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精编17篇】
数学交流研讨促进了思维碰撞,激发了创新灵感,分享了不同观点,提升了理解深度,增进了合作意识,为学术氛围注入了活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部分同学在数学这一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数学成绩不太好的那些学生,除了少数学生不努力,还有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都很好,但成绩就是不理想,这就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上找原因。在我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了解,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
一、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讲课前能针对新课的初中知识背景,给学生归纳概况,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已学到的相关知识。实现初高中知识的顺利接轨。比如我带的两个班,学生情况不同,其中一个是优班,学生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好,在讲新课前只需将涉及到以前学
过的知识简略复习一下;另一个班是普通班,基础知识较差,那么在每一节课前,需将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比较详细的复习一下,也就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的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速度,争取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防止过早两极分化,然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的`概念、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有些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牢固,导致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衔接不上。不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强有力武器,但我们说的基础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的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例如“在周长为定值的扇形中,半径是多少是扇形面积最大?”在解决这道题时,出错的有这么几类:
1、扇形概念不清楚。
2、将周长表示成两半径之和。
3、认为周长就是弧长。
4、扇形面积公式不清楚,这说明有些同学头脑中缺乏扇形周长、面积等知识,导致问题无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讲课前及时复习帮助学生弥补以前学过知识。而最好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灵活、善变的思维训练,就是填空、选择题训练,我认为在课堂上可以限时操作训练,注意掌控时间、难度、数量。
二、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和归纳
数学课本是数学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的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例如:高一代数关于幂函数y=x(n∈N)的图像和性质一节,教材篇幅较长,图像规律难懂。学生难以接受,为突破这一难点,在讲授课本中n>0和n<0时的性质以后,与学生一起通过几个图像的观察以后,概括关于幂函数的四条规律:
(1)n定点n>0时,图像过定点(0,0)、(1,1)。n<0时,图像过定点(1,1)。
(2)方向:在第一象限,当n>1时图像向上递增延展,当0 (3)象限:幂函数y=x(n∈n)为奇函数时,图像分布在一、三象限,关于原点对称:为偶函数时,图像分布在一、二象限,关于y轴对称;为非奇非偶函数时,图像只分布在第一象限,在第四象限没有图像。 (4)特殊:n=0时平行于x轴的一条直线,除去点(0,1);n=1时平分一、三象限的一条直线;经过这样的概括,同学们对幂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规律已基本掌握。 三、重视定理、结论的推理过程的理解 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从已知数据和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也是一种推理过程。数学推理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在数学公式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更能得到体现。通过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揭示数学思想和方法,尽可能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看到教师是怎样思考问题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这种示范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提高推理能力会有很好的影响。 数学中公式、定理多,在教材中绝大多数都进行了证明,但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只记结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善于分析思考其证明的思维方法,忽视其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数列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书本上都给出了证明,但有的学生不关心公式的由来,而是死记硬背,这样当然能解决一些直接应用公式的问题。但是在遇到下面这样的题目时:1×2+2×2+3×2+2×2+??+n×2,求Sn就无从下手了。这样要用到推导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细心的同学发现很多推导公式定理的一些方法,经常用来解决问题。因此平时学习应该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在假期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课程标准》,并努力把《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相互协作、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部信息,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一定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途径。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大家都知道,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弊端: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目前出现的“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自主学习资料。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通过以上分析,也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和必要性。 二、大力抓好课堂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时指导”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实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本学期中,提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针对高一教学知识背景不完备,知识体系不健全,课时数不足的现象提出来的。应当说这样的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三、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通过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平。本学期中,我们数学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先让每一位任教老师独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然后备课组再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研讨活动,从板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态、课堂的“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进行研讨,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已从单一的终结性考试发展为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这一转变,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继续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同时,把新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三维度的.有机结合、开拓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立足于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等)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分年级制定了数学学科分类评价标准,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学。我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我认为大体按以下三点来把握 (1)对已删内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现,一般不要再捡回,如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数,极限等。 (2)对有不同处理方式的内容,一般应按所教版本教学。如有不同处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现,对解题可能产生影响,则应适当告诉学生。如函数概念的引入,可先讲函数,后讲映射;也可先讲映射,后讲函数。 (3)对新增内容,教材不同版本的表达方式和选用例、习题有差异。备课时,如能多参考一些版本,必能帮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推进此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动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吸收、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为全面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努力。 数学交流研讨活动为我带来了满满的收获和深刻的思考。 在活动中,许多老师都提到了情境教学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授数学概率时,可以通过抽奖游戏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概率的概念。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探索概率的计算方法。而且,情境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实验也是一个热门话题。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比如利用折纸、拼图等方式来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这种亲身体验式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错误的分析和利用也有了新的`思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反映了他们的知识漏洞或思维误区。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而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通过对错误的分类整理和针对性讲解,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再次犯错,同时也能调整教学重点。 这次研讨让我认识到数学教学有无限的可能性。我要将情境教学、数学实验和错误分析等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参与此次数学交流研讨活动,仿佛置身于知识的宝库,每一个观点、每一次分享都如璀璨的明珠,为我的数学教学之路增添光彩。 研讨伊始,关于数学教育理念的更新成为焦点。现代数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图形的特征,培养他们的.直观想象能力;在解决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这使我明白,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更是让他们拥有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交流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我大开眼界。游戏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令人眼前一亮。通过设计数学游戏,如数学猜谜、数学竞赛等,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十足。这种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问题驱动式教学也受到广泛关注。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答案。例如,在讲解数列时,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数列的规律是什么?”“如何用通项公式表示数列?”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大家也分享了许多宝贵经验。除了传统的教材、教具外,网络资源和数学教育软件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在线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推荐合适的课程。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Mathematica等,可以帮助教师更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和复杂的图形变化,也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提供了平台。 这次研讨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要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打造更优质、更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这次数学交流研讨活动,是一次汇聚数学教育智慧的盛会,为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丰富的收获,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审视。 在研讨中,数学思维拓展训练的方法成为热门话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而思维拓展训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老师们分享了多种训练方式,其中拓展性问题的设计尤为关键。例如,在讲解数学定理后,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定理的逆向应用、多种方法证明或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这促使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模式,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同时,数学思维游戏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像数独游戏、数字解谜等,它们看似娱乐,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逻辑。通过参与这些游戏,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判断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而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数学文化不仅仅是数学史,还包括数学思想、数学美等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学美学元素,如展示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作品中的完美体现,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通过讲解数学思想的演变,如从古代的算法思想到现代的函数思想,让学生理解数学发展的脉络。同时,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展现他们在探索数学真理过程中的坚韧和智慧,激励学生追求数学知识。这种数学文化的渗透能使数学课堂更具人文气息,让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数学,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项目式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测量项目,要求他们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计算校园内建筑物的高度、距离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设计测量方案、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这种学习方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研讨中还强调了因材施教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风格都有所不同,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如数学竞赛培训、数学科研项目等。通过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次数学交流研讨活动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在数学教学领域的思想土壤。我将积极吸收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精彩、富有内涵的数学学习天地,让数学成为他们展现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非常有幸能去双语学校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颇深。下面就临沂第九小学王晓艳老师的“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1、名师的课前交流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在课前交流时她那么的亲切,语言那么的`感人,像聊一聊呀,说一说呀,快夸夸呀等,这样学生都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把心里的话和老师说,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很高。 2、针对知识点逐层分析。王老师由课间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出套圈活动,接着出示四人的套圈比赛成绩统计表,从这四人中再选拔一人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拔,引出平均数产生的重要性。然后逐人分析,先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分析徐杨的成绩,再让学生发现还有别的办法吗?进而转化为求和平分,从而渗透转化思想,在使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像谁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说完整。并认识了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练习设计层次性很强。像四一班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李红的身高就一定是134厘米吗?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这样就巩固了平均数的特点,更加深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又引入了生活中的平均数,像青年歌手大赛的成绩,如何计算平均分等,都是层次性很强的联系设计。 