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报告范例 课题中期报告总结优推5篇
【导言】此例“课题中期报告范例 课题中期报告总结优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题中期报告总结【第一篇】
我们《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立至今已有整整九个月。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作个简单的汇报。
我们这个课题组有个特点,那就是我们的九位组员来自黄浦区各个不同的学校,有民办学校、转制学校、普通完中、初级中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各所学校的学生素质、基础不同,教学风格各有所长,各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各有特色。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科研带动我们的教学工作、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作为落实二期课改理念的手段。我们围绕着如何上数学“好课”,重点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突出数学的思维品质的训练,让数学学科从专业学科发展为素质学科。课题组定期活动,一致认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动力工具,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就会使数学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显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措施。
此外,我们要感谢市、区教研室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我们通过课题组这一形式,在互相学习、交流、研究的过程中,校与校之间缩短了距离,老师与老师之间团结协作,同时也开展了有序的竞争。九位老师将公开课作为展示我们研究成果的窗口,在短短几个月中,开设了市级公开课、展示课七节,区级公开课、展示课七节。我们组格致初的汤霞老师在“长三角洲”交流课中开了《二次函数中的数形结合》,暑假里更是走出黄浦、走出上海,去贵州省为当地学生开设了《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黄浦学校的顾涵明老师,随着六年级新教材的试行教学,让他们在潜意识阶段中,对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多次孕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最近举办的“黄浦区首届教学课堂评比”活动中,我组四位老师参赛,三位老师进入了复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大家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做出回顾和总结。在全国及市级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19篇。其中,我们的老大哥向宪贵老师表现尤为突出,他的《透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探索型动态几何问题的解法》在《中学数学教育》上发表、《课堂教学发思》在《爱的教育》上发表,并在全国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在平时组内的交流活动中,我们感到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和共同发展的时代。要使我们的教学能力有一个长足的提高,开展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交流介绍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共同参与科研,共同研究中考命题。同时把这种风气再带到各自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中去。施仲涛老师在今春开设了区级IP远程教学展示课《去括号》,下半年更是甘当人梯,对备课组内的青年教师作精心指导,共同探讨,在大同中学的青年教师大奖赛中,两位青年教师同时获得一等奖。
此外,课题组还围绕课题听课、评课,撰写课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的组员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坚持研究,部分老师还去了福州参加了“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各个学校的校长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我区教研员李建国老师更是对我们关心、鼓励,对我们作全程指导,我们的成绩倾注了他的智慧和成绩!
我们的教学为科研提供了实践基础,我们的科研为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全体组员将一如既往,来年争取更大进步!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范文【第二篇】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农村初中教学中存在了很多问题,客观上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到了城区学校,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因此农村物理教学面临学生怕学、老师难教的现状,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学懂物理,乐于学习物理。“快乐物理”课题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目标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勇于质疑、提问,从而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2、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监督下逐渐的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大教育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也落后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当然也难指望学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也无法使他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针对社会经济以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我们对教育的方式和对学生的培养也应该转变观念,把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改为传授学习方法和知识并重,既重视知识培养又重视技能的培养,更不能忽略情感的培养。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开放系统,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引和强制,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其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他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他就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从现代学习方式的方面来讲,通过快乐物理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过程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快乐。
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只要自己喜欢的学科,我就一定能把它学好。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确很喜欢物理,可物理成绩老是上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也有部分学生虽然不太喜欢物理,但是学习起来还比较顺利。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碰到过。经过调查持有第一种说法的学生,他们喜欢物理并且能学习好物理的主要原因有:1、教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2、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良好;3、受到家庭中他所信赖的某个成员的职业行为与物理有关、相关或相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较大;4、受到某位科学家的影响;5、物理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它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应用实际联系的紧密性,在他们的心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持有第二种看法的同学,他们喜欢物理主要原因是物理本身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强烈吸地引着他们。他们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缺乏正确的方法;2、教师的教学存在某些缺陷;3、过高的要求与学生自己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差距较大。
持有第三种说法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各学科的成绩均不错,只是他们的兴趣不在物理这门学科上而已。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从不同的方面采取不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讲课不能只照本宣科,应当反复讲学习物理的意义,平时突出讲解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用途,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习物理的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兴趣和爱好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会有意或无意地记住大量的东西。同时还要指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有个思想准备,有准备就能提高对重点的注意力,有准备就能克服困难,攻克难关。
其次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易到难,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培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学生要有足够的毅力和恒心。
再次,教师要从生活生产中帮助学生发现物理的美,要帮助学生发现学好物理的巨大益处。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是有用的,从内心上要求自己必须学好物理。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回家后查看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先看电器的说明书,自己能看懂多少,再与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这个作业要求不高,学生也有兴趣,在看似简单的问题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举出一样,并说出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识,如果你认为有什么不足,在利用你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加以改进。这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要求高了很多,但是大部分学生都能举出一样,并有少部分学生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复习了物理知识,而且主动地去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投其所好,得到快乐。
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不仅不能提出问题,就是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他们也是含糊不清,这样连教师辅导也难以下手。因此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中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喜欢无边无际地想,教师要鼓励他们海阔天空地想,更要积极鼓励他们要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想像逐步步入科学思维的轨道,以避免胡思乱想。
如何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呢?
