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发言稿(样稿)优推5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劳动模范发言稿(样稿)优推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演讲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劳动模范发言稿【第一篇】
[论文摘要]为了推进学术规范进程,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质量,我们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广泛开展学术批评,从而更好地体现学术期刊参与和推动学术创新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针对学术失范、学术腐败而兴起的学术批评、学术规范的讨论,学术共同体内外对学术期刊的批评也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界自身的反省也在进行并不断深入。笔者认为,为了推进学术规范进程,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质量,我们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广泛开展学术批评,从而更好地体现学术期刊参与和推动学术创新的作用。
一
学术期刊是审核学术研究成果即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衡量其是否达到发表水平的重要工具。它是展示学术水平和学术阵容的重要窗口,是引领学术研究方向和评价学术成果的重要标识,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具体来说,它有五个方面的导向:一是学术水准导向。通过发表高质量、高水准的论文,引导研究者向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深度发掘。二是学术课题导向。通过选用的稿件、开辟的专栏讨论、刊发的“按语”、编后,引导学术界对一定阶段内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三是学术服务导向。将学术研究向社会改革实际引导,使学术期刊成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四是学术争鸣导向。贯彻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商榷、争鸣,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术空间。五是学术风气导向。严守学术规范,引导学者自律,倡导严肃认真、与人为善、以理服人、平心气和讨论的学风。
虽然最近20多年来学术期刊的发展与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论文集模式”一统天下。从首页到末端,几乎是清一色的论文,名日刊物,实则是论文合集。创新之作少而平庸之作多。二是缺乏学术批评和学科评论,几乎没有书评,很少学术信息含量。在中国数以千计的学术期刊中,目前开设有学术批评或学术评论类栏目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没有开设类似栏目而发表学术批评作品较多的学术刊物也为数不多。三是学术期刊的“质检”管理失当、失责。近年来被频频曝光涉嫌剽窃、抄袭、挂名的事件中涉及到学术期刊对所刊发论文的“质检”或“鉴定”出现了问题。四是以刊评文。由于学术期刊不仅是论文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而且是学术评价的替代工具,有的高校从学位管理的角度提出博士生甚至硕士生毕业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有的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校或其他一些部门从职称晋升与职称考核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与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有关的管理措施与规定,如评教授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由于学术管理机制上的问题、学术评价机制上的误导取向以及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学术批评的普遍缺失,故而人们普遍感受到弥漫学界的浮躁现象以及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伪注、数据作假乃至大规模的抄袭现象,于今有愈演愈烈之势。具体到学术期刊则编辑滥竽充数者有之,发人情稿、关系稿者有之,按版面收取费用者有之,权钱交易者亦有之。诸种不正当的做法,使学术期刊走向了商品化、功利化,助长了学术腐败,败坏了学术风气。学术刊物正在成为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的重灾区之一。无论其前因后果如何复杂,但作为学术生产与传播的主要环节之一,学术刊物确实难辞其咎。
二
针对当前学术期刊内外环境的特点,要实现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除学术期刊界有必要联合起来,通过反复的言说以争取外部环境向更有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方向转变外,尤其需要做的是学术期刊内部在办刊理念上的清晰定位,由追求外部的非学术的表面工夫回归到学术本位上来。
1.在搭建公共学术平台上尽责
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首在通过鉴别发现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使之转化为具有价值的学术产品。联系到当前学术期刊在参与反“学术腐败”中的重要性,学术期刊更应在学术产品生产过程的产出质量检测环节上负起社会责任,使编者、作者、读者三方能够在公平、公正的氛围中平等对话、交流互动,阐释或解决一个个学术问题,充分体现学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多发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文章,不发表那些观点重复、论证重复甚至资料也重复的平庸之作,让高质量论文尽快与读者见面。其次,学术期刊还应在推出影响学术主流观点上尽责,使刊物确立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学术话语权。学术编辑的工作,从形式看是“编辑”工作,从内容看乃是“学术”工作。