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汇集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0618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汇集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第一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rfid的实践教学是掌握rfid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保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本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且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较多地涉及电子学科的内容,专业跨度较大,而目前本三批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硬件基础较为薄弱,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首先明确rfid应用系统的本质是一个嵌入式系统,是软件与硬件的综合体,是软件、硬件协同设计的工程,应该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内协调工作,同时认识到计算机硬件研究与开发也是本专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软件开发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次,应根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适当删减部分偏电子的内容,突出课程重点。射频识别技术本身类型很多,实验内容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rfid技术,而实验课时偏少,导致学生无法抓住重点,不能深入学习。针对这一问题,课程教学应选择当前应用最普遍的高频iso14443协议下的rfid技术为对象,力求通过对该类rfid系统的学习设计,使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从而对rfid技术有一个总体、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可结合学习方法论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和掌握其他类的rfid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rfid实验设备都比较封闭,大多仅能完成验证性实验。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专业实验平台,在设计硬件时遵循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以保证系统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验平台设计为三大部分:主控mcu、射频控制模块、天线及匹配电路。主控mcu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苏州大学飞思卡尔嵌入式中心开发的sd-fsl-kl25-evb开发板,mcu采用mkl25z128vlk4芯片,其工作频率为48mhz,性能达到/mhz。该板是kl25mcu的最小系统,所有i/o引脚引出,可外扩多种外设并提供丰富的再扩展接口,为接入超高频及低频rfid电路提供便利。射频控制模块主要提供对射频读写芯片的控制操作,天线及匹配电路为rfid卡提供电源并在读写模块与rfid卡之间传送信息。采用模块化设计为系统保留了较多的操作空间,学生通过查看原理图可以快速掌握各模块的功能和原理,对射频控制模块及天线电路进行电路焊接并方便地完成读写器的制作与调试。

1)实践平台创新。为提供系统可扩展的创新实验环境,减少重复的开发劳动,我们针对实验平台设计了在线编程功能,可将用户的应用程序在线写入mcu的flash存储区的用户程序空间,支持用户的二次开发。flash存储空间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平台在首次使用时,将读写模块软件烧写并驻留在mcu的flash存储区中。驻留的读写模块软件占用部分存储空间,剩余的存储空间可供用户的应用程序使用。读写模块软件由3部分组成:mcu监控程序、读写卡操作api接口以及与标签通信的底层通信函数。监控程序可以实现用户应用程序的在线写入,每次系统复位后首先运行驻留的监控程序,判断用户存储空间是否有用户程序,若有则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否则等待。按照与标签的通信流程,将底层通信操作使用函数的形式封装起来,就形成了读写模块的底层通信函数(或称低级函数)。在此基础上,将对标签的操作按统一的接口形式封装起来,构成高级函数,作为api接口提供给用户,形成应用系统与标签之间数据交换的接口。应用系统只需要向读写模块发送操作命令,由读写模块完成对标签的读、写等操作。非接触通信的所有具体操作细节则由底层通信函数完成。平台支持学生模块化地完成各类实验,最终实现并部署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

2)实践活动创新。创新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与物联网rfid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锻炼其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活动或参加教师的工程项目、科研课题,指导教师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通过实践,学生能够逐步实现从应用模拟到创新设计的转变。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此,学校应主动与物联网、rfid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协商制订相应的实习计划与方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项目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掌握最新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深入体会企业文化,获得相应的工程和开发经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苏州是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企业众多,目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且这些基地已投入使用。为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关系,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合作方案。首先,校外实训工作在学院直属的对外合作办公室领导下统一进行,既有利于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又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其次,关心企业需求,将企业需求融入学生培养过程。实训一般由企业提供项目课题,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开发,所得成果为企业与学生共有;同时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通过讲座、就业培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其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再次,加强实训期的教学管理。校外实训一般都在最后1~2个学期进行,对学生教学管理较为松散,为此,学院推行全员导师制,由一名教师指导几个学生共同参与实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教师在对学生实习活动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与前沿技术的应用情况,了解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反馈总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5结语。

rfid技术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自动识别技术之一,是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技术,rfid课程的实践教学也是整个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较为完善的rfid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指出和分析了目前rfid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验内容选择、实践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环境下的rfid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第二篇】

