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实用8篇】
在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提升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增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如何调整与优化呢?以下小编整理的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 篇1
在研究生阶段,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项目。光催化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能源转化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项目旨在开发出一种高效的光催化材料,用于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我在这个项目中负责了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工作。在合成部分,我通过溶液法合成出了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光催化材料,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在表征部分,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个项目,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并了解了光催化材料的性能评价方法。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科研文献调研,以及如何撰写科研论文。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我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和科研能力,为我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 篇2
1、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4、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6、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9、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1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1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0、学好英语,不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1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英文文章写作
细的研究方案和步骤;在夏老师和相关领导的帮助下,最后确定研究结果和项目评价。
不知不觉中,漫长又短暂的科研项目终于进入了后期的资料整理和分析成果的阶段。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着、收获着,也享受着这样的一个过程。
对于能够亲身参加这一次本科生科研项目,我感到很荣幸。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科研项目,所以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整个项目的过程让我详尽了解到了从事一个科研项目的基本过程,我也从纸上谈兵走到了实践的道路上,不但培养了兴趣,也感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大家共同奋斗付出的功劳,这与夏老师的悉心指导、学长学姐们的鼎力提携以及和队友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知道十分的有必要,虽然每次去夏老师办公室都会受到批评,但我还是十分的高兴,因为老师批评我们说明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努力奋斗,需要更上一层楼。这也说明了老师十分的重视我们。
作为一名受到十二年基础教育的学生,以往受到的'教诲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对于科研可谓是一窍不通。科研与学习不一样,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或者说主动的学习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消化,而没有创造。一直以来我认为科研需要很高的起点,需要以十分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对于本科生在二年级进行的科研,自身是有所畏惧的,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够,还需要更多的积累。但是身边的同学老师都鼓励我积极参与,劝诫我说,哪怕做不出什么特别突出的东西,但是这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是大学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况且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小东西,虽然算不上十分创新的东西,但还是有一点我们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而且这虽然算不上十分创新的成果,但却是我们迈向创新殿堂的一小步。
xx是一名十分靠谱与积极的同伴,在生活中也是我的一名好朋友,他的对待科研的热情与严谨让我佩服,没有多思考便接受邀请,成为科研小组的一员,事实证明,加入这一小组是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美好之一。它具有十分出色的领导能力,会把事情按照时间来安排,虽然很多时候我都不是十分愿意遵守,但大多时候我还是听从了安排。良好的时间安排对我们项目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原本拟定的计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对问题进行比较透彻的了解,学习相关的数学软件以便后期利于模型的模拟;第二阶段查找有关文献,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解;第三阶段是就实际问题来建立模型,编写程序;第四阶段是继续修正模型,完成论文。但是在实际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的意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文献阅读,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进行较好的建模。我们不乏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自认为想到了一个较好的点子,一个较新的思路可以让我们的研究更新颖,但是后来仔细查找文献后,发现已经研究人员提出过相关观点,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对我们来说打击是比较大的。不过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有时候这巨人的肩膀高的无法想象,抬起头看见远处的山峰,自以为就能登顶,实际上还在巨人的腰间徘徊。一开始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其中不乏英文文献,这使得阅读变得困难,但是这点困难在科研中不值一提,一边看文献一边查单词,在多次讨论中,一点一点弄懂了GS算法的内涵与意义,以及程序如何实现,扩充了知识储备,学到了很多东西。这里我们还和国外的科研人员通过邮件来往,这不仅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可以锻炼我们的英语能力以及与外国科研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清华的韦丹教授也对我们通过邮件进行了指导,这是令我十分的鼓舞。
项目过程中,在个人素质提升方面,我也感受到了新的启发与收获。
首先是创新思维的整体提升,在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层面上进行陌生知识的发现,探讨到实现,不仅仅是学习难度的提升,更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我们在处理温差驱动的时候,别人都是运用的随机LLG方法,而我们突破性的想到了用温度对磁矩求导得出磁场,虽然最终没有选择这么做,但这种创新想法十分令我鼓舞。
其次就是在整个学习中,团队的合作素养,交流与同进退的协作
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 篇3
