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团队建设方案【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91747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团队建设方案【通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团队建设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共CJ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为参照,以重点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按照“择优遴选、创建培育、校企合作、示范引领”的原则逐步推进,2020年立项建设4-5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到2022年,建成5-7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1-2个省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学校将逐步建立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三)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着眼打造品牌重点专业建设亮点,立项建设优先考虑专业教学团队组成结构优、学校专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基础好、专业(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等因素。

二、遴选立项(一)立项条件

1.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在德育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0-15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骨干成员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不少于3名;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占30%以上。有优秀教师、水利职教名师(新星)、教学名师等,立项建设校级或省部级以上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或首席技师)工作室。

3.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

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教科研成果、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

4.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在校级、省部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教师讲课竞赛等教学能力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校级及以上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水利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积极参与或主持省级或行

业以上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等)建设项目等。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参与申报或优化专业设置、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参加院校间巡讲或举办专题报告,5.专业建设基础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合作稳定的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专业建设工作,积极承接国家或地方、行业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编制专业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标准等专业相关文件。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省部级品牌特色骨干优质专业、承担省部级教师培训任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的优先。

(二)申报立项1.择优申报各院部根据本单位教师队伍建设和重点专业(群)建设情况,择优推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填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编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评审立项学校组织相关评审专家,根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项条件,遴选立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推荐省部级及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建设任务(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1.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不断优化团队人员组成结构,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组织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1.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团队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1.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

2.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2.开展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

3.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4.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四.验收管理(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期三年(2020年-2022年);

(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考核验收以申报时提交的建设工作方案为依据,分为期中考核检查和期末验收评估两个环节。考核验收结果纳入《CJ单位、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团队负责人2年内不能再次作为负责人申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三)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得自行调整建设方案,需要调整建设方案的,由教学创新团队申请,所在单位同意,报教师工作部审核,方可调整。

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要有一个团队,怎么样建设?看看下面的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吧!

营销团队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就是决定此次营销是否成功的保障,每个企业都会在团队建设方案上下一番功夫,通过营销的各个手段将自己的团队建设方案提上去。

营销团队建设方案,即是介于组织与团体之间目前最流行的一种合作方式。

其精髓是沟通、分工、合作、共同进步,以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有战斗力的团队。

由于中国市场各个行业的不断整合,行业前列的集团公司在全国各地都建立销售分公司和营销中心,这驻外销售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成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

目前,由于营销工作的特殊性和驻外销售队伍的团队建设没有很好地执行,区域市场内的业务工作,还是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层面上,团队合作失去了意义,甚至出现的1+1领导

无论怎样,任何组织模式都需要以领导核心。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区别是领导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带领大家走向成功。

在营销团队的领导核心选择上要求更严格,因为团队核心的工作和领导风格将决定团队建设的方向。

另外,在营销团队的管理中,很多是体现合作协调的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

所以营销团队领导人需要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团队建设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业绩突出的业务经理,每天不停地忙碌,业绩可能上来了,但其手下对工作不知如何开展,甚至把完成销售报表当作主要工作,这样团队的力量就没得到发挥。

当该领导调动时,团队里很难找到合适的顶替者。

另外有一种情况,区域经理每天忙于各种总部的报表和会议,很少参与业务工作,对下属的工作也没有很好的指导和监督,团队的建设没有得到执行。

究竟营销团队核心该如何进行团队建设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入手:

1、树立核心形象与威信

很明显,公司任命的区域市场负责人就是团队的领导核心。

任命的依据是这个人的历史业绩,也可以理解为他的业务能力。

有了业绩和能力,下一步就是把业绩与能力升华为威信。

把你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你的手下,尤其时那些业务新

手。

假如你的手下把你当作教练,他没有理由不尊重和接受你的指导。

销售工作客户对业务员的抱怨是常常遇到的,这可能是工作做得不到位,或者是客户无理取闹。

这时是你树立威信的好时机,去承担你手下可以原谅的失误和客户的抱怨。

可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很多区域负责人在接到客户的抱怨时,不加思考地顺着客户的抱怨来责怪自己的手下。

这是非常失误的。

在工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有利于你树立威信。

2、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对于沟通的力量,是不容置疑的。

有意见、有矛盾,不说出来会积怨;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可能出现更大的问题,这些都是沟通不够的表现。

我一直都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肯定存在,假如大家有充分的沟通合作。

为什么会出现沟通障碍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A、领导核心官僚化,做事武断,认为自己总是对的。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业务能力比较强的领导核心身上。

具体表现是团队成员对领导人的称呼上,假如只有5个人的团队,成员对领导的称呼是什么“经理”、“主任”之

类的。

我敢肯定这个团队的沟通不是很顺畅,称“领导”、“老大”次之,最好就是互相称姓名。

我这里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联想”公司老总杨元庆,为了更好地与“联想”的员工沟通,要求每一个员工不要称呼他老总,统一叫他的名字“元庆”。

可想而知“联想”的沟通会怎样顺畅。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团队都必须这样,可以根据你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方式来决定这称呼。

B、建立沟通平台,一般销售工作有很多的例会,可以通过这种会议来进行很好的沟通。

本人建议在销售会议中不仅仅是寻找市场出现的问题,还要多一些表扬与肯定的声音。

另外,还可以每月约定时间来单独交流。

听听团队成员的想法。

C、多一些集体活动,很多外企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一方面可以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这也是团队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3、合理分工各尽其才

在营销行业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只有优秀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个人。

而我的理解是:优秀的团队里,每个一人都优秀。

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很多行业都进入了相对的品牌消费时代,也就是说营销工作主要是在终端市场的精耕细作——勤。

在大的营销规划方面都有公司总部营销高层的工作指引。

这也是营销由“营销英雄”时代进入“制度模式”时代的标志。

在这种情况下,团队领导的日常工作就是对区域市场的销售任务进行规划、指导、监督。

但要发挥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潜力体现到团队合作的高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一般来说,区域细分操作、分品类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分工模式。

但这不能发挥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方式就是“纵横分工”,即是在区域细分、分品类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业务特长而进行跨区域、跨品类合作。

比如现场促销活动、客户人员培训、销售数据整理等。

这就需要团队领导了解队员的特长,协调好队员的工作,以充分各自的才能。

二、制度建设与执行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建设可以规范团队的工作开

展,以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

制度的制定需要团队的共同讨论,而不是团队领导自己决定。

它的内容包括:日常考勤制度、会议制度、各种台帐制度和激励制度。

而且是可以执行的。

我了解到有这么一个营销中心,它的日常工作要求每天(冬季)早上8:30准时到办公室,制定的依据是公司总部要求早上7:00起床,7:30晨读。

我认为这是很难执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要知道营销工作是介于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之间的工作。

不要说遇到出差的情况,就是前一晚的业务应酬,就不能保证这个工作时间。

可想而知这个制度的执行结果是什么。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早上8:30上班是一个错误,而是说明制度的可执行性。

在这里我阐述一下各种制度的目的和内容:

1、考勤制度,目的是了保证工作时间。

内容包括办公室考勤与出差考勤。

2、会议制度,目的是讨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提供学**台。

内容是周例会、月例会、公司例会。

3、台帐制度,目的是对工作的监督与跟踪。

内容是工作计划、工作日记和其他与销售工作相关的台帐。

4、激励制度,目的是保持团队的工作热情。

内容有正负激励之分,正激励一般有:公司高层的表扬与肯定;经济奖励;提升奖励以及公费旅游等。

三、团队文化建设

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的成功高度,而团队文化就像这人生的“态度”,它决定团队效力是否1+1>2。

团队文化是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认同的前提下,形成一种积极、易沟通、学习的精神状态。

团队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团队有共同的工作目标、集体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学习制度的执行情况。

共同的工作目标是指团队全体成员愿意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团队,以争取取得良好的业绩。

而集体活动的开展可能让许多的销售经理忘记了,这是可以理解的,总部给你高薪是有高要求的。

但这集体活动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可偏废。

其实这集体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很难,在每次例会后举行

一场足球赛、篮球赛并不是过分的要求。

或者一次OK、一次晨跑也是好的。

但很多的团队领导宁愿跟商家喝到胃出血都不会组织一次集体活动。

学习也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公司的销售政策、学习新品知识、学习彼此优势等。

只有学习型的团队才能取得好的业绩。

,因为学习的态度反映团队的精神面貌,是团队工作技能的保证,是沟通的需要。

四、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做销售的人都是生意人,不可否认加薪或者升职是工作的动力之一。

