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讲话稿/演讲 >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72927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最新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优质7篇)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一

xx紧紧围绕“两个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奋斗目标,坚持数字引领、变革重塑,统筹安全与发展,以“两大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系统治理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高水平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改革破难、除险保安、产业共富的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强改革,着力破解渔业发展难点堵点。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实施国家渔船渔港精密智控建设试点,建设渔船安全精密智控系统(浙渔安),通过重塑管理流程、重构制度体系、重建责任体系,实施渔船全生命周期和船员全职业周期在线管理,实现海上渔船安全闭环智慧化监管,推动渔业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国渔业智治和平安渔场建设探路闯关。建设渔业产业大脑,推进政策制度重塑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业务全闭环、服务全集成、一码全管控,探索“产业地图+产业大脑+未来渔场”发展模式。二是深入实施国家渔业综合管理改革。率先开展渔业职务船员改革,调整优化最低职务配员配备,完善船员培训考试发证,提高船员实操技能,保障船适航人适任;率先实施全县域限额捕捞试点,探索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路径;加快渔业互助保险改革,加强海钓、渔家民宿等新业态培育,促进资源、环境、产业、民生统筹协调发展。

二、保安全,着力维护渔区社会经济和谐稳定。一是压实责任。全力打好涉海涉渔安全生产“春雷行动”,梳理明晰部门、属地、村企和船东船长的责任清单115项,严格实行“日通报、旬调度、月评价”制度,强化工作督查、执法检查,健全责任追究、安全生产与保险理赔挂钩等机制,推行乡镇联村、村联船和“乡镇+”综合管理模式,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二是本质提升。开展海上“千万工程”和“病老”渔船专项整治,实施“万名船长”能力提升等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安全示范渔船427艘,淘汰“病老”渔船970艘,整治淘汰帆张网渔船303艘;培训渔船船长16812人,开展商渔船防碰撞专题警示教育412场次,举办万名船长安全大宣讲云直播活动,近7万人次参加现场直播,网上收看上百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渔船本质安全和船员安全素养。三是智控加持。构建“1+3+1+N”(1个渔业数据仓、3张基础网、1套渔船船员码、N个多跨场景)渔船安全精密智控体系,优化商渔船碰撞预警、重点渔船管控等5个多跨场景应用,做到“险可警、船可视、人可核、危可救、违可打”。8月1日开捕以来,“浙渔安”系统日均发送海上渔船各类预警万次,动态干预渔船6000余艘次。在xx年以来的多次台风、寒潮中精准指挥渔船安全转移万航次,救助涉险渔船816艘次、渔民6778人。

三、促发展,着力保障渔民渔区共同富裕。一是种业强基。打好种业翻身仗,育成28个国家新品种,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罗氏沼虾、中华鳖、滩涂贝类等10余个优势品种和11家企业机构入选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形成了一批水产种业集聚区。二是设施增地。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大力推广工厂化循环水、“跑道鱼”等智能化设施养殖,亩均产量和效益分别提高20%、50%。大力发展深远海设施养殖、岛礁围栏等新型模式(每立方水体增加效益258元),培育大黄鱼优势产业集聚区,年产值近40亿元,成为沿海渔民的共富鱼。三是模式增效。推进生态高效渔业技术变革和模式创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2万亩(亩均增效3000~5000元),创新龙游“龙和模式”、三门青蟹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推动“水塘变股权、渔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促进渔民共同富裕和集体经济发展。四是融合发展。做强做优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好温岭、岱山等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延伸发展预制菜、渔业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如长兴县洪桥镇通过渔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促进了扩中提低。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深化渔业综合管理改革,守牢渔业安全底线,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和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先行提供xx方案!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二

xx省海洋与渔业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福海粮仓,推进渔区振兴、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取得扎实成效。

