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调研报告【汇集14篇】
水土保持工作调研报告总结了现状与问题,分析了措施与成效,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提升水土保持效果,保障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如何更有效地落实这些建议?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水土保持工作调研报告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水土保持研究 篇1
关键词: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任务
一般而言,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主要分为部级的制度法律、法规和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制度等。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对于辽宁省朝阳市而言,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主要涵盖综合性管理及监测网络行业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动态管理、水土流失灾害性风险预测、监测数据处理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是按照上述相关制度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等,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区域水土流失数量和强度及影响范围和危害以及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只有对区域水土流失风险进行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和科学分析,才能通过监测结果客观反映朝阳市水土流失现状及具体成因[1]。
1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总体架构
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辽宁省就开始重点对区域河道径流泥沙总量进行调查与测验分析,但关于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的构建,却是以20世纪90年代国家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起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对于辽宁省朝阳市而言,已初步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框架体系。一般根据监测制度体系管辖和约束规范的区域不同,可将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1)第1层次是国家和地方法律层面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法规。这一法律、法规不仅具有严格性,而且具有纲领性和示范性以及强制性和原则性等特点。2)第2层次是辽宁省省内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等规范性文件。其主要是对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细化与补充。这一规范具有区域性以及可操作性和程序性等特点。3)第3层次是针对朝阳市区域内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制定和实施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区域水土保持相关监测技术流程进行约束和规范,
2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成果
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法律法规建设
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规范性制度建设
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技术实施标准体系构建
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技术体系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而且涉及范围较广,根据执行力不同,可将其分为“GB”(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国家标准)以及“SL”(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行业标准)和“DB”(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地方性标准)三个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各地区结合地方区域发展特色与实际,还科学编制了地方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实施标准,如《辽宁省辽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代码编制规定》与《朝阳市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单元———小流域划分》等区域性的技术标准等,
3新形势下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的任务
完善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相关配套制度体系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和规定,辽宁省朝阳市要构建与之相配套和衔接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制度及监测报告制度和水土流失情况调查与评价制度等,从而形成以新《水土保持法》为核心、以各种相配套的管理方法和规章条例为补充的制度体系[5]。建立健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基于上述制度标准体系,对于朝阳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而言,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管理高度,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在整个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具体实施细则与技术设备性能,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实施体系。在制定标准时,要借鉴和吸取以往实践中的经验,通过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监测执行力[6]。进一步规范朝阳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行为在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等相关行为,从而形成互补的职能管理制度,积极落实相关责任,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7]。不断强化对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数据成果的管理监测数据分析与管理是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首先,需要不断设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制度,通过严格的规范和制度流程,督促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管控,保证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完整与准确。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制度,通过定期对相关监测报告进行社会公示,从而保证信息流通、监测过程及时公开,
4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法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对具体行为客体和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以及规范性。因此,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力和具体管辖范围不同,可将该研究区内的法律、法规具体细分为水土保护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地方性法规等几个不同层次。
作者:颜佩风 单位:朝阳县木头城子水利水保工作站
参考文献:
[1]房占敏。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07):144.
[2]李云生。朝阳地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5):268,271.
[3]高素丽。辽河流域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方案[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06):35-38.
[4]李学森。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03):36-37.
[5]杨才敏。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03):42-43.
[6]秦一博。东北黑土区浑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研究实践[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5):1.
水土保持研究 篇2
【关键词】植被;功能研究;机理;植被覆盖率
植被这个词看起来高深、难懂,实际上就是指“铺”在大地表面上的一大片植物,也就是地球的外衣。它是对一大片或者是某一种植物的代称。如果观察到某个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那它就是从侧面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很低。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国家就注意到水土流失的问题,并在处理这一难题方面不断摸索。不过由于人类、自然等原因,我国某些地方治理水土流失的速度远远不及它被破坏的速度快,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成为困扰我们国家的历史性难题,即使小有成就,但往往治标不治本,探索很艰难。面临严峻的形式,国家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治理水土流失的方针政策。终于,使得这项伟大的工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1.目前的研究情况
对比研究
这一研究主要是介绍了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在保持水土方面的不同研究。以黄土高原这一典型案例来阐述天然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机理。现在的黄土高原梢林区的一些地区在以前是一个拥有大量树种的原始森林,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土地表层的覆盖物越来越薄,最终甚至形成沙化。后来,又因为久经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原来被开垦的耕地也渐渐荒废,然后又经过几个世纪的恢复,才有了现在的梢林区。
为了进一步对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进行研究,科学家利用采样对比研究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某地块植被以及相应的水土进行采样,最后得出天然的植被基本上都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并且,森林和天然林下层拥有最强大的水土保持功能。
用人工桉树和人工混交林的实例作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对水土的保护能力远远低于人工桉树对水土的保护能力,但是在土壤破坏力方面,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环境学者经过一连串的对比试验,最终得到,要因地而异的选择植被种类来及你在哪个植被的建设,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效率才能更高。
机理对比
随着对植被水土保持的不断研究,科学家注意到植被的内在机理是分层的存在着,大概有以下几个层次:乔木层,在这一层上,树木的树冠宽广、树身高大,在截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对水分的吸收,树干的宽广有利于缓冲降水,还能对雨水进行储存。另外,树身高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多余的雨水沿着树干流下来,这样,降水对土壤的冲击就会大大减小,从而能够达到保护水土的目的;灌木草本层对雨水动能的减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凭借拥有大量的枝叶优势,能够起到拦截雨水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灌木草本层降落到地表的雨水动能由于高度的降低,其动能明显降低。另外,1989年,刘向东对六盘山林区的探索显示:灌木草本层的最大拦截雨水量占总拦截量的16%;枯枝落叶层对降水的阻止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它能够在内层储存水,还能够分解多余的水分。此外,它还能减缓地表的水流速度,有利于水分渗入到土壤里,减少地表的水分流失等;根层,是离土壤最近的部位,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能够大大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不同的植被拥有不一样的保护水土的功能,环境学者研究得到,同样的覆盖层,从草地到灌木再到乔灌木以及森林,水土保持功能逐渐增强,总而言之,水土受到垂直分布的每一个层次上植被的保护。
评价研究
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评价的最关键部分就是植被的评价指标,长久以来,我国采用单一的评价指标是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与泥沙量的关系如下:
Me=A1×e-B1X,EP=A2×e-B2X,Er=A3×e-B3X
注:Me代表了年输沙模数;EP代表了单位雨蚀模数;Er代表了单位水蚀模数;另外,x代表了森林覆盖率;A1,A2,A3,B1,B2,B3都是参数。
科学家经过不断研究有这样一个发现: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地表的水流直径以及土壤的流失越大,换言之,覆盖率越低,土壤被破坏的越严重。
2.发展前景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在水土保持功能研究方面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不过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存在着异样的土壤类型,不同的气候条件,要想取得有效的成果,需要合理规划这一地区的植被种植,使得这一地区的植被群落结构能够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进而可以在未来的大规模生态环境重建的工程中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由于近些年我们国家一直在使用植被覆盖率这一单一的指标,并且已经相当成熟,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向其他指标进行拓展,从而来满足研究不同地区、异样植被对水土植被保持功能的需求,进一步创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我国目前的水土保持已经从小规模想大规模推进,达到分片治理的新阶段,这就使得我们应该放大研究范围,把区域方向的研究作为探索的重�
3.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的追求,而是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水土流失的问题贯穿了几百年,是牵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植被却能很好的“扼住”这一问题的“咽喉”。所以,我国要把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提上日程,作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本片文章通过对三方面研究的介绍,说明了我们国家目前关于水土植被保持功能研究的现状,并且对未来的探索方向进行了明确,为今后生态保护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韦红波,李锐,杨勤科。我国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2,07,(20):489-496.
