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74303

【导言】此例“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优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第一篇】

2012年6月6日,省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这是一次必将载入浙江史册的重要会议。

赵洪祝同志代表十二届省委所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创业创新,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奋斗》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全体代表的强烈共鸣,热烈的掌声,在省人民大会堂回响;热切的期待,反映出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份报告,全文17400多字,立意高远,求真务实,目标明确,振奋人心。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总结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深刻分析浙江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绘就了浙江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这是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站在发展新起点的启程宣誓!

这是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创业创新,迈向发展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这是浙江儿女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勇担发展新使命的战斗号角!

这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实现发展新目标的前进方向!

历时半年多时间,先后十三易其稿。报告的起草过程,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主持和具体负责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紧扣时代脉搏、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凝聚集体智慧的过程。回望这一过程,令人感慨和振奋。

省委高度重视

五年一次的省党代会,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史性的盛会,需要有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报告。省委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报告起草工作在省委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由省委主要领导主持,省委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2011年10月28日,省委发出《关于做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的通知》,对起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同年11月1日,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动员会。在这次会议上,省委明确提出报告起草工作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回顾总结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提出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战略措施,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省委常委会对报告起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以及对浙江发展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二要坚持求真务实,从浙江实际出发谋划发展蓝图;三要坚持开拓创新,根据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的变化,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开放的眼光,把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举措,与时俱进地推进浙江各项事业发展;四要坚持群策群力,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使党代会报告成为集中反映全省人民意愿、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指导我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文件。

半年多来,省委常委会先后4次专题讨论研究省党代会报告。今年2月27日,省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省党代会报告提纲;4月12日和20日,省委常委会议连续两次对报告稿进行讨论研究;5月30日,针对报告征求意见稿下发后的反馈情况,省委常委会议再次讨论研究报告稿,并同意将报告稿提交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

赵洪祝对报告起草工作高度重视。从去年10月以来,围绕省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他先后主持各类会议16次,多次对报告起草工作作出指示,多次听取有关报告起草情况的汇报,多次就一些重大问题主持研究、阐述观点,多次对报告稿进行直接修改,从主题到框架,从提纲到内容,从目标到举措,从总结成绩到谋划未来,字斟句酌,把关定向。

报告稿的起草也凝聚着其他省委领导的心血和智慧。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多次对报告主题、发展目标、重大观点、重要提法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省委副书记李强3次主持报告起草组全体成员会议,从提纲酝酿到最终成稿全程直接具体指导。省委其他领导同志,也都结合自己分管工作,对报告稿的起草修改和完善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指导意见。

在省委的领导下,起草组及执笔组全体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精益求精的工作原则和目标追求,全力以赴投入省党代会报告稿起草工作。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深入思考,反复研究。从隆隆寒冬到春暖花开,再到初夏时节,起草组和执笔组的同志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在办公室度过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在集中讨论、审读改稿中放弃一个又一个假日,报告在一次又一次认真推敲、精心修改中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深入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深入调查研究是贯穿省党代会报告稿起草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

省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启动之始,省委就部署开展8个方面的重点课题调研。这些重点调研课题,涵盖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过去五年全省工作总的回顾总结,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措施等。

2011年11月开始,承担8大课题调研任务的70多个省直单位,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省内外进行广泛调查,认真思考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报告执笔组同志分赴江苏、陕西、重庆、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进行调研,收集了已经召开党代会的20余个省区市党代会报告稿并进行学习研究和整理提炼,为起草好省党代会报告稿提供了重要参考。

报告执笔组的同志还分赴全省各市县,约谈市、县(市、区)主要领导,召开各市委政研室主任会议,汇总整理全省11市、部分县(市、区)的党代会报告稿,并认真学习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相继召开的6次省党代会报告稿,了解基层干部对浙江未来发展的所思、所盼,听取基层群众对省委工作的意见建议。

2012年2月10日,省委主要领导主持会议,专题听取8个重点调研课题汇报,就一些重大问题与大家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并对省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报告一日不定稿,调研一日不停歇。为了修改完善省党代会报告稿,最近1个月以来,省委常委分赴全省各市密集调研,围绕一个个重大主题,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听取意见,深入思考研究。5月9日,省委主要领导到湖州调研统筹城乡发展情况;16日,到嘉善调研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18日至20日,到金华、台州、温州等地调研基层党建工作;22日,到杭州调研文化产业发展情况;23日,赴上虞市、绍兴县调研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工业强县(市、区)发展情况;24日至25日,先后赴丽水市松阳县和衢州市龙游县调研山区经济发展问题;27日至29日,先后赴宁波、舟山考察调研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在调研过程中,省委领导深入市场、企业、社区、农村,与各方面同志面对面交流,详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思考各方面重大问题,反复推敲具体推进举措。