一个优秀的团队,应给队员提供个人的发展平台。

合理的人员流动,是非常必要的。

从另一个方面看,业务工作有强烈的态度需求,在一个地方工作久了,换一个工作区域未尝不是一个让激情再次燃烧的方法。

假如,在你的团队有优秀的人才,团队就应给他激励的考核。

在这个时候,团队的领导就应该向公司推荐人才,并给

予培训指导。

一个优秀的团队应是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个人在团队工作中,应把自己的职业规划跟团队业绩相结合。

综上所述,营销团队的建设需要一个既有业务能力,又有团队建设意识的领导。

团队负责人的工作风格将决定团队的发展。

在这里,我主要强调的是团队的工作沟通水平和团队文化的建设。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工作中的乐趣是最重要的,它可以让人最大可能地发挥潜能,这是公司与个人双赢的结果。

团队建设方案的注重点就是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团队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与执行,树立核心形象与威信等等,这些都是团队建设方案的中心思想,也是团队建设方案必备的武器之一。

Ⅰ、销售团队的架构及岗位职责

一、架构:预计组建8人团队。

销售经理1人,下设2个销售团队。

每个销售组配备3-4人设组长1名。

二、岗位职责:

销售经理:

1、在总经理领导下,和各部门密切配合完成工作。

2、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3、制订销售计划,确定销售政策。

4、销售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调配。

5、销售情况的及时汇总、汇报并提出合理建议。

6、根据销售计划,参与制定和调整销售方案(策略),并负责具体销售方案实施。

7、根据公司规定,定期对业务员进行考核。

销售组长:

1、在销售经理领导下负责具体销售工作。

2、根据公司整体经营目标,参与制定销售计划,同时制定本组每月销售计划,掌握销售进度。

3、定期组织汇报销售情况,编制销售报表,定期报送销售经理。

4、主持周会和每日例会。

5、每日确认各业务员当日业绩。

6、销售日常管理工作。

7、参与并制定销售工作流程和标准,组织员工研究确定。

8、组织销售培训,支持员工对新的工作方法或流程的实践。

销售代表:

1、全力完成公司下达的销售指标,负责指定区域的市场开发、客户推广和销售管理等工作。

2、搜集与寻找潜在客户,开发新客户,拓展与老客户的业务,建立和维护潜在客户档案。

3、制定自己的销售计划,并按计划拜访客户,

4、熟悉产品知识,保证准确无误向客户传达产品信息,建立公司专业负责的良好形象。

5、学习并掌握有效销售技巧,通过对客户专业化面对面拜访或接待,说服客户接受公司产品。

Ⅱ、销售目标分解及计划的制定

一、销售目标:公司根据季度销售目标制定月度销售目标,分解到每个销售小组,每个销售小组分解到每个业务员。

每个业务员分解到每周甚至每天的目标。

二、具体销售计划的制定:公司销售部不再区分工程部和渠道部,合并为两个团队,所有业务员可以自己发展渠道客户或工程客户,只要能完成公司制定的销售目标即可。

Ⅲ、销售队伍的管理:制度完善

一、常做业务培训:业务团队的最理想状态就是无论监督与否无论领导在与不在都会主动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事。

业务团队做事与否并不在于工作的易与难,而是在于会不会做,知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经常的业务培训也就成了管理团队的首要工作,每个业务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因为只有团队成员精通了业务才有可能会去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

一、详细制定工作计划:业务团队下来渠道都要开展自己的业务,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按照月初或周初的工作计划逐

一完成,完善的工作计划都完成了业绩自然也就出来了。

否则大部分业务都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抓不到工作的重心,既费时又费力,还看不到成绩。

三、对工作进行过程控制:计划不是给领导看的,而是需要去执行的,不要以为你的计划做好业务就好了,事实上很多业务做计划就是为了应付领导,到月末总结时或简单概括一言了之或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推脱责任,所以领导者需要把他们的计划划分几个小时段去监督、控制。

四、不定期进行市场指导:培训、计划和工作过程控制只能保证自己业务团队是在按照公司要求做事,但事情做得到底怎么样还需要团队长经常指导和总结。

市场天天在跑,业务天天在做,看似每件事都做了,但效果不一定怎么样,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通过两种方式对业务团队进行指导与管控:其

一、定期面谈。

二、协同拜访。

Ⅳ、销售人员工资待遇及销售提成管理制度方案

一、目的:强调以业绩为导向,按劳分配为原则,以销售业绩和能力拉升收入水平,充分调动销售积极性,创造更大的业绩。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销售人员。

三、销售人员薪资构成:“基本工资+绩效工资+销售提成”

四、销售人员薪资计算方式:

1.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按月计算)销售人员试用期工资为基本工资加各项补贴。

试用期考核合格进入正式工作期限,正式期限将以签订劳动合同之日的时间为准,试用期时间累计到正式入职时间,销售人员转正后享受绩效工资待遇:

2.销售提成

公司销售人员自主挖掘并有效跟进落实的项目,完成移动设备产品的销售或签订项目工程合同的,公司给予提成奖励。

标准如下:(1)工程项目或销售利润率在100%以上(含100%),按该工程或销售公司收款的10%进行奖励;(2)工程项目或销售利润率在80%以上(含80%),按该工程或销售公司收款的8%进行奖励;(3)工程项目或销售利润率在60%以上(含60%),按该工程或销售公司收款的6%进行奖励;(4)工程项目或销售利润率在40%以上(含40%),按该工程或销售公司收款的4%进行奖励;(5)工程项目或销售利润率在20%以上(含20%),按该工程或销售公司收款的2%进行奖励;

公司销售人员根据公司提供的项目信息进行有效跟进和落实,完成移动设备产品的销售或签订项目工程合同的,公司按上述提成奖励标准的50%给予提成奖励。

提成发放方法:奖金提成分三次发放:(1)合同签订并

收到首付款后根据工程项目或销售款发放提成比例的40%;(2)设备交货验收且回款率达到50%,根据工程项目或销售款发放提成比例的50%;(3)收到全部余款后,公司财务部按照该工程项目或销售的最终利润(销售收入(不含税)—工厂成本—销售费用)核算总提成金额,扣除个人所得税和已发放的提成,结算剩余提成并发放。

有效项目信息应涵盖以下内容:项目需求;项目说明;项目核心负责人;规模预算;是否需招投标;项目审批程序;项目时限要求等书面的有效内容。

网络等公众媒体公开的项目信息不在此列。

五、绩效考核办法

1.绩效考核时间:以3个月为一个考核周期。

2.绩效分级规定及绩效奖金发放比例级别ABCDE考核指标完成率100%80%以上60%以上40%以上40%以下结果优秀优良普通及格辞退/降级绩效奖金发放比例100%60%40%0说明:上述描述中所指“以上”均不包括数值本身,“以下”均包括数值本身。

3.绩效考核细则销售人员业绩考核说明:(1)实习销售的实习期为两个月,实习期内成功签下一个订单并且通过经理考核即可转为初级销售,若两个月内完成考核但没有签单公司酌情考虑延长实习期,若实习期内没有通过绩效考核直接辞退。

(2)初、中、高级销售每个季度通过本级别绩效考核即可晋升到更高一级销售,反之无法通过本级别绩效考核自动降级到下一级销售。

销售人员业绩考核表:

客户分类说明:客户类别条件说明D类客户原始客户型主要描述:首次接洽客户有合作意向。

但需要继续跟进维持关系,无法确定成单时间。

C类客户潜力客户型主要描述:该客户有一定潜力,销售人员与该客户关系良好,预计4~6月内能成单。

B类客户意向客户型主要描述:该客户有高端业主资源,手里有单,可以主动跟业主介绍产品,在1个月内能成单。

A类客户重要客户型主要描述:老客户,之前有合作成功过,销售人员与该客户关系密切,并达成一定合作共识。

能保证长期稳定成单。

说明:所有客户类别由销售经理根据客户跟进表确定。

六、业务人员责任范围

1.业务员每周为六个工作日。

如需节假日串休工作的,不发加班费。

如当天未完成工作量,晚上需加班,不发加班费。

(1)新客户开发与服务(2)旧客户维护与服务(3)新、旧客户订单制作,生产交期控制与安排(4)应收账款跟、催、收(5)发挥公司整体合作精神(6)外发订单的制作及外发产

品的进度控管及品质控管(7)销售经理负责督导业务员所有以上工作范围及人事考核

2.业务员每月的有效信息不少于15个。

3.业务人员必须制定每周的工作计划,并在每周六与客户跟进信息报表一并上报销售组长。

4.业务人员每天要详细更新客户跟进信息报表,在每天上班签到后上报销售组长。

5、业务员必须及时向销售组长汇报业务开展情况。

由销售组长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员的工作情况考评总结,并将部门的业务开展情况、部门下周的工作计划,在每周例会上呈报销售经理。

