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资源的报告集聚精选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保护水资源的报告集聚精选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保护水资源的报告【第一篇】
一、调查背景
最近,我国的西南地区又闹干旱了,不要说种庄稼,就是人喝的水都难以保证。我总觉得不可想象,水不是地球上最多的东西吗?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不是有那么多吗?怎么会缺水呢!
后来,我上网查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我才明白: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8万亿亿升。这个数量似乎能满足全球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现存水储备的99%是不宜人类利用的海水和极地冰,其余1%还大都在800米以下的地层,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河流湖泊的水仅占总量的%。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拥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上有34亿人口平均每年只能得到50升水,这标志着人类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的危机。
我们家乡地处黄河之滨,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水都是海水,而海水是咸的,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我们日常饮用的大部分淡水都分布在地球上寒冷的南、北两极和终年积雪的高山上,这样淡水资源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缺水的地方实在很多。
因此,流到我们家乡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更是稀少。随着家乡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污染的威胁。水的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调查目的
(一)让我们了解家乡水污染的现状,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让同学们知道水污染的危害,使同学们都来关心、保护家乡的水资源。
(三)培养同学们热爱自己美好的家乡,热爱社会,热爱大自然,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提高同学们深入社会、关心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时间:20XX年XX月20日
(二)调查地点:XX境内的响坎河、中山河流域
(三)调查方法:询问长辈、实地考察
(四)调查组成员:
领队:XXX
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
四、调查结果
十年前:
水的颜色:无色;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河道大小:一般大小;水上漂浮物:水草等水生植物。
现在:
水的颜色:大部分呈现黑色;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河道大小:好多河道变窄,河床升高;水上漂浮物:白色垃圾,生活垃圾等。
五、主要原因分析
(一)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不少居民随意将生活垃圾抛入河道中。
(二)由于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越来越坏。
(三)某些工厂的废水不经过污水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中,导致水质变坏,水生植物消亡。
六、建议
针对家乡水资源已经受到污染的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强水资源保护意义的宣传,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二)提倡居民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器材,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使用化学用品。
(三)提倡农民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化肥,转变种植品种,多种耐旱植物。
(四)要求工厂污水排放时,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五)希望政府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废水排放等各方面,作出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为建设绿色家园保驾护航。
感悟:
保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来地球上流下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保护水资源的报告【第二篇】
镇康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根据展20**年镇康环保世纪行活动的通知要求,由水务部门高度重视,结合职能工作,成立调研工作组,主要围绕全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洁净河道等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20**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这是继20**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国务院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我县积极贯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一)做好规划,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镇康县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镇康县水资源保护规划》是贯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具体体现。目前已完成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基础数据收集工作。
(二)加强水土流失防治。一是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监督执法,依法行政,推进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二是是加强水保工作,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即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三是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涵养区、河道源头区的保护;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20**年以来水务局发出责令整改通知42份,促进矿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三)重要水源地保护情况。重要水源地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县对水源地保护采取统筹兼顾、突出重地的原则,加大对城乡集中饮水水源的保护力度,明确镇康县南伞水库、中山河水库、小龙洞水库等为重点水源地保护区,科学调整并划定水源保护区,确保水环境安全,20**年以来,共规划实施水源地保护区50个,并在保护区内制定了界碑,明确了四至界限,共投入资金50万元。多年来,在水源地保护中我局始终做到多措并举,严格管控,一是开展执法检查活动,加强执法力度。开展了“环境污染综合专项整治行动及环境安全大排查活动”、水资源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违法项目或行为,依法采取行政处理措施或行政处罚。二是采取措施,确保水质安全。为做好水质检测工作,我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共投入资金72万元,成立了镇康县水质检测中心,解决了检测设备和人员问题,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四)节水工作开展情况。一是水务局多年一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着力加强《水法》、《防洪法》及《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向公众发放水法律法规宣传册10000册,内容包括《水法》、《水土保持法》等4部法律法规,把节水意识宣传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让节水活动宣传上街道、到社区、进校园,做到家喻户晓,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气。二是推进田坝澳洲坚果、帮龙山澳洲坚果、木场冬桃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兴建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设施,发展以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沟、小泵站等为主的山区“五小水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涝面积万亩,从根本上改变山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二、洁净河道工作开展情况
