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通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3972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乡村治理调研报告通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一篇】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篇篇1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一、基本情况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祥地,是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区、重庆市北部新区对口帮扶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贵州的10个贫困县之一,是贵州省13个同步小康发展困难县之一,同时也是贵州取消gdp考核的10个贫困县之一。赫章县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占%。现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8个、贫困村287个、农村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调减低效传统玉米种植万亩;

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876元/年以上,儿童之家覆盖50%的村(居);

森林覆盖率达%。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今年以来,我深入到27个乡镇(街道)75个村(居)进行走访调研,参加县级领导带队集体调研活动8次,发现全县总体贫困程度较深,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严重不足,道路、院坝硬化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村寨基层组织弱化,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水塘堡乡彬木箐村总人口702人,其中贫困人口469人,贫困发生率为%;

铁匠乡处卓村总人口1209人,贫困人口630人,贫困发生率为%。

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如达依乡、罗州镇、雉街乡、威奢乡、妈姑镇、哲庄镇、德卓镇等绝大多数乡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农业产业供水资源缺乏,难以推广现代高效农业和规模化产业。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扶贫产业链延伸不够,虽然农产品产量较大,但由于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季节性滞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但我县农村水利历史欠账多,发展基础差,缺口资金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10亿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缺口资金亿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缺口资金亿元,恒大帮扶援建产业供水设施建设项目缺口资金亿元。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县部分乡镇农村安全饮水还不能完全保障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双河街道大桥村、妈姑镇的马鞍山村、财神镇的营山村和双龙村、雉街乡的雉街村和大凉山村、双坪乡的红卫村、铁匠乡的共同村等,这些村寨若按国家标准实现贫困脱贫退出,还达不到指标要求。

可乐乡需求串户路350户,院坝硬化376户;

德卓镇需求串户路268户,院坝硬化179户;

院坝硬化36万平方米。

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等工作领域中,表现为贫困农户劳动致富的意愿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如铁匠乡河山村、妈姑镇平原村等民族聚居村寨,面对帮扶干部定期上门走访、政策宣讲等行为,有不搭理、不配合等行为,有装穷装病,躺坐等吃政策饭的类型。部分“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尝到政策甜头后,行为也越学越精,以装病、装穷的方式主动向镇、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开口索要项目、资金、低保、兜底名额等现象。

四、亮点工作今年“春风行动”以来,通过实践“五步工作法”,切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聚焦“八要素”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玉米调减万亩,实现核桃补植补造10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10万亩、牧草10万亩、蔬菜万亩、经果林万亩,有效突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5个10万亩”工程。

20xx项目共805个1405公里,累计完成路基1327公里、路面840公里、投资39451万元,形象进度%。

20xx年实施的3782户1918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8户17688人),规划建设安置点2个,新建安置住房4377套。目前已开工1383套,占建房任务的%。

四是教育精准扶贫惠及民生。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资金万元,资助学生71828人,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5所,完成春季中职招生2012人,对227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进行督导评估,开展辍学学生家访、劝返13718人次,劝返覆盖率100%,已劝返辍学学生共319人。

补偿贫困人口住院11470人次,费用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医保万元。

六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加强。解决4683户库存危房户,目前已启动危改3165户、竣工1151户,“三改”竣工1151户。

七是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跟踪到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821个,安置贫困户1341人,落实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5850人,开展技能培训5103人,实现就业3490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培训7767户38012人,新增就业3803人,发放创业贷款100万元,各类补贴35万元,开展招聘会27场,入户走访企业30家、贫困户610户,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输送就为岗位20000余个。

八是大扶贫宣传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下发了《赫章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成效宣传实施方案》,向贵州《微扶贫》《多彩贵州网》《毕节日报》《毕节微扶贫》《赫章日报》等媒体申请发表经验典型文章36篇,被采用26篇,采用率为%。

九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得到有效治理。2014—20xx年,我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亿元,其中,中央资金亿元,省级资金万元,市级资金万元,县级配套资金万元。实施项目1222个,竣工项目1154个,项目竣工率为94%,使用资金亿元,资金使用率82%。

补齐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给不足、补齐项目资金报账率滞后、农村基层组织弱化等“四块短板”,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的结合。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五大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一棵树、一根葱、一只鸡、一个蛋、一头猪”五大产业向纵深发展,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按国家标准“减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强化漏评错评、错退治理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剔除不合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符合条件但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确保应扶尽扶。抓紧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通过端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残疾人等信息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逐步形成指标统一、项目规范的贫困监测体系,为脱贫攻坚决策和工作指导等提供可靠手段和支撑。

(二)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攻坚战。全面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对照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让所有参与产业革命的农户都能增收脱贫致富。按照“五线一重点”规划布局,实施“六个十万亩工程”,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以市场为导向,打好点面兼顾、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组合拳”,大力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等经果林、养牛、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到2020年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万人以上实现增收脱贫。

(三)织牢易地扶贫搬迁保障网。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结合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则,严格建设标准,加快推广落实“五个三”经验,对搬迁安置群众后续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计划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20xx年带动脱贫退出万人以上。

(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硬仗。坚持把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六大工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全面突破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学子安心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继续全面深化“政策叠加、三管齐下、全面覆盖”医疗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从根本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合作医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在90%以上。严格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精准脱贫和新一轮“六个小康”行动计划要求,着力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三改”工作。

(五)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光荣、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服务社会。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宣传推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讲述脱贫攻坚好故事、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奏响脱贫攻坚主旋律,逐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引领群众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振兴道路,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篇2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贫困地区来讲,首要的事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把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为乡村振兴实施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对澄城县村集体经济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按性质分,流动资产3743万元,固定资产亿元。经营性资产100万以上的村40个,50-100万的村38个,20-50万的村46个,10-20万的村12个,1-10万的村17个,无经营性资产的村9个。20xx年底,有经营收入的村共97个,占行政村总数61%,其中,收入10-50万元的村2个,占%,5-10万元的村45个,占%,5万元以下的村50个,占%。

村集体+企业合作经营的村12个,占%;

以养殖业为主的村7个,占%;

以种养结合为主的村3个,占2%;

以机井、果库等其他形式的村7个,占%。

监事长由监委会主任兼任的村66个,村书记兼任的村5个;

村主任兼任的村6个,其他人员担任的村14个。

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一)发展集体经济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陕西省贫困退出“577”标准指出,对于“村出列”要有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澄城在村出列的时候,主要依托的是互助资金组织。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和成效考核,反馈给陕西的问题就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是做好巡视考核问题整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好的事情。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执政的重要保障。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是靠好的带头人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现在在农村,一些党员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所削弱。穷家难当,不能给群众提供必要的服务,更不要说带领群众致富增收。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三个要素,农村党支部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要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抓好集体经济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

(三)发展集体经济是引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税费改革后,农村党组织同群众之间利益链接越来越少,村级集体经济是集体所有、村民共有,是党群之间最好的利益链接点。有了集体经济,村级才能更好地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确保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引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解决好村集体没钱办事的问题,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三、发展集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澄城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村民的参与度不高。联产承包制实行30多年来,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已形成定势。长期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的很彻底,统的很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户的认识还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一些农户心存顾虑,缺乏参与市场、股份合作的积极性,对通过村集体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不足。

二是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从实际情况来看,澄城大部分行政村“家底”不厚,除村活动场所、学校等公益性资产外,能用于经营获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来的集体土地,集体“存款”基本没有,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困难重重。

三是发展集体经济人才紧缺。目前农村普遍面临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的现实,多数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不懂,有资源条件不会用,有集体经济不会管。多数村对后期发展扶贫产业园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无长远规划,抓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高,村级集体经济后劲不足。

四是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群众的分红机制缺乏书面约定,各自之间职责不清,权利、义务不明,必要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内部监督等制度缺失。产业园的收入支出公开透明度不高,村民关注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往往存在“村上干,村民看”的现象。

