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汇聚【优秀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5084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汇聚【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第一篇】

在备考阶段,一定要多看书,仔细看书,最好是跟着考试大纲看,有重点地看书,最好能看2~3遍。第一遍精读,自己完整看一遍,一般维持在一周一科的进度。与此同时,边看书边做课后练习。第二轮复习看薄弱环节,第三遍看重点。

在离考试还有三四天的时候,不宜再做新题,以免“扰乱军心”,可以看看之前做过的错题库,或者翻翻教材,从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知识点下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很有限的,如果在短时间内记忆内容太多,则容易出现错乱。因此,最好是采取分散复习时间和复习材料的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天有60分钟的复习时间,集中一次用完不如分成几段间隔复习效果好。你可以上午复习30分钟,下午复习20分钟,晚上再复习10分钟,防止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果。分散复习材料也是如此。

考前一天不宜过多用脑,可适当放松,做做体育锻炼,打打球、游游泳。考前一天,仔细阅读准考证的注意事项,把所需要的用具准备完好,晚上早些睡觉,第二天可有充足精力答题。

临走前,核对考试资料,准考证、身份证、考试用具等是否都带齐,提前查好路线,比预计时间提前20分钟出发,以防万一。

答题时不要紧张,把握好时间,理论知识时间比较充裕,做完后可反复检查、核对答题卡是否填涂准确。专业技能部分时间比较紧张,注意把握好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时间分配。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第二篇】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第三篇】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之一,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搜索分享的“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汇聚【优秀8篇】”,欢迎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1.“过分担心处于特定情境,如在酒会大厅中,没有可以立即使用的出口”是 症状的关键特征之一。(a)

a.场所恐惧症

b.社交恐惧症

c.特定恐惧症

d.焦虑障碍

2.下列关于惊恐障碍与恐惧症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惊恐障碍属于恐惧症的一种(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属于焦虑症)

b.惊恐障碍是以惊恐发作为继发症状,恐惧症以惊恐发作为原发症状

c.惊恐障碍不限于特定情境,恐惧症局限于特定的环境

3.小丽正值高三,学业压力很大。由于数月前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失利,她开始畏惧考试,担心自己晕场,担心高考失败。尽管她在考场上仍能正常发挥,但在生恬中,她开始失眠,情绪不稳,易怒;她的神经总是很紧张,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有时,还伴随全身肌肉的紧张。这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已经时轻时重地持续两个月了。你认为小丽面临的是什么问题?( a )

a.广泛性焦虑

b.特定的恐惧症

c.强迫症

d.神经衰弱

4.惊恐障碍属于下列哪种病症?( c )

a.强迫症

b.恐惧症

c.焦虑障碍

5.以下哪一症状不是强迫症状?( c )

a.有意识地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的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

b.仪式动作可使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受损

c.在癫癎、心脏病首次发作后害怕再发作,感到紧张、焦虑 (特定恐惧症)

d.意识到强迫与反强迫的冲突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6.关于神经症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c )

a.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b.自知力基本完整,主动求治

c.躯体上有明确的器质性改变或者有病理生理变化

d.病人感到痛苦却无能为力

7.小刚每次走到黑暗的`地下室时,就会过分地害怕,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总是过分担心没有一个即刻能用的出口逃生,因此,他极力回避去黑暗的地下室,小刚可能患有( c )

a.社交恐惧症

b.惊恐障碍

c.场所恐惧症

d.思想强迫症

8.恐惧症不包括下面哪种( d )

a.场所恐惧症

b.社交恐惧症

c.特定恐惧症

d.强迫恐惧症

9.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

a.认知行为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10.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11.幻觉的定义是( c )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

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12.病人幻视,并伴有意识障碍,多出现于( a )

a. 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 癔症

d.躁狂症

13.幻听是其最常见的幻觉,是其核心体验,常与幻听对话,做倾听状,常自语、自笑,这是( c )

a. 抑郁症

b.躁狂症

c. 精神分裂症

d.癔症

14.下列答案中哪项属于知觉障碍( a )

a.视幻觉

b.内感性不适

c.感觉减退

d.妄想

15.感知觉障碍是在精神病人中较为常见的认知障碍,以下病人的行为应该认定为( a )

行为:一位病人把房顶的一只猫看成是一只老虎,吓得不敢动。

a.错觉

b.幻觉

c.事物变形症

d.妄想

16.下列属于思维逻辑障碍的有:( c )

a.病理性赘述

b.强迫观念

c.语词新作

d.妄想

17.下列不属于意识障碍特点的是( b )

a.谵妄状态

b.夸大妄想

c.昏睡

d.朦胧状态

18.妄想的特点不包括( d )

a.没有事实依据

b.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

c.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

d.可以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19.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 b )

a. 躁狂症

b.精神分裂症

c. 癔症

d.抑郁症

20.病人所谈内容大多为既往记忆残余,在提问者诱导下将其串联在一起,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其内容丰富、生动,甚至荒诞不经,常转瞬即忘,这是( c )

a. 记忆减退

b.遗忘

c.虚构

d.错构

21.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这种心理障碍是( c )

a. 抑郁

b.情感倒错

c.情感淡漠

d.焦虑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第四篇】

导语:“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logy)又译完形主义或完形心理学,是于 1912年发轫于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也是自德国心理学内部首次对冯特的心理学体系予以非难的派别。它由惠太海默、苛勒、考夫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联袂创 立,他们自1910年起切合作,并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的实验室最终建成其基本理论,创立了格式塔学派,又于1921年创办了自己的喉舌《心理学研 究》。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 公式。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概言之,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反对元素分析而注重整体组织的心理学理论 体系。

