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书籍推选【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寻找教育书籍推选【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一篇】
在千课万人的舞台,听到潮水般的掌声响起来,这一刻心潮澎湃,这一刻无限感慨。我有幸成为靖江市小学品德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和大家一起来到杭州参加“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专题研讨活动。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徐锦生的《寻找教育的新支点》专题讲座。
徐校长用二十多年的不断思考和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比分数更重要的非智力教育实践的道路。报告中的精彩典型案例、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对教育的执着,让人们对如何打造一所好学校,成为一名好老师,有了一个简明而深刻的印象。也让作为思品老师和班主任的我重新思考定位我的角色,更让我明白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应当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而后才是快乐地学习。
徐锦生校长提出“五个比分数更重要”理论,即“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分数更重要、习惯的养成比分数更重要、方法的习得比分数更重要、能力的形成比分数更重要、个性的张扬比分数更重要”。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别不是很大,学习的动力在于意志品质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对呀,只有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呀,我们细细回味一下这句话,这里强调的是更重要,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徐校长指出分数是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项指标;是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坐标;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说,分数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就拿兴趣和个性来说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那么时间一久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然而,如果我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那么不管时间多长都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甚至会像红酒越放越香一样变得越来越感兴趣,这点很重要,特别是对我们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心理学上我们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就算集中了时间也不会长久,最多坚持十五至二十分钟,但是他们如果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那么这个时间的持久性就很难估计了。
我曾经观察过,一个孩子在自顾自的玩耍,他的玩具很简单就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对我们大人来说这些东西没有办法玩的起来,可是他就“坚持”了很久,远远超过了理论上的时间,我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感兴趣了他才会去做,所以说兴趣的激发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
再说说个性,我们教师培养的不是统一规格的“零部件”,我们培养的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祖国花朵,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变成“乖乖儿”。我们要使他们在共性中体现出个性,很多事实证明,个性张扬怪异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蠢材,他们也可能是天才,在鸡窝里孵蛋的爱迪生、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只是在看待问题的视角上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所以碰到这类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耐心一定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弄不好就是未来的爱迪生亦或是爱因斯坦。总的.来说,我们在评价和看待一个孩子的时候不能陷入“唯分数论”当中,我们要全面客观的看待,“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
徐校长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他认为教育是爱的事业,其核心是爱学生。反观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似乎太缺乏耐心与倾听,对于学生的过错,太过于严厉,我想在工作中应该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同时还要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尽可能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帮他们建立起自信。
而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则能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学生。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曾让学生写过想对老师说的话,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在纸上倾诉了他们平常不敢当面倾诉的话语。看着他们字数不多但质朴简单的话语让我深深了解到我在孩子们心目当中的形象,那就是严厉,很凶。我想我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
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我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憧憬着: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迎着朝霞赶到学校,去寻找他们所渴求的知识。当他们放学回家时,仿佛又增添了许多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是把他们的知识储存在教案里,而是在教学相长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碰撞思维的火花。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二篇】
在我工作的时候,,一直以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源于精深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巧。源于对怎样做一个优秀教师的认识,很有自信自己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自己认真的钻研学科的专业知识,经常坐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认真学习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课堂上简单的模仿。
当我有幸学习了李惠娟老师的专题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寻找教育的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然而当我回忆我几年的教学工作时,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教师成了考试的工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作为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三篇】
“人的诞生不只是一个行动,而是一个过程。生命的目标在于完全诞生,可悲剧却在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至死都没有达到这种诞生。活着就是每一分钟都在诞生,一旦诞生停止,死亡也就来临。从生理学上看,我们的细胞组织处于不断诞生的过程中;但从心理学上看,我们大多数人却在到达某一点后就不再诞生。有些人完全就是死胎,在生理上他们继续活着,在心理上却渴望返回大地、黑暗和死亡”。人必须学习,人不仅仅是躯体、身体,更是鲜活的人,人的诞生必须以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并以促进新的、更高层次的最近发展区的生成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儿童认知更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既然是一种可能性,那么可能性本身具有的特性就是具有动态性。可以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结构发生质变,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是在追求平衡与不平衡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螺旋上升和产生质变。最近发展区使人产生认知困惑,打破已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人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平衡。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个体无法忍受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学生的“相异构想”让他开始怀疑,并产生困惑最终发现问题。