四、措施和建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一)加快组织设立步伐。抓住陕西省被列为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机遇,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压茬推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相关手续并顺利运行,尽快实现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二)规范集体运行机制。指导村级完善农村财务各项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和农村集体财务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原则,管好用好集体资金 ,防止集体资产被侵占,保障集体经济所有成员利益。根据各村产业园实际情况,指导制定园区管理、股权设置、收益分配、内部监督等相关制度,规范园区的运营管理,确保集体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三)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定期排名通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用考核手段倒逼集体经济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整合相关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协同推进、合力发展”的原则,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重点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

(四)管好用活资源资产。利用清产核资成果,进一步挖潜开源,鼓励村集体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强化监督管理。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五)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注重加大引智引才力度,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招聘、引进大学生村官、复转军人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引导其依法参选进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任职。发挥乡情纽带,宣传政策红利,鼓励和吸引在外能人、退休干部、工商人士返乡,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投身村集体经济事业发展。

篇3市委、市政府: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市“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20xx年度协商工作计划》(高办发〔20xx〕18号)要求,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主要问题(一)乡村人口流失严重。目前,我市农村最大的问题是人丁不兴旺,直接导致产业不兴旺,更谈不上乡村振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学校撤并和儿童进城上学,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镇,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现在乡村人口比以前大幅下降,一些村的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一半,号称“老人村”、“光棍村”、“空巢村”。农民少、农民老,致使乡村冷落、产业凋敝、经济衰退,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撂荒”现象。人口的流失必然造成人才的流失。据调查统计,我市每年考入各类二本b类以上大学2000多人,而能回乡就业的不足千人,从名牌大学回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市青壮年乡土实用人才严重短缺。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交通方面,全市乡村道路总长达公里,其中:二级公路公里、三级公路公里、四级公路公里,分别占到总里程的%、%和%,低等级公路占比较大,安全和防护性能差,造成交通事故频发。一些偏远山村缺少公交,出行不便。

二是饮水方面,全市445个行政村有310个村存在饮水困难,有130个村饮水问题严重。

四是人居环境方面,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垃圾填埋场所不足,分类处理不到位。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大量废污水直接排到附近沟渠、河道和农田之中。农业面源污染也较为严重。

(三)乡村公共服务不到位。

一是教育方面,缺乏教师、缺乏学生、学校撤并,现有的乡村已经满足不了农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是医疗卫生方面,1.农村缺医少药,群众看病不方便;

2.乡村医生缺少技术过硬人才,整体素质差,有的病人看不了;

3.报销比例偏低,农民看不起病。

三是养老方面,孤寡老人多、养老机构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乡村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等也较为落后。

(四)乡村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传统农业还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占到粮田面积的80%以上,经济效益不高,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现代农业方面,全市正在打造的生猪、蔬菜、黄梨、丝绸四大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关联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引领作用不大。

三是农产品品牌杂乱,规模小,营销手段落后,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四是产业转型方面,作为资源型地区,随着煤矿整合和环保整治,大量传统企业纷纷关闭,而新的高科技项目和企业又未能接续上来,实现转型升级还有较大差距,使乡村居民就业日趋困难,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五)乡村基层组织后劲不足。

突出表现为:一是干部老化。全市支、村“两委”干部中,46—60岁的占到%,年轻后备干部严重短缺。

二是作用发挥不够。农村缺乏带头人、领头雁。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比较严重,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出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出来,不能胜任带领群众实现乡村振兴。

此外,我市尚未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和有权威的工作机构。农委牵头力度不够,其他单位仍是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

二、意见和建议(一)促进人的振兴。农村要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必须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生活的便利、舒适,才愿意回到农村、留在农村。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对农村水、气、暖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张峰供水东延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重点发展连片集中供暖,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

二是推进乡村公路建养一体化,以长晋高速神农互通、高沁高速马村互通、高陵高速北诗互通和旅游路的连接联通为节点,加快“太行一号”国家风景线高平段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生活圈”。为偏远村庄增设小型公交,构建便捷的交通体系。

三是推进农村有线宽带、网络电视、无线信号等信息网络建设,合理布设便民超市、银行网点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千人以上的中心村规划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和幼儿园,确保农村儿童能够就地就近上学。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集团的作用,改善乡村卫生设施条件,推进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基层家庭医生能力培训,确保普通疾病可以在村内完成诊疗。

三是逐步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资源,构建养老、康复、医疗一体化机制,采取日间照料、医养结合、抱团养老等多种方式,实现老有所养。

四是加大土地政策扶持力度,集体土地不仅能用于出租房,还可以用于旅游和康养服务,为发展“农林文旅康”、特色小镇匹配建设用地,满足外来人口“吃住行游购娱”。

3.加强生态建设。

一是推进“厕所革命”。以改水改厕为重点,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

二是推行“统一下水道”工程。规划好上水、下水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大生态环保建设投入,避免河道成为排污道,减轻丹河污水处理负担。

三是推进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加强垃圾中转站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三年攻坚行动。

4.加强文化建设。

一是建设文化阵地。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建设好、维护好乡村健身器材、农村书屋、文化站等健身娱乐设施场所。

二是支持群众自主开展。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展,开展具有高平地域特色的“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等乡村文化活动,力求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支人员比较稳定、经常开展活动的群众文艺团队。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资助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促进产业的振兴。

一是推进产业化。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打造生猪、黄梨、丝绸、蔬菜四条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搞好农林文旅康示范区建设和整体推进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一体化经营。

二是推进品牌化。打造“神农”这个龙头品牌,将本地特产“四明山”和“侯庄”苹果、“朱门红薯”、“铁炉贡梨”、“高平大黄梨”、“玉露香韩梨”“神农氏小杂粮”等品牌整合到“神农”这个龙头品牌下,叫响叫亮,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推进特色化。利用我市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开发建设红薯、蔬菜、小杂粮等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全市功能农业发展。

四是推进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养电商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在全市加快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服务新格局。

(三)促进组织的振兴。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要贯彻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尽快成立市乡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组,成立相关工作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强化综合协调,科学制定规划,认真落实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提高干部能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将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分级分类对村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建立村干部示范教育基地,开展网络直播教学,加强外出学习,提升“领头雁”致富能力。

三是培养年轻干部。加强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派驻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工作。按照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标准,打破个人身份、职业的界限,注重从大学生村官、村民组长、复员退伍军人、农村致富青年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

四是培育乡土人才。要通过设立“土专家”人才库,把散落在农村各行各业的“田秀才”、“土专家”找出来、培养好、用到位,把在外从事经营、管理、销售、电商等各类人才吸引回来,鼓励他们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

篇4根据总队农业处“乡村振兴之路”调研部署,5月份,新昌调查队抽选了羽林街道青山头村和镜岭镇下潘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农户等方式,对上述两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归纳其发展的经验,查找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并以此为蓝本,为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一)经济发展较快村—青山头村。羽林街道青山头村,位于县城东部,交通便利,104国道贯村而过。全村现有常住人口1802人,其中外来人口1214人。青山头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属于新昌工业园区的核心区域,驻有华佳热电、中财管道、超力轴承等大中型企业,以及个私企业60余家。

增收致富方面:根据大样本轮换摸底调查数据,20xx年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45元。居民增收途径主要分成外出务工和房屋出租两块,其中,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县内大中型企业,主要从事轴承、制药、冷配等制造业企业生产。房屋出租收入主要分成两块:一是村民自有房屋出租。2007年,该村通过集资建房的方式,以70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向全村每户家庭划拨104国道沿街套房和店面房各1套,可以为全村每户家庭带来了4-5万/年的租金收入。二是村集体经济分红。村里成立了新昌县青都置业有限公司和新昌县盛茂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房地产亩,建成92套商品房和16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万/股、总计600股的规模,向全体村民招股,并承诺按照“集体、村民三七开”的比例分配利润。