6、业务员无论任何原因离职的,必须在公司规定的期限内进行业务交接,经销售经理复核,公司总经理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离职结算。

团队建设怎么做 团队建设100个方案

团队建设方案2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落实《吉首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结合信息类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现实需求,推动专业群相关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规范教学团队的选拔与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在3年内建立10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争取在建设期满后有4-6个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示范性作用,加快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进程,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办法

1、根据各单位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群共性特征,设立10个专业分支方向,分别是“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3g与移动互联技术”、“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电子商务开发与运营”、“软件工程”、“操作系统”、“云计算技术”,并以方向组织教学团队。每个创新分团队研究内容相对集中、稳定,成员相对固定,创新团队领头人由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组织能力强的专家担任。

2、对教学团队实行项目管理,以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开展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高质量教材与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工作,并作为评估验收的重要依据。

3、创新团队形式,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相关联,形成与科研团队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组织形式,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的本科教学队伍格局。

4、鼓励项目各单位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以课程体系为纽带,组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团队职责

教学团队需履行以下职责:

1、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全面负责课程的教材和实验室的建设。

3、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4、规划、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探讨研究性教学。

5、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自主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

6、落实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7、组织申报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奖等。

8、培育各级教学名师。

四、经费支持

每个教学科研创新分团队配备相关科研人员3-5人,给予团队启动费5万元,并对团队成员的项目给予配套经费,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经费支持包括以下部分:

1、团队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团队从事科研交流,参加或举办学术会议的会务费、差旅费、办公费等。每团队4万元。

2、团队科研项目费:主要用于团队从事专业学科相关的科研项目启动、自主设置教学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出版等,包括成果出版费、版面费、打印费、资料费等。

五、管理办法

1、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对教学团队的建设规划执行、目标实现、教学成果及优秀人才培养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

2、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期为3年,实行立项管理,滚动建设。专业群提供专项建设经费,根据中期检查情况,优选并确定重点建设教学团队,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带动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

3、学校根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效果推荐申报校级、省级教学团队或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建设方案3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教师为本,个性化发展,差异性成长,整体性提升”的思路,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及专业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采取“学术委员会领导、名师工作室引领、青蓝工程团队引导、教师研训学科基地主导、年轻教师书友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和切实有效的措施,探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多元梯级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建设省一级特色普通高中奠定基础。

二、实施目标

1、激发自我发展内驱力,实现教师差异性成长。通过设计多元的校本教研活动,创建良好的学习性、研究性、合作性教师发展文化,让教师在团队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活动,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愿望和内在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实现教师差异性成长。形成一支“团结和谐,合作和睦,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教师团队。

2、搭建智慧共享化平台,促进教师团队化发展。通过建立由校级领导、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蹲点和由市县名师、省教坛新秀、市“三坛”、县专业骨干组成的名师工作室、参与式工作坊、学科研究小组和跨学科合作小组,实施学习共同体扁平化管理,指导、激励学习型团队开展研讨活动,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充满生机活力,各具进取精神,富有创新意识”的多元梯级团队。

3、践行“教师发展为本”理念,探索梯级团队建设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教师成长创建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提高教师的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和自我发展的精神,在实践中探索教师发展的自主性、自觉性以及客观需求,为教师教育及教育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宝贵的素材。造就一支拥有“爱岗与责任、爱生与敬业、爱心与感恩、合作与共赢”的教师团队。

4、谋求一种“自主自觉,合作和睦,开拓进取,探究创新”的教师多元梯级团队合作文化。每位教师都能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坚持走“专业自主发展和团队合作共赢”之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努力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和智慧启迪力”作为各自从事教育工作的毕生追求。

三、建设原则

1、学校需要与教师需求相结合原则:根据《苍南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20**)》,把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省一级特色普通高中创建需要、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2、自主修炼与团队集训相结合原则:根据《苍南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20**―20**)》,把教师自主修炼计划、团队集训计划和全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年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一支“既有学校特色,又有教师个体发展优势”的教师队伍。

3、个性发展与差异成长相结合原则:根据学校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教师团队要求,把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与差异性成长相结合,通过聚焦教师教学行为方式改革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新课堂,发挥教师各自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实施“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实验项目方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教师个性特征和差异发展规律的多元梯级团队。

4、梯级培养与整体发展相结合原则:根据《苍南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把教师梯级培养与整体发展相结合,特别在课堂变革、校本教研、教书育人、课程开发、选修课程执教能力和教师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和发展,努力打造具有苍中校本特色和地方文化特征的教师多元梯级团队。

四、强化学习组织系统

1、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根据《苍南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观课议课、团队研课、全员赛课、探究冷课”的校本教研活动、构建“先学后教+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2、创建市县教师研训学科基地。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175号)、《温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温教师〔20**〕61号)精神,引导各教研组创建市县教师研训学科基地,方便并增加本校教师参与“读书、实践、反思”的机会,推进我县校本教研、教研联盟活动的深入开展。

3、创立年教师书友会。建立由热爱读书、有志于在教育教学中有所作为的年轻教师组成的群众性的“以读书和汇谈为主,以实践和反思为辅”的年轻教师书友会(学习共同体),以“读书、实践、思考”为共同行动目标,开展读书沙龙、头脑风暴、深度汇谈、自我反思、实践磨练、同伴互助等系列活动,逐步形成“重读书汇谈、重实践磨练、重反思整改、重互助提高”的浓郁氛围,努力让“读书、反思、实践”成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一种习惯。

五、建立教师多元梯级团队

1、组建学校学术委员会。调整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优化学术委员会成员职责。由校长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市名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各学科的县名师、市“三坛”教师、县府级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代表担任学术委员,负责全校的学术研究指导、骨干教师(含优质课)推选及论文评选的仲裁工作。

2、组建市县名师和市“三坛”等工作室。聘请工作室顾问(外聘省特级教师、市名师或内聘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学科领衔人,建立工作室网站和博客,签订学校和学科工作室,领衔人和工作室成员共同发展协议,结合市县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出台学校学科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领衔人和成员的职责,落实工作室和领衔人、成员的考核办法。实施市、县、校层级管理,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县级课题研究,确保各梯级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差异性成长。

3、组建参与式工作坊。结合学校青蓝工程团队,组建青年教师参与式工作坊(即不同层级的学科研究小组或跨学科合作小组),并邀请老教师以嘉宾身份出席指导。落实人员、场地、时间和召集人,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实践磨练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培养青年教师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志趣和爱好。建立工作坊博客或QQ群,建立网络个人工作室,方便所有教师参与网络交流、资源共享与个人信息资料的储存管理。

六、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教师多元梯级团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杨道想校长任组长,黄斯敏副校长、林敏副校长任副组长,林辉华、庄传快、林德祥、陈庆锐、叶怀欣为成员。校长是教师多元梯级团队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教师多元梯级团队建设全面负责。

2、教科室作为负责本校教师多元梯级团队建设的职能科室,统筹安排教师多元梯级团队参加学习、研究和培训活动,负责做好教师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梯级团队考核评估工作;教务处、校办协助做好“读书、实践、思考”和“教学、教研、师训”的各项活动计划安排及评价工作。

3、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教师多元梯级团队建设,原则上梯级团队建设费用应由本级财政和学校全额保障。

团队建设方案4

举办团队建设活动,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取得更好的发展。今天网友在这给分享的“团队建设方案【通用5篇】”,接下来我们共同阅读吧!

团队建设计划1

上午:TeamBuilding团队建设

(一)破冰游戏——缩小包围圈

1、让队员们紧密地围成一圈,包括你自己。

2、让每个队员把自己的胳膊搭在相邻同伴的肩膀上。

3、告诉大家我们将要面临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这项任务是大家要一起向着圆心迈3大步,同时要保持大家已经围好的圆圈不被破坏。

4、等大家都搞清楚了游戏要求之后,让大家一起开始迈第一步。

迈完第一步后,给大家一些鼓励和表扬。

5、现在开始迈第二步。

第二步迈完之后,你可能就不必挖空心思去想那些表扬与鼓励的词语了,因为,目前的处境已经使大家忍俊不禁了。

6、迈第三步,其结果可能是圆圈断开,很多队员摔倒在地。

尽管很难成功地完成任务,但是这项活动会使大家开怀大笑,烦恼尽消。

(二)成员分组

根据活动参与人数、男女比例等,抽签决定将队员分成几组

(三)我们是一家

自我介绍:

1、把小组成员分成两队,围城两个圆圈:外圈和内圈。

2、开始时,大家拍着收,外圈人向右转,内圈人向左转。

也可利用音乐陪伴进行。

3、音乐停顿或主持人叫停时,外圈和内圈组员要面对面,向最靠近自己的人作自我介绍,包括职业、兴趣、专长等。

4、在第一次介绍后,音乐再起,直至每个人都认识为止。

小组介绍

1、每组推举一位小组成员代表小组进行介绍。

要求将组内每一位学员的情况介绍完整,还可加上自己的评价。(大家可以提问)

2、当A1小组介绍完,B1、C1小组代表要对A1小组的发言做一句话的评价。

(只可以是正面的:如A1小组成员都很年轻,非常有朝气;或者A1小组成员看来经验很丰富;或者A1小组成员都是女孩子,都很漂亮。)当A2小组介绍完,

B2、C2小组代表要对A2小组的发言做一句话的评价。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小组介绍完毕。

3、每组介绍自己的代表和发表评价的代表不能是同一个人!

