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土壤学野外实验报告心得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87304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土壤学野外实验报告心得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土壤学野外实验报告心得篇1

一、实习目的

土壤圈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地的土壤所组成的一种连续体活覆盖体,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土壤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大部分来源与土壤,故了解土壤,分析土壤,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维护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野外教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土壤类型调查的基本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了解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护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和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武鸣县、上林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

2、实习时间:**年x月x日到**年x月x日

3、实习器材:铁铲、PH指示剂、软卷尺、比色卡、土刀、标杆、蒸馏水等。

4、实习人员:x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1级地理科学全体学生共120人和指导老师2人。

5、指导老师:周兴老师、罗献宝老师。

三、实习基本理论依据

1、土壤剖面形态观察分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剖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土坑,土坑深度按实际需要而定,标准剖面要一米宽两米长,一直挖到基岩。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别放置在两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用为观察的一面,观察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土壤。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若干层次(一般以层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做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颜色、质地、结构、酸碱度、松紧度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2、土壤剖面观察与描述记录

、各发生层次的形态特征与描述记录

①土壤颜色

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是判断和研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之一;使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既科反映土壤的成土环境,又是成土过程的结果和土层性质的外在表现。 ?土壤质地

含义:土壤颗粒的粗细状况,即砂砾、粉粒和粘粒等级所占重量百分数。 野外判断方法:目视手测法。用手指捻摸或加水湿揉土条来判断土壤质地。 ③土壤结构

含义:土壤颗粒在自然状态下的胶结情况,或孤立存在,或者相互粘结在一起形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团聚体。

野外判断方法:将原状土壤拿到1m高度,自由下落,根据破碎行层的团聚体形态,判断所属类型:团粒状、块状、核状、片状、单粒等结构。 ④土壤根系

植物根系的种类、多少和在土层中的分布状况,对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土壤剖面的形态描述中,必须观察植物根系。 ⑤土壤PH值

土壤溶液的PH值反应土壤酸碱性的指标,在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土壤PH值变化处于PH4—PH10之间。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事宜的土壤PH值介于—之间。

四、实习内容

1、2013年6月16日中午12:00.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下雨。

剖面一:大明山的海拔256M,是地带性分布土壤,典型的赤红壤。中国土壤分类有两个体系:发生学分类和系统分类。根据发生学分类该剖面土壤叫赤红壤;系统分类叫富铁土。土壤剖面是研究野外土壤实习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应该学会通过土壤剖面来研究土壤。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剖面。为了节约时间和方便我们直接借用自然剖面挖新剖面观察。剖面要具有代表性,挖土壤剖面时应该是向阳的方便观察,剖面要垂直,剖面的上面土壤不能扰动,植被不能破坏,不要有人踩踏,因为会破坏原有的结构,影响土壤层次的厚薄。该剖面赤红壤分层形成原因:?赤红壤发生过程当中,发生了强烈淋溶和矿物风化;强烈淋溶和矿物风化都会导致土壤的盐基离子大量流失。降雨量大,约为1200—15000mm,温度高,必然发生强烈淋溶和矿物风化比较彻底。?母质是砂页岩母质,母质的特性决定了该剖面土壤的特性是砂性粘性搭配比较合适,这个因素导致了淋溶比较强烈。?该剖面的地形是山前坡地,剖面里有泥土有石块,石块的磨圆度不明显,母质是原地风化的母质。因为是坡地所以水土流失大造成了淋溶。④生物影响,铁芒箕、血桐、芒草等分布密集。植被类型丰富,有高大的乔本、灌木和草本,由铁芒箕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可知该地赤红壤属于酸性的,跟之前的分析相符合。因为淋溶比较强烈,会导致盐基离子流失从而导致土壤变酸性。观察土壤剖面,要观察土体构型(即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也称为土壤剖面构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征)。分为A层、Ac层和C层,该剖面没有B层的原因: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基本的矿物材料和矿物质和性质,砂页岩结构特点容易分化含有大量二氧化硅,决定了水分渗透性很好,而且该地降雨量很大,淋溶强度很强,土壤通透性比较好,发生淋溶后的淋溶物会被带走,不会淀积下来,所以没有淀积层(B层)。Ac层是因为是原地风化母质,A层里面含有石块,所以称为Ac层。 如下表为记录数据: 2、2013年6月17日早上9:00.弄拉自然保护区,晴。

