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样例(最新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样例(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一篇】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xx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现有贫困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
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
1、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2、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xx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
3、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
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
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
1、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
2、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
1、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xx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
2、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
3、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
1、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
2、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1、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
2、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
3、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
1、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2、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
3、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
1、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3、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
4、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
5、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
6、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分享的“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样例(最新10篇)”,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二篇】
为更好的完成省、州民政关于“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与实践”课题调研,根据省、州通知精神,我乡认真开展了“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与实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我乡现有深度贫困村1个,系少数民族傈僳族、景颇族杂居的大场村委会。大场村委会位于清平乡西北部,地处高寒山区,距乡政府24公里,全村总面积亩,辖1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其中:傈僳族412人,景颇族120人,全村共532人,是一个傈僳族和景颇族杂居的村寨,通电率100%,通自来水1个小组,其余都是简槽水,村内道路都是土路。大场村现有耕地面积1375亩,其中:水田428亩、旱地947亩,年人均收入1600元,处在首先要解决温饱的低发展水平。经济作物以种植核桃、茶叶、草果为主,共种植核桃树11439棵、茶叶面积497亩、草果188亩、棕包848棵、洋丝瓜141棚。养殖业以养殖牛(以耕牛为主)、山羊、猪为主,共有大牲畜存栏数161头。有一个卫生室、一个妇女之家组织。
二.大场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情况。
力,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形象的真谛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能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村支部制定了村总支班子议事制度,重大决定、重大事项实行集体讨论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努力维护村两委团结,以村两委团结带动党内团结,以党内团结带动全村群众的团结,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到了真团结、真干事,确保了上级决议决定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但是,由于大场村经济基础薄弱,村“两委”班子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信心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党员双带作用。
2.队伍建设情况。大场村积极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把开展“把致富能手、先进工作者培养成合格党员;把普通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预备村干部,以充实村干部班子”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调动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村优秀人才参与科技致富活动,但是,由于村党支部部分党员干部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工作能力不强,责任心不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增收步伐缓慢;。
3.发展路子情况。大场村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以种植水稻、茶叶、香茅、草果等为主,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处在全乡最低水平;加之村集体收入匮乏,债务累累,导致修路、铺路、改水、改厕等公益事业缺少必要的财力,群众看病求医、读书求学困难,。
4.体制建设情况。大场村集体的土地、林场等资源没有流转承包,缺乏村级服务组织,未能有效组织群众参与市场竞争。
5.制度建设情况。大场村各项制度完备,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发挥作用良好,坚持完善“两公开一监督”,党内选举“两推一选”将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人选进村两委;实行民主决策,遇事多和党员、群众商量,注意听取多方面意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各项村规民约深入人心,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在全乡名列前茅。但是有些规章制度的在落实上还没有完全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督察和落实力度。
三.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交通条件严重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大场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加之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弹石路仅通到村委会,其他村民小组都是毛路,到雨季,泥泞不堪,无法通行,通村弹石路路况也较差、资金短缺、无力养护,导致与外界物质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十分困难,很多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民始终在贫困中挣扎。目前,大场村80%的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危房户占了全村的40%以上。
2.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较低。大场村大部分农户靠水稻、茶叶、香茅、草果等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非常弱,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收入增加缓慢,土地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较低下。
有些农民想致富,但受地理位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又难以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农民素质偏低,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跟不上。特别是受贫困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面不广,贫困农民脱贫的难度加大。据调查:大场村初中文化以上的劳动力仅占了7%,劳动力文化素质严重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外出务工竞争能力。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产资金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化无经济支撑。大场村农民生产投入普遍缺乏,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都无钱购买,甚至连最基本的耕作器械,如耕牛也买不起,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国家对大场村给予了极大扶持,但因受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还是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严重影响了贫困村经济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深度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对策和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大场村生产生活条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能源不足仍是制约清平乡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力度,尽快结束大场村基础环境较差的状况。重点应抓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改造、农民无房和危房改造等,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效益为核心,重点发展以油茶、香料烟为主的经济作物,作为农民脱贫的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因此,要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一是要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搞好示范带动,使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4.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大场村群众因病、因残及其收入不稳定性等原因,造成返贫的人口较多,而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将大场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结合的管理体系建设,将大场村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及时纳入扶贫范围,提高他们的生产发展能力。
