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2884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一篇】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十二五”期间,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新时期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最近,我们带着有关问题深入三原、王益等县区,对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有益探索及生动实践

近年来,铜川市王益区、咸阳市三原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因地制宜,强化扶持,多措并举,大胆探索农业产业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工程。近年来,王益区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产业项目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助推等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区政府三年来投入扶持资金300余万元,发展苹果、仙桃、核桃等鲜干果经济林。截止目前,全区鲜干果面积达到万亩,总产万吨,实现收入5120万元。其中“常家乐”牌苹果创造了亩收入万元的记录。孟家塬村建立的2600亩“孟姜红”牌优质大甜桃基地,已挂果1600亩,1个大甜桃卖5元钱,1礼品箱12个甜桃卖60元钱,仅大甜桃一项年收入达700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2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常家乐”牌苹果和“孟姜红”牌大甜桃两个品牌,带动全村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二是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王益区始终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和重点来抓,着重从土地租用、财政投入、税收减免、信贷扶持、技术支持、完善服务、人才激励、以及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做新龙头企业。从调查情况看,该区近年来培育壮大了齐天乳业、全福庄烤鸡蛋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原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搞好服务等措施,引进、培育壮大了正大公司、恒源食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探索形成了“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的高效农牧业生态循环经济新模式。陕西正大带动三原及周边农村规模养殖户达65000户,户均增收万元。恒源公司带动当地600余户农民养鸭,年户均增收2万元,就地安置近百名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将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王益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全力推进。该区黄堡镇、以及撤乡建镇的王家河镇,通过兴建工业园区,实施“关中百镇”、省级重点镇建设,对园区及城镇道路、供水、排污、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改造,改善了工业园区的基本条件,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功能,吸纳4281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及园区就业发展,推进了城乡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通过推进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区每年带动8000多名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同时,还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转为市民,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王益区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土地复垦、村村通、防洪保安、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旅游、通电、通讯、以及农业生态等项目,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据调查,该区每年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5%以上,解决了全区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村道路105 公里,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化的瓶颈制约,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五是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三原县近年来通过加大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用水、人才培养等扶持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条件。据统计,全县目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1家,会员总数18900人,带动农户5695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9%左右。从县上和合作社反映情况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一般农户增收30%左右。王益区近年来扶持建设了3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黄堡镇孟家塬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收入较非社员增长35 %以上,高的`达40-6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带动该村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二篇】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设施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目前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按照“继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定位和建立“绿色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重点开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为重点的现代农牧业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呼包鄂经济圈”食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休闲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规模大、产品层次高、知名品牌多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推进“塞外粮仓”到“西部厨房”的现代农牧业转型。

截至xx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万亩,其中日光温室万亩,塑料大棚万亩。全市100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园区已发展到63个,200~400亩的有33个,500亩左右的有9个,1000亩左右的有15个。全市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企业共32家,企业建设设施农业面积共万亩,其中温室万亩。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万亩,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其中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1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116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47个。“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等特色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河套牌雪花粉、河套白酒、维信羊绒制品、金川牌保健啤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一)资金短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一是设施农业的投入非常大,目前我市建一亩砖钢结构温室投入14万元左右,建一亩土钢结构温室投入9万元左右,对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来讲,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建设资金;二是设施农业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加上不能抵押,农民联户担保能力弱,信贷风险大,因而银信部门放贷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许多成熟生产技术不能推广应用,影响了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农民对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生产需要一年四季劳作,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嫌麻烦的思想。部分农民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认识,参与意识不强,顾虑较多,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差距较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力量薄弱。我市设施发展迅速,生产基地点多面广,技术指导服务任务繁重,缺乏设施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现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设施农牧业发展需求。

(四)市场体系不健全。各旗县尚未形成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无市场带动能力,组织化程度较低,蔬菜销售相对困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因而未能形成完善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30万亩以上,设施农产品总量达到60亿斤,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20万人。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到“十二五”末,全市土地流转累计达到500万亩。就目前的发展状况实现上述目标还有一定难度,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政策扶持——抓投入。针对发展设施农牧业资金匮乏的实际,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企业投资、社会融资和农民筹资,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设施农牧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积极协调银信部门想方设法解决贷款资金,特别是对于建设规模大的农户,酌情放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宣传补贴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宣传及舆论环境。依托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精心组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到我市投资设施农业建设,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二是拓宽渠道——抓市场。抓生产,必须抓流通,没有市场流通,设施农牧业难以做大做强。应坚持两手抓,生产与流通要同步进行,各乡镇要转变政府职能,主动出击抓销售。一是率先培育销售经纪人队伍,培养营销大户,拓展外销市场。二是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统一管理、经营,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抓好批发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保证农产品货畅其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使设施农业建设、生产、流通融为一体,以拉动全市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品牌经营——抓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坚持品牌战略,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重点培植一批农产品品牌和商标,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蔬菜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有实力的合作社和企业建温室、建保鲜库,培养和发动一批经纪人积极参与生产、收储、保鲜、调运和销售,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水平。