充分发扬民主

省党代会报告稿的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汇集集体智慧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

省委明确要求,省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参与度,增强透明度,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广泛听取离退休老同志、各派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切实做到集思广益、汇集民智,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3月27日,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座谈会,召集有关市主要领导、省直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征求对省党代会报告主题、过去五年工作总结、今后五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4月16日-19日,省委主要领导分别主持召开部分老同志、派、市县委书记市县长代表和部分专家学者参加的4个座谈会,征求对省党代会报告稿的意见和建议。

4月28日,省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稿经省委同意下发各市、县(市、区)党委,省直属各单位党委(党组)和党内老同志,广泛征求意见。

5月11日,省政协主席乔传秀主持召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重大决策”专题政治协商会议,围绕省党代会谋划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围绕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协商意见和工作建议。

5月16日,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座谈会,征求对省党代会报告稿的意见建议。

5月31日,省委召开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省党代会报告,会议决定将省党代会报告提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审议。

一条条意见建议,一句句真知灼见,充分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浙江发展的政治责任和真挚感情。从省党代会代表到普通群众,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到一线职工,从在职工作人员到离退休老同志,大家的意见建议,写下了全省人民的共同心声和热切期盼。

有的建议,洋洋千言,站位高远,内涵丰富,对事关浙江发展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有的意见,只言片语,简洁精练,立足基层,情系民生,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据统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先后收到各方面反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402条,剔除重复的约300条,报告修改时吸收了190余条;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讨论省党代会报告稿共提出意见建议93条,报告稿修改时吸收了60多条。

很多好思想、好做法,都吸收到了报告当中。报告在一次次吸纳民意中逐步完善,在一遍遍修改中日臻成熟。

紧扣时代脉搏

过去五年工作成绩、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目标、今后五年主要任务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省党代会报告必须明确的四个重要问题。可以说,如何紧扣时代脉搏,从浙江实际出发对这四个问题进行回答,是省党代会报告起草最关键的工作。

只有总结好过去,才能谋划好未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对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比国家及我省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建设成就作出了恰当的判断。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人民富裕程度、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可以说基本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的目标。

从全国和我省的指标体系看,浙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按省定评价指数连续两年达到95%以上,按国家评价指数连续3年达到90%以上。

因此,省党代会报告作出上述判断,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孜孜追求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响亮回答,是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高度概括。

“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确立的新的奋斗目标,是全省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使命。这个目标体现了对浙江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源于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就历史地摆到全省人民面前。但是,浙江建设现代化的条件怎样,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具体内涵如何,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现代化,党代会报告是否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目标,是否明确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年份,等等,都需要深入探讨。从去年11月开始进行重点课题调研以来,这些问题一直是省委领导及报告起草组关注的焦点。

通过全面分析浙江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根据中央“三步走”战略部署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适应浙江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顺应浙江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各方面一致认为,将建设现代化浙江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奋斗目标,是顺势应时、十分合适的。同时,在反复推敲和充分论证基础上,省党代会报告深刻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浙江,是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区域先行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并明确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发展蓝图的实现,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加快建设“三个强省和三个浙江”的六大任务,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这六大任务是为建设现代化浙江打下坚实基础、把发展蓝图不断变为现实的强有力抓手。

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机制和制度,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坚强保证。

2012年6月10日上午,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会上,代表们审议通过了十二届省委报告和决议,热烈的掌声再次在省人民大会堂响起。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第二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一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 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包括规划优化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明确规定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节能减排、森林覆盖率、水质、噪音等生态指标,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规模全面展开。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相关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法治先进城市,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生态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河洛风光带工程等综合治理活动不断推进,全民植树全面启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扎实推进。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以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等为主要载体,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008年至今已累计完成造林280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6%以上,9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10个县(区)被授予河南省绿化模范县称号,初步形成了重点生态工程为骨架,绿色廊道和农田防护林带为网络,城乡绿化一体化为依托的林业生态新格局。如今的河洛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尚存诸多问题

在肯定**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反差。

1、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

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重开发、轻维护现象,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

2、集约化的发展方向与粗放经营模式存在反差。

通过实地考察得知,**市矿山的开采仍处于初级采掘、变卖原矿阶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业和产品;在旅游开发中,大家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且产业链条不完整,长期停留在过路式观光旅游阶段,难以凝聚人气、财气,不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

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同时,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一些问题,像那种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年年栽树,年年在同一个地方栽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党的十精神,结合**市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规范矿业秩序。

