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范文热选优秀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范文热选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一篇】
珠海重阳节历来有喜好登高祈福的传统习俗,每年这个时间,珠海景山公园、板樟山公园,将军山、野狸岛公园、海滨公园、白莲洞公园、香山公园、炮台山公园和石花山公园等地方都是人头满满,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想想就心旷神怡。
政府也会发放不同福利给独居老人,比如“送礼”。各个社区,不同机构组织会去敬老院表演,照顾,陪伴老人!
清远连州:抬大神。
“抬大神”是清远连州民间流传的,大型的传统傩戏、傩祭活动,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至今已经有过千年的历史,主要节目就是在节日当天村民们簇拥着各种鬼神像环镇游行,这种节目一来是为了登高助兴增添风采,二来是可以驱邪。
阳江:风筝节。
“北有潍坊,南有阳江”,阳江是中国风筝之乡,放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还有“中国风筝之乡”称号。而如今阳江更是成为了国际性风筝赛事、风筝节的举办地。每年重阳节阳江都会在南国风筝场举办风筝文化节,邀请各地风筝代表队来比赛,每年都会吸引上百万群众前来观赏。
广州番禺:登高。
重阳节当然少不了登高赏菊,番禺人把登高看做是一种免灾避祸的活动。在番禺周围有莲花山、白云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罗汉山等登山之处,很多人在重阳节前夜就开始登山,并准备好帐篷露营,等待第二天观赏日出。
佛山:秋祭。
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历史。在古代秋祭,人们会登山扫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欢乐节的一部分。活动当天,秋祭作为欢乐节的开场大戏,在佛山祖庙举行,届时会有仪仗入场、上祭品、敬香、切烧猪等传统重阳节祭祖习俗。除此以外,还会有钟鸣鼓、宣读祭文、祭祀舞蹈等表演。
台山:牛肉墟。
牛肉墟本来只是台山水步镇山口墟的'一个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阳节开墟。后来政府决定把开墟时间提早到九月初一,于是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大批珠三角游客前来牛肉墟买牛肉、吃牛肉。从2008年开始,牛肉墟每年都举办牛肉节,每年节日期间都会吸引超过10万的游客远道而来。
韶关:浸菊花酒。
在粤北客家地区,客家乡民们成重阳节为“九月节”,每逢这一天,客家人都会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登高望远,其中最为独特的习俗是浸菊花酒。这是一个中原古俗,现在流传的地区已经很少。在节日当天,村民们会上山采摘野菊,掺和在酿酒的粮食中一起酝酿,直至第二年的重阳节再把酒拿出来全家一起畅饮。
惠州: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人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本来放风筝一般在春天,但是由于当地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风力适中,所以成为了最佳风筝时节。每年重阳节期间,大批风筝爱好者都会到市内一些大型公园里放各式各样的风筝,展示自己的技能。现在比较受欢迎的公园有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隆安县:放牛羊。
重阳节这天,隆安县会举行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二篇】
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老人也应该有老人节。但是你们知道老人节是什么时候吗?告诉你吧,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今天是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吃午饭时,奶奶要我喝白菜汤,我不耐烦地说:“我不喝,难喝死了!”妈妈当时就狠狠地批评我,说我怎么能这样和奶奶说话?太不尊敬老人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想才觉得自己做得太不对了。
下午一放学,我就到奶奶家去看奶奶,去到奶奶家,原来爸爸妈妈早就到了,正在做晚饭,我放下书包,跑到奶奶身后,“奶奶,今天是老人节,我来给您按摩,好不好?”说完,我就挽起袖子,用力地按起来,我还不时地和奶奶说说话,聊聊天。不一会儿,我的.手渐渐没有力气了,“这么多年来,我曾经经受了多少苦啊,现在儿女都孝顺,我也安心了”奶奶平静地说着,此时,我不觉得累了,反而还帮奶奶做了很多事。是啊,奶奶辛苦了那么多年,也应该享享清福了。
日常生活中,我还是经常主动去尊敬老人。比如每次在奶奶家吃饭的时候,奶奶到饭桌旁边时已经没有座位了,每到这时我总会站起来请奶奶坐下。奶奶夸我真懂事,当时我可高兴了!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自豪呢!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三篇】
唐代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从远古流传至今日,经过时代改革,文化变迁,仍旧在传承,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那你们可知道重阳节习俗背后的那些小故事呢?了往日的热闹。
九九重阳话传说。
登高风俗其实就是免灾避祸。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桓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丧命,病愈之后,他决定出去学本领来制服瘟魔。后来他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地找到那座山,并拜了仙长为师.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之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呈祥纳福品糕点。
重阳糕的由来与传承。
看见这幅图有没有勾起你的食欲,有没有感觉很美味!这就是重阳糕的一种!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以下就是两则关于重阳糕的小故事!
