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精编3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总结了当前改革进展、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强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增强基层医疗能力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1
自x9年我县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在政府主导下,着力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建立起了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进了公立医院的改革。
一、主要成绩
(一)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县级层面整合初步完成。
(二)公立医院改革攻坚克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县自x3年12月31日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两处县级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同步实施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内部运行机制等综合改革,今年6月1日进行了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改革以来,各级财政投入有所增加,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公益性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三)信息化建设抢抓机遇,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了强力支撑。县人民医院电子病历通过国家卫计委6级评审,达国家目前评级最高水平,开通了“玫城网医”。在此基础上,联合市中心医院申报了市科技局重大民生科技专项,获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医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受经济利益和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等多重影响,加之医改又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深层次的机制体制矛盾、复杂的利益调整等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医疗方面
一是县乡医疗机构定位不明晰,存在县内竞争问题,造成医疗资源重复、浪费。上级医院依然人满为患,群众到上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县乡村医疗设备更新购置问题。由于经费保障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难以满足当前群众的就医需求,导致一些病人不得不到上级医疗机构看病住院。 三是县级医疗机构债务问题。医改前,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进行了一些基本建设和设备投资,目前普遍有债务问题。
四是基层卫生机构保障问题。一方面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偏低、待遇不高,与其他行业相比,心理不平衡,极大挫伤了基层医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五是村医后继乏人问题。全县共575名村医,其中,35岁以下68名;35至60岁359名;60岁以上148名,8月底,到达退休年龄128人。由于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高度重视,门槛相对较高,明确了大学生必须取得从业资格,才能进入医疗卫生行业。
(二)医药方面
一是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问题。部分药价虚高,加重了群众就医负担。
二是药物定价机制问题。
三是药品配送问题。部分药品配送不全、不及时,尤其是采购量少的药品或者价格低廉的药品,不能及时配送到位,影响了诊疗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是药品储藏、分送、损耗费用问题。药品具有其特殊性和高质量性特点,科学地储存和保管药品,才能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三)医保方面
一是新农合、居民医保整合需要消化。由于机构合并,基层计生办与卫生院存在脱钩现象。
二是医保药品目录和基药目录衔接不够,使惠民政策打了折扣。医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控制采用了定额包干的办法。
三是医保政策调整频繁,不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平稳运行。
三、几点建议
(一)找准定位,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把强基层放在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原则,除了重大疑难疾病之外,常见病、普通疾病应该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治疗,这方面的业务量要占90%以上。一是做强龙头。县级医院要大力发展龙头科室和特色专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二是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三级医疗服务网的中心。要在按照建设标准填平补齐的基础上,提高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治疗等综合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以及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开展一般普外和妇科手术,做到“中病不出镇”。三是打好基础。把村(居)卫生室全面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统一价格和收费,医疗费纳入医保报销。对由乡村医生举办的卫生站由政府提供一定补助。其它卫生站由政府举办,纳入卫生院编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有执业资格的人员执业。四是扩大补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依法举办民营医疗机构,适应市场需求,锁定债务,避免新债,积极化解债务积压问题。同时,加强医院经营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二)提升内功,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按规定严格核实人员身份编制,加强对基层医疗单位的人员支持,按照实际需求适当按程序增加医疗人员,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同时,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二是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落实精细绩效管理,按业务量给予适当补贴,把对每一个科室、每一项工作的要求都体现在绩效中,避免“大锅饭”,坚决禁止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的做法。三是加强医院道德和文化建设,强化以人为本,患者至上,提供真诚、优质、无微不至的服务和关心。四是加强业务素质培训,对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培养,选派骨干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鼓励个人自学,提升业务水平,调动医务卫生工作人员钻研技术、增长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释放潜能,争取事业不断发展。五是保障待遇。依法保障基层医疗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对困难基层医疗单位给予适当补助或倾斜,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基层医疗单位健康发展。
(三)统筹推进,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一是合理配置乡村医生。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重点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医学生培养,县级医疗机构适当下派帮扶。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切实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和培养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村医进入中、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医药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整体学历层次。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对其学费予以适当补助。同时,联合职教中心委托培养村医。三是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优先聘用、招录获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同时,对已退休的优秀医务人员进行返聘。四是切实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
(四)形成合力,建立科学沟通协商机制
改革制约医院发展、制约医院提高服务能力的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加强卫计、财政、人社、发改、物价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监管和指导,发挥职能,积极推进医改。一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加快推进“三医联动”步伐,医保、医药、医疗互为条件,密切相关,应做到同步建立、综合互动,才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的目的,降低因其它两项改革不到位给医保基金带来的过重负担和风险,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除了组织、人事部门要支持医院建立全员聘用、能上能下的机制外,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要加大委托高等医学院校代培的力度,加快全科医生、