文体活动场地。农民培训设施逐年配套,力求村民掌握一至二门劳动技能。
加强农村“五保户”供养、低保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引导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落实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三篇】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14〕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公里。耕地面积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四篇】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本人就xx镇xx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xx村是xx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20xx年全村贫困户面为%,目前下降到%。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20xx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养殖业收入占%、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xx%。
(一)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导致贫困
xx村是xx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二)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贫困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三)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和返贫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四)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导致贫困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导致贫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一)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20xx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xx路改建力度
xx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xx路,全长xx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xx路、打通丁白路(xx--白杨坪),将以前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四)强化贫困户输血与造血功能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五篇】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样例(最新10篇)”,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到了17个生产队,对全村精准帮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赵桥村隶属肥西县丰乐镇,北临合安路,东靠花新路,南接四丰路,西濒赵小河。赵桥村总占地面积约3960亩,有刘大郢等17个生产队,总人口1682人,总户数408户,总劳力896人,党员4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478人,党员23人),20xx年人均纯收入8189元,贫困户15户44人,五保13户,低保11户31人。总耕地2615亩,退耕还林365亩,当家水塘35口,占地约800亩,沟渠41条,总长约12600米。
当前赵桥村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
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孕。五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对村里基础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党员平均年龄55岁,无新鲜血液输入。
当前赵桥村存在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显著。往北距离省际公路10公里不到,紧挨着花岗镇通往新仓的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是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开大船。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基础、干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就一定能为群众谋来福祉。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赵大郢、任郢、潘郢、万郢、丰收、马郢、东西基塘,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原料基地;在临近花新公路的王岗、杨湾、下湾、王圩、一棵树、吴岗,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现代养殖专业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岗花木市场看齐,促其成为合肥市民的下一个菜篮子;在紧邻花新公路的刘大郢、椿郢,依靠毗邻的7个当家塘及紧邻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农业专业村,带动整个赵桥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入村级卫生所,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
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岗转产的能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勇创家业。
加紧成立合作组织,培养现代新农民。坚持从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成立生产合作组织,实现整村推进。注意研究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耕种农作物,做到不跟风,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给农民带来损失。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强、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村民规约,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创建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20xx年和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9]25号)和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20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xx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xx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xx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xx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xx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xx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xx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xx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六篇】
第一书记主要负责督促、检查党的各项工作等。本文将介绍2016贫困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2016贫困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1)xx庄村位于张汪镇镇驻地东南公里,隶属张汪办事处,西距104国道,东靠马庄,南邻辛庄,北邻杨楼,交通不太便利。xx年以来,村里先后建立了农家书屋和体育健身广场,硬化了部分道路,安装了路灯,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面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
全村共192户,725人,其中经商或外出务工人员占多数;享受低保12户,其中残疾人5户,五保老人1户。全村共有耕地近800亩,均为水浇田,人均耕地亩,位置分散,由于土地存在级差,每户村民的土地都分成若干块,这样给种植和收割带来了很多不便。土地以种植粮食为主,一年两季,粮食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少部分地块种植土豆或蔬菜。
xx庄村设立一个党支部,现共有党员17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村两委成员共4人,全部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全村党员年龄层次偏高,年轻党员偏少,年龄段分布非常不合理。现在支部正大力发展,把村里思想觉悟高、致富能力强、在群众里有威信的青年吸收到组织来,今年通过公推直选新发展了两名年轻的积极分子,均在30岁以下。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党员三会一课和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召开座谈会,对农村党员一线创先争优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群众反映较大的党员进行约谈,要求限期整改,跟踪问效。
