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制度(通用4篇)
【导言】此例“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制度(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第一篇】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不完善
(1)执行财经纪律观念淡薄。不少单位是单位领导收支审批“一枝笔”,执行财经纪律存在着极大的个人随意性,很多财务行为不受约束,未能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为某些干部占用、挪用资金提供可乘之机。
(2)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有些单位没有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有章不循、有规不守;有些单位出纳兼任记账、档案保管,记账兼任复核;还有的是驾驶员兼任会计,材料保管员既保管实物,又承担部分会计职能。各单位均普遍存在着这种严重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处置随意性大
(1)固定资产的计量不科学,资产管理信息比较混乱。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同于企业固定资产,其购买和建设费用全额列入事业费支出。不按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这样的账务处理中,以收入数额为基数计提的“修购基金”和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产生脱节,无法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数作出正确反映。
(2)固定资产监管力度不够。固定资产没有专人管理,造成部分固定资产未经批准也未办理产权变动手续,就被作为本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向外出租或兴办经济实体,国有资产处置也比较随意。有的对不用或过时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就随意报废,使大量资产流失。
3.财务管理行为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部分事业单位核算的很多原始凭证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虚假的现象。这些不完整或者虚假的原始凭证被纳入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财务管理信息失真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或个人利益,不顾诚信道德而损害单位和公众利益,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假账真做,造成账实不符,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粉饰业绩等目的。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
(1)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一套内控严格、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对现金管理、财产审批、审批权限分配、财务计划制定和实施、资金筹集和使用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2)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者的基本依据和行为规范。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的要求,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以财政部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为标志,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要逐步使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以法律形式明确行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同时,要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督促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2)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认真搞好资产清查,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推动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构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促进资产调剂或调配,优化资产配置和分布。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
(1)充分认识财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把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精、责任心强的人员调到财务岗位上。
(2)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各级财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财务管理人员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和政策水平,加快财务信息传递。
4.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监督体系
(1)规范内控措施,实现有效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不相容职务分离”及“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明确职能,强化责任,真正做到确保支出合理真实,凭证有效,审批手续明确、严格;事业单位领导应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配备。
固定资产基本情况汇报【第二篇】
旧制度中资产的期末计价均按实际成本,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可以提取投资风险准备。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旧制度中规定,保险公司如有经国务院特批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具体的账务处理没有做出规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乃至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都将成为其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链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成本法和权益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是针对所有的金融企业)。
(三)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新旧制度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规定相同,而对于另外几种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帐价值。”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评估确认的原价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4.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帐价值。”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新制度规定“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本论文由整理提供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3.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方法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6.盘盈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而新制度根据其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采取与捐赠固定资产类似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