严禁非法开采,取缔在风景旅游规划区内的采矿点,严禁在铁路、重要公路、堤坝两侧近距离开采,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

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

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2、狠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参与部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坚持科技兴农。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三)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

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强化政府调控。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市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根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健全相关制度。

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

调查结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和公众的参与。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落彻科学发展观,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二

20xx年暑期我们学校部分年级开展了以我眼中的家乡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大学生实践调查活动,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活动。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发展的速度和结构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不合理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平衡发展与环境,更好的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更好的建设美丽中国,于是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暑期开展了关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北部,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古城亳州。而我家位于亳州市北部的一个乡镇华佗镇。据我了解前几年家乡因外出打工的比较多,致使家乡劳动力相对缺失,自然家乡发展的也不是很快。而那时的家乡在我看来环境却是非常好的。而近几年家乡的环境却是越来越差,数目花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楼房与拥挤的人群。在我心中萌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是不是高速的发展都要以牺牲环境为目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走访了有关部门,开展实际调查。

首先我来到了我奶奶家,我想向奶奶了解以前我们村环境是怎么样的。她说,以前家乡地沟里都有睡,水里面也有好多鱼。而现在我们很少再见到河了,更别提在河里的鱼了。以前的家乡各种花草树木繁多,现在也变得越来越少了。通过和她的谈话中我看出了他对环境的遗憾。虽然她现在生活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幸福生活不会长久。 对于奶奶那代人人来讲,她们受过太多苦。以至于她们对幸福生活感受的更加亲切。也许她们刚开始并不在意这些生态环境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人们日常起居的时候,她们就会发现治理环境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到那时候我们的种种对策会影响甚微,以至于会有种悔过的叹息。

第二天我来到了镇政府,通过种种程序我见到了我们镇的宋镇长,我给他说明了我来的缘由,他也很热情。于是我带着问题和他交谈起来。在和他谈话过程中,他也说了现在镇里却是存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这是现阶段发展无法避免的,但是镇政府正加大力度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目前全市也都在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已制定了各种对策来治理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他还说以前我们镇的发展已农业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镇里的招商引资,使之镇里出现了一些工厂,这些工厂虽然数目较少,但是对于环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工厂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废气与废水。目前上级并没有这方面限制工厂的措施,而我们镇政府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我看来确实是这些日益增多的工厂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想不光是我们家乡这,乃至全国工业的不合理发展都是致使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很多时候我们都过度追求GDP的这种单纯数据。不合理的发展方式确实能带动GDP的发展,但是对于环境GDP造成的影响确实无法估量的。

在和宋镇长的谈话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近阶段政府确实是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十召开之后,生态文明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各级政府与有关单位都在精心制定各种措施用来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家乡也不例外。

比如家乡主干道路上摆放整齐的新型垃圾桶,这些不仅减轻人们乱扔垃圾的恶习,而且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以及再回收,使能源循环利用,减少了浪费。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村中主干道都是宽阔的水泥路,路两侧都种上了绿化带,这些路上再也见不到脏乱的垃圾。嬉戏打闹的孩子多了,谈天说地的老年人也多了,人们走在路上显得格外精神。

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这些资金一大部分是来自国家,另一部分是来自村民的捐助。宋镇长说刚开始,一部分村民不愿意出资,认为这些东西的建设和自己没关系,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但是通过镇政府大力宣传和讲解并且用国家出资的钱建设一小段道路时,人们立即体会到这方面带来的好处,于是大家积极响应号召,陆续捐款。在镇政府和村民的大力合作下很快这些道路陆续完工,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宋镇长还说现在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这其实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的生活更加科学化。缩小了城乡差距。要让村民都喝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并且会在新村中大力建设沼气池,使能源能够循环利用。这些利民措施都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宋镇长还说,十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这说明中央已经下定决心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当然,发展环境过程中势必减缓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这些减缓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显得微不足道。当前仍有些村民对我们政策有些不了解,在他们看来这些政策牺牲了他们的利益,面对这些情况,镇政府会认真给他们做工作,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工厂企业,目前政府也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企业进行坚决惩罚。

宋镇长在谈话别强调一点,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要让人们主动重视,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长久。

和宋镇长的谈话很快就结束了,但是从谈话中我获取的信息量确实非常大的。 生态文明建设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公。要想真正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主动参与,为实现这一目标献计献策。

我个人在实地走访之后,对自己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一些建议。

三、相关建议

1.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人才是社会的主题,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3.政府体质改革。

不能以单纯的GDP增长作为考核政府机关的标准,在考核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时要重视其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考核其在生态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执法者应该秉公执法,坚决打击一切危害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4.健全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面对违反这方面法律的人应给予坚决处理。唯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民众才能在生活中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从而自觉的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法律高度,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5.加强大众的生态文明建设道德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名生态文明观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营造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需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重视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能够有效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第三篇】