(四)团队建设

1、推选小队长。

2、队长带领队员完成队名、队训、队歌(积极向上,短小有力)、队徽、口号等。

3、各队用书画、表演等形式展示。

(五)互动游戏——心有千千结

1、请参加者手拉手,面向内组成一个圆环。

2、熟悉两旁的参加者,记下他们名字。

3、大家松开手,随意走动。

4、主持人喊“停”,大家保持在原地,找到步骤2时和自己拉手的参加者,重新拉手,切记左右手不可混淆。

5、此时,大家的手臂交错成网,让参加者恢复到步骤2的圆环的情况,但是在恢复的时候每个人不可松手。

6、如果步骤5不能完成,可以请成员商量,是否需要主持人剪掉其中一个“结”(即难以恢复步骤2状态的地方),如果需要,主持人可以示意剪开,让此“结”处成员松开手,恢复到步骤2状态。

7、直到所有“结”打开,活动结束

注意:左右手不可拉错。从步骤5开始,不经过主持人同意,不可松手。

下午:TeamChallenge团队挑战

(一)入场区及兑分区

1、每个队伍入场时需配到好队标并合影;

2、每个队伍入场时需领取一张团队积分卡;

3、每个队伍完成后将积分卡交回兑分区,工作人员将该对积分卡记录情况填写至团队积分榜上;

4、最后统计出每个分区任务完成最好的前三个队伍,并在最后组织颁发奖励。

(二)雕塑区

1、团队所有成员,需根据每个关卡的指示,完成雕塑任务,闯关越多,则本区积分越高。

2、关卡指示说明,如指示为“七手八脚”,则团队雕塑完成后,需要有正好7只手和8只脚与地面接触,不能多也不能少。

3、雕塑完成后,需全队齐声喊出“完成”,游戏主持开始计时,保持雕塑5秒钟,该关闯关完成。

4、每关有2次挑战机会,2次均失败者,则结束该区挑战,游戏记录为最后成功的关卡。

5、游戏主持在队伍积分卡上登记成绩并签字后,可离开该区。

6、安全事项:游戏开始前,游戏主持向准备挑战的队伍说明游戏规则,并强调人力踩踏的注意事项。

7、该区接受最多3个队伍同时挑战。

(三)大绳区

1、团队2名成员摇绳,其他所有成员依次进入大绳跳跃范围,所有成员全部进入后,集体完成5个跳绳则挑战成功。

2、整个过程中,如有成员未能跳过导致摇绳中断,则挑战从头开始,即所有人退出跳跃范围,依次重新进入。

3、从第一个成员起步进入大绳跳跃范围开始计时,到挑战成功,用时越短则本区积分越高。

4、每个队伍有8次挑战机会,8次均失败者,则结束该区挑战,游戏记录为失败。

5、安全事项:游戏开始前,游戏主持向准备挑战的队伍说明游戏规则,并强调过程中头部和脚部的防护。

6、该区接受最多2个队伍同时挑战。

(四)运珠区

1、团队所有成员,每人手持一块塑料半管,在限定的10分钟时间内利用半管将小球从起点运送到终点的篮子中,每成功运送完一个球,则全队迅速跑回起点,开始第二个球的运输,直到时间结束。

2、从第一个球放上第一块半管开始计时,8分钟限定时间内,成功运送球数越多,则本区积分越高。

3、由游戏主持在起点处将球放入半管,整个运送过程,团队所有成员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不能触碰球。

4、球在塑料半管中必需持续向前滚动,在同一个半管中停留时间不能超过20秒。

5、若团队成员身体触球或球中途落地或在同一个半管持续停留时间过长,则全队回到起点,重新运送。

6、安全事项:游戏开始前,游戏主持向准备挑战的队伍说明游戏规则,并强调跑动中的安全事项。

7、该区接受最多2个队伍同时挑战。

(五)排雷区

1、由尼龙绳围出一个雷区圈,所有成员的身体任何部位都不能触碰雷区圈内的地面,雷区圈中间有一个塑料瓶子,瓶子中有一个吸管,团队需要利用4条7米的大绳,将一个成员运送到雷区中心,将吸管取出,则排雷成功。

2、全队在雷区圈外的起点处,准备好后,主持人问:“准备好了吗?”全队齐声答:“准备好啦!”主持人说“计时开始!”则开始计时,到挑战完成时间越短,则本区积分越高。

3、在整个挑战过程中,如团队中任何成员的身体任何部位触碰到地面,则挑战失败,需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4、每个队伍有3次挑战机会,3次均失败者,则结束该区挑战,游戏记录为失败。

5、安全事项:游戏开始前,游戏主持向准备挑战的队伍说明游戏规则,并强调拉绳索时的动作注意事项。

6、该区接受最多1个队伍同时挑战。

团建活动结束后,队员分享收获与感动。

团队建设方案5

一、思想引领法——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教师管理,思想为先。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实施幼儿园教师管理时,首先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幼儿教师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引领教师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教育部门政策要求,领会精神实质,改变思维方式,凝聚精神力量。用理论武装教师思想,提高思想觉悟,做到坚持“三心”不放松(既教育中心、安全重心、质量核心),强化“四力”鼓干劲(增强实力,开发潜力,形成活力、提高能力),提高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师德修养法——强化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修养

管理教师,师德为首。学高为师,身正为表。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应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幼儿园教师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强化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修养。要教育教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要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勤于学习,善于研究,不断进取;要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心态平和,有亲和力;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业务培训法——组织业务培训,提高教育能力

教师管理,能力为重。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和保育能力,是幼儿园长期、健康发展的着力点。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专业知识和水平;要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传授经验,听讲座——学习提高,公开课——促使进步,研讨会——共同发展等业务培训方式,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语言、沟通、组织、观察、保育、技术、艺术、科研、创新等教育能力。

四、关心爱护法——关心教师成长,帮助解决困难

管理教师,关爱为责。管理就是服务,关心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娃娃教育,幼儿教师容易引起社会产生误解,受到轻视。幼儿园领导要从关爱幼儿教师出发,大力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幼儿成长的艰巨性,提高幼儿教师在社会的地位;要真心实意关心幼儿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切实帮助幼儿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要做到急幼儿教师所急,想幼儿教师所想,帮幼儿教师所忙,全心全意为幼儿教师成长服务,使之全力投身于幼儿教育工作之中。

五、研究提高法——开展研究讨论,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管理,就是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提高工作实效。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保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探讨,找出解决的方法。要指导教师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要潜心研究幼儿心理,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和保育工作专业化水平;要组织教师学习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知识,坚持实践、探讨、反思,再实践、再探讨、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教育能力;要帮助教师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提高保护幼儿能力,确保幼儿活动安全。

六、实践探索法——实践促进探索,管理提高质量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实践是认识的阶梯。在管理实践中,要指导教师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探索对应的策略与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探索寻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深入课堂和活动中,会同教师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个别幼儿出现偏差的原因,共同研讨教育策略与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管理工作的得失,探讨管理方法,促进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科学、技术、管理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现象,只要有人们共同进行的活动,都必须有管理。加强幼儿园教师团队建设,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必须研究管理方法,方能提高管理实效。

团队建设方案6

一个高效团队建设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1、明确的目标——P(Purpose)

高绩效的团队建设拥有明确的目标,主要有四点:

①团队成员能够描述,并且献身于这个目标。

②目标十分明确,具有挑战性,符合SMART原则。

③实现目标的策略非常明确。

④面对目标,个人角色十分明确,或团队建设目标已分解成个人目标。

2、赋能授权——E(Empowerment)

赋能授权指团队已从集权向分权的方向过渡,团队成员感觉个人拥有了某种能力,整个群体也拥有了某些能力。赋能授权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团队在组织中地位提升,自我决定权也在提高,支配权很大。