专科医师的培养,尽快出台本科院校毕业生到三级医院进修后返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全科医生、专科医师培养的政策。三是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控制药占比,现在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特别是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偏低,未能体现医护人员的技术和劳动价值,或多或少引发“大处方”、“过度检查”等不合理的医疗行为,调整理顺医药价格,注重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四是建立医疗帮扶机制。
(五)大力宣传,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医保政策宣传,明确参保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积极探讨个人医保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让全体参保人员了解医保政策和就医的各项规定,积极支持医保,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二是让参保患者了解“基本医疗”的含义,树立合理医疗消费的保障意识和费用意识,摒除参保患者医疗旧观念。三是加大对违规就医行为查处力度。凡有不当就医造成医保基金损失或恶意骗取医保基金的违规行为,经查实后,按规定从严查处,促使参保人员规范就医行为。四是探索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凡是国家批准的合格药物都可以进入市场竞争,借助电子商务等手段进行运作。并允许地方和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探索,解决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医院与药品商店价格相差悬殊的问题,使更多的药品加入医保报销范围。五是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
(六)完善机制,提高区域医疗市场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药品供应保障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医药发展战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要求提出工作规划、明确任务分工,建立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2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起草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从基本国情出发,着眼长远,突出顶层设计,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即“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征求意见稿下发后,社会反响强烈。笔者从医药微观层面就征求意见稿试做管窥之见。
一、在“基本药物制度”上应把好品种目录关口。
自1997年中央政府对药品价格进行管理以来,已20次出台降价措施。在第19次降价政策出台后,我国已降低9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平均降幅达15%,但社会对“药价虚高”依旧反映强烈。百姓依然“看病难,看病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药物制度顺民心应民意。
首先要把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定位。目前存在多种药物目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约2200种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参考目录(266种化学药、243种中成药。其中社保药品451种,占%)、新基本药物目录以及各地区制定的“新农合”药品目录。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约300-500种),要从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要出发,依据基本的医疗需要、政府的财政承担能力以及药物成本三个方面,在现有的医疗保险目录规定药物中,由各专业学科有相当临床经验的临床医师、药学专家(药物合成和药剂专家)、药物经济学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分别考虑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和县级以上医院相应治疗水平,筛选出对每一疾病相对有效、安全、且成本低的药物,形成“国家基本药物体系”。
其次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建立国家基本药物体系。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因为用药习惯、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药品消费使用上显示出比较大的差异,如藏族同胞有使用藏药的习惯,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人们更愿意使用一些高档药(包括进口药品),显然,由国家制订基本药物目录,不完全适合全国所有地区。因此,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应给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一小部分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作为补充,使之操作性更强。
二、在医药分开上应落实三条具体措施。
“在医院改革中实行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在目前实行“三个分开”还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为了在医院环节控制药价虚高,可采取三条措施:
一是严格用药管理,对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中无医保或低医保人群,应首先选择国家基本药物;对有医疗保险的人群,医生用药应从国家规定的医保目录药品中选择,确需使用基本药物和目录规定外的药品,医生要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认可同意,并允许住院患者凭医生处方到市场购买;
二是严格医院处方管理,医生开具处方时必须使用药品通用名,严禁将药品商品名、商标当作药品名使用;
三是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
三、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体系方面要形成服务竞争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是要解决“药价虚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两网建设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初见成效。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两网建设有机揉合,促进农村地区零售药房纳入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使广大农村群众在享受国家民生政策上,有一定的用药选择权,从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优质服务和价廉安全的药品市场竞争新体制。
四、在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方面要从市场机制角度做到统筹兼顾。
在“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规定“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制订基本药物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在生产流通调控上,“国家准备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办法,落实具体条款,对基本药物的生产和流通宏观调控,适度放开生产、经营权,明确药品流通企业的农村医疗网点配送必须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虚高药价,完善价格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合理的“药品购销差率”。如果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实行零差价销售,也应考虑对经营国家基本药物的企业的经营权放开,防止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出现统购统销模式可能会导致的局部垄断和行业垄断。(致谢局安监科、上海医药安庆公司、天禾公司提供了大量建议意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3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xx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657家,其中有医院(疗养院、检验所)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6个、乡镇卫生院68个、门诊部38个(综合门诊部13个、中医门诊部4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5个、普通专科门诊部4个、专科门诊部2个、口腔门诊部6个、眼科门诊部2个。)、妇幼保健所(院)10家、卫生所(医务室)42家、个体诊所815家。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68个,一体化村卫生室441家。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6个,其中:中心47个、站139个。全市卫生机构有工作人员2440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450人,占总人数的%。全市实有床位共13590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张(全国平均张,全区平均张)。全市有大型医用设备CT24台,核磁10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14台,电子直线加速器(LA)7台。
