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1

爱美丽发表时间 3076786

科技创新工作推进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纲领,以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为主抓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结合我市科技工作实际,对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助力全省创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技创新工作推进基本情况

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X分市场,集聚技术合同和科技成果登记、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服务要素,加快推进成果转化;

1.科创生态持续优化。2022年出台了《X市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试行)》《X市动力支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5年)》《X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X市强化科技创新动力支撑的若干措施》《X市推进《X省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实施办法》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组建X省自然科学省市(X)联合基金,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对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2.研发投入稳步提升。近5年,X市研发投入总量从57.23增长为98.06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76%到2.23%,特别是2021年研发投入强度已经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同时,X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与全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差值不断缩小,反映出X省、X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依托X对外开放的桥头报优势和中国(X)自贸试验区X片区建设,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和园区发展,坚持产城互动,产研融合,全力打造重点优势领域创新平台。我市共备案、认定了177家技术创新平台,其中,重点实验室3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家,技术创新中心9家,新型研发机构9家。培育创新创业服务平台75家,其中,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15家,企业孵化器13家,众创空间14家,星创天地33家。省级高新区实现六县市全覆盖,总数达到8个。已在全省率先推动洞庭实验室、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X分中心和洞庭湖区域中心、湘江实验室区域创新中心顺利落户X,成立了“X市实验室服务中心”推动实验室建设工作。湘阴县顺利通过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验收,汨罗市即将获批X省第一批创新型县(市),X县、X县、云溪区成功申报获批开展X省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区)创建。

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98.06亿元,其中企业为95.06亿元,成为全市研发投入的绝对主力。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2021年落实企业补助6027.09万元,有效调动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财政税收等各项政策持续引导,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补备案贷款金额10.71亿元,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创新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22年,高企达766家。科企116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34.26亿元,排A类地区排第二,GDP占比26.2%,排A类地区第4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6.8%,排A类地区第1名。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项数达169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200亿元,实现了技术市场交易数量和成交额“双突破”。

5.科技人才引培有力。从引才、聚才、育才、扶才、优才等方面系统升级“巴陵人才工程”,大力推进“巴陵人才工程”“X人才新政45条”实施,累计培育省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28个,引进院士8名、技术带头人1100名,并对引进的产业技术人才,给予安家补贴、项目资助、工作和生活补贴,对人才技术成果转化,给予技术交易额2%-4%补助。积极对接省科技“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今年申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1个,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项目7个,拔尖人才项目7个,荷尖人才项目8个。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省市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增加至139人,做到了县市区全覆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1.科技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缺乏前瞻性、战略性考量,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怕担风险,不敢创新;有的企业认为能力有限,加之疫情环境因素影响,不愿创新;有的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性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量较低。

2.科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力度还不够,科技创新建设运行投入主要依靠依托单位,资金来源单一,用于基础研究的政府引导性资金不足、项目不多。技术市场还不够活跃,科研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丰富。X市2022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值为3%,排全省A类地区(共8个市州)第5名,部分县市区还出现了财政科技支出负增长。

3.研发投入强度对比其他省域副中心城市不足。以XX市为例,2017-2021年,X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为88.13、98.49、111.56、125.28、149.7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87%、3.0%、3.08%、3.34%、3.48%。研发投入总量始终稳居X省前2位。而X市经济体量与X市相当,同为在省内第二大城市,五年间X研发投入始终稳定上升,研发强度动态高于X市1%左右。

4.基础研究投入不足。2021年X市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比重为2.39%,同比增幅为-0.63%。我市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研发投入所占比重分别为96.94%、0.92%和2.14%,相较2021年全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研发投入所占比重85.4%、3.6%和9.3%,我市研发投入结构不够科学合理,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比重,仅X县、X县为正向增幅,其他县市区同比增幅均为负增长。同时全市绝大数的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都在楼区,均未纳入研发投入统计,导致2021年度楼区的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比重同比增幅为-7.55%。

5.科技型人才储备不足。X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仍然较少,占比不到全省的2%;顶尖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目前在湘院士43名,仅有4名在岳建有院士工作站,导致X引领争取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资源的竞争力不足;人才分布不够均衡,引进的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和培训机构,目前在岳外国专家33名,仅有10名在企业工作;科技奖励对创新的激励不足,近年取消了省级以下政府奖励,而有影响力的社会化奖励未能有效补位,科技奖励面与万众创新的大格局以及科研人员对社会认可的强烈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三、意见建议

中共XX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创造增量价值,而非短期的存量竟争。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永恒的主题。区域性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增强需要众多科技创新企业组成的产业群去支撑。科技增量的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离不开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创造和贡献。基于以上考量,分别对科研人才、研发平台和科研产业三个层次为架构,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构建我市科技创新多元一体生态链。

(一)以人才为首要竞争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用好的政策吸引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善用人才是国之大者也是企业创新根本。一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机构为引擎,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构建协调联动、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二是鼓励企业成立专职研发团队,或与高校、科研院所成立联合研发团队,围绕技术、产品、工艺升级,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共同解决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存在的技术难题。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配套更具吸引力的科研薪酬体系和研发绩效评价体系。四是配套解决高端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就业、福利待遇等留住人才的后续瓶颈问题,让人才安心、家人放心,切实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和留在X奉献科研的感情,让真正推动企业产生重大科研效益的高端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我市。

(二)以创新研发平台为载体加快产业布局转型。聚焦九大产业链和现实需求,统筹整合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在石油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上,将布局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继续加大对现有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支持现有平台提档升级,加强同省科技厅衔接,通过厅市会商机制,积极争取建立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创新联合体。二是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中心通过建立联合工作站、科研流动站等方式来培养人才,合作院校既可以是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的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是与我市产业链高度契合的大专技校,让职业院校深度参与产业创新全流程,降低研发成本和资源消耗,助力企业快速实现科研、产能与效益的转换。三是通过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助力企业建设中试实验室、共享实验室、通用实验室等产学研转化平台,帮助创新企业、省内院校等将不成熟的技术转化为可以促进产业提升的应用技术。

(三)以整体科研产能生态链为目标带动转型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技术攻关,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项目实施的精准性和导向性,对列为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的项目进行市级配套支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育形成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二是按照科技型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和重新认定的跟踪辅导指导工作,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同时,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中遴选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增强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及研发方面所需法律、财务等方面配套服务,通过配套服务的生态构造帮助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补齐短板,安心研发。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搭建双创孵化载体、双创促投中心、专利中介平台、科创交流空间以及法律、税务、财务、金融等商业服务中心等多元化形式,助力企业更好的通过研发获益,为产业发展赋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07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