全村集体经济无收入,大项开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筹资酬劳解决,村民人均年收入约9000元,低于全市xx年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村民收入主要依赖务工、经商等非农业行业为主,约占家庭收入的%。
对生活有困难的特困家庭和低保户为他们争取政策和资金,开展一对一联系困难户,为他们送温暖,缓解了这些家庭的生活困境。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利用优惠政策帮助村里实施道路硬化,不断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让村民们感受到交通方便带来的实惠。
2016贫困村第一书记调研报告(2)按照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安排,经过市委组织部的选拔和培训,我到xx街道xx挂任第一书记。经过驻村入户调研,对该村的基本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与外出务工、种植、养殖。常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辖区内有森林公园、荆泉水厂、招商引资企业9家。近年来,xx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居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下,居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先后获得过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市、街道多项荣誉称号。
后荆沟局,道路平整干净,房前屋后井然有序,住宅整齐划一,家家门前水泥路,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户户通上自来水,夜晚照明路灯,24小时不间断视频监控。
居内高标准建设了市级合作医疗定点卫生所,有效解决了百姓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教育方面村投资150万元建立了荆泉小学,不但解决了本村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还为附近5个村居孩子上学提供了方便。
先后为人民办理了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同时为居内一些因病、因残致穷的家庭办理了低保救济,真正做到了让辖区群众不为自己老了、病了而发愁,让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幸福。
xx现有党员36人,居两委成员6人,其中女干部1人,大专学历3人,两委交叉任职1人。该居在支部书记侯波、居委会主任侯钦亮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特别是村干部在竞争激烈的选举中当选上任后,为了总结换届时的承诺、工作中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顺应人民群众,加快经济发展。应该说是一个主体素质较高,富有活力的队伍。
xx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生活发展85%来源于外出务工,近年来在xx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由市政府征地65亩建设了湿地森林公园、供全市人民饮水的荆泉水厂。荆泉水厂坐落居东,居两委全力改善市水源地的环境大力打造宜居环境。招商引资辛圣装饰、瑞祥纺织、好美制衣、威滕电子、美亚家具、永强水泥等9个厂子,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
xx现有育龄妇女300人,一胎184人,二胎91人,多孩16户,女扎77人,放环177人,计划生育工作历来是比较难干的工作,还有历史遗留问题,面对困难村干部有着一种敢碰钉子,不服输的精神,建立了计划生育平面户况显示图,让每户尽显图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遏制了计划外生育现象的发生。
按照街道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本居实际情况,一是加强现有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制订完善党员学习制度,采取定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定期传达市、街道最新会议精神,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切实提高现有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发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居里的高学历人员、复员军人、致富能手等非党人员,通过学习培训、集中座谈、专人帮扶等方式,使其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三是强化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每月义务劳动日活动,组织支部党员,对居内环境卫生进行清扫,对居内困难户、五保户进行帮扶。
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能力。
一是统筹安排、责任到人。居两委班子成员和计生专干,施行包组包户责任落实到人,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切实增强人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意思;二是制订计生工作例会制度,每月5日前社区领导、村两委班子成员、计生专干召开计生工作例会,总结上月工作,找出不足,安排本月工作,做好心中有数,指出工作重点,责任落实到人。三是加大计生宣传教育力度。将计生工作纳入党务村务公开,在居组主要道路刷写规范醒目的计生宣传标语,发放计生优惠政策等有关材料,按要求分类整理各类档案材料统一装订成册,接受群众监督。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七篇】
按照中共xx市委组织部、xx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的通知》(榆组发〔xx〕50号)文件要求,和我院与xx市人防办共同帮扶xx县xx乡xx沟村,两单位共同成立扶贫工作队,由市人防办牵头,于今年六月开始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在工作的这段期间,扶贫队员深入村中,采用入户调查,座谈走访等各种方法,详细了解了xx县下二十里铺乡xx沟村的基本情况,对其贫困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扶贫工作提出了建议,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沟村位于xx县城南约7公里,xx乡政府北约2公里,210国道西侧,属xx县xx乡辖区。xx沟村共189户,592人,其中常住人口36户,118人。现有党员9人,平均年龄65岁,近几年未发展党员。全村总面积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930亩,林地370亩,可抽水浇灌耕地80亩。20全村人均纯收入218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涉及里程3公里。农村住房以窑洞为主,其中土窑占大多数,尚无危房。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农田水利、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贫困原因分析。
xx沟村整体不够富裕,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又返贫的主要原因有:
1、自然条件差。xx沟地处黄土高原的沟壑地段,耕地面积少,平坦耕地不到十分之一,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45°的斜坡上,耕地非常分散,且耕作条件差,根本无法实现水利化和机械化。
2、资源稀缺。一是无矿产资源,xx沟村不同于陕北地区的其他村庄,全村无经济性矿产资源,导致全村不能通过开发矿产资源致富。二是土地资源稀少,全村耕地面积较少,尤其水地资源更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三是水资源稀少,不能满足灌溉。四是植物经济资源少。全村只有部分枣树,但缺乏规模和品质,与xx著名品牌的红枣品质差很多。五是动物资源少。全村无专业养殖户,由于国家政策原因,全村属于封山禁牧地区,不便于发展养羊、养牛等产业。六是医疗资源短缺,由于贫困,很多家庭的长期慢性疾病人员得不到有效、规范治疗,对村民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存在继发很多并发症的危险。
3、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加之野生动物的侵害,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
4、结构单一,无经济产业。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业弱小,基本属于自给自足,不能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非农业产业也非常少,不成规模。只有2家粉条加工厂,仍然属于传统小作坊,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劳动力需求量小,不能根本扭转村民的贫困问题。
5、地处偏远,医疗、文化落后。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非常滞后。全村无小学,很多贫困户为了让孩子上学,被迫外出到县城租房,增加了生活成本加重了家庭负担。全村无医务室,很多村民罹患疾病后,由于贫困原因,导致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或者治疗及其不规范。本村的多发病依次为: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消化及内分泌疾病和精神的疾病。多数高血压疾病和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差,预后不好,长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加剧家庭贫困。有个别家庭仍然存在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问题。
6、致富意识差。全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或者创业,全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留守老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只想安享晚年,缺乏致富意识和能力。还有个别村民缺乏致富意识,天性懒惰,加之其他客观因素,是成为贫困的直接原因。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医疗问题。经扶贫队员在村中近20多天的走访,了解到医疗问题是xx沟主要的问题之一。全村本来留守老人居多,老人又是各种慢性病、急症好发的年龄段,疾病主要有四大类:一是高血压,二是糖尿病,三是心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四是精神疾病。由于村民贫困原因,很多慢性病得不到有效和规范治疗,存在极大的隐患。