剖面二:弄拉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母质是石灰岩风化产物,石灰岩地区发育的土壤,在发生分类学从属于初育土纲,指该土壤年龄可能很大但始终保持幼年发育状态。石灰岩的发育始终处于脱盐脱硅的状态,处于幼年特征,因为石灰岩碳酸钙是微溶于水的,始终持续给土壤补充钙,始终处于初育土纲。石灰土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x主要分布的是棕色石灰土,约占70%—80%。黑色石灰土一般是在石灰岩岩缝里面形成的,因为岩缝里面不断地有腐殖质的积累。而且水热条件不适合分解,水容易渗漏掉,有机质比较容易积累,有机质积累程度高约占20%—30%,通常呈现黑色,所以叫黑色石灰土。而棕色石灰土相对黑色石灰土有机质积累就没那么多,该地剖面得土壤就是属于棕色石灰土,有机质含量在为5%左右。黄色石灰土的黄色是相对红色石灰土而言的,红色石灰土属于发育的后期,有红色氧化铁的富集。该剖面团粒结构很明显,颗粒是一颗一颗的,直径约1—2mm,是比较大的团粒结构,结构性非常好,但是石灰性土是黏性的,风化产物主要以粘粒为主,粘粒决定它是质地很粘重。因为石灰土太黏所以下层土壤没办法形成团粒结构不适宜作物生长发育。初期生产率很低,怎样保留土壤在该地区是很重要的。经观察该剖面土层不深约50cm,坡积物可以分为A、Bt、C层。

3、第三天:时间:2013年6月18日;地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东

北坡;天气:晴

剖面三: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南亚热带雨林季风气候,除具有强烈的山地气候特征外,还具有季风气候特征和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均气温度,年降雨量。总的来说,大明山气候特点为:全年x时间长,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则相对干冷且有冰雪;多暴雨,年平均风速小。

大明x北坡海拔200m,土壤类型属于赤红壤。成土母质是砂页岩,坡地典型的小地形土层深厚不统一,砂页岩原地风化产物。剖面分层有典型的B层,有明显的腐殖质积累Ah层,根据观察B层可以分为B1、B2层淀积层,C层。具一是土壤酸性太强,这里应该是富里酸导致A层是酸性的。不利因素二,坡地有一定坡度不适合开发农业而且容易水土流失。对该地土壤的种植解决方法:一是适合酸性土壤的植物如茶树,二是改良土壤酸碱性。

4、时间:2013年6月18日;地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东北坡;天气:晴

剖面四:大明山海拔420m,该海拔的土壤类型属于山地红壤。山地红壤和赤红壤都是铁铝土纲的土壤但它们有个区别是风化程度不一样,物理化程度不一样,描述风化过程指标是硅铁铝率,该剖面土壤的硅铝率约为剖面可以划分为O层(枯枝落叶层)、Ah层、B层、C层。具体数据记录在下表:

5、时间:2013年6月18日;地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东北坡;天气:晴

剖面五:大明山海拔680m,该土壤类型是黄红壤,即红壤向黄壤过度的土壤,兼具有红壤和黄壤的性质,红壤属于富铝土,风化强度很高,土壤里面含赤铁矿。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降低,降雨量更多,母质矿物风化程度弱,硅铝率约为因为湿润赤铁矿开始水化生产生铁矿,表现黄色,风化弱。分为Ah层,B

五、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大明山赤红壤:赤红壤的地理位置具有优越性的生物条件和气候条件,除现有耕地仍应加强培肥和保护性种植措施外,大面积山丘赤红壤资源有着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优势,生产潜力极大。在可持续开发利用上,应从全局出发,实施区域种植,重点以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药材或木材为主,并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及土壤条件,建立各种优质品种商品基地。大明山赤红壤较瘦瘠,应采取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建立自然植物保护区。如根据赤红壤属于酸性土壤,我们应该种植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的植物,逐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积累,慢慢培肥土壤,使土壤更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最终改善土壤性质使土壤变成优质土。在经济条件可以支持的下,可以大面积改良土壤的酸性,使土壤酸碱性慢慢趋向中性,适合更多植物生长发育。