1、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2、创设有利于提问的最佳情境——让学生乐问(引导提问的一般模式)
提问的最佳情境主要有2种,一是新奇,二是怀疑。
(1)在新奇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设计一些新颖的,充满悬念的或与生活经验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根索源的欲望,此时学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其中,思维一下子就展开,老师稍加点拨,同学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怀疑方面,“疑则思,思则问”,在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研究某个课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其他学生提出他们的怀疑。
3、教给学生提问的常见方法——让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
(1)模仿提问法 (2)阅读提问法(3)比较提问法 (4 )反问提问法
(5)推广提问法
(三)、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竞争性,感受快乐。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物理学中有一些概念、规律很抽象,光靠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收集或自制相关教具、学具,在授课时演示或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概念或规律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如在学习分子运动、磁感线、电流、电压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可凭借科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模拟这些物理学过程,或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并下载,播放给学生观看,师生共同讨论,既便于学生理解,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乐趣。
目前,我们总体的物理教学质量虽然在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也有了飞跃发展,但是我们现在农村教育的物质条件在提高的情况下,成绩却不见长,造成了优质生源不断进入市区中学,大部分农村中学只留下了三流的生源,也使大部分教师感到课越来越难上,学生的思想工作越来越做,城区学生竞争激烈,农村中学学生竞争意识落后,城乡差别拉大了。因此在农村中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尤为重要。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丰裕,不少学生在生活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感觉生活非常轻松,毫无负担和压力,因此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很弱。在学习上不求进取的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培养他们的竞争心理非常重要。我们认为:第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为谁而学,要明确学习是谁的责任,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要确立每个人各阶段的学习目标,每天要有任务,每周要有计划,每月要有计划,每学期要有自己的目标。第二,在班级中、在年级中,确定自己的竞争对手。例如班级与班级之间签订竞争协议,班级中各人确定自己的赶超对象,可以确定自己期中目标和期末目标,并且张榜公布,在班会中公布,以起到监督作用。通过这样的形式很多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了,学习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
课题组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书籍和有关文献资料,寻求更直接的理论支撑并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借鉴有关理论进行模式建构的初步的理论研究并进行模式假设和雏形模式建构,用理论指导实践,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相近或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确保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和正确指导。
(二)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 在实验班中抽取部分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他们对课堂学习情况以及如何处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态度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后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看法,并从学生角度找出什么样的物理课堂才是快乐的课堂。
六、研究的初步成效
1、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1)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初步体验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本课题的研究,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枯燥的知识变为主动快乐的探究知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为学生能主动的融入物理课堂中,学习气氛很浓,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在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中,主动提问,乐于探究,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我校生源比较差的情况下,物理平均成绩仍稳中有升。
2、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行为有了改善
课题组成员确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实行平等教学和民主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课题组成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有了提高,有力推动了我校的课改工作。
(2)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组成员在优秀课评比及素质大赛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意识有了增强,研究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多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七、问题与反思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第三篇】
关键词Seminar商务跨文化交际 应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1-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很多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商务业务能力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 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者的人际交往和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由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本文作者尝试把Seminar教学法引入职业学校的课堂,目的是拓宽、提高《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与学的实效性。
一、关于Seminar教学法
Seminar(音译为习明纳,意译为讨论会、讲习会)纯粹是舶来品。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佛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引入到大学中。后来柏林大学对Seminar进行了改造,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其含义是指:“大学或者研究生院中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原创性或者集中性研究的一小组高年级学生,教授具体通过定期会见这些学生并同学生讨论他们的报告或者研究成果来指导他们。”