2、交通问题。全村大多数地域无移动电话信号,全村人无法接收外面信息,加之通村公路未硬化,一遇雨天,泥泞不堪,车辆无法行驶,导致全村唯一的粉条生产产品滞销,间接造成全村村民收入减低。
3、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本村耕作条件极差,耕作的内容比较单一,又不能实现机械化或科学化作业,导致农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都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关于扶贫的若干意见和建议。
针对xx沟村的贫困原因的分析及群众反馈的主要问题,我们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1、应该施行医疗救助。扶贫工作应针对本村部分因为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治病的村民实施专门的帮助和支持。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进行,并由全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卫生系统医疗机构针对贫困人口的患病者实施救治行为。当然医疗救助资金应该由社会各方面承担,不能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否则会造成医疗机构负担过重。由于经济负担过重,会造成医疗机构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能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使贫困户的患病者不能有效治疗。
2、应该实施经济援助。针对个别贫困家庭,政府应加大经济援助,帮助其家庭在培养教育孩子,治疗家庭患者疾病等方面予以援助,并实行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期援助计划,保证孩子完成学业,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3、应该为本村产业提供资金贷款帮扶。xx沟村有2个粉条厂,虽然规模不大,属小作坊形式,但仍然能解决部分闲置劳动力。如果能够在政府的帮扶下,扩大作坊的生产规模,扩展产品销路,将会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甚至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转回本村就业。但在实行这个帮扶政策的时候应该有条件:一是提供资金贷款帮扶应作为全村扶贫项目进行实施,企业主应该以解决本村劳动力为主作为贷款援助的条件。二是贷款资金应该作为企业的生产规模再扩大为主要用途,并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管。
4、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一是要流转农业用地,需由政府出面予以调整和流转,便于耕地的集中耕作和管理。二是要通过流转耕地后,调整农产品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部分村民提出一些想法,但由于缺乏耕作条件,不能实施。政府应对于这些村民予以支持。
5、完善基础设施。全村饮水工程已经实施,但道路尚未硬化,应由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进行铺修,为全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八篇】
本文目录。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亩,公益林面积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亩),果业面积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xx年和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xx]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xx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xx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xx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xx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xx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附件二)。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xx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xx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xx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返回目录。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乡地处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xx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xx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xx年把**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xx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xx种植柴胡达到20xx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xx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xx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管理好村级活动阵地,方便群众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
3、建成了平安乡村。建立“十二户”联洁联防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85%以上;培养守法型农民,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培养创业型农民,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增收的项目。
(六)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群众对“两委”班子满意率98%以上。提升党员致富带动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全乡78名党员帮扶特困户78户。
2、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群众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一是建强领导机构,县上成立了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强海英为组长,相关县级部门为成员的**乡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乡及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县委公选了1名专职扶贫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攻坚工作。广元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向此德每年到**乡调研指导达4次,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落实部门责任,要求县级帮扶部门每年到村、到户开展工作2-3次落实一个帮扶项目;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乡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帮扶的县级部门“全乡不脱贫,工作不脱钓”。
(二)统一贫困标准,准确识别对象。**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方式根深蒂固,特别是20xx年“”地震中是极重灾乡,全乡农户整乡外迁,半年后回原址重建,加之连年频发的地质灾害、洪灾、泥石流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乡党委政府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思路,依据乡情准确识别贫困对象,科学制定了发展目标,20xx年3月对全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精准识别。按照“五步两公示”的方法找准贫困对象及困难原因。第一步:民主推荐。由村支部主持召开村社干部、党员大会,初步提名推荐贫困对象;第二步:群众评议。以村民小组召开社员大会,按推荐名单逐户评定;第三步:社会监督。评定后的名单以村汇总公示7天,征求村民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第四步:集体审核。各村公示后的名单报乡党委政府集体审核后全乡公示7天;第五步:县级审定。以村公示无异议后乡镇集体审核报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审定。乡纪委、村廉勤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终确定全乡有贫困对象110户,286人。
在准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五个一”建设目标,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三)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
为实现贫困户“五个一”脱贫目标,户户落实“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项目规划到户。一是乡成立规划组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调查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现状和发展意愿;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将发展规划“明白卡”到户上墙。
2、干部联系到户。一是县级帮扶单位、乡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实行驻村包户到人头、到项目;二是帮扶干部要掌握帮扶对象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发展项目;三是把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措施落实到户;四是县级帮扶部门每年上门帮扶不少于三次,乡村社干部每星期上门帮扶不少于一次。
3、资金补助到户。一是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制定后全乡统一以村全面公开。二是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及时直补到户;三是乡纪委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各5名,加强社会监督。
4、技术培训到户。一是培训方式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围绕银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种养殖业专题培训;三是对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每户至少有1—2名产业致富“明白人”。
