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集聚优质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小学语文教案集聚优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1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2、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所以,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什么?(再读读父亲说的话,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7)、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像这花生一样,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举例子(清洁工、送报员、)
(8)、作者明白父亲的希望吗?从哪一个句子可以看出,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理解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并指导朗读[肯定]。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
(9)、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齐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作者为什么以落花生为笔名,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2.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父亲谈话的教学中,学习详写和略写。
2、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只是根据各自的生长特点将果实挂在枝头,由此,体会到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可贵的品质。学习这种是借助花生讲明道理的写法叫“借物喻理”。
(六)、小练笔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你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详略得当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借物喻人
小学语文教案2
1、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发、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指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板书设计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借助图片理解文字,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3、为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编写小故事。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 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村居》一诗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突然,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于是,我引导他联系旧知,问:“这句诗和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咏柳》。”我不失时机地说:“《咏柳》写出了柳树之绿,这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柳树醉了。”“柳树为什么会醉呢?”“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运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进行写作训练。
4、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法,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英勇杀敌,为了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倒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吗?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悟英雄的壮举。
二、简介时代背景
为了更好地让我们了解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及搜集资料,谈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生词
2、在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课文脉络,交流(指名说)第一段(1)讲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第二段(2)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段(3)讲五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4—5)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段(6—9)讲五壮士英勇壮烈的跳下悬崖绝壁。
4、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急需的?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作者的叙述思路)
5、质疑:五壮士指的是哪儿五位?在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来
6、熟读课文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细细体会把感想臂注在一边。
8、交流感受教师点拨
9、学生质疑:你们发现哪儿些不明白的问题?
汇总疑难问题:1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为什么王三面是悬崖的棋盘坨转移?
2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寇的?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3五壮士最后为什么跳下悬崖?
10、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质疑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质疑问题
3你对五壮士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很敬佩)
4就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士的敬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吧!
四、回顾全文,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句子。
五、布置作业:
1编读边思考质疑提出的问题
2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谁来给大家把上节课学的故事讲一讲
二、分段知名有感情地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填空
出示小黑板:接受任务—→()—→()—→()—→跳下悬崖
提问:这五部分中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谁来读读、说一说感受?(指名读3、4位学生)
11、三、出示中心问题:思考: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成为“壮士”呢?联系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怕牺牲,英雄善战,以智取胜,具有崇高的品质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抓重点语句说说又有那些英勇豪迈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呢?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你有什么感受?
要求:
1.小组进行讨论.从文中抓重点词句分析理解?
2.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随时点拨
四.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一)、五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1.画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指名说,教师给予肯定)
2.学生自由读一读
3.谁想象着模仿五壮士作战时的动作、神态。读一读
4、从五壮士的神态、动作上你感到了什么?(他们英勇杀敌,一心想拖住敌人,消灭敌人,对敌人的仇恨是一样的.)
5、描写人物要描写语言、心情、动作、神态
出示小黑板:班长马宝玉(沉着指挥战斗)神态
副班长曹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心情
战士宋子义(把胳膊轮一个圈)动作
胡的林德林和胡福财(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表情
6、让我们带着对敌人的满腔愤怒读这一段吧!
过渡:五壮士完成了掩护任务后,他们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二)、五壮士不顾自己的危险往三面都是悬崖的棋盘陀转移?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明什么?(说明五壮士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圆满完成任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表现了他们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1.指名读第三段
班长是怎么说的?请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句.(指名说)
“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他们这样做说明了什么?(五壮士为保护人民,歼灭敌人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勇于牺牲的品质)
假如去掉这个词读一读有什么不同?(语气消弱、不肯定)
2.战士们又怎样呢?(热血沸腾、紧跟)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注意重点词的语气?
2.你有什么感受?(五位战士不愧被称为五壮士,他们一心想的是祖国和人民,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勇敢、敬佩)
3.怀着对五壮士的敬畏之情朗读这一段.
(三)过渡:把敌人引上顶峰后,他们是怎样歼灭敌人的?