新农村建设方面:近年来,青山头村面貌变化很大,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首先,村内道路基本铺设了水泥路,干净整洁、宽敞方便。现在拥有私家车的农民越来越多,道路条件的改善,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车辆违章乱停现象得到有效整治。2016年,村两委班子通过“先告知-后规劝-再强制”的方式,联合街道办事处和辖区派出所,顶住外省人员抱团冲击的压力,对货车违停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并铺设了停车位地锁90多个,在巩固整治成效的同时,为村集体经济创造9万/年的收入。三是,20xx年收回村老办公室租权(万/年),改建成老年活动室,村民休闲娱乐有了新去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四是,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环境卫生有专门的保洁员定时、定点清理,村委还规定了每月5日的“全民清洁日”和15日的“党员活动日”开展卫生大扫除,村容村貌较之从前都有很大改善。四是,土地资源极度短缺。新昌县工业快速发展产生的用地需求,使得青山头村的平整土地几乎被园区全部征用,导致村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目前,由于土地资源短缺,村办公大楼尚蜗居在居民楼中,文化礼堂建设更无从谈起。

社会民生方面:建成5家农村综合超市(含农村淘宝店)和1家村卫生室,让群众不出村即享受到了便捷的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面不断扩大,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多方筹集资金对村中唯一的贫困户进行帮扶(尿毒症患者,夫妻离异),加快农村危旧平房改造,推广高效燃气清洁炉具等。

(二)经济发展滞后村—下潘村。镜岭镇下潘村位于新昌县城西南32公里处,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属磐安县大盘山脉与新昌县鞍顶山脉的交接地段,村内没有历史人文遗迹和显著自然风光。全村有土地面积1790亩,其中耕地521亩、林地951亩,现有常住人口957人,其中外嫁入村中少数民族妇女32人。

另一方面,下潘村把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县人社局和镜岭镇开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截止到20xx年年底,全村共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0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举家外出130户,占全村总户籍的%,呈现出明显的“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趋势。

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积极开展“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河塘清洁、道路干净,原先脏乱废弃的小空地,改建成了整洁美丽的党建公园,村口新建了景观标识,整个村庄呈现出新面貌。二是,村中违建建筑基本清理完毕。20xx年6月,镜岭镇联合县公安局、国土局、行政执法局等多个部门,组成了100余人的联合执法队伍,对下潘村违建房屋进行拆除,共计拆除违建房屋近50处,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三是,村中主干道破损不堪。新镜线二期改建工程开工以来,转载建筑垃圾的重型卡车,均保持在60吨至70吨的超重运载,导致村中主干道严重受损,影响村民正常出行,并带来安全隐患。到目前为止,虽然村两委与施工单位协调过多次,但该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社会民生方面:建有1家农村综合超市和1家村卫生室,拥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能力,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以上。村中有低保户4-5人,主要依靠政府低保补贴生活,其中1人为盲人,生活较为困难。村中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积极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等工作,共同维护村庄稳定。

二、对制订“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政策的两点启示启示一:坚持乡村振兴的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具体工作的主要建设者和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振兴乡村要满足他们的需要,更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而在这个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无疑起到了“领头雁”作用。如青山头村的村主任认为:乡村振兴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推进道路、房屋和设施建设,还要重视产业兴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村庄治理、文明乡风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近年来,青山头村在稳步推进“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强化党建对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的同时,还成立梁氏文化研究会,修订《梁氏族谱》,共邀县内及省内丽水、温州,上海的梁氏同仁,出资出力支持青山头村发展,甚至连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区首长梁振英也寄来捐款。

20xx年完成村集体开发的投资项目和村民招股;

2020年建成村办公大楼和文化礼堂。每年一个小目标,“小步缓走、稳打稳扎”的方式,不仅使得青山头村的发展游刃有余,而且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村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更需要大力打造和激励。

启示二:坚持乡村有机振兴、特色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扎实有序;

但如果是“人财凋敝”的下潘村,盲目投入资金和力量,不仅最终难以实现目标,还可能形成政策误导,导致支持对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甚至丧失自我发展意识,会给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应该看到,乡村振兴不等于地域空间上所有村的振兴。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人口和经济布局的适度集中化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部分乡村的萎缩或消亡,可以为另一部分乡村更好地振兴创造条件。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村的客观情况,实现政策制定与措施实施的精细化和精准化。

篇5由南江政协党组牵头,由县住建局、县农委、挡案局、文物局共同组成的调研组冒雨于20xx年7月5日上午驱车来到兴马乡罗岗村村委会,听取了乡政府和罗岗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乡村文化建设情况的介绍,影像观摩,实地走访调查任家大院的保护现状。之前还分别对金碑村,白坪村等进行了调研,对金碑村史馆、农耕文化建设,贡茶产业的培育,白坪村民宅的修复改告,马家祠堂的修善启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由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协作,我县古村落古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此次调研目的:进一步通过实地调查任家大院古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该大院的历史与发展,追溯古村落的文化渊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由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了解当代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情况,并借鉴金碑、白坪老宅的保护措施,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可行性措施。

古银杏树4株,直径均在1米以上,特别有一颗迎客松,矗立在罗岗村的最高处,守望着全村的每一个角落,招呼着过往的每一位客人,这些古树均已纳入国家挂牌保护。水泥路通村,泥碎路通户,已建平房51座,重建川斗结构房11座。目前,南江县住建局已完成申报传统文化村落保护项目的资料编制工作。

我县象罗岗任家大院古村落现有数量已经不多了,且分布范围分散。但保存基本完整、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县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主要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对少数村庄的扶持,发展不平衡,差距大,起点低,建设与文化脱轨等,这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保护古村落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提升新农村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质量,成为我县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大环境下,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古村落,开展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次对罗岗村任家大院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文化发展的调研,分析古村落基础设施现状与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及参观旅游等问题,并提出建议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古村落的保护与有效的旅游开发问题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以我县兴马罗岗古村为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任家大院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进行考察,对古村落、古墓群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优势实地调研.为古村落文化振兴提供了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这种巨大的精神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拥有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是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问题.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必须以当地村民为主体参与其中。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勾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小康的美丽画卷,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之奋斗的目标。

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既是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思考,共同感到,抓好乡村文化振兴,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重点打造。有鉴于此,调研组对我县古村落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聚焦文化民生,着力创建“有文化品质”的新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坚持从规划入手,产建结合,设施配套,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缩影,具备条件的一定要建设好。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文化与产业嫁接,广开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古村落,古墓碑是最佳文化载体。让老百姓记住乡愁,获得感稳当,幸福感踏实。

(二)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创建“有文明风尚”的新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人文精神支撑和引领作用。

1发挥好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乡村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镇是执行的主体,在决策中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如开办夜校道德讲堂、建好文明劝导服务队伍、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

2发挥好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

在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转化的同时,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围绕传承乡贤文化,积极谋划农村现实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

(三)聚焦传承保护,着力创建“有历史文化灵魂”的新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当地古村落文化保护,古墓群作为提升文化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建议县文物局将全县象罗岗村有价值的古墓碑群申报为省重点文物或县文物保护单位。

1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县文物局与住建局、农委等保持勾通,合作利用好文化遗产。尤其是旧民宅、名木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的规划设计,发掘每个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

2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整合资金,尊重历史记忆,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请专家团队来规划,让当地村民积极献策建议,参与管理。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

3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

扎实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不断拓展各级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遗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四)聚焦产业发展,着力创建“有内生活力”的新乡村。我县乡村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县域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及田园风光都为发展全县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牢固树立全局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文化旅游发展观,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1依托田园生态风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紧紧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满足游客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采摘绿色菜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依托乡土文化培育特色品牌。

结合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手工艺、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一点一打造,一点一策,用艺术的眼光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

3依托全县旅游壮大文化业态。

将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联系起来,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多元“文化+”综合体,形成一院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县大美格局。把文化投入当作硬实力来对待,列入规划,将文化之魂植入到乡村建设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为此,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上来,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