5、检查验收到户。一是成立验收组对帮扶农户发展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月验收督查;二是验收组人员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员参加,确保验收准确、公正、真实;三是乡上成立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对村工作组每季度述职通报;四是县上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年度验收考核,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脱贫目标实现。
全乡共填制上墙“明白卡”445户,占总户100%,其中,建卡贫困户112户。县级8个部门85名干部共帮扶贫困户85户,帮扶一般户212户,乡村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7户,帮扶一般户121户。
(四)整合项目资金,保障投入到位。一是县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村每年投入45万元,4村计180万元,连续投入3年共计540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xx年先锋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100万元/年,对农户产业发展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对建卡贫困户整合资金全覆盖培训;三是部门帮扶投入。县级帮扶部门每年每个部门帮扶一个项目,重点解决通村社道路、饮水、贫困户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农户能力提升,县长罗云3次到该乡现场办公落实县级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实施硬化通村社道路和解决贫困农户安全饮水问题;四是整合政策投入。坚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十大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特困群众,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根据乡内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引进2家省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帮村帮户,扶持专合社2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六是对建卡贫困户差异化扶持。干部重点帮扶,项目资金重点投入,配套政策重点扶持。规划20xx年整合各类资金及业主、农户自筹总投入20xx万元。
(五)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户主体。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程度,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即村支部提议,村支部、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事项公开;结果公开;村廉委领导监督),规划到户的项目建设以农户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生态新村,幸福家园的热情。
**县**乡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有五点启示:一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坚强保障;二是坚持瞄准贫困区域,真扶贫,扶真贫的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是强力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前提;三是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务实创新,转变干部作风是精准扶贫到户的关键;四是坚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资源,投入到位是扶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手段;五是坚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返回目录。
回顾自己25年的工作生涯,发现我在物资企业经商xx年,在行政单位工作至今xx年。经商、机关工作生活了25年,唯独没有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农村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带着疑问,我选择到贫困村小蒙屯村去挂职当第一书记。选择下乡挂职,我的初衷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人生,更好地为将来写作积累生活素材。因为我爱好文学,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我想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亲身体验农村生活,通过观察最基层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积累素材,让今后的写作更接地气、更接近现实。
写什么?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我要写的内容。
首先,我想目前我要写的文章应该是写实文章。比如写调研报告,要写出农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我初试小牛刀,试着把1篇论文《“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才能做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工作——以泉水镇小蒙屯村为例》参加“钦州市扶贫攻坚论坛”论文比赛获得三等奖。这篇论文中我从农民致富的角度去思考,我发现农民一是需要致富信息。干什么能多挣钱?种什么、养什么能多挣钱、挣大钱?农民二是需要技术培训。农民迫切需要各种科学技术,目前主要需要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农民三是需要资金扶持。有致富路子和生产技术,没有资金生产启动不了,只要有了资金,才能生产产品,有了产品才能创收。为了解决农民的这些需要,国家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实施干部驻村扶贫机制。农村扶贫工作要如何开展最有效?我认为,扶贫既要注重“输血”(即直接给予农民资金及物质支持),更要注重“造血”(即对农民要进行自力更生的思想教育,还要进行产业技能、市场意识等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培训)。对于相对贫困落后的村庄而言,有了“输血”的注入,如再注重“造血”功能的提高,采取“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的工作方法,则既能使当地农民解决当前的困境,又能获得长期的自力更生的生存能力并由此产生长效的收益,农民逐渐实现经济独立,不再依赖政府的扶贫救济,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扶贫开发的意义,这才是推进扶贫及新农村建设工作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举措。
这个小收获让我更加相信真实的能给人提供参考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希望在以后的农村工作生活中要从不同角度去调研,挖掘不同领域比如基层党建工作、计生工作、农民产业结构调整助增收、民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题材,力求写出一些有见解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领导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我要搞文学创作。写。
散文。
写小说这些都是我努力的方向。俗话说“好文章千古传诵”。我虽然没有很好的文才但是我热爱文学我也许不会写出很优美的文章但我直感我会成为一个有正义感能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家。我希望拿起一支拙笔写出充满激情的充满斗志的文章来鼓励更多的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世上雄才大略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而且大多数是农村人。如何发挥众多普通农村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去推进社会改革发展才是我思考的问题也是我要写的题材。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一定要发展文化教育与发展经济双管齐下才能打造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教育是个很重要的事业。思路决定出路、头脑指挥手脚。有好思想好心态的人才会有干事创业的冲劲。而一个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依靠学习。“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提高国民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让农民多受到好的教育,才是缩短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中国要全面走向小康社会,就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城市辐射农村,如果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水平相当,那么社会才会稳定,全面走向小康社会才有可能。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也许就是党委政府下派机关领导干部去下乡建设新农村及扶贫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下乡挂职的两年时间里,我一定要做到八个“多走多说多做多写”。多走,就是多走村入户搞调研,了解村情民意;多说,就是多宣传鼓动,把好思想灌输给农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多做,就是多跑上级部门找经费,多做好事实事,为农民谋利益;多写,就是多写反映基层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的文章。
我到乡下挂职工作已经差不多一年了,一年来我与所驻村的村委干部打成一片,感情融洽,大家一起为“美丽乡村”(扶贫)工作出谋划策,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虽然乡下的物质条件比市里的差,但是,我能克服这些不足。相反,我很喜欢在乡下工作,因为能在乡下甩开膀子为农群众办实事好事,得到农民群众热情欢迎和尊敬感觉很好。而且乡下的田园风光很美丽,不用花钱旅游就可以看到一望无际平坦的田野和美丽的绿树红花,这些对我来说就足够让我开心的了。
返回目录。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习、边调研”的工作要求和县委关于县级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牵头组织农发办等部门对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贫困村基本情况及成因分析。