在开展洁净河道工作中,我局以全面实施河长制为抓手紧紧围绕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现代河网水系,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一是抓实河库岸线的管护工作,在管护好已治理的南捧河凤尾段、轩岗河勐捧段、南汀河军赛段1-5期、南伞河(界河)县城段公里河道的同时,继续积极向上争取南伞河、勐堆河等河道治理项目申报工作;二是抓实河岸绿化美化工作;目前共完成勐捧河河岸、南汀河河岸绿化14km,累计种植蓝花楹、火把花、柚木、澳洲坚果、杨柳等绿化树20000多棵,取得了一定效果。三是抓实河道采砂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对河道采砂管理,我局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河道巡查制度,发现非法违规采砂及时处置,对群众举报和信访反映的违法采砂情况及时查处。截止20**年9月18日止,全县共开展执法巡查5次,共出动车辆10辆次,出动执法人员25人次,共排查出我县河道采砂户27户,其中有证24户,无证3户,目前已责令停工,并对3户采砂户进行了依法处理。通过开展巡查,进一步规范了我县河道采砂管理秩序。四是抓实河道卫生整治;由局水政大队牵头,加大河道卫生整治执法力度,重点整治乱丢垃圾,乱排污行为,今年以来,共开展河道卫生整治执法活动2次,查处乱丢垃圾7起,乱排污3起。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人员力量不足。由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洁净河道工作目前尚处在前期工作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和群众对这项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有些地方对这项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各乡镇虽然出台了工作方案,但当地巡河、管河、治河、水源点保护等工作还没有实质性开展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等专职工作人员还未落实,人员编制不足,给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经费保障不足。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经费和保障经费,特别是警示牌等一些硬件设施购置,由于没有纳入年初预算,目前经费尚未得到落实,警示牌无法制作。
(三)水环境持续变差。经对全县水环境进行排查,当前影响我县水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点源污染(如:糖厂、水泥厂、矿山);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如:农药、化肥等残留物);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如:库区周边、沿河村落);四是生活污水污染(如: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库区)。治理难度最大的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
(四)河道采砂管理存在一定困难。一是规划完善问题;目前,我县采砂规划方案还不是很完善,采砂活动及其管理缺乏科学依据。二是队伍建设问题;执法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经费及装备,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亟待提高。四是边界盲区问题;边界河道非法采砂管理和执法难度大。五是威慑力度问题;水法规对违法采砂处罚力度明显偏小,违法人员违法成本低,惩戒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部分河道非法采砂屡禁不止,而且频繁引发边界水事纠纷,河道采砂管理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舆论媒体,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努力在全县营造全民参与、部门联治、社会共治的`河库水资源保护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职责,迅速行动。结合本次调研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明确河库保护管理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和直接责任人,明确河流、水库巡查员、保洁员、专管员,制作并设立责任公示牌,深入开展河库保护工作,以点带面,以面保点,全面推进。
(三)再接再厉,加大治理。在十二五中小河流治理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南伞河景观治理工程、南伞水库除险加固、南汀河治理六期工程和勐堆河道治理工程,继续延伸河流治理长度,固护岸线、河道疏浚,对新进规划的水库、山塘加大除险加固力度,确保工程安全。
(四)不折不扣,抓好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我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建立,生态脆弱地区水生态修复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治理力度,努力使江河、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5%以上,逐步建立起水资源和水生态补偿机制。
(五)初步建立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水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基本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进一步理顺水价形成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水利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监督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保护水资源的报告【第三篇】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我省水资源保护与管理,20**年5月,省政协人资环委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赴赣州、萍乡、新余三市就“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省降雨相对丰沛,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565亿m3,居全国第七位,人均水资源量3700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m3),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我省水质总体较好,据20**年对全省446个主要水功能区的监测评价结果,达标率达到85%以上,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水资源问题开始显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一是由于缺少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水资源调节能力差,开发利用率仅为17%左右,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二是虽然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呈恶化趋势。以鄱阳湖为例,上世纪**十年代鄱阳湖水质全部为Ⅲ类以上,其中Ⅰ、Ⅱ类水平均占70%以上;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年以后,Ⅰ、Ⅱ类水只占50%,Ⅲ类水占32%,劣Ⅲ类水占18%;20**年(丰水年),Ⅲ类水以上占%,劣于Ⅲ类水占%。
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成效
(一)完成水量分配,基本划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2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在此基础上设区市水量分配细化工作也基本完成。20**年经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纲要》,基本划定20**年全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二)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管理逐步规范。
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论证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已得到大多数政府部门的认可。通过水资源论证进一步规范了取水许可,推进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落实,取用水管理逐步规范。
(三)水环境监测水平逐步提高,水资源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
从20**年开始,我省累计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1个省中心和8个分中心水质分析化验室的建设和改造。组织完成了江西省21世纪前10年地表水资源质量变化情况调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全省446个省级水功能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水质状况监测评价,初步掌握了我省水环境质量状况。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节水意识不断提高。