一、高位推动、政策赋能,现代渔业建设开新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将海洋经济列为全省“四大经济”之一,并将渔业作为重要产业加以培育。xx年,省委召开全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省政府相继出台《“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规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渔港建设若干意见》《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渔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积极对冲疫情影响,加强水产品稳产保供,在全国率先出台“渔十条”,推进惠渔政策直达快享。近年来,全省渔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5%,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比重30%以上;xx年水产总产量853万吨,居全国第三。

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产养殖实现高素质高颜值。优化养殖规划布局,全省67个县级和10个市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部编制发布,养殖证实现应发尽发。坚持质量兴渔,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养殖主体实现尾水治理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全面实施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坚持统筹谋划、明晰产权、创新机制、整体推进,奋力攻坚完成宁德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任务,建成绿色养殖示范区,被评为国家审计署生态审计典型案例、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开展大规模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改造塑胶渔排73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50万亩、新建深水大网箱4300口。加快推进“百台万吨”深海养殖计划,已投建12台套,居全国前列,推广三倍体牡蛎深海养殖面积超20万亩。大力发展碳汇渔业,开展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

三、深耕细作、强链补链,产业融合迈上新台阶。做大水产加工业,创建闽东、闽中、闽南三大水产加工集聚区和30个产值超20亿加工强县,形成大黄鱼、鳗鱼等超百亿元产业链7条。发展水产预制菜,打造“福渔”品牌,推动水产品有效对接市场,xx年水产出口78亿美元,占全国水产出口总额36%,连续九年居全国第一。做强远洋渔业,鼓励“造大船、闯深海”,拓展发展空间,培优做强全产业链,加快xx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主动融入“两国双园”建设。xx年远洋渔业产量61万吨,海外养殖面积超5000公顷,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做优休闲渔业,加快构建渔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渔业产业强镇,发展“渔人码头”新业态,培育“水乡渔村”223家,金鱼养殖规模全国第一。

四、加大投入、强基固本,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加速渔港建设攻坚,统一开展新一轮规划226个渔港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外业调查,实行分级集中审批,创新建立“一县一主体”项目建设机制,将渔港建设列入海洋经济绩效考核,加强统筹调度,推进渔港建设全面提速。xx欧厝、连江黄岐国家渔港经济区获批建设。加快水产种业振兴,全面完成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设一批遗传育种中心、种质资源库、原良种场和水产种业基地,大黄鱼、鲍鱼等6个优势特色种业规模全国领先。加强“智慧海洋”迭代创新,为全省万艘海洋渔船全部安装北斗定位仪,率先研发渔船“插卡式AIS”,实施“宽带入海”项目,为渔船配备高通量卫星电话,实现“看得见、呼得着”目标,获省直机关年度绩效创新考评第一名。

五、改革创新、担当作为,行业治理展示新成效。深化“百千万万”渔安行动,推进百名干部驻渔港蹲点,建设千里岸线“空天地潜”海洋观测网,开展万名船员安全技能大培训,落实万艘渔船组织化全覆盖,提升渔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实施标准化生产,全省4100个水产养殖主体全部纳入“一品一码”追溯系统严管,近年来产地抽检合格率在99%以上。优化渔业保险“增点扩面提标”,首创开展水产养殖台风指数、塑胶渔排、赤潮指数、大黄鱼价格指数等保险,渔工渔船覆盖率95%以上,远洋渔船渔工实现全覆盖,保费近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800亿元。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三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xx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xx可以搞试点”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打造“海上粮仓”、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累计创建省级以xx洋牧场示范区129处,其中国家级59处,总面积达9万多公顷。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发展模式由自发向统筹推进转变。xx年,全国海洋牧场现场会在xx市召开,我省开启试点任务。xx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海洋牧场建设现场推进会,对海洋牧场建设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xx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和《xx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确立了“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空间布局,全面推进试点工作。二是完善支撑体系。先后出台《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牧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启动海洋牧场深海网箱养殖金融服务创新试点,探索“保险+信贷”模式,逐步形成了财政、金融、保险等相互配套的政策框架。全省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约1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0多亿元。三是凝聚工作合力。成立海洋牧场专家咨询委员会,将政府的政策优势、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企业的资金和管理优势、合作社的规模优势、渔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方协作,实现共建共赢。