总之,王晓艳老师的这节课上的细腻扎实,设计独特,求实创新,沉着机智,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去悟、去反思。 还有吕健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她的课堂风格是朴实、扎实、精炼、简洁,有坡度,有深度,孩子们从心里佩服喜欢老师。她的这节课一共用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感觉时间长,下课时孩子们都不想离开,依依不舍,真感人啊! 请问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都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依依不舍,试想一下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 聆听了几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课堂展示,点评及报告,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他们不但关注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观察发现的探究策略,以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刘松老师的报告《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教学机智例谈》更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教学中一定更加努力学习,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潘小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始终让学生自己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始终以问题为主线,亲身经历体验,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他说,只教知识,孩子会用遗忘来报复你。他的报告让我觉得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点,以改变教师教学策略为切入点,改变学生地学习方式,开启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会问即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善问即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生上课会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指一般的常规性的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变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如何将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沟通好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桥梁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问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主动解题的源动力,能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即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刘松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和报告,让我们体验到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纵即逝。我们应深入教材,换位思考。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这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宽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精深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抓住契机,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使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教师应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刘松老师说,教学生成性过程远比预设和计划生动、丰富,也必将出现更多的意外情况,我们要做到预设应胸有成竹,不能心中无数,要顺水推舟,自然生成,要有的放矢,要重视并利用生成性资源,但不能忽视整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进行引申,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从而推进课堂动态不断生成,这样课堂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才会有动态变化,生机勃勃,切实提高了课堂效度。 此次数学交流研讨活动是一次知识与思想的盛宴。 在研讨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数学思维培养的讨论。老师们认为,数学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记住公式和解题步骤,更要引导他们理解数学的本质。比如在数学证明题中,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逆向思维、归纳思维等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 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一个重要话题。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数学教材中的习题为例,我们可以对习题进行改编,增加难度或改变题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挑战更高层次的问题。这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此外,大家还分享了分层教学的`经验。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分层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拓展性的学习内容。 通过这次研讨,我明白了数学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改进。我会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挖掘教材价值和实施分层教学方面下功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和自信,向着更高的数学素养迈进。 11月2-3日,我们在沂南双语实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参加省级讲课比赛的六节课,感觉收获颇多。上课的六位老师不愧是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名师,他们扎实的基本功,精练的教学语言,成熟睿智的教学风格,让我深感佩服。他们的每一节课,不但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是临沭附小吕键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自然、流畅,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1、课前谈话巧妙,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说话不光要简洁,还要讲究准确,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这样,我们数学也是这样。” 2、选用素材好,情境设计有创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吕老师巧妙创设照片的情景,以此引出数学问题“班长的位置在哪里?用学过的几行几列说说”,以旧引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生推上了主体地位,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活动安排科学合理,引出自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由用列和行介绍班长的位置,到创造数对,再到应用数对以及利用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的位置,每一个活动的引出都是那么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4、教师语言严密,启发引导及时到位。“怎样既准确又简明的表示班长的位置呢?”“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像这样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在吕老师的课中举不胜举,这足以看出吕老师扎实、精炼、简洁的教学风格。 5、自然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课上吕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从刚开始用的方法,到第几行第几列,再到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咱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6、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吕老师让学生应用数对生活中的例子“电影院、瓷砖图、地球仪”,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紧张而又短暂的一天半过去了,给人带来疲劳的同时更让人感觉无比的充实,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会努力将我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提搞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加这次数学交流研讨活动,我收获颇丰。 研讨会上,各位老师分享了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有的老师强调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引入数学概念,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在讲解函数时,以水电费的计算为例子,学生能迅速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还有老师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数学难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 在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大家也有新的见解。