Seminar在欧美大学课堂中广为流行。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重Seminar教学法,在吸收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后,在管理学、外语等专业课程中对该法进行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eminar的教学模式呈多样化,如在宏观教学计划层次单列讨论课、在中观学科课程层次穿插讨论课、在微观的一堂课或一个知识点运用讨论课等等;还有的对Seminar进行分级(初级、中级、高级),以适应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这就为引入Seminar教学法到职业学校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在职业学校开展Seminar教学法,并不像本科及以上的学校关注前言问题或一门课的基础问题,而是侧重学生对于学习资料的查找、梳理、归纳,实践后的经验积累、交流、提炼与理论印证与认识提升。
二、Seminar教学法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的实施
Seminar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教师的前期概要式和后期总结式讲述、学生的专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安排每个月一次,在开学前一个月教师(教师或指导教师)和各组(每组8人)组长根据教学计划共同敲定好课题,由各组长分配研究任务并指定报告人。学生必须定期汇报报告的准备情况、进度、存在的问题等等,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确保学生研究的方向、内容、深广度与教学大纲相符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更新,让其他组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学生在学术场合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顾问或相关专家光临指导。各组在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可以进行模拟报告,以求完善。各组长负责于报告前两周在校园张贴海报,欢迎师生参与。Seminar教学法实践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以一节课45分钟为例):
(一)主持人介绍,导入主题(2—3分钟)。主持人一般由教师担任,用英语对报告人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做简要的介绍,概要地提及主题,为下面的讨论定基调。主持人不做任何的界定或评价,以免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
(二)主题报告演示(20分钟左右)。报告人(组长或某个组员)利用多媒体对自己的主题进行论述。该部分是对该组全体学生的学术水平以及报告人的礼仪、形象、多媒体制作、现场驾驭能力等总体水平的检阅,因此要求报告人衣着整洁、礼貌谦虚、言语流利。题目要中英文双语制作,摘要部分为英文,报告人尽可能用英语陈述,当然适当的语码转换也是可以的。
(三)讨论与交流(10—15分钟)。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主题进行交流。针对报告内容,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等)均可向报告人提问,并对报告的命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指出报告中或多媒体演示中的错误,或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主持人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
(四)总结与评点(3—5分钟)。学生对本次报告做总结和致谢,然后由教师或特邀专家简短地对讨论进行点评,对本次课的专题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加以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五)作业布置(1分钟)。“Seminar”课结束后,要求报告人根据报告过程中教师、学生等所提出的意见,与该组成员一起将自己的“Seminar”报告做认真的修改,然后打印成文,作为资料保存。
三、效果与思考
近年来,笔者连续应用Seminar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班进行了实践,发现其与传统的讲授课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并不是以“传授——接受”的模式让学生掌握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而是特别强调实践、反思、合作及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激活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它的运用给职业学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1)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围绕主题讨论研究,既分工又合作,集思广益,经过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帮助,学习主动性增强,最明显的一点是,发言的质和量明显改善,学生不仅把课本上的商务跨文化交际知识深入理解,还把静态知识变成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动态知识,明显提高学习的效度;(2)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更多的学生走向图书馆和利用网络搜索所需信息,学会了做笔记和写一些英文“小豆腐块”,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3)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使师生关系更和谐,建立在课程研究的共同兴趣取向的师生关系对在职业学校执教多年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幸福。
Seminar教学法在职业学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有两点必须足够重视:(1)每一次实施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教学目标、研讨内容、主题难易度、时空安排、报告人和专家的选定等;(2)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参与和指导,避免在报告中出现严重的知识性错误、曲高和寡或相互衔接的真空地带。
参考文献:
[1]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365.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移动计算;无线网络;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40-02
《移动计算》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本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具有涉及面非常广且知识点多的特点,而且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教学活动如何使得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教师及教学过程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门课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移动计算前沿方向和课题,掌握研究方式、方法和工具,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让学员在阅读最新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完成某个研究领域的综述报告或提交项目技术报告。如何通过这门课使得学生能掌握移动计算的最基础内容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认为传统的以上课讲授相关知识的方式既不能满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达不到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专题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了教学改进,并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授课。对考试的成绩比例进行了降低(40%),大幅提高以专题报告和论文为主的课程作业的分数比例(60%)。