四是依靠科技——抓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人员配备,充实设施农业技术力量,尽快培养一批能进棚实践指导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要整合全市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实行跟踪负责,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二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筹措专项经费,聘请外地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实地指导,增强技术支持。三是加强对现有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设施农牧业是一项资金、技术、劳力密集型产业,而农民又是设施农牧业的主体,必须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五是集中力量建设先进的`试验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科学经营——抓管理。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及连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专门人员长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研究,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建立以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供需见面、产品洽谈等方式,促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与销售商签订购销意向协议,使蔬菜生产、销售更具有稳定性,减少产品产销的盲目性。积极研究供求关系和消费路径,为农超对接提供相关服务。重视行业协会建设,提升行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做好防疫监督工作,保障食品安全。建立完善市、旗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检测站,重点开展农药、化肥、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和药物残留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三篇】

广陵是扬州城市的核心区,区划调整后,并入了5个乡镇。面对农业面积增加、农业人口增多、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的新形势,面对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新要求,近期,我们就如何推进广陵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模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稳步推进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特色都市农业雏形初现。一是体验农业渐成规模。100家体验农庄建设任务,已建成31个,在建34个,完成规划布点17个,并启动夹江绿色慢道建设。二是优势产业稳步推进。已建成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扬州城区提供了80%的地产蔬菜供应量,各镇也形成了具有镇村特色的产业基地。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现有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4家,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四是重要载体取得突破。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化比重达80%以上,设有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农业龙头企业和5家农民合作组织入园。五是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区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无公害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45%左右,成立了8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六是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创成三星级“康居乡村”16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李典镇田桥村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

虽然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整体规划进程偏慢;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基础设施配套偏旧;技术服务能力偏弱;休闲产品层次偏低等方面。

二、我区农业发展定位调整应努力适应全市“两融一同”新取向和江广融合地带新布局。

我区进行农业战略定位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四方面的实际:一是江广融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后花园”的打造和智慧产业的发展,要求区域内农业转型必须更加突出休闲、体验和生态特色,必须朝着“宜居、宜游、宜闲、宜创”方向发展;二是区位的重要性和区情的特殊性。作为核心城区,农业的贡献份额都在%左右,我区农业转型升级,不能照搬其他城区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三是我区农业承担着“三项任务”。服务城市任务、农业现代化任务、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四是我区农业承载着“三重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

综合以上,建议我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为:

1、围绕生产功能,打造“五大”产业基地。一是永久蔬菜基地。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时令蔬菜、高效设施蔬菜和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大力扶持大棚蔬菜和水生蔬菜。沙头镇将建立万亩蔬菜基地。二是优质粮油基地。以区内2个优质稻米基地为核心,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把我区粮油业做成扬州市高端专用粮油产业的.典范。三是农产品加工基地。以食品工业园为依托,把园区建设成集加工、制造、流通、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四是农产品物流基地。以商贸物流园为依托,确保农产品流通顺畅。五是现代渔业基地。以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为依托,按照长江特色水产品苗种繁育、沿江休闲渔业、长江特色水产品高效养殖、渔业捕捞体验四个功能区建设渔业基地。

2、围绕生活功能,加快体验农业发展步伐。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合理化、景观优美化、道路循环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营,发展“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农业观光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欣赏农家民俗”的乡村农家乐体验旅游,以及“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农业科普教育旅游,努力提供“可欣赏、可展示、可参与、可体验、可食宿”的体验产品。

3、围绕农业的生态功能,强化生态涵养和抚育。我区水域面积近71平方公里,渔业养殖面积近3万亩,林地面积近8万亩,“七河八岛”区域,大部在我区范围内。要高品位实施生态基础工程,高起点引导产业集聚,高强度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坚持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体验农业为抓手实现我区农业“接二连三”转型升级。