二、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工作理念由资源获取向生态养护转变。坚持先“耕海”后“牧渔”原则,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构建渔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一是创新生态养护模式。以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生态循环为基础,创新提出“721”养殖模式,大力推广“藻—贝”“藻—贝—参”“藻—贝—鱼”等生态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二是科学投放人工鱼礁。以构件礁、藻礁等十余类人工鱼礁为重点,建设人工鱼礁区260余处、1900多万空方。礁区建成一年后基础生产力平均提升%,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提升%。三是规范开展增殖放流。坚持公益性增殖放流、群众性底播增殖和社会性放流放生等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创新开展6月6日全国“放鱼日”“碧水责任·云放鱼”活动,打造全民参与的大养护、大放流格局。xx至xx年,累计增殖放流各类苗种亿单位。

三、坚持科技支撑,推动管理方式由传统向智慧赋能转变。以各类平台为载体,助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成全国首个海底观测系统,打造“透明海洋牧场”,初步实现了“可视、可测、可预警”。二是搭建功能拓展平台。立足海洋牧场走向深远海,引导海洋牧场企业与中集来福士等海工企业对接,建造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60余座,有效解决了生态监测设备无稳定载体、海区管护人员无安全驻地等诸多难题。三是搭建种质创新平台。实施种业扶优行动,遴选26家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强化政策扶持,逐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长牡蛎“海益1号”、刺参“安源1号”等一批适宜北方地区的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四、坚持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由单一向多元融合转变。一是推动深远海养殖。全省大型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达20台套,初步形成了以深水抗风浪网箱为基础,大型深水智能网箱和养殖工船协同推进的深远海养殖新格局。“深蓝1号”经过不断改造升级,在离岸120多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海域,成功实现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已于今年5月20日正式运营;xx“百箱计划”深远海养殖试点扎实推进。二是拓展渔业多种功能。深入挖掘渔业文化、滨海旅游资源,推动“钓鱼、游玩、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创建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15处,打造了“海上度假村”“渔夫垂钓”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休闲渔业知名品牌。三是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推广“大渔带小渔”“渔旅共建”“牧场+海工”等合作模式,吸引大型国企、社会工商资本等积极参与建设,推动多种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促进渔业升级、渔民增收、渔村发展。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四

xx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禁渔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坚决扛起生态大省政治责任和淡水渔业大省保供责任,全面落实禁渔工作要求,着力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开创出长江禁渔和渔业生产统筹发展新局面。

一、坚决扛稳“十年禁渔”责任不动摇。继xx年禁捕退捕攻坚战实现圆满收官以来,全省上下按照农业农村部“三步走”总体部署,慎终如始、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一是做到责任上肩,高位推动。切实担负起长江十年禁渔的政治责任,做到持续高位推进。省委书记王蒙徽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长办公会专门研究审议长江禁渔与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提升工作。各级党政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为推动禁渔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二是做到人技结合,加强监管。围绕“三年强基础、顶得住”的工作目标,全省把握监管重点、聚焦装备弱点,累计投入亿元,装备一批执法码头、船艇和无人机等;投入亿元建设“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系统88个,渔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三是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保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退捕渔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省级层面新出台系列政策,退捕渔民3年过渡期生活补助政策已按标准兑现;省级财政从今年起对1705名巡护员,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助工资,以乡镇长和村长为主体的983名江段长、3455名岸线长已全员到位,为“十年禁渔”提供了强力支撑。四是做到严字当头,巩固成果。按照全链条、全区域、全时空监管方式,坚持严字当头,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对新增“三无”船舶坚持零容忍,依法取缔万艘。持续实施全环节高压严打,相继开展“亮剑”“春季护渔”“断链”“明察暗访”等专项执法行动。今年月均查处禁捕水域非法捕捞案件已降至8起,禁渔水域渔业资源快速恢复,监利断面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约50亿尾,是禁渔前的5倍。