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被重点提及。利用数学软件可以直观地展示几何图形的`变化、函数图象的动态生成等,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视觉体验。而且,网络上丰富的数学学习平台也为课后拓展学习提供了便利。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研讨让我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以前我在讲解数学定理时,过于注重理论推导,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困难。今后我会尝试融入更多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同时,我也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学习环境。这次交流研讨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今后的数学教学之路指明了方向,我会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参加数学交流研讨活动,犹如在数学教育的广袤海洋中航行,每一次的讨论都是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活动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理念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数学不应是孤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例如,在数学与美术的结合中,可以通过欣赏和创作几何图案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在艺术中的应用,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在数学与科学的融合方面,利用物理实验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能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关于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是此次研讨的重要内容。数学往往给学生一种枯燥、难懂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解题思路或想法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建立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数学趣味故事、数学小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数学,消除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案例的分享让我收获满满。有的老师分享了在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知识网络。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还有老师介绍了在新授课中利用微视频进行预习的案例。教师制作简短而精悍的微视频,介绍下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听讲,提高学习效果。 这次研讨活动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数学知识与情感教育、跨学科融合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数学学习环境。我将把这些新的认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成长。 非常有幸能去双语学校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颇深。下面就临沂第九小学王晓艳老师的“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1.名师的课前交流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在课前交流时她那么的亲切,语言那么的感人,像聊一聊呀,说一说呀,快夸夸呀等,这样学生都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把心里的话和老师说,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很高。 2.针对知识点逐层分析。王老师由课间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出套圈活动,接着出示四人的`套圈比赛成绩统计表,从这四人中再选拔一人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拔,引出平均数产生的重要性。然后逐人分析,先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分析徐杨的成绩,再让学生发现还有别的办法吗?进而转化为求和平分,从而渗透转化思想,在使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像谁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说完整。并认识了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练习设计层次性很强。像四一班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李红的身高就一定是134厘米吗?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这样就巩固了平均数的特点,更加深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又引入了生活中的平均数,像青年歌手大赛的成绩,如何计算平均分等,都是层次性很强的联系设计。 总之,王晓艳老师的这节课上的细腻扎实,设计独特,求实创新,沉着机智,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去悟、去反思。 还有吕健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她的课堂风格是朴实、扎实、精炼、简洁,有坡度,有深度,孩子们从心里佩服喜欢老师。她的这节课一共用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感觉时间长,下课时孩子们都不想离开,依依不舍,真感人啊! 请问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都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依依不舍,试想一下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 20xx年11月2日至3日,我们小学组织老师们去双语学校参加了省优质课的学习,一天半的时间先后听了几位各县区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听完后都很多收获,特别是《求平均数》一课,给我的印象很深。现就这次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吕健老师讲的《确定位置》这节课,在上课之前她首先用相机给同学们拍照留个纪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且很快把同学们的照片传到了课件里,让同学去找一下班长的位置,找到以后引导学生怎样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班长的.位置,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很快的去思考怎么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从前向后第二行,从左向右第三列;还有的同学说从后向前数等等,学生说出来很多的方法,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有这么多的方法听起来有点乱,我们能不能统一一种规则进行描述,这时学生都很同意老师的意见,老师很快告诉学生,我们一般规定横排为行,竖排为列,一般我们先说列再说行,学生很快就用统一的语言描述了班长的位置,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吕老师从拍照激发兴趣,体验方法不统一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最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 二、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参加数学交流研讨活动,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教学新境界的大门。 会上,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让我对教学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挥棒,我们要依据它来确定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数学水平。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到统计与概率等领域,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将这些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中,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教学评价环节的讨论也给我很大启发。传统的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我们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参与度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而且,评价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打分,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学习。反馈给学生的评价信息要具有建设性,能引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同时,跨学科融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我的关注。数学与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的案例,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数学应用价值的理解。