1、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要载体为重点,加大农业“接二”力度。所谓“接二”,就是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食品加工为主导打通农业产业链。一是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招引“国”字号、“外”字头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我区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二是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高起点编制园区产业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议以自行车漫道为线串起玲珑水街、曲院风荷、开心农场、科技中心等点,以沿江路为线,串起育苗中心、配送中心、科技超市等点,以黄港路为主线,串起小虹桥村、人民滩村、育新村等点,形成南生产、中物流、北旅游的格局。三是以食品工业园为重点,接长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

2、以注入体验元素、建设体验农庄为突破,加快农业“连三”进程。所谓“连三”,就是要大力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把农业当成旅游产品来开发。一是规划布局。区级层面上,制定区级整体规划,重点围绕廖家沟、夹江、北洲主排河三条轴线打造贯通南北、横穿东西的三条特色体验农庄带;乡镇层面上,依托各自资源进行个性化设计。二是典型带动。一方面,着力招引、培育、建设一批体验农庄精品;另一方面,力争每个乡镇都有能够引领本区域体验农业特色发展的典型。三是错位发展。建议沙头镇建设集观光、认种、采摘、餐饮等为一体的体验农庄集聚区;泰安镇建设以温泉度假和温泉养生为核心的休闲体验农庄;杭集重点做好廖家沟、夹江、芒稻河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及夹江沿线湿地文章;头桥重点发展垂钓、餐饮、休闲、娱乐和葡萄采摘、银杏园观光等项目;李典重点发展休闲渔业、薰衣草花田休闲旅游观光和生态农庄,并做好为船舶工业园商务需求配套的文章。四是形成合力。要调动乡镇、村组和村民的积极性,帮助乡镇、村组做好区域规划,协调解决好土地、资金、项目等瓶颈制约;要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保证农民利益长期稳定,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五是整体营销。集中区级各部门、各镇、各企业的营销渠道,对全区休闲农庄进行整体策划、整体宣传、整体推介;举办经常性的时庆活动,吸引人气、积聚财气。六是有序推进。体验农庄的推进必须精耕细作、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3、以提高农业发展管理服务水平为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创新。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全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广陵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组织保障。要建立联合工作制度。既要要做好资金、土地、人力的统筹使用工作;又要明确相关工作的管理主体和具体落实部门,及时研究协调规划定点、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和服务监管等方面的重要事项。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既要把争取上级资金作为主攻方向;又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项目上的投入,同时要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要健全完善统一、高效科学的全区涉农服务管理机制。既要研究制定有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利用鼓励性政策、争取优惠性政策和突破限制性政策;又要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二市场三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等平台建设,健全区、镇(街道)两级公益性农技服务组织。要引入农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激励竞争机制。要组织区、镇负责同志和村干部到农业现代化先进地区观摩学习。要鼓励并扶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要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完善对各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绩效考核机制。把重点项目建设、特色品牌打造、体验农业发展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目标责任制,加大对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的考核力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四篇】

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赶超式发展: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农业的传统优势,彰显产业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再创农业大市新优势,在对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粮食、竹木、家禽、中药材、油茶、生猪、肉牛、苎麻、果业、有机农业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现就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赶超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据统计,20xx年底,我市拥有各类产业化组织512个,比20xx年增加173个;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亿元,同比增加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同比增加132亿元;产业化经营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万人。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xx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6家,范围涉及种养加、购销、运输、市场流通等领域。全市12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为亿元,销售收入亿元,税后利润亿元,出口创汇7326万美元,带动农户56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56%,通过产业化经营增收47717万元,户平增收852元。今年通过重新认定和申报晋级,目前我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宜丰猕猴桃酒业有限公司、仁和集团、罗宾公司、高安维尔宝食品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44家、市级龙头企业70家。

(二)区域特色日趋明显。我市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区域特色产业:一是以上高金农米业、丰城恒天、高安维尔宝为主的粮食加工和转化产业;二是以樟树仁和集团、天齐堂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产业;三是以丰城华英、圣迪乐为主的禽业加工产业;四是以罗宾公司、奉新康达、靖安邓氏园林、铜鼓金仁为主的木竹加工产业;五是以青龙高科、万华科技为主的油茶加工产业。此外,万载、铜鼓逐步形成了有机农业产业带;靖安已建成全省唯一的“中国椪柑之乡”;高安成为全省最大的肉牛产业区;上高、袁州区继续保持传统苎麻产业带;全市年出栏生猪460万头,是全省最大的生猪产业基地。