[2]刘颖。我国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14,12,(30):18.
水土保持研究 篇3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下称《办法》)于2013年11月29日经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第五条要求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规划,为使规划编制得科学和客观,就务必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现有的研究认为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我省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它对各地的水土流失的影响是相同的,而地质地貌条件就因地而异,因而地质地貌条件就决定了不同地域的水土流失强弱。
地貌是指地形坡度;地质则主要是指岩性条件,不同岩性形成的土壤及其抗水土流失的能力不同。我国的耕地中,坡耕地占了%,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坡耕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流失加重,据观察资料,二十五度以上坡地在同样条件下比二十度以下的增加近一倍。而《办法》第七条将花岗岩、紫色砂页岩、红砂岩、泥质页岩的重点预防区的坡地是二十度以上,而其它岩石是在二十五以上的坡地才要重点预防,原因就是花岗岩、紫色岩及砂泥质岩的岩性特点易于水土流失。
花岗岩类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组成,常为粒状结构,由于各种矿物膨胀系数不一,加之颜色反差大,吸热速率不同,在温度剧变及强光照下,极易发生崩解,由此形成的土壤,结构松散,易于侵蚀,侵蚀深度大都在20米以上,最深可达87米(望城区丁字湾花岗岩采石场),侵蚀模数高(单位面积内的侵蚀量),泥沙流失量大。我省洞庭湖流域的湘江、资水流域内的花岗岩占全省的93%,大于100平方千米的花岗岩有43个,大于1平方千米的花岗岩有250个。
紫色岩及砂泥质岩这类岩石中不仅有多种裂隙交帜一起,而且含丰富的粘土矿物,岩性软弱,强度低,软化系数小。因而在冷热、干湿变化条件下十分容易崩解风化成土。所形成的土壤,其微结构多呈角砾聚积和单粒聚积,尚未形成牢固的土壤团粒结构,因而疏松易于被降雨冲刷流失。例如辰溪县80%的面积为紫色岩土,面积为710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381平方千米,流失率为%,年流失土壤总量达万吨。其中以坡耕旱地最为严重,面积流失率达94%。
水土保持研究 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
1 引言
近些年来,水流流失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受到了我国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此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缓解水土流失的现状。但是,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工程。并且,在不同的施工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与作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还需要对其进行仔细全面的定量描述。下面,本文就对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从而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与观点。
2 水土保持措施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所谓的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主要是在水土流失的地域进行植树造林工程,以此来加大地表面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对地面土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土壤的抗冲刷能力,还可以避免土壤受到雨水的侵蚀,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加强做好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这一水土保持措施已经拥有较大的发展时间,其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农作物种植也是属于生物林草措施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农作物本事就具备了生物的特质,在其表面增加植物覆盖面积是为了抵挡降雨的泥沙量。而对于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也需要采取相对应的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下面,笔者就对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1)轮作种植方式是指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按先后顺序分别种植在同一个土地上,病根就其实际的生产任务来选择适合的轮作方法。并且,在这一生产过程,若是选择了大田轮作方式,就应当粮食的生产量为主体,其一般是在满足农产品需求的基础上才建立的轮作。而为了我满足更多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实际需要,生产人员通常会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这也为后茬作物的水肥条件创造了有利的空间。
(2)间作、套种和混播: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栽培方法,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时间播种两种以上的不同作物,当前种作物未收获时,就把后作播种在前作的行间,如小麦与黑豆套种等;混播指在同一块地上,两种作物均匀撒播或混合播种在同一播种行内,或在同一播种行内进行间隔种植,如小麦与豌豆混播等。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农业生产为宗旨,以犁、锄、耙等为耕(整)地农具所采取的改变局部微地形或地表结构的措施。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年前的后稷时代,劳动人民就采用了圳田法,其后西周时展为高低畦种植法,称为畎亩法[5]。是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为原则,将土地作成高、低相间的垄和沟,在高亢的干旱地只种低畦地,在下湿地只种高畦地,使低畦在高亢的土地上能拦蓄水土而在下湿地起排涝和洗盐碱的作用,这就是现代垄作法的起源。此后,西汉赵过创造了代田法,将沟和垄每年轮换利用,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一般在25%~50%。现今西北干旱区应用的垄沟种植法、水平沟种植法等都是在代田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西汉末年汜胜之提出了区田法,将作物播种在凹入地面的沟里。这种方法不仅能保墒防旱,少种高产,而且有利于保土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行的掏钵法、坑田法、穴种法、窝种法等耕作方法均是对区田法的继承和发展。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改变一定范围内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降雨入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光、温、水土资源,建立良性生态环境,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措施。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在水土保持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雏形“梯田”;黄河中游山区农民在18世纪就开始打坝淤地;引洪漫地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围绕山地荒废与山洪及泥石流灾害问题,阿尔卑斯山区开展了荒溪治理工作,奥地利的荒溪治理工作、日本的防沙工程均相当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
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3 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在实际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减水减沙效益主要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对径流和产沙量按照合理的百分比例进行减少。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十分的自然资源。但由于部分地形条件复杂,其陡坡耕地比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尽管部分调研人员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也开展了大量实地考察工作。然而,常常因为每一个研究学者采用的观测小区不同,很难对检测结果进行统一的比较分析。所 这样以来,就可以在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中,获取到更加准确的减水减沙的效益分析数据。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生物林草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得知,农作物受到的减水减沙影响较小,这也就说明其引起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陡坡耕地所导致的。而生物措施大多是在固土的作用下,起到的减水减沙效益较为明显,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退耕还林的办法,以此来达到理想的减水减沙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水土保持措施是当今最有效的水土流失控制手段。因此,在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利用,并对所产生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真正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重要作用及有效价值,从而促进水土保持措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希平,雷廷武。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4(2).