篇6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计划,4月至6月,市政协副主席沈伟、彭少鸣、杨林秀带队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课题,先后深入宣州、广德、泾县、旌德实地调研,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农业部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38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并赴成都、天长学习考察。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改革的总体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统筹谋划综合改革,狠抓关键环节突破,突出重点任务落实,基本确立改革主体框架,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通过农村改革的实践探索,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激活了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受众对我市实现乡村振兴有信心,对“三农”工作的综合满意率达70%以上。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交易57宗1557万元;

31个农民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试点,入股农户2724户、土地面积万亩。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44家、252家,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40个、378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已达767个,托管服务总面积万亩,万户农户受益。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有力。坚持全面部署,整市推进。截至今年5月底,502个村完成改革,占60%。量化经营性资产亿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502个。完成产权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万元,集体经济“空壳村”消除,774个村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旌德县被农业部和中农办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xx年共有65个村实现分红万元。

入股农户32221户,投入资金560万元、土地亩;

财政资金及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投入万元;

村集体入股收益万元,农户入股收益万元。涌现出宣州棋盘村、郎溪新和村、广德焦村、宁国甲路村、泾县九峰村、绩溪梧川村、旌德路西村等改革典型。

宁国市率先实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旌德县已颁发四例12本“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其中1本不动产权证成功贷款10万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三农”工作点多面广,农村改革错综复杂。从调研情况看,推进农村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深入剖解难题,认真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部分县级实施责任和乡镇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改革路径不够明晰,统筹推进不够有力,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进展较慢。

有的村缺乏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资产资源运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营性资产总量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及经济发达村矛盾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

(四)深化农村改革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财政“三农”供给相对不足。涉农项目资金有限,在实际操作中资金整合也缺乏制度支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20xx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亿元,与滁州市53亿元的支出差距很大。金融保险服务比较滞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并存,“三变”改革中股权估值与抵押率设定难、信贷抵押资产处置难,支持“三变”改革信贷产品少,需求满足率低。农业保险品种单一、覆盖面窄、赔付标准低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农业科技支撑较为薄弱。我市现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还不健全,示范带动作用还不突出。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容错机制尚未建立。作为农村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探索者承担着各种压力,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巡视、审计等问题导向背景下,担心顾虑多。如在探索“村集体+社会资本+村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果市场运营出现亏损,是否会追责。

三、深化农村改革的意见建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工程。当前我市农村改革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形成共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更加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有效释放改革红利,破解发展难题,打造农村改革的“宣城样板”,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既要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也要把改革先锋请上讲台现身说法,进一步激发农村改革的内生动力,汇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要层层检查验收,通过分组检查、随机抽查、座谈走访、测评评议等方式,对农村改革工作进行督导规范,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推动改革工作抓实见效。

(二)把握实质、明确重点,聚焦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对于集体经营性资产少的村,重点是摸清家底、界定成员,规范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建立起产权明晰的集体产权制度,为后续改革奠定扎实基础。对于经营性资产大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要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开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试点,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

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关键在于放活经营。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二篇】

近年乡村旅游不断升温,悠久的农耕文明,诗意绵绵、古朴淳厚的田园之美,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这是自然和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赋予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我国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旅游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重视。

在新农村建设中,福泉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的旅游观念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同时“乡村旅游”也成为更多旅游者选择的一个旅游市场。一些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也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的发展起来,果园休闲、务农旅游、乡村体验等等一系列乡村概念的旅游项目在为旅游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成为福泉旅游市场中的一个亮点。

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丰富了我市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农村风光,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福泉的乡村旅游这几年正稳步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很多游客,在目前旅游意识比较滞后的背景下。出现了随大流的旅游趋势,尤其是节假日、“黄金周”。景点“人满为患”,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认为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臵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市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如黄丝江边布依寨、双谷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等。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节庆、习俗等方面的差别:每年斗鸡、斗牛比赛、民族活动、杀鱼节等。

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已有一定基础,但目前我市的乡村游产品规模并不大,而且尚处于补充地位,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还需要在规划、产品组织、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和支持。同时,发展旅游的乡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原有的特色,与城市生活区别开,从而保持其吸引力。

1、乡村旅游缺乏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良好基础,但在大部分县市还缺乏一个整体的科学规划。

3、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餐厅、旅游通讯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

4、乡村旅游业政策尚未配套。如保护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

5、目前乡村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从长远规划来看,主题是大产业意识,把乡村旅游业与乡镇企业同等对待,也可积极引进外资,兴建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在全盘筹划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

2、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

3、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

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为游客提供比较干净、卫生的住宿。

5、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同时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对我市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我市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三篇】

xx村位于新沂河堤北面,虞姬沟南面,距颜集镇政府西3公里,颜邵公路、颜花公路从境内通过。镇组织农技、农经等相关人员于xx年元月27日对xx村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在把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现有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2户,总人口2158人,劳动力860人,在外打工劳动力560人,尚能转移100人,全村耕地面积1441亩,其中旱地1441亩,中低产田518亩,粮食种植面积达841亩,油料面积30亩,蔬菜面积10亩,花卉面积500亩,其它经济作物面积60亩。畜牧业生产情况:大家畜4头,生猪150头,羊105只,家禽养殖2200只,兔子50只。二三产业生产情况:企业6个,其中私营板厂1个,个体工商户5个。企业从业人数30人,粮食生产59000公斤,油料生产3000公斤,禽蛋产量28000公斤,蔬菜产量50000公斤,社会经济总收入1154万元。第一产业收入643万元,第二产业425万元,第三产业86万元,分别占总经济收入的55%、37%、8%,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花木,人民收入来源于花木和外出劳务。xx年农民人均收入3875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500元。

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干群思想不解放,农民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够致富,上级号召引进新品种,不少农民群众对种植花木抱着消极态度,对种植花木认不上,思想守旧,小农意识强,不接收新鲜事物,只知道种粮食,有饭吃不挨饿,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花木之乡经济发展、使农民及早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窄,收入增长困难,发展生产无资金,无工业项目,无技术人才,交通闭塞,党员干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村郭无房屋,党员干部无活动场所。电灌站,不能发挥抗旱排涝作用,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生活难以提高。

1、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扩大花木种植面积,引进高档花木品种,培养花木经纪人队伍,搞好花木营销促进农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转,搞好花木生产面积,花木面积生产到1000亩。

2、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全民创业积极性,壮大农村经济发展,近期村里招来了一个板材厂,现在已经在筹建中,需要资金50万元,要求上级扶持。搞好生产劳动力的转移就业,xx年-xx年年外出务工人员要达到700人。搞好二三产业,鼓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到20xx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3、xx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设好,搞好党员活动室。

4、搞好村庄规划,开好一道沟,铺设村中心路和村内道路,预计到20xx年村内全部铺设水泥路,使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组织专人进行规划。

5、搞好水利建设,开挖好田间一套沟,修复好村电站,保证农田旱涝保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厂带动其它项目的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龙头企业,促进花木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收入。搞好资金筹措,按项目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1、村无房屋,希望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

2、村板材厂生产,资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给予扶持。

3、颜邵路面窄,要求加宽,村内道路铺设资金困难,要求上级给予支持。

4、村电灌站损坏,要求水利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修复电站。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四篇】

杨市村位于枞阳县白荡湖东北稍,境内省级、县级四条公路贯通,交通便捷,是金社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55个脱贫帮扶村之一。全村区域面积平方公里,辖53个村民小组,33个自然村庄,1个街道,人口5700余人(含城镇居民),耕地面积3367亩(其中水田2597亩,旱地770亩)人均耕地亩,山林面积801亩,有三个圩口。今年以来,该村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力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1、人口、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等情况。

目前全村现有农村总户数1548户,农村总人口5350人,全村劳动力约3870人,在外务工人员有3120人,其中脱贫户外出507人。

2、脱贫攻坚及巩固脱贫成果情况。

该村20xx年有建档立卡279户,人口10xx人,贫困发生率%。20xx年脱贫48户215人,20xx年脱贫19户78人,20xx年脱贫25户109人,20xx年脱贫61户244人,20xx年脱贫65户250人,20xx年脱贫63户12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贫困村顺利出列。20xx年脱贫1户4人,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零。目前该村易致贫边缘户5户,人口数xx人,脱贫监测户xx户,人口数42人。