为了规范用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全省工业、城市生活及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的制订和修编工作。同时,重点加强了对萍乡、南昌、景德镇等3个和湘东区等1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的督促指导。经过努力,我省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年的168m3降低到20**年的108m3。
(五)水务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管理能力逐步加强。
目前,全省已有4个设区市水务(水利)局单设了水资源科,有4个设区市设立了单独的节水办或水资源管理中心,有20余个县(市、区)设立了单独的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节水办),有39个市、县(区)设立了水务局或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务管理职能,占全省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市县级水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得到一定加强。
(六)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水环境得到综合治理。
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全省公布了27个供水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省级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并全面启动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突出表现为公众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意识薄弱,水资源管理能力不强,基础工作不扎实等。
(一)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节水意识不强。我省经济欠发达,水资源相对丰沛,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推动,节水意识和用水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水的忧患意识仍然不强,各级政府没有把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来管理和保护,工作缺乏主动性。全省用水浪费严重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灌溉大水漫灌十分普遍;工业用水浪费较为严重,工业用水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重复利用率偏低;由于价格不合理等因素,城镇生活用水浪费严重,供水管网老化,漏损率较高,公共用水设施跑、冒、滴、漏严重。
(二)水资源管理能力依然薄弱。我省水资源管理能力整体薄弱。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大部市县仍然是“多龙管水”,无法形成治水合力。由于水资源管理机构涉及部门众多,部门间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是水利改革的重点。截止20**年底,全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现了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而我省仅为%,且职能仍未理顺,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管理队伍不强。仅有4个设区市水利(水务)局设立了单独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大部分市、县水资源管理部门既缺乏技术支撑单位,也缺乏专业的水资源管理人员,有的县甚至没有固定的水资源管理人员,混岗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如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入河排污口审批尽管已被列为到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但其监督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管理需要。四是管理手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适应水资源信动态化、定量化和智能化的管理需要。
(三)局部存在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的问题已初显端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增加,生活和工业等高保证率用水需求的迅速增长,由于缺乏控制性工程,调控能力不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局部地区工程型缺水开始显现。近年来水质状况整体有所好转,但仍呈恶化趋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城镇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矿山开采废水排入河湖,导致水体污染加剧,局部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
(四)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低。农业用水比重偏大,占总用水量的65%以上,且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据调研,有相当一部分灌区的灌溉设施修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渠系渗漏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用水效率低。工业和三产用水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不高,20**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8m3,与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五)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过低,水资源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我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全国最低,难以发挥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的作用。水资源费标准较低,部分地区征收和管理积极性不高,存在征收不到位、水资源费截留挪用的现象,部分地区挤占挪用比例达70%。同时,由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保护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六)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力度不大。为保障鄱阳湖等下游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五河”及东江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对于源头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全面启动,降低了源头地区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尽管已启动了袁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试点,省政府专门列支1500万元,但补偿机制尚仍不完善,源头区水资源保护积极性仍然不高。
四、对策与建议
我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是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水质、水量、水生态一起抓,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全面系统地做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一)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宣传教育,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情教育,使群众深入了解当地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等,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大决策,提高群众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水资源保护氛围。
切实落实水资源管理政府首长负责制,尽快出台我省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主要指标纳入省政府对市县政府的年度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负总责。