水土保持研究 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 开发建设项目
1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问题
1.1 政府部门重视问题
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是加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水土保持法》履行行政职能的具体体现。水土保持方案可规范项目开发商的行为,预防开发建设施工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因此,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关注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问题,必须明确这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与监督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可明确开发商在建设施工中应该履行的水土保持义务与法律责任。目前存在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此不太重视的问题。
1.2 控制性数据准确性问题
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之前,编制单位需要掌握并弄清楚五项控制性数据,分别是工程占地面积、土石方数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水土保持投资。这五项控制性数据,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核心,贯穿于方案编制始终,必须弄清,把握准确。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不少水土保持方案存在对一些控制性数据把握不准的问题。
1.3 介绍主体工程主次不清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进行主体工程介绍时,只是在主体工程的前期相关资料中摘取,缺少认真地分析和有效的文字组织,重点不突出,主次不清晰,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内容介绍不太清楚,与水土保持关系较远的内容介绍了一大堆,造成赘述或漏项。不能针对性地分析评价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功效。还有一些项目缺少详细分析,或不经实地调研而胡编乱造,对下一步水土流失预测和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时,没有科学的依据和实际的参考价值。
1.4 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不典型
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要根据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和布局,科学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或部位,根据技术规范与相关标准,做好典型设计工作。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有挡土墙、排水沟、拦渣坝、截水沟等,应分类进行典型设计。植物措施典型设计应包括种苗(籽)规格、栽培技术要求、管理养护等内容。典型设计必须具有代表性,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目前有一些水土保持方案,存在典型设计不典型的情况,相互抄袭,缺乏针对性与代表性。
2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建设单位对由于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认识不高,重视程序不够,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行政许可批复文件,从思想上认识不到其重要性。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各地也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但很多开发商仍把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作为项目开工建设的一个必备的、形式上的条件,却并未真正认识到“水土保持,功在当代,利任千秋”的涵义。从事方案编制的单位及人员,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获得经济收益,其标准以通过专家评审与行政批复为准,故存在应付思想,不作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尽管国家与部门出台了相关规范与标准,但有些条文原则性很强,但可操作性不强,加之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单位及人员存在趋于应付,这就造成了有不少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不高。还有一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为了经济利益,大量承揽项目,又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与时间,项目和项目区进行实地调研,或者降低调研考察的质量,故也造成了不少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不高
2.2 缺乏有效沟通与理解
由于项目工程合同时问紧,建设单位急于开工,在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缺乏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要求编制单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以便尽快获得审批,达到开工建设的条件。另外,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单位和人员,虽然大都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与考试,并具有甲、乙、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证书,也较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与主设单位和建没单位缺乏交流与沟通,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也不认真思考,从而造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不深不细,难以落实与实施。
2.3 缺乏技术理论支撑
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缺乏发生发展规律和不同防治措施的系统研究,这方面的科研成果几乎空白。大多数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水土流失预测,都是采取相同的方法,按照确定的预测时段和原地貌、扰动地貌的土壤侵蚀模数,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原地貌的土壤侵蚀模数,一般通过查阅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确定,但基础资料是一个变幅值域,要较为准确地确定也实在不容易。而扰动地貌的土壤侵蚀模数是一个未知数,加之又没有切实可行的参考资料,确定起来十分困难。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类比法、加速侵蚀系数法等。对多年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确定的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相对合理,但有不少比较离谱。这样一来,便使得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上缺乏技术与理论的支撑,严重影响了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3 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的建议
3.1 加大水土保持法规宣传
对开发建设项目单位与业主,要加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其提高认识,从思想上接受,明白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人的主观意志或行为,而是贯彻现行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3.2 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培训
要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让其明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编制,编制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要求,需要哪些技术资料,怎样分析确定有关指标等等。同时,要加强野外勘测与实地调查,培养教育其树立敬业爱岗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及其工作。
3.3 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单位和人员也在逐步增多。对持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应加强分级动态管理,严格编制权限,严禁越权编制。对一些方案编制水平差、不负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要定期给予黄牌警告,持续不改者应取消其编制资格。
3.4 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建议相关部门与单位,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选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科研项目,研究不同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发生过程、危害程度与防治措施,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必要的技术理论支撑。
水土保持研究 篇6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启动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强配套,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努力探索和总结生态修复的技术和经验。
1 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
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的状态过程。环境生态修复起源环境修复,生态恢复又受环境生态修复的影响。生态修复主要对被污染的环境或由于水土流失而破坏的环境而采取措施,使得风化的区域或是地表或是水土流失破的环境慢慢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状态,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末污染前的状态,从而整体中提高水土流失保护水平,提高环境的综合治理。
2 国内外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森林、草地、灌丛、水体等生态系统在采矿、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放牧、采伐、山地灾害、工业大气及重金属污染等干扰体系的影响下退化和自然恢复的机制和生态学过程,涉及植被、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等多方面,研究具有积累性好、综合性和连续性强的特点。
目前,我国在处理水土流失中生态修复问题时,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指导理念。人和自然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遵守各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符合自然法则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基础上,以最小的消耗,最低的成本,最新最先进合理的技术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加快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周期。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更倾向于利用自然的恢复能力,修复自我,再辅助人类的相关技术和管理,加快自然自身恢复速度。
3 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
独特的地形地质地貌的影响
我国地形复杂,地貌多变,从整体来看,是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山地面积占据了整个国土面积的2/3,山区地势高,坡度大,雨水来临时候容易受到冲刷,水土的滑动容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地形地貌并存的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交错而生,卡斯特地貌等多种地貌共生,许多地区土质疏松,风化严重,加上我国年降水量不平均,降水量多集中在春夏两季,雨水高峰来临,多暴雨,容易对疏松的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地区形成很大的冲击侵蚀。因此,地质的疏松,地形的复杂,暴雨集中的降水气候条件,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绿色植被覆盖率偏低
经过几十年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2011年为止,我国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草、灌木等低矮植被的覆盖率为45%,另外还有约15%的农业庄家覆盖率,还有5%左右的居住交通等用地,剩下的10%为没有植被覆盖的沙漠戈壁雪山。绿色植被的覆盖率对改善地表径流,减缓水土流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水旱灾害变多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不断攀升,我国的气候越来越明显,整体气温不断升高,降水减少,连续持久的高温干旱造成地表的植被枯死,土地沙化,当季节性暴雨集中来临之际,很容易对地表形成冲击和剥蚀,带走更多的土壤,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
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粮食、燃料、能源的需求量大,种类多,在我国生产力上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粮食的增产,能源的索取,多是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开采模式,不断加大开垦的面积,不断砍伐各种树木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人口基数和各种生产生存需求,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过度养殖,过度放牧,片面强调粮食产量,盲目扩大种植开垦面积,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交通道路规划设计建造不合理
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了我国对高速运输方式的需求,原有的交通网络已经不能再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伴随着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我国的各地交通道路建设迅速的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到相关技术水平、投资规模、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道路建设缺乏统一科学的设计,很多交通路线的修筑难以符合当地的水土流失保护的实际情况,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加重了整个区域的水土流失速度。
执法力度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力
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中央到政府都呼吁加大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但现实中,更多的是空有多部完善的法律法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力度不严格,法律失去了其威慑监督的作用,在水土保护的法律贯彻落实状况尚待提高。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篇7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研究进展;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284-02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ongqing City
ZHANG Jun-hong HOU Xin * LI Qian-jie
(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College,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Chongqi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of Yangtze River,where is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s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region due to natural and man-made result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City,also it affect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and has directly affected on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ver the long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always concerned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in Chongq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which had been done in Chongqing was analyzed,there were also many works need to be done o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ongqing City although there had achieved fruitful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ut forward by the Eighteenth Congress of China,Chongqing City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rom the management,policy,fund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ongqing City.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search progress;Chongqing City
1 重庆市水土流失状况及治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就是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 ,而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1%,严重影响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阻碍了该地区农业健康发展[1]。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幅员面积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548 t/km2,年侵蚀量亿t,全市每年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约1亿t[2]。重庆市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以溅蚀、面蚀、沟蚀为主的水力侵蚀和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重力侵蚀,其次是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形式以面蚀分布最广,也是最主要的侵蚀形式,主要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以及植被覆盖度较低的疏幼林地;沟蚀是在面蚀的基础上发展和产生的,主要发生在顺坡开行种植的坡耕地、岩性松软的山坡地带;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沟道、河谷两岸[3];人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各类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区[4]。
造成重庆市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地形地貌及岩性、土壤、植被等,重庆市年降雨量在1 200 mm左右,时空分布不均,5—9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且多为暴雨,降雨强度大;重庆市地貌主要以丘陵、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壤的质地比较松散,抗蚀力弱,森林覆盖率低,这些特殊的自然因素客观上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发生。人口的膨胀对耕地的需求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形成,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在生产建设中违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例如历史上对森林植被的几次大规模破坏;违反客观规律的盲目开垦、陡坡耕作;开发建设中不注重水土保持等,都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3-4]。