在研究生阶段,我参与了一项关于新型能量材料的研究。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高效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我在这个项目中主要负责了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工作。在合成方面,我通过溶液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正极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在结构表征方面,我利用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在电化学性能测试方面,我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测试,并评估了其电池性能。
通过这个项目,我学到了如何设计和合成新型能量材料,并进行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我也了解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池性能的.评价方法。这些经验为我从事能源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 篇4
在研究生阶段,我参与了一项关于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研究。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分析算法,用于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我在这个项目中负责了数据处理和算法开发工作。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从医院得到了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包括X射线、CT和MRI等。我首先进行了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然后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分类。最后,我对算法进行了性能评估,并与实际医生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通过这个项目,我学习到了如何处理大规模的医学影像数据,并对医学影像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也学会了如何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图像分类和识别。通过与医生的合作,我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巨大潜力,并为将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动力。
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 篇5
在研究生阶段,我参与了一项关于肿瘤生物学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探索肿瘤的发生机制,并开发出针对肿瘤的治疗策略。
我在这个项目中主要负责了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工作。在细胞培养方面,我使用不同的肿瘤细胞系进行了实验,并观察了细胞的生长和转变特点。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面,我进行了DNA和RNA的提取、PCR扩增、蛋白质的提取等工作。我也使用细胞移植模型验证了一种新的肿瘤靶向治疗策略的效果。
通过这个项目,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并了解了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方法。我也了解了肿瘤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这个项目使我对肿瘤生物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我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我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项目中,研究了一种新型糖尿病药物的合成和疗效评估。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目前市场上的药物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因此,我们的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更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
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负责了药物的合成和表征工作。通过文献调研,我们找到了一种潜在的新型药物结构,并根据已有的合成方法,设计了合成路线。在合成过程中,我运用了有机合成的一系列反应,最终成功地合成出了目标化合物。为了确保合成产物的纯度和结构,我使用了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了表征。
为了评估合成的药物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我们将其应用于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并观察了其对血糖水平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合成的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以显著降低小鼠的血糖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首先,我深入了解了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药物治疗原理。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的文献调研,从中获取前沿信息和研究方法。此外,我掌握了有机合成的技术和方法,熟悉了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的应用。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通过这个项目,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这些经验和能力将对我未来的科研道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 篇6
在研究生阶段,我参与了一项关于新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我了解到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的慢性疾病,而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药物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因此,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开发出一种更有效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
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负责药物的合成和表征工作。我首先进行了文献调研,了解了目前已有的糖尿病药物,找到了一种潜在的新型药物结构。然后,我利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合成了这种新的药物,并使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最后,我将合成的药物应用于糖尿病小鼠模型中,观察了其治疗效果。
通过这个研究项目,我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并尝试了不同的实验技术。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如何设计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以及如何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除此之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动物实验,并进行结果分析。
通过这个研究项目,我不仅对糖尿病药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这些经验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 篇7
我是浙江师范大学研三在读硕士学生——赵XX,师从罗XX研究员(浙江省二级教授)。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研究生生活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越努力,越幸运!两年半的时间里,“科研”二字伴随我走过每一天,有快乐也有泪水,但更多的是充实!