学术期刊编辑在业务工作中不能只会“编辑”,即对文稿仅做些技术性加工,还要会“鉴别”,这对编辑的学术洞察力是一种切实的考验。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上应有所专长,在编辑实践中应当具有强烈的学术参与感,在某些专业领域中应当具有与作者学术思想平等对话的能力和资格,在对文稿的评价上要具有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领域的发言权。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术眼光为选择文稿的指南,无疑有助于从根本上抵制学术的平庸、批判学术的腐败,减少乃至杜绝伪劣产品,多出精品,振兴、繁荣、创新学术,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在这两大责任中,主编作为一刊之“主”,负有把握、协调、集思广益之责;编辑作为栏目之“主”,负有发现、推荐、献计献策之责。主编由于受自身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所限,不可能做到门门精通;在相当多的领域,学科编辑对文章的判断比主编更高明、更敏锐。因此,如果责任编辑在主观上不作为,将直接影响着刊物总体实力的发挥。这一点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表现尤其明显。
2.在学术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上尽责
近年来,国内“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渐趋突出。核心期刊不仅成为评估学术能力、质量、价值、水平的认定依据,而且成为学位授予、职称晋升、成果奖励等的认定依据,学术期刊承载起了学术评价的功能。必须改变目前以刊评文的现状,不应以学术期刊评价代替学术评价,学术期刊的等级档次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而不能作为决定因素,评价学术研究的质量必须以学术水平来衡量。学术期刊要从源头上着手,建立规范的合理的学术论文评价机制,使真正有水平的高质量的稿件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与激励。对学术研究的管理和评价应让位于独立的学术委员会,从国外的经验看,学术评价除一般的规范和约束外,主要指的是同行专家评审与评价。学术界有义务和责任建立起一个公开评审网和一种评审规范,不同专业的专家都有义务和责任担当起这样的评审人。
3.在学术规范上尽责
学术规范中的基本规范、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学术论著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论著署名与著作方式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都适用于学术期刊。将这些规范与学术期刊相结合,就能概括出学术期刊的有关规范,它就是学术期刊的基本规范、学术期刊的审稿规范、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学术期刊的著录规范、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学术期刊的评价规范。其中也包含了对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基本要求,一是要从文章选题、问题的提出方式、观点、内容、论证方法、结论意义、引文等方面抓好编辑内容的学术规范。二是要从文章的摘要、关键词等方面抓好编辑技术的学术规范。凭着责任编辑的学术素养、文字功夫、修辞能力、理论水平,对所涉及文稿中相关的专业知识、转引文献、实验数据、逻辑概念、逻辑推理、语法修辞、标点符号、错字别字、文稿版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加工润色、纠谬正误。做到文稿内容及所运用文字、图表、公式、符号、计量方法等皆须标准化、规范化,皆须符合出版的有关规定,符合语言习惯与标准,符合科学命题与定义。
4.在培养作者上尽责
学术期刊所登载的学术论文,是作者理论思维和知识积累的集中反映。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发现作者,培养作者。通常有一些情况容易使编辑偏离“尊重作者的劳动”的大方向,一是名人、或有人推荐来的稿件受到重视,一般作者和无名人士的来稿常被轻视,其劳动不受到尊重;二是与编辑观点见解相同的稿件受到重视,所持见解与编辑不同的被轻视乃至歧视,自然就不会受到编辑的尊重。要克服上述错误,编辑就要强化作者意识,对作者要论稿不论人,作者身份的高低、作者见解的异同、作者的稿件是否与“时尚”趋同等不应成为对作者的劳动或尊重或轻视的借口,否则就是对作者的不公正。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对于学术积累尚不深厚的年轻作者,特别是对于处在校门和社会之间的青年学生、学者来说,尽管他们的观点还显得不够成熟,尽管他们的论证还不够严谨,但他们的理论思维成果,特别是其中蕴涵的思想之光,若被及时发现,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这就需要责任编辑付出更多的劳动与爱心,热情地支持他们,扶植他们,为他们提供平台,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
劳动模范发言稿【第二篇】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四届四次、省扶贫基金会四届八次理事会(简称省“两会”)通讯员培训班。作为一名宣传老区的基层工作者,这些年的成绩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也记录着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在省“两会”领导为我搭建的这一提升老区宣传水平的平台上,圆了我向老师和同仁们当面学习的梦想,通过充电、加油,提振了我们宣传老区的精气神。
回顾这些年老区宣传的实践,我感到“六心”非常重要。
一是用心学习知识,增加宣传老区的本钱。常言道:要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一桶水靠点点滴滴积累,靠学习,增加知识。学什么呢?学党中央国务院扶持老区政策,学关爱老区建设的系列讲话,学长征精神。9年中,我不摸牌、不闲聊,经常是早上7点前上班,21点后下班,有时一个月吃住在办公室,就连春节也在采写稿件。老区宣传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大有“一日不写稿,一天如掉魂”的感觉。
二是热心宣传老区,让全国了解湖北老区。艾青有句诗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只有爱才能写出好新闻,对老区的热爱激励我用热情做宣传,不言苦和累,圆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