7.新制度还规定:“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金融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这在旧制度中均未说明。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旧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受益年限的期限摊销。”而新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其他情况新旧制度的规定一致。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是摊销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新制度对于长期待摊费用规定的概念一样,但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不再包括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直接计入损益)以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损益),并且明确指出:“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2.旧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当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按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开办费不大的,也可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新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旧制度规定的开办费,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金融企业开始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此项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等相关费用,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新制度规定,如果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做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有以下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除上述情况之外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除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新制度规定,在以下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金融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旧制度对此没有规定。
3.新制度还对资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以及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在旧制度中均无规定。
(七)短期投资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的除外。而旧制度中规定,除已计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一般应于收到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八)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下会计处理有很大区别,所确定的各期所得税费用也不同。旧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缴纳所得税。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递延税款”科目。
(九)外币业务核算
新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主要变化有:
1.旧制度中规定,采用外汇分账制的公司,应设置“货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有关外币账户的联系均通过“货币兑换”科目核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新制度中规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各种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金融企业发生结售汇、外币买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外币买卖’科目应采用多栏式账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等。”
2.旧制度规定,对于采用外汇统账制的公司,月份终了,其按照月末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该项在建固定资产成本;除上述情况外,均计入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期损益。新制度则规定:“采用外币统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分别记账本位币和各种外币进行明细核算。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期末时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
3.新制度对外币报表折算作了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应将以原币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折算为人民币。具体折算方法如下:资产负债表,除权益类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权益类项目按照历史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作为外币折算差额单列项目反映。利润表,按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而旧制度中对此没有做出规定。
(十)增加了会计调整
新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做了详细规定: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当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附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内容,但不包括现金流量表正表)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当说明其原因。旧制度对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项的处理
新制度对或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指出金融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旧制度对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规范
旧制度规定,公司的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规范。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不要求编制和提供财务情况说明书的金融企业除外)。”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资产管理
0.引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这为私有制经济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所有制经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迫使企业在资产分配管理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以适应资产管理的新规范。供电企业是提供用电服务的主要单位,电力产业面对新经济体制局势已实施了多方面的政策变动,强化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1.供电企业实施资产管理的意义
企业资产管理是面向资产密集型企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称。它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以优化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电企业重视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资产
资产管理属于系统性的协调措施,供电企业由资产控制延伸于市场竞争,逐渐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一项新型供电业务的市场推广需借助系统性的资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供电服务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模式,帮助新产业结构的规划控制,按照市场交易规律经营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便能增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协调支配
考虑到社会各方用电量的持续增多,供电企业也积极扩大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这也是参与同行竞争的常用方法,依靠占有率的提高锁定更多的客户群体。错误的市场决策不但未取得预期的经济收益,反而增加了企业营运阶段的操控难度。资产管理作用于市场开拓,能够先固定已占有的市场范围,协调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的支配流程。