(衢州市第三中学,浙江衢州324022)。

生1:镁与水在常温下基本上不反应,只能在沸水中缓慢发生反应,其反应后的水溶液只能使酚酞试液显粉红色,铝与水不反应。

生2:因为常温下,镁铝在空气中都容易生成氧化膜,具有抗腐蚀能力,氧化膜的存在阻止了镁铝与水接触,所以反应缓慢或基本不进行。

[师]:怎样证明生2的推断呢?

生3:将镁铝表面的氧化膜去除后,再与水反应,若反应明显加快或能够发生,说明推断正确,若反应现象没有明显变化,则推断错误。

学生实验1:将镁条用砂纸擦拭光亮后放入水中、将铝片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片刻后漂洗,再放入水中。实验现象是:去氧化膜前后,与水反应没有明显变化。

此时学生相互讨论,感觉问题棘手,难以找到突破口。

[师]能否根据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的产物进行类比分析?

生4:钾钠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镁铝若与水反应按理也应该生成碱和氢气,但koh、naoh是强碱,易溶于水,而mg(oh)2、al(oh)3难溶于水,包裹在金属表面,保护了金属,阻止了与水反应的继续进行,就像铝铁遇到浓硫酸、浓硝酸“钝化”那样。光亮的镁条与沸水是能够反应的,很可能就是因为加热可促进氢氧化镁溶解,从而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生热烈鼓掌,师点头微笑。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并小结汇报。

生5:可以设想在水中加入一些水解呈酸性的盐类(如氯化铵),利用盐类水解产生的h+来溶解包裹在金属表面的mg(oh)2、al(oh)3,使之继续反应。

学生实验2: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有连续不断的气泡产生。

学生实验3:发现溶液慢慢变红,仍有气体产生,而且比前面放出气体的速度似乎还要快。

学生再次分组讨论。

生6:以上实验现象既说明酸性溶液确实能跟镁反应,又能说明当溶液显弱碱性时反应照样发生,当然就不能解释为是铵根离子水解产生的h+来溶解包裹在金属表面的mg(oh)2,使之继续反应。有可能是镁跟水反应产生的氢氧根离子被铵根离子结合从而促进反应的发生。我们可以用呈中性的醋酸铵代替氯化铵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4:分别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铵和醋酸铵溶液,放人表面已擦干净的镁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都产生气体,且两者速度大体相似,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师]问题5: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呢?

生7:镁条与铵盐溶液反应,与溶液是否显酸性无关,因为醋酸铵溶液呈中性。反应后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铵根离子跟氢氧化镁反应形成一水合氨。

同学们都对生7的解释投以赞许的目光。

生8:我觉得生7的解释思维不够严密,镁条与氯化铵溶液能够反应,难道就只能铵根离子影响吗?说不定氯离子也能影响呢,我就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相关资料,氯离子大量存在时,普通不锈钢的抗腐蚀能力大大下降,容易生锈,所以咸的食品最好不要放在不锈钢餐具中过夜。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生8的理由不充分。

生9:百辩不如一试,那就试试镁条与氯化钠溶液能不能反应啊。

学生实验5:取氯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放入表面已擦干净的镁条。

实验现象:有气体产生,溶液慢慢变红后仍有气体产生而且比实验2还要快。

[师]问题6: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0:说明氯离子对镁条跟水的反应有辅助作用,可能是氯化钠与不纯的镁条形成原电池或氯离子有穿透破坏镁条表面氧化膜的能力。