重阳糕有一则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插茱萸与赏菊花。
重阳节赏菊是为哪般?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又为人们所赞赏为凌霜不屈的对象且又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自古有说法,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所以赏菊也正是应了那时候的风景。
插茱萸又是怎么一回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没错这里的茱萸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分为吴茱萸和山茱萸。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他们或是佩戴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
中國傳統的六大節日當中,重陽節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來歷和內涵甚至比清明節和中秋節還要早還要豐富。現在我就跟大家來聊一聊這個節日。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在陰陽五行系統中,世間萬物被分成陰陽兩類,數目也是如此,具體來講就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稱重陽,也叫作“重九”、“九日”等。那麼重陽這一天作為節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一般來講有三種說法。一是戰國說。這種說法有很多的現代學者比較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提供一個比較可信的證據,有的學者僅僅依靠《楚辭·遠遊》當中的“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來進行判斷,當然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裡的“重陽”指的是天空,而非重陽節。二是西漢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了關於戚夫人的一段故事,有“九月九日佩茱萸”的說法。但是,我們翻遍西漢時期的文獻都沒有見到當時關於重陽節的記載,反而證明了在晉朝就已經有了重陽節。為什麼呢?因為《西京雜記》的作者是晉代的葛洪。三是東漢說。這個說法比較靠譜,因為最早記載重陽風俗的書是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當中有一句話:“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而到了曹丕的《與鐘繇書》中就明確有“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的說法。之後晉代周處的《風土記》就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祥。”“漢俗”很明顯就是指《四民月令》中的“九月九日采菊花”,這點可以證明重陽節應該產生于東漢。
關於重陽節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傳說就是記載在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當中,大概內容如下:東漢時,汝南當地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汝南年輕人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就想拜他學藝降魔。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並囑他九月九那天讓鄉親們各帶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登高避禍。按照師傅的吩咐,桓景用降妖青龍劍打敗了妖魔。汝南的百姓登高後,也躲避了瘟疫。此後,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稱為“重陽節”。當然,這個道教的傳說故事是南北朝時期的人們為了解釋重陽節的由來而編造的,只不過是為了豐富當時的民俗活動,不足為信。
那麼為什麼要設置重陽節呢?在學者們考究中認為有四種解釋,分別是求壽說、嘗新說、避邪說和大火星祭祀說。但是“避邪說”的解釋可能更準確,因為有許多的佐證材料。一是歷史的典籍都有重陽節為避邪之日的說法。如南朝梁代丘遲的《九日侍宴樂游苑》說:“朱明已謝,蓐收司禮。爰理秋祓……”“蓐收”就是指秋季,“秋祓”就是重陽節的活動。宋代的《夢梁錄》中說:“……蓋茱萸名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還有《太平府志》中說:“重陽日攜酒登高,插茱萸,遠望,以避邪穢……”二是有些地方重陽節有拋擲某物以轉移晦運的習俗。如江西萍鄉地區在過重陽節的時候,就要到附近的寶塔嶺登高,登高的人要購買柑橘上山,不是吃而是互相投擲,投擲的目的就是把晦運進行轉移。三是不少地方重陽節有放風箏的習俗,而放風箏在民俗觀念中具有放去災邪、除去晦氣的心理寄託。另外,一些奇特的地方性習俗也只有從避邪的角度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比如在紹興一帶重陽節忌諱互相走訪。重陽節忌走訪,當然是為了避免傳染晦氣。