三是细心收集素材,用事实宣传革命老区。“天下之事,必作于细”。老区宣传工作是个值得挖掘的新闻“富矿”,老领导、老干部们无私奉献,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援老区建设,老区人民的心声,老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素材很多,问题在善于选准角度。我通常是白天下乡采集素材打腹稿,晚上写稿发稿,确保新闻的时效性。
四是虚心求学求教,甘当小学生拜师学艺。老区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强,业务性高,影响面广的工作,要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博采众长。
五是精心打磨精品,文不惊人誓不休。2016年“五一”,央视新闻联播推出“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大力展示优秀劳动者的风采,鼓舞人心。节目突出了三个特点:就是人人有绝活,个个出精品,特别能坚持。搞老区宣传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劳动模范发言稿【第三篇】
青山不语,苍天含泪!某某x的一生,是勤劳奉献的一生。少年时代的他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饱经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他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不忘党性,不忘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悼会发言稿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追悼会发言稿范例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友、及逝者的亲属:
青山不语;苍天含泪!
这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情绪,深切悼念乡亲们心目中的楷模、我们尊敬的乡亲、我们尊敬的长者—刘府黄母老人。
x老人生平为人正直、关爱他人、平易近人、品德高尚。作为家庭的长辈,她勤劳善良、以身作则,一生辛勤劳作,养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后代,使我们这个小山村走出了不少人才。这不仅仅是x老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乡亲的骄傲;作为乡亲,她心胸开朗、乐于助人,几十年来持之以恒,博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是乡亲们的好长辈。
在这悲痛欲绝的时刻,我们不会忘记,x老人每当乡亲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与无私的帮忙;我们更不会忘记她教育培养的后代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此我们深深的悼念她,深深的感谢她!她使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
x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长辈,她离我们而去,但她那种勤勤恳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为她的家庭失去这样的长辈而深深的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老人的愿望是我们大家的生活更完美,生活更富裕,我们要秉承她的遗愿,化悲痛为动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来建设我们的完美家园,以慰她的在天之灵。
在这个万分痛心的时刻,所有的一切难以用语言表达!
愿:x老人,您一路好走!
追悼会发言稿范例2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退休干部x。x因患肺心病医治无效,于x年2月10日16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74岁。
x1932年1月生于x盟x旗x公社,蒙古族,1950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x供销合作社、x公社、x农场工作,1981年10月调入x税务局工作。曾担任x税务所副所长一职。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退休。
x的一生,是勤劳奉献的一生。少年时代的x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饱经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他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不忘党性,不忘本,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为了自己所钟爱的伟大事业,x倾其心血,无怨无悔。
x1985年不幸患上了肺心病,不得不长期与病魔进行斗争。常年服药治疗,不但使x家中生活拮据,给他造成了庞大的生活压力,也使他长期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但生性坚强耿直的x,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过分的要求,从不为组织上添任何麻烦。
x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
x对税务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他担任x税务所副所长期间,他所分管的所内各项事务有条有理,清清白白。他认真执行政策,敢于坚持原则。
x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x一生养育4个子女,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其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x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党员、好x。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慰x在天之灵。
x精神长存!