(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尽快出台《江西省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加快“三条红线”的划定和分解工作,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实行水资源区域限批制度,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区域,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用水。二是各用水区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及时分解到大用水户,并按照年计划、月分解,季考核和年总结的要求,对各区域和部门进行用水考评。三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就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新增取用水户,要严把论证和审核关,发放新的取水许可证要与“红线”挂钩,凡突破“红线”的取水许可一律不得审批;实行严格的备案和公示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督执法,严查无证取水、乱设排污口、不安装计量设施、不缴纳水资源费等违法行为,保障“红线”指标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全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一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队伍管理、资金安排三方面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良好氛围;指导已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进一步理顺职责,落实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夯实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建设一支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水务管理队伍;在水资源节约、管理、保护的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在同等条件下向完成水务体制改革的地区倾斜,通过项目、资金引导推动水务体制改革工作。二是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增加投入、健全机构等手段,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加强领导,明确考核责任,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问责制;完善法规,强化执法监督,尽快制定相关地方配套法规,依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保证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单列水资源保护财政专项资金,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吸引市场和社会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推动有条件的市、县成立水资源科、股,成立独立的节水机构或将归属城建部门的节水办建制划归水利部门,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市、县有专业、专职的水资源管理人员从事水资源工作;加大宣传,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建设全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建设与水资源“红线”管理相匹配的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五河”干流、主要支流设区市界断面的水量水质,取水大户的在线监测,实现对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并完成省水资源监控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完成省、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对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江西省水资源的动态化和信息化管理。
(四)推进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一要强化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全面开展全省446个地表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监测,按月向社会发布全省水资源质量公报,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二要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编制《江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实施方案》。全面开展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凡已列入国家和省级重要饮用水源地的,要抓紧编制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三要加强对如何排污口的管理,严格排污口论证制度,对排污口进行登记和复核,严格纳污总量控制制度,严禁在五河源头及鄱阳湖、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对在其它河段设置排污口的,要严格排污口设置许可论证,凡超过水域纳污能力的,一律不得批准。四要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逐步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保障饮水安全。以农村水环境整治为契机,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全省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一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完成水务改革的市县及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重点,以农村水库山塘的整治、农村沟渠门塘水系的沟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为重点任务,实现农村沟渠门塘水系基本连通,水活水清水美,防洪、灌溉及排涝能力明显增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取得突破。二是健全饮用水源地保障应急体系。建议加快供水人口20万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特殊干旱条件下城市供水保证率。
(六)完善“五河”及跨省河流源头区生态补偿机制。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环境产权和责任不清、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均衡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之一。袁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已启动,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政策,但东江和其他五河源头区,尚未开展生态补偿工作。建议尽快完善流域源头区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促进下游区域的节约用水,通过跨省或省内财政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产业合作和带动等措施,促进上游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保护水源的积极性,进而保障流域下游饮水安全、生态安全。
(七)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实施用水累计加价制度。水资源费是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的重要经费来源,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全国最低,建议尽快修订《江西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依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实行用水累计加价制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保护水资源的报告【第四篇】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我省水资源保护与管理,20**年5月,省政协人资环委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赴赣州、萍乡、新余三市就“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省降雨相对丰沛,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565亿m3,居全国第七位,人均水资源量3700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m3),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我省水质总体较好,据20**年对全省446个主要水功能区的监测评价结果,达标率达到85%以上,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水资源问题开始显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一是由于缺少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水资源调节能力差,开发利用率仅为17%左右,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二是虽然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呈恶化趋势。以鄱阳湖为例,上世纪**十年代鄱阳湖水质全部为Ⅲ类以上,其中Ⅰ、Ⅱ类水平均占70%以上;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年以后,Ⅰ、Ⅱ类水只占50%,Ⅲ类水占32%,劣Ⅲ类水占18%;20**年(丰水年),Ⅲ类水以上占%,劣于Ⅲ类水占%。
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成效