重庆市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往往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水土流失治理的好坏对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直接影响[5]。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重庆市政府逐渐加大了对重庆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1989年国家启动了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目前已实施七期“长治”工程,重庆市先后有30个区县被列为“长治”工程重点县;截至2008年底,全市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万km2,森林覆盖率比治理前提高了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量比治理前减少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6]。
2 重庆市水土流失治理方法及成效
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主要有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7]。在陡坡地(坡度>25°)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减轻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通过加强管护,改良耕作方法,实施围栏封育,轮封轮牧,舍饲禁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从而达到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并且要逐步培育乔—灌—草的多层覆盖系统,减少地表水土流失及暴雨等对地表的破坏和侵蚀[3]。经过治理的璧山县水土保持项目区内,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60%上升到%,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上升到%,物种丰富度指数也得到极大提高,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8]。
石柱县西北方斗山东麓境内的龙沙河,经“长治”工程第3期小流域治理和“长治”工程第五期精品小流域建设,龙沙河小流域治理度达100%,林草覆盖率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9]。卢炜丽等[10]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对重庆四面山地区5种人工水土保持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四面山生态区的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乔—灌结合混交林模式,可以提高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起到理想的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流失治理的好坏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与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如重庆南山区自1998年实施水土保持项目以来,在小流域治理区共栽植经果林约2 000 hm2,在保持水土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重要[11]。
通过对黔江县治理和非治理的2个条件相似的小流域的对比分析,发现治理后的小流域减洪减沙及农作物增产效益显著。涪陵区响水滩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小流域经济为核心,力促小流域经济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经验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打通融资渠道,确保治理经费的投入;精心规划,明确小流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政策引导,调动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小流域经济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12]。
在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科学分析监测成果等措施,来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也具有重要作用。如针对旧城改造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制定统一的规划,加强对施工场地弃土、弃渣的管理,对各种开挖面实行封闭,雨污分离,确保排水管网畅通,搞好城区绿化等,同时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13]。通过强化领导保障,抓好宣传引导,严把监督、审批、验收关,搞好部门协作和执法配合,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措施来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对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3 重庆市水土流失治理前景展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市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中“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资亿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152 km2,治理区基本农田增加25%,土壤侵蚀量较治理前每年减少1 700万t,减沙率达%,年人均增收350元左右。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作为三峡库区的腹心,全市仍有约3万km2的水土流失区域急需治理;工作中也还存在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作深度不够、工程建设管理有待加强、工程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力度不够、监测站点建设科技含量不高、运行管理资金不足等问题[6]。
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要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其中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生态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人类发展,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14]。在十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继续加强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要坚决摈弃那种不惜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做法,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如左太安等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工程费用法等研究方法,核算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的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每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亿元,其中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为203万元、减轻泥沙淤积的价值为1 196万元、土壤肥力保持价值为亿元。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巨大经济价值,建立合适的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才能进一步激发新的干部活力,助推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其次要加强水土流失机理及治理方法的研究,引导和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相关研究,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深入研究重庆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貌类型的水土流失机理,对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水土保持事业的协调发展;围绕“四沿”战略,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管理。
4 参考文献
[1] 周延刚,张其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1):89-93.
[2] 张崇庆。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J].中国水土保持,2005(5):7-8.
[3] 张春梅,卢玉东,王农。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3):33-35.
[4] 朱宪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创重庆水土保持预警监督工作新局面[J].中国水土保持,2005(5):8-10.
[5] 唐继斗,郭宏忠。重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8(5):19-21.
[6] 聂卓娜,黄建辉。重庆市统筹城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策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12(8):55-57.
[7] 文俊,李占斌,郭相平。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8] 张吉明。璧山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效与做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5(5):22-23.
[9] 金杨。龙沙河精品小流域建设成效及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5(5):29-30.
[10] 卢炜丽,张洪江,王伟,等。重庆四面山5种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1):160-166.
[11] 程安银。南川区注重农发水保项目后续管理[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12(6):36.
[12] 张志兰。响水滩小流域经济依托水土保持走向产业化[J].中国水土保持,2005(5):32-33.
水土保持研究范文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但是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水土流失成因及特点、总结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镇化;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城镇化建设水土保持是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城镇化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地保证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它主要体现在城镇水土资源的保持、城镇园林绿化等方面[1]。“十”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更甚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所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土保持,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更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特点
1.1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的成因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有两个: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的城镇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有以下的几点体现:首先,由于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原有的一些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被直接拆除后续建了城市建筑物,严重影响了城市水土资源的保护;其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石方的随意堆放,不仅破坏了城市的美观度,还破坏了原地貌,尤其在突发强降雨的时间段,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第三,由于地表硬化面积加大,降雨无法入渗而白白地流走,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硬化面积的增大,还会引发城镇的“热岛效应”,使得城镇的温度升高,对人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2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
1.2.1普遍性城镇化建设水土流失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加速,尤其是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形成了一些中、小型城镇,但是由于城镇化建设过度看重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生态效益,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这是目前大多数城市发展具有的特点[3]。
1.2.2严重性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们对于土地资源呈现了掠夺式的占有,大量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被拆除后续建了建筑物。首先,城市绿地面积逐年递减,而硬化面积却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一种人为的荒漠现象,从而对城市温度的升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由于大量的废弃土石方的随意堆放,对城市景观格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城市遭遇到暴雨天气时,大量的泥土将会被冲刷,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第三,水土保持措施应当是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形成一道有效的防护体系。同时一部分以开采矿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城镇,在开采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方没有得到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护,在威胁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的同时,还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可逆的破坏。
1.2.3特殊性我国城市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河流,而对降水资源的利用不足。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城市用水的规划大多数考虑的是地下水开采,大量的地下水开采造成了地表下陷等现象,而针对降水资源的收集利用依然不足,使得大量的降水资源白白排出城市之外,而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用[3]。
2城镇化水土保持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2.1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2.1.1城镇化过程中水土保持的宣传不够,城镇居民对于水土保持的理解不足,造成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实不彻底。同时存在着对于城镇化水土流失监测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监督体制。
2.1.2水土保持关系到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不论对社会效益还是对生态效益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政府对于水土保持的重视度依然不够,对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更少,这就造成了我国城镇化水土保持由于资金不足,只能就局部问题进行一些粗略的研究,而无法深入地去研究城镇化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等问题。
2.1.3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很多基础数据,这就需要对一些典型的水土流失点位进行长期的监测,但是我国目前对于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性数据十分缺乏,一些关于城镇化水土流失的研究中的基础性数据大多数是借鉴相邻处的数据和一些地方行政的统计数据,大大降低了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
2.1.4城镇化水土保持是刚刚兴起的一项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它暂时还缺乏统一的、准确的一套体系,无法制定在城镇化进程中水土保持的一些具体操作和理论研究的统一标准。
2.2解决对策
2.2.1广泛开展城镇化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成因宏观研究,总结出城镇化水土保持的统一标准,对城镇化水土保持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2.2.2城镇化水土保持利国利民,政府要增强对城镇化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有关水保部门和水保研究人员要对一些具体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得出治理方案,为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综合治理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2.3城镇景观园林设计作为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分支,相关研究人员在对城镇景观园林进行设计时,不能仅仅只考虑美观程度,还要考虑到当地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具体情况,设计、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
2.2.4城镇水土保持规划要依托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所以要把城镇水土保持与城镇化总体规划相结合,从而使得城镇化水土保持更加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同时要把城镇化水土保持和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水土保持理论和现实生产建设联系起来,避免水土保持研究中存在一些与现实情况不符的问题。
2.2.5城镇化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要依托于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要把水土保持政策、水土保持重大意义等认真地传达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从了解城镇化水土保持到支持城镇化水土保持,最后到参与到城镇化水土保持中来。
2.2.6要重视水土流失基础数据的监测,在一些典型的水土流失处设置长期的监测点位,认真的收集、处理、分析每一份基础数据,从而对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取得一些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3结语
我国城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在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镇化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也暴露了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基础数据真实性不足、城镇化水土保持宣传不足和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积极努力,在水土保持事业里深入钻研,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子沛,黄艳霞.浅谈水土保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广西水利水电,2007(2):35-37
[2]陈法扬.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6-18
水土保持研究 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坡面治理;谷坊;质量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分类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一)山坡防护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梯、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二)山沟治理工程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堆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三)山洪排导工程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堆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的防护对象。属于山洪排导工程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四)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灌地、引水上山等。
水土保持的主要工程措施
(一)坡面治理工程
坡面在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斜坡又是和径流的策源地,水土保持要坡沟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流沟和沟头防护工程等。
(二)斜坡固定工程