“重陽”之日稱為節日也與預測吉凶禍福有關。古代將從事星占、相面等活動來預測吉凶禍福的人稱為術數家。術數家將4620xx年當作一個週期,稱為一元。他們認為一元當中每隔若干年就會出現一個災年,一元中共有57個災年,他們給這些災年取了“陽九”、“陰九”、“陽七”、“陰七”等名稱,都是陽數。像九、七、五、三這些陽數都是災厄之數,而這類災害是由上天造成的,天為陽,所以天災降于奇數之時。這種陽九為災日的迷信觀念從漢朝開始慢慢深入人心,一九稱為凶,重九就是凶上加凶,當然要加以躲避,所以就有了重陽節。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其中登高宴飲是最具代表性的。梁代的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飲宴。”“藉野飲宴”就是說在山野裡鋪草為席,然後坐在上面吃喝。登高遊玩肯定要帶上美味佳餚,而那些不去登高的人也在官署或家中宴飲。達官顯貴的重陽宴飲是比較奢侈的,有歌舞也有弦樂,場面宏大,到了唐朝,帝王更是帶頭進行宴飲來與大臣們慶祝重陽節。帝王們的“示範”作用讓地方官也養成了在重陽節設宴的習慣,其中有一件發生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江西重陽節宴飲的事成為千古美談。
當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去交趾探望在那裡做官的父親,路過江西南昌,恰好當地都督閻伯嶼與下屬在滕王閣設宴歡度重陽節,王勃正好赴會。席上閻伯嶼請嘉賓。
作文。
賦詩紀念宴飲盛況,主要目的是想讓自己文筆不錯的女婿出頭。結果,年少氣盛的王勃搶得了先機,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讓滕王閣成為與岳陽樓、黃鶴樓、蓬萊閣齊名的中國四大名樓。當然現在的滕王閣已經不是唐朝時的,而是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落成的,是第29次重建。
重陽節又稱茱萸節,說明茱萸與重陽節的關係不同一般。將茱萸子放到囊中佩戴在身上的習俗先秦就有,都了晉代、南北朝和唐朝就形成了在重陽節佩戴茱萸囊的習慣,但將茱萸枝或茱萸花插戴在頭上卻是重陽節常見的風俗。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最能體現:“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裡說的是插茱萸枝。茱萸氣味濃烈,有的地方將茱萸子懸掛在屋內,有的將茱萸子泡酒飲用或者灑在門戶上,甚至有的還在井邊種上茱萸,這些做法主要是用來避邪驅疾。現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恢復了佩戴茱萸或是插茱萸的習俗,也是滿足了人們消災祈福保平安的心願。
賞菊也是重陽節非常流行的習俗。這種習俗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陶淵明尤其愛菊花,到了重陽節更甚。到了唐代,重陽賞菊成了全民活動,王勃的《九日》就是這樣說的:“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說得更明白:“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宋代賞菊更是蔚然成風,從宮廷到老百姓沒有例外,有一個成語叫“明日黃花”就跟宋人重陽賞菊習俗有關。宋代大學士蘇東坡,有一首重陽詩作就是《九日次韻王鞏》。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因為,倘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後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片語(成語),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
當然,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甚至吃粽子的習俗,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但是重陽節敬老愛老,還把這個節日定為老人節是有很古老的傳統的。早在周代,國家就有敬養老人的制度。《禮記·月令》中說,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就是國家要給老人頒發坐幾和手杖,要讓老人喝上容易消化的粥。漢朝的制度更加完善,《後漢書》中說,每年仲秋八月,郡縣就要挨家挨戶統計凡是年齡達到七十歲的老人,朝廷要授以王杖,送上糜粥,八九十歲的老人獎賞更多。這個王杖有九尺長,上面有斑鳩的形狀,又叫“鳩杖”,類似我們現在的老人證,享有許多的優待。漢朝的這些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有朝代都繼承了這個傳統。今天我們普遍把重陽節視為敬老愛老的日子,甚至國家還把它定為老人節,實際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四篇】
秋风送爽重阳到,遍地菊花满鼻香。登高望君不见君,思君念君心惆怅。一束茱萸遥相寄,满腹话儿对你讲。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范文热选优秀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1、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寓意。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喝酒的风俗。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五篇】
——重陽節漫談。
