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上的讲话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参加今天活动的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1616年4月23日,当欧洲大陆的两位文坛巨匠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一同辞世时,谁曾想到403年后的今天——人们会为了纪念他们而过第23个世界读书日!2018年4月23日——第23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注定是难以忘怀的一天。我们汇聚一堂举办世界读书日活动,倡导“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倡导尊重知识、崇尚文明的阅读理念,营造书香校园,培育阅读氛围,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世界读书日”。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的确,承载知识和学问的书籍给人类带来了智慧和生存的法宝。当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之时,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而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正是一本书。这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的一个美丽传说,至今当地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俗语有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我们可以说赠人图书,手亦有余香。
读书,读什么书?为什么读书?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推荐,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由。北大学者陈平原建议:读文学书。有人反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没用。陈老的回答似乎有调侃的味道,但也解释了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目的性、无功利性的活动。阅读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的随意。
其实读书,就是读懂自己。每段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颗不同质地的心,这颗心恰是芸芸众生。一本好书,天生就和我们自身有一种契合感,我们会无缘无故喜欢它,想要亲近它。我们的心绪,我们的脚步,会随它跳动,会随它旋转,魂牵梦萦,夜不能寐。渐渐的,这本书会走进我们的生命,根植在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以人生前进方向的指引,给我们以不如意时心灵的慰藉。书是什么?用近代大儒马一浮的话来讲,书可使人“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读到欣喜处会心一笑,读到悲伤处会大哭一场,读到哲思处会冥思人生之功过。书就好似一面镜子,读书的体验恰似“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恍惚处古人如今人,今人如古人。
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改变气质的金钥匙。人类都不太会愿意去过上平庸生活,即便有时候选择承认自己的平凡,但仍向往浪漫与自由,甚至是不可触及的梦想。为了不平庸,为了实现梦想,我们必须读书,拿着这把金钥匙去开启那未来之门。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很崇拜杨绛。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许多人生困惑。杨绛先生回信结尾说:你的问题是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古语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我们困惑时,书本能给我们答案。有人说如果身体不能在路上,那么让自己的灵魂随着心仪的书籍,做一次快乐恣意的心灵远游。
我很欣赏一段话:读一页书,改变你的心情;读一本书,改变你的观点;读一摞书,改变你的思想;读一堆书,改变你的人生。希望与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