(一)完成水量分配,基本划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2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在此基础上设区市水量分配细化工作也基本完成。20**年经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鄱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纲要》,基本划定20**年全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二)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管理逐步规范。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论证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已得到大多数政府部门的认可。通过水资源论证进一步规范了取水许可,推进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落实,取用水管理逐步规范。
(三)水环境监测水平逐步提高,水资源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从20**年开始,我省累计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1个省中心和8个分中心水质分析化验室的建设和改造。组织完成了江西省21世纪前10年地表水资源质量变化情况调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全省446个省级水功能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水质状况监测评价,初步掌握了我省水环境质量状况。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节水意识不断提高。为了规范用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全省工业、城市生活及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的制订和修编工作。同时,重点加强了对萍乡、南昌、景德镇等3个国家级和湘东区等1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的督促指导。经过努力,我省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年的168m3降低到20**年的108m3。
(五)水务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管理能力逐步加强。目前,全省已有4个设区市水务(水利)局单设了水资源科,有4个设区市设立了单独的节水办或水资源管理中心,有20余个县(市、区)设立了单独的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节水办),有39个市、县(区)设立了水务局或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务管理职能,占全省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市县级水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得到一定加强。
(六)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水环境得到综合治理。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全省公布了27个供水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省级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并全面启动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突出表现为公众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意识薄弱,水资源管理能力不强,基础工作不扎实等。
(一)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节水意识不强。我省经济欠发达,水资源相对丰沛,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推动,节水意识和用水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水的忧患意识仍然不强,各级政府没有把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来管理和保护,工作缺乏主动性。全省用水浪费严重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灌溉大水漫灌十分普遍;工业用水浪费较为严重,工业用水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重复利用率偏低;由于价格不合理等因素,城镇生活用水浪费严重,供水管网老化,漏损率较高,公共用水设施跑、冒、滴、漏严重。
(二)水资源管理能力依然薄弱。我省水资源管理能力整体薄弱。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大部市县仍然是“多龙管水”,无法形成治水合力。由于水资源管理机构涉及部门众多,部门间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是水利改革的重点。截止20**年底,全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现了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而我省仅为%,且职能仍未理顺,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管理队伍不强。仅有4个设区市水利(水务)局设立了单独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大部分市、县水资源管理部门既缺乏技术支撑单位,也缺乏专业的水资源管理人员,有的县甚至没有固定的水资源管理人员,混岗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如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入河排污口审批尽管已被列为到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但其监督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管理需要。四是管理手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适应水资源信动态化、定量化和智能化的管理需要。
(三)局部存在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的问题已初显端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增加,生活和工业等高保证率用水需求的迅速增长,由于缺乏控制性工程,调控能力不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局部地区工程型缺水开始显现。近年来水质状况整体有所好转,但仍呈恶化趋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城镇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矿山开采废水排入河湖,导致水体污染加剧,局部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
(四)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低。农业用水比重偏大,占总用水量的65%以上,且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据调研,有相当一部分灌区的灌溉设施修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老化损坏严重,灌溉渠系渗漏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用水效率低。工业和三产用水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不高,20**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8m3,与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五)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过低,水资源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我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全国最低,难以发挥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的作用。水资源费标准较低,部分地区征收和管理积极性不高,存在征收不到位、水资源费截留挪用的现象,部分地区挤占挪用比例达70%。同时,由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保护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六)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力度不大。为保障鄱阳湖等下游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五河”及东江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对于源头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全面启动,降低了源头地区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尽管已启动了袁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试点,省政府专门列支1500万元,但补偿机制尚仍不完善,源头区水资源保护积极性仍然不高。
四、对策与建议