中國傳統的六大節日當中,重陽節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來歷和內涵甚至比清明節和中秋節還要早還要豐富。現在我就跟大家來聊一聊這個節日。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在陰陽五行系統中,世間萬物被分成陰陽兩類,數目也是如此,具體來講就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稱重陽,也叫作“重九”、“九日”等。那麼重陽這一天作為節日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一般來講有三種說法。一是戰國說。這種說法有很多的現代學者比較認同,但是他們都沒有提供一個比較可信的證據,有的學者僅僅依靠《楚辭·遠遊》當中的“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來進行判斷,當然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裡的“重陽”指的是天空,而非重陽節。二是西漢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了關於戚夫人的一段故事,有“九月九日佩茱萸”的說法。但是,我們翻遍西漢時期的文獻都沒有見到當時關於重陽節的記載,反而證明了在晉朝就已經有了重陽節。為什麼呢?因為《西京雜記》的作者是晉代的葛洪。三是東漢說。這個說法比較靠譜,因為最早記載重陽風俗的書是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當中有一句話:“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而到了曹丕的《與鐘繇書》中就明確有“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的說法。之後晉代周處的《風土記》就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祥。”“漢俗”很明顯就是指《四民月令》中的“九月九日采菊花”,這點可以證明重陽節應該產生于東漢。
關於重陽節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傳說就是記載在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當中,大概內容如下:東漢時,汝南當地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汝南年輕人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就想拜他學藝降魔。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並囑他九月九那天讓鄉親們各帶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登高避禍。按照師傅的吩咐,桓景用降妖青龍劍打敗了妖魔。汝南的百姓登高後,也躲避了瘟疫。此後,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稱為“重陽節”。當然,這個道教的傳說故事是南北朝時期的人們為了解釋重陽節的由來而編造的,只不過是為了豐富當時的民俗活動,不足為信。
那麼為什麼要設置重陽節呢?在學者們考究中認為有四種解釋,分別是求壽說、嘗新說、避邪說和大火星祭祀說。但是“避邪說”的解釋可能更準確,因為有許多的佐證材料。一是歷史的典籍都有重陽節為避邪之日的說法。如南朝梁代丘遲的《九日侍宴樂游苑》說:“朱明已謝,蓐收司禮。爰理秋祓……”“蓐收”就是指秋季,“秋祓”就是重陽節的活動。宋代的《夢梁錄》中說:“……蓋茱萸名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還有《太平府志》中說:“重陽日攜酒登高,插茱萸,遠望,以避邪穢……”二是有些地方重陽節有拋擲某物以轉移晦運的習俗。如江西萍鄉地區在過重陽節的時候,就要到附近的寶塔嶺登高,登高的人要購買柑橘上山,不是吃而是互相投擲,投擲的目的就是把晦運進行轉移。三是不少地方重陽節有放風箏的習俗,而放風箏在民俗觀念中具有放去災邪、除去晦氣的心理寄託。另外,一些奇特的地方性習俗也只有從避邪的角度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比如在紹興一帶重陽節忌諱互相走訪。重陽節忌走訪,當然是為了避免傳染晦氣。
“重陽”之日稱為節日也與預測吉凶禍福有關。古代將從事星占、相面等活動來預測吉凶禍福的人稱為術數家。術數家將4620xx年當作一個週期,稱為一元。他們認為一元當中每隔若干年就會出現一個災年,一元中共有57個災年,他們給這些災年取了“陽九”、“陰九”、“陽七”、“陰七”等名稱,都是陽數。像九、七、五、三這些陽數都是災厄之數,而這類災害是由上天造成的,天為陽,所以天災降于奇數之時。這種陽九為災日的迷信觀念從漢朝開始慢慢深入人心,一九稱為凶,重九就是凶上加凶,當然要加以躲避,所以就有了重陽節。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其中登高宴飲是最具代表性的。梁代的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飲宴。”“藉野飲宴”就是說在山野裡鋪草為席,然後坐在上面吃喝。登高遊玩肯定要帶上美味佳餚,而那些不去登高的人也在官署或家中宴飲。達官顯貴的重陽宴飲是比較奢侈的,有歌舞也有弦樂,場面宏大,到了唐朝,帝王更是帶頭進行宴飲來與大臣們慶祝重陽節。帝王們的“示範”作用讓地方官也養成了在重陽節設宴的習慣,其中有一件發生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江西重陽節宴飲的事成為千古美談。
當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去交趾探望在那裡做官的父親,路過江西南昌,恰好當地都督閻伯嶼與下屬在滕王閣設宴歡度重陽節,王勃正好赴會。席上閻伯嶼請嘉賓。
作文。