“作为偶然的、社会的人的我,被分割在作为整个人性的人的我之外。我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陌生人,在同样的程度上,每个人对于我也都是陌生人。我被割裂在人性经验的广阔领域之外,自始至终是人的一块碎片,体验到于己于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东西的极小的一部分。人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学生很可能不会发现自己的相异构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显出来。为了解决问题问题,他会通过不同的路径找到解决矛盾的平衡点。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育要走在学生已有发展的前面、强调外在力量对儿童成长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种外在力量主要是成人或比自己具有更强能力的同伴和同学。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尤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
(一)重视顺应过程促进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从他诞生那一刻起,生活就向他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必须由他回答。每时每刻,他都必须回答;不是用他的头脑,也不是用他的躯体,而是用他的全部身心来回答,用那会思、会梦、会睡、会吃、会哭、会笑的他来回答。人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即便是疯狂,也是一种解答”。困惑、矛盾、误区都是学生已有的智力水平和品质的体现,因此,要找到学生已有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必须重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智力表现。杜威曾经提出了问题解决的经典过程:感知困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面临共同的疾病,即人同人自己、同他的同胞、同自然的梳理,是感觉到生命像沙子一样才能够手中流失,还未懂得生活就将死去;是虽生活在富裕之中却无欢乐而言。不管是学生产生困惑、矛盾还是误区都是新学习的知识不能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即顺应发生了。
人的认知结构或智力要不断发展或产生质变就需要一个个顺应过程的不断产生。“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人的生成似乎是于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之中达到的,但这无意识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从事某事的结果。”困惑、矛盾、误区的产生说明教学活动本身已使学生注意到教学活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不断求证或反证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而获得认知结构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确定是评判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组或成长。不管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都需要找寻到一个已有的道德水平或经验。教育目的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宏观角度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要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还必须结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除了宏观角度的教育目的,还有微观角度的.教育目的。
微观角度的教育目的有个人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不管是微观角度的教育目的还是宏观角度的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都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可能的认知结构的距离,这种距离是科学的、可以缩短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已有的目的和可能的教育目的的区间,因此,最近发展区理论不仅适合儿童的认知状况的分析,同样适合寻找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三)高效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在他的《教育是什么》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或学生的“新人”的生成,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等,总之,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要把学生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创造学生的新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为迁移而教”,但我们很少有人强调为不断创造学生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而教。教育促进人的实质就是不断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不断生成。因此不管是教学的目的还是具体的某一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不管是高效的教学还是低效甚至是零效的教学,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得到检验,实质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不断更新。因此,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可以说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利用先行组织者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教育者为了在所有无法避免的挫折和失望前不丧失信心,他们需要一种极大的内在稳定性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耐心。”教育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是人与人的交往,钱林森在《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对话集》一书中说,“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正是他们构成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生生不息的代代繁衍。但是,这种独特性如果缺少了和其他独特性之间的交流的话,那么,它就会失去意义,就无法显现,更无法绚丽绽放”。
加强现在的话,那么他们就毁灭了现在。人的成长也是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如何不断被超越和新生对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利用先行组织者是促进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超越的措施。“先行组织者”具有固着点和桥梁的功能,目的是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并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能清晰地把已有认知结构和将要生成的更高水平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材料。“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
“生命是完整的,它有着年龄、自我实现、成熟和生命可能性等等形式,作为生命的自我存在也向往着成为完整的,只有通过对生命来说是合适的内在联系,生命才能是完整的。”生命的不断完整在于不断推进人的认知、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的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发展。最近发展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把人当人,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需要的环境,提供生命成长的养分和能量。”
参考文献:
[1]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我相信人有事先自己的权利[m].改革出版社,1990,(1).
[2]亚斯贝尔斯著,邹进译.教育是什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3).
[3]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
[4]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10).