规划经营
优越的管理体制是企业成功经营的重要因素,资产管理是现代经管体系的主要组成之一。供电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方案,不仅增加了业务项目执行中的资金投入,也阻碍了资产运转期间的正常支配。基于资产管理的经营模式,可提前发现本企业潜在的风险隐患,把电力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反馈给供电企业,得以实施全新的经营管理方案。
控制成本
成本投入与经营收益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电网建设依旧处于“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直接导致供电企业成本耗资超标准。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局面,电力企业容易盲目地控制经营成本,所以必须针对性地安排资产管理计划,根据现有资金额度编制合理的改革措施,适当地控制供电系统运行成本的支出,提高固定资产分配的有效利用率。
2.新经济体制下资产管理的综合措施
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是个集成系统,虽然可以分为多个模块,但模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关的。设备、维修、库存、采购、分析等一环套一环,做到有关信息“一处录入、多处共享”,保证了资产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资金管理
资金是国民经济中财产物资的表现形式,常用货币单位衡量某个企业资产价值的大小。对于供电企业而言,资金是其从事供电服务及工程建设的核心条件,只有筹集到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企业资产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资产管理应坚持“资金控制”为中心的原则,从收入、支出两方面完善现有资金的管理。如: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中,供电企业根据现有资金资产的多少,合理地参与工程投资计划,减小资金回笼潜在的风险。
实物管理
固定资产是实物管理的主要对象,财政部颁发的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是这样对固定资产下定义的:“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这应该是固定资产的准确定义。新经济体制下供电局调整固定资产管理方案,更加注重供电企业实物资源的协调分配,提高实际物体资源的使用率,进而促进了实物资产应用价值的实现。
客户管理
稳定客户资源是供电企业效益创收的基本条件,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顺利地推向电力产品与服务业务。因而,客户管理需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以优质的商品质量及供电服务获得客户的认可。供电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商业服务,如:设备维修、技术指导、咨询讲解、售后服务等。无论是生产型或销售型企业,不断提升其服务质量易获得广大客户的认可,提高客户对某项服务的满意程度,这是企业持久经营的关键所在。
市场管理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残缺造成了诸多风险隐患,非正当经营的经济行为比较普遍。基于资产管理模型下的市场决策,要求企业强化电力市场的维护,凭借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创造健康、规范、持续的市场环境。尽可能在原有供电服务项目上进行优化调整,综合改善现有的经营模式,为企业塑造优良的品牌信誉。为此,重点加强行业服务质量的改革工作,往往能获得消费客户对品牌的最高“满意度”,维护了供电市场的发展。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期间多方面的内容,也是对整个企业运营的统筹性管理措施,符合商业时代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刺激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变动调整,通常涉及到营业、资本、财务、集资等多项经济活动的预算。供电资产管理过程的全面预算是现代经营常用的管理模式,结合现有的资金额度及资源条件,制定统筹性的调配规划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创造预期的经济收益。供电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需筹集项目资金,预算要结合资产实力分析债务偿还周期,预防债务积累过多引起的资产风险。
3.企业资产管理实现过程的分析
供电企业开展资产管理活动,需立足于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企业资产管理的执行与实现离不开各种基础数据准备与支持。企业资产管理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因此要求基础数据实现规范化,或者说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企业资产管理也要求数据的准确性,这就需要管理制度的配合,深入挖掘数据资源潜在的指导价值。依照供电企业长时间经营所积累的数据资料,其资产管理实现过程应融入日常经营、业务扩展、资金审核等几个方面。
日常经营方面
面对不同阶段实施的经营方案,供电企业的资产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决策者制定日常经营方案,弄清资产管理的具体内容,带动电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是保证企业长期性经营的有利因素,能够激发出行业内在的发展潜力,使其迅速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电力产业链是国民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资产管理走改革创新路线是实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
业务扩展方面
业务扩展放宽了供电企业的业务项目,使企业获得经营利润的途径变得更广。新增供电服务内容,应考虑固有资产、无形资产的持久规划,前者是以货币作为衡量单位,后者则是以企业的品牌价值为主体。因此,不能仅限于供电业务的改进,供电系统运行使用的硬件设施也是服务的对象,可添加设备维护、技术指导等项目,扩展业务必然会带来收益的增长。
资金审核方面
由于资金是供电企业最关键的资产形式,执行资产管理方案需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获得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才能进行资产管理。资金审核的内容:一是现有资金。一般指货币资金,财务人员统计出企业账户固有的资金额,以供电业务经营为指导规划资金的收支;二是外在资金。这类资金常用于市场投资或其他业务拓展,即“流动性资金”。供电企业授权给资产管理机构,着重强调资金资产的具体审核与统计,以财务报表方式反映出资金利用现状,进而发挥出审核与监督并存的成效。
人员调配方面
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或管理方案都需要不同人员的参与,供电资产管理实现过程中综合调配人力资源,能够发挥出“省时、省力、省钱”的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审阅供电企业提供的资产资料,按照资产管理方案实施的要求把人力资源划分为一线人员、中层主管、高层管理者,再具体分配资产管理流程里不同人员应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一线人员负责供电系统控制及设备操作;中层主管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活动组织;高层管理者统筹性指导企业营运。三层人力资源共同参与资产管理,减少了资产方案运作的难度。
内控审计方面
资产管理并非独立操作的控制模式,整个管理流程还要配合其他辅的措施,严格防范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流失。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另外,内控设计也可研究出造成资产管理缺陷的相关因素,为供电企业改善内控及资产管理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内控审计运用于资产管理也有显著的抗风险作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供电企业通过转变内控计划可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
4.结论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是服务于广大用电客户的单位,其资产管理水平不仅影响日常经营的经济收益,也关系着所有用户的用电状况。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供电企业开展资产管理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技术平台,管理方案的执行与实现需坚持“多元化”思想。除了关注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管理,还要把重点转移到更大范围的市场环境,促进形成内控与外控相互统一的供电资产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萧展辉。企业资产管理在供电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供用电,2007,(2).
[2]李惠玲,盛万兴,曹添海,刘永梅。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3).