賦詩紀念宴飲盛況,主要目的是想讓自己文筆不錯的女婿出頭。結果,年少氣盛的王勃搶得了先機,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讓滕王閣成為與岳陽樓、黃鶴樓、蓬萊閣齊名的中國四大名樓。當然現在的滕王閣已經不是唐朝時的,而是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落成的,是第29次重建。
重陽節又稱茱萸節,說明茱萸與重陽節的關係不同一般。將茱萸子放到囊中佩戴在身上的習俗先秦就有,都了晉代、南北朝和唐朝就形成了在重陽節佩戴茱萸囊的習慣,但將茱萸枝或茱萸花插戴在頭上卻是重陽節常見的風俗。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最能體現:“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裡說的是插茱萸枝。茱萸氣味濃烈,有的地方將茱萸子懸掛在屋內,有的將茱萸子泡酒飲用或者灑在門戶上,甚至有的還在井邊種上茱萸,這些做法主要是用來避邪驅疾。現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恢復了佩戴茱萸或是插茱萸的習俗,也是滿足了人們消災祈福保平安的心願。
賞菊也是重陽節非常流行的習俗。這種習俗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陶淵明尤其愛菊花,到了重陽節更甚。到了唐代,重陽賞菊成了全民活動,王勃的《九日》就是這樣說的:“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說得更明白:“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宋代賞菊更是蔚然成風,從宮廷到老百姓沒有例外,有一個成語叫“明日黃花”就跟宋人重陽賞菊習俗有關。宋代大學士蘇東坡,有一首重陽詩作就是《九日次韻王鞏》。在這首詩中,蘇東坡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著急回去,還是趁這菊花盛開的重陽節日賞花為好。因為,倘等到“明日”,重陽已過,不但人觀之無趣,恐怕飛舞的彩蝶看了那過時的菊花也會犯愁的。後來,大家便將“明日黃花”作為一個固定片語(成語),用來表示事情已“過期”之意。
當然,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甚至吃粽子的習俗,這裡就不一一講述了。但是重陽節敬老愛老,還把這個節日定為老人節是有很古老的傳統的。早在周代,國家就有敬養老人的制度。《禮記·月令》中說,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就是國家要給老人頒發坐幾和手杖,要讓老人喝上容易消化的粥。漢朝的制度更加完善,《後漢書》中說,每年仲秋八月,郡縣就要挨家挨戶統計凡是年齡達到七十歲的老人,朝廷要授以王杖,送上糜粥,八九十歲的老人獎賞更多。這個王杖有九尺長,上面有斑鳩的形狀,又叫“鳩杖”,類似我們現在的老人證,享有許多的優待。漢朝的這些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有朝代都繼承了這個傳統。今天我們普遍把重陽節視為敬老愛老的日子,甚至國家還把它定為老人節,實際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唐代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从远古流传至今日,经过时代改革,文化变迁,仍旧在传承,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那你们可知道重阳节习俗背后的那些小故事呢?了往日的热闹。
九九重阳话传说。
登高风俗其实就是免灾避祸。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桓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丧命,病愈之后,他决定出去学本领来制服瘟魔。后来他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地找到那座山,并拜了仙长为师.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之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呈祥纳福品糕点。
重阳糕的由来与传承。
看见这幅图有没有勾起你的食欲,有没有感觉很美味!这就是重阳糕的一种!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以下就是两则关于重阳糕的小故事!
重阳糕有一则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插茱萸与赏菊花。
重阳节赏菊是为哪般?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又为人们所赞赏为凌霜不屈的对象且又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自古有说法,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所以赏菊也正是应了那时候的风景。
插茱萸又是怎么一回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没错这里的茱萸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分为吴茱萸和山茱萸。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他们或是佩戴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
比转运更重要的一件事,
“尊老敬孝!!!”