追悼会发言稿范例3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这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情绪,悼念我们的好教授、好专家_________x。
_______x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教授、主任医师职称,杰出的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专家。
________x因病医治无效,于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时_____分不幸逝世,享年_____岁。
________x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生于四川省射洪县县城,从读小学起到中学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由diaoci整理]
1970年12月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动要求到射洪县柳树镇理解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广大农民一齐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吃苦耐劳,用心要求进步,受到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好评,1978年经当地党委推荐考入华西医科大学学习,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经组织分配留校任教。
直到2008年10月调入成都市锦江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至今,这一干就是2年。
_______x在长期的教学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感,刻苦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处事公正、廉洁自律;她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团结x、热心助人,深受广大育龄群众和患者的尊重和好评,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工作者,为我区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用心贡献。
________x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x,她离我们而去,但她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的好妻子、这样的好母亲而惋惜。
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加倍工作,认真学习她那种忠于职守,务实求进的工作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进一步精诚团结,求实创新,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表达我们的悼念之情。
________x安息吧!
追悼会发言稿范例4敬爱的x总经理:
今天我们全体员工怀着悲痛的心情,向您告别,表示哀悼!
x总经理,您在领导x公司的7年来,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超前的意识和锐意改革的精神,带领全体员工,为公司走向新的增长,发起一次又一次冲击,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得到了全体员工的尊重和爱戴。
x总经理,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挥了自己的智慧,根据市场经济的理论规律,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倡导"开发竞争"精神,在市场竞争中,使公司步入了全市利税千万元效益企业的行列,受到了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为同行业树立了光辉榜样。
但是,正在我x公司走向一个崭新地点的时刻,敬爱的x总经理,您先我们而去,与世长辞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经济战线上失去了一名好先锋,企业界失去了一位好朋友。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惜别了,您的精神永远鼓舞着x公司奋发腾飞。
敬爱的x总经理,安息吧!
您的精神永垂不朽!
追悼会发言稿范例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我的妈妈x代表我们全家,向前来参加我父亲x追悼会的领导,长辈和亲朋好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百忙之中前来和我们一齐分担悲痛,于我们敬爱的父亲做最后的诀别!
这天我们在那里沉痛悼念一个为党奋斗了一生的革命军人——-我们敬爱的父亲大人,他老人家正直颐养天年之际却突然因心脏不适于2010年6月1日凌晨2点20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
我的老父亲是从16岁就参加了革命,跟随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鲜血和伤痛立下了赫赫战功,您这光辉的一生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和自豪。
生活上我们父亲大人更是安平乐简,朴素无求,您对我们儿女深爱严导,言传身教,我们的父亲大人不仅仅给了我们姊妹健全的躯体,更给了我们正直的灵魂,他老人家对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养之恩,重于泰山,浓于热血,激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堂堂正正的做人,勤勉努力的做事。
父亲,我们最最敬爱的父亲,我们兄妹在您的培养下都以成家立业,我们从白手起家,成为了社会有用之材,本想在您晚年多尽尽孝心,让您好好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但是你就这样匆匆而去了。
父亲,我们心心牵挂的父亲,您走的太急,甚至没有留下最后一句话,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我们还有太多的话想对您说,还有太多的事要为你做,可您就这样匆匆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了我们,让我们一生不安!
敬爱的父亲,请您放心的走吧,我们兄妹会尽我们全部的力量,完成父亲最后的心愿,在这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兄妹共同向你承诺:会更加尊重,关爱妈妈,让她能幸福的安享晚年,让她为嫁给您这样的丈夫而终身无悔;我们兄妹会更珍惜骨肉亲情,扶持共进,;我们姊妹必须会精心教育我们的子女,让他们能真正拥有正直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能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兄妹必须会更加勤奋认真的工作;必须会更诚恳坦荡地为人处事。
永别了,亲爱的父亲,愿您的灵魂在天国安息!
永别了,亲爱的父亲,愿您的灵魂保佑所有热爱生活,努力追求的人们幸福,安康!
亲爱的父亲一路走好!