1.默读第四段并想象画面
2抓重点词句你想读哪儿你就读哪儿?(指名说)
3提问:哪儿个字更能表现出五壮士消灭敌人的满腔仇恨?(砸)
哪儿句话更能体现五壮士顶峰杀敌的英雄气概?(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谁想读一读这句话。
4、找出生动描写敌人可耻下场的词(坠落山间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深谷)这就是侵略者应有的下场。
5、让我们带着壮士的英勇气概读一读这段。
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最后英勇跳崖,这是多么悲壮的举动呀!(看插图)
(四)、五壮士在痛击敌人,枪弹禁绝之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1、指名读第5段,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哪些语句更能表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得利者。眺望:远望,对群众和部队安全综合转移,流露出喜悦。望望:近望,对敌人进犯失败,报以轻蔑的微笑。)(纵身、相继、跳、昂首挺胸、壮烈豪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并加以解释。
3、指名反复读,体会这些语句表达的情感。
4、想象五壮士的光辉形象和视死如归的气概,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5、谁来模仿着读一读壮烈豪迈的口号。(2—3名读)体会五壮士为人民勇于、乐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6、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出示小黑板
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所以课文结尾说()。
五、情感升华联系实际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战士,你会做出怎样选择,假如你选择了死亡,跳下悬崖后会是怎样的场面。(请想象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
本文围绕着“壮”字来写,通过记叙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勇猛歼敌,最后英勇跳下悬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英勇顽强,为祖国人民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学习五壮士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圆满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顽强作战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详有略,(二、四、五)部分祥写,突出五壮士英勇杀敌,体现了五壮士崇高品质和英勇气概,其他有联系的部分概括、简略,这是本课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
七、作业
1、看一些英雄故事书。
2、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想说点什么?(写到小本本上)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8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弄清课文的主次。
2.难点是想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常识的资料。
2.教师准备落花生和其他果实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板书课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花生的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2.导入新课。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本文的作者有一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疏通字词。
(1)要特别注意
①正音:“榨”是翘舌音,读zhà,不读zà;“空地”的“空”读第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②写字:“慕”的中部是不要多写一横,不要写成“目”,下部不要少写一点,不要写成“小”;“亭”下面是“丁”,注意不要写成“子”;“吩咐”都是“口”字旁;“亩”和“播”都有一个“田”字。
排火车读生字:亩(mǔ)播(bō)浇(jiāo)吩咐(fēnfu)亭(tíng)榨(zhà)慕(mù)矮(ǎi)
(2)新词理解。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2.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写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
(1)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写种花生、收花生。)
(2)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事情发展顺序):
a.课文先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最后写(议花生)。
b.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 (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二、明确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三、整体感知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 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 2、朗读课文。 ⑴ 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几 (jī) 叱(chì) 间(jiàn) 许 许(hǔ) 曳(yè) ⑵ 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⑶ 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⑴ 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集会,恰逢;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⑵ 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⑶ 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⑷ 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⑸ 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⑴ 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 之:指屏风里面。 ⑵ 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⑶ 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⑷ 朗读、背诵(同上) ⑸ 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⑴ 朗读。 ⑵ 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⑶ 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五、总结、扩展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六、布置作业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一、明确目标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二、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⑴ 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其:他的; 乳:名词,乳头,动词,喂奶; 毕:全; 绝:极、最; 意:心情; 少:稍微; 舒:伸展、放松; 虽:即使; 中间:中间夹杂; 许许:拟声词; 名:说出; 股:大腿; 奋:卷起; 几:几乎、差点儿; 走:逃跑。 ⑵ 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 要求: ⑴ 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⑵ 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⑴ 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⑵ 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⑶ 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⑷ 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⑸ 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三、总结、扩展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重点 1、学习13个生字词,认读8个词语。 