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拦墙、抗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三)山坡截流沟
山坡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坡修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
1、截流沟的作用
山坡截流沟能截短坡长,阻截径流,减免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坡面径流集中起来,输送到蓄水工程里或直接输送到农田、草地或林地。山坡截流沟等高耕作、梯田、涝池,沟头防护等措施相配合,对保护其下部的农田,防止沟头前进,防治滑坡,维护村庄和公路、铁路的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2、梯田的作用
梯田是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于改变地形,减沙、改良土壤,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都有很大作用。
(四)沟床固定工程
为固定沟床,拦蓄泥沙,防止或减轻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而在山区沟道中修筑的各种工程措施,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小型水库、护岸工程等,称为沟道治理工程。沟床固定工程则在于防止沟道底部下切,固定并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沟床的固定对于沟坡及山坡的稳定也具有重意义。
1、谷坊
谷坊是山区沟道,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又名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谷坊高度一般小于 3m,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谷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
(2)高沟床,稳定山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
(3)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
(4)沟道逐渐淤平,形成矾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谷坊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沟床下切冲刷。因此,在考虑沟段是否应该修建谷坊时首先应当研究该段沟道是否会发生下切冲刷作用。
2、拦沙坝
拦沙坝是以拦山洪及泥石流(荒溪)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防治泥沙灾害的挡拦建筑物。它是荒溪治理主要的沟道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 3~15m,在黄土区亦称泥坝。在水土流失地区沟道内修筑拦沙坝,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拦蓄(包括块石)免除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下游对河道的整治。
(2)提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了坝上游淤积段河床比降,加宽了河床,并使流速和径流深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水流的侵蚀能力。
(3)淤积物淤埋上游两岸坡脚,由于坡面比高降低,坡长减小,使坡面冲刷作用和岸坡崩塌减弱,最终趋于稳定,因沟道流水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沟岸滑坡,其剪出口往往位于坡脚附近。拦沙坝的淤积物掩埋了滑坡体剪出口,对滑坡运动产生阻力,促使滑坡稳定。
(4)拦沙坝在减少泥沙来源和拦蓄泥沙方面能起重大作用。拦沙坝将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堆积库内,可以使下游免遭泥石流危害。
(五)淤地坝工程
淤地坝系指在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中兴建的滞洪、拦泥、淤地的坝工建筑物。其作用是调节径流泥沙,控制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少沟谷重力侵蚀,防止沟道水土流失,减轻下游河道及水库泥沙淤积,变荒沟为良田,改善生态环境。
一般淤地坝由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个部分组成,溢洪道是排泄洪水建筑物,当淤地坝洪水位超过设计高度时,就由溢洪道排出,以保证坝体的安全和坝地的正常生产。放水建筑物多采用竖井式和卧管式,沟道常流水,库内清水等通过设备排泄到下游。反滤排水设备是为排入坝内地下水,防止坝地盐碱化,增加坝坡稳定性而设置的。淤地坝设计、施工、管理技术与水库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
淤地坝在构成上也要求大坝、溢洪道和放水涵管“三大件”齐全,但由于它主要用于拦泥而非长期蓄水,因此,淤地坝比水库大坝设计洪水标准低,坝坡比较陡,对地质条件要求低,坝基、岸坡处理和背水坡脚排水设施篇章。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质量控制
(一)建立并完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因为水土保持工程是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我国落实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所以保证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是保证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基于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实际特点,针对影响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因素建立具体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体系,要求明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责任划分,要求负责各环节质量控制的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责任要求落实质量控制工作。
(二)加大监理工作力度
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的监管是避免水土保持工程施工随意性的有效措施。水土保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设备配置、技术等的制约和影响,监理不到位会使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因此,监理人员的监理工作,首先要求从工程设计阶段开始介入,有效督促工程设计者按要求严格执行;其次是,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者要按照施工图纸把各项工程落实到地块,对现场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并明确施工工序、设备来源、材料情况以及施工安排等;尔后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采取有计划的措施安排,从而有效保障工程的有效进行。
(三)及时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一般而言,监理单位如果没有资金使用计划,将无法审核承包商的进度计划及进度款申请。因为审核承包商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款申请、现金流动计划是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科学合理地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的有力凭据。所以,要求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在初步设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后,就应立即编制资金使用计划,为审核承包商完成工程投资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庆海。水土流失导致的非安全问题与防治途径[J].黑龙江水利科技,
水土保持研究 篇10
关键词:水土保持 规划研究
1 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 科学 发展 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 自然 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2 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3 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 经济 发展 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 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 效益 计算 :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 科学 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 结论与建议
水土保持研究 篇11
关键词:SWOT分析;水土保持;安塞县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06-03
Abstract:Taking Ansai County as an example,using the SWOT analytic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Ansai Coun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y this way will be clear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of Matrix showed Ansai Coun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should be obtained to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threat reduction strategies,and in three other way as a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s,capital and technology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wareness. Promotion of Ansai Count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carried out smoothly,thus promoting the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sai County.
Key words:SWOT analysi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Ansai County
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水土保持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土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1],是整治国土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量也成倍的增长,进而增加了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开发过程中若不合理或者过度,很容易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目前,全世界众多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其中欧洲主要以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为主,北美主要以土壤侵蚀为主的土地退化为主,南亚主要以水蚀、风蚀和盐渍化等为主[2]。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最大,中东部次之。水土流失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保护现有土地资源不被破坏迫在眉睫。
本研究以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安塞县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安塞县水土保持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指出安塞县水土保持工作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期为安塞县的水土保持工作献计献策。
1 研究区概况
安塞县,地处108°5′44″E~109°20′18″E,36°30′45″N~37°19′31″N,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具有山高、坡陡、沟深的特点。安塞县属于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冬春季干旱少雨,干旱是本区最大的自然灾害。安塞县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安塞县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坡改梯、发展经济林,其次是营造生态林和自然生态恢复。
2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用来确定研究对象的竞争优势S(Strenghs)、竞争劣势W(Weaknesses)、机会O(Opportunities)和威胁T(Threats),然后按照矩阵形式排列,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形成SO、ST、WO、WT策略,然后分析并得出结论[3]。最后,根据结论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3 安塞县水土保持的SWOT分析
优势 (1)地理环境特别,水土保持具有典型性。安塞县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类型上处于沙黄土与黄绵土交错区,气候类型上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植被类型上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干草原过渡的森林草原区。安塞县土地类型多样,资源丰富,开展水土保持研究具有典型性。(2)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较早,经验丰富。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建立了第一个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以黄土高原为重点,面向全国,针对水土流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1973年,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建成,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以小流域生态系统为单元,研究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其中重点探求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流域健康诊断与管理理论及方法,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建立稳定、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途径和模式。建站40余年来,安塞站已为安塞县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在加强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监督管理。安塞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并执行水土保持法及水土保持条例等法律法规,还制定了符合安塞县实际情况的地方政策。
劣势 (1)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安塞县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在长期强烈的土壤侵蚀下,地表变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结构相对疏松,在内外力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破坏和移动,遇水则易崩解分散,抗蚀力很弱,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4]。在雨季6-9月降雨较强且较集中时,暴雨径流冲刷会降低土壤肥力,导致生产性能好的表层土大量流失。(2)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均未达成共识。建国以来,包括安塞在内的黄土高原非常重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但如何治理以及采取何种方法治理,一直未统一。20世纪50年代争论的焦点是先治沟,还是先治坡,以生物措施为主,还是以工程措施为主。20世纪80年代左右讨论的焦点是建牧业基地还是建林业基地。到90年代末掀起了退耕还林还草的高潮。这3个时期的治理目标分别是:减少入黄泥沙、发展本地经济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虽然第三个目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以执行,但前两个目标并没有真正的贯彻并落实[5]。
机遇 (1)撤县设区的机遇。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陕西的行政区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今年3月陕西省已上报国务院的县级行政区划调整事项有5个,其中就包括安塞县撤县设区,这对安塞县来讲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能够极大地推动安塞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安塞县的城市化水平。(2)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安塞县作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早于1973年,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就在安塞建立了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建站30多年来,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
威胁 (1)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塞县的公路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但在全国各省铁路网线铺设的大背景下,安塞县仍没有开通铁路。交通的不发达,不仅影响着与外界交流的通畅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会影响着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2)对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受知识水平和宣传普及力度的影响,安塞县县域群众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长期以来人为的陡坡耕种、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土体结构以及原有地貌形态,这种只顾及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行为,严重制约着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水保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与民众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水土保持的重视。
SWOT分析 矩阵安塞县开展水土保持的内在优势(S)水土保持工作已开展多年,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地理环境特别,水土保持具有典型性。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全民对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其水土保持工作因以利用优势降低威胁战略为主,利用丰富的水土保持经验,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同时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
(SO):最大限度谋发展战略。抓住安塞县即将撤县设区的机遇,依托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的优惠政策,力争让安塞县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的典范。\&劣势机会组合(WO):利用机会、回避弱点战略。抓住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的改善自然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让治理目标与治理措施早日达成一致。\&威胁(T)\&优势威胁组合(ST):利用优势、降低威胁战略。依托国家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劣势威胁组合(WT):防御合作战略。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平和成效。\&]
4 结语[3]
安塞县水土保持工作在未来发展中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不可避免的劣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安塞县作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制约其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还是人才和技术的缺失,人们对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意识不够。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结合安塞县水土保持所处的实际境况和所面临的问题,人为安塞县水土保持工作应以利用优势,降低威胁战略为主,以其他战略方法为辅,抓住安塞县即将撤县设区的良好机遇,加大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全力推动安塞县水土保持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礼先,朱兆金。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笪志祥,汪绍盛,方天纵。 国内外水土保持研究现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21(2):24-26.