20xx年9月步入美丽的浙师校园。完成入学报到流程后,我成为了一名准研究生。毕业生每天做些什么,听说每天做实验?读研究生是为了什么?读研究生能学到什么东西?……带着未知,疑惑,同时怀揣着心中的梦想,自信地开始了研究生生活。不久,罗老师就安排了研究课题和研究目标,并告诉我们要尽快从本科的角色中转换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生。研一的第一学期以上课为主,在课后跟着师姐学习仪器基本操作、催化反应装置的基本技能和阅读文献,尽快了解研究课题的背景、进展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首先,重点谈谈文献阅读的经验,研究课题确定后,查阅和阅读文献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但是我经常发现文献阅读的效果很差,一方面理解能力弱找不到文献的重点,另一方面难以记住,只能多次阅读,才能慢慢理解。之后,随着文献阅读量的增多,我准备了一本专门记录文献的记录本,标上序号,文献题目,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文章的亮点。通过记录,对我后期做实验写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随着上课、做实验、看文献、讲组会,研一上学期匆匆结束。
研一下学期,理论课程不多了,真正进入了研究生的科研阶段,我的精力也几乎完全投入了科研。下一步主要从做实验、写文章的过程开展。
关于实验方面有如下三个方面。
1、 实验规划。按照课题组的实验记录规则,在进行实验前,在实验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所需的器材、试剂和实验步骤,并按照实验记录本上的内容准备所需的试剂和洁净的器材。
2、 仔细观察。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过程中的物理变化(颜色,气味,沉淀等),这将有助于解释实验结果。
举例来说,我将Pt-Mo/ZrO2催化剂随Mo含量变化的活性图汇报给老师时,罗老师发现,在1%Mo含量时催化剂的活性有一个突变(1%Mo含量时活性最好,其他含量时活性很差)。但是,作为学生的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突变现象。在确保催化剂及反应性能测试结果没有问题后,就开始探索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罗老师拿着这幅图思考良久,猜测了几个可能的原因:在1%Mo含量时pH值不同?1%Mo含量时Pt与Mo物种形成新物质?随后在罗老师的指导下,我一一去验证可能的原因。首先我测试了浸渍后溶液的pH值,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接着又进行了焙烧之前催化剂的XRD、XPS测试,依然没有找到能解释活性突变现象的信息。一番验证后又找罗老师讨论,罗老师综合我汇报的信息,思考之后问我在做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催化剂有什么变化,我翻看实验记录本发现1%Mo含量时催化剂在干燥后与其它催化剂的颜色不同。这一释实验结果。举例来说,我将Pt-Mo/ZrO2催化剂随Mo含量变化的活性图汇报给老师时,罗老师发现,在1%Mo含量时催化剂的活性有一个突变(1%Mo含量时活性最好,其他含量时活性很差)。但是,作为学生的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突变现象。在确保催化剂及反应性能测试结果没有问题后,就开始探索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罗老师拿着这幅图思考良久,猜测了几个可能的原因:在1%Mo含量时pH值不同?1%Mo含量时Pt与Mo物种形成新物质?随后在罗老师的指导下,我一一去验证可能的原因。首先我测试了浸渍后溶液的pH值,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接着又进行了焙烧之前催化剂的XRD、XPS测试,依然没有找到能解释活性突变现象的信息。一番验证后又找罗老师讨论,罗老师综合我汇报的信息,思考之后问我在做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催化剂有什么变化,我翻看实验记录本发现1%Mo含量时催化剂在干燥后与其它催化剂的颜色不同。这一实验现象非常重要,结合其他表征结果很好的解释了催化活性(JournalofCatalysis, 2020, 391,80-90)。经历这一过程,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每一个变化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自己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难以从实验数据结果中发现创新性信息,也缺乏如何验证实验现象的思维。因此,在以后与罗老师讨论数据及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学会培养创新思维。正如罗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做实验要去思考,不要成为实验的操作工。
3、 实验记录。在实验前要预先做好实验规划和实验注意事项,实验中记录每一个实验细节。这样的实验记录既有利于我们自己查找实验内容,又方便了师弟师妹们的学习。
做实验是一方面,导师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研究生每周或两周,就应该向导师汇报实验进度。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是罗老师问我们实验情况,当然我有问题也会去寻求罗老师的帮助。做催化剂表征工作时更应多与导师讨论,因为讨论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解决问题和数据分析方法。在讨论过程中,罗老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实验原理和数据分析。例如,我做完催化剂的H2-TPR测试后,只能分析出谱图中最简单、最浅显的信息。经过罗老师分析后,他明确指出图中没有PtOx的还原峰,是不应该。只有一种情况,即PtOx在更低的温度就已经被还原。于是,在罗老师的建议下,我做了低温TPR测试,发现PtOx确实在30 ℃之前就已经发生了还原。这一结果对实验结论及解释其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期间,在罗老师的指导下,方方面面都有进步,哪怕是一幅图,一个PPT的制作,都要精益求精。如何能将一幅图在准确的基础上做的更加清楚、美观,能够突出表达关键信息?如何使得PPT在清楚无误的基础上更加简洁,美观,能够充分展示重要内容?在老师的淳淳教导下,我们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如下图,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之后的图更加美观,规律性更明显。
在科研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当然我也不例外。经历几番波折会显得成果更加难能可贵。在面临科研难题时,我觉得用3W原则来描述更加贴切。即:
1:What,首先是确定问题,找出问题的来源在哪里。
2:Why,然后是分析问题,什么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3:How,最后是解决问题,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今年疫情后返校,需要补做做H2-TPR表征,但结果非常不正常(基线向上飘)。由此开始从上面3W原则步骤出发,寻找问题所在。首先是确定问题,更换重新制备的催化剂,实验结果与原来一样,但排除了催化剂制备的问题。接着是检查色谱管路是否漏气,对管路的所有接口进行全面检查,没有发现漏气。因自身经验和能力有限,我向罗老师汇报了具体情况和表征结果。在罗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我进行了空白试验(固定床中无催化剂),试验结果正常。随后用氧化铜进行标定,结果也正常。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罗老师分析了问题的原因,认为气路中可能有杂质气体。最后通过测试确定,H2-N2混合气中混入少量小分子有机气体。在更换新的H2-N2混合气后,实验结果就正常了。探索和解决问题
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面对困难,在导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只要我们认真思考,用心解决,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解决问题,也是对自己科研能力的一种提升。
