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关于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爱美丽发表时间 3089909

关于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1.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敏感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荣光属于青年。”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他们的应对方法、处事态度和思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阶段,面对生活的喜乐与忧愁,面对学习与职业的未来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年龄在xx~xx岁,他们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保护下长大,较多受到来自长辈的溺爱;他们热情、开放但又沉默、孤独,具有较强独立性却又保持着对家人与朋友的依赖,喜欢追求新鲜感但心理承受力、抗压能力,受挫能力较弱、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因此,大学生个体的鲜活和脆弱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在,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梳理同类研究课题的文献发现,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1部分学者着重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xxx认为学生自身、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才产生影响作用;xx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维度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1.2部分学者着重分析不同区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xxx对xx某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性别、年级、专业等不同方面的心理健康维度和总分存在差异化特征;xxx等对xx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等结论。

1.3部分学者着重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xx认为应当推进生命、抗挫和适应教育,拓展社会实践,重视校园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来扩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xx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提出高校应当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建议;xx对我国大学生面临心理问题时选择的求助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因素主要有个性心理、外部环境、人口统计学等因素,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宣传,并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由上述文献可知,目前学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解决路径有了较为深刻的研究,概括较为全面,考虑较为得当,论证较为透彻。但总体来看缺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分析。且当前同类课题研究仍主要侧重宏观领域研究,微观领域上对大学生群体的实地调研仍不太深入,对大学生个体状况的关怀仍不太充足,相关课题研究缺乏生动翔实的案例分析,研究者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的针对性仍存在不足。

笔者在xx这座拥有百万大学生的教育大城生活。20xx年x月xx日,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全国xxxx所高校xx占据xx所,高居榜单第二名,xx市充沛的教育资源为笔者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提供了良好的窗口。

基于此,笔者决定以大学生群体视角出发,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第一手客观调查资料,筛选出四个极具代表性的青年大学生及其情况特征,在案例呈现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补充,有助于提升同类课题的研究水平。

2.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过程与内容

20xx年x月29日—20xx年x月xx日,历时两个月,笔者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人员介绍等调研方法在xx市xx区、xx区、xx区对部分高校进行走访调研。本次调研共设置三轮筛选环节,每一轮筛选过程都全面考察受访对象的背景信息,确保调研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2.1第一轮筛选

本次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以纸质问卷、电子文档等形式发放,在本报告最后附有原文。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xx市各大高校学生群体发放问卷。过程中,共涉及调查单位xx个,发放问卷xxxx份,回收问卷xxxx份,回收率xx%,达到预期目标。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共xx个题目,其中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各xx个,从主客观方面考察受访对象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其中封闭式问题主要按照四级程度量表设置,以“一般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影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自身处理办法”四个维度设置问题。开放式问题主要侧重对“自我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维度的考察,以破除封闭式问题固有的回答局限问题,完善受访者的问答角度,确保问卷设置的科学性。以封闭式问题部分各答案为基本情况参考,以开放式问题部分各答案所填写的平均字数为衡量标准。

第一轮筛选在收集整理问卷答案的过程中,以封闭式问题部分各答案为基本情况参考,以开放式问题部分各答案所填写的平均字数为衡量标准,如同一问题回答字数众多,占比较高,则表示该问题热度较高,更加受到大学生的关注,最终发现“您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作为大学生,您觉得您最缺乏的是什么?”“您害怕未来吗?为什么害怕或者为什么不害怕?”等问题比较热门,受调查人群普遍对上述问题有较多感想,集中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特征,如表x所示。

2.2第二轮筛选

基于第一轮筛选,笔者筛选出xx个值得关注的案例,继续使用走访、人员介绍等方式进行第二轮筛选。本次全方面考察调查对象的学校教育背景、感情状况、面对未来的心态、考学经历、当前遇到最大的困难等核心调研内容。

调查发现,第x号、第x号、第x号、第x号四位受访者的问题较具代表性,不仅是因为其各自的学校教育背景有所差异,更在于他们的感情状况、面对未来的心态、考学经历、当前遇到最大的困难都各有特色,一定程度上地体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2.3第三轮筛选