[3]A S G,M J Policy and Strategy:Text Reading and Gases[J].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79.
[4]杜盛,刘国彬。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功能[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水土保持研究 篇12
[关键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景观;生态旅游
1园区概况
琵琶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湖北大洪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风景林地生态景观区,距随州市城区(曾都区)66km。园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1007.9mm,其中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3%。园区属残丘、岗地地貌,地形起伏小,土壤母质主要为第四系更新统冲积物,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包括红砂岩黄棕壤性土、泥质岩黄棕壤性土及泥质岩山地黄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0.92%~1.49%,pH值6.8~7.4。园区四周环水,由大小不一的7块小丘岗组成,高程170~194m,坡度集中在5°~25°,总面积10.39hm2。主要地类为园地和林地,园地种植板栗、油茶等,林地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栎、杉木、刺槐、杨树等,林下草种主要有白茅、狗牙根等,林草覆盖率约为23.6%。园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局部存在崩塌等重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4.69hm2,占总面积的45.1%,其中轻度0.90hm2、中度2.34hm2、强烈1.03hm2、极强烈0.36hm2、剧烈0.06hm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示范园的荒地等,平均侵蚀模数2199t/(km2·a),以中度以上侵蚀为主。2012年起随县水保局整合多方资金实施了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前示范园内环岛交通及坡面水系工程基本完善,坡面基本整治为梯地,但水力侵蚀仍较严重,且景观效果较为单一,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因此,本设计着眼于园林景观视角,在优化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道路交通的前提下,辅以生态综合护坡、生态排水、生态护岸、植物篱等生态水保工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以发挥园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水保示范作用。
2园区总体布局
常规的园区规划思路是结合项目区典型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条件,划分水土流失试验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区及其他功能服务区等功能分区。由于该示范园是在已有AAA级景区基础上建设的,是众多电影外景拍摄地和游览胜地,因此在实际总体布局规划时应创新功能区划分,以生态园林景观分区为先导,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等功能融入其中,使得水保示范措施与生态景观格局有机结合,以因地制宜治理、经济适用为导向,满足水保科技示范与生态景点观光的综合需求。示范园总体布局示意见图1。根据园区地块分布、道路布置和地块特征,构建“一轴、七岛、六区”的空间布局。“一轴”:根据园区南北走向的丘岗地貌特征,以主干道为主要景观轴线,打造景观大道,沿主干道布置基础设施,将沿线各区的环岛路串联起来。图1示范园总体布局示意“七岛”:为园区内分布的7座丘陵岗地,通过对现有林草植被情况及地块条件的分析,结合区位特点和环岛交通,加入水土保持试验小区、示范小区、水保培训中心和水保科技展廊等不同类型的水保项目措施,营造突出各岛特色的园区风貌。“六区”: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地形坡度和水保措施将园区分为六大片区,分别为码头登岛区、竹林月季种植区、经果林种植区、湿地生物展示区、生态林草鸟类栖息区、观赏树种种植区。同时,将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及园林休闲服务等功能融入各区,打造新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示范园总体分区布局见表1。
3分区建设
3.1码头登岛区
该区地势较平,主要功能是园林休闲服务。该区种植设计是在保留现状植被的同时增加种植密度,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栽植生态林、码头两侧抛石护岸。入口设计2m宽透水步道衔接码头平台,利用入口地形高差布置台阶踏步,两侧种植二月兰、美女樱等灌木,形成台地式景观。踏步尽头接景观花廊,廊道花架种植凌霄花、紫藤等藤类和观花植物,加强入口空间进深感。步道踏步和花廊两侧大空地补栽樟树、刺槐、广玉兰等乔木,搭配紫穗槐、荆条、狗牙根、鸢尾等灌木及地被植物,打造登岛入口景观轴。在此基础上改造区域内地被层植物配置,在满足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搭配常绿树种,营造岛内特色入口景观。
3.2竹林月季种植区
该区南侧紧临码头登岛区,东侧临湖。场地内顺应地形规划布置水保培训中心、科普展廊等建筑,为古典中式风格。科普展廊内展示多种水保措施图片,展廊的一侧种植竹子,搭配月季等花灌木,形成错落有致的竹林、花丛景观,在实现科普展示功能的同时营造竹林特色景观。在竹林及花丛北侧梯地搭配种植草本花卉形成梯级绿化。竹林植物选取木竹、松花竹、葱竹、毛竹、淡竹、慈竹、湘妃竹、箬竹、刚竹,灌木及地被植物选取月季、栀子、美丽月见草、黑麦草、狗牙根、麦冬等进行组合搭配。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以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为主,展示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排水沟道及消能措施。生态排水沟道展示小区位于月季种植区内,草沟、硬化沟、土沟均为U形沟,坡度12°,沟长20m,沟口宽2m,出口处设置八字墙消能,通过对比草沟、硬化沟及土沟3种形式的排水沟防冲及排水效果,展示生态排水沟道的抗冲刷能力及生态效果。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篱、生态排水沟、干砌石排水沟、沉沙池等。
3.3经果林种植区
经果林种植区的坡地已初步整理为梯地,在保留现状果树的同时,选取多种果树进行大量复合种植,并采用植物篱护埂保持水土。经果林的植物选取猕猴桃、蓝莓、核桃、油茶、板栗等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品种。林地内设置步行道,采用透水材料铺设,步道两侧种植二月兰、美女樱、金银花等花灌木,搭配林地内狗牙根、白三叶等地被类植物进行草花组合,打造自然生态的观赏性通道。在现状田坎上种植金银花、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既可保持水土,防止田坎坍塌,又能形成自然生态的植物篱,美化园区。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包括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园林休闲服务。在经果林种植区的西南侧布设9处坡面径流观测小区,其中6处为经果林+植物篱径流小区与撂荒地小区(坡度8°~15°),3处为灌草植物篱径流小区与撂荒地小区(坡度为12°)。将经果林种植区中段北侧环岛路上方的开挖边坡设置为边坡防护示范小区。3.3.1“经果林+植物篱”径流小区根据实地踏查及试验需要,在示范园内布设板栗+金银花植物篱、油茶+金银花植物篱作为野外径流场观测典型样地,并设撂荒地小区作对照。径流小区长5.0m、宽20m。为防止区外径流进入小区,沿周边设高出地面20~30cm、埋深30~50cm、厚11.5cm、用砖围砌水泥抹面的挡水围埂。围埂外侧为与小区处理相同的保护带,带宽1.5m。每一径流小区内安装有水分张力计,末端设有集水槽及直径120cm、高110cm的九孔分水桶和径流桶,径流桶内装设有浮标,可进行自动观测和数据传输。根据区内坡度分布情况,分别按照8°、15°两种坡度修建各植被类型小区,共计6个标准小区。3.3.2灌草植物篱径流小区在坡度12°的坡面共布设3个径流小区(尺寸同上),进行不同种植模式径流泥沙蓄水保土对比试验,分别为对照、麦冬草带、紫穗槐+麦冬草带。3.3.3自动气象站设置小区径流场的同时在就近地段建立小型气象站,主要测定降雨、风、气温、地温、空气湿度、蒸发等要素。3.3.4开挖边坡防护示范小区该区布设于经果林种植区内,利用环岛路两侧的开挖边坡进行设置。开挖边坡高4~6m,地面高程172~178m,根据目前常用的边坡防护技术,主要选取生态袋护坡、石笼网挡墙护坡、绿化砼护坡及普通砼结构护坡4种形式进行防护展示,以展示不同类型防护措施的水土保持生态效果。3.3.5土坎梯田示范小区土坎梯田及节水灌溉示范小区位于经果林种植区的南侧,小区集中展示土坎梯田及水系、道路配套等坡地综合治理技术,根据项目区土壤质地优化田坎边坡生态防护。3.3.6坡地生态果业技术示范小区立足湖北省的果树品种,选择猕猴桃、蓝莓、核桃、油茶、板栗等经果林品种,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坡地生态果业开发新技术、新成果,展示果园配套等高植物篱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效果。
3.4湿地生物展示区