(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我市各级积极规范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xx年5月,全市通过兼并、重组和调整,经注册登记和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7个。入股成员总数15551人,注册资金总额万元,被带动的农户普遍比一般农户增收30%以上。全市有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了国家级示范点(铜鼓众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高安上湖蔬菜专业合作社),樟树西堡生猪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了省级示范点。

(四)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市农业产业争创品牌取得实效,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三品”基地监测面积扩大到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万亩,产品42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万亩,产品48个;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万亩,产品3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樟树仁和、四特酒)、中国名牌产品2个(樟树玉珠大米、春丝面条)、江西省著名商标24个、省名牌产品1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上高圣牛大米)、江西名牌农产品19个、获绿色a级认证12个、绿色aa级认证2个。樟树是全市创品牌最多的县市。

(五)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丰城的江西恒天实业有限公司是江南以大米为原料规模最大的生物糖浆企业,通过与南昌大学共同研究开发了蛋白肽,去年蛋白粉出口数量5500吨,其产品蛋白含量居国内同行业之首,深受国外客商青睐,产品全部销往韩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奉新的江西康达竹制品集团有限公司有五项产品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该厂的竹地板实现了产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全覆盖,并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产业已走在全省前列。但与各地发展势头相比,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期望相比,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总体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缺少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紧密,有的产业有龙头没基地,有的产业有基地没龙头,龙头与基地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三是地域分割比较普遍,画地为牢,各自为“龙”,没有整合资源和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四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运作机制和以政府为引导的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市场的拉动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五是领导重视程度有差异,有的认为对财政贡献小,不愿花大的精力抓。

(一)制定求真务实的规划。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规划论证,做到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使规划科学化、目标具体化、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要瞄准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制定赶超式发展目标,提出操作性强的工作举措。规划一经科学论证,就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不能因领导班子的变动而变动。

(二)健全和创新两项机制。一是要创新以市场为主体的运作机制。要强化用市场化的理念抓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的的观念。农业产业化要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带动,农产品基地推动,品牌促动,简言之即在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操作下形成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联结机制,不由政府包办代替。二是创新政府为引导的协调机制。要充实和加强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工作机构。其职能主要是制定规划,包装项目,疏通融资、争资渠道,搞好服务,通过市场手段去调节和引导产业做大做强。

(三)紧扣三个关键环节。扶强做大农业产业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主要应抓住以下三个关键,即龙头舞起来,基地大起来,品牌响起来,产业才可能兴起来。

做强龙头。要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要素,通过外引内联、联强联大,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化的“联合舰队”。

做大基地。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围绕资源引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

做响品牌。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和创新区域性广告模式,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推介、博览平台,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认真贯彻《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质量振兴实施意见的通知》(宜府发20xx年11号),坚决兑现名牌产品奖励政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

(四)强化四项工作举措。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全市各地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的意见,把农业产业项目提升到与工业产业项目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储备项目,做好筛选包装工作,大力推介招商。要制定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规定农业产业项目除享受工业产业项目的优惠政策外,还要在税收、土地、信贷、出口、财政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招大项目,引大产业,用大项目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赶超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强力推进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产业化的'联结机制。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村组干部、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技人员、机关干部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好市、县、乡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引导专业合作社,通过为龙头企业服务和为基地、农民服务,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合力加大投入,提供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要在财政预算中切块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按照同级财政增长比率逐年增加。要用活用足国家中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政策,善于借鉴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特殊政策,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要将农业综合开发、林业、扶贫、发改委以及“一村一品”等可用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建立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协调机制,并充分利用好我市农金担保中心的作用,为龙头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要加强银企沟通与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增加信贷资金投放。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特别是要鼓励机关干部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基地或者直接参股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强化服务落到实处。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站散、线断、网破的现状,农业技术服务功能不完善,与做大做强种养业基地的需要极不相称。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完善这一工作,否则,技术服务将成为一句空话,基地建设无从谈起。

(五)主抓五大优势产业。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赶超式发展,再创农业大市新优势,关键要选准、选好潜力大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突破。我们在通过对全市农业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位置和影响力、产业成长空间、以及发展县域经济和壮大市本级等因素的分析比较认为,要紧紧抓住大宗农产品做文章,应重点抓好粮食、竹木、家禽、中药材、油茶5大优势产业。