3、村集体经济情况。

该村利用集体资源,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想方设法扩展增收渠道,村集体收入由20xx年万元到20xx年万元,主要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圩田、和水面流转、光伏收益和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分红收益,集体经济状况薄弱。

村两委干部职数有10人,,其中党委5人,村委会委员5人,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后备干部1人,扶贫专干1人女性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村民代表81人,村民组长36人,组织机构健全。

该村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落实了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使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保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0xx年党建引领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富源制香厂,20xx年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产业发展扶贫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19年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实施了5条乡村公路硬化、水利兴修12万元用于4个塘口清淤,村级发展专项20万元入股枞阳县富民粮食加工有限公司、中央财政发展资金10万元入股枞金羊业养殖合作社,20万元行业资金实施“万千工程”入股乌金白茶生态有限公司,铜陵市总工会、枞阳县总工会提供帮扶资金37万元新建村为民服务大厅,20xx年扶贫万元进行楼庄小套泵站建设,扶贫专项资金72万元实施老茶园改造和新建钢构厂房。

1、坚持党建统领发展,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是加强产业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优化布局,整合自然资源,利用县文化旅游集团平台搭建、休闲采摘、农家餐饮、农事体验活动,与附近的白云岩风景区、狂狮河漂流等观光旅游、户外运动对接起来,增加部分帮扶户的收入。二是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村专业技术、熟练技术和种养殖技术的能手队伍,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电商服务人员,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提高科技带头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辐射能力。三是主动联系县农业农村投资发展公司流转部分村民自留山山林和村集体山林对接国家储备林项目,这样可以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村集体可作为县农投公司委托方对山林进行有效管理,协助公司砍伐经济价值低的杂状树木,种植经济价值高苗木替代这样可以获得一定管理收益。四、空心村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村里中青年大量外流导致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体;使之社会活力弱化。表现为村庄内生组织乏力和公共生活退化;房屋闲置老化。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呈现”断壁残垣、破败无序、人畜混杂”等脏乱差现象,既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又影响了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格格不入。村两委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国家政策,主动对接县政府乡村振兴局、交通、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力争把改造“空心村”落到实处。将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通村公路、美丽乡村创建、农村环境整治结合在一起,可以用补偿金弥补或规划兴建安置房,这样一来,农户得到了应有的补偿,村集体实际掌握了土地使用权,农地的整治可以增加土地的增减指标挂钩,村集体可以增加较多的收入。

3、铺筑返乡人才创业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亲的人更有信心,让愿意返乡创业的能人更有决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20xx年度,县政府安排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万元。根据规划,村集体新建800平方米(造价成本:900元/每平米)钢构厂房一幢,根据预算,附属工程围墙、水泥地坪、排水沟、简易绿化、公厕等尚有资金缺口45万元。目前帮扶单位中:铜陵市总工会承诺支持20万元,枞阳县总工会承诺支持15万元,缺口资金大约10万元。

因村集体经济困难,迫切需要有关单位给予帮扶支持,目前钢构产房项目已在线上挂网拍租,浙江义乌市老板已经有意向合作,主要生产玩具。为了吸引外商投资,村集体研究决定对厂区水、电、路、通讯、土地平整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截止目前,水、电、路土地平整、通讯设施已基本完成,尚有公厕和简易绿化等尚未完成。此外,该项目的实施,可使脱贫群体28户收益,解决就业岗位78人,人均每年可以获得3万多元稳定收入。

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根本。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好巢,引好凤,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更是首要的政治任务,(我是农发行干部,县乡村振兴局同志说农发行不是帮扶单位,另有藕山镇万桥村是帮扶单位,县农发行领导表示不能支持两个单位),作为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我建议村两委一方面向镇帮扶联系人-人大主席汇报,再主动向县人大负责同志汇报,取得支持;建议对接获得我行项目贷款支持的县投发、县建投、县农投等相关企业,共同解决杨市村钢构厂房的10万元资金缺口,力争村办企业早日开工投产发挥效益。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五篇】

农村“空心村”的存在,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恶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等,为此,特以近年来建设的新村聚居点空心化问题为例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民新村聚居点30个,涉及农户1328户,其中:新建点16个714户,改建点14个614户。正在建设有的23个1227户,其中新建点16个974户,改建点7个253户。建成镇吊脚楼村、镇立山村新村综合体2个123户。据调查,建成的新村聚居点中住房空置率在50%以上的聚居点3个,占10%;空置率在30—50%的聚居点2个,占;空置率在10—30%的聚居点2个,占;没有空置住房的聚居点23个,占。造成其空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举家外出户增多。当前,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或谋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导致农村人口密度逐年递减,直接导致了“人去房空”现象的出现。全县大多数村外出务工人员人数高达80%以上,其中举家外出户达30以上。县20xx年建成的镇村聚居点共25户85人,其中:村10户38人,吊脚楼村15户47人。该聚居点外出人口66人,其中季节性外出27人,占总人口的,常年外出39人,占总人口的,该聚居点新建农房常年无人居住9户,占总户数的,季节性无人居住10户,占总户数的40%。

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先富起来的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在城市站稳脚跟后,举家迁往城镇生活。国家大力推进“一主三化”发展,城镇吸引力增加,各项就业、就医、就学、文化等环境条件良好,加之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空心村”现象日趋加重。目前,县镇、镇、镇、镇、镇、乡等6个乡镇都在进行场镇开发,邻近场镇或有能力的农户都在集镇购房。如,镇骑龙寨村农民新村聚居点共30农户,就有7户在城镇购买房屋,占总户数的。

三是政策执行不到位。部分群众对老宅一直恋恋不舍,总认为老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保存老宅就是留住了“根”。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一户多基、超标准占地,占用耕地建房,农房迁建后旧宅基地普遍闲置,致使农村长期以来“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房不拆旧房”,致使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策没能很好落实,许多村民建新房而未拆除旧房,占新基不退老基,造成一户多宅。所调查的县镇村、镇骑寨村、吴家桥村三个新村聚居点,建了新房未拆除旧房将宅基地还耕的建房户达到15户,占新建农房户数的。

四是早期规划不合理。一些新村建设规划比较简单,对村庄功能分区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群众生产生活习惯考虑不周,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加上执行规划的法律约束力不强,村民建房存有很大的随意性。如县已建成的镇村农民新村聚居点,村组织就没考虑到农户的耕作半径,将150户农户集中到一起,造成农户生产不方便。

为确保新村建设“建得起、住得下、不空置”,在新村建设中坚持“四个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突出乡村特色,统筹推进全县新村建设。

一是群众申建与政府指导相结合。县委、县政府创新提出新村建设“申建制”,统一制定出台新村建设奖补政策,发动群众自愿申建,对30户以上群众提出申建要求,经村组申请、乡镇审查、部门评审、县级审批等流程审核通过的,纳入全县新村建设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由建房户成立业主建设管理委员会,自主选择施工单位、负责材料采购、监督资金使用和建设质量,既赋予群众新村建设的监管权和话语权,又减轻了政府工作压力,实现了政府意图与群众意愿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县在建的23个新村聚居点的1227户农户都是采用“申建制”建设的。

二是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促新村、新村带产业,产村相融互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发展优质柑橘、绿色蔬菜、现代畜禽、道地中药材和高效经济林等特色优势农业,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县新发展优质甜橙、油桃等优质水果3万亩,绿色蔬菜3万亩,薄壳核桃、九叶青花椒等高效经济林2万亩,道地中药材1万亩,建成工厂化生猪繁育基地18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88个,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5516户,发展特色家禽规模养殖户254户。初步形成了郪涪两江流域优质蔬菜产业示范区、蓬乐路优质甜橙(柠檬)产业示范区、射大路优质干果产业示范区、罗桂路优质生猪产业示范区等“四大”产业区和隆盛现代农业园区。