我县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耕地万亩,水田万亩,水浇地万亩,水平梯地万亩,80%以上属中低产田,人均耕地亩。目前,全县未通过上级验收的贫困村尚有119个,贫困人口万人。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贫困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我县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系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据对关口镇干沟村的调查:该村有68户230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有耕地400余亩,10亩以上联片耕地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几分或是几亩分散在一沟两岸的山坡上;虽然修通了简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沟而上,到了夏季洪水冲刷便没有公路,农用物资还是靠肩挑背驮;九十年代,农户集资拉通了两相照明电,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线路损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
二、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各地以整村推进为契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烤烟、蚕桑、林果、中药材、劳务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良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技术人员、扶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纪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统计,166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产业建园17余万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经济园。吕河镇冬青村发展狮头柑1160亩,仅此一项每年户均收入过万元,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化格局。贫困村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步伐。
三、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贫困村建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加扶贫重点村的数量,提高扶贫重点村财政扶持资金。我县十年规划有165个扶贫重点村,当时全县有行政村373个,没有列入规划的村208个,这些村仍有相当多的贫困院落和贫困户,他们也需要相应的投入扶持,建议县上向中省争取,将这些村列入扶贫计划。“十五”期间,我县实施行政村合并,合并后的行政村人口大部分都在1500人左右,一个行政村面积一般在15平方公里以上,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建设任务十分坚巨。目前中省下达每个重点村20-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不足修一条几公里的村组简易公路。多年来实践证明,一个贫困村建设需要投入至少200万元左右,建议县上向上争取,提高扶贫重点村财政扶持资金。
。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九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资金逐年增加,农村“五保户”、“三无人员”、灾民、城乡低保户、低保边缘人群和其他民政对象的生活、就医、住房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但由于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时间不长,有许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从事几年的救灾救助工作实践,总结出对如何做好救灾救助工作提出浅薄的'见解。
一、贫困状况及主要因素。
我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属区定贫困县,总人口万人,xxxx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76元。据调查统计,全县常年需救助的对象近万人,占总人口的11%,其中:城乡低保对象万人,占总人口的%,占需救助对象的68%;因灾需救助近万人,占总人口的%,占需救助对象的32%;城乡低保边缘户万人,占总人口的%,占需救助对象的13%。
我县贫困原因主要有:因灾致贫约万人,鳏、寡、孤、残人员即五保(含孤儿)丧失劳动力致贫万多人,因病致贫万多人,因残致贫万多人,其他因素致贫(子女读书,尤其是读高中、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用,及人多地少等原因)万多人。
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导致我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从历年统计数据可知,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就会发生受灾范围广大、损失程度较深的低温冷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如:xxxx8年全县遭受百年不遇的低温冷冻灾,受灾人口达万人,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救助扶助机制运行不够顺畅。
多数乡镇民政办人员不足2人,既要兼残联、统计、扶贫等其它工作,还要负责包村,参与各项中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政工作的开展。xxxx8年年初,我县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按照救灾救助工作的有关要求,既要认真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又必须在春节前将救灾款、物和城乡低保金发到民政对象手中,由于乡镇民政干部人手不足和精力有限,而受灾面广、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一时难以全面核实灾情,无法准确及时地上报灾情等基本信息。
(二)基层救灾应急资金拨付渠道不顺畅。
灾情发生后,特别是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后,常常给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难。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无力解决更多的救灾资金,为帮助灾民和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问题,只有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然而救灾款从中央财政下拨之日起到发放到灾民手中,需要时间比较久,难以应急。
三、几点建议。
(一)搞好灾情信息员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灾情信息网络系统工程是国家xxxx9年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项目,利用这个契机将灾情信息管理网延伸覆盖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级。按照规格要求配置好数码相机、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结合本地灾情频繁发生的特点和救灾工作实际,搞好灾情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灾害信息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救灾工作基础,认真搞好灾害管理培训工作,提高灾情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及时性,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创新社会救助扶助工作运行机制。
要从立法上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基本职责,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救助扶助多渠道资金投入,确保各级社会救助扶助机构有钱办事。为确保灾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救灾救助工作能及时、有效开展,国家专项资金可由省级财政直接拨付到县级民政救灾专户,切实减少流通环节和审批手续。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路子,制定吸引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筹资机制。为解决因灾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偏低的难题,政府应鼓励群众将房产投保,可多渠道为困难群众筹集建房资金,即:保险公司赔偿一点、国家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这样便能帮助困难群众早日恢复重建家园。
(三)建立健全和完善基层救灾应急基金储备。
近年来,随着国家救灾救济工作方针修订完善,救灾范围逐步扩展,救灾资金从原来主要用于解决灾民的口粮、衣被、住房等基本生活范畴已延伸到解决灾民取暖、饮水和对过往滞留人员的食宿进行救助等方面。为确保因灾无自救能力的灾民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各地应根据财政状况,安排落实一定的救灾应急储备资金,可缓解上级下达的专项救灾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的问题,避免因灾无自救能力灾民错过正常的播种季节,造成农业减产或绝收。
(四)城乡低保工作应确保重点。
我县自xxxx年3月1日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通过先后几次提标扩保,目前,全县有农村低保对象万人,城市低保对象万人,xxxx年发放城乡低保金共计多万元,有效解决了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近年,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原几年才调整提高一次保障线已无法起到保障作用,每年的保障线应随着市场物价上涨幅度适时调高,因城乡低保中一、二类家庭,特别是二类家庭往往人口较多,既缺劳动力,又没有经济收入,因而应重点保障城乡低保中一、二类对象户,并对农村低保户中缺粮家庭实施粮食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
(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
加强各项民政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确保不出现资金不被挤占、挪用等现象。在资金的发放上,引入民主决策机制,由群众代表评定困难户,提高资金发放的透明度,防止优亲厚友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广大群众监管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政务公开、村(社区居)务公开,加大群众的监管力度,使民政工作成为阳光工程。