[5]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3).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四篇】
中国孩子成功法。
孩子,你能做得更好。
好父母教出好成绩。
好父母这样教孩子。
散妈的教子智慧(母子互动教育100事例)。
带孩子游中国。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孩子。
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
成就孩子给孩子一个高情商。
优秀儿童的黄金时间表。
犹太人给子女的8种福分。
犹太人教子枕边书大全集。
像犹太人一样教子。
饭桌上的经济学(妈妈决定孩子一生的财商)。
左手犹太人家训右手温州人家训。
优秀儿童的白金品质—成就孩子一生的25个家教秘诀。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新版)。
吃对了就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力(套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师。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五篇】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仔细阅读了王维审老师写的这本书,或许没有王老师亲身体会的那样深刻,但也让我内心和对教育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想想自己,从学生生涯的结束走到老师这个岗位,我曾迷茫过,高兴过,失望过;看着每天的每一节课,每次考试的每一张卷子;我依旧没有清楚什么才是“教育”。
王老师在这本书里面用了许多教育故事来阐述什么是“教育”,在阅读这一个个简单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很多次,都让我回忆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会儿的生活,激起了学生时代的感情。在这些故事里,我一会儿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时代和学习有关的一切人或事;一会儿又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处理方法,虽然这一个个故事大都和中学、高中相关。但也能让我联想到我所接触、面对的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然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可能暂时不用面对孩子叛逆时的种种情况,但这时的孩子个个充满着调皮的性格。当每次遇到孩子们出现问题时,我很多时候会不知所措,感觉头大,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更合适。只知道对错的一方进行批评,对另一方进行安慰,以为这样就是事情最完美的结局。但是在我阅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曾经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也不是最正确的方法。如果学着开导孩子们去面对矛盾,解决矛盾,可能到最后两个孩子会变成好朋友。因此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去试着学习不一样的教育,而达到不一样的结果。
再回顾王老师书中的内容,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成绩或许是一把枷锁。有的学生在上学时成绩很差,在班里只能屈居于角落,但很多人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掉了成绩的枷锁,给了他探索其他领域的机会,或许在学习上不是什么好手,但天生我才必有用,当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弱项时,就一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
然而在这本书中王老师的教育主角大多都是比较大的孩子,而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面对的都是小孩子,所以特别研究的比较少。在看到他的1篇文章“教育,什么时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时,我发现他的主角是一个学前幼儿,我便细细的研读了起来。的确,像王老师看到的这件小事在生活中发生的比较多的,大人在不了解孩子心理情况下,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他们,理所当然的进行着教育,那么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被动的.,如此一来教育的意义还有吗?显而易见。因此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注意自己在日常上课传授知识时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方法。
最后再想想自己这一年的教学路程,依旧平平常常,中规中矩;如同王老师说的“教育是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一个相同的角色―教师。只不过这样的扮演,有的顺风顺水,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平常平庸,有的精彩精美。庆幸的是,我们都没有选择放弃。”是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在坚持,既然在坚持为什么不能做的好一点。
回头去想想什么是“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教育就是成长,或者帮助成长。”对于我来说就是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六篇】
那天,是个晴朗的大好周末,我去姐姐家做客。
在姐姐的卧室里,我发现了一本《哈利波特与密室》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便好奇地问:“姐姐,《哈利波特》好看吗?听说好多人都爱看呢!”
“当然啦,《哈利波特》可好看了!”姐姐解说员一般热情地回答我,“这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描写生动优美,事件合情合理、激动人心……”
“姐姐,能不能借我看一个月啊?”听姐姐说《哈利波特》这好那好,我心中种下了一棵草,打断了姐姐的“解说”。
姐姐摇摇头,说:“不行,我还没看完呢!”我心里好失望呀,但也不坚持了,心里想:我一定要想办法读到这套书。
那天我一回到家就打开淘宝网,准备买《哈利波特全集》。结果我点开链接一看:以售罄!虽然大失所望,但我是“不到黄河不死心”,更加渴望读这套书了。
第二天,我来到凤凰书城,在电子屏上搜索《哈利波特》,可还是缺货!我失落无比,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
光阴似箭,很快,两周过去了。南京的天气是说热就热,我拿出50元零花钱,准备买一袋冰淇淋在家慢慢享用。路上,我发现了一家新华书店,便想起了《哈利波特》,就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进了书店,在一个标有“新货降价”二字的柜台上发现了《哈利波特全集》!我冰淇淋也不吃了,激动地买下了这套书!出了店门,我感觉自己轻飘飘的,兴奋地想:世界上肯定没有比我更幸运的了!今天不仅阅读梦想成真,还碰上了大减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哈利波特》值得我们寻找!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七篇】