②团队成员已经感觉到拥有了某些方面的支配权。

比如说麦当劳,过去员工没有权利给顾客超过两包以上的番茄酱,而要请示主管,而近些年来麦当劳已经改变这种方式,员工可以自己做主了。

赋能授权给员工的时候,同时需要注意:

将合理的规则、程序和限制同时交给他。成员有渠道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资源,能知道该怎样在指定的范围内做事。在政策和做法上能够支持团队的目标。成员互相尊重,并且愿意帮助别人。

3、关系和沟通—R(Relationandcommunication)

在关系和沟通方面,高绩效的团队表现出的特征是:

①成员肯公开而且诚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负面的想法。

②成员会表示温情、了解与接受别人,相互间的关系更融洽。

③成员会积极主动地聆听别人的意见。

④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会受到重视。

4、弹性——F(Flexible)

团队成员能够自我调节,满足变化的需求,这就表现出一种弹性和灵活性。团队成员需要执行不同的决策和功能,当某一个角色不在的时候要求有人主动去补位,分担团队领导的责任和发展的责任。

5、最佳的生产力——O(Optimalproductivity)

团队有了很好的生产力,产出很高,产品品质也已经达到了卓越,团队决策的效果也会很好,显然具有了明确问题的解决程序。这样的团队做任何一件事情或处理任何危机都有科学的程序。

6、认可和赞美——R(Recognition)

当个人的贡献受到领导者和其他成员的认可和赞美时,团队成员会感觉到很骄傲;团队的成就涉及所有成员的认可,团队的成员觉得自己受到一种尊重,团队的贡献受到了组织的重视和认可。从个人到团队都受到一种认可,人们的士气就会提升。

7、士气——M(Morale)

每个人都乐于作为团队中的一员,都很有信心,而且士气高昂。如果团队成员对于自己的工作都引以为荣,而且很满足时,团队的向心力就会很强,士气高昂。

团队建设方案7

一、教学团队组建原则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我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

二、教学团队的工作要求

1.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

2.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的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

3.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4.积极申报、承担各级教改项目;

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6.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7.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工作章程;

8.教学团队有责任协助学院或直接安排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9.团队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三、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与职责

1.教学团队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承担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曾指导过青年教师,成绩突出。

2.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相关课程改革的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3.组织和协调完成教学团队承担的教学任务,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4.规划、组织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起主导作用,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5.组织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积极指导相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6.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学成长计划,并督促、检查该计划的实施。

7.积极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团队建设方案8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于20**年依托母体学校中山大学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该校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专业开设初期,主要以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资深教授“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尚未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年轻教师的精力也主要集中在教学上,无暇顾及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自有教学团队,但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学团队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以硕士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科研水平有限。

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3名。其中:中级职称教师14名,高级职称教师8名;17名教师具有硕士学历,5名教师具有博士学历;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名15。教师专业方向涵盖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基本覆盖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这样的职称、学历、年龄、教师专业方向结构在独立学院中较为合理,但以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批青年教师中,虽有7人次在校级授课比赛中获奖(含第一名),并有1名教师获评“广东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也有个别青年教师具有十年以上高校任教的教龄,对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余老师基本教龄在三到五年左右,教学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不够深厚,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效果有限。

该团队超过80%的教师,一毕业即进入高校工作,行业背景单较为单一。

(二)不同课程师资力量分布不合理。

该教学团队现有古代汉语教师2名,现代汉语教师2名,中国古代文学教师6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4名,外国文学教师2名,文艺学教师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1名,还有1名教师因该专业的“对外汉语”方向取消,正面临转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数量充盈,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力量单薄。

基于行业性别特点,该团队育龄女教师超50%,加之国家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该团队面临生育高峰;行业对教师的学历水平、科研水平要求逐渐加强,以硕士学历为主的中青年教师急需通过访学,甚至离职读博等方式提高个人能力。一旦师资力量薄弱的课程,有任课老师出现休产假、访学、离职等情况,则面临请相近专业方向教师代课甚至停课等问题,既不利于代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系统性发展,又不利于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建设,还扰乱了教学秩序。

(三)多教师任教同课程,易沟通协调不畅。

多教师任教同课程主要分三种情况:1.个别特色课程,要求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任教同一门课程同一个班。比如“汉字学与汉语正字”“汉语表达与应用写作”需要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方向,“公文与实用文书写作”课程的教师参与到教学中。2.师资充盈的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本可以安排教师轮流上课,但中青年教师占比大,迫于职称晋升的要求,多教师任教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班。3.师资力量薄弱的课程,吸收转型教师或非核心课程教师为储备师资,需与本专业方向教师同上一门课,如“文学原理”。

多教师任教同课程时,在教学进度、参考教材、教学内容、平时成绩标准、试卷命题、阅卷、录入成绩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仔细地沟通与协商。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比较繁杂的工作,要做到统一行动并和谐有效地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鼓励校外学术交流,发掘教师潜力。

鼓励教师利用游学、访学等機会提升个人学术水平。目前已选派1名教师到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游学,3名教师分别到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访学。

充分借助母体学校资源,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旁听硕士生、博士生课程。该团队已有4位老师坚持听课一学年。期间,2位老师共同申请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项目“广东汉语方言调查”的子项目,1位老师成功申请到校级教改项目。

把握本校教师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申请“博士导研计划”,即通过校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或博士研究生指导本校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一些进步,目前该团队已有两位老师成功申请。

(二)拓宽师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聘请学术带头人,引进高素质研究人才。聘请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宋俊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成立以宋俊华教授为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小组,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广东木鱼书、木偶戏调查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2篇。聘请陈小辉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出站,已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并发表论文40余篇。通过学术带头人与高素质研究人才,带动学术梯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的学术凝聚力。

聘请双师型教师,丰富教师行业背景。聘请原长隆旅游度假区企划总监、副总经理、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李铭建副教授,前徐州报业集团记者刘皓、前晚报报业集团记者令倩倩等一批具有文化产业、新闻媒体行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既圆满完成了“节事创意与策划”“新闻写作”等实践性强的课程授课,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傅浩泉(广州市皓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张翼鹏(《家庭医生》杂志社主编)、韦宏日(南方日报社广告部策划总监)、邹伟全(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主管)、姜迪武(国家二级演员、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培训部主任)等一线专家进课堂,用实际案例或亲自表演为学生讲解课程相关内容。相关教师也前去听课学习交流。

(三)组建教学小组,合力促进教学与科研。

结合现有师资,将相近教学课程与科研方向的教师整合成立7个教学小组,语言学2个、中国古代文学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外国文学1个,每个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扎实的老教师担任组长,带领中青年教师,发展建设各个教学小组,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教学小组内部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小组间积极交流,主动分享校内外学习经验。如分享贵州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经验,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广东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及保护工作;分享由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主办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培训班”的心得体会,团队教师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校系人才培养目标助益良多。

教学小组形成合力,申报各级教学改革项目、科研项目。目前已申报并获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课题各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这些项目的立项对增强团队的学术自信,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建设,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摸索出一套符合该专业团队建设特色的方案,充分发掘已有教师潜力、丰富师资来源、强化内部整合,使团队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团队建设方案9

一、专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

1.人员构成。每个团队由一名团队带头人以及若干名专业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学生管理教师组成。

2.隶属关系。团队由专业所属教学部直接领导,团队成员可以跨专业、跨部门。

3.成员数量。每个团队的成员数量依专业学生人数不同而异,原则上一个团队不少于5人,一位教师最多能参加2个团队。

二、专业教育教学团队的任务

(一)总目标

通过团队合作机制,将本专业的学生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等融于一体,更好地根据专业特点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铸造专业特色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主要任务

1.专业规划。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对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及未来需求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为依据,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提高专业内涵和质量,突出专业特色,扩大专业规模。

2.教学教改。专业教育教学团队要以突出专业内涵建设、质量建设、特

色建设为原则,以产学研为途径,从教学改革入手,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教改成果。

3.招生就业。建立和实施“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的招生就业工作机制,通过狠抓招生扩大办学规模,通过落实就业树立学校形象。

4.学生管理。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推动专业学生管理和德育建设工作的稳步发展。

5.实习实训。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途径,改善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出一批能够拥有特色技能的“名优”学生。

6.校企合作。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原则,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入手,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在专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以及联合办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7.技能比赛。以国家和自治区中职学生技能比赛标准的依据,以真实企业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为蓝本,规划和组织本专业的校内技能比赛,选拔指导优秀学生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技能比赛,提升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8.专业评估和项目申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定期开展专业建设自评,并按照学校及上级工作要求负责组织材料接受学校和上级部门的专业评估验收,或申报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示范专业或品牌专业等。