劳动模范发言稿范文【第四篇】
自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公开问世以来,东西方学者就围绕着《手稿》的性质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多样化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观点。著名学者张一兵在《人本学的青年马克思:一个过去了的神话》和《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解读模式与文本学》中,第一次指出了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五大解读模式:西方马克思学的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的模式、阿尔都塞的模式、前苏联学者的模式和中国学者孙伯?教授的模式。[1]101120笔者认为,除了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差异之外,这些解读模式之间的关键区别,恰恰是对《手稿》中所体现出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尤其是建立在异化劳动概念基础上的异化史观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地位的理解。因而研究《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呈现已经发生的对《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问题进行界说的逻辑地平线,澄清异化劳动概念的准确性质和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定位,不仅对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准确地辨识国内外各种以《手稿》来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潮流,对在与各种以马克思的名义进行言说的理论观点的交锋中真正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四种解读模式与“《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问题的定位
按照笔者的理解,在张一兵所概括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五种解读模式中,前四种模式要么不承认唯物史观,要么把唯物史观与《手稿》中的思想截然对立,要么将《手稿》中不成熟的一些唯物史观的萌芽直接指认为唯物史观本身,这都是对《手稿》性质和定位的误读。
第一种解读模式,是西方马克思学制造的所谓“两个马克思”的神话。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手稿》所代表的马克思是所谓“青年马克思”,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最高峰;而《资本论》所代表的马克思则是所谓“老年马克思”,“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处于“停滞”与“衰退”状态,“两个马克思”的思想是互相对立的。也就是说,这种西方马克思学的解读模式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他们将马克思《手稿》中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遗迹混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抽象人道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这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我们要与之划清界线。
第二种解读模式,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学的解读模式,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弗洛姆、早期的马尔库塞、列斐伏尔与后期的萨特等。他们以《手稿》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归结为以消除异化获得人的解放为最高目的的人本学。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在《手稿》中就得以确立了,青年马克思那种先验的劳动异化史观的人本学逻辑,被直接指认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这种劳动异化史观的人本学逻辑被认为贯穿于马克思后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及其手稿特别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也贯穿于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后来的研究都不过是原先人本学逻辑的展开和“提升”。他们并不是站在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并不承认西方马克思学所制造的“两个马克思”的神话。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归结为《手稿》所代表的以消除异化获得人的解放为最高目的的人本学,就必然会否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当然在这样的解读模式中,也就不存在“《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地位”这样的问题。
第三种解读模式,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提出的所谓“断裂说”。阿尔都塞以1845年4月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分界线,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上的断裂”,“断裂”前后的马克思是截然不同的:在此之前是处于人本主义意识形态逻辑框架中的青年马克思,这个时期马克思著作中的思想都受制于人道主义这一“总命题”,因此不能把它们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在此之后的马克思,则创立了全新的科学世界观,属于马克思主义者。两个马克思之间泾渭分明,《手稿》恰恰是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即将诞生之前的作品,虽然在写作时间上最接近马克思思想发生转折的1845年,但在思想实质上最远离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阿尔都塞也只承认一个马克思主义,但这是科学的唯物史观,《手稿》属于理论上的人道主义,恰恰为马克思主义所反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李卫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第四种解读模式,是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前,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初苏联学者解读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观点,也是中国和东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这是一种量变“进化说”。他们囿于列宁在没有阅读后来发表的马克思早期论著的情况下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分期,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巴黎笔记以前,仍然受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1843年夏天,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和《未来哲学原理》的影响,开始向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这一进程直到1846年秋才告结束,其标志是写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按照这种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无飞跃的量的渐进过程,其中至多存在一种不断清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影响而走向成熟的理论表述的因素。因而,马克思在《手稿》中那些仍然处于前马克思主义水平的思想,也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被指认出来。张一兵深刻地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提出的“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的方法,在这种解读模式中表现为“猴体就是人体”。