纵观我们四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针锋相对的两种极端做法。一是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学习升温加压,让孩子学习弹琴、绘画、外语等,望子成龙实在心切,但孩子却疲于奔命,压力重重,苦不堪言;另一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完全把孩子推给幼儿园、学校和社会。我以为,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可取。
要让幼儿结出“善果”来,需要尊重幼儿自己的生长规律,满足他成长的一系列阶段里相应的需要。这样,到了应当开花结果的年龄,他会自然而然地大有收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提时代是一个人的“外界获得”时代。这时的孩子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兴趣,都想探个究竟。我们不应过分追求成才的速度,让幼儿学所谓的知识、学幼儿世界以外的东西,而应让幼儿有时间自己去长情感、长智力。超前教育不对,做父母的关键要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充分发展的条件,让幼儿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
我有一位朋友,夫妇俩都从事艺术教育,在孩子刚念小学的时候,他们就为孩子请了钢琴教师。然而不久他们发现,孩子虽然继承了父母感受音乐的“耳朵”,但是他对自然界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喜欢观察大自然,乐意看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爱好动手做实验,老是缠着问一些理科方面的问题。他们夫妇回答不了,孩子自己就去找他们以前读的化学、物理教科书看。这种“主动”与扭头巴望着练琴时间快快结束的他真是判若两人。惊讶之余,我的朋友重新审视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并且请教了教育专家,最后采纳了“顺应孩子的兴趣与天赋,让孩子自己选择课余爱好”的建议。现在,朋友的.儿子由于在电脑和物理上的优异成绩已被保送上了清华大学。他不仅可以天天进入科学世界,而且还能用电脑按照朋友的要求,以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为他们剪辑甚至改编舞蹈教学音乐。
试想,假如朋友当初扼杀了孩子天性中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强迫他每天耗费一两个小时在钢琴上,那么他们家就失去了一个未来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却多了一个厌恶音乐的庸人。
3.对不同天赋的孩子应采用不同方法。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家长应想方设法尽可能地去诱发这起天赋。如对具有语言优势和技巧的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多听多阅读,并鼓励他们用外语自由交谈和写作;对善于抽象思维、概念清楚、喜欢探索事物的相互关系的孩子,应多让他们玩逻辑填字游戏,给他们讲推理故事,对其提出的寻根究底的问题给予理性的解答;对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喜欢动手做事的孩子,应让他们参加各类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参加戏剧活动并担任角色,参加手工活动和体育运动;对有音乐艺术天赋的孩子,美妙的音乐、和谐的旋律对这些孩子最有益处,应让他们上各种音乐课,观摩各种音乐表演,参加各种音乐活动,独唱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4.恰当给孩子加压。
压力可以是动力,能够推动孩子学习;当压力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负荷时,压力就会产生负作用。此时,学习对孩子来说已成为被动的行为,压力越大,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创造力越弱。施加压力方法不当,发生偏差,不仅无助于学习,还将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习惯与心理倾向。
加压是一门艺术。加得恰到好处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在孩子有潜力可挖而自己又因惰性或热衷于其它活动不愿向深度拓展之时,就有必要施加压力。而当压力超出认识水平而成为一种负担时,就要及时减轻压力。对于家长来说,还应注意将外部环境的无形压力“过滤”,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外部所施的压力,抵御消极影响。
总之,针对当前对孩子的过度教育要减压,而对孩子不管不问的无为教育则要适当加压。
寻找教育书籍推荐【第八篇】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比如: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孩子需要学什么?教育的边界在哪里?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的观点。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挑战。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追求高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还需要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念。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很难实现这些目标。由于教学过程过于重视考试结果,教师和学生的重心都放在了考试上。教师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会传授一些应试技巧和背诵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学生由于为了追求高分,也只关注于应试环节,而忽略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考试成绩的压力下,学生甚至把追求分数和学习分为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认为,追求优异的成绩是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严谨的思考和独立的思维能力则变得不那么重要。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摆脱对于考试成绩的枷锁,让教育回归到本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基础教育普及的同时,为学生掌握更广阔的知识和成长成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边界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包含着创造力、创新思维、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多种元素,是一种全方位的培养模式。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培养未来社会中的种子,而不是单纯的习得知识和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育的边界不止在知识和考试成绩上,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应该从中找出不足,并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营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