企业固定资产如何管理【第四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挑战;
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的生产模式、运行模式、营销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有了很大变革,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电力企业的运行成本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不仅需要生产技术的革新,更需要管理水平的提升,固定资产作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该部分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企业实施固定资产优化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要想实现电力企业固定资产优化管理,没有这个准确可靠数据信息基础,便无法实施价值分析,更不可能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实际与所需的矛盾使得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成为企业实现优化管理第一个要面临的挑战。
2、项目费用管理是企业固定资产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在规划阶段中一旦在不能全面考虑未来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成本,将会导致在将来未知的时间段内,很有可能出现固定资产成本与费用严重浪费现象。
3、优化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在原有不完善或影响企业工作效率的落后管理流程加以优化改革,目前电力企业大部分都没有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系统,信息孤岛问题极为严重。企业固定资产优化管理需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生产使用维护部门共同合作才可以实现。
二、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部分投资不合理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企业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战略发展,为扩大再生产打下基础。投资过剩会使资产收益率降低,增加企业经营风险;投资不足又会阻碍企业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资产实物变动与记录脱节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电网需要不断更新,电力系统的固定资产不断在发生变化,比如变电站的新建、改扩建,线路的迁移、改道,电缆入地等等。实物部门所进行的技术改造、资产报废等业务记录只有在其流转至财务部门时才能得以反映,而这种记录的传递存在着滞后,因而使一部分资产账、卡、物不符。账、卡、物不能同步变化,导致了账外资产的产生。对这部分账外资产缺乏管理,就有可能使资产流失。另外,资产使用部门对报废资产管理不严。有的资产已报废但没有记录,导致了账面资产虚增,同时也少计了一块资产清理收入。
3、资产增加环节存在漏洞
固定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其增加方式包括购入、自建、接受投入、融资租入、接受捐赠、盘盈等。电力部门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的建造过程涉及的设备多、工序复杂,管理不善就容易产生漏洞。导致企业资产在不健全的各类制度下不显山、不露水的悄然流失。
三、电力企业实施固定资产优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控制制度
对固定资产投资编制计划,根据计划制定预算,并对相关指标考核,是有效控制投资,增加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计划和预算的编制可防止投资的盲目性,使投资既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有资金保障。电力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对用电的需求,由电力销售部门、生产技术部门、计划部门、财务部门等共同参加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编制资本支出预算。计划经认真研究、反复协商、综合平衡修订后,由财务部门审核,最后由单位的最高管理层批准后执行。
2、实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
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置相关的工作岗位,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3、实行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
归口指财务部门为固定资产价值的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部门是固定资产实物动态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职能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为资产实物保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保证资产的完整、安全;配合生产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报废、停用、转移等工作,做到卡、物一致。
四、加强管理中关键环节控制
1、资产设备验收控制
由于电力部门购人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技术要求高,所以在入账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查验收。企业应设立专职工程师对设备作全面和综合的测试验收检查工作,并对检查结果做出书面报告,审计部门再对工程项目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只有根据专职工程师签字同意的收货报告单和审计部门对竣工决算的审计报告,资产使用部门才能入库,财务部门才能入账。这一控制环节可保证设备的质量和资产的价值,堵塞招投标过程、采购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漏洞。
2、资产维修保养控制
企业对设备维修保养不及时,容易造成设备故障,进而导致电网不稳定,产生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不按实际情况任意实施维修,使设备维修费用过高,则会虚列支出,影响利润。所以,企业应设置专门的机构制定维修计划、实施维修计划、监督使用部门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对资产使用、维修和保养的结果进行记录并由审计部进行审计。目前电力部门实施的“状态检修法”是对固定资产检修管理的极大改善。
3、折旧控制
随着电力工业的现代化,电网设备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原有的折旧年限可能太长。企业应以财务部门为主,广泛征求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收集类似先进设备的各种资料,参照有关规定、标准,合理预计资产使用年限及残值。对于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调度自动化装备等,企业可申请采用加速折旧法,当然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有关折旧计提的变化应是合理的,且在变化期间应以数量表明和揭示它的影响,并说明变更的原因。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管理的规范与否反应出整个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属于极具代表性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以科学管理理念,吸取先进企业的经验投资于管理思想,然后结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与时下企业制度,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实现其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仰玉玲。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管理[J].市政技术,2008(03).
[2] 刘凯。新形势下企业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有益探索[J].科技资讯,2013(2).
[3] 殷召新,朱涉世。降低电力企业生产成本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吴小军。也谈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6(01).
[5]王占敏,张文丽。我国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7(19).
[6]杨哲旗。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