比如,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中的运动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这次研讨活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数学教学,我将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朝着更符合课程标准、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 周末我有幸参加了第四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为观摩名师的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活动的评析以及教科研成果汇报等,通过此次活动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平均数》时,老师用到了中国男篮的身高,《探索完全图》时利用超级画板的动画技术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20xx年11月2日和3日,我有幸领略了省级优质课的风采,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执教水平、个人的专业知识,数学思想,应变能力以及个人风格都让我收获很多。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对待教材,用好、用足教材。 以前的优质课、公开课都愿意重新创造教材,这一现象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课改教材中的主题图、准备题、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来自一线的教师和专家,经过严格的层层论证和审批才通过进渗入渗出教材的,具有普遍和推广性。作为实验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础上,再作创新。这次听到的7节课,只是不同的教师,在引渗入渗出课题时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学习时,基本上都是用了教材上的例题,同样创造了精彩的'课堂。既然他们都这样尊重教材,不轻易抛开教材,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二、课题引入渗透简单快捷。 情景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在课题引渗透时常被老师们推崇。但现在好多教师过于放大这一功能,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不知所从。 三、练习设计基础实效。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开始是浅表化的,要与以往认知融合形成系统需要时间和过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学生在刚学到新知时,需要及时巩固练习。既是说,新课过后的练习,我们要及时和基础。我在平时教研活动时,一再要求老师们设计作业要重基础,首先完成好教材上的作业,批改和辅导好教材上的作业,再谈自主设计作业和用好教辅资料。这次我听课,特别关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课教师都不折不扣的使用了教材上“做一做”或练习题里面的作业之后,才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拓展作业。他们设计的拓展作业也很基础,主要是本节知识的生活化和情趣化,很少有综合性和思维过强的题出现。 四、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 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形式,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五、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课堂是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孩子们积极向上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我想这方面是我所欠缺的,我要向这些老师们好好学习。 我对这次的活动感触颇深,同时也使自己认识到了在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找出自己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争取使自己的工作在这一学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1月2日至3日我参加了沂南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听了8节省、市优质课以及于科长的精彩点评。活动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虽然很累但收获很多。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这次尤其突出,充电量最足,毕竟课堂教学是最直观最显性的。较之我们尚曾达不到的理论高度来说,观摩课和名师的点评是最有效地。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本质,纵观这几节课无不都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在我个人的看来这是一个宏伟目标,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魏书生说得好“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所有老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一定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像李芳老师《圆的周长》一课中“化曲为直”“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王永胜老师《三角形内角和》和张学锋老师《可能性的大小》中那种“猜测--验证--结论”的数学方法的培养无不都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真真正正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王晓艳老师《平均数》一课中那种“移多补少”“求和平分”的求平均数方法的得来虽显得艰难,但为了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仍沉着冷静机智的扎实的做了最好的引导者组织者,这一点尤值得我们广大老师学习。是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是金钥匙,所以方法能力的培养就成了课堂的主线。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和这几位优秀教师比较我们之所以平凡,是因为我们的课堂缺少了灵气、缺少了情感、缺少了生活气息。听完这几节课,回想我们平静的课堂,此时此刻才发现我们在三维目标的培养显得是那么的薄弱,我们其实只注重了知识目标这一块,过程与方法目标都没得以扎实培养,更何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像李芳老师《圆的周长》一课中,在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猜想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加有效。还有就是这几位教师都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像张学锋老师的抽奖活动,吕健老师的生活中确定位置,王晓艳老师的选派谁去比赛等等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恰恰是这些才使他们的课堂有了灵气有了情感,不再有所有平凡课堂中所曝露出的“空空洞洞”的感觉。仔细想来,每做一件事情,只要融入了感情,效果一定会更佳,就像唱歌一样,一首歌也许你我都能把调唱准,可谁投入了感情谁就往往更能打动听众,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知识拓展的体现 这几节课还留给我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每位教师都把问题剖析的“体无完肤”,和他们的课相比才发现自己的课上得有多肤浅。记忆最深的'是吕健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中得出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后我以为这可能就完事了时,没想到吕老师还能把知识挖的那么深,比如只说一个数对让一排或一列都站起来到让全班都站起来乃至(x,x)(x,Y)等数对的出现。还有就是《平均数》一课中,在通过第一组数据中得出用“移多补少”和第二组数据中得出“求和、平均”的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后,王晓艳老师仍然用第3、4组的数据对问题加以剖析,让孩子弄明白了平均数的范围及真正的意义。接下来王老师又和同学一起分析了一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低于平均数的部分同样多以及平均数的敏感性。真是让我惊叹于他们对知识的挖掘,对孩子视野的拓展。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吧!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2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3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4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5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6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7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8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9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0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1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2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3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4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5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6
数学交流研讨及心得体会 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