关键词:高校 生态文明 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文明。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个文明的布局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完整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质规律的反映,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要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我们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就要努力形成系统科学的生态文化体系,知道人们融入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①生态文明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热爱自然的新伦理价值观。这种观念是否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关键在于教育。

高校是培养社会英才的基地,是社会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孵化所。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人才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校园的建设既可以从理论体系又能够从生活实践两个层面培育人才,从而向社会输送更多的生态型青年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既是树木,又是育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二、来自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生态学院)是一所生态特色的知名高校。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以培养生态型人才为中心,全面发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职能的综合系统工程。

1.具有生态基础的生态园,校区环境生态美

湖北生态学院是一所有着六十年历史的学校,在新景观建设上,以美观实用、可持续为原则,注重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校园环山而建,山上绿植茂盛,四季常青,其间不乏珍稀树种作为教学使用,林间建有梯台石凳,提供课余时的休息场所。校园主干道两旁香樟冷翠,参天蔽日,营造出安静浓郁的学术氛围,再缀以竹和梅花,寓虚心高洁之意。教学区的小广场上,以朴树、桂树、枫树为主,各类灌木在绿草地上错落而植,布局简洁又不乏变化。教学区开阔明亮,宿舍区绿荫掩映,大面积生动生态的绿色景观,不仅有利于调节局部小气候,更使空气质量、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环境质量、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室内声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学习场所。

2.具有生态氛围的生态园,办学理念重生态

作为生态类高校,湖北生态学院秉承“心修自然,强技养德”之校训,坚持走以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林业行业为特色,各学科蓬勃发展的办学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教学管理体系。

根据现阶段发展实际,学院创建了以教务处、督导处、公共课部等职能部门为主体,各二级学院配合的教育教学平台,开设生态类主修、选修课程,邀请专家开展主题讲座,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普及生态建设知识,强化生态责任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此外,学院要求相关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参与各类生态学术活动,鼓励非生态类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自我提升。由此至上到下,覆盖学校每个层面,做到全校联动、人人参与。

近年来,以绿色环保、生态校园的主体活动成为社团活动的主流。校团委成立校园环保协会,并联合二级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如“纪念爱鸟周”、“以瓶换花”、“我的美丽校园摄影大赛”、“生态景观设计大赛”、“生态校园导游大赛”、“无长明灯、无长流水、无长插电”低碳环保签名等活动,宣传带动全校师生身体力行,加入到生态环保行列中。同时也鼓励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旧电池、旧书籍等物品回收交换活动,制作环保工艺品在广场与市区展出,传播绿色环保知识,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学校还组建了服务小组,由专家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生态园林设计方案、整理病虫害防治材料,带领学生在林场、苗木站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在传授林农苗木与盆景种植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具有生态效益的生态园,科研方向在生态

湖北生态学院在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密切结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和武汉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的实际,开展与湖北生态建设和林业行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与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推动推广推动技术创新:“鄂北低山丘陵地区核桃优良品种的筛选及其丰产栽培技术”和“鄂西南山区林下黄连种植模式优化及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经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校组织专家赴神农架、谷城、保康等地的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工作,独立或参与完成了如“神农架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报告”、“湖北谷城南河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和“湖北保康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科考报告,为“神农架大九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南河自然保护区”、“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4、具有生态衍射效应的生态园,服务生态公益建设

首先,学生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过程中,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树立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了吃苦耐劳用于创新的精神;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完善了知识储备,认识了学以致用的价值,从而自觉主动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提升自身服务实践能力。学生在毕业后,立足行业,服务产业,服务生态公益建设,服务生态经济建设,毕业生以两圈一带为中心服务全国。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与企业单位达成就业协议,初次就业率93%以上。

其次,大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建立起集科学研究、推广转化、生产开发于一体的院级科研服务机构,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截止目前,学校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校)合作共建专业及实训室;与浙江远洲集团、武汉凯迪控股集团、武汉长绿园林、湖北康欣科技集团等20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与多个县、市政府合作开发项目,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高校生态文明校园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应进一步丰富教育理念,加快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动与辐射效应,为实现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而奋斗。(作者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新时代;水土保持