敬祖、敬老、感恩!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孝顺父母的28种方式”您选几个。
第1件:记住父母的生日,生日当天送上生日礼物,或亲口说我爱你、我想你。
第2件:常回家看看,如做不到,那就一周二次以上电话吧!
第3件:每年或每两年带父母去做一次体检。
第4件:经常给父母拍照,尤其是带女朋友或者有宝宝时。
第5件:认真回父母的短信,不要因父母的电话啰嗦而表现烦躁。
第6件:带父母去旅游。
第7件:帮单身父母找一个老伴。
第8件:常和父母谈心,谈谈你的工作、新认识的男朋友。
第9件:食物要炖得热的,软烂的,中老年人脾胃虚弱,不易消化。
第10条:寒湿省份,给父母常备暖宝宝、保温鞋、羊绒裤等保暖用品。
第11条:学习一些养生之道,教会父母。家中常备常用中成药,如板蓝根、附桂理种丸、金匮补肾丸等。另备热水袋、刮痧板、拔火罐、按摩椅、足浴盆等保健产品。
第12条:常带爱人回家,如无,适龄男女给父母一个远期规划。
第13条:每年帮父母洗一次脚,或者捶一次背,梳一次头,剪一次指甲,回味父母曾经为我们所做的事情。
第14条: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亲手给他们做一二道菜。
第15条:解决父母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条件允许,给父母备足零花钱,每年亲手帮父母选一二套新衣,让他们穿的舒畅体面。
第16条:准备录音笔、或dv,聆听父母往昔的故事,记忆今日的笑容,给自己留点的温馨回忆。
第17条:父母若生病,须知亲情第一,事情工作第二,生病期间,凡事须亲力亲为,悉心照顾,切不可生一个嫌恶的心。疾病调理,为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第18条:重要节假日在他们的身边,重要的决定要让他们知道。
第19条:中老年人都比较小气,倾听他们的牢骚,解开父母的心结。
第20条:不要对父母指手画脚,不要给父母脸色看,不顶撞父母,不能辱骂父母。
第21条:如有婚嫁,夫妻相敬如宾,纵使吵架,也得避开父母,老人最忌家庭不和。
第22条:如有婚嫁,夫妻另一方须对老人包容、尊重和真心爱护,夫妻双方互相尊重,莫让老人担心,莫让老人生气,莫伤老人心。
第23条:给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第24条:完成父母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哪怕是坐坐飞机,看看大海,爬爬长城这样的念头。
第25条:和父母一起散步、聊天、锻炼身体。
第26条:带父母看一场电影,一次卡拉ok,带他体验一次新时代的高科技。
第27条:支持父母有意义的业余爱好,尊重父母的选择和决定。
第28条:爱所有的人。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扩充到社-会大众,乃至无量无边众生,此乃大孝。
。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六篇】
我们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老人也应该有老人节。但是你们知道老人节是什么时候吗?告诉你吧,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今天是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吃午饭时,奶奶要我喝白菜汤,我不耐烦地说:“我不喝,难喝死了!”妈妈当时就狠狠地批评我,说我怎么能这样和奶奶说话?太不尊敬老人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想才觉得自己做得太不对了。
下午一放学,我就到奶奶家去看奶奶,去到奶奶家,原来爸爸妈妈早就到了,正在做晚饭,我放下书包,跑到奶奶身后,“奶奶,今天是老人节,我来给您按摩,好不好?”说完,我就挽起袖子,用力地按起来,我还不时地和奶奶说说话,聊聊天。不一会儿,我的手渐渐没有力气了,“这么多年来,我曾经经受了多少苦啊,现在儿女都孝顺,我也安心了”奶奶平静地说着,此时,我不觉得累了,反而还帮奶奶做了很多事。是啊,奶奶辛苦了那么多年,也应该享享清福了。
日常生活中,我还是经常主动去尊敬老人。比如每次在奶奶家吃饭的时候,奶奶到饭桌旁边时已经没有座位了,每到这时我总会站起来请奶奶坐下。奶奶夸我真懂事,当时我可高兴了!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自豪呢!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七篇】
相传在东汉时期,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在重阳节晚上,月上树梢,人们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谈完节俗,现在我们来说说食俗。重阳节之际,黍谷成熟,人们用黍米做成糕点,是待客和祭祀的最佳食品。有一句民谚,是“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治百病”的功效。古人还认为,久服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人们还将菊花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
喝着香浓的菊花酒,再配以肥美的螃蟹,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八篇】