2、了解北京有名的建筑物。 教学难点 了解北京的部分建筑物。 教学过程 (一)认识北京的部分建筑物,认读8个词语,熟读一个句子 1、以图入手,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首都是哪吗?(北京)我是一位外地游客,今天有幸来到北京,我对北京的建筑很感兴趣,谁愿意带我去各处参观游览。 2、出示图片,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讲解。 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门,天安门广场是全中国的心脏,在那里,每天清晨,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迎着太阳冉冉升起。 故宫——旧时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善的宫殿建筑群。 天坛——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天祈求丰收的地方。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回音壁等。 颐和园——明清皇家园林。主体是万寿山和昆明湖。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代表开会的地方,能容纳1万多人,1957年建成的。 首都国际机场——是国内最大的机场。 国家图书馆——它是一座综合性的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和书目中心。它坐落在北京的西郊,与紫竹院公园相邻。 中华世纪坛——坐落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中央电视台之间。是首都北京为迎接21世纪所建。 3、借助图片,认读8个词语。 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人民人会堂、首都国际机场、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 4、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你们知道这些建筑是什么时候建的吗? 5、自由发言。 6、小结:天安门是我们首都的标志;故宫、天坛建于明朝,距今500多年。这些建筑距今很远,是古人造的,我们叫它“古建筑”。 7、你们还知道北京有哪些古建筑吗?(北京的古建筑还有卧佛寺、碧云寺、地坛、北海白塔、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北京的历史悠久,有好几个帝王都建都北京,所以古建筑很多。这些古建筑吸引着中外游客,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 8、出示句子: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 9、领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10、指图提问,谁知道人民大会堂、首都国际机场、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这些建筑是哪年建造的? 11、学生自由发言。 12、小结:这些建筑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造的,我们叫它“现代建筑”。 13、你们还知道哪些现代建筑吗? 14、学生发言后小结:50多年来,北京的建设是全方位的,不仅建造了人大会堂、历史博物馆,还建了许多大商厦、大宾馆、体育馆、游乐场、地铁、立交桥……使用的技术先进,设备齐全,自动化程度很高,处处体现出现代化风貌,所以说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15、出示句子:北京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16、领读句子,自读句子,指读句子。 17、请同学们说一说,北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小结:确实像大家所说,北京是闻名世界的古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你们都这么热爱我们的首都,应该怎样读这句话?自己再读一读。 (二)学习13个生字 1、借助拼音,自己读记13个生字。 2、谁能按不同的结构,给这些生字分一分类。 (1)老师出示“故、坛、际、场、纪、代”六个字,请大家观察这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2)再看看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每个字都是我们学过的字,加上一部分,就组成要学的新字。) (3)其它的字属于什么结构呢? A.上下结构:安、宫、堂、华 B.独体字:首、世 C.包围结构:图 3、学习6个左右结构的字 (1)4人一组,先读准字音。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是如何记住这一类生字的?然后老师同学做小老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小组代表发言。 A.学生甲:我们组这样记左右结构的字,“故”——故事一般都是古代发生的,或者是过去的事,所以是一个“古”字加一个4笔“攵”。 B.学生乙:“坛”——天坛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主要是由土造成的,在云彩的下面。 C.学生丙:“纪”字可以用“日记”的“记”来记,把“记”的言字旁去掉,换上绞丝旁,就是“纪念”的“纪”。 D.依此类推:“际、场、代” E.最后我们组带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学生跟读。) (3)巩固学习:指名读、齐读等。 (4)小结:左右结构的字的记法是熟字加上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记就能记得准确、牢固。 4、学习4个上下结构的字 (1)出示字“宫、堂、安、华”,这组字如何记? (2)4人一组,先讨论,再汇报,比一比,看哪组方法好,不一定按顺序。 (3)学生当小老师,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A.“宫殿”的“宫”——我看到故宫就是一间一间的房子,宝盖是特殊的带角的屋子,两个“口”代表的是一间一间的房屋。 B.安——宝盖可以代表屋子,屋子里有女人就会感到安全。 C.堂——“堂”也是屋子的意思,宝盖是屋子,一个“口”表示的是正房,下面的“土”告诉我们这间屋子是用土制成的。 D.华——上面的“化”是“华”的形声字,下面的“十”字是说我们中国是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5、学习2个独体字 独体字“首、世”如何记? (1)“首”是头的意思,“自”己的头。 (2)“世”字可以这样记:草字头,小横连,最后一笔是竖折。 6、学习1个包围结构的字 教师出示“图”字,问:还有一个包围结构的字,哪一组愿意来学? “图”书馆是在一个很封闭的屋子里,“冬”天人们最喜欢去,看着书,在屋子里暖暖和和的。 7、小结:我们这些小老师当得真不错,他们告诉我们好多好的记生字的办法,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的方法比他的还好,那你就不妨用你自己的方法记。看谁能把这些字都记住,才是最棒的。 8、复习巩固 (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2)利用一些偏旁、部首组成要学的生字。 (3)做小游戏,在小组里组字,巩固所学的生字。 (三)总结 附:板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7
一、设境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常有些小事物蕴涵着大道理,书中也有“小中见大、细微处见精神”等词句。我们读过的《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就是这类。
2、今天,我们认识一种普通的植物“落花生”板书课题:15。落花生演示。
3、引导围绕课题质疑。如果老师让你以“落花生”为题,你可能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小结:作者写花生不仅写了大家说的这些,还将花生和人结合起来。
二、整体把握,温故知新。
1、反馈预习情况,效果检查a、分组出示易读错的词语。
⑴便宜、吩咐、石榴、尝尝;⑵空地、买种、播种;⑶榨油、嫩绿、食品、苹果。
b、听写后出示四行词语,读好读懂,分行分别串成一句话。)半亩空地居然收获吩咐茅亭过节品尝石榴苹果鲜红嫩绿味美榨油便宜有用
2、设疑,理理清脉络。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那些内容出示:花生有些读者就此认为写了四大块,你认为呢?(耕耘收获;边尝边议)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指导质疑
2、指导同伴间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四、研读重点,体悟内涵
1、选择重难点问题探讨
⑴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指读。
⑵提出疑问:从哪儿看出父子的话对我的影响之大?父亲的话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疑中生疑:父子之间的一次平常的谈话为什么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出示第10自然段指导读思讨论:父亲在哪一方面赞美了落花生?并在朗读指导中品悟对比的写作效果
⑷多方联系,体悟主旨看图补白,母亲点点头,使你想到什么?现实中还有哪些人像落花生?