[1]106107这样一来,马克思在1845年所发动的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意义就被大大弱化了;而且由于对马克思早期文本中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当1932年《手稿》出版后,西方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化,用《手稿》中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时,前苏联哲学界面对这种严重的理论倒退,由于自身缺乏对《手稿》思想的准确定位,因而在对西方错误思潮的反击中因为自己的混乱和矛盾而显得苍白无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戈尔巴乔夫打出改革与新思维的旗帜,苏联哲学界回到了上述第二条道路,即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当戈尔巴乔夫提出“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的利益”时,这实际上已经是受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蒙蔽的自欺欺人了,而这种自欺欺人的后果就是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
因此,在当前,深入分析《手稿》的性质,深刻理解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的异化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不仅是一个迫切的学术任务,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
二、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第五种解读模式与《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的地位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2]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把历史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驱逐了出去,从而产生了真正的社会科学,而且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石。自从马克思的《手稿》于1932年公开发表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通过对《手稿》的歪曲解释将马克思归结为异化理论家,这是“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的赤裸裸的伪造”。他们的攻击矛头是“直接指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3]8。但是,我们也不同意阿尔都塞的观点,为了对抗西方马克思学所谓“两个马克思”的伪造而将《手稿》与成熟的唯物史观截然对立起来。其实,成熟的唯物史观的产生有赖于德国古典哲学与古典经济学的有机结合,《手稿》是马克思为了解决使他“苦恼的疑问”[4],第一次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开始,从中产生了异化劳动理论。在这种批判中,不成熟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与不自觉的客观现实逻辑互相交织,处于矛盾的状态,虽然人本学异化劳动史观居于显性支配地位,但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已经发生并客观存在,从而开辟了通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道路。
因此,笔者认同由南京大学的孙伯?先生提出并由其学生张一兵先生发展完善的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五种解读模式。这一模式首先由孙伯?先生在其撰写的《探索者道路的探索》中提出,并由张一兵先生在其一系列论著中加以指认和完善。张一兵先生将这种解读模式概括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次转变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两种逻辑相互消长的观点”[1]107。这种解读模式的特点在于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归结为两次。第一次转变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立场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向一般共产主义,而这次思想转变过程又归结为两个异质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37年马克思加入青年黑格尔派哲学阵营一直到1843年夏天以前,这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反映在他的博士论文以及《莱茵报》时期的一系列文章中,主要受突出自我意识的青年黑格尔派改装过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在运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立场批判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使自己感到困惑的物质利益问题,开始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在魏特林、赫斯和青年恩格斯的影响下,思想发生了上述转变。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本包括《克罗茨纳赫笔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章,《巴黎笔记》以及《手稿》和《神圣家族》,最后是1845年3月写下的评李斯特《国民经济学体系》的手稿。而第二次转变则是一场真正自觉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格式塔式的整体转换,而不是如前苏联学者所说的量变进化说。这场革命在《评李斯特》一文中初露端倪,发生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致安年科夫的信》和《哲学的贫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伯?先生第一次提出了在《手稿》一类文本中,青年马克思不成熟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与不自觉的客观现实逻辑互相交织、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是处于主导地位的逻辑即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这是一种隐性唯心主义历史观,这种逻辑从人的先验类本质――劳动出发,将社(阿拉文库☆)会历史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过程;二是不自觉的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但这并不代表此时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理论自觉,而是由于马克思亲身接触了无产阶级的实践以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使他不自觉地偏离了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在1844年―1845年3月,这两条逻辑线索始终处于一种对立的和动态的相互消长之中。
我们可以用孙伯?先生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一书中的话来概括《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地位,孙先生指出,《手稿》证明,“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方面,确实曾经经历了一个深受费尔巴哈人道主义影响的阶段”。但《手稿》中的马克思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者。在《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运用费尔巴哈的主要原则和范畴,“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另一方面又根据政治经济学所确认的事实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要素,彻底发挥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从而大大地深化、扩展和改造了费尔巴哈的原则和方法,开辟了通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道路”[5]。按照孙先生的观点,《手稿》还没有达到唯物史观的水平,但开辟了“通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道路”。