弄拉自然保护区土壤:x马山县古零镇弄拉村,其土壤中钙、镁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表面植被发达,虽然上世纪60年代时山林破坏严重,但60年代末开始造林,80年代有进一步发展林业,最近二三十年来生态基本恢复。弄拉属于石灰岩性岩溶山区,岩溶山区的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石山地区虽然土壤少,容易水土流失和受到石漠化的威胁,但也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岩溶山区有峰丛洼地、峰林平原、高原峰林等许多不同类型,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建立不同的示范区。另外还应该利用好水资源。水资源普查表明,x有地下暗和400多条,大泉400多个,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应该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的一环。弄拉保护区的土壤是红色石灰土粘性大,下层没有形成团粒结构,不适宜根系伸展。针对红色石灰土土壤情况,应开展经济价值较高的金银花、苦丁茶等中药材种植;发展牛羊养殖,以牛羊喜食的任豆树树叶为饲料,大量种植任豆树,以圈养代替放养,达到了保护草地资源的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起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增加植被的种植量逐步改善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物和碳固存的积累,保护水土流失,营养流失,逐步完善生态建设。

六、野外实习心得和体会

这次土壤野外实习共有3天,通过这三天的野外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这使我们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跟实践相结合,促使我们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土壤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土壤学的意义,体会到什么是学以致用。并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土壤剖面的方法要领和细节。深刻体会到学习土壤知识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去,改善土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土壤。使某些地区土壤问题严重的地区得到改善和改良,逐渐恢复生态建。实习中我认识到在野外实习需要大家一起团结合作,合理分工,大家努力工作相互配合,注意安全,听从老师安排和带领是完美地完成一次野外实习的关键。野外实习意味着我们要吃苦耐劳,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十二分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这几天野外实习我们考查了大明山植物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和马山弄拉自然保护区的非地带性分布的石灰钙质淋溶土的土壤植物类型及分布规律。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留下汗水收获了知识,同时理解了:地理科学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学科。同时非常感谢周兴老师和罗献宝老师的辛苦付出和教诲,感谢全体同学们的团结互助跟我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土壤野外实习。谢谢!

土壤学野外实验报告心得篇2

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以及机械支持等,而由于动物生产又是以植物生产为基础的次一级生产,所以,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础,也是动物生产的基础,农林生产要以土壤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农林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和依据。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已经证实,整个农林生产过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时,必须首先考虑土壤因素,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产原则,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种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地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保护和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对土壤的科研与保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伟大意义。

其四,土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3大环境因素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她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栖息之地,她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土壤科学的学习与研究迫切而需要。

二、实习要求

1、野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土壤剖面观测和记录以及讨论,每人完成一份实习总结。

2、要求同学们遵守各项纪律,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

三、实习过程

1.实习目的:

(1)学习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回顾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

(2)了解泰山山脚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土壤的类型、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

(3)锻炼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并能鉴别土壤类型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通过实习实验,掌握土壤和岩层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5)通过实习,回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

2.仪器配备和试剂:

(1)仪器

1、土铲:挖掘土壤剖面。

2、比色卡:比色确定土壤的ph值。

3、白瓷板(点滴板):测定土壤ph。

4、剖面刀:整理土壤的剖面、检验岩石的硬度。

5、卷尺:测定土壤发生层厚度。

6、铁锤:敲砸岩石以便于做岩石的石灰性反应和观察岩石内部性状

(2)试剂

1、混合指示剂:测定土壤ph值中显色。

2、稀盐酸(1:3):用于测碱性土壤的石灰性反应。

3、实习方法步骤:

(一)、泰山山脚实习地点

(1)剖面点的选择:

根据实习目的选择剖面点,选点位置为泰山山脚的一小片棕壤土,具有代表性,避免了沟渠、村庄等人易干扰的地段。选好点后应观察如下:

土壤类为棕壤;

土壤类型分布的地形为山地山脚;

植被为灌木林多为农业果木山楂、核桃等;

成土母质为残、坡积母质;

农业利用情况为种植少量柏树和经济树木等;