三是规划引领与尊重民意相结合。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统筹谋划新村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及基础设施,做到新村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等多规融合。同时,充分尊重群众喜好,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征求群众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民意调整规划,着力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村情趣、农家特色、群众满意”的新农村,水村幸福美丽新村规划2013年获得了国家住建部“美丽乡村”称号。

四是新村建设与新村开发相结合在新村建设中,县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村建设,建设农民新村安置房的同时,打造开发新村旅游商贸等产业,着力培植新村产业,繁荣乡村经济。如在建设药香小镇新村综合体中,通过公开招标吸引永逸集团投资5亿元参与新村安置房建设、场镇开发建设,着力打造集养生、养老、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知名药香小镇”。

治理农村“空心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六篇】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出台多项政策以便保障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xx年4月,阿里研究院发布了《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xx)》。结果表明,20xx年阿里平台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其中零售平台占比%,1688平台占比约为%,20xx年,阿里平台上完成农产品销售亿元,保持继续增长趋势,比20xx年增长%。20xx年,河北省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溯源全覆盖的省份。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xx年年底,河北省有淘宝村91个,位居全国第六。全面发展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是实现河北省农业发展使命的需要,是提升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河北省如何应对传统经济的转变,如何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变动,如何抓住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全面提升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河北省农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得出,客观地研究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且找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具体性对策建议,探索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1.河北省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应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得到迅猛的发展,支付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模式转变为多数靠电子进行支付。此类的转变极大地便捷了人民的购物方式以及转变了传统的消费习惯。20xx年,河北省的支付宝网上支出金额同比增长117%,其中人均网上购物消费4258元,缴费支出269元。20xx年年底,我省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达%,较20xx年年底提升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团购使用率达%,较20xx年年底提升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团购、旅行预订网民使用率较20xx年分别增长、、个百分点。虽然如今在农村仍有一部分的农民没有接触网络,尤其是中老年人,仍使用传统的交易方式,但是大部分的青年人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可以便捷地通过新型的支付方式在电子平台进行产品的交易,这些新型支付方式(如网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已经被广大青年接受并且习惯,无形中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2.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十二五”时期河北省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快速发展状态,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瘦肉精、毒豆芽、假奶粉等,让城市居民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要吃好、吃健康。这些城市居民对特色优质的农产品有着强烈需求,部分消费者更愿意花钱购买具有保健功能和能体现文化品位的特色高端农产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3.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到20xx年年底,我省目前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达到了3731万,20xx年新增加网民数量为12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相对于20xx年年末增长了个百分点。截至20xx年年底,我省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万,比20xx年增长万。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到20xx年年底为万户,同比增长万户。

1.农村物流建设体系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以方便快捷的物流为基础,而我国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今多数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是覆盖到了县一级地区,县以下的乡镇无法送达。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客观原因是河北省农村地域山脉较多并且交通相对落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农村物流体系虽然初具规模,但是农村物流体系仍然薄弱,设施装备的科技含量仍然较低,河北省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仍然滞后。2.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失。由于目前河北省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城市的环境相比,农村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公共服务设施匮乏,“虹吸效应”使得农村的电子商务人才流失于发展较好的城市,导致现如今河北省农村特别缺乏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得经营农产品,更愿意到农村进行服务的有为青年。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农村电子商务的直接参与者层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在推动与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地方政府层面,缺乏懂电子商务的管理人员。3.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根据《20xx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当前约具有万农村人口,这个数字接近河北省总人口数量的1/3。从总体上看,河北省的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市县到乡镇的网络基础设施依然很薄弱。农村网络信息服务还没有完全深入基层,村级信息服务点不够健全,农业信息传递在最后一千米上遇到了阻碍。县镇二级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鼓励第三方物流在农村中发展。对于农村农业个体户以及网商,通过园区进行物流配送并不合理,所以需要链接商户与消费者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第三方物流。因此第三方物流任重而道远,它的参与主体涉及了供需两方以及物流企业自身,通过合同签订确认三方权责,受到法律保护的合同保护着三方的利益。而且第三方物流企业有着更明显的优势,配送速度以及物流服务都较为成熟。2.加快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综合考虑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普及率以及信息传输等方面因素,农村电子商务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1)正式差异化培训。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每个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难题都不一样,所以针对农村网商的培训应该体现出差异,可以请专业网商老师为村内网商进行培训,以及请在各大电商平台经营高级店铺以及销量靠前的成功网商进行成功演讲,传授经验。(2)非正式交流。安排农村中从事电商相关创业人员周期性参加政府、行业相关组织、企业的线下线上交流活动,针对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如政策、运营等。同时促进创业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提升。(3)走出去交流。通过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县市的考察和调研以及与其交流互动,可以高效率解决自身所遇难题与瓶颈。不定期组织电商相关人员参加电子商务研讨会,参加相应培训课程以及与其他地区共享资源,互助互利,达到双赢。3.提高农村电商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宽带普及率,建设面向三农的移动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如网络普及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网络信息平台、冷库、物流配送等的建设;积极配合建设和完善适合农产品特点的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农产品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倒逼机制,鼓励河北省传统农村商贸企业加快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七篇】

为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根据吕祖善省长关于组织省级机关工作人员下乡体验乡村旅游的指示精神,我按照局统一安排于4月24—27日赴衢江区的板固村和下呈村开展体验乡村旅游、帮扶农村建设活动。通过四天三夜吃在农户、住在农户,参与打麻糍、挖野笋等农事民俗活动,充分体验了乡村旅游的乐趣。在2个村参加座谈会,走访农家乐经营户,了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难和期盼,了解并实地勘察旅游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将体验的情况作一汇报:

板固村位于罗樟源的中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涧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整个板固村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态优美。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同时也是衢州市的野生兰花保护基地。全村46户228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家乐经营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种牛羊养殖等。现从事农家乐经营户13户,能同时接待680人就餐和100余人住宿,直接从业人员近40人,间接从业人员80余人,20xx年接待236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下呈村坐落于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由5个自然村组成,245户农户761人。境内有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脊龙门风景区,是衢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现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张,直接就业人数60余人,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20xx年该村年“农家乐”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在“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下,村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茶叶、高山蔬菜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的销售产业也初具规模,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1、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20xx年,在村支书傅梅英的动员下,板固村的3户农户自发开始农家乐经营,经历了怕经营到试经营再到爱经营,从不懂服务到学服务再到提升服务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20xx年底发展到13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农家乐迅速发展,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经营状况明显高于农户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增长。下呈村由于依托景区,起步较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农户从事农家乐,全村农家乐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原来游客依靠单一的衢州市区和衢化职工发展到金华、杭州等周边地市;促销方式由口碑传销发展到旅行社组团旅游,旅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自驾游逐步提高了团队份额;从消费方式上由原来的定额价为主发展到以自报价为主,经营状况日趋成熟。由于农家乐更适于短途旅游,两村预计“五一”的长假变成3个短假将使当地农家乐更趋火爆。

四是环境改善了,农家乐的开办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动放弃造纸等污染环境的项目,还青山绿水本来面貌。

3、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两个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小桥流水型农家乐,主要为衢州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下呈村则利用天脊龙门景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为中短途旅游者游玩天脊龙门景区提供吃农家菜的服务。

1、旅游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住农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热水器无法洗澡、卫生间窗户没有窗帘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够等原因,住宿条件还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户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马,洗净后用开水沸煮,缺乏消毒柜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区小卖部出现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为此,农家住宿设施设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餐饮方面,既要在菜肴上突出“农”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讲究食品卫生,适当引进消毒柜等现代化卫生设备,让游客吃得放心。