三、专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及考核

1.专业教育教学团队在教学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学校专业建设的

基本单位,团队成员对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负责。

2.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成员在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每个成员须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而且形成团队内部的沟通制度、教研制度、会议制度等管理机制。

3.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成员优先承担本团队的课程,也可推荐团队外成员担任本团队课程或班主任,但必须报请教学部批准后聘用,对聘用人员团队有权要求其按照专业要求实施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

4.专业教育教学团队常规工作考核由所属教学部负责。团队自身须建章立制,团队内部考核由团队带头人负责,团队带头人有权向教学部申请将不能履行职责的成员开除团队或根据工作需要增补新成员。

5.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活动经费来源于教研活动经费和绩效考核优秀奖励奖金。学校每学期给予团队一定的活动经费,并对团队每学期工作绩效获得优秀的团队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方案、考核方案另订),奖金由团队带头人支配或分配,但须接受教学部的监督。

6.学校对新专业进行一定的扶持,鼓励团队成员促进新专业的建设。四、学校拟组建的专业教育教学团队

五、专业教育教学团队组建的工作程序(一)团队带头人选拔与认定

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工作由各团队所属教学部负责,报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研讨批准后,由学校下达任命通知。

团队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职责要求如下:

1.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讲师以上任职资格,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核心课程2门以上的教学经历,教学效果好。

2.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相关课程改革的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从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经验或强烈愿望。

3.具有组织和协调完成教学团队承担的任务的能力,能够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4.能够规划、组织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起主导作用,能够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指导团队成员开展教改课题立项和撰写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5.能够组织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积极指导相关教学实训室的建设与实训教学改革。

6.能够指导团队教师制定教学成长计划,并督促、检查该计划的实施,促进专业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二)团队成员的选拔与确定

团队成员在个人报名的基础上,由团队带头人负责选拔,报请教学部批准并经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统筹确定后,由教学部发给聘书。具体选拔程序如下:

1.有意愿加入专业教育教学团队的教职工,须在通知下发2日内,填写“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报名表”(附件1),交至团队所属教学部。每人最多可报2个团队。

2.专业带头人收到报名后,在限期内选定团队成员,填写“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成员构成表”(附件2),报教学部审批。

3.教学部审批后,经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统筹后,确定各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构成,教学部向团队成员发放聘书,学校办公室同时发文公布。

六、其他

1.团队建设期为3年。建设期满,学校可根据团队绩效和学校发展目标的调整,对专业教育教学团队从整体上进行重组、调整或解散。

2.建设期内,学校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增加新的教学团队。

3.团队及团队成员的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考核系统,并与团队成员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

团队建设方案10

为了加强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斗志,增强组织活力,改善组织文化,放松心境,提升组织整体沟通与协调的精神和本事,同时欢迎新员工的加入,让新员工尽快融入公司,培养新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人事部决定于9月12(暂定)前往官湖角(暂定)参加两天一夜的户外拓展活动,具体流程如下:

一、总经理审批;

二、经总经理批准后,统计愿意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名单。(20人)

三、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9月

(1)提前预定场地;

(2)购买活动中需要的物品食品;

(3)安排活动人员的接送。

9月12日-13日

(1)上午9:30准时从集合地点出发,到达目的地后开始活动。公司员工活动策划方案(2)活动结束,安排将人员送回。

四、活动资料

BBQ(烧烤)、包饺子、KTV、打牌(麻将等)、桌游、打球(羽毛球、沙滩排球等)、摘水果等

五、活动经费预算

1、活动中需要的物品食品(烧烤食材:火腿肠、热狗、牛肉、鸡翅、青菜、韭菜、孜然粉、刷子、蚝油等)预计1300元。

2、三餐(两中餐+1早餐)预计4500元。房租预计共需7000元晚。活动场地费:烧烤场地+其它活动场地预计共需1200元。租车(巴士包车)预计共需2000元活动经费预算总计:16000元整

团队建设方案11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大力加强信息工程专业部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专业部师资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1.“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校教学管理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团队建设方案12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立项条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专业基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全面和特色相结合,分类遴选、立项建设国家级团队,省级和校级团队建设可参照执行。

国家级团队立项条件如下:

(一)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二)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

(三)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牵头建有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

(四)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承接过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专业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优先。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六)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学校高度重视,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团队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充分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能够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健全。具有学分制改革的工作基础。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2019—2021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年度工作通知由教师工作司另行印发。

(二)实施流程

国家级团队建设的实施流程如下:

1.遴选立项。学校自愿申报,填写《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全国行业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教指委)提交申报材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或教指委)根据教育部要求组织遴选、推荐,统一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公布立项院校名单。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按专业领域加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合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验收认定。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教育部统一组织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成果推广。总结国家级团队以及各地各校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国家示范支持,地方为主实施,学校自主建设,由教育部、地方和项目学校按照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分级建设。教育部做好总体规划,教师工作司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国家级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团队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

(二)加强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成建制、分批次选派团队负责人和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立项院校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国家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立项院校要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组建专家工作组,由团队优秀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共同组成,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采取“结对子”方式,由相关基地联系对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完善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培训,加强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创新,推动共同体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四)加强经费保障。教育部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团队立项院校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各地各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实施省级、校级团队建设。

(五)强化督查评估。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覆盖项目过程管理、数据采集、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环节的项目管理系统。采取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形成诊断改进报告和绩效评估报告。加强项目督查指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团队建设方案13

日前,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方案》明确,2019—2021年,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方案》提出,为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需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方案》要求,国家级团队须团队结构科学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

团队建设方案14

第一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设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保证。为提升院所的科技综合竞争能力,我院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并制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第二条指导思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福建省中长期(2015─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科学技术大会(2015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大会(2015年)”,及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为依据;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和我院学科建设的需要为导向;以整合资源、凝练重点科研方向、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优化资源配臵为出发点;以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中心大楼为载体;以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为工作机制。

第三条基本原则。在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依靠专家、择优遴选,激励创新、引领未来,跟踪发展、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

1、自主组合。根据院的统一规划及学科发展需要,由拟申报首席

第1页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专家的人员召集、组建团队。创新团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学术队伍,不设行政级别。

2、开放流动。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以本院科技人员为基础,鼓励跨所联合;面向国内外吸收人才,团队成员根据考核绩效,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团队整体根据绩效验收情况,确定下轮是否列入管理。

3、项目带动。已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人员优先进入团队,已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团队优先入选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院本级以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形式推动团队建设。

4、政策激励。创新团队优先配臵科技资源、资金倾斜、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申请报奖。创新团队的成员与省和国家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衔接,优先推荐。

5、合同约束。加强对创新团队所承担的项目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根据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书,严格年度进展报告、中期评估和终期验收管理,规范团队成员行为。

6、目的清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有利于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臵;有利于凝炼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有利于融入国家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影响力;有利于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有利于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和有利于“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建设。

第四条建设目标。衔接院首批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协作创新、促进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团队力量,协同推进院相关学科平台与学科团队的建

第2页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设,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形成若干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使我院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一批冲击国内外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成立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现任院长担任,副组长由现任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人事处、计财处、科研处、产业处、行管处和监察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实施院科技创新团队遴选工作;审定经费支持额度;对团队申请资助的院本级研究计划项目组织论证;审定团队终期验收情况和确定下轮建设办法等。

第六条团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团队建设办公室),挂靠院科研管理处,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第七条由团队建设领导小组聘请成立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原则上由院外相关的知名专家9~15人组成。评审委员会主要负责对拟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可行性论证,对运行中的创新团队进行阶段性评估,对达到合同建设年限的创新团队进行终期验收。

第八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依据本暂行办法,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团队的内部考核评估等运行管理。

第九条经评审委员会论证、推荐的拟建创新团队名单,阶段性

第3页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评估及终期验收结果,送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报院党委研究决定。

第三章团队构成

第十条科技创新团队是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及我省“三农”发展的需求,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承担重要科研课题,与我院的相关学科的创新平台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自然形成或有效合作、整合等形式形成的、具合理学术梯队的研究群体。

第十一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队伍规模和组成结构原则上由首席专家提出,每个创新团队设立1名首席专家,首席专家为学科带头人;设立若干名责任专家,责任专家为学术方向带头人;具若干名研究骨干和若干名专业研究初级工作人员,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总数不少于10人。

第十二条首席专家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2、近5年主持国内外重大项目或获过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或已发表过SCI收录的累计影响因子以上论文或在本研究领域国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的专家;

3、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学科透视和把握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并具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创新团队的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责任专家须与所在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一致,原则上

第4页共9页

主持相关研究的国内外重大、重点项目或省部级重大项目。

第十四条研究骨干须与所在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一致,主持或参加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具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第十五条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院青年拔尖人才,可优先入选团队。