我省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最高目标是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水质、水量、水生态一起抓,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全面系统地做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一)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宣传教育,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情教育,使群众深入了解当地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等,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大决策,提高群众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水资源保护氛围。
切实落实水资源管理政府首长负责制,尽快出台我省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主要指标纳入省政府对市县政府的年度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负总责。
(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尽快出台《江西省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加快“三条红线”的划定和分解工作,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实行水资源区域限批制度,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区域,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用水。二是各用水区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及时分解到大用水户,并按照年计划、月分解,季考核和年总结的要求,对各区域和部门进行用水考评。三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就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新增取用水户,要严把论证和审核关,发放新的取水许可证要与“红线”挂钩,凡突破“红线”的取水许可一律不得审批;实行严格的备案和公示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督执法,严查无证取水、乱设排污口、不安装计量设施、不缴纳水资源费等违法行为,保障“红线”指标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全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一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队伍管理、资金安排三方面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良好氛围;指导已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进一步理顺职责,落实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夯实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建设一支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水务管理队伍;在水资源节约、管理、保护的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在同等条件下向完成水务体制改革的地区倾斜,通过项目、资金引导推动水务体制改革工作。二是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增加投入、健全机构等手段,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加强领导,明确考核责任,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问责制;完善法规,强化执法监督,尽快制定相关地方配套法规,依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保证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单列水资源保护财政专项资金,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吸引市场和社会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推动有条件的市、县成立水资源科、股,成立独立的节水机构或将归属城建部门的节水办建制划归水利部门,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市、县有专业、专职的水资源管理人员从事水资源工作;加大宣传,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建设全省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建设与水资源“红线”管理相匹配的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五河”干流、主要支流设区市界断面的水量水质,取水大户的在线监测,实现对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并完成省水资源监控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完成省、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对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江西省水资源的动态化和信息化管理。
(四)推进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一要强化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全面开展全省446个地表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监测,按月向社会发布全省水资源质量公报,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二要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编制《江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实施方案》。全面开展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凡已列入国家和省级重要饮用水源地的,要抓紧编制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三要加强对如何排污口的管理,严格排污口论证制度,对排污口进行登记和复核,严格纳污总量控制制度,严禁在五河源头及鄱阳湖、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对在其它河段设置排污口的,要严格排污口设置许可论证,凡超过水域纳污能力的,一律不得批准。四要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逐步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保障饮水安全。以农村水环境整治为契机,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全省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一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完成水务改革的市县及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重点,以农村水库山塘的整治、农村沟渠门塘水系的沟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为重点任务,实现农村沟渠门塘水系基本连通,水活水清水美,防洪、灌溉及排涝能力明显增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取得突破。二是健全饮用水源地保障应急体系。建议加快供水人口20万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特殊干旱条件下城市供水保证率。
(六)完善“五河”及跨省河流源头区生态补偿机制。目前,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环境产权和责任不清、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均衡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之一。袁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已启动,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政策,但东江和其他五河源头区,尚未开展生态补偿工作。建议尽快完善流域源头区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促进下游区域的节约用水,通过跨省或省内财政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产业合作和带动等措施,促进上游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保护水源的积极性,进而保障流域下游饮水安全、生态安全。
(七)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实施用水累计加价制度。水资源费是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的重要经费来源,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全国最低,建议尽快修订《江西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依法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实行用水累计加价制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