此时,同学们面露钦佩的神色,用异样的目光等待老师的裁决。

生11:镁能与铵盐溶液反应放出氢气,从上述对内外因的关系分析来看,这首先是由于浓的铵盐溶液能溶解氢氧化镁这一“保护层”:mg(oh)2+2nh+-_mgn++2nh3.h20,这样消除了阻止反应进行的氢氧化镁,镁便与水顺利地接触,从而反应放出了氢气:mg+2h20=mg(oh)2+h2t,总反应为:mg+2h20+2nlj+=mg2+++h2t。对于镁来讲,影响反应进行的氢氧化镁在镁表面的附着能力并不强,因此很容易破坏这种保护作用,使镁与水反应。如在热水中,氢氧化镁便会从镁表面脱落并部分溶解,所以镁可与热水反应放出氢气。而有些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钾等,由于氯离子具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使氢氧化镁从镁表面脱落,这样失去保护层的镁就可与水反应了。因此当将镁条放人浓的氯化钠或氯化钾溶液中,也可看到有气泡产生。

同学们情绪更加高涨,讨论更加热烈。

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6:擦拭光亮的铝片与氯化铵溶液反应。

学生实验7:擦拭光亮的铝片与浓氯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实验8:擦拭光亮的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实验6、实验7都没有明显变化,只有实验8可以看到铝片溶解并有持续不断的气泡产生。

问题8:对这一组实验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生12:铝不与热水反应,实验6、实验7都没有明显变化可以说明氢氧化铝对铝的保护作用要比氢氧化镁强得多,热水对其无任何影响,氯化钠、氯化钾对其的影响也非常小,而铝却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气体,又两种可能:一是可能像镁与水反应一样,氢氧化钠溶解了铝片表面的氢氧化铝,使铝与水的反应持续发生;二是可能铝直接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气体。

问题9: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到底是哪种可能呢?

生13:这个问题应该比较简单,让氢氧化钠溶液与铝片反应就可以验证了。

学生实验9:取氢氧化钠固体、铝片放人试管,加热至氢氧化钠呈熔融状态,观察。

生14: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铝与氢氧化钠不能直接反应。所以应该是:强碱溶液能够溶解氢氧化铝这一“保护层”:al(oh)3+oh=al0。+2h20,这样消除了阻止反应进行的氢氧化铝,铝便可与水顺利地反应了:2al+6h20―2ai(oh)3+3h2t。总反应式为:2al+6h20+2naoh=2naai02+3h2t+4h20,该反应的实质是铝与水发生置换反应,铝是还原剂,水为氧化剂,氢氧化钠只是参与了反应,起到溶解氢氧化铝的作用。

掌声一片,情绪高昂。

二、教学反思。

1.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通过深度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讨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创设问题,敏锐捕捉生成性问题,引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2.高三化学复习绝不是简单地把元素化合物知识或者相关化学实验重复一遍。看一看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尤其是实验题,试题越来越侧重考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不再是接接连连,而是看你是否掌握了实验原理,是否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否学会了观察事物,这种考查内容的变化,显然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再死记死背,不要只在“黑板上”、“在纸上”做实验,而是要在认真实验的基础上,注重观察,认真总结;注重灵活地运用知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尽可能地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无论是学科内的,还是学科间的。

3.“探究”源于“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成功的探究”源于“高质量的'问题”。

(1)问题应当具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是指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要探究的任务是否相适应、相匹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艰辛,感受成功的喜悦。

(2)问题应当具有连续性。所谓连续性是指以若干个主问题为中心,围绕主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层次连续提出问题,使学生对主问题的探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3)问题应当具有挑战性。所谓挑战性是指问题应具有能使学生参与更复杂的思维活动的潜力,能激发学生高水平的参与,提高学生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质量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思维碰撞。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看似无意地回顾了镁铝与水反应的知识和实验现象,但从后来的探究过程来看,其目的是为学生开展“探究镁铝与水溶液发生反应”的活动提供知识的固着点和出发点。

生4的分析显然不是教师的预设,却是一个高质量的综合科学素养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进行“否定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不是由于铵根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溶解了氢氧化镁”的探究活动中,生6的分析和实验设计、生7从实验4的对比分析中否定了前面的结论,虽然他们的知识固着点也还是跟前面的同学相同,但理解的层次明显不同。生7将混合反应体系中存在多种可逆过程、水溶液氢离子浓度很小(酚酞显粉红色)时反应仍然能够持续进行等迁移到对实验现象的综合分析中来,体现出该生思维的深刻性。可见他们的探究思维活动已从宏观物质深入到了微观世界,其思维品质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在对镁与铵盐溶液反应机理的探究过程中,生8提出了氯离子浓度较大时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这种观点的提出马上将大家的探究视野大大拓展了,他将大家从思维定势中拉了回来,转而探究起含高浓度氯离子的溶液是否也能与金属镁发生反应。