该区主要布置在示范园东南部小丘岗的亲水缓坡地上,该地块地势相对较平,设计目的是增加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持山地水土和营造生物生存环境。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以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为主。水土保持生态驳岸防护是在水陆交界区域设置缓坡,在缓坡上种植狗牙根或黑麦草,利用植物根部的持土力进一步保持水土,依托植物的茎秆,减缓水流速度。同时为了增强生态驳岸的稳定性,采用“柴枕法”对驳岸进行加固处理,即利用木桩或捆扎树枝向陆地方向钉入驳岸。利用石块、树木等天然材料,打造自然生态驳岸,根据季节水位变化形成水陆交界区域,保障生物栖息交流空间,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空间。在浅水区域营造生物展示区,规划一处浅滩,为人们提供亲水活动空间。滩地上布置景石小品,增加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加强人的参与性。依托滨水资源构建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滨水区域根据水位变化,种植各类水生植被营造湿地景观,满足湿地观赏休憩的需求,也为各类生物营造良好的繁殖和生存空间。植物配置上选取萱草、石蒜、梭鱼草、薰衣草、石菖蒲等湿生植物,滨水区种植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搭配凤眼莲、睡莲等浮水植物,形成良好的湿地生境景观。
3.5生态林草鸟类栖息区
该区位于示范园的最南端,设计从生态景观修复的角度出发,对现状生态林进行补植、密植。鸟类栖息林是湿地鸟类重要的歇息地和繁殖地。按照鸟类的生活习性,为鸟类提供适当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栖息林区以隐蔽性强的树种为主,生态林树种选取当地乡土树种,如刺槐、湿地松、圆柏、栎树、樟树等。林下植物设计注重水土保持效益,种植紫穗槐、荆条等灌木,搭配狗牙根、白三叶、黑麦草、麦冬等地被植物。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主要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设有生态林示范小区、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试验小区。(1)生态林示范小区。以现有植被为主,改造植被群落。在实施中,不对原有树种作砍伐和移植,较大的群落中不增种树木,只在疏林地种植新树,让新树与原有树木自然协调生长,发挥生态修复的功能。(2)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试验小区。对适宜坡面沟系种植的草类品种、坡面沟系植草技术和坡面沟系植草的生态经济效益等开展试验和研究。共设置草本植物样区8个,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物篱、坡面水系工程等。
3.6观赏树种种植区
该区位于地质公园景区大门正对面,与游客码头隔湖相望,通过种植大量成片的观赏树种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植物季相景观,与对岸码头入口形成对景,使进入景区大门和码头的游客一眼就能观赏到对岸的景色,直观展现园区园林景观效果。植物品种上选择樱花、桂花、银杏、蜡梅、日本红枫等观花植物,其中樱花、银杏、蜡梅进行成片栽植,点缀桂花及日本红枫,林下种植紫穗槐、紫薇、红花檵木、葱兰、石蒜、麦冬等植物,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风景林。该区水土保持示范功能主要有园林休闲服务、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展示。在坡地经济林示范小区以季相景观的观赏树草种为主,并配套等高植物篱和坡面水系工程,体现了坡地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观光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示范园美化绿化的高标准。采用的水保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草、植物篱、坡面水系等。
4结语
水土保持研究 篇13
【关键词】土壤固化技术;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工艺;养护
土壤固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集力学、结构学、化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于一体,其处理对象包括砂土、淤泥、生活垃圾等一些固体物质或半固体物质,不仅起到加固、稳定作用,还能增加结构的防渗、耐久、防污、抗冻、变形、稳定性能,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交通、海防、环保以及市政等各个领域。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地理地貌、地质条件差异很大,所以一些地区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干旱、荒漠、昼夜温差过大、冷暖频繁交替的地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更是一大挑战。土壤固化技术则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下面就对其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做出探讨研究。
1 土壤固化技术概述
土壤固化技术是将土壤固化剂与土壤混合压实的一种用于土壤固化、稳定的工艺,通过土壤固化剂将土壤活性和胶结土壤颗粒激活,使松散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承载力、抗渗力和耐久性的固结土,从而改变原土壤吸水后不稳定的特性,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土壤固化剂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很高的固化强度,与水泥固化相比,同龄期抗压强度可提高180%以上,抗折强度则可提高200%以上;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够抵抗酸碱盐的腐蚀;具有很好耐水性和耐久性,土壤固化后水稳定性、抗渗性、抗冻性和整体强度都会大幅度提高;相较于水泥固化,土壤固化剂的干缩性更小,耐磨性更好;固化土具有很广的适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水土保持工程中,无毒、安全也非常重要,相关检测表明,土壤固化剂能够满足水土保持工作要求。
2 土壤固化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
土壤固化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实施的测试和要求
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应用土壤固化技术时,必须按照要求做好相关方面的测试和试验,确定土壤粒度、水分范围、拌合物碾压时间,通常,土壤颗粒应小于5mm,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25%-35%,搅拌时应保证土壤固化剂与土壤的充分混合,混合均匀度必须达到80%以上,在拌制后2个小时内可进行碾压;做好强度试验,在压实度达到90%的情况下采用标准制样进行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强度应大于;进行现场试验,该试验内容包括施工现场混合料配比试验、室内成型试验、室内标准养护试验、现场施工成型试验、现场养护试验、现场取样制作试验,通过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工程所在地自然条件下固化土体的各种物理性能与理论数据的差异规律,在标准样制模14天干化后还要进行浸泡、抗冻和毒性试验,保证固化剂配比具备一定的抗浸泡能力和抗冻能力,确保土壤重金属、氟化物、氰化物等物质的安全性能;另外,还要进行观测试验,观测固化层的抗压强度、耐久性能和变形性能。
施工工艺
土壤固化技术的施工流程为测量放线―基槽开挖或场地平整―地基夯实―模板支护―备料、筛分、闷料―加入土壤固化剂拌合―分层摊铺回填、夯实、收面―养生,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人工施工方式或者采用小型机具进行施工,施工简单方便。
首先,堆放材料前,应首先整理下承层,使路面垫层强度、坡度和平整度都达到设计指标和相关技术要求,然后将中线布设在路面基层或土基上,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控制点处设标桩进行测量放样,测量实际高程,并标出固化层边缘的设计高度。其次,做好材料准备工作,选择无机类土壤固化剂,土壤中应无杂物、树枝、杂草、腐殖土等,清除尺寸超出设计范围的土壤颗粒,之后计算出各种材料的用量和配合比,并将土均匀堆放起来。第三,摊铺土料,在摊铺前应进行相关试验确定摊铺系数,之后选择合适的摊铺工具将土料均匀摊铺在设计宽度上,保证摊铺平整度,摊铺完成后要对其厚度进行检验,达标后可进入下达工序施工。第四,摊铺完成后,如果发现土壤含水量过小,可采用均匀洒水的方法闷料,避免局部水分过少或过多。第五,摊铺土壤固化剂,摊铺前根据计算出的使用量将其按照施工作业路段摆放好,之后采用人工摊铺方法或刮平机将固化剂均匀摊铺在平整的土层上;结合施工条件选择合适拌合器具将材料均匀拌合,为了防止固化剂落入底部,在开始拌合时应掌握拌合力度,不应拌到底。第六,采用洒水车再次均匀洒水,洒水完毕后,需要再拌合至少4遍,拌合期间,实时检查混合料含水量,实际含水量不应小于最佳含水量,可稍微大于最佳含水量,待到混合料均匀且含水量适中即可停止拌合。第七,整型、碾压,需要注意的是,从拌合到碾压时间不应超过5小时,初步碾压后要在路面上均匀撒铺2~4cm厚的混合碎石,然后再次碾压,使碎石完全嵌固在固化层中,确保路面层没有明显轮迹;碾压期间,始终要保持表面湿润,发现松散或起皮现象要及时处理;压实度应大于90%,根据实际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碾压机,保证有足够均匀的压实度。最后,做好养护工作,可采用洒水覆盖法进行养护,养护期大于7d,通常在7d养护时间内试件的强度就会基本稳定;对于干旱、多风沙地区应进一步规范其固化施工,确保固化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3 结语