2、乡村旅游环境有待改善。虽然农家乐经营户已经注意只身周边的环境卫生,但一些没有从事农家乐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加上游客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村庄整治使农民过上洁净的生活,但一些农户新建筑过于城市化,而且楼间距越来越小,房屋越造越高,缺失了农家特有的韵味,农家特色在逐步淡化。因此,要向农民灌输“建设好自己家园就是增加收入”的理念,乡村旅游的环境是发展农家乐的根本,城市居民绝大部分就是来感受乡村的山清水秀,合理布局农家屋,避免城市化,垃圾收集制度化,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乡村旅游管理有待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有待提高。压价竞争、争相拉客等无序竞争现象在农家乐发展早、竞争相对激烈的下呈村已经开始出现苗头,小商小贩在通往景区道路随意占道设摊;板固村后的火山湿地虽然很美,但囿于资金匮乏,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上山道路是砍竹人运输毛竹的通道,几乎无路可走,游客上山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安全亟需加强。此外,一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如衢江区地税局在减免农家乐经营户5000元经营额的税收后,不再提供发票,农户经营额超过后要去衢州城里的区地税局开发票,不仅来去坐公家车要一天,而且每月10日后开发票还要收取滞纳金,限制了农家乐的做大做强。为此,要加强农家乐协会等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规则避免恶性竞争;要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要加强安全检查,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要增强管理部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农家乐的意识,彻底改变官僚作风,主动上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服务。

总之,发展农家乐。

一要突出“农”字,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展示农耕文化;

二要突出“家”字,让旅游者不仅宾至如归,更要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

三要突出“乐”字,要开发出一批参与性广、娱乐性强的农事活动,使旅游者在农家感受到开心和快乐。

三要提升服务和技能,要从学好普通话着手,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

四要齐抓共建,旅游、交通、林业、公交、宣传等部门要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合力抓好乡村旅游。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八篇】

黔西县各级各类学校150余所,70%的学校都在农村,农村教师占全县教师的68%。农村教师作为我县基础教育的主力,在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准确全面地了解农村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20xx年1月,通过对全县11个乡的部分学校进行专项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486份),对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工作环境、专业发展、身心健康、思想状况等方面作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当前,我县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着诸多困境:学历不低,但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流失严重,补充困难;待遇偏低,生活困难。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工资待遇,加强教师训练力度等方面寻求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一)黔西县农村教育发展快,势头好,农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

本次调查从教师层面和校长层面一致反映,近几年我县农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各级政府对教师的工资都能按时发放,保证到位。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三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边远乡镇学校教师严重缺乏。

全县大部分农村学校都存在教师缺乏的现状,尤其以协和乡、太来乡、钟山乡等边远乡镇的学校比较严重。有些学校一名教师要代三四门功课,有些学校因没有教师,一些本应开设的课程无法开设,直接造成学生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和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

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22节左右;初中教师为节左右;在校工作时间平均达10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教师备课、批改、查阅资料、参加会议、课外辅导、培训学习、家庭访问、兴趣小组等所需时间。在调查到教师本人对工作量的感觉时,486人中感觉很重的是145人(占30%),较重的是196人(占40%),合适的是136人(占28%),较轻的是9人(占2%)。

3、农村教师日常生活存在诸多困难。

(1)交通方面。农村学校相对分散,比如协和乡、太来乡、钟山乡等乡到县城的距离比较远。大部分农村教师住在学校,家在黔西县县城城的往往只能一周甚至数周回家一次。有些学校分校比较偏远,也没通公共汽车,交通更不便利,老师回一次家只能坐老乡的摩的到乡镇上再换乘汽车,既给农村教师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住房方面。经对486位农村教师调查:享受单位分房的有69人占14%,已拿到一次性住房补贴的63人占13%,没有享受过单位分房和没有得到任何住房补贴的354人占72%,这些教师或住在父母家,或住学校集体宿舍,或在外面租房。由于黔西县房价这几年涨幅较大,很多老师无力购买房子。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边远乡镇学校都建了教师周转房,极大地缓解了住校教师的住宿问题。同时在全县内开展集资建房,解决了部分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住房,这也造成他们不安心工作。

(3)饮食方面。农村生活条件差,购买生活用品、蔬菜等均不方便,水质也差,尤其是分配到此的汉族教师在生活上非常不习惯,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周五从学校回到黔西,买足一周所需的物资后,周日再带去学校。这样无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使他们无法安心工作,都想调离农村,或者至少调到离城近的学校。

4、农村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据对486位教师的调查,感到经常身心疲惫的有177人(占36%);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有时身心疲惫的262人(占54%);很少感到身心疲惫的只有47人(占10%)。经与农村教师座谈,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工作。即工作负荷重,内容繁杂,工作时间长,问题学生难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却得不到回报等;二是来自环境。农村条件艰苦,信息闭塞,自我发展空间不大;三是来自生活。收入低,物价高,家庭负担重,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交友空间狭窄,家庭照顾不上,婚恋不尽人意等;四是来自社会。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教师的付出和成绩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等。

农村教师因心理压力较大,由此产生了一些躯体化症状,如情绪低落、焦虑烦燥、抑郁偏执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5、部分农村教师思想消极。调查反映,农村教师从整体上看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们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也使一些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不同的态度。据对486位教师调查,表示喜欢教师职业的有252人(占52%),不喜欢的是73人(占15%),认为说不清的是161人(占33%)。绝大部分农村教师觉得在农村当教师太没意思。调查显示,30%以上的农村教师积极想办法往城镇学校调,10%的教师表示想调其他单位,50%以上的教师表示如果有调城镇学校的机会,会选择离开农村学校。还有一些老师,尤其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调城里学校不可能,在当地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因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思想比较消极,缺乏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农村教师这些不稳定的思想因素,势必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后劲。

6、农村教师的收入偏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月工资20xx元左右,扣除养老保险等项后,剩下的就1600元左右,加上物价补贴也才2300元,工作了十年的教师拿到手的也就3000元左右,这在房价及其它各类物资价格飞涨的黔西来说,这点工资只够解决温饱,买房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因此,一些教师对未来心灰意冷,一些教师寄希望于涨工资,可“物价总是比工资涨得快”仍是很多教师的无奈心声。

(一)政府要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切实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快改善边远乡镇的办学条件,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稳定性。一是要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促进乡镇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二是要确保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到位,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及教师的办公条件;三是要对农村教师适度倾斜政策,实行农村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分级确定补贴额度。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注入专项资金来解决农村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使他们享受到与经济发达地区教师差不多的待遇;四是要特别关注农村困难教师群体,及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统筹规划,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制定好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做到统筹安排。对于新课程的培训,除了学习其观念之外,还应该采取各种观摩课、教材培训、集体备课,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应该是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等等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原有传统授课培训的基础上,以现代化远程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更新及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关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要保证教师必要的物质待遇外,各级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岗位不仅仅是有志青年施展才智的事业平台,而且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四)发挥政策优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县直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去工作,鼓励和引导县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鼓励引导县直学校的名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讲课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县直学校的部分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若干年,并以此作为评职评优的先决条件;农村学校也轮流选派部分教师到县直学校从教若干年,在互相交流中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都与原单位教师相同,即“人走关系留”。

(五)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的作用,用工会的臂膀搭起关爱农村教师的桥梁。农村学校工会首先要突出工会维权职能,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农村教师的实际困难,赢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关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争取从体制、政策层面得到解决。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的教代会制度,让教师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监督权,积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其次工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一方面通过“三育人”等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再次工会组织要增强服务意识,多为农村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别要关注困难教职工群体,通过送温暖、结对帮扶、爱心互助等形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此外,工会组织还应关注农村教师的思想心理状况,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热线等形式及时与他们交流沟通,随时了解教师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使教师消极的负面情绪向积极乐观的情绪转化,真正能彰显工会组织在提高农村教师全面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的独特作用。