生14的“全面阐述”引领着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教师在课堂小结中提出的任务――能否再找到让铝与水反应的其他方法,给学生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将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探究时空,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如何在新课程实验中演绎出更多精彩、互动、有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巧妙的、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尽可能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提出假设、对假设证实或证伪、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的目的,实践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理念。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第三篇】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

重视课前的备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二、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

(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第四篇】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加快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作为物联网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院校,更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探索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培养方式与思路,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不断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我国物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合格与优秀的物联网人才。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物联网创新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如何创造性地开展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成为各高校积极研究的热点。其中,建设以物联网项目开发与实践为导向的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平台,集中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优势设备和技术并高度融合,打通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做出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以培养复合型的物联网创新实践技术人才,逐渐成为众多高校的共同做法。本文结合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分析了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行高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探讨了高素质综合性物联网创新研究与工程实践人才的合理培养方法与建议。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第五篇】

摘要:在物联网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如知识点繁琐、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等。物联网教学的这些缺陷使得教学面临改革,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不断改革物联网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物联网教学;实践能力;改革;探索。

物联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很多不足,需要对其金改革,丰富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改革新突破。

1.物联网概述。

所谓的物联网,就是借助无线或者有线,按照一定的规则,把各类信息、设备与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管理。物联网是一种高科技技术,在各个国家广泛运用。物联网专业在各个高校开设,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在经验上还不足。物联网不仅需要相应的技术知识,更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物联网教学中要突破理论教学,要以实践教学为主,使物联网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培养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学生。

2.对现状进行分析。

对于物联网技术来说讲,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知层,第二个层次是传输层,第三个层次是处理层,第四个层次是应用层。这四个层次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物联网技术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计算机、通讯等很多的专业课程。因此,就使得物联网课程知识点众多,而且非常枯燥和抽象。第一,在应用型高校中,如果一味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学生的理论性非常强,但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明显不足,学生就会走入理论学习的圈子,这样,当学生走入社会的时候,就会造成与社会的脱节,使学生空有理论,而没有用武之地。第二,物联网专业是新生的专业,因此,在很多的地方都还不完善。在实验中,一般都是老师演示和验证,学生不去动手,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不能提高,就不能使学生主动探索,兴趣毫无。虽然高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物联网,但是,学生只是寥寥草草看看,而不动手去操作,与企业缺少沟通。第三,高校老师实践经验缺乏。受到职称评审影响,很多的老师知识丰富,但是,在实践中的经验缺乏。第四,对教学效果考核中,形式单一。一般,学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考勤,第二部分是作业和实验,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如果实验成绩不好,可以由期末考试来弥补,这样,学生即使实践操作不强,也无关紧要,通过期末考试就能弥补。

3.改革探索。

随着新的课改的推动,教育部门对教育进行改革。在物联网专业中,不能单纯的教授理论,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人才既要理论,又要实践,要使学生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这是物联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学科竞赛驱动。

所谓的学科竞赛,就是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之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对所选的问题亲自论证和分析,最后的得出结论。这种竞赛,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理论进一步深入,让学生对理论活学活用,真正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科竞赛可以是校外的,也可以是校内的。通过参加竞赛,燃放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性大大增强,思维能力进一步深化,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知识,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更加能够激发出学生兴趣,实现了良性循环。另外,学科竞赛也能提升学生的协调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容的待人处事,实现了学校和社会的接轨。