然而,通过近十年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移动计算》专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移动计算》这门课的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无线网络、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认知网络、4G网络、移动数据库、移动定位与位置管理、移动信息系统安全、移动QoS、移动电子商务等内容,使学员掌握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理解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计算原理和技术,具备使用移动计算技术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我校徐明教授等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移动计算技术》,我们针对目前主流的无线网络:蜂窝网、无线局域网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其他较为新颖的领域进行了专题教学,如《Ad Hoc网络》、《无线MESH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认知网络》等开设了31个研究专题[1]。每位学生必须至少精读10篇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每次课1~2个专题,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技术报告,并且准备幻灯片,按计划进行报告。对所阅读的论文,要求提炼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技术途径、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对自己的启发。评论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简单翻译,更不准抄袭。由于各专题都是一个较大的研究领域,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进行讨论,因此必须对每个专题进行子方向的课题讨论,如《Ad Hoc网络中的按需路由协议分析》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员深入地了解本研究领域,又能培养学员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在该教学过程中能对学员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系统的训练。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对专题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具体来讲就是阅读论文不够深入,没有掌握本专题领域的基础知识。第二,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时而出现冷场的现象,并且对报告的内容,较少有人提出异议,难以展开深入的学术讨论。第三,专题报告完成质量不高。大部分学员由于之前没有撰写过学术论文或者技术报告,对报告的写法非常生疏,行文很不规范,且对论文的研读不深,难以把握住论文的本质问题。第四,学员课程教学结束后缺乏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许多学员都认为提交完报告就不用再参与移动计算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不再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多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长期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学员上课造成了深远影响。另外,长期的考试制度也使得学员容易养成做题目、寻找标准答案这种惯性思维。对于这种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专题式教学方式,学员接触太少。因此,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进措施。
二、专题教学的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出现的四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第一,针对专题教学预习工作,我们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如在第一次就将整个课程的专题设置进行通告,使得学员对本课程的各个专题有个整体的认识。另外我们对每个专题给出了几篇经典的参考文献,尤其是综述文章,使得学员能在前期对所涉及的专题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完成两周的课堂教学之后,即确定每个小组的人员和题目,要求每个人参与两个专题,并且每个小组的成员均需撰写一份个人的专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的专题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不均的问题。而且小组报告要求每人都要上台发言,使得学员必须做好先期的预习和准备。对于非本小组的其他学员,则要求能在报告过程中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对于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主要原因是小组在进行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其他学员总以为自己的专题并不是这个,与自己无关,因此报告过程中很有可能遭遇冷场。对此,我们首先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在报告过程中,老师可以对报告内容实时的进行点评,并要求其他同学进行思考,在报告结束后要求小组外的其他成员进行提问、总结报告的优缺点,并进行打分,每组同学对其他组的报告进行总结和评论,并且必须提出至少1个问题,要求被报告组进行现场回答。由于采取的是类似同行评议以及答辩的研讨方式,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对报告的成绩进行评分,学员就不得不认真听并参与到其他组的报告中,不然无法提出问题,无法形成评论性的意见,更无法给出合适的分数。对学员的参与度我们也进行了记录,积极参与研讨的同学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我们不断强调对任何技术途径,均存在优点与缺点,学员必须进行辩证的优缺点分析。这些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第三,对于专题报告的完成质量不佳的问题。由于学员在此阶段还不具备成熟的的能力,因此在专题报告的完成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典型的优秀论文和技术报告进行分析和示范讲解,让学员理清一个专题报告的组成、需要完成的工作、写作的规范以及本报告的目的、意义,最终能引导学员对该领域的前沿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并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而对于提交的报告,因为是平时作业的主要衡量方式,要求学员以其力所能及的最高标准完成,并且鼓励小组间相互进行讨论、修改,如果学员愿意,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向老师反馈相关问题,老师可按照修改论文的方式与标准进行改进。
第四,学员课程教学结束后缺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动力。由于课程教学结束后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往往这段时间内除了准备考试,学生没有较强的继续自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多门课程都会遭遇。学员往往在课堂结束后就不会再主动接触这门课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从学员的整体培养上进行规划。如为了鼓励学员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如信息安全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平台,鼓励学员课后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可规定在某竞赛中获奖的学员该门课程可评为优秀等等。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与学员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指明学院有哪些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哪些研究领域,使得学员能知道通过某个专题的研究可以完成什么目标,如果学员的课程学习质量较高,可以鼓励其申请在某个选择的专题范围内完成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等等。