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为岩石较多,不便耕作;

最后开始挖掘剖面。

(2)剖面挖掘与修整:

根据实习目的确定剖面深为,宽 ,依靠一个断坡而挖掘,达到了母质层,剖面坑的一端向阳,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观察者随宋老师站在断坡地面观察分析。挖掘时将表土堆于一侧,下层土壤堆于另一侧,两端不堆土,观察完毕后,将底土填回下层,表土填回上层,观察面上不能践踏。

(3) 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 :

先远距离观察剖面,看清全剖面的土层组合,再靠近仔细观察,根据各个剖面的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的变化,参考环境因素,推断土壤的发育过程,具体划分出各个发生层次。用钢卷尺量出各层深度,记录母岩的层位,在记录本上勾画土体构型如图。

(4)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 :

记录剖面特征,对各发生层次逐层详细观察并进行一些理化性质的速测。记录颜色、质地、结构、土壤坚实度、土壤干湿度、孔隙状况、侵人体、土壤酸碱度等。

(5)土壤ph测定:

取白瓷板(点滴板),将其擦拭干净,取相应层次土层的土适量于点滴板凹槽中,滴加适当过量的混合指示剂,轻轻晃动点滴板使测定充分,倾斜点滴板使显色后的部分指示剂从凹槽中流出,观察流出指示剂的颜色,拿比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壤的ph。

(6)实习实验数据内容统计与处理:

(7)总结回顾:

1、泰山的气候环境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植被分布为以海拔800m为界,800m以上油松木,500m-800m多为侧柏、松树,500m-200m多为灌木;

2、泰山阳面成土母质为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土壤类型多为棕壤,其母质岩主要是花岗岩,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3、泰山山顶和阳面的岩石组成多为花岗岩,阴面岩石组成多为石灰岩,且泰山地势为东高西低,较多溪流为自动向西流;

4、实验实习中,坚定岩石矿物,主要鉴定光泽(包括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颜色(岩石有本色、假色、他色,其中其条痕颜色为其本身的颜色)、形态(晶体、非晶体等)、力学性质(解理性质、断口、硬度等)、发光性、盐酸反应、磁性、导电性等。

5、岩石元素组成分中,钾长石和云母等钾元素含量较高。泰山上钾长石和石英分布较多。

(二)馒头山实习地点(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徐毛村)

(1)由宋老师带领观察馒头山的各种土质类型分布和岩石的性状和形成分布;

(2)各组同学带实习工具爬山观察记录各种岩石和土壤的形状、颜色及周围环境等,对个别土壤类型的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其ph、对各种岩石进行取样测定其风化物ph和是否具有盐酸反应。

(3)观察记录内容如下:

馒头组土层及主要岩石层分布由下到上为:黄土——薄层灰岩——黄绿色页岩——鲜红色页岩——浅绿色页岩

其中,各土壤和岩石层的分布不是严格遵守以上分布层次,由于受时间和自然风化的影响,各土壤和岩石层的分布基本上以上层次周期性分布。

土壤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新发展起来的科学,主要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农业生产中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壤学一般归属于农业科学中的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是农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教学实习作为土壤学实践学习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并认真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锻炼,掌握各种实习与实践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土壤学理论基础。

土壤学野外实验报告心得篇3

一、实习目的

1、在实际环境中充分认识、辨识、了解土壤,熟悉土壤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农业性状等内容,丰富理论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识别土壤类型和层次。

3、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土壤学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陕西境内土壤分布的总体趋势,认识各种土壤类型。

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从陕西渭北旱塬到关中盆地以及秦岭北麓一带主要环境要素自然变异规律、地质与地貌特征和土壤剖面类型的综合调查,掌握土壤剖面的分异规律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趋势。

