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在2024年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救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系统回答了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以提升困难群众福祉为目标,健全完善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三个机制,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一、提标扩围兜住底,完善全覆盖兜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市民政局结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救急的功能定位,持续推动救助保障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保障范围从在册困难群体向潜在困难群体延伸,持续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融合发展。
一是健全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低保标准与当地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并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有效衔接,实现每年稳步提升,其中低保标准2022年实现市域一体化。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牵头协调作用,将全市低保边缘对象收入认定标准从低保标准的1.5倍提高至2倍,进一步扩大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灾害五类专项救助的保障覆盖面。
二是划分救助对象“三级圈层”。稳步拓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象范围:以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构成核心圈层,以低保边缘、支出型困难家庭等相对困难群体构成次级圈层,以退出救助范围、申请未通过、“提低”对象等潜在困难群体构成外围圈层,分类落实基本生活、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同时,针对重病、重残等特殊群体放宽准入门槛,推动低保救助从收入型向支出型、按户保向按人保转变;临时救助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拓展。
三是推进救助慈善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双向转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融合发展体系,依托社会救助联合体和慈善基地两个核心平台,建立工作会商、对象共享、信息互通、培育引导、激励扶持五项衔接机制,实施生活保障、教育支持、医疗减负、住房改善、就业帮扶、日常关怀、心愿回应7个方面的综合帮扶提升行动,形成政府救助的基础服务与慈善帮扶个性化、精准化的定制服务相结合,持续打造一批服务需求集中、资源融合度高、群众获得感强的救助帮扶品牌项目。
二、规范运行兜准底,完善全流程监管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市民政局聚焦精准救助,坚持问题导向,以公开公平、阳光透明为主线,严把审核程序、强化数字赋能、推进综合治理,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的规范化水平。
一是严把审核“入口关”。实施社会救助“逢进必核”原则,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核查制度。线上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与全省15个部门35类数据互联互通,全面核查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线下规范落实家境调查、邻里访问、公开公示、近亲属备案等审核审批程序,使漏报、瞒报等行为无所遁形。针对情况特殊复杂的个案问题,通过组织民主评议和县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一事一议”机制进行会商认定。探索优化审核审批流程,以义乌市为试点,通过审批权限下放、诚信承诺、电子化授权、手机端审批等多项创新举措,实现救助申请7天内的快速办结。
二是强化动态“监测关”。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调查”,实行定期复核和日常监测相结合的动态管理制度。各县(市、区)根据困难群众家庭情况分类开展半年或一年的集中复核,并围绕救助家庭的人员结构、收入情况、支出情况、财产情况、救助情况、线下探访等6个维度开展动态监测。对于核心圈层和次级圈层对象中出现家庭人口变化、新增劳动力、收入条件好转等预警信息的,及时开展线下处置。加强与医保、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对于出现高额医疗费、新办残疾证等致困返贫风险的对象,第一时间介入核实,主动跟进并落实相关帮扶措施。
三是抓好问题“治理关”。持续实施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聚焦政策落地、资金使用、工作作风、信访工作等重点领域环节,畅通社会救助监督渠道,开展多轮“推磨式”、“咬尾式”交叉检查。梳理问题清单,分析问题成因,强化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管理。结合集中培训和业务竞赛,组织社会救助干部围绕责任意识、规矩意识、宗旨意识、自律意识、担当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等7个方面进行思想大讨论,不断提升工作队伍自我革新、争先进位的精神风貌。
三、多元服务兜好底,完善全链条帮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市民政局积极打造政社联动、供需匹配、多元参与的“弱有众扶”工作体系,推动社会救助重心从保基本向促发展转变。通过找准急难愁盼需求点,着力打通“民呼我应”新路径。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构建高效的社会救助三级服务网络。与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慈善基地等开展互联共建,建成集力量汇聚、资源统筹、培训交流、群众体验、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级社会救助联合体,引入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梳理政策救助清单和社会服务清单,形成救助帮扶资源库。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助联体服务站(点)全覆盖,就近链接辖区的救助帮扶资源,为困难群众打造政策宣传、需求收集、救助代办等一站式实体化服务平台。
二是全域摸排问需。梳理制定与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便民代办、精神文化、教育服务、医疗健康、家居改造、安全守护、赋能提升7大类别共38项服务需求,结合1个微心愿项目,形成统一制式的“7+1”服务需求表。前移服务端口,组织民政助理员、救助协理员、社工、志愿者、网格员五支队伍,通过每季度的探访关爱,对全市3.6万余户在册困难家庭开展常态化“敲门问需求”行动,了解掌握其生活近况和所需所盼。对于经评估后的合理需求及时纳入困难群众需求库并定期动态更新。
三是强化供需匹配。发挥社会救助联合体的统筹协同职能,建立救助帮扶“需求发现—站点接单—资源匹配—服务实施—评价反馈”的闭环流程,实现资源库与需求库的精准对接匹配。截至今年5月底,已开展供需匹配4.04万人次,其中完成服务3.4万人次。各县(市、区)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资源,针对“一老一小一残”等重点群体,通过公益创投、社工服务、慈善项目等多元形式,努力架起救助力量与困难群众的“连心桥”。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