二、坚定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不松懈。立足发展新阶段,把握发展新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在大湖大库渔业资源利用上,通过组建国有平台和明确利用权限,促进统一经营与保护,一批实力强劲的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在池塘健康养殖上,依据规划全面布局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示范点,推进渔业规模化、高质化、绿色化、信息化、景观化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上,主抓长江七大品种的繁育攻关和养殖技术推广,促进养殖品种结构深度调整和渔业养殖质效提升;在做大做强淡水鱼(小龙虾)产业链上,通过主抓二产补链强链,助推一产联农带农,促进三产提档升级,补链强链效应明显,xx渔业高质发展动能强劲。一是注重引导,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落实现代渔业发展理念,围绕发展设施渔业,结合省情、渔情实际,进行制度性设计、标准化推进。在省委一号文件中,部署实施提升设施渔业行动;联合10厅局,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推进xx省渔业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推广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等现代养殖方式,进一步指明现代渔业发展路径。二是项目带动,示范引领。统筹资金采取奖补形式支持各地发展设施渔业,目前已建成圈养桶1330个、陆基圆池4916个、池塘跑道820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规模163万m³,全省设施渔业规模达462万m³,比xx年增长近6倍。全省经营主体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投资额亿元。一大批在线监测、精准饲喂、智能增氧、自动净化等数字化智能化水产设备被广泛应用。三是因地制宜,补齐短板。针对山区渔业相对落后的问题,积极对接脱贫县产业振兴,充分利用山泉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陆基工程化、“零排放”圈养桶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可有效缓解丘陵山区“吃鱼贵、吃鱼少、养殖弱”的问题,成为我省渔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十堰市积极转型发展,去今两年已建拟建规模达万m³。

统筹推进十年禁渔和渔业产业绿色发展,是发展所需、民生所指、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发展思路,继续巩固xx淡水渔业大省的地位,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荆楚作用、贡献xx力量!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五

“十四五”以来,xx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xx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积极推动渔民持续增收,乡村全面振兴。

一、开展珠三角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建设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我省珠三角地区养殖池塘面积大,传统水产养殖业发达。为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从xx年起,我省计划用三年时间,在珠三角9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行动,以规模养殖场、连片养殖场为重点,推进10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建设30个示范性美丽渔场、10个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0个水产品质量安全智检小站,推广绿色、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实现提质、增效、稳产、减排、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一是高位谋划部署,统筹推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时任省委常委叶贞琴亲自带队调研谋划,将xx年确定为xx渔业转型升级年。召开珠三角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暨全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现场会,全面部署开展池塘升级改造。省政府印发《珠三角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衔接乡村振兴、国土空间、食品安全、水污染防治、万里碧道等重要规划,统筹组织实施。二是强化政府引导,带动多元投入。通过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形成“政府扶持、金融支持、企业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xx年统筹中央、省及市县财政资金亿元,带动企业自筹投入4768万元,省农信联社授信500亿元,支持珠三角9市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在粤渔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大水产养殖先进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集中连片池塘“三池两坝”等14种尾水处理模式。组织开展鱼塘种稻试验研究,建设鱼塘种稻综合种养模式示范推广基地。四是广泛宣传引导,鼓励多方参与。通过利用公共媒体,广泛宣传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全方位、多层次示范推广,营造政府推动、主体实施、养殖户自主参与、社会各级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掀起预制菜创制热潮,开启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新征程。xx年以来,xx在全国率先组织化、系统化推进预制菜产业,取得了“品牌响了、行业兴了、产品火了”等一揽子工作成效。一是坚持理论研究先行,出台《预制菜十条措施》。经过“下产区、进工厂、走市场”等实践探索,积极谋划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xx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二是搭建联合研发平台,筑牢质量安全防线。发布预制菜18项关键技术,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联合研究院,力争在3年内建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预制菜全产业链研发平台。发布预制菜七项团体标准,提升预制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水平等。三是壮大产业发展集群、培育龙头示范企业。着力推动预制菜产业集群发展。2022年,共有11个预制菜产业园获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立项。重点培育一批预制菜示范企业,涌现了国联水产、恒兴集团、雪印集团等十大头部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我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我厅始终把联农助农作为预制菜发展重要落脚点,搭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和现代农业的桥梁,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湛江吴川布局百亿烤鱼产业链,打造“中国烤鱼之都”,带动罗非鱼塘头收购价升量长,为养殖户每年带来至少30亿元的增收。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的部署,特别是xx副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我省渔业产业振兴、绿色发展、环境优美、渔民富裕。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六