二、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工作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健康屏障,保障群众能够“防得了病”。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着力改变“重医轻防”的局面,突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努力使群众“少得病、不得病”。积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市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199万人,建档率73%。实施了农村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两癌”检查、免费服用叶酸项目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改造农村牧区户厕万座。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完善全市三级传染病直报网络,强化传染病预警预测,切实抓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卫生监督,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市财政投入800万元购置水质全分析仪器,使我市水质检测项目达到国家标准。强化妇幼机构和产科管理,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完善自愿无偿献血网络,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应急队伍、应急演练等基础性工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落实创卫长效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今年6月1日自治区人大批准《x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爱国卫生工作迈上法制化轨道。
(二)构建和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高群众就医的可及性,确保群众“看得上病”。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市医疗卫生的客观现状。据统计,我市医疗资源83%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集中在大医院,造成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医疗资源缺乏,成为“看病难”的原因之一。为此,着力发展农村牧区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1.在农村牧区卫生方面。抓住国家以项目资金的形式对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给予支持的有利时机,近年来,实施了1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3所苏木乡镇卫生院、138所嘎查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项目。20xx年,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目前104个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中,完工并投入使用13个,主体完工正在装修中22个,正在进行主体建设40个,未开工29个。三年投入25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城市医院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牧民群众在乡村的就诊率明显提高,逐步引导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观念。
2.在城市社区卫生方面。社区医疗服务具有方便、价廉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是缓解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出路。我市合理调整卫生资源,鼓励和引导医院延伸服务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将一级医院、部分二级企业医院、区属医院、门诊部、分院、街道卫生院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医院举办的发展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体居民,并形成“十五分钟服务圈”,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就医,逐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加快大型医院建设,先后建成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包医二附院、包钢医院、北重医院、市肿瘤医院、包钢三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医院新大楼。20xx年启动新都市区医院筹建工作,开工建设了精神卫生中心病房大楼。
(三)完善机制,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看得起病”。
立足卫生行业实际,多途径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改进医疗服务,努力缓解群众就医负担。
1.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机制。20xx年全市参合农牧民万人,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5元,基金达到亿元。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病种扩大到29种,其中将14种大病以及无责任意外伤害纳入大病商业保险范围。今年住院报销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3万元。
2.积极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69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自治区增补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基层全覆盖的目标,有效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3.加快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一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九原区医院、达茂旗医院、固阳县医院和土右旗医院分别列为自治区和国家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重点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医药价格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二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同时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不断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预约诊疗服务。强化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启动市中心医院与土右旗医院协作办医。积极推动包钢三医院股份制改革。与市公安部门联合开展医院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启动市综治委、卫生、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建立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鼓励不同形式的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三是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公益性建设。推行济困门诊、济困病房建设和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工作,大力推行单病种最高限价。深入推进“健康行动”。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大力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在12家三级医院安装了反统方软件。积极推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和诊疗费用一日清单“五统一”制度,实现诊疗收费电子监督,努力提升卫生行业形象和医院公信力。
(四)加强设备配置和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群众“看得好病”。
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就医效果的根本所在。在抓好各大医院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精、专医疗技术队伍,更新陈旧医疗设备的同时,着力抓好农村牧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加强医疗设备装备。为406个嘎查村卫生室、4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价值317万元和260万元的基本医疗设备。投入276万元为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双向转诊车。投入253万元实施农村牧区基本卫生服务全覆盖工程,配备了17台流动卫生服务车及车载设备,发放3314个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为全市173个没有卫生室的行政嘎查村农牧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750万元在固阳县医院、达茂旗医院、土右旗医院实施旗县医院能力建设,配备PACS系统,用于日常监测信息采集和远程会诊。投入700万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全市一体化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第三方医疗服务。20xx年,我市首次引进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对我市12家医院进行了全面的医院服务管理暗访调查,对每个被调查医院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并就存在的问题与医院领导班子面对面、一对一、全方位、逐条逐项进行反馈,对改进医院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制度和规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确定包钢医院、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
加强名医培养和学科建设。全市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自治区级领先、重点学科14个,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所5个,x市领先、重点学科71个。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引进和培养医学博士、硕士210名。20xx年启动实施名医人才培养工程,五年投入1000万元。首批5名名医培养对象、10名名医后备培养对象陆续赴国内外进修深造。对未进入名医培养工程的蒙中医、儿外、传染病、精神科等学科进行专项资助培养。今年确定培养对象22名,其中名医培养对象5名,名医后备人才培养对象10名,名医后备中蒙医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