县民政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跟踪检查民政资金使用情况,主要检查救灾款物、低保金、医疗救助金、优抚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到民政对象手中,认定对象是否准确,救灾款的使用范围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民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对民政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查处和严肃处理。
包扶贫困村调研报告【第十篇】
到2020年要实现全市万贫困人口的全都脱贫,6年时间,年均需要脱贫近万人,而越往后,剩下的都是多次扶贫攻坚后难啃的硬骨头,脱贫的难度更大。只有组织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过硬的办法,加大工作力度,才能打好这场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市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为此,市扶贫办针对梧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及致贫原因等做了摸底调查,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三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一)梧州市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的苍梧、藤县、蒙山3个县列入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圩区列为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根据20xx年自治区下达梧州市的贫困控制数,截止20xx年底,梧州市共有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万人。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106527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59065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44055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30830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29622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为%。
(二)贫困人口数。
自从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梧州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万人减少到20xx年底万人,共帮助(扶持)万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下降到%,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
(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情况。
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较2010年增长xx%,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较上年增长%;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92元,增长%,全市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77元;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75元,较上年增长%,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21元,较上年增长%,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xx年底梧州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0000人,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xx%。
(四)梧州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是贫困对象多,截至20xx年,梧州市有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苍梧、藤县、蒙山),1个参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管理的城区(龙圩区),贫困村265个,贫困人口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全区贫困人口的5%。其中,藤县99个贫困村万人、岑溪市53个贫困村万人,苍梧县49个贫困村万人、龙圩区26个贫困村万人、蒙山县32个贫困村万人、长洲区3个贫困村3699人、万秀区3个贫困村2642人。全市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市)有藤县。二是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根据调研,截至目前,梧州市尚有2620个自然村屯未通路,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尚未解决,29万农村人口居住危房,702个自然村屯还未通宽带网络,很大一批人还需要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另外,从自治区重点贫困县苍梧县、藤县、蒙山县的情况来看,苍梧县还有5个镇未通等级公路,大多数农村公路等级差、质量差,全县的交通网络还没有形成;藤县有67个贫困村分布在17个乡镇的边远山区、库区,村屯道路尚有265公里尚未升级硬化;蒙山县部分贫困村屯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很多通村、通屯的道路没有达到等级标准,有的通屯道路无法保证晴雨天气都畅通。三是产业底子薄。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梧州市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素质相对不高、发展资本不足、产品档次偏低和认知模糊等不利因素,导致产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20xx年,梧州市畜牧业受到家禽养殖业生产低迷的影响处于低速增长水平,尤其是家禽类的产量、销售量、销售价格均不同程度走低,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49亿元,同比减少1%;家禽出栏4307万羽,同比减少%。这样一来,造成梧州市部分养殖户流动资金短缺,大大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实行减产或停产以规避亏损,使从事家禽养殖的农民收入增长受困。同时,苍梧县、藤县、岑溪市等地荔枝因竞争激烈而遭果商压低收购价,跌价超过xx%,农民损失较严重。此外,产业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的矛盾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目前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只针对扶贫对象户,其他农户无法得到扶持,这样,影响了产业的连片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的规模效应。四是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尽管梧州市贫困县和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很多,但由于贫困地区基数小,收入差距仍然逐年加大。20xx年,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xx%,仍处于较低水平,为全市平均水平(8342元)的%,而且还有53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收入差距大。
结合梧州市目前开展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梧州市致贫原因呈现多样性,大体上可分为缺资金、因学、因病、缺技术、缺劳力、自然条件差、因灾返贫等原因,还有很多农村家庭贫困是复合型贫困。一是供养子女读书,这类贫困具有贫困和机遇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为高额的读书费导致贫困,另一方面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如在岑溪调查发现,贫困户因学致贫户数8909户,占贫困户总数占%。二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踹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属于扶贫难度较大的群体,是医疗救济扶贫的主要对象。三是缺资金,缺项目。这类贫困户有能力生产和创业,经济状况处在贫困的临界线上,只要精准配置资金和项目到户,一般都能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扶持对象。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差。这类贫困户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技术、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有限。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五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贫困村大多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梧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山区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直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党群干群感情、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稳定和谐、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抓手。十二五以来,突出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2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扶贫开发与农村社会保障两项制度相衔接为重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突出抓好六大工程:即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开发扶贫工程、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程。成效表现在:
(一)贫困群众收入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扶贫总投入资金亿元,稳步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信贷等扶贫项目,梧州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万人减少到20xx年底万人,共扶持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低于全区贫困发生率,20xx年底梧州市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1元,比上年增长xx%。