1、粮食产业。我市是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和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10个县市区中有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粮食播种面积达万亩,粮食总产万吨,有粮食加工企业485家。粮食产业呈现种植面积大、加工基础好、龙头企业发展快的产业化格局,出现了以上高金农米业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创立了圣牛、汇银、华敏、碧云、玉珠等众多市场前景好的优质米品牌,带动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粮食种植基地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链条。随着国际市场粮价的暴涨和国家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安全性、健康性,粮食产业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万载有机稻、丰城富硒稻开发势头强劲,粮食种植与加工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商机。要在两条国道带和平原、丘陵山区重点布局,形成以绿色大米为主体,有机大米和富硒大米为特色的粮食产业发展格局,使之成为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农业大产业。

2、竹木产业。我市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竹木主产区。全市年耗材200立方米以上木材加工企业951家,年耗毛竹1万根以上企业234家,形成了以罗宾公司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产业和以飞宇集团、康达、奋发、欧风为龙头的毛竹加工产业。要以强力推进“全民造杨”为抓手,狠抓木材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家具、门窗等深加工,实现做大木材产业和保护生态的“双赢”;毛竹系列开发过去创造了乡镇企业的辉煌,要加大毛竹基地建设,积极应对今年冰冻灾害对产业发展的冲击,加强毛竹精深加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毛竹产业就一定会在赶超式发展中,重振昔日的雄风,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

3、家禽产业。我市家禽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密集,关联度高。仅丰城就有规模家禽养殖户11000多户,家禽饲养量3480万羽,家禽综合产值亿元,形成了以华英禽业为龙头的肉鸭产业,以圣迪乐为龙头的蛋鸡产业,以禽蛋批发市场为龙头的蛋鸭、肉鹅产业,以元隆、华阳公司为龙头的羽绒加工产业。此外,丰城正在大力发展富硒家禽业,建设年孵化能力1500万羽富硒种鸭基地和年养殖40万羽的自动化富硒蛋鸡养殖小区,完善药湖、清丰山溪及赣江流域水禽养殖基地,实现家禽饲养5000万羽。要以丰城禽业为核心,充分利用赣抚平原水域养殖和规模养殖的优势,大力打造江南最大的家禽产业基地。

4、中药材产业。我市有中药材种植的条件和传统。樟树市种植与加工中药材历史悠久,中药材产业基础厚实,药业“板块经济”已初具规模,有中药材加工企业近百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联系农户8900户,年产值亿元,樟树药交会和中药材专业市场是闻名海内外的专业市场。有樟树福城医药园、袁州医药园为依托,樟树药交会、樟树中药材市场为平台,仁和集团、济民可信等企业为龙头,樟树、袁州、万载、丰城等地生产为基地,全市中药材产业一定会有突破性发展。

5、油茶产业。油茶是我市传统产品和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著名的“油茶之乡”。该产业群众种植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全市适宜种植油茶地达500万亩,现有油茶林188万亩,年产茶油近800万公斤。在粗放型管理条件下,亩产只有3-5公斤,但丰城高产优质油茶示范基地亩产可达50-70公斤,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要进一步加大低产油茶林改造力度,稳定和扩大优质油茶生产基地,推广高产优质油茶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做大做强青龙高科、万华科技、丰城御润坊等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市油茶产业就一定会异军突起,成为赶超式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

在重点抓好5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另外5大特色产业也要做大做强。这就是生猪产业关键要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肉牛产业主要提高养殖科技含量,扩大养殖规模;苎麻产业重点建设生产基地,开发高端产品;果业产业椪柑重点打造原产地鲜果品牌,猕猴桃重点创新产品;有机农业是农产品发展方向,要按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超市化、品牌化的要求搞好土地有机转换,逐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五篇】

产品知名度。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组建马铃薯企业协会,并着力整合品牌,力争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品牌带动效应,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尽快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各类薯产品,打造新的品牌,有效发挥品牌优势,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总之,我县在薯产业发展上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但在产业链条的各个衔接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断点和脱节问题,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们将积极借鉴兄弟省市县的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继续培植基地,壮大龙头,推广科技,做靓品牌,不断使我县薯经济做大做强,推动薯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六篇】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网友为大家搜集的1篇“新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于xx月xx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xx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七篇】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农口有关单位:

从4月7日开始,市政府副朱乃振将带领市直农口相关部门进行农业农村工作检查、调研,请各县(市)、区按要求进行准备。

一、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掌握各地对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市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备春耕生产情况。重点了解各地物资、资金准备情况,了解科技培训、科技支农、科技备耕情况。

2、抗旱措施。了解各地对抗春旱的思想、物资、科技准备情况,以及应对抗旱措施。

3、新农村建设典型。考察各地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了解各地今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4、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各地对此项工作在机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等各方面安排部署和推进情况。

5、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了解农业驰名、著名商标品牌建设情况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计划安排情况,了解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准备情况、龙头企业建设情况,以及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推进情况。

6、森林防火情况。了解今年各地应对干旱情况下森防物资、预案及演练情况。

三、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实地考察、座谈、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县(市)至少要看3—4个现场,每个城区要看2—3个现场。座谈时要有乡镇、村和农业科技人员参加。汇报要重点突出农村工作会议后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和全年计划安排情况,汇报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四、参加调研人员。

市政府主管副,市农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市城乡统筹办公室等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市政府办和市农委相关人员,参加调研人员12人左右。

五、调研日程安排。

4月7日早7:00从牡丹江市出发赴东宁县。

4月8日早7:30从东宁县出发赴穆棱市。

4月9日早7:30从穆棱市出发赴林口县,晚上返回牡丹江市。

4月10日赴海林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4月11日赴宁安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

4月12日—13日到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爱民区调研,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以上日程如有变化随时调整。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八篇】

xx县是国列省扶的重点贫困县,也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山区农业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灾害频繁,自然条件严酷。年均降雨量350毫米左右,最底仅为216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全县辖xx个乡、xx个镇、xx个行政村,xx个合作社,全县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x%,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小麦、玉米。全县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xx万亩,人均xx亩,其中山旱地xx万亩,占xx%,川塬地xx万亩,占xx%。全县国民生产总值xx亿元,其中农业产值xx亿元,占xx%,,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人均占有粮食xx公斤。

二、马铃薯及粮食作物生产情况。

根据年报数据,20,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x万亩,主要以马铃薯、玉米、小麦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播种面积达xx万亩;玉米x万亩;小麦x万亩;其它x万亩。

xx县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部分为黑垆土和栗钙土,富含钾和钙元素,而氮磷相对不足,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马铃薯生产,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xx万亩,占在册耕地面积的xx%,而据土地详查和实际调查情况,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在30-35万亩之间(全县详查耕地面积为xx万亩),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xx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xx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东乡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而xx县由于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所产马铃薯产品以个大、薯形好、淀粉含量高、口味好而被誉称为“东乡洋芋”,享誉省内外。且由于十年九旱,种植马铃薯比种植其它农作物效益相对较好,因此,县上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马铃薯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的13万亩扩大到年的xx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总体来说,全县马铃薯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马铃薯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二)、玉米生产情况。

在我县xx个乡镇普遍种植,是川塬区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县的xx、xx、xx、xx、xx等川塬区乡的有豫玉22号,平均亩产851公斤;金穗平均亩产648公斤;沈单平均亩产652公斤。山区海拔2200-2400米的区域,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面积在进一步扩大,主要种植酒单2号平均亩产为403公斤、酒单3号平均亩产为452公斤、酒单4号平均亩产为654公斤。其中xx乡红崖村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区平均亩产公斤。

(三)、小麦生产情况。

我县普遍以春小麦为主,近年来冬小麦也有一定发展,种植面积达1万亩,冬小麦品种有9236、c4。春小麦主要品种有阿依三、稀播、临麦、三根芒等。北部山区平均亩产175公斤,南部半干旱地区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县小麦平均亩产220公斤。

三、马铃薯脱毒薯应用及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以前,xx县种植的马铃薯主要品种为渭薯1号,其中90%该品种在当地有近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渭薯8号、渭薯1号等马铃薯良种300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临洮等地购买和兑换马铃薯良种,缓解了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马铃薯品种单一的状况。当前东乡县种植的马铃薯主要品种有陇薯3号、陇薯6号、渭薯1号。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马铃薯品种落后的现象,从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xxxxx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东乡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该项目共投入资金1168万元,其中xx投资753万元,县上自筹415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xx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变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700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于20投资120万元,新建可贮藏1400吨的种薯贮藏窖一座,目前已基本建成。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压滤机滤布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吨,从外地调入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其中一级种田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按每公斤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滤布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32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