总之,要使农村学校数量不再萎缩,教育教学质量不再下滑,在政策上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为农村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根本性的措施。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应该关注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呼吁当地政府都来支持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善待农村教师,制定相应的优待政策,大幅度改善农村教师的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不要以行政手段大幅度调动。学校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学校领导必须树立民主平等观念,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能够真心实意的尊重和爱护教师,从教师的心理特点出发,尽可能实行人格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对教师多关心,少冷淡;多表扬,少训斥;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不人道。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宽松和谐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使教师置身其中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九篇】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2021年年底,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制定并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了全面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与进展,摸清农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总体感受和满意程度,发现好经验好做法及存在的短板、问题和困难,按照省地方社会经济调查队制定的调查方案,我们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活动,现将这次调研活动的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在全市五个县(市)及殷都区和龙安区范围内开展。每个县(市、区)选取本辖区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较好的2个村、中等的2个村、较差的1个村,合计5个行政村;每个村选取20名村民和1名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的村干部进行调查访问。

这次调研,针对调查对象村民和村干部,我们分别设计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两张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卫生厕所建设、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村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取得的效果及村民满意度等情况。

这次我们调查了7个县(市、区)内21个乡镇的35个行政村,共收到700份村民和35份村干部的调查问卷,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的调研结果如下:

(一)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自去年以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安阳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安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化建设办法(试行)》、《安阳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全市“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2021年底,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即治理乱堆乱放、整治乱倒乱扔、整治乱搭乱建“六乱”,和开展清垃圾、清污水、清塘沟、清违建、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六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随着“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的开展和深入,农村环境中存在的许多顽疾和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得到提升。

调查显示:2021年,在35个行政村中,有34个村投入了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项目,占;投入的资金总额2100多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429元。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是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卫生厕所全覆盖三个方面。

在参加调查的700名村民中,使用卫生厕所的有681人,占;其中,厕所粪污实现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的有496人,占。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治理的有563人,占。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治理的有697人,占。

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后,村民们感到村庄带来的三大变化分别是:一是认为生活垃圾治理变好的有536人,占;二是能够使用卫生厕所的有352人,占;三是生活污水治理变好的有299人,占。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全市垃圾处理基本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污水处理稳步推进。2021年度的《行政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报表统计显示:在全市3008个行政村(涉农居委会)中,生活垃圾实现全部集中处理的有2949个,占;生活污水实现全部集中处理的有522个,占;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占到。

(二)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都很高。

对于村民是否愿意主动参与本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表达愿意的有699人,占;其中,愿意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合理付费的有598人,占。

村民对于当前的人居环境治理的成果,满意的有674人,占;基本满意的有24人,占。

(三)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平衡。

在我们这次调查中,有些行政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起步较早,已经完成,有的正在进行。调查显示:在35个行政村中,已经完成村庄整治的有15个,占;正在进行的有20个,占。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主要来源于村集体。

调查显示:对于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村集体的有17个,占50%;来自于上级政府的有13个,占;来自于村民自筹的有3个,占;来自于其他途径的有1个,占。

3、“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活动效果明显。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今年2月份,我市聚焦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弱项,开展了“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行动,全市100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包了130个农村人居环境弱差村庄,每周五下午派人到分包村庄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村庄规划全部完成。截至目前,全市130个分包行政村已经全部完成村庄编制规划,并通过各县(市、区)评审,83个村庄已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局审核备案。

(2)村庄环境明显改善。百家市直单位帮助分包村整治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创建“四美乡村”和“五美庭院”。截至6月底,市直百家单位已进村开展整治次数70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万多人,带动干部群众2万余名,整治乱搭乱建714处,清理乱堆乱放2131处,清理残垣断壁741处,整治空心院落382个,治理坑塘103个,整治弱电线路3385处,安装路灯9485个,美化墙面4446处,创建“五美庭院”2454个,修缮健身广场13个、公共停车场5个、文化讲堂4个、儿童游乐中心13个,130个村已开展背街小巷硬化2321条,累计绿化树木万株。

(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短缺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临最大的困难。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反映最多的是缺少资金。

调查中我们看到,在乡镇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下辖的行政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得都不错,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乡镇财政的支持,其次是村集体的一部分投入。乡镇政府的财力是否雄厚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好坏的关键,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多少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必要补充。

2、培养村民良好卫生习惯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乡村治理调研报告【第十篇】

针对这次进行关于农村教师问题的调查报告,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的一种社会锻炼。我和几个老师组成了一个实践团。经过我们几个的商讨分析,最终我们确定了小组的活动名称: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并采取了采访调查方式。我们组大部分成员都是来自农村,也比较了解农村教育的情况,而初中和小学是农村的主角。

通过我们和其他中小学教师的交谈、访问,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农村教师的待遇真的比较差,有的情况是在超出我们的想象,和城市里教师的待遇着实有着不小的差距。我们调查农村教师的待遇,实际上也就是探讨农村教育问题,这两者有着很大的联系。

1、教师工资较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0%以上的教师月工资都在20xx~2500元之间,而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教师工资并不是同比增长的,这导致他们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据我们问卷调查所知,有大约60%的老师感到维持生活比较吃力,只有低于8%的教师认为认为他们的月工资足够维持生活。教师工资和教龄是有关系的,调查中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师工资都在2500元左右,对于一些新来的教师,工资就会更低了。由于这个原因,一些教师为了维持生活精打细算生活费,从而使得他们无法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教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2、医疗保险落实的不够。

医疗保险对教师很重要,教师这个行业有很多的职业病,一旦生病住院,那昂贵的医药费用是普通的农村教师难以承担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大约60%的教师对医保满意,40%的则表示不满意,他们感到生病时仍然承担了比较较多的费用。但他们相信,随着政府医保的不断完善,他们遇到的问题定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3、对教师培训较少。

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丢掉一些过时的想法,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调查中的教师均纷纷表示,相关部门对小学教师培训的周期太长,他们建议一年两次培训是比较合适的,周期太长,不利于教学的创新,太短,教师们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如果教师们能够接受一年两次的培训,这无疑对他们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也就要求相关部门要给以农村教育足够的重视。

4、课业负担重。

由于对农村教育重视不够,教育部门并没有保证学校足够的师资,特别是缺乏年轻教师,这些都导致出现了教师一兼多职的状况,教师们都普遍感到课业负担较重。“我教三年级的语文、口语、科学等,还教一年级的体育,任务比较重,平时教学比较吃力。”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

5、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差。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的设施是比较差的,这会使得教师缺少良好的教学与工作环境,长此以往,将会使他们失去教学的激情,有些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这也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师的工资太低,尤其是年轻的老师,他们的家庭负担也很重,导致较好一点的老师都流失了,农村教育也越来越差。所以建议政府适当的调高教师的工资,增多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改善他们的教学条件,比如在农村中小学中设立中小型的图书馆,以及配置电脑。

对于大多数的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有不错的福利待遇,而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就非常之差,年底没有奖金,平时也没什么另外的收入,医疗保险做的也很差,程序也很繁琐,即使申请到了,补贴也不多。我们建议给农村教师年底发放奖金,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于医疗保险,我们建议提高农村教师的补贴比例,并简化程序,以及提高申请的成功率。并设立农村教育基金,对急需用钱的老师以帮助。

对于农村老师的培训,我们认为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而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得到落实,农村学校一年有时都不会有一次机会派遣老师去接受培训,即使有,名额也是非常之少,我们建议相关的市县乡都可以经常举行不同规模的培训活动,这样也可以使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学习。

4.吸引并减少教师流失。

对于师资不够的问题,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鼓励师范学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教育,给农村中小学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使年轻教师感到农村同样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减少他们流向待遇较好的城镇学校。

5.加大教育资金的监督力度。

政府每年下拨给农村学校建设的资金本来就比较少,再加上一部分资金落实不到位,实际到达学校的比较少。因此,一方面国家应该继续加大乡村教育的投资,保障乡村学校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教育资金的监督,严抓贪污现象,确实使这部分资金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可以从社会上寻求帮助,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乡村基础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如果能够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各方面的待遇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工作。农村教育是国家最基础的教育,只有抓紧了农村教育才更有机会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03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