在罗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讨论、推敲、总结,终于迎来了写文章这一过程。本以为做实验很难,殊不知面对一堆数据并写成文章更难。在准备写论文的时候,罗老师给了我一个提纲,鼓励我尽快写出第一稿,并说会帮助我修改。罗老师的鼓励让我不再畏惧,我在一周左右把初稿写完了中文稿,发给老师。罗老师及时地帮我修改文章,指出了哪里写不好,哪些图需要修改,哪些部分证据不足需要做补充实验。我按照老师指出的问题修改好发给老师。罗老师继续进一步的修改指正。就这样反复地修改,来来回回修改十几次,直至文章具有逻辑并且所有现象可以解释清楚。中文定稿之后,我将它翻译成英文,陈建博士帮助我进行论文的润色。之后,鲁继青教授进一步提升论文的高度,使得文章内在逻辑性更强,并在现有结论基础上通过补充实验提出创新型结论。在鲁老师的指导下,我补做了些实验,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做了图文摘要。从一个非常差劲的初稿到最终稿,这个过程既艰辛,又充实。非常感谢罗老师、鲁老师和陈老师一次次帮助我修改指正文章内容,使文章顺利发表。在修改文章过程中,依然能学到很多:想要得出一个结论,如何通过实验去证明,如何把现有数据整合成1篇有逻辑的文章。
既然选择了读研这条路,便只顾风雨兼程。经过罗老师,鲁老师,陈老师的指导和我的不懈努力,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篇 SCI论文,申请了一项专利,并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荣获校一等学业奖学金,实验室文化PK赛二等奖,人人学术优秀报告人等荣誉。
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使我改变了很多,也正是罗老师这种“教授型”的培养方式,使我从学习态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且这些都会让我受益终生。但是,我深知我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不足,对于表征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同时,对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判断能力不足。在以后科研道路中,这将是我要去关注和学习的地方。最后,再次感谢罗老师、鲁老师和陈老师在科研中对我的指导、帮助和鼓励。感谢实验室中师姐和小伙伴们的支持与鼓励。
研究生科研个人总结 篇8
1.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4.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6.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9.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1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1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0.学好英语,不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1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英文文章写作
1.阅读10文献,总结100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经常复习。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找3-5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文献阅读,充实完善。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5.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文献管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以及换行符删掉。每次按照同样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1.知而不引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断章取义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3引而不确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4.来源不实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5.盲目自引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国内文章水平不高的几个原因:
1.审稿人知识陈旧年纪大的审稿人查文献和和上网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核实该研究是否有意义,创新点在那里,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可信。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经常提的审稿意见是"参考文献不够新"。
2.选错审稿人虽然一般指定两名审稿人,但编辑部经常让不懂分子生物学的人审分子生物学的文章,让不懂统计的人审统计处理比较复杂的文章。出于爱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适合审这篇文章"。
3.关系文章有了关系,什么都简单了。
4.不承认阴性结果诚实的阴性结果被认为无意义。怪不得有人大声疾呼"我要办一本阴性杂志"。
5.造假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出不来预期结果就没法交差。为生存计,为按期毕业计,造吧。
动态的科学
1.科研靠积累。象伦琴发现X射线那样凭借一次简单观察就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实验室长期积累。最终实至名归。
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设计课题不要好高骛远。基金评审也是这样。没有前期积累,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小。选导师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还是要为人作嫁?
2.文献要追踪。开题时通过查文献了解的情况,到结题的时候可能有很大不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写论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献。
3.记录要复习。前面的实验记录要经常复习。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认识的提高,你会发现最初的判断未必正确。
我曾经向一些比我有经验的'人请教"什么是科研",他们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给我打了五个比方。
1.科研是流行歌曲什么流行用什么,什么流行做什么。张口生物芯片,闭口纳米技术。老板是追星一族,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2.科研是移花接木设计课题?课题怎么是设计出来的呢?是拼出来的。A的材料,B的方法,C的指标,D的意义。
3.科研是傻瓜相机原理搞不懂?恕我老朽,没时间看原理了。我能折腾,多折腾几次就出来了。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老板心里明白就行了!他每周安排的活儿我还干不完呢。
4.科研是照葫芦画瓢综述不会写?抄啊。论文不会写?套啊。反正不会有人追究。无知者无畏!
5.科研是垃圾实验完成了,论文发表了,答辩通过了。老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走后,这些都是垃圾"。晕!倒!挣扎!再倒!他们没有骗我,实用主义自有它的道理。但我从此不再随便批判国内的科研水平了,因为在某些时候我也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写毕业论文
1.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难了。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2.平时多写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1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3.不要罗列所有数据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4.打印修改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5.让别人指出错误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怎样读文献
1.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2.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4.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10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1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矛盾: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