基于第二次筛选,本次筛选深入关注x位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过往经历、当前困境、未来展望等问题。调查发现x个案例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全部纳入本调查报告的研究范围内。四个典型案例的具体情况如下。

2.3.1性取向困惑的普通男孩

按照性社会学的定义,普通大众之间的异性恋者称为“性多数者”,而性少数群体则是指在性倾向、性别认同、性身份或性行为等方面上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同的群体。在网络流行语中,他们又被称为“LGBTQ群体”,即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向者(Bisexual)、跨性别者(Transgender)与酷儿(Queer)的首字母合称。对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学界尚无定论。但目前为止,生物学理论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即同性恋的形成具有先天性。

xx传媒学院大一男生xx性格从小比较内向,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在xx初中时,借由班上女生喜欢看的双男主漫画等资料,他就确定了自己对男生更感兴趣,对化妆品、裙子等用品也更加好奇。一开始他还有些许恐慌,但随着同龄人群体中“性少数解构文化”的盛行,加上后来进入高考艺术班认识了一些性少数朋友,xx逐渐产生了“身份认同感”。到最后,他向同龄人放开自我,坦然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大学开学第一天他就对刚认识的新同学——高个子男生暗生情愫,可是对方恰好非常“恐同”,自此以后两人关系逐渐疏远。在第一次表白失败后,xx也积极尝试跟多个不同类型的男生接触,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他发现,尽管年轻人群体里盛行“性少数解构文化”,对性少数群体较为包容,但大多数人是不可接受的。走在大街上,xx都不敢牵对方的手。且在性少数的圈子里,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实在太难了。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给自己赋予了更多责任,期盼他学成归来成家立业,xx曾向母亲袒露自己的性取向,母亲虽然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能接受。

2.3.2信心十足的名校高材生

理工男阿强就读于xx学院,二十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211、强基计划等重点工程。学校地处xx光谷,当地大力扶持光电产业,阿强的专业又与之相契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他低调内敛却又自信满满。华科光电专业是本硕博连读,如果他愿意,完全可以在华科读到博士毕业,届时可以研究芯片发展难题,还能获得稳定的高额收入。xx家在xx天地有一套xxx平方米的房子。xx天地位于汉口中心城区永清地块,目前房价在xxxxx元左右一平方米。对xx来说,高考只是例行公事,完成父母的心愿。从小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父母给了他十足的呵护和关爱,令他逐渐养成良好的心态。而随着天赋和勤奋的加持,他也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锻炼出精准的分析判断能力,面对高难度的应试题目时也能镇定自若。

在校期间,xx的主要任务是上课。微积分、信号与线性系统、模拟电子技术、电路测试实验、现代化学基础、大学物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多且难,紧张忙碌的学业有时候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业余稍稍休息都显得弥足珍贵,他实在无暇顾及其他。对于xx来说,学业更为重要,其他事情只能一切随缘。身边的同学都是各省高考中的佼佼者,如果某一天疏忽松劲,很容易就掉在他人后面。

xx认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特点,在他周围的环境里,大家的状态都差不多,跟高中那会没什么两样,不存在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争取未来毕业能找到一份合适、高薪且稳定的工作。

2.3.3阶层跃迁的小镇少年

xx就读于xx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他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县城,他身边的一些同龄人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提前辍学打工,相比他们,xx的家庭条件一般,勤恳的父母工作一辈子就为供子女读书。最终,xx如愿考上了大学。在大学,xx开阔了视野,却害怕自己没有见识遭人嘲笑。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大城市同学身上暴露出习惯不好、没有自制力、心态差等问题,有的同学通宵打游戏、随意翘课、肆意花钱,而xx性格内向,跟他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慢慢地,xx变得不太合群。