⑸朗读小结道理,
五、布置后续学习
1、探究写作特色,读写迁移
2、适度延伸,拓展阅读
学生活动
看老师板书课题,读题。
交流预设:可写花生的外形,或用途,或生长过程,或花生等事情。
请平时读音不够准确的学生读。
注意读准字音,易读错的字及时注上拼音对照自批;再读词语,说说从每行词语里读出了什么?
请把每行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
自主请求读课文,相机评价。
交流预设:(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读出疑问,听出疑问
学生质疑预设:
a、第1段里“居然收获了”用上“居然”有何用?
b、第2段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c、文中对话的提示语为什么这么简单?
d、桃子、石榴等好看又有用,父亲为什么不让孩子学?
e、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头”?
说说“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这句话的意思。
交流“许地山”的有关资料快速浏览资料,谈体会。(取用落华生笔名;多年后,将父亲与我们谈话的情形写下来;一生做花生似的人)
一读第12段,敲击心扉。自读体会讨论、交流
二读最后一段话,聚焦品质。联系生活列举:农民工、清洁工、陪练员等联系名言俗语:满瓶不动半瓶摇;饱满稻穗低着头……
三读最后一段话,聚焦丰润精神。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运用分析
从同一单元的课文中寻找内在的联系,以熟带生,建立思维方式的常态链条。
通过展示,花生生长过程,渗进花生的生长特点,弥补学生认识的空点。
教学初始不仅给趣,更给明确的目标导引,关注本课文路与学生思路的连通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培养习惯落到实处。
将“生字归类、针对指导、朗读巩固”,使读准生字教学扎实有效从词语入手,串起精彩语言积累语言与整体感知结合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筛选能力呈现“资料袋”,引起学生注意,有助提高阅读思考效果;利用网络丰富学生对作家背景的了解,深入理解父亲的话对作者人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对下节课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父亲的教育方式及“借物喻人”写法的作用。
引导正确理解父亲说的那段话的目的,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尝试运用中悟出“对比”的写作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8
知识点
1.生字组词:
寇:穷寇敌寇贼寇草寇视若寇仇
冀:冀州希冀冀求冀图冀望
批:大批批发批准批评批改
副:副职副手副本副业全副武装
榴:石榴榴裢榴弹炮手榴弹
抡:抡锤抡拳抡刀抡起抡胳膊
贯:连贯贯通横贯贯穿全神贯注
棋:象棋围棋下棋举棋不定星罗棋布
悬:悬挂倒悬悬案悬崖勒马悬灯结彩
沸:沸腾沸水沸点滚沸人声鼎沸
涧:深涧溪涧山涧石涧涧流
雹:雹子冰雹雹灾
叽:叽咕叽叽喳喳叽叽歪歪叽里呱啦
屹:屹立屹然不动
悦:喜悦愉悦悦耳和颜悦色赏心悦目
屈:屈服屈辱受屈宁死不屈威武不屈
2.多音字:
绷:běng(绷着脸)bēng(绷带)
横:héng(横行霸道)hèng(蛮横)
3.形近字:
寇(敌寇)冠(冠军)
副(一副手套)幅(一幅画)
榴(石榴)溜(留走)
4.词语解释:
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造句:他全神贯注地盯着赛场上的体操运动员,留心他们的每一个动作。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造句: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造句:站在长城上眺望,我仿佛能看到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
昂首挺胸:仰起头,挺直胸脯。形容斗志高昂,无所畏惧。
造句:小战士毫不畏惧,昂首挺胸地走向敌人。
坚强不屈:坚毅刚强,不屈不挠。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本文指五位战士英勇跳崖时嘹亮的口号声响彻天宇。
造句: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5.反义词:
沉着——惊慌崎岖——平坦
激动——平静坚强——软弱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6.近义词:
英勇——勇敢掩护——保护
沉着——从容崎岖——坎坷
依托——依靠屹立——耸立
豪迈——豪放
7.课文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8.课内问题: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课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答:第一部分:接受任务。第二部分:诱敌上山。第三部分:引上绝路。第四部分:峰顶歼敌。第五部分:跳下悬崖。
(3)文中两次写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第二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
因为第一次掩护任务是服从上级的安排,而第二次掩护任务,他们为了更好地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做好了牺牲自已的准备。把第二次作为重点来写,更能突出“壮士”之举。
(4)可不可以把课文题目中的“五壮士”换成“五战士”?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战士”仅仅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不含歌颂的意味。而“壮士”则不同,含有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这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英勇杀敌、敢于献身,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应该称为“壮士”。
9.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引上绝路→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类似的词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课文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这样描写,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既顾及全面、体现广度,又突出重点、体现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