xx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水充沛,现有稻田面积2310万亩,保水田1627万亩,其中超过1000万亩的保水田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近年来,我区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作为稳粮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亿元,摸索和总结出xx“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十大模式”,全区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规模达120万亩。从2016年起,我们主动对接服务xx螺蛳粉原料供给,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支持稻螺综合种养。截至目前,xx市螺蛳养殖面积超过6万亩,产量超过万吨,产值超过2亿元,有力助推“小米粉”形成“大产业”,仅xx年xx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就超过500亿元。

一、打好“决策”牌,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xx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主要领导先后作出指示批示,政府针对性出台了《xx稻渔综合种养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针对稻螺种养强调采取整县推进方式,根本上保证了螺蛳养殖的高起点定位。xx市印发了《大力推进xx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xx螺蛳粉高质量发展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及《xx螺蛳养殖技术规程》《螺蛳养殖基地建设规范》等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用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维谋划推动产业发展,形成了螺蛳品种选育、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到饲料加工全体系的稻螺综合种养技术标准体系,确保xx螺蛳粉产业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迈进。

二、打好“资金”牌,树立示范引领“新标杆”。我厅积极统筹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重大专项资金,按照“打造样板、示范引领、以点及面、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努力培育新型规模化生产主体。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建成200亩以上连片高标准稻渔种养示范基地210个,每亩给予财政补助资金3000元。为调动农户积极性,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补助螺蛳养殖。xx市在自治区基础上,还对发展“xx三江模式”稻螺养殖的额外补助1000元/亩,对发展低产田主养螺蛳的额外补助1200元/亩,对发展稻(藕)田套养螺蛳的额外补助500元/亩。截至目前,xx市已认定xx螺蛳粉原材料(螺蛳养殖)示范基地7个,总面积3248亩。

三、打好“专家”牌,掌握提质增效“金钥匙”。一方面,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工作基地”效能,整合渔业、水稻等相关专家,建设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印发资料、举办培训班、深入现场等形式,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另一方面,组建了自治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组,围绕螺蛳粉产业发展需求,对螺蛳养殖多项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目前,已经确定螺蛳养殖的主推品种,总结出“稻+螺”“稻+螺+虾”等成熟养殖模式,研究低成本田螺发酵饲料制作方法1个,研制螺蛳发酵饲料、发酵真空包装饲料、颗粒饲料3种。在xx市螺蛳养殖核心示范基地,稻田亩产鲜螺超过1300公斤。

四、打好“融合”牌,筑牢产业链条“压舱石”。第一,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农户以劳动力、土地、资本入股,不断深化利益联结,联农助农裕农成效显著,全区螺蛳养殖户超过8万人,人均养螺年增收超3000元。第二,利用召开座谈会、现场会、走访调研等形式,为螺蛳粉生产企业与螺蛳养殖企业搭桥牵线,促进产销衔接。鼓励企业发展螺蛳精深加工,研发以螺蛳为主料的螺蛳小吃、螺蛳菜品并推向市场,抢占水产预制菜发展桥头堡。第三,注重品牌建设,强化文旅结合,提升“xx螺蛳”知名度。先后举办多届xx螺蛳文化美食节,通过开展嗦螺大赛、厨艺大比拼、田螺姑娘评选等活动,推广螺蛳美食,宣传螺蛳文化。结合“稻鱼节”“多耶节”等xx传统节日,将稻螺综合种养与侗乡、苗乡的农耕文化和山水景观无缝衔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和增加产业附加值。