第四章遴选程序

第十六条科技创新团队按以下程序遴选:

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群体,自然列入我院的创新团队建设。

2、院根据学科领域建设与发展需求,发布拟建科技创新团队申请指南。首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拟定为:基础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食品科学、动物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农业经济与管理。

3、拟以首席专家身份参加申报的学科带头人,根据指南的要求,自主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交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申请书。

4、拟申报组建的创新团队名称,可根据指南要求的学科领域自行拟定;提交的申请书应包括团队人员组成、结构,领域研究进展背景,拟组建团队的已有基础,研究工作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研究目标、承担项目目标、队伍建设目标、基地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团队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根据自身定位和研究领域特点制订的系统发展计划和建设措施等内容,具体格式、要求可从院科研管理处网页上下载。

5、申报资料由团队建设办公室受理,并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申请,由团队建设办公室汇总提交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评审委员会评审。

6、评审委员会应对提出的申请,给出评价性意见和是否同意资助该团队建设的结论性意见。评审结果报送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7、审定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科技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与院长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并发文公布。

8、团队成员不得同时加入两个团队。

第五章运行管理

第十七条根据本暂行办法总则要求,创新团队与相关学科的平台建设相衔接,采用择优选定、分批设立、动态管理、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对创新团队进行目标管理。

第十八条创新团队有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所依托(挂靠)单位具良好的支撑环境,团队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进入创新团队的人员,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第十九条创新团队的工作条件和运行经费通过多渠道解决,依托单位应在各方面给予创新团队支持,创新团队应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开辟经费渠道,使自己在竞争中发展提高。

第二十条创新团队成员对外申请获资助的项目、经费,以及研究获得的成果、知识产权等,其行政管理和所有权仍归创新团队成员所属的行政单位,但创新团队可计入本团队工作和创新业绩。

第二十一条批准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院每年以研究计划项目的形式给予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其持续开展某一方向的研究。

第二十二条创新团队获得的院本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科技创新研究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添臵等,每年须填报项目任务书及经费分配方案,经首席专家和责任专家签(章)认可后,交由团队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团队建设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审核,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审批。院计财处根据各团队的经费分配方案,将经费下拨到任务承担人所在单位,列入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但首席专家可在项目任务范围内进行协调使用。

第二十三条创新团队应加强对国内外开放和学术交流,在组建伊始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

第二十四条院职能部门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在项目申报、成果评定、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创新团队给予倾斜。

第二十五条创新团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缓拨、停拨或追回经费;必要时可更换首席专家。

1、在科研上弄虚作假,违背科学和职业道德;

2、计划执行不力,创新研究工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3、未能按管理要求及时上报年度进展报告;

4、首席专家因某方面原因不能履行职责;

5、违反本暂行办法的其他规定。

第六章验收评估

第二十六条创新团队的支持期限一般为5年。院科技创新团队

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验收;实行年度报告制度,由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对年度报告重点审核完成争取经费指标情况,对中期和终期报告考查其综合指标完成情况。对成绩显著、状态良好的创新团队可提出以适当方式给予延续、稳定的支持。对未能通过终期验收的创新团队,其首席专家不能申报下一期团队建设任务。

第二十七条未通过中期评估的创新团队,院科技创新团队评审委员会有责任对影响完成目标任务的相关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团队人员组成结构,直至首席专家人选等提出调整建议。对中期评估中表现出尚不具备实施创新团队建设条件的,可提出整改意见。

第二十八条主要验收指标。

根据各团队签订的具体建设任务指标进行验收,但不低于以下基本要求。建设期内,各创新团队用于购臵设备和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的经费不少于项目总经费的20%;团队实验仪器、设备、设施遵循开放、共享管理;每个团队获得院外的项目资助经费不低于本院资助团队建设经费的3倍(含3倍),软科学类为1倍(含1倍);每个团队至少每年承担1项国家级项目。团队内人员到海内外学术交流5~8次,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2次。其中:

1、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团队:以高水平论文产出为主,发表SCI或EI收录的论文,其影响因子累计15点以上(含15点);同时,在本研究领域国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2、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的团队:以专利、成果奖等的

产出以及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获得发明专利、或新品种、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和省部级二等(含二等)以上成果奖励2项以上。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产业化孵化基地或应用推广基地。建成省或院的相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软科学研究类团队:以高质量学术论文、重大政策建议和战略研究报告为主,执行期内撰写1~2份有关报告或建议提交、省政府或中央有关部委,并得到采纳;有重要影响的专著1本;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或SSCI论文)5篇以上。

不同类型的创新团队除主要验收指标外,产生的其他方面业绩也可以适当计入验收成绩。

第二十九条首席专家每年对受聘人员按确定的岗位职责和合同要求进行年度考核,实行动态管理。考核结果作为后续聘任的依据。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根据本暂行办法形成的有关人事、分配、奖励等实施细则,与本暂行办法具同等效力。本暂行办法适用于院创新团队的建设管理,在此范围内与本暂行办法不一致的有关办法、规定,依从本暂行办法。

第三十一条本暂行办法解释权归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

第三十二条本暂行办法自2015年12月12日起实行。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2016-09-2312:20|#2楼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理工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

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1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艺术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5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艺术作品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4幅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展览及大赛上获得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新引进的人才可随时申报团队)。在申报时间内,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同一成员,不得同时申请参加两个或以上的团队。

2.科技处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五、建设任务

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理工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2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CI、EI检索收录在2篇(含)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收录论文);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5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3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1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上人均发表论文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上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艺术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国家级展览及大赛上获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六、管理与经费资助

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年度工作完成后,须向科技处提交《团队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佳的团队,要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考核合格的团队奖励人年均万。

七、其他

1.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

2.省级以上展览及比赛获奖以学校认定为准。项目(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获奖等成果应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3.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

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提出名单;入选团队的成员在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

4.近五年指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第一个建设期内指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5.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创新团队建设2016-09-2316:59|#3楼

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已成为国际化的潮流和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凝聚优秀人才,打造优势创新团队。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已把建设创新团队作为人才工作的新亮点,加大措施,积极推进。

、省政府在全省科技大会上明确要求,“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为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省直8个部门抽调24名同志组成“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课题组,由4名厅级领导干部带队,分别到我省29所高等院校、11家科研院所、20家企业进行了集中调研,调查统计了600个科研团队,并对国内外创新团队作了了解。

一、我省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初步探索

近几年,我省在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就整体而言,这项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自发的探索。从创新团队形成发展的情况看,有些属于长期积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通过政策引导,有计划组建的。我省最早明确提出“创新团队”概念的是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这两所大学分别制定了《关于加强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的意见》和《优秀中青年创新学术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目前,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涌现出一定数量的创新团队,并有山东大学金融数学团队、晶体材料团队,中国海洋大学可持续海水养殖团队等3个创新团队正式列入国家支持计划。总结分析比较成功的创新团队,普遍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一)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团队能否做出创新性贡献,根本在于其研究方向是否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是否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海信集团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自2001年成立ASIC研发团队,坚定不移攻关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技术,历时五年成功开发了“信芯”媒体处理芯片,打破了中国彩电年产7500万台竟无一片“中国芯”的历史。省农科院小麦创新团队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把育种目标确定为改良与高产优质同步提高,围绕小麦品种创新,数十年潜心研究,先后育成了济南、济麦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专用小麦推广面积占全省70%以上。文登整骨医院锁定骨伤专科,凝聚团队力量,进行精深研究,先后取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33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骨伤专科医疗中心”。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山东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等团队都是经过十几年的学术积累,在某个研究方向达到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

(二)有核心领军人物。优秀的领军人物是创新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我省高校157个创新团队,有86个是围绕学术带头人组建的。山东大学金融数学团队由彭实戈院士领衔,中国海洋大学可持续海水养殖团队由长江学者麦康森、宋微波领军,山东中医药大学藏象研究团队以泰山学者乔明琦为核心。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多数也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的。省医科院实施126人才建设工程,遴选出7名在国际上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以带头人凝聚创新人才群体。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通过引进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国际化学形态委员会中国代表和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联络员王小如,从厦门大学整建制地引进了一个完全具备紧跟国际学科前沿能力的创新团队。

(三)有一个创新人才群体。创新团队既要有核心领军人物,也要有结构层次比较合理的人才梯队。中国海洋大学规定,创新团队要有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科学思维活跃、优势互补的学术梯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基因组团队,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实行“6+6”模式,由6名国内专家与6名海外专家以合作伙伴形式开展创新研究,组成目标聚焦、机制新颖、内外结合、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青岛软件控股公司从国内外聘请信息控制、机械、橡胶等专业20多位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创建了行业技术交流人才俱乐部,使整个团队始终保持行业领先的地位。