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在于用一种严整的科学的历史观,即关于人类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和学说,代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异化”对历史现象的解释。[3]8而在《手稿》中占主导地位的逻辑恰恰是从人的先验的类本质――劳动出发,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人的本质异化及其扬弃和复归的历史,这说明《手稿》总体基调仍然是不成熟的,它只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6]72,是马克思的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之间的“里程碑”[6]62,而不是一部已经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著作。
三、《手稿》中人本主义异化史观与唯物史观因素的交织
我们具体来探讨一下在《手稿》中,从先验人的类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与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逻辑即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异化劳动是贯穿《手稿》全书的基本概念,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批判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包含着根本矛盾:它一方面把劳动提升为自己的唯一原则,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成反比例变化的规律,这又等于否定了劳动是一切财富源泉的地位,承认了私有财产的主体地位。例如,李嘉图学派就把资本家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而工人只应得到最低的工资,看作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正常关系的表现。这说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站在私有财产而不是劳动的立场上来表达资产阶级经济规律的。因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表达的经济规律不是劳动的规律,其实是异化劳动的规律。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则是站在劳动的立场而不是资本的立场上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他看来,既然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就意味着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但现实中的劳动过程却又不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反而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因此现实中的劳动其实质是异化劳动。马克思接着运用层层推进的逻辑分析方法,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还试图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进一步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他此时并没有充分的经济学知识来弄清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他一方面把私有财产的根源归结为异化劳动,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追问异化劳动的起源:“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7]102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每一个范畴,如商业、竞争、资本、货币等等,都不过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7]101。
必须看到,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确实是一个重要标志,是青年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最重大成果。因为费尔巴哈仅仅把自己的批判局限于宗教领域,只是看到了人把自己的生活二重化为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马克思则进一步要求探索宗教异化的世俗根源。在克罗茨纳赫时期,他已经把宗教异化归结为政治异化,在政治国家的二元生活(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的分离)中看到了基督教精神的世俗根源。而到了《德法年鉴》的文章中,他又初步揭示出政治异化的根源是由于市民社会本身的二重化,是由于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个人互相脱节、互相分离因而丧失了自己的类生活的缘故,于是个人生活和类生活、个人存在和类本质之间的矛盾和裂痕就随之扩大起来。在那里,他已经同意赫斯的观点,认为金钱、货币制度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指出正是这种异化构成了犹太教的世俗基础。他说:“我们不是到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而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他的宗教的秘密。犹太教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犹太教的世俗礼拜是什么呢?经商牟利。他们的世俗的神是什么呢?金钱。”[8]49而“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8]52。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这个批判进一步向前推进,他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造成市民社会成员互相脱节、互相分离的私有财产和货币制度的根源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运用异化概念分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得到了异化劳动概念,他的结论是:“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7]100这样一来,我们看到,从克罗茨纳赫时期到《德法年鉴》的文章再到《手稿》,马克思就从政治异化理论发展到劳动异化理论。如果我们把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劳动异化这三个理论联结起来,就能获得一个系统而完备的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历史哲学体系。依靠这个体系,马克思就能完成对现实生活一切领域的哲学人本主义批判,从作为市民社会生活基础的劳动直到社会最上层的宗教,都可以从“人的本质”中得到说明。可以说,从当时德国哲学界在异化理论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把异化理论发展到最深层次了。无怪乎马克思在提出他的“异化劳动”理论时充满了喜悦之情,认为它既可以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又可以解开人类历史的哑谜,“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7]120