实践表明,土壤固化技术是一项非常有效、经济、环保、可靠、方便的水土保持措施,用于水土保持工程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极强,它不仅能够起到加固、稳定的作用,还能够满足水土保持对固化层耐久性能、变形性能、防渗性能、稳定性能的要求,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恢复生态环境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具有极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当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加大对土壤固化原理的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并促进专业施工队伍的形成,努力夯实土壤固化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和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光照,武晟,王云正。土壤固化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 2011.
[2]武晟,许光照,谢永平,胡丽萍。土壤固化技术应用于戈壁荒漠区水土保持工程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1).
水土保持研究 篇14
关键词:城镇化 水土保持 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为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固原市的发展,如期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了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暨大县城建设战略,从而对处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固原各县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一、大县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问题
(一)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暨大县城建设战略
宁南山区固原市属的西吉、彭阳、泾源、隆德四县及原州区,和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同心、红寺堡区、海原四县(区),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246万。自2011年4月启动以来,自治区政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9亿元,间接撬动社会城建投资150多亿元,超过了“十五”和“十一五”城市建设投资的总和[2],使各县区步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固原市基本情况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市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整体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内。水土流失分布广、危害重、治理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头号生态问题。据2000年宁夏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全市四县一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土壤侵蚀模数多在2000-10000吨/平方公里·年之间,平均年输入黄河泥沙约3500万吨[3]。
(三)、大县城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新要求
根据《固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固原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将由原来的平方公里增加到2030年的平方公里。人口将由现在的约19万人增加到22030年的约为45万人。如何做好大县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使大县城建设在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中又好又快推进,是实施大县城建设战略的内在要求。
隆德县城郊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探索
(一)流域概况
清流河示范小流域位于隆德县县城以东,渝河一级支流,流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包括城关镇的4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总人口4051人,其中农业人口3951人。
(二)主要做法
1、总体思路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切入点,以梯田建设、河道整治、小型水保工程、淤地坝、灌溉系统和产业园区的建设为主,通过实施坡面治理工程,减少土壤侵蚀,降低面源污染;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增加林草植被,涵养水源;通过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美化环境,降低水体污染;通过实施村庄综合环境整治工程,实现垃圾、污水集中治理,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料和低残留的农药,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营造和谐人居环境、提高生态旅游质量。
2、措施规划
生态修复区。实行全面封禁,涵养水源,严禁人为开垦、放牧等生产活动。
综合治理区。通过兴修梯田、水平沟、谷坊、蓄水池,疏浚河道,整治岸坡,绿化岸坡等措施,开展综合治理。
生态农业区。主要通过育苗基地、中药材基地、花卉产业基地等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人居环境区。通过硬化道路,安装自来水,减少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3、建设内容
一是梯田建设公顷;二是人工造林公顷;三是人工种草200公顷;四是生态自然修复公顷,修建标志牌和宣传碑15座,补植补造林木公顷;五是修建小型工程165处;六是修建田间道路16千米;七是修建小高抽14座;八是修建扬水站2座,建设示范性灌溉工程2处;九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硬化道路千米,解决给排水260户,建垃圾收集点11个;十是河道治理千米;十一是新建小型淤地坝3座。
(三)取得成效
项目区治理程度由%提高到了%,新增林草措施面积公顷,林草覆盖率由%提高到%。流域内人均产粮达到450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50元以上,农、林、牧、特色种植用地比例由原先的∶∶1∶0调整为∶∶∶1,农、林、牧经济结构由原先的∶∶1调整为∶∶1,优化了产业结构。
依托治理成效,招商引资,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正在流域内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隆德县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给力美丽大县城
(一)水土保持先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大县城建设总体布局。
隆德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始于2008年,大县城建设开始于2011年。水土保持先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先破坏后治理”或者“边破坏边治理”,真正体现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理念。县城建设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和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以城乡结合部为着力点,主动对接大县城与新农村建设。
通过治理,有效解决了隆德县城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强化了大县城建设中高强度开发的生态支撑,消灭了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烂、臭,提升了县城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让城乡百姓共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的同时,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地理、空间和生态条件。治理之后的清流河,成为连接城乡的绿色生态走廊、特色产业走廊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廊。
(三)开发乡土树种,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注重县城自然生态特色。
六盘山是黄土高原的植物基因库,隆德县把六盘山珍稀植物开发应用到小流域治理中,坚持和实践了保护原生态、原地貌植被、近自然生态的新时期水土保持理念,增强了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拓展了大六盘经济生态圈的范围,为大县城特色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示范,同时也为六盘水珍稀植物的产业开发做出了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李文章。跨越发展,强市富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固原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固原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
[2]陶 涛。 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带动山区跨越发展。宁夏日报。 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