后来,xx进入院学生会,认识了一些优秀、积极、上进的学长学姐,他们的良好精神面貌鼓舞了xx。学生会的工作繁杂琐碎,一般人不愿意干,可xx不在乎,他继承了父母身上勤恳老实的优点,积极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工作能力也不断增加,最终在大三时如愿当选院学生会主席。即将面临考研,xx想考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院,争取留在xx,或者毕业后去更好的地方,回老家只能是备选的后路。从小县城走出来后,xx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无论多么艰苦,也一定要留在大城市。

2.3.4坎坷求职的高校毕业生

二十大学(xx)毕业生xx是个内心极度狂野、浪漫的女孩。在毕业两年后成功入职xx培训学校。半年后,因对教师职业本身不感兴趣、教培行业的压力等原因,她决定辞去xx的工作。随后xx进入一家招投标公司担任项目助理,待遇及岗位都符合xx的需求,但不久,xx又与同事在价值观、公司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上产生了强烈的分歧,又一次毅然决然地选择辞职。随着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严峻,等她真正成为“自由人”时才发现求职市场瞬息万变,想要在经济大环境下找到满意的工作可谓“举步维艰”,后疫情时代,高校应届毕业生都面临就业困境,更何况她往届生的身份。

后来,xx以劳务派遣的方式辗转来到湖北省科学技术馆,成为公众服务部的一名讲解员。新馆刚刚建成,每天游客访问量有限,工作相对较为清闲,xx能够有更多时间准备自己的事情。她想利用这点宝贵的自由时间考个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虽然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不太感兴趣,但中小学教师起码是一个稳定的工作,能够有固定的收入,加上近几年国家的大力倡导,算得上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回想在校时错失珍贵的保研资格,两次考研失败后又经历社会求职的痛苦,现在的xx只觉得求职路上不能太任性。

3.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宏观来看,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但因为文化环境、个体隐私、保密工作缺失等方面的因素,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潜在风险后,有时难以寻求到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心理问题的负面影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道防线无法有效建立,最终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基于本次实践调查,对典型案例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3.1社会变迁与发展

当下社会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面对急速变化和不确定的未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出现负面变化,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如xx面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即使拥有名校毕业生的身份也手足无措。xx面对初到大城市带来的环境改变,一开始也茫然若失。

3.2成长与教育环境

大学生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对其人格塑造、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缺乏父母的爱和关怀、过度的家庭期望、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强制性的家庭责任、金钱利益冲突以及社会关系的破碎等,影响其人格塑造以及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的交互方式。如xx的家庭背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眼界。同时,大学生面临学业与就业两大主要挑战,过高的学业压力、就业困难和不确定性、恐惧心理等,都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如高才生xx,尽管就读于名校华中科技大学王牌专业,但面对即将到来的专业分流,他同样感到紧张和焦虑,害怕自己无法分配到心仪的专业方向。

3.3人际与情感沟通

相较于中小学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如果人际关系出现紧张和破裂的迹象,往往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压力和恐惧,害怕受到群体排挤。

情感关系上的挫败和伤害,也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和压抑。如xx尽管对自己性少数身份较为坦然,但感情经历上的屡次受挫令其自卑不已,内心处于两边摇摆、焦虑困惑的状况。同时,当前大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方面往往存在较多的不足。例如,缺乏自信、目标不清、规划不足、缺乏耐心,不能够长期维持正确认知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毕业生xx,出于对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过度自信而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4.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4.1加强家校协作及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应引起高等教育机构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等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人际交流手段排查筛选出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主动建设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大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规划,分析就业环境现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大对来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学生的关怀力度,以辅导员谈话、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式提升其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建立健全校内外心理咨询中心,选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予以专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敢拼敢闯干事业的精神动力。

4.2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信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使交流更加自由、开放和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人交流更真实更具体。在校园环境里,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要学会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比如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的日常饮食、适当的运动、健康的娱乐活动、良好的兴趣爱好等生活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放松身心、释放情绪,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进而获得充实感。

当然,大学生都会面临学业、就业、感情等多方面的困惑,会遇到生活的挫折和挑战,但要学会换位思维,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成长,这些挑战和困难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能力。大学生应学会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加强自我规划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在社会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08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