调整优化结构,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财政预算与机构编制“双控”机制,全面推行财政供养人员实名制管理,控制人员和经费过快增长;健全社会保障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努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认真落实财政扶持和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农村特困群体救助体系;继续增加对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保障能力;设立招商引资、大项目费、安全生产、畜牧业发展、场县共建、中高考奖励等专项资金,保障各项工作推进经费。

(五)完善配套措施,继续深化各项财税改革。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好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的相关工作,为事业单位改革做好铺垫,逐步形成符合当地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二是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能够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类收支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等配套制度,确保新旧收支科目顺利衔接。三是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办法,逐步对部门预算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和跟踪问效。四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改革,全面实行零余额账户清算模式,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牢固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观念,推行财政统发工资指纹识别系统,清理财政供养人员,解决“吃空饷”问题。五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严格执行《开展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抓好政府采购专家库建设,规范采购行为。六是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贯穿于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

(六)推行依法理财,强化财政财务监督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硬化预算约束,研究建立贯穿于预算执行和资金管理全过程的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探索编制政府债务预算,设立偿债准备金,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注重加强财政自身建设,全面启动和推进财政机关文化建设工程,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干部职工树立和发扬“团结友爱、崇尚文明、廉洁从政、奋发进取”的财政精神,营造“思想解放、精神振奋、思路创新、实干兴业”的工作氛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政绩观,创建让人民满意的财政机关。

各位代表,2007年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主动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高度重视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深入推进依法理财,努力建设法治财政,为加快推进小康黑河、和谐黑河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9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