开设第二课堂。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向外拓展,要开设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学校可以给学生配置电脑、网络和实验器材。当老师上完课之后,学习积极的投入到第二课堂中。学生在第二课堂就会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在第二课堂学生就会如鱼得水,把上课讲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并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融入进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提升。学生的时间在第二课堂被占用,这样就能减少学生在宿舍打游戏的时间。在第二课堂,每个年级的学生都集中到此,这样,就能做到取长补短,在探讨中去享受知识,在享受中去领悟知识,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巨大调动,使思维碰撞出火花。在第二课堂,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使知识更加系统,而且知识变成了实践产品。

不断拓宽交流平台。

物联网专业的知识点非常多,单纯的.依靠课堂很难把知识讲授完。可以建立教学网站,老师把物联网的一些知识点做成小专辑,放到网站中去,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另外,老师可以通过教学网,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彼此加深了解。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教学网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还有,qq、微信平台等都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和老师零距离沟通,走进了彼此的心灵。还可以分享网络资源,让学对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更加全面了解。

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

老师的科研项目一般都代表科技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

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要抛弃传统模式,要从教学的过程中去评价。还要完善激励机制,比如在竞赛中获奖可以加分等。总之,在物联网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使物联网教学更加有效,从实践基础上去思考问题,实现学生实践和理论的融合,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3]何凤梅,于慧芳,范一鸣.技师学院物联网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以温州技师学院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培训,2015(10):215-215.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第六篇】

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以自己实际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出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即使是颇有造诣、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所谓成功、完美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是说话不当,或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或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或是习题难易不均,或是突发事件未机智应对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有序梳理,全面回顾,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剖析和探究,使之成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育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从“独奏”到“伴奏”的师生有序互动;某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思维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反思后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教育学家古德森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良好的修养熏陶学生,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反思如下内容:即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是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还是批评和讽刺挖苦?对差生是因材施教,热情鼓励还是冷眼相对,漠不关心?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是否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平息事件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是否融入了“无言之教”之中?课后,教师要冷静思考和客观分析,因为,反思+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式。

六、反思因材施教的举措。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些教师口头上喊因材施教,而在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同样多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教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最终达到优等生学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跟得上的目标。教学反思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通过教师的认真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记录在册,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第七篇】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课堂有效教学要求立竿见影,在乎眼前的教学效果,马上教,马上会,“即教即学即会”“当堂达标”。现实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和做法:把教学时间“精细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无节制地增加单位时间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加快进度,强化训练,挑战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极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观察到的,“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就会被贴上‘理解缓慢’‘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教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这种快教学、快学习、快思维导致了所谓的“效率过剩”,它有两大害处,一是违背了儿童生命生长的内在程序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

据说,大约20多年前,美国曾面向小学生征集最聪明的一句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东西。”二是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速度快,效率高,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识所填满、所撑胀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没有成为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不仅如此,学生对这种学习会产生倒胃口的反应,即回避、厌恶、排斥、拒绝,并因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了,学习思维固化、僵化了,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亦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

我们看到不少所谓的高效率的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思路;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

“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学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显示出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实际上,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的。不少专家都强调说,教育是农业,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缓慢而优雅的。韩国有本畅销书叫《好妈妈慢慢来》。好教师也要慢慢来,对待学生、对待生命、对待心灵,需要的是耐心、诚心、恒心。

由“快学习”转向“慢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复归,它让学习者在从已知到未知的探寻之旅中,能惬意地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身对话,而非做一个匆匆过客,走马观花。“慢学习”充分考虑学生具有的独特知觉、意义和洞察力,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潜能的挖掘,还教师以自主性专业发展的空间,使得学习在自主对话的轻松意境中,阐明争论和思想,传递尊重和信任,构建关怀和友谊的情谊。

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布卢姆指出: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的确,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标准功能,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按照格朗伦德的说法,作为学习结果之表述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行为目标”“达成目标” “可计测目标”的性质。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要十分具体,必须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借助于动词,即使是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也要用行为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表述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目标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但是,目标和目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从而提高效果。另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因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效果”并不都是可检测的、可观察的, “教学效果”的概念要远远大于“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开展目标教学的时候,只是关注到了人的发展和教学活动可控的一面。