以上四方面的建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在课堂上和课后同时进行、交叉运用。其目的是使学员以一种做研究的方式完成该门课的学习。为了能顺利实施这些改进措施,教员需要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可通过建立课程微信群、建设课程网站、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互。对每个专题,教员更需要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课堂学生提出的想法能给出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在创新性、技术途径的优劣等方面要做到客观、公正。当然这对教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员具备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究方法等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请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这也是扩展学生学术视野及提高该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提出了在《移动计算》这门课中采取专题教学法实施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随着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在无线网络这个领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从工程应用型向创新研发型转变。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使得学员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且能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我们坚信,通过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能基本达到以上培养的目标。并且,通过本门课的示范作用,将专题、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推广到其他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课题中期报告【第五篇】
一、在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完善理论建构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杜郎口学校“高效课堂”等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明确提出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二三四五”工程,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形成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较完整的指导性意见。
一个目标:教会学生学习。
两个转变: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个环节:自主学习;充分展示;当堂评价。
四项要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教学手段先进多样;教学效果当堂反馈。
五个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合作学习原则;探究学习原则;快乐学习原则和成功学习原则。
上述改革指导性意见的理论基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改革的起点和归宿是努力改善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质量(不仅限于学习质量),改变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激发生命成长的活力。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自由与自觉,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不仅是学习效果),关键是把课堂最大化的还给学生,并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最佳课堂环境和条件。
二、在实验与探索中稳步推进课堂结构的改变
为探索课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老师们进行课改的信心,学校每学期举行“广雅杯生本活力课堂大赛”。在第一届“生本活力大赛”的基础上,派出课改积极分子,由校长亲自带队,到全国多所课改先进学校取经学习,带回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不惜巨资强化了硬件建设,先后按新课堂要求改建了两个多媒体大教室,精心设计了专门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桌椅,供校级大赛课和展示课使用;配备了高清摄像机,提升了校园网带宽,保证每个老师都能及时观摩校级课改公开课。
截至目前,学校已经组织了三届“广雅杯生本活力课堂”大赛,每次组织形式都有所不同,由最初学校指定个别有课改热情的中青年教师典型引路,到科组推荐,再到全员参与初赛,科组选拔优秀者参加校级决赛,从点到面,逐步扩大参与范围。本学期即将进行的第四届大赛,决定采用四级推门听课的方式进行,目的是实现赛课的常态化,将通过前期试验探索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推广应用到常态课堂,至此,参与新模式改革实验的教师逐步达到了100%。从参与课改的学生来讲,由最初的组建实验班,扩展形成实验年级,到初中和高中的基础年级全部参加,学生参与率也越来越高。参与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表明我校围绕课题进行的课改实验正在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常态化。
三、在总结与反思中提炼形成新模式
初中年级的“三四五”导学式教学模式解读。“三”即为课堂教学结构的三个基本板块:预习(自学)、展示、反馈。“四”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循环程序:第一循环为独立预习、交流展示、评价反馈;第二循环为合作探究、联动展示、评价反馈;第三循环为迁移训练、拓展展示、评价反馈;第四循环为自我诊断、穿插巩固、评价小结。“五”为课堂教学原则的“五项要求”:一是自学预习要充分,二是学生展示要精彩,三是小组互动联动要有质量内涵,四是教师指导要个性化,五是评价要有激励性。
高中年级的“三个基于”自主学习模式,即“基于教的学,基于做的学,基于研的学”,通过引导学生为教会同伴而学,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为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而学,真正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把教师的讲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研究中学。高中青年历史教师李娜在大赛课上将自己定位为“导演”的角色,让平时一个不太起眼的学生做“主演”,进行了“小先生制”的尝试,其他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在课前预习时广泛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了精彩的重演历史性的角色化展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
四、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校领导层逐步由管理型向学习型转化,整个行政团队向“专家治校”方向发展,骆校长关于课改的阶段性总结论文《用情感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获得省级一等奖,多名中层干部的论文也相继获得各项省级奖励。一部分中老年教师迅速转变了观念,从原本观望转为积极参与,努力触摸教改最前沿。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参加课改,接受着最新的教育理论的洗礼,迅速站稳讲台,成为教学改革的急先锋。
课堂教学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座位由传统的秧田式转变为马蹄式,强化了小组合作学习。孩子明显的进步,得到了家长的赞许;课堂形式的转变,得到了广雅本部教学督导团专家的赞誉;逐步走向常态化的教改,也得到了周边地区兄弟学校的关注,对周边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推进课题实验研究的基本经验
1. 行政推动是保障。学校行政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学校教改的走向,在多考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找准改革的切入点。既然认准了改革的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从校长、副校长,到中层领导,到科组长,自上而下,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形成机制,层层推进。
2. 转变观念是根本。新的学校就应该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全体教师,只有转变了全体教师,乃至学生家长旧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才能够顺利推进。
3. 集体性反思是动力。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正确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模式,加上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各异,如果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胶柱鼓瑟,只能处处碰壁,损伤改革的热情和决心,只有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迅速推广成功的经验,及时纠正改革的偏差,这样,课改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