“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七

xx是千河之省、西部水产大省。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建设“鱼米之乡”作为推动川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健全政策体系,强化工作举措,推动“一地双业、一水双用、一田双收”,走出一条“稳粮、增渔、促收”的新路子。

一、强化政策保障,高位部署推动。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省委省政府将“鱼米之乡”建设纳入全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重点在xx平原、川南、川东北布局建设“鱼米之乡”100个以上;在川南布局建设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带,实施“早虾出川南”行动;在成渝毗邻地区布局打造10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共建“巴蜀鱼米之乡”。二是坚持高位推动。省委连续两年在一号文件中部署“鱼米之乡”建设,建立“省领导分产业推进、市抓县、县管园”推进机制,明确一位省领导联系指导推进川鱼产业发展。xx年以来省领导先后召开5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三是坚持政策支撑。省政府设立“鱼米之乡”省级财政专项,每年投入1亿元,每县支持1000万元建设“鱼米之乡”。并把“鱼米之乡”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宜居乡村等涉农项目整合统筹实施。

二、强化试点示范,规范标准建设。一是开展试点示范。xx年以来,按照“先建后补”方式,在32个县市区开展“鱼米之乡”建设试点,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实践,已形成“稻渔共生”沟凼式、“稻虾轮作”平田式、“设施渔业+稻田”种养循环式等三种成熟模式推广建设。二是健全标准体系。制定《xx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发布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稻鱼稻鳅等养殖技术规范10个,明确沟坑占比、粮食产量、产品质量等要求,推行标准化生产。xx年,“鱼米之乡”核心区水稻均产1060斤/亩、渔业产值2280元/亩,比单一种粮效益平均提高1倍以上。三是培育特色品牌。紧紧围绕地域特色抓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已培育“王家贡米”等稻渔米绿色有机品牌18个,“富利香鳅”等水产品牌10个,创建“隆昌稻田虾”等稻渔公共区域品牌11个。

三、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川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选育1个稻渔专用水稻新品种“天泰优808”、1个水产新品种乌鳢“玉龙一号”,筛选推广优质水稻品种8个、水产品种10余个。我省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xx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是健全推广应用体系。建立专家工作站和“新农人”技术服务专合社,全面构建“科研机构+专家工作站+社会化服务队伍+产业基地”的农技服务体系,今年已累计向经营主体提供养殖、种植、病害防控等技术咨询服务上万人次。三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核心重点区域,积极扶持壮大稻渔良种繁育、农机服务、市场销售等领域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机构50余家,为农户提供全产业链标准化服务和技术支持。

四、强化资源统筹,促进产村相融。一是与现代农业园区统筹结合。优先在“鱼米之乡”建设区域,布局建设水产、粮油园区,建成稻渔类省级星级园区4个、市县级30个,隆昌市和开江县稻渔园区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初步形成国、省、市、县四级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二是与“美丽xx•宜居乡村”建设统筹结合。按照“种养循环、生态宜居”思路,将宜居乡村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鱼米之乡”建设区域,核心区域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行政村垃圾、污水有效处置率分别超过96%、70%。三是与文化旅游康养统筹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联动打造餐饮垂钓、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渔事体验等新业态,积极开展小龙虾节、稻渔节等特色活动,xx年全省累计举办特色活动100次以上,有力促进了区域产业融合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xx副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聚焦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重要使命,加快推进“鱼米之乡”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贡献xx力量。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典型交流发言(最新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可圈可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7 237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