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5689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精编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第一篇】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第二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6.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

3.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

4.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第四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分享的“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精编5篇”,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xx。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xxx。

提示:

杠杆要平衡:

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xx,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xx。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

课堂作业:课本193页题目2、3

板书设计:第一节杠杆

一、杠杆

1、定义:一跟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

(5)阻力臂

二、探究实验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第五篇】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学器材。

音叉、光具座、天平、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温度计、刻度尺、玻璃杯、水、纸片、盖和底钻小孔的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有怎样的作用?学习物理为什么要进行控究?怎样才能学好物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物理学。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

科学精神的科学。(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2、学习物理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学习物理还对提高科学素质有特殊作用。(强调物理学的重要性,一定要学好物理。)。

(二)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重视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要学会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

2、注重知识的理解。

(三)、参观实验室。

1、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2、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四)、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五)、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

(六)、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三、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知道了物理学是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一门科学,知道了学习物理要学什么和怎样学习,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四、布置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1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静电小实验、三原色陀螺。

板书设计。

认识物理。

一、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物理学: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

二、学习物理:学习知识、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三、怎样才能学好物理:1、重视实验和探究式学习。2、注重知识的理解。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二、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356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