(四)有基本的科研创新平台。良好的创新平台是科研团队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目前,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11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9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09个。这些创新平台成为各类创新团队的主要载体。山东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组建了17个创新团队。省科学院打破研究所、实验室界限,形成学科联合的科研平台,组建了

21个创新团队。海尔、重汽、得利斯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多种方式吸引凝聚创新人才,形成优秀科研团队。浪潮集团建立了基础科研中心、技术研究所、生产工程研究部三个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分别从事基础技术、应用项目和现实生产工艺研究,实现了连续10年蝉联国产服务器第一。还有一些创新团队是以重大课题攻关和工程项目为平台载体组建的。如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依托“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形成联合攻关课题组。

(五)有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团队实施专项管理,由科技处、文科处和人事处分工负责,对优秀创新团队可以打破现有学院、学科的界限,建立灵活的教师和科研管理体制。山东大学对创新团队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整个创新团队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省科学院、省医科院等允许学科带头人自己选助手,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员创新作用。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制定了评选奖励学科带头人的办法,有的还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待遇的办法,通过评选功勋人物、设立创新人才奖、创新增值与待遇挂钩等形式,稳定创新人才,凝聚创新团队。

(六)有持续的经费支持。山东大学对创新团队实行连续资助,已拨付资助资金2300万元。中国海洋大学给每个创新团队50—200万元的综合配套经费支持,连续支持4年。山东农业大学拿出1亿元用于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省医科院先后投入亿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支持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科研经费投入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重点支持4名聘请院士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威高集团研发投入年均递增30%,2015年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团队基金达5300万元。

(七)有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子。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把研发中心设在国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成为全球10升发动机产销量最大的企业。东岳集团先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东岳研发中心,借助知名高校的科研力量,成功攻克了离子膜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一技术的集团。山东科技大学自2003年以来,依靠“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等创新团队,先后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1000多项,经费达亿元,解决了大量企业技术难题,创造了几十亿元的经济效益。莱州农科院李登海率领团队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超高产玉米品种,又率先进行产业化实践,成立了上市公司。现在每年科研投入1200万元以上,实现了“以经营养科研,以科研促经营”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创新团队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科学突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区域竞争的重要力量和表现形式。

——创新团队是攻克核心技术、创造重大科技成就的突击队。“十五”期间,我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万项,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95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900多项。每一项自主创新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突破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技术的是战嘉瑾“信芯”团队,研发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YH-16)的是罗永章博士团队,创新全氟离子膜技术的是东岳集团张永明团队。

——创新团队是催生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带领他的团队从英国引种大菱鲆,开展繁育及养殖技术推广,带动了一个15亿元的产业。“登海玉米”依靠创新团队,十六年间两次创造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累计推广面积9亿亩,增产粮食900多亿公斤。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凌沛学带领的生物药物创新团队,首先将玻璃酸钠及其制剂用于医疗,并实现产业化,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眼科药生产基地。

——创新团队是凝聚、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山东大学金融数学创新团队近两年就培养出1名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泰山学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院士领军的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创新团队,培养凝聚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

二、当前我省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创新团队的认识还有很大差距。调研中不少专家学者谈到,“从面上看,创新团队还仅仅是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从上到下普遍重视不够,既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创新团队”。有些科研单位虽然提出要发展创新团队,但对如何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一些探索做法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特别是对创新团队的发

展规律、运行机制等还缺乏深刻认识和系统总结。不少科研人员还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能自觉融入创新团队。

2、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少。目前,我省还没有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计划的创新团队,列入教育部支持计划的创新团队仅有3个,而且都在中央驻鲁单位。正如山东大学钱逸泰院士说的,“山东目前还没有国家级的科研创新团队”。代表我省高校最高科研创新水平的157个创新团队,有一半以上还拿不到国家级项目。高水平创新团队少,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军人物匮乏。目前,驻鲁两院院士只有33人,居全国第10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8人,长江学者17人,均不到总数的2%。省四大科学院总共只有院士1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7人。30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博士970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

3、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尚未建立。目前,省里还没有专门针对创新团队的指导性意见,政策扶持导向不明确,经费投入不足。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调查统计的600个科研团队,有2/3反映科研经费少,对创新团队没有专项支持,特别是一些重大基础性研究,周期长、成本高,而资金投入既不到位又不稳定。有的反映,“项目周期短,没有连续性,不能深入研究”。有的反映,“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评比,轻管理,有的只给挂一张牌子”。青岛农科院2015年事业费总投入1512万元,912万元用于人员工资,科研经费仅有240万元,有些科研项目难以维持。

4、创新团队形成发展还有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人才群体集聚还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单位受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科研经费等条件制约,引不进领军人才;有的引来了领军人才,配不上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有的形成了团队,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领军人物在选题立项、人才配置、设备使用和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没有支配权,甚至连选助手的权力都没有;有的利益分配制度不活,调动不起整个团队的积极性。二是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跑课题、跑经费。有的科研人员反映:“现在是70%的精力跑项目,30%的精力搞科研。”有的年轻科研人员反映,“经常感觉做事情很难”。三是创新氛围不够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还没形成,科研普遍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现象。

三、对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反映和呼声

省里组织开展“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调研活动,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大科研人员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一)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件关系山东长远发展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应予高度重视。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们一致反映,“省里抓创新团队建设,顺大势,合潮流,管长远,抓住了自主创新的关键,抓到了人才建设的核心,必将大大增强山东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郭庆惠说:“省里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过程中,提出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这个命题,抓住了这项工作的龙头和牛鼻子,符合省情,符合国情,符合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强调,“发展创新团队是大势所趋,希望省里抓住有利时机,建设一批优势创新团队,给予重点支持,用不了几年就能出大的成果,也有利于年轻人才快速成长。”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谈到:“国家搞自主创新战略,每年向高校投入六七百个亿,靠个人很难拿到大项目,必须依靠团队去争取。省里从整体上推一推这项工作,确实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说:“创新团队是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次,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是真正响应中央号召,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可持续创新的重大举措。”

(二)发展创新团队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必须抢抓机遇、尽快启动。许多院士专家谈到:发展创新团队已经摆上党和国家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0年就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先后资助了118个创新团队,资助总额达6亿元。教育部2004年制定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每年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目前,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正在加紧培植创新团队,日益形成团队竞争之势。我们要迎头赶超科技前沿,争取有更多的创新团队进入国家队,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一些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呼吁:抓创新团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能光喊口号,要抓紧行动,真抓实干,早抓早主动,早抓早受益。调研组所到之处,

都建议省里尽早出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措施,尽快形成全省整体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工作局面。

(三)建设创新团队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工程,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调研中很多同志认为,“创新团队培养的是人才团体冠军,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项目,要着眼长远发展,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建议,“省里要通过创新团队建设,进行学科布局的顶端设计,围绕有生命力的学科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创新团队引领学科未来,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冲击科学技术最前沿”。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徐学增强调,“建设创新团队,除了政府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整合有效科研资源,形成自主创新的整体优势和强大合力。”不少企业负责人谈到,“核心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创新团队要遵循规律,企业要舍得长期投入,省里更要有长远规划”。丛林集团总裁张培良建议,“企业与科研院校应当以市场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结成创新联盟”。

四、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国内外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新形势、新经验、新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对创新团队的认识。建设创新团队是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群体、冲击国家科技最高水平的有力抓手,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一项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切实提高对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在全省上下形成重视创新团队、培育创新团队、关心创新团队的共识,为加快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抓紧制定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以、省政府的名义出台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团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凝聚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合力。引导支持创新团队建立运转灵活、高效有序、效率优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为创新团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经过3到5年的努力,争取有一批省级创新团队纳入国家支持计划。

(三)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冲击国内、国际科学前沿的优秀创新团队。从我省产业布局和科技发展规划出发,着力打造善于攻克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突出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形成“重点学科+学科群”模式,推动建设若干重点学科群,推动若干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一大批科技尖子人才、领军人才的涌现。认真落实胡-锦-涛在2015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优厚报酬”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对优秀创新团队的鼓励政策,每2年评选一次“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每次评选10个左右,给予表彰和重点支持。通过省级优秀创新团队的示范引导和带动,在全省各行业、各领域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各具特色的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内国际一流的创新尖子人才、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在学术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骨干力量和符合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推动我省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团队发展的宽松环境。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保持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允许和宽容科技创新失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创新团队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关心爱护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帮助他们提高科技领导和管理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发现人才的“伯乐”和引导人才的“灯塔”。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249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