一位小学教师曾反思说:“实事求是地说,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否达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检测来加以判断———因为它们都是显性目标,易于辨别。但也正因为它是显性目标,我们有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际上,人的发展还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开放性、生成性, “教学是一种生命历程”,教学的很多效果(特别是能力和品格)具有体验性、模糊性、潜在性。“眼下我们所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在这些地带,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复杂、非匀速的特征。”

按照佐藤学的观点,课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意义更大,他指出: “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程序、形式、模式、规定和制度,追求统一的、标准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预测性、控制性太强,太过刚性。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推进有效教学改革时,出现了极端模式化的做法,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和时间安排以及师生教学行为都进行了详细的刚性规定,课堂教学成了工厂的加工流水线。

客观地说,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有益处的,没有模式和程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试图将教学活动模式化,不考虑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师生的个性差异,追求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那对教学的损害则更大。当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个地区一模”(多课一模、千课一模)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是对教学规律的误读和误用),抹杀了师生的个性和生命力(是对师生自由和潜能的控制)。这种同模同质的课堂情景可悲、可怕,让人窒息!

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典型的设计心态。金生鈜教授指出: “这种心态相信, 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统一设计好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儿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对儿童人格和未来生活的设计其实是对儿童发展的一种预定和控制,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于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和教师不可能决定也不能决定每个儿童的生活道路,无法了解和预测每个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和前景,结果是只能用一种统一的程序、唯一的目标要挟每一个儿童,把他们塑造成一种人。

教育为了实现统一的目标,必定对儿童进行监督和控制,把不适合统一要求的东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对儿童的任何设计只能导向对儿童成长的控制、包办和干预,最终造成对儿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坏。一旦教育的设计心态相信自身是完美无缺的话,教育就可能用专横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输和压制。教育的设计心态必定导致对儿童的强制和发展的干预。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维奇说: “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化也没有童话。学校的成功很难像生产线一样移植。”佐藤学在做了20多年的课堂观察后指出: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然而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间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学却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生命不能被保证”,真正的教学一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教育是个“不确定系统”,它的改革没有单一答案;教育模式带有个体经验的色彩,其复制往往难于实现。

总之,追求教学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对的,但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过分强调效果会导致“知识过剩”,来不及消化、吸收,变成怀特海所说的“死知识” “无活力”的概念;过分强调效用会走向实用主义的泥潭,这样的教学必然以近害远,以表损里,阻碍未来发展;过分强调效率必然丧失品质,没有品质的效率只是“表效”、假效、短效,它们或昙花一现,或徒有其表,不禁风霜,不堪一击。

搭石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第八篇】

物联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复合型专业,涉及学科与专业知识较复杂,目前许多高校的物联网专业正处在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探索阶段,普遍存在着对物联网实践教学定位不清楚、实践教学师资与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综合性实验场所与设备短缺等问题。

定位不清楚。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或对物联网认识的不足,对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定位不清楚,不了解企业对物联网工程实践人才的实际需求,重理论讲解,轻实验实践,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设备场所不足、工作繁琐不受重视、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或与企业需求脱节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实验实践类教学的难题。尤其是对于物联网专业,由于物联网项目跨专业较分散,能指导物联网综合实验实训的综合型教师更是紧缺。实验实践项目大多是各专业方向的传统基础项目的简单叠加,开设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与时俱进,与实际物联网项目开发相脱离,实践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物联网专业涉及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网络、软件等多个专业内容。大部分高校物联网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室都是独立设置,相互割裂的,涉及多个课程的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践类实验课程太少或者是几个课程的简单拼凑,缺乏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践项目,使得物联网专业学生对物联网缺乏整体的认识,对个人今后想要从事的专业方向拿捏不准,不利于高素质综合性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综合性实验场所与设备短缺。

物联网专业综合性或设计性实践实验课程与活动要依托专门的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才能正常开展,然而大多高校的物联网综合性实验室只是相关专业方向实验室场所与设备的简单拼凑,缺少专门的场所与综合型的物联网实验与开发平台,难以开展物联网综合开发与设计项目的实验实践活动,使得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型的物联网科技创新与实践人才更加困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20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