(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村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万元,实施项目xx23个,其中修建硬化屯路945条,公里;修建砂石路228条,公里,修建独立桥梁51座;改造水利设施建设里程xx0030延米,发展小型人饮工程、小水利工程改善安全饮水入户37011户。项目主要分布在全市179个贫困村,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益群众万人(次)。贫困山区道路交通得到加强、人饮安全逐步解决、居住环境明显改观,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强,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贫困群众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梧州市特色产业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引导贫困村群众走合作开发的路子,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规模整合,促推贫困村的产业做大、做强。项目包括思委米种植、大果山楂种植、水黄枝种植、中草药种植、方格木蚕蔟推广、三黄鸡养殖、肉牛养殖、七彩山鸡养殖、白鸽养殖植等23类特色种养业,项目覆盖179个贫困村,受益农户万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3个,一是蒙山县十百千肉兔养殖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10万元,养殖玉兔xx万只,实际完成万只完成计划的xx8%;项目共覆盖46个村,其中32个为贫困村;共扶持3000户贫困户,该项目于20xx年xx月通过自治区级和市级验收。二是藤县粉葛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40万元,其中20xx年度项目于20xx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户3xx8户xx638人,20xx年度项目于20xx年6月底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634户20246人,20xx年度项目于20xx年5月上旬实施完毕,项目覆盖贫困农户3773户19365人(不用分年,精准扶持合计数)。20xx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三是苍梧县六堡茶种植示范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20万元,其中从20xx年起至20xx年止,每年开发种植六堡茶1000亩,连续三年实施,相对连片开发种植六堡茶共3000亩,以项目基地内扶贫对象户为重点,实现项目区内贫困农户平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该项目共覆盖xx个行政村,共7957户30675人,其中劳动力18400人。其中有9个贫困村。扶贫对象户2435户,9xx6人。20xx年项目正规划实施中。特色产业和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特色优势种植业的发展,为群众今后长久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梧州们还争取旅游扶贫合作项目400万元,用于蒙山县长坪、水韵瑶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四)贫困人口素质逐步提高,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利用扶贫资金开展各式各样的扶贫培训,共培训贫困村群众48xx9人次,其中农民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带头人43092人次,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37人,其中中专学历培训1850人,实现转移就业3401人次。到20xx年底,贫困村18至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80%已接受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1次以上;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达118345人,占总劳动力总数的%,贫困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179个贫困村村委会都建有钢混或砖混结构的办公用房和卫生室,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贫困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为%,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为%和%,入学率不断提高。
(五)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梧州市20xx年实施扶贫生态移民项目xx个,总投资4747万元。其中生态搬迁项目6个,搬迁274户,搬迁人口xx06人,总投资3585万元;易地搬迁项目6个,搬迁209户,搬迁人口1035人,总投资1xx2万元;需建设安置点xx个。截止到20xx年7月底,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
(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一是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对梧州市贫困户、贫困村进行再次识别确认,对原有识别出的贫困村,核实完善贫困村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并进行贫困村精准分类。同时全面采集贫困村所有自然村(屯)以及部分非贫困村自然村(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信息。结合动态管理要求,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方法,精准识别贫困户,做到所有贫困村所有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都入户调查识别。二是研究制定梧州市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力量,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机制,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等方式确保梧州市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三是加强贫困户脱贫与返贫动态管理。实行脱贫双认定机制,对脱贫户实行销账不销号,跟踪观察1到2年,能稳定脱贫的,再退出贫困户系列,守住返贫率不超过3%的红线,巩固脱贫成果。
(二)深挖致贫原因,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一是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在产业扶贫方面,继续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等方式,组织更多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开发,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帮助他们换穷业。在教育扶贫方面,市扶贫办代拟了梧州市《关于精准扶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梧州市中、高职学校的实施方案》,计划从20xx级新生开始,利用市本级财政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梧州市本级中、高职学校实行补助,做到应补尽补,目前已经按照市政府办和法治办的修改意见将方案完善后呈报市政府。同时,下一步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印发资料和基层组织开展宣传、让贫困学生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升入职业学校就读后,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类资助项目,确保党的惠民政策深入千家万户,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二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通过移民搬迁一批。主要通过移民搬迁帮助脱贫,结合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扶贫规划等多规融合,把他们搬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在新的地方就业、发展产业解决脱贫问题。三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资产扶贫、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下一步,市扶贫办将与市民政局、人社局等部门联系研究,重点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低保补差办法。通过逐步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使他们的收入最终达到扶贫标准,实现脱贫。四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首先帮助他们解决大病医疗费用,再通过就业或发展生产脱贫。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教助保障作用,解决他们的医疗费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精准使用扶贫资金。要把钱用好事关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各扶贫部门的重要职责。下一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一是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责任制。市、县、乡镇按照分级负责,一把手对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为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责任人。二是从源头上加强规范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主管部门在做好充分的情况摸底调查和项目可行性评估的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突出重点监管,突显监管效果。三是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公告公示制、绩效评价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定期审计等进行加强监管,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树立高压线,构筑防火墙,切实把扶贫项目资金置于阳光下运行,确保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1.
2.
。
3.
。
4.
。
5.
。
6.
。
7.
。
8.
工作报告。
9.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