二、实习时间

20__年7月16日——20__年7月23日

三、实习地点

1、洛川县城工地

2、安塞生态站

3、火地沟

4、火地塘林场后山坡

5、高山草甸

6、天坑草甸

7、平河梁

8、宁陕县红褐土剖面

9、宁陕县寨沟村

10、周至县马召镇

四、实习用具

1.试剂:土壤学实习所用试剂有:10%的稀hcl、 酸碱混和指示剂、比色盘、比色卡及试纸,蒸馏水瓶。

2.仪器:gps(或海拔仪)、地磁仪。

3.工具:手铲、镢、铁锨、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记载表格。

五、实习内容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体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它是一个多孔多相系统,具有垂直分层性。土壤是自然演变的活化石,是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过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获取的证据。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所导致的陕西境内的土壤分布总体趋势,二是观察学习各种土壤类型的形成因素、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基本性质等具体内容。

(一)陕西土壤分布趋势

根据陕西省的地势高低、地形、气候等条件因素,由北向南,依次可分为了渭北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山地等几个板块,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类型的土壤。所以,土壤的分布规律存在着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垂直分布规律等特征。

1、地带性分布

黄土高原由东南向西北气候逐渐变得干冷,植被经历着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过渡变化,地势渐次增高;黄土母质沉积规律与该生物气候规律相呼应,土壤质地越来越粗,因而,使得土壤的水分规律与此生态条件相适应。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河流两岸,分布着一些受河流冲击影响的非地带性土壤。在渭河、黑河和泾河分布着潮土,由于经常受地下水的影响,铁的氧化还原交替,故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黄棕色锈纹锈斑。河流冲击母质受上游地质构造的影响,其质地差异很大。

3、土壤垂直分布

随着海拔的升高,环境因素也在不断改变,如降雨量、温度、植被、光照等。土壤的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岭山地土壤分布受到基带土壤及南北方气候差异,南北坡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差异很明显。

(二)具体土壤观测

根据陕西土壤分布规律,本次实习我们相继观察了黑垆土、塿土、潮土、黄褐土、淋溶褐土、水稻土、草甸土、棕壤、暗棕壤、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下面,就分别详细介绍以上土壤:

1、 黑垆土

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具有残积粘化层(俗称黑垆土层)的黑钙土型土壤。多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 甘肃东部、 宁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黄土塬地、黄土丘陵和河谷高阶地等地,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类之一。

(1)形成因素

①母质:黑垆土成土母质为第四季风成黄土。其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

②气候:黑垆土分布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22—25℃,无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650毫米,7—9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53—58%。干燥度—年蒸发量1600—2400毫米,为降水量的3—4倍。气候总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干秋湿,四季分明。

③生物:在疏松、营养条件丰富的黄土母质条件下,土壤生物和母质间旺盛的物质交换频繁,多于黑垆土深厚的腐殖质层 (80~100厘米)。

④地形:主要地形为平坦的黄土塬面。

⑤ 时间:8000---10000年以来

(2)成土过程:

①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经长期的生草作用而形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土壤中有机物质分解形成腐殖质,并且大量积累。

有机物质残体腐解后所形成的腐殖质与土壤中钙离子结合,并以薄膜形式包被于土粒和微团聚体表面,或富集于孔隙壁上,因而形成深厚的暗灰色的腐殖质层,即黑垆土层。

②钙化过程

由于母质属于石灰性土,其钙成为黑垆土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化学迁移元素。在夏秋高温多雨季,土壤中碳酸钙迁移明显,迁移机理有:与腐殖质络合迁移,有形成ca(hco3)2形式迁移。在剖面上形成假菌丝、霜粉状或者结核石灰新生体。

③黑垆土的次要成土过程还包括土壤的残积粘化作用,黄土覆盖作用、坡积洪积作用等。

(3)剖面特征:

①耕作熟化层:厚度为30~60cm,淡灰棕色,质地壤土—粘壤土,有石灰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

②黑垆土层:50~60cm,暗灰色,多蚯蚓粪和虫孔。块状结构,有白色菌丝体。

③碳酸钙淀积层:黄棕色,粘壤土,与母质层过度不明显。钙离子与胡敏酸反应产生絮凝沉淀。块状和拟块状结构。

④母质层:黄棕色,粘壤土。

(4)农业性状:

黑垆土的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且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适耕性较强,已全部为耕作土壤,利用时应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2、塿土

塿土,又称为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与落叶阔叶林为主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的淋溶淀积明显,有粘化现象,具有褐色的粘化层,属于半淋溶土纲。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和山西汾河盆地的台塬和高阶地之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2487304