党的十提出了关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中,强调在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务必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从水土保持下手,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技术,采取新措施加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促进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笔者就十报告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水土保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我国之所以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主要原因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着重大的环境难题,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速退化等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新时代下,如果想要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从环境入手,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目前也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威胁,尽管国家GDP指数早在2011年就已经进入了中高等国家的行列,但是在整体经济结构上,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极不健全,贫富差距严重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困境,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如果国家经济想要实现继续增长,就必须转变现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应该做好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且强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系到民族未来的重要工作,所以在新时代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并树立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文明观念,从节约资源、能源做起,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基本方针,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分析水土保持的目的,发现其基本目标是为了保护地球的现有水资源,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相吻合,是我国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全面贯彻实施十精神,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尊重自然及自然规律,坚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基本理念,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2、“五位一体”的布局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十给出了明确答复,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再提升,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新“四化”发展中的水土保持新机遇

十在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了新“四化”的要求,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标是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水土保持行业的信息化应加快进程,推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再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也为城市水土保持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注意城市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应全面开展相关研究并提出城市水土保持对策、措施、技术标准,推动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

三、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在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中的作用

国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十报告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太效益相统一这一基本原则,合理控制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科学调整好空间结构。在这一宏观背景条件下,加强水土保持正好是一项有用的政策,在目标上与十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互重合,实际执行时不仅可以对国土的主体功能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还能调整和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比如水土保持工作中常见的对农村生活和农田生产环境的治理、对城市内涝灾害的控制等措施,都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调整并优化的表现。

2、水土保持在资源节约中发挥着调控作用

新时代下,我们倡导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主义社会,大力提倡保护水土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资源,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其做好全面的保护。当然,在新时代下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资源节约和保护力度同时也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鉴于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资源,所以当真正采取治理措施来对两大资源进行保护时,所发挥出来的最大的作用是对资源节约的调控和保障。

3、在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十报告将生态环境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为此,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支撑,特别是“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两屏三带”既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加强保护、监督的重点区域,我们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承担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党的十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我们应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十的新思想、新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时展特征,研究和探索水土保持新举措,为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雷霆,杨玉兰,杨智,宋日升。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 推进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水利。 2011(04)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第五篇】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照明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第24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2012年10月9~10日在上海举行。青年科学家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为扶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培养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而设立的专门交流平台,旨在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增长知识才干,提高学术水平。此次论坛主题是“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观测与评价”。来自照明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各高校、科研院所青年学者50余人参加了论坛,中国照明学会理事长徐淮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光环境设计研究所研究员荣浩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严永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袁樵、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教授张善端分别主持了论坛。复旦大学邱婧婧硕士作了题为《LED光生物健康照明研究》的报告,重庆大学梁树英博士作了题为《调节人体生理节律的光照治疗》的报告,荣浩磊所长作了题为《城市景观照明评估方法研究》的报告,中国人民空军总医院田燕博士作了题为《日光灯中小剂量紫外辐射对人体皮肤健康的影响》的报告。天津大学刘刚博士作了题为《基于鸟类保护的夜间人工照明光生态研究综述》的报告,南京农业大学刘晓英作了题为Effects of Different Spectral Light along with Uniform Light Intensity on On cidium PLB Induction, Prolifera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报告,南京农业大学徐志刚教授作了题为《照明与农作物生长》的主题报告,北京工业大学王钧锐硕士作了题为《植物照明的生态环保研究》的报告,复旦大学居家奇博士作了题为《照明光生物效应的评价与检测》的报告,同济大学杨秀博士作了题为《LED光源的光谱能量分布(SPD)对人行空间中面部辨识的影响研究》的报告,重庆大学严永红教授作了题为《教室光环境光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张保洲教授作了题为Light pollution in Beijing and effects on Xinglong Station of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的报告,中央美术学院曾川硕士作了题为《保持与穿越中国古建筑数字化生态照明探析》的报告。深圳大学姚其博士作了题为《光源蓝光波长效应的综合讨论》的报告,大连工业大学李德胜博士作了题为《基于光健康理念的LED照明应用探讨》的报告,天津大学党睿博士作了题为《古建园林彩画色彩及光照保护系统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天津大学刘刚博士作了题为《夜间人工照明对红喉歌鸲行为的影响》的报告。

照明对生态环境、农作物生长、动物行为和人类生理健康等的影响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夜景照明对园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夜景照明对古建筑的影响,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光污染对人类视觉和非视觉效应的影响,LED照明的光生物安全性,光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光照治疗和健康光环境的研究等。本次论坛报告充分展示了这些方面的现状与进展,得到了与会青年科学家,在校硕士生、博士生的强烈反响,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积极交流,充分讨论,对此次论坛主题表现出了热切的关注。

本次论坛给关心目前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发展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前沿性论坛,来介绍与讨论照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观测与评价,进一步地促进了我国青年科学家在照明及相关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扩大了该领域青年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相关领域内的科研水平及技术创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67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