是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传说 中,伊甸园中的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禁食的果实分外甜,由于禁止,人们尝试的欲望反而更加强烈。禁果逆反心理在日常 生活中也被人们所利用。土豆在法国的引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在当时的法国,土豆被称为“鬼苹果”,农民都不愿引种。着名法国农学家帕尔曼想出了一个绝妙 的办法。他受到法国国王的特许,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中土豆,并由着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一到夜晚,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受到“禁果”的吸 引,每到晚上就来挖土豆,引种到自己的田里,通过这种方法,土豆的种植在法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这就是逆反心理现象。至于某些电影,书籍越禁止越走俏;奥 斯卡电影越是晚发布获奖人名单,人们越是想知道结果等事实,更是为人们所熟知。利用禁果逆反心理作用,常常可以收到其他方法难以取代的效果。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

个性也叫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究竟什么是个性?定义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 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马克思认 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 往,也就谈不到个性,初生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个性;个性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的个性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 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是从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 特殊方面去研究它。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第五篇】

一个是直接通达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一个词时,视觉模式足以让你从语义记忆中找到有关这个词意义的信息。

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介假设或间接通达假设,认为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这种假设认为,我们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这个过程显然是间接的,因为按照这种假设,我们必须经过把视觉信息转化为语音信息这样的中介环节。

第三个假设叫做双通路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间接达到。换句话说,我们的阅读过程可以是灵活的。

视觉词汇识别的有关证据:

直接通达假设最强的证据可能来自临床上对深层诵读困难的观察。所谓深层诵读困难,不能把印刷启转化为声音。这些病人不能读出简单的无意义的词,也不能判断哪些视觉呈现的词之间互相押韵。这些病人不能使用把视觉词转化为声音这样的中介环节。能够看印刷词,然后识它的意义。即使是没有转化为声音或言语码。

词汇歧义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另一类是异音同形异义词;还有一类是同音异形异义词。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第六篇】

1.继时性压力是指()。

a.同一时间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

b.经历某种不足以使个体崩溃的,并可以努力适应的事件

c.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

d.极为严重和难以应对的压力

参考答案:c

2.下列事件中属于破坏性压力的事件是()。

a.空难

b.恋爱

c.旅游

d.迁居

参考答案:a

3.“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在灾难综合征的()。

a.初始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阶段

参考答案:b

4.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出现逢人就述说自己遭遇的行为,可推断其处在()。

a.初始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阶段

参考答案:c

5.()描述了适应压力所付出的生理学代价的特征。

a.勒温

b.坎农

c.塞利

d.米勒

参考答案:b

6.塞利提出的`适应压力的第三阶段是()。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参考答案:c

7.个体处在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或消除和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这一阶段是()。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参考答案:b

8.个体表现出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的状态时,表明该个体处于适应压力的()。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参考答案:a

9.塞利提出的压力适应三阶段又被称为()。

a.战场疲劳综合征

b.一般适应综合征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灾难综合征

参考答案:b

10.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这种对压力引发疾病机制的解释是()。

a.器官敏感论

b.体质、压力论

c心身转化论

d.心身一体论

参考答案:a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第七篇】

1.儿童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b.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和b。

d.儿童个体心理发展。

参考答案c。

2.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指()。

a.动物心理发展。

b.人类心理发展。

c.心理的个体发展。

d.心理的种系发展。

参考答案d。

3.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b.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c.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d.儿童个体心理发展。

参考答案c。

4.儿童心理的研究要依据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儿童机体特别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发展,这是遵循儿童心理学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

b.实践性原则。

c.矛盾性原则。

d.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答案a。

5.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常常在某种条件下引起儿童的某种行为以观察在这种条件下儿童行为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自然观察。

c.全面观察。

d.实验法。

参考答案d。

6.儿童心理的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这是遵循儿童心理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

b.实践性原则。

c.矛盾性原则。

d.感知性原则。

参考答案c。

7.巴黎学派的创立人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瓦龙。

d.弗洛伊德。

参考答案c。

8.埃里克森认为7-1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任务是()。

a.信任对怀疑。

b.主动对内疚。

c.自主性对羞怯或怀疑。

d.勤奋对自卑。

参考答案d。

9.巴甫洛夫关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研究揭示了()。

a.个体心理起源问题。

b.种系心理活动起源。

c.言语思维发展问题。

d.个性特征的生理基础。

参考答案c。

10.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儿童思维发展的()。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d.抽象逻辑思维。

参考答案c。

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研究【第八篇】

导语:所谓心理学,就是彻底的反映出每个人在不同场合的心里活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心里活动。那么社会心理学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考试知识吧。

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一类是社会信息。有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1.认知者的经验

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如果大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

图式的作用包括: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

3.认知者的情绪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用消极的眼光去知觉他人。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2)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笼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3)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作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获得的认知对象的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1.加法模式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分分值的总和。

2.平均模式

指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种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依据的不是简单地平均分数,而是加权平均分数。

4.中心品质模式

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1.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和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重点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2.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方式。

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其所好。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1.内因与外因

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单一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有些是可变的,有些是稳定的。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有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有些原因是个体不可能控制的。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归因倾向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另一些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的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同。

1.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2.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利提出的。凯利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3.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个体从以上三个方面信息的协变中得出结论。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15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