秋风送爽重阳到,遍地菊花满鼻香。登高望君不见君,思君念君心惆怅。下面是网友给大家分享的“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范文热选优秀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1、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寓意。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重阳节习俗。
广州番禺人把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每当重阳来临,人们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结伴来到莲花山、白云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罗汉山等登山览胜。许多都是在重阳日到来的前夜就开始登山,并备好食物和帐篷,露宿山顶,等待日出。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东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远连州保安镇的重阳“大神”盛会已持续千百年。每到重阳日家家户户贴门对,村村寨寨结彩门。盛会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摇高神”、“扮故事”等节目。
佛山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旧时的重阳节,扫墓人士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带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而今的重阳节则由上山扫墓祭祖演变为家中祭祖。
潮州人过重阳节不但有放风筝的习俗,还会制作美味的“油麻团”作为祭品。放风筝,潮州人叫做“放风禽”或“放风琴”。这是因为风筝都是以飞禽或相似飞禽的形状制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称谓。又因潮语的“禽”与“琴”谐音,故又称之为“放风琴”。
在潮州地区,当地人用“油麻团”作为祭品也有一定的来历。因为“油麻团”的“团”,潮人在这里读“缘”,“团”正好与“缘”的读音相同,因而古时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阳节“结缘”的重要习俗,其意是结个良缘。重阳节当天,左邻右舍之间互相探访,互赠“油麻团”。
。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九篇】
凉爽的秋风在天地间飘荡着,吹来了色彩缤纷的秋天,吹来了这九九重阳日。
重阳节这天一大早,妈妈就把我从床上拉起来:起来了,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紫金山吧!对啊,重阳节不是有登高的习俗吗?我立马从床上爬起来,换好衣服吃完早饭,随着家人一起来到了紫金山。
走在人行栈道上,一股菊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路旁的菊花已开了大半。有的还只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但已经挺立在路旁,似乎在骄傲地炫耀:看,我多了不起,马上就要绽放了!有的刚开放一点儿,从落叶堆里费劲地挤出来,还用手臂遮住自己娇嫩的'脸,生怕落叶挤着自己;还有的已经完全盛开,肆意伸展着纤长的手臂,笑脸在秋风中绽开,欢乐地迎接秋天的到来。
栈道旁的亭子里,老人们聚在一起,悠然自得地聊天、下棋。亭子边,还有一群头上插着茱萸的孩子们正你追我赶地嬉戏着。在这个秋的时节里,大家都显得那么快乐,凉爽的秋风和着菊花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山顶。站在山顶俯瞰,整个被节日气氛笼罩的南京城尽收眼底。我想,当年的王维看到的,也是这样一番秋意盈盈的场景吧!当然他更多地是涌现出佳节倍思亲的愁绪。是啊,虽然节日已经来临,但不能与家人共享这美好的时刻,怎能不令漂泊在外的游子心酸呢?但回过头来想,虽然身在异乡,但有家人牵挂着自己,这不也是游子的欣慰和幸福么。
凉爽的秋风在天地间飘荡着,带走了这九九重阳日,却留下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重阳节传统节日演讲稿【第十篇】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作者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为了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们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们登上山顶,看见了许多老人在香山顶峰上庆祝自己的节日---老人节。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个老爷爷和几个老奶奶,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手风琴拉着《欢乐颂》,曲调欢快、优美,令人陶醉;旁边的老奶奶则用小镲和小鼓等乐器为老爷爷伴奏,乐曲在这个小乐队的演奏下显得非常动听。周围许多老人围者这个小乐队尽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游览完香山,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送给了老人。按照每年的习俗,今年重阳节村委会又给爷爷奶奶发放了慰问品,这体现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敬老、爱老之风传遍了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