乍一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迥然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是用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来说明人们的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了,从宗教、政治到经济领域。那么,马克思此时是否已经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呢?其实,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没有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框架。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这里的劳动并不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劳动,而是被抽象地理解为理想化的作为类本质的劳动。这种劳动其实是一种价值悬设,并不是从对现实社会中的工人或农民劳动的分析得出的,而是作为一种哲学预设,作为与现实中异化劳动的对立物而提出的,其内容就是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人格体现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而迄今所存在过的现实的劳动都是对这种本真的人类劳动的偏离、歪曲和丧失即异化劳动。所以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人”,即符合人的类本质的人,也就不是处于现实社会生产关系中从事现实劳动的工人或农民,也不是奴隶和农奴,而是指摆脱了一切现实关系,处于一种理想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真正的人”其实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抽象人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在标志着唯物史观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借批判费尔巴哈与自己过去的旧的哲学观念决裂,恰恰批判了这种人的概念,他们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9]73他们指出他们考察方法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9]73。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恰恰是从“所设想、所想象出来的人”出发的,这说明当时的马克思仍然处于哲学人本主义的逻辑之下。
在《手稿》中,马克思除了研究异化劳动之外,同时还研究了对象化劳动。马克思当时理论的重心集中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上,而不是着力于研究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关系。然而,马克思的这种不自觉的研究隐含的形式却已触及了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为其不久以后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开了先河。从马克思当时所持的人道主义观点来看,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恰恰是现实劳动的正反两个方面:对象化劳动是现实劳动的肯定方面,“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7]91。异化劳动是现实劳动的否定方面,“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7]91。因此,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谓对象化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础,其内容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占有,这种劳动是永远都不能被废除的。所谓异化劳动实际上是指私有财产制度下抽象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这种劳动的发展导致了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进而引起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剧,最后导致对私有财产的彻底扬弃。可见,异化劳动主要是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言的,指的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主要是指它的资本主义形式。对象化劳动则是就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而言的,是指改造和占有自然界的生产劳动活动。因而,在马克思那里,扬弃异化劳动并非要取消一切劳动,因为作为改造和占有自然界的生产劳动是不能消除的,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消除的只能是私有财产制度下劳动的非人化和反人道的性质。所以,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实际上指向生产关系,而对对象化劳动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生产力。尽管马克思当时还不可能弄清楚,为什么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总是奇怪地结合在一起,劳动的对象化怎么会变成劳动的异化,通过对象化劳动而对自然界的占有为什么会变成对自然界的丧失,但是他对劳动的这种二重性的初步分析,却为后来唯物史观的发现开辟了道路。
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达到唯物史观的水平,像他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样,把特定历史阶段上人类所创造的交往关系对人类主体的异化归结为由分工作为杠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所作的批判,仍然是基于一种作为价值悬设的理想化的人类本质,从而把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归结为人道主义的要求,而不是归结为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他已经探索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这一唯物史观核心问题的边沿,虽然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展开,但毕竟以萌芽的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劳动模范发言稿范文【第五篇】
劳动进化人类,劳动改造自然,劳动积累财富,劳动描绘明天。是劳动者平地建起了高楼大厦,是劳动者把贫瘠的荒山改造成万亩良田,是劳动者筑就了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劳动者把人类最美丽的梦想一一实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歌唱,让我们赞美,歌唱劳动者的伟大,赞美劳动者的平凡,让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在伟大和平凡之间实现。
中华民族是最伟大、勤劳的民族,华夏子孙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和灿烂。历史的天空风云漫卷,岁月的长河奔腾向前,我们的祖国——创造过太多的辉煌,也承受过太多的苦难。我们经历坎坷,开拓平坦;我们经历风雨,拨开乌云又见艳阳天。当时光的脚步走到了2008年,回首过去,我们的心充满了喜悦,充满了骄傲,充满了春天般的明媚和夏天般的鲜艳。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祖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发展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们千千万万劳动者的顽强拼搏和踏实肯干、无私奉献。也许你每天工作在科研院所,也许你每天忙碌在工厂车间,也许你每天耕耘在地头田间……。我们都是社会劳动的一分子,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贡献。昔日,落后的经济和封闭的生活让你我守着贫穷,天隔一方未曾谋面,今日,经济的发展如巨航乘风破浪,我们走到了一起同心协力驶向富足的彼岸。祖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未来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美好的理想,坚定心中的信念,众志成城不弃不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我们就一定能经得住考验,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劳动是前提,劳动是终端;劳动是讴歌,劳动是赞叹;劳动是关爱,劳动是情感;劳动是前进的帆,劳动是目标的岸。劳动的号角早已吹响,劳动的歌声响彻云天,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豪情万丈迎未来,挥笔谱写新诗篇!让我们为劳动者喝彩,让我们用劳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更多五一劳动节文章:
五月份国旗下讲话稿
庆五一劳模表彰大会